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南山易人易學

    扶不起的阿斗---劉禪。

    這句話流傳很廣,以至於提到劉禪,都覺得是一個庸才,無能之輩。在平時生活中對些能力差的人,也會經常聽到說是一個“扶不起來的阿斗。”

    那麼,阿斗真的是扶不起來麼?其實未必。三國演義如此加工而已。

    劉禪生於建安十二年(公元207年),當時劉備勸說劉表偷襲曹操。因為曹操北征烏丸,許昌空虛,劉表不聽,劉表病故,荊州歸於曹操。三國演義中劉備攜民渡江,張飛橫矛當陽橋,趙雲單身救主,就是劉禪1歲左右的事。此後,劉備集團經歷浴血奮戰,落腳荊州,再取西川。劉璋迎接劉備進成都,這些事情。劉禪都是清清楚楚的。

    公元208年,劉禪2歲。劉備和東吳聯合抗曹,赤壁之戰。

    公元209年,劉禪3歲,劉備在搶佔地盤,借荊州。

    公元211年,劉禪5歲,劉備進川,軍師龐統。

    公元213年,劉禪七歲。劉備與劉璋反目。

    公元214年劉禪八歲,龐統中箭而亡。諸葛亮帶張飛趙雲入川。

    劉備入駐成都後。劉禪隨後進入成都。劉禪的少年時代聽到最多的就是父親劉備在打仗。在創業打天下。一個孩童,劉備顧不上照顧,能保證他們有一個住處,就不錯了。

    公元219年,劉禪13歲。劉備進位漢中王,封劉禪為太子。這個時候對於劉禪來講,可能是相對穩定了。結果這一年冬季,關羽被東吳殺死。荊州丟了。還是不能安穩。

    公元220年,劉禪14歲,曹丕稱帝,漢朝滅亡。訊息傳到成都,眾將大臣勸劉備稱帝。

    公元221年四月,劉備稱帝。史稱蜀漢。以諸葛亮為丞相。這個時候,劉禪15歲。養尊處優過太子生活。凡事幾乎不用操心。

    這年秋季,劉備率軍進攻東吳,要給關羽報仇。通知張飛前來,不料張飛被部下殺害。劉備更加震怒,領兵東進。

    公元222年春季,與東吳對陣於湖北宜都(猇亭)。兩軍對陣長達七八個月,後因天氣炎熱,劉備軍隊紮營于山林之中。結果被東吳火燒連營,一敗塗地。劉備敗歸白帝城。

    公元223年二月,劉禪17歲,被宣到白帝城,劉備臨終託孤給諸葛亮,劉禪拜孔明為相父。這個17歲的孩子,就要靠諸葛亮輔佐治理天下了。

    可以想象,在這17年中,經歷多少兵荒馬亂,血雨腥風。生母又英年早逝。這個劉禪過得不會開心。不過是劉備罩著,有一個相對環境,可以學習,可以衣食無憂。現在要挑起重擔,對於劉禪,顯而易見是無能為力。因為這一戰的失利,國中軍馬銳減,周邊騷亂陡生,平定疆域,保境安民,諸葛亮用了四年的時間。這四年,劉禪能幹什麼?只需要好好活著就行了。

    公元228年,劉禪22歲。相父諸葛亮說:“我要北伐。”又要打仗?不打不行嗎?不行,蜀國力弱,不主動出擊,更加危險。於是諸葛亮開始了長達八年的征戰,直到病逝於五丈原。住在成都的劉禪有諸葛亮在外撐著,可以無憂的歡喜度日吧。空閒的時候,身邊的人講故事給他了解天下事。也是很正常的吧。

    劉備傳位給劉禪,僅僅過了12年,諸葛亮就病死在五丈原。對不到30歲的劉禪打擊很大。雖說姜維繼承孔明遺志,看著自己成長過程中的那些虎將逐一離去,劉禪又能作甚?即便如此,堅持守江山41年。不容易啊。

    劉禪有依靠,諸葛亮是相父啊。當年周武王不就靠相父姜子牙打下的天下麼?只是那時武王兵精糧足,天下歸心,所以能打破朝歌,消滅商紂。劉禪的蜀國就不同了。兵力不足,將官不齊,疲憊不堪,缺少後蓄力量。沒法比啊。

    劉禪非不關心國事,劉備病死之初,曹丕發五路大軍攻來,劉禪就很著急。親自到諸葛亮相府去請教。想當年劉備在新野,曹軍十萬來襲,不也是趕緊找孔明出主意?所以說,都是遇到問題靠諸葛亮。不能到劉禪這裡就說無能。

    站在劉禪的角度,看到的,聽到的關於城破戰死與全城投降事件,比我們多。張飛進西川嚴顏投降,父親劉備還給加封了。關二叔父在曹營還得到漢壽亭侯的封爵。這一切一切在劉禪看來,勝敗就那麼回事。所以在電視劇中,觀眾看到劉禪是一個憨胖形象,似乎二傻子一樣。

    當魏國大軍兵臨城下,投降,可以保全民眾。也許自己也會象劉璋頭一樣,被安排一個地方,也可以啊。真的不想打仗了。也不想膽戰心驚。這以後的劉禪成了“安樂侯“享了八年清福。於公元271年病故,享年65歲。他真的象劉璋一樣,落到一個滿意的結局。此間樂,不思蜀也。不正是劉禪追求安逸生活,遠離戰亂的心聲麼?

    若說劉禪無能,歷史上比劉禪不如的太多了。所謂氣數將盡,無力迴天。歷史畢竟要前進。劉禪擋不住歷史的腳步!

  • 2 # 平陽侯

    水平一般,不是個傻子,但也不是什麼明君。

    因為現有的資料並不完全,陳壽同志的《三國志》也有很多不明確的地方,比如他說蜀國沒史官沒史書,到後來自己又寫到蜀國有史官。搞得人莫名其妙。

    至於劉禪後來投降,實在是有點“兒賣爺田不心疼”,他爹四五十歲客居人下,看見大腿肉還知道哭呢,到了他就剩下樂了。

    丟人。

  • 3 # 你懂得zyt9573

    個人認為劉禪是一個對權力沒有太大欲望的普通人,但是屬於那種有自知之明而且頗有肚量的人。

    為何這麼說呢?要從劉備死後,諸葛亮輔佐他和諸葛亮死後期間他的表現看出。

    諸葛亮輔佐劉禪期間,劉禪一切以諸葛亮為主

    我們不管是看三國系列的電視劇還是史書,都發現在劉備死後,諸葛亮輔佐劉禪期間,可以說朝內大小事情都是諸葛亮拿主意,很多問題當諸葛亮呈現給劉禪的時候,他就像個孩子而且會說“一切相父定奪”;

    那麼,作為一國之君,我們對比一下劉禪和曹丕的兒子曹睿,曹丕死之前給曹睿留下了4大輔臣曹真,曹休,司馬懿和陳群。曹真、曹休都是叔叔輩,陳群老實人。那麼曹睿是如何對付司馬懿的呢?可以說是處處提防,不斷削弱兵權,司馬懿前期對曹魏可以說非常忠心,但是在權力面前依然受到如此待遇,這才是一個年輕國君對待權力的態度。

    反觀諸葛亮和劉禪呢,劉禪每天就是拿個碗吃點豆豆,要不就是跟宮女嘻嘻,除了諸葛亮自身能力太大外,還有一個原因就是劉禪本身就是個對待權力沒有太大欲望的人,這樣才能跟諸葛亮相處很好,如果把劉禪換成曹睿,恐怕就不這麼和諧了吧,所以從這點看出劉禪是很有肚量的人。

    易中天老師在品三國的時候也認為阿斗其實很聰明:“諸葛亮去世以後,劉禪立馬廢除了丞相制度,命蔣琬主管行政,命費褘主管軍事,將原本集權於諸葛亮的權力一分為二,讓兩人相互制衡。蔣琬去世後,劉禪乾脆自攝國政。

    那麼,如果你是劉禪,面對諸葛亮這樣的牛人輔佐,你會怎麼辦呢?是一步步收回權力還是大事都交給諸葛亮,自己輕輕鬆鬆享福呢?

  • 4 # 史說新傳

    一句"此間樂不思蜀"讓更多的人記住了劉禪(207-271年)是"扶不起的阿斗",貼上了沒心沒肺的標籤,史說他性格軟弱,留下了昏聵一生的面目。其實,蜀國亡國有其先天不足的客觀原因,主觀上努力無力迴天,主要責任也並非劉禪一人造成。尤其是近些年的研究資料顯示,劉禪其實是一個在維護蜀漢利益方面的明白人,雖然沒有太大智慧,稱不上明主,但也絕對不是扶不起的。

    總體來說,從政治角度、道德角度以及人情角度,對劉禪的評價,理性的來說,他並非一無是處,完全是昏庸無能之輩。他在位41年,穩固了蜀國基業,劉備死後託孤於諸葛亮,劉禪掌控帝權而不干預具體事務,君臣關係非常和諧,為人倒也仁厚真誠,對重臣的尊信經得住歷史考驗。

    他是有自知之明的,也並不是一味無為而治的人,據記載,劉禪沒有殘殺暴虐大興土木的歷史記載。以諸葛亮死後為例,他停止了北伐休養生息,還曾巡視水利民生,數次大赦境內。應該說,263年,在外部環境已經很難抗衡的危機時候,他扮作昏聵面目,無非是為了保全蜀漢民生,減少損失,求得善終,應該是一種屈己保民的做法,也是亡國帝王的無奈與酸楚。

  • 5 # 中孚鑑

    劉禪是劉備的兒子,劉備駕崩後,登基為帝,是為蜀漢懷帝,母親是昭烈皇后甘氏,小名阿斗!在位四十一年。

    劉禪生於荊州後,小的時候經歷很多磨難,多次得到趙雲的相救,所以劉禪對趙雲的情感很好。登基為帝后,拜諸葛亮為相父,後來諸葛亮和姜維數次北伐,雖然蜀國國力較弱,卻都是沒有反對,還是支援的!

    可以劉禪後期,卻寵信宦官黃皓,從此蜀漢開始衰弱。

    後來魏國將軍鄧艾偷襲陰平,打下綿竹,殺死諸葛瞻父子,劉禪投降。

    蜀漢滅亡後,劉禪到洛陽居住,封為安樂公。因為他只知享樂,不知亡國之痛,也不思念故國,所以就有了樂不思蜀。

    有人說劉禪大智若愚,其實在當時的環境下,大權都在諸葛亮和姜維手裡,雖然他們都是忠臣,但是以劉禪的才能,並不比諸葛亮和姜維要高。

    所以就算劉禪想要有一番作為,也是很難得。

    或許劉禪知道蜀國的國力和曹魏比,和東吳比,都是不能比的。無論是地盤和人力,都是地貧人乏。

    所以劉禪給人感覺都是沒有大志,卻是一個太平太子。後來鄧艾打到面前的時候,雖然還有姜維等一批將軍在外,最後還是投降曹魏。

    劉禪在位四十一年,雖然自身沒有大的作為,但是蜀國卻沒有想曹魏有司馬氏亂政,沒有像東吳發動很多次的政變。相對於這樣,蜀國還是相對於較為太平的!

    最後劉禪以亡國之君的身份,得到善終,也是很少見的。

    這也許就是劉禪不一樣的智慧!

  • 6 # 薌江釣叟老林

    其實劉禪是位世外高人,他是位對權利不感興趣的人,不愛爭鬥之人,你看鄧艾幾千兵士未到成都城外就馬上投降,他愛和平與吃喝玩樂,有這樣的生活就足夠也,何必要打打殺殺呢,象他這樣才是與世無爭之世外高人也。

  • 7 # 半壺老酒半支菸

    劉禪是個聰明人,在三國三巨頭的接班人中,或許比曹丕差一些,但是絕對比孫權的兒子們強得多。

    曹操公元196年迎奉漢獻帝到220年病故,掌握大漢實權二十四年;孫權從公元200年接班,229稱帝,到252年逝世,掌管江東五十二年,當了二十三年皇帝,而劉禪活了六十四歲,當了四十二年皇帝。

    劉禪在諸葛亮逝世後,馬上採取了一系列措施收攏權利。

    他先是廢除了一手遮天的丞相之位,而任命自己的舅舅(不是親的)吳懿當車騎將軍鎮守漢中,任命蔣琬為尚書令,總理國家政事。真正實現了軍政分開,還流放了坑死魏延的諸葛亮親信兼小人楊儀。

    公元249年,夏侯霸前來投奔蜀漢,劉禪一見到夏侯霸馬上安慰他說:“你的父親(夏侯淵)是在戰場上戰死的,殺他的黃忠也去世了,您就別放在心上了。”又拉過自己的兒子告訴夏侯霸:“這是你的外甥(按現在的叫法應該是外孫,可能當時統稱外甥,儘管劉禪的兒子要叫夏侯霸舅姥爺)”——劉禪娶了張飛的兩個女兒,而張飛娶了夏侯霸的姐姐,這可是實在親戚了。然後馬上任命夏侯霸為車騎將軍。

    從這幾件事上來看,劉禪絕對是個聰明人,而他最聰明的地方,就是給予了諸葛亮完全的信任。而這種信任,讓人很容易想到春秋五霸之一的齊桓公。

    齊桓公之所以能成為春秋五霸之一,完全是因為信任並重用管仲。

    當初管仲跟齊桓公要價極高:要娶宗室女兒,還要全國三分之一(一說一半)的賦稅給自己用,比齊桓公還富有。

    這時候就有人看不順眼了,直接指責齊桓公:我們向你請示,你什麼事情都讓問管仲(一則告仲父,二則告仲父),你這國君當的也太容易了吧(易哉為君)?

    這表面上的“直諫”實際還包含著離間的意思,但是齊桓公卻淡然一笑:要是沒有管仲,我這國君當著是挺難,但是有了管仲,我這國君當著就容易了!

    於是齊桓公“尊王攘夷”,成為春秋時期最有威望的霸主。

    再看劉禪,面對託孤重臣諸葛亮,劉禪不能不尊重,也不能不放權,要是劉禪像他老爹漢昭烈帝劉備一樣,什麼事情都自己做主,而把諸葛亮只當一個參謀長來使用,那蜀漢政權早就玩兒完了——畢竟年紀輕輕的劉禪在軍事政治兩方面都不如諸葛亮,要是瞎指揮一通,諸葛亮也會束手束腳。

    在諸葛亮在世的時候,蜀漢政權就像一家現代化企業集團,董事長劉禪完全信任總經理諸葛亮,下面的分公司,也就是各方勢力:以趙雲為首的起家班底、以諸葛亮為首的荊州集團、以國舅吳懿為首的西川集團、以馬超馬岱為首的西涼勢力,都有一個共同尊重的劉禪,藉著劉備的恩義和餘威鎮場子,一直是一團和氣,心往一處想勁兒往一處使,所以諸葛亮才能平定南方、六出祁山。

    要是沒有劉禪在,魏延第一個就要跳起來挑戰諸葛亮,李嚴也不會那麼消停回家務農(有人說諸葛亮殺了李嚴,那是瞎掰,李嚴比諸葛亮死的都晚)。

    劉禪是比較反對諸葛亮和姜維北伐的,因為那要消耗大量國力並加重老百姓負擔。而且每次北伐都沒有必勝的把握,還有幾次很狼狽地被趕了回來。

    劉禪最為人詬病的,就是那句“此間樂,不思蜀”,但是劉禪要是不說這句話而說:“司馬老小子你等著,我一直等回到西川帶人來砍你呢!”

    那麼最終被砍的,肯定不是司馬昭,而是劉禪本人了,不但本人被砍,還要滅族,也就沒有什麼“劉備後人建立的”後漢、北漢了……

  • 8 # 萌叔觀世界

    真實的劉禪說不上,每個人心目中的劉禪都不一樣,就來說說我心目中的劉禪吧。

    劉禪,在《三國演義》裡被描寫成一個“扶不起的阿斗”,是個不光彩的形象,甚至有些痴呆。很多家長在訓孩子時都說:“你是個扶不起的阿斗”。因此“阿斗”的形象深入人心,很小就知道了。

    我第一次對“阿斗”形象產生懷疑時是在中學,在一本名叫《處世哲學》的書中,對“阿斗”進行了徹底的平反,稱劉禪是一位“處世高手”、“哲學大師”。該書的論據主要就是劉禪作為一位亡國之君,卻得到了善終,是他機智過人的結果。

    最廣為人知的典故是“樂不思蜀”,話說劉禪投降後,一次司馬昭設酒宴款待劉禪,席間,司馬昭問劉禪:“思蜀否?”劉禪吃喝正在興頭上,連忙回答:“樂在此,不思蜀也。”於是司馬昭對劉禪放下心來。這一典故也多為貶義,往往形容一個人不思進取。

    而對此事的另一個解讀是,司馬昭實際上是在試探劉禪,如果劉禪回答思蜀,則表示他有復國之心,當場就會被殺掉。如若此,劉禪當時可真是有大智慧,一下子就看出了司馬昭的陰謀。同時,作為一個亡國之君,故意做出痴傻之狀,對自己也是最好的保護,誰會提防一個傻子呢?

    這是對於“樂不思蜀”兩種不同的解讀,要想更深入瞭解劉禪,還得從更多的事蹟中來分析。首先看看當時代的人是怎麼看劉禪的,《劉備遺書》中說劉禪“氣量甚大增修、過於所望”,諸葛亮評價劉禪“天資仁敏,愛德下士”。簡單來說就兩點:氣量大,仁德。這些品質都與劉備有幾分相似,也是劉禪能夠接替劉備的主要原因。

    劉禪小時候並不是想象中的懵懂頑童,相反,作為皇室之後,是受到良好的教育的,史書記載,劉禪跟諸葛亮學了《申子》、《韓非子》、《管子》、《六韜》等書,跟伊籍學了《左傳》,同時還習武,相傳成都以北十五里就是劉禪練習騎射之地。劉禪的這些經歷,已經秒殺現在大部分學習成績平平的孩子了。

    劉禪讀了這麼多聖賢書,同時也按照書中的要求在做,做人做事也無可挑剔。劉備死後,劉禪嚴格遵守劉備的遺願,安心讓諸葛亮來打理國事,自己做一個“禮儀皇帝”,同時事諸葛亮如同父親一般,諸葛亮死後,劉禪親自披麻戴孝,下令舉國哀悼三日。

    但是,作為一個皇帝,做個符合大家期望的“乖寶寶”是遠遠不夠的,劉禪最大的缺點就是缺乏主見,諸葛亮在世時聽諸葛亮的,諸葛亮死後聽姜維的,最後又聽信宦官黃皓,沒有自己一點主見,把一個好好的國家玩完了。

    劉禪不是一個好皇帝,但也算是一個好人吧。

  • 9 # 棋客
    劉禪的人生可以分為四個階段:

    1. 登基前,從207年出生到223年繼位這16年。

    2.諸葛亮時代,從223年繼位到234年諸葛亮病逝這11年。

    3.後諸葛時代,從234年諸葛亮病逝到263年蜀國滅亡這29年。

    4.晚年,263年蜀國滅亡到271年劉禪去世這8年。

    劉禪在人生頭16年裡有記載的就兩件事,208年趙雲在長坂坡之戰救阿斗,212年張飛、趙雲截江救阿斗,在兩件事在《三國演義》中都有詳細描寫,經過了藝術加工,但這兩件事是真實存在的。

    劉禪的少年平淡無奇,文沒有曹植、曹衝少年天才般的表現,武沒有曹丕、曹彰少年英武的形象,初見是趙雲懷中的襁褓嬰兒,再見就已是蜀漢的皇帝了。

    據《三國志·先主傳》記載,先主遺詔敕後主曰:“勿以惡小而為之,勿以善小而不為。惟賢惟德,能服於人。汝父德薄,勿效之。可讀漢書、禮記,間暇歷觀諸子及六韜、商君書,益人意智。聞丞相為寫申、韓、管子、六韜一通已畢,未送,道亡,可自更求聞達。”

    劉備在遺詔中囑咐劉禪多學《申子》《韓非子》《管子》《六韜》等書,並由諸葛亮親自抄寫這些書讓他學習,此時的劉禪17歲,這些“經世之學”劉禪之前有沒有學習過,學得怎麼樣,我們不得而知,也沒有記載表明劉禪有過什麼內政,軍事方面的經驗,不管怎樣,他還是個17歲的孩子,想想我們17歲的時候在做什麼,擺在劉禪面前的是內憂外患中的蜀國,我們不能對他苛責什麼,於情於理放權給諸葛亮都是最好的選擇。

    223年四月劉備在永安去世,劉禪繼位稱帝,開啟了人生第二階段:武侯輔政。

    據《三國志·諸葛亮傳》記載,劉備在彌留之際,謂亮曰:”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國,終定大事。若嗣子可輔,輔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亮涕泣曰:”臣敢竭股肱之力,效忠貞之節,繼之以死!“先主又為詔敕後主曰:”汝與丞相從事,事之如父。“

    劉備欽點了諸葛亮來輔政,把蜀國和劉禪都託付給了諸葛亮,很多人都不知道其實還有一位託孤大臣,尚書令李嚴,這個李嚴本是劉璋部下,劉備入蜀時,劉璋命李嚴率軍抵抗劉備,沒想到李嚴投降了劉備,所以劉備為什麼要託孤給諸葛亮、李嚴二人呢,有人說是為了牽制諸葛亮,劉備也不放心諸葛亮大權獨攬,也有說李嚴是益州派(原劉璋部下)的代表,這樣安排是為了平衡蜀漢內部派系,後來諸葛亮與李嚴也確實有分歧,這是另一話題了。

    回過頭來,劉禪從始至終都是被動接受的角色,他是蜀漢的皇帝,名義上的統治者,但在諸葛亮輔政的11年裡,我沒有看到任何劉禪自己做的決定,不知道娶了張飛兩個女兒算不算,“政事無鉅細,鹹決於亮”劉禪彷彿是一位看客,看《三國志··後主傳》就像在看流水賬,也難怪《後主傳》只有三千字,而《諸葛亮傳》六千字。

    怎樣評價劉禪的前半生呢?“平庸”二字,何為平庸,普通、尋常而不突出,碌碌無為。就像評價官員,無作為、有作為或胡作為,劉禪是無作為,既然不能比諸葛亮做得更好,劉禪的無作為看起來也是不是件壞事。問題是諸葛亮在的時候什麼事都能擔著,就像是後世的君主立憲制,劉禪是虛位的國家元首,諸葛亮是首相大權獨攬,那要是諸葛亮不在了呢?劉禪做好掌權的準備了嗎?

    234年八月漢丞相諸葛亮病逝於五丈原,享年五十四歲。諸葛亮的去世是一個時代的結束,劉備集團經歷了劉備時代,諸葛亮時代,來到了後諸葛時代,為什麼不是劉禪時代,因為劉禪還不配為這29年打上個人烙印,有人說劉禪也不是一無是處之人,你看諸葛亮死後蜀漢政權不還存在29年呢嗎,這就是典型的強加因果了,我還說要不是劉禪昏庸,蜀漢能延續更長時間呢,那到底劉禪在後諸葛時代表現如何呢?

    諸葛亮剛一去世,蜀軍就內訌了,這就是魏延造反事件,這件事就不在此展開了。結論就是魏延沒想造反,但確實違抗諸葛亮留下的軍令了,也確實想奪取軍權了,這件事準確的說是魏延和楊儀內訌事件,延、儀各相表叛逆,一日之中,羽邀交至。後主以問侍中董允、留府長史蔣琬,琬、允鹹保儀疑延。劉禪為此事諮詢了董允、蔣琬的意見,決定站在楊儀一邊。

    結果是魏延兵敗被殺,延獨與其子數人逃亡,奔漢中,儀遣馬岱追斬之,致首於儀,儀起自踏之,曰:“庸奴!復能作惡不?”遂夷延三族。這是多深仇大恨啊,還要鞭屍,還滅族。

    這件事暴露了一些問題,諸葛亮屍骨未寒,蜀國內部就有人爭權了,楊儀先斬後奏,還滅魏延三族,造成既成事實,這兩人都不把劉禪放在眼裡,楊儀這人也膨脹得很,自為年宦先琬,才能逾之,於是怨憤形於聲色,嘆吒之音發於五內。又語禕曰:“往者丞相亡沒之際,吾若舉軍以就魏氏,處世寧當落度如此邪!令人追悔不可復及。”禕密表其言。十三年(235年),廢儀為民,徒漢嘉郡。儀至徒所,覆上書誹謗,辭指激切,遂下郡收儀。儀自殺。

    楊儀當初說魏延造反,殺了魏延,現在自己竟說出諸葛亮死後,要是率軍投降魏國就好了這種話,怕是失了智,該死。

    據《資治通鑑》記載諸葛亮載臨死前留下遺囑:

    福謝:“前實失不諮請,如公百年後,誰可任大事者,故輒還耳。乞復請蔣琬之後,誰可任者?”

    亮曰:“文偉(費禕)可以繼之。”又問其次,亮不答。

    說的是諸葛亮欽點蔣琬接替自己的位置,魏延和楊儀都想推翻這個遺囑,但均以失敗告終,劉禪的決定遵照了丞相的遺囑,以丞相留府長史蔣琬為尚書令,總統國事。蜀國完成了權力交接,度過了諸葛亮死後的危機,劉禪在此事的表現還是可圈可點的。

    《三國志》裡陳壽把蔣琬、費禕、姜維放在一傳是有其道理的,事實上此三人是後諸葛時代Big Three,掌握蜀漢軍政大權的人,蜀漢能再堅持30年是這三個人的功勞,跟劉禪關係不大。

    之前說過劉禪的前半生用平庸來形容,為何平庸,因為無能,這個無能不是在罵劉禪,而是說劉禪沒有才能,沒有能力也不能有所作為。這樣的人是不適合做皇帝的,但無奈生在帝王家,劉禪也不得不接受這個身份,不過話又說回來,既然你坐在了這個位置上,有句話叫權力越大,責任越大,劉禪承擔起作為一國之君的責任了嗎?

    顯然是沒有的,又有人說了,當時的情況,蜀國最弱,諸葛亮和姜維都不能更進一步,也不能怪劉禪無能啊,有道理,劉禪做不到“興復漢室,還於舊都“,這不是他的錯,這誰都做不到,但蜀漢的滅亡,劉禪要負主要責任的。

    諸葛亮在《出師表》裡教導劉禪“親賢臣,遠小人,此先漢所以興隆也;親小人,遠賢臣,此後漢所以傾頹也。”“親”是親近的意思,劉禪久居宮中,不問政事,自然親近身邊的人,而賢臣們在哪?

    冬十一月,大將軍蔣琬出屯漢中。

    四年冬十月,尚書令費禕至漢中,與蔣琬諮論事計,歲盡還。五年春正月,監軍姜維督偏軍,自漢中還屯涪縣。

    六年冬十月,大司馬蔣琬自還漢中,住涪。

    八年秋八月,皇太后薨。十二月,大將軍費禕至漢中,行圍守。

    九年夏六月,費禕還成都。

    十一年夏五月,大將軍費禕出屯漢中。

    古代交通、通訊不便,蔣琬、費禕、姜維大部分時間在漢中等地屯田練兵、防禦魏國,所以劉禪身邊出小人是必然的,賢臣們透過自己的能力和功績獲得權力、地位,而小人們只用憑著自己離皇帝近,極力阿諛奉承,討好皇帝就能飛黃騰達了。

    劉禪也從平庸、無能變成昏庸了,糊塗而愚蠢:

    先是宦官黃皓弄權,“初,永憎宦人黃皓,皓既信任用事,譖構永於後主,後主稍疏外永,至不得朝見者十餘年。”

    劉禪的弟弟劉永因憎惡黃皓,被黃皓誣陷,劉禪竟然疏遠劉永,十多年不見劉永……

    維惡黃皓恣擅,啟後主欲殺之。後主曰:“皓趨走小臣耳,往董允切齒,吾常恨之,君何足介意!”維見皓枝附葉連,懼於失言,遜辭而出。

    姜維見黃皓肆無忌憚的擅攝朝政,啟奏劉禪將其處死,但劉禪不同意,說黃皓不過是一小人,不用太在意,姜維……

    六年,維表後主:“聞鍾會治兵關中,欲規進取,宜並遣張翼、廖化督諸軍分護陽安關口、陰平橋頭以防未然。”皓徵信鬼巫,謂敵終不自致,啟後主寢其事,而群臣不知。

    263年,姜維聽聞鍾會於關中治兵,於是上書給劉禪調兵遣將以作準備,但黃皓告訴劉禪敵人不會來的,於是劉禪也就沒當回事,導致蜀漢群臣都不知道此事……

    北地王諶怒曰:“若理窮力屈,禍敗必及,便當父子君臣背城一戰,同死社稷,以見先帝可也。”後主不納,遂送璽緩。是日,諶哭於昭烈之廟,先殺妻子,而後自殺,左右無不為涕泣者。

    北地王劉諶,劉禪的第五子,誓死抵抗,劉禪不同意,遂自殺,劉禪出城投降。還有什麼好說的,不說了,總結起來劉禪就是個平庸、無能、昏庸的亡國之君,至於用什麼“樂不思蜀”保全自己來證明劉禪聰明……

  • 10 # 範煒

    三國裡最令人痛心的人物之一

    就是劉備的兒子——劉禪

    他是扶不起的阿斗

    他是樂不思蜀的王子

    他親手葬送蜀國

    他有著碌碌無為的一生

    總之,他被飽受詬病

    但出乎意料的是

    人們原以為他是個青銅

    沒想到是個王者

    他在三國裡存活了下來

    真是應了那句

    聰明不過帝王家

    你以為你以為的就是你以為的嗎?

    當年司馬昭所在的魏國派人攻打蜀國

    蜀國戰敗,劉禪最後投降

    他被封為安樂公

    安置在司馬昭眼皮子底下

    作為敵國投降的君主

    司馬昭怎會讓他活著

    可是名不正言不順

    實在沒個好理由殺了他

    後來司馬昭為劉禪擺下鴻門宴

    招待他吃好喝好

    然後探他口風

    問他是否想念自己的蜀國

    劉禪直接回答

    我在這裡吃的好喝的好

    一點也不想念蜀國

    不過和他一起的人還是想回蜀國的

    於是偷偷告訴他

    應該說想念的

    後來司馬昭趁劉禪大醉後又問他這個問題

    然後劉禪就照著那人的說法重說了一遍

    司馬昭一眼就看出

    這是別人教他這麼說的

    劉禪驚訝地問

    你怎麼知道的?

    這一問

    反倒把司馬昭的疑慮打消了個差不多

    然後還把實情說了出來

    似乎有點“傻”

    後人因而借“樂不思蜀”來表達“忘本”

    劉禪也被認為是一個昏庸之輩

    實際上樂不思蜀事件過後

    司馬昭還是對劉禪心存戒備

    還是想殺掉他

    於是

    司馬昭又一次試探劉禪

    他把劉禪安置在一個縣城

    吃穿都不用發愁

    你一定覺得劉禪這樣做很苟且

    殊不知這背後發生的事

    劉禪特意為那個小縣城起了個名

    叫做“中山寨”

    正是這三個字

    才讓司馬昭徹底放下戒備之心

    為什麼呢?

    中山寨,反過來唸就是“在山中”

    不問世事,只求在山中安穩度過

    反倒是這種小細節

    讓司馬昭徹底放下了戒備之心

    最後,司馬昭認為劉禪實在沒什麼威脅

    才放過了他

    劉邦,屬豬,享年64歲

    小名“阿斗”

    正是諸葛亮三顧茅廬的那年

    劉備的妾室生下了他

    他很幸運

    趙雲以一人之力在眾多敵軍手裡救下了他

    後來又在孫尚香打算帶他回東吳當人質的時候救下他

    他從小就被賣給了別人

    卻輾轉還是繼承了王位

    還有諸葛亮這樣的大神扶持

    真是太幸運了

    但他也真的厲害

    諸葛亮大神北伐出師未捷身先死

    他一人掌管起了整個蜀國

    他是投降以後

    還能活下來的敵國君主

    劉禪能在諸葛亮大神死後

    繼續在蜀漢王位上待40年

    絕對是個高手

    劉邦

    劉備

    劉禪

    身上都有一種相同的氣質

    那就是隱忍!

    聽他別人是怎麼評價他的?

    諸葛亮評:年方十八,天資仁敏,愛德下士。意思就是,劉禪從小就很聰明,有天賦,對待下屬也很仁德。

    司馬昭則覺得劉禪是個冷血無情的人,連自己的國家都不要了,連諸葛亮這麼厲害的人都幫不了他,真是成不了大器。

    李密評價劉禪,是非各有一半,同意諸葛亮抗魏是明智的,但重用黃皓是愚蠢的。

    其他人大都認為他比較懦弱,但心眼並不壞,不過確實是成不了大器的昏庸無能者。

    綜合來看,的確,昏庸無能佔了多數,但這也許只是他騙過世人的“障眼法”,尤其是把司馬昭騙得妥妥的,用裝傻來死裡逃生,劉禪很高明,實則就是“大智若愚”。諸葛亮都說了,人家從小就很聰明,只是生活的態度和方式與當時的大多數人不同罷了,不代表人家真的沒本事。

    說什麼:

    阿斗當皇帝——軟弱無能

    阿斗的江山——白送

    劉備摔阿斗——收買人心

    司馬昭試探劉禪——樂不思蜀

    屬實有點背鍋了!

    想當初,母親甘夫人懷他的時候因夢見吞北斗而懷孕。北斗七星其實是由道教尊奉的北斗七星君而來,其說法是人的生命是由七個星君掌管的。北斗七星,主天子壽命。北斗,專門掌管的就是“生存”。這和劉禪劉阿斗的“生命哲學”似乎對上了。他的一生不能簡單地用無能、懦弱來衡量,其中隱含的生命智慧是耐人尋味的。

  • 11 # 瀟瀟雨勰

    劉禪是蜀漢後主,是劉備的長子,乳名阿斗,出生於新野,公元221年,劉備稱帝立劉禪為太子。

    劉備白帝城兵敗病亡,劉禪成為皇帝,他娶張飛的女兒為正宮皇后,蜀國所有大小事務都由諸葛亮處理。

    諸葛亮受劉備囑託,竭盡全力輔佐劉禪,諸葛亮死後,姜維領軍北伐中原。劉禪與宮中的宦官每天吃喝玩樂,不理政事。姜維從前線送來的書都被宦官黃皓隱藏起來,後來魏國大將軍鄧艾攻下綿竹,諸葛瞻父子戰死。劉禪率領大臣投降,蜀國滅亡。司馬昭斥責他荒淫亡國,後來設宴款待他,宴席間問他是否想念蜀國,劉禪回答:“此間樂不思蜀。”遭到司馬昭等人譏笑。

    劉禪一生沒有作為,死於晉健康七年。劉禪是個無德無能,昏庸軟弱的人,他既沒有劉備的禮賢下士人,又不像孫權等人能統帥千軍萬馬南征北戰,也沒有魏王曹丕武王孫登等人的聰明才智,白帝城劉備託孤之後,劉禪做了蜀漢皇帝,只是一味的沉弱於安逸享樂,縱情聲色犬馬。大大小小的軍政大事,他一律不過問,全靠諸葛亮一人操勞,他全無主見,甚至全無頭腦,諸葛亮感激先帝劉備的知遇之恩,一心要討伐曹魏,而劉禪毫無志向,不思進取,甚至還勸諸葛亮不要操勞,不如安享榮華富貴。

    在諸葛亮兵出岐山取得重大勝利,正要乘勝追擊曹魏大軍的關鍵時刻,聽信宦官的讒言,幾次將諸葛亮從前線調回,徹底失去了消滅曹魏的大好機遇,甚至在曹魏大軍快麼抵達成都的時候,還採納宦官黃皓的建議,讓一群巫婆在宮中跳大神,不發兵救姜維等人,最後在姜維等人在前線為蜀國盡忠死戰的時候,早早束手待斃,投降了曹軍。

    所以歷史上才有了“扶不起的阿斗”這個成語。至於有人說劉禪這是識時務韜光養晦,那不是別有用心,就是腦子進水了,劉禪作為一個昏庸無能帝王已經成為千百年的歷史共識,一些人拔弄是非,除了落個貽笑大方下場,絕對不會有第二個下場。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紅雞蛋和姜豬腳痠怎樣烹飪,有什麼技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