回覆列表
-
1 # 大苗先生
-
2 # 黑洞BH
這個問題,好奇怪。我可以明確的說,不是騙局。
他就是一個提供服務,一個出錢購買服務。
就和你去超市買東西,你出錢購買了超市提供的商品,那超市購物難道是騙局。
一個願意賣,一個願意買,何來騙局一說。
也許,你覺得你購買了後,發現這個對你幫助和提升不大,於是感覺有點被騙,這種感覺我還是可以理解的。
就像世面閃上的商品一樣,也會有很多買後發現其實沒有多少作用的東西。
總的來說,知識付費就像你讀書交學費一樣,學知識從來都是要花錢的,不是騙局。你可能學到的東西很少,但是也許其他人學到的東西很多,同一個學校同一個班同一個老師教的學生也有成績好的和差的之分。
要在紛繁複雜的網路上識別好壞要注意:
1.選擇自己喜歡的樂意瞭解的知識學習。
2.多觀察,一般都會有一些試看部分,看一看對自己幫助大不,提升大不大,對比後決定購買,減少購買後覺得用處不大的被騙感。
有人認為,靠知識付費帶來的認知升級本身就是一場騙局。
而對於那些透過碎片化的資訊而獲得有效知識的人,他們似乎越來越不滿足於“得到”某個具體的知識,從中獲得“自己需要的東西”的目的性越來越強。
前段時間,復旦大學陳果的課程火遍抖音。她的付費課程也隨之上線,很多人心嚮往之也身嚮往之。課程講述的內容並不難,很多人聽了一遍又一遍。這不斷地重複,說明了一個問題,使用者寄希望的不再是自己獲得了某個知識,而是知識帶來的力量,最終激勵人心理和身體上的成長和實踐。
相反,對於透過碎片化資訊更多地獲得焦慮的人來說,“內容+服務”型公司在最開始就明確場景和目的,或許付費和保證效果成一定比例的情況會更多。比如說一些傳統教育機構——新東方、北大青鳥和藍翔。
一些知識付費企業確實也在不斷挖掘使用者痛點,期望提供更具粘性的產品和服務。樊登讀書的董事長郭俊傑也提到:“我們很早就意識到,如果線上的課程沒有線下的梳理和反哺,使用者很難持續學習。”為了提供使用者持續學習的動力,2018年他們在全國開了200多家線下書店,同時投資了不少無人書店。
網際網路背景下,獲取知識的渠道越來越多,獲得知識的數量也越來越大,知識能改變命運,但我們需要的並不是知識本身,而是知識帶來的人的成長和對生活的積極態度。
因此,判斷很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