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影子創作者
-
2 # 使用者174629721
剛開始就走錯了棋,先殺魏忠賢,誤信袁崇煥,遠離孫承宗等老臣。明亡其實崇禎要負一半的責任,剛愎自用又疑神疑鬼。
-
3 # 魔方歷史觀
自古以來,多是庸君惰主對一個王朝做個收尾,可是明朝作為大一統王朝的最後一位皇帝,卻不算庸君之列,相反,這位皇帝單從擔任皇帝這個職務來看,還是可圈可點的,他就是明朝皇帝崇禎帝。
“雞鳴而起,夜分不寐……宮中從無宴樂之事”,由這句話描述崇禎帝的話,就可看出,崇禎帝是一位盡職盡責的工作狂皇帝,什麼吃喝玩樂,他壓根兒都不感興趣,就樂意在那工作,不分晝夜。
可是,這樣的一位皇帝,怎麼就為明朝收尾了呢?怎麼就沒把明朝從滅亡的路上拉回來呢?關於這個問題,什麼說法都有,比如朝堂黨爭、國庫空虛、內憂外患等等。
當然,上面說的原因,不能說是胡扯,畢竟當時的明朝確實官員素質不是那麼優秀,國庫也確實沒多少油水,內憂外患也是十分“熱火朝天”的,可這些比起崇禎皇帝本身,都不算是主要原因。
畢竟客觀原因再多,當時的天下還是明朝的,統治者還是崇禎帝,官員、百姓、軍隊,明面上還是明王朝的,外人想要顛覆,也不是那麼容易的。
崇禎帝在位十幾年,這個時間段可不算短,倘若崇禎帝真的要操作什麼,這個時間段完全可以給他操作的空間,可是,最後的結果是明朝滅亡。
這裡要說一下崇禎帝的性格,多疑也好,剛愎自用也罷,總之,崇禎帝沒有一個好的大臣班底,或者說他不怎麼會人盡其才,而且崇禎帝對人缺乏信任度,對於一個職務,存在頻繁換人的情況。
崇禎帝在位期間,還經常做這麼一件事,就是——下罪己詔,罪己詔是什麼呢,可以理解為皇帝的檢討書,一個自我檢討,可是,在明朝局勢嚴峻的情況下,寫一份檢討書沒啥,顯得有這個態度,可是,只寫檢討,沒有把政策落到實處,沒有針對性的去解決問題,寫再多罪己詔,也沒有什麼用。
崇禎帝作為當時明朝的核心領導者,沒有發揮出他一個領導者的作用,領導者這位主觀因素上出了問題,那麼如內部農民起義、外部入侵、天災人禍等客觀因素,就實實在在的起到推波助瀾的作用了。儘管崇禎帝真的是勤政廉政,是一位工作狂,可是挽救一個王朝不是單單工作拼命就行的。
君王死社稷,崇禎皇帝是可悲的,他想要把明王朝重新拉向太平盛世,想要力挽狂瀾,可是,現實是殘酷的,崇禎皇帝非但沒有把千瘡百孔的明朝修補好,反而隨著這個王朝覆滅了。
-
4 # 皖北隱士
主要原因還是社會矛盾激化和農民大起義。
明後期,地主兼併土地空前嚴重,王公勳戚和地主豪紳瘋狂兼併土地,大多數的農民相繼失去土地。
明朝末朝,賦稅沉重,正賦之外,先加遼餉,後加剿餉和練餉。貧苦農民淪為地主的佃農,僱工和奴婢,或成為流民,饑民。佃農所受剝削更加苛重,人身自由受到束縛。淪為長工和奴婢的農民,無論在法律上和實際上都失去了自由。
與此同時,政府也加強了對城市工商業的掠奪。城市爆發了反礦監稅監的浪潮。很顯然,全國城市居民反礦監稅監的鬥爭,主要是由於明朝政府加強對城市工商業者的掠奪造成的。
除此以外,東林黨人與宦官爭鬥激烈。東林黨與其他朋黨之間也有矛盾。後來統治階級內部的黨爭愈演愈烈。
最嚴重的是明末農民大起義。崇禎初年,農民起義首先在陝西爆發。最著名的兩支是李自成和張獻忠。農民起義軍一路勢如破竹,明政府感到是心腹之患,大於滿族人的威脅,於是把明軍主力從遼東抽回鎮壓起義軍,這又削弱了北部邊防的力量。
此時的明王朝已是顧此失彼,風雨飄搖,崇禎皇帝就是晨兢夕厲,宵衣肝食,也是無力把大明從危殆邊緣拉回來,大明氣數已盡,任何人也無力迴天了。
-
5 # 文青聊史
崇禎皇帝兢兢業業?他就是突然當上皇帝,什麼都不會,瞎胡鬧的。
在明朝如果朱元璋稱最努力的皇帝,那崇禎一定是第二,但是崇禎的兢兢業業、仁政愛民更像是什麼都不懂的瞎胡鬧,都是崇禎為了彌補自己先天的不足,讓自己看起來更像是一個明君。
為什麼這麼說呢?崇禎皇帝朱由檢在早期根本不是皇儲,雖然他出身在漢室但是母親地位低下,根本沒有什麼權利可言,最終在太子繼位皇帝之後被冊封為信王,成為一個悠閒的王爺。
但是上天卻跟他開了一個玩笑,在其哥哥明熹宗繼位七年後突然駕崩,由於明熹宗並沒有子嗣,所以朱由檢臨危受命登上皇位,此時的崇禎僅僅十七歲。
先天的不足上面也講了,崇禎從小就地位低下,皇帝也沒有選擇大力輔佐他,所以崇禎並沒有一個像張居正這樣的好老師來指導他該怎麼管理國家,但是偏偏國家這時候最是危難,明朝這時候已經是千瘡百孔了。
好在崇禎知道自己有先天的不足,所以在位期間是兢兢業業,勤於政事,在明朝還有一個跟他同樣努力的皇帝叫朱元璋,但是不同的是現在明朝已經是病入膏肓,就算崇禎再怎麼努力也彌補不了前幾代留下的禍患,並且因為這些原因讓他病急亂投醫,最終卻是越走越錯。
崇禎雖然兢兢業業,但是其自身缺點還是很多的
生性多疑崇禎在位的時間雖然僅僅有十七年,但是在這十七年中崇禎換掉了17個刑部尚書和五十個內閣大學士,可見其對手下大臣的猜忌和多疑。
病急亂投醫當時後金對明朝虎視眈眈,兩軍之間自然少不了惡戰,但是朝廷卻沒錢,為什麼呢?
崇禎上位之後就廢除了閹黨還有其建立的工商稅,這對於閹黨的對手東林黨和江南鄉紳來說是天大的好訊息,但是朝廷卻沒錢了,這怎麼辦?崇禎硬著頭皮像大臣們借,但是收到了回覆都是清廉出名,並沒有錢。
沒錢就沒有軍餉,自然也就大不了仗,這導致明軍在戰場上連連失利,在最為關鍵的松錦之戰中更是慘敗收手,明朝精銳喪失,再無翻身的條件。
值得一說的是,在明朝滅亡之後,叛軍去搜查東林黨盤踞的地盤,從這群自稱清廉的大臣中搜出了整整七千萬兩白銀,真是可笑。
心胸狹隘崇禎是一個心胸非常狹隘的人,並且自私自利,在位期間多次錯誤的冤殺大將,這就導致大臣中都是人人自危,哪裡還有什麼過人的表現,朝局之中也是出現了人才危機。
當時明朝同時跟後金和起義的軍隊打仗,但是兩線作戰再加上風雨縹緲的明朝,崇禎秘密召喚兵部尚書陳新甲,讓他去跟後金講和,這樣可以減少一些損失。
但是最終訊息暴露,滿朝上下一片譁然,崇禎上朝之後就說陳新甲竟然揹著自己去跟後金議和,將陳新甲給殺了。在這樣的情況下,朝廷中還有誰敢出頭?
猶豫不決崇禎做大事缺乏魄力,小事猶豫不決,在鎮壓起義軍的時候捅不進去洪承疇和孫傳庭的意見,選擇聽從那群東林黨的意見,對起義軍時而進行圍剿時而進行安撫,這樣打一棒子給個棗可以讓起義軍知道自己的地位。
但是這樣的結果卻是起義軍時而投降時而再次叛亂,根本殺之不盡,就是到崇禎上吊,叛軍的問題依舊沒有得到解決。
總結看似崇禎在接受了明朝這個爛攤子之後開始大有作為,不如說是崇禎在上位之後因為什麼都不懂就開始瞎胡鬧,對政策進行修改,殺大臣。
不過這也怪不得崇禎,只能說明大明王朝真的已經走到了盡頭,這都是命。
回覆列表
一、崇禎無信。
崇禎皇帝透過扳倒魏忠賢,掃除魏忠賢的黨羽,確實極好地加強了中央集權,確立了自己的威信。但是,崇禎為了繼續加強中央集權,加強皇權集中,最終淪落到“無信”的地步。
比如他對袁崇煥的使用。袁崇煥可以說是明末難得的好將領,他所打的寧遠大捷、寧錦大捷,是明末在對後金上少有的勝仗。崇禎皇帝想要打敗後金,他就應該非常相信袁崇煥。袁崇煥有些專權也好,袁崇煥殺毛文龍也好,這是一個大將在戰爭中必不可少的做法。只有具有這樣的威霸,才能促進戰爭的勝利。古代所有的名將,大都具有這樣的品質。
但是,崇禎卻最終懷疑上了袁崇煥,並且殘忍地凌遲了他。
崇禎這樣做了後,那些將領在打仗的時候,誰還敢排除萬難,奮不顧身?因為誰要是這樣,必然得罪人,也必然被崇禎懷疑。
所以後來的將領,無論對後金還是對農民軍,都幾乎很少打勝仗。而崇禎為此殺了一波又一波大將。但是效果適得其反,他的疑心反而讓大將們更加畏首畏尾,害怕哪裡又出問題了。
再看看皇太極是如何對待大將的。祖大壽不投降,就圍而不攻。祖大壽投降後,要回去,就放他回去。再一次捉到祖大壽,也不打擊報復。祖大壽要堅持氣節,不願意帶清軍打明軍,就讓他那樣,把他養起來。
兩相對比,在信譽問題上,區別有多大!
二、崇禎缺彰。
崇禎皇帝的宣傳工作是做得很不到位的。看看清朝的時候,曾國藩等人是如何黑化、妖魔化太平天國的,就明白曾國藩等人的宣傳工作做得有多到位。
而崇禎並沒有在宣傳上下功夫,反而是對手李自成的宣傳工作十分到位。一句“均田免賦”,儘管明顯是假話空話,但是他就這麼宣傳了,而且產生了極好的效果,一年時間就嘯聚了百萬之眾。
三、崇禎不穩。
當年秦國能打勝仗,是因為有一套軍功獎勵制度。崇禎皇帝並沒有這樣的激勵機制。他對官員的封賞沒有什麼標準,全憑自己的好惡。他發了很多尚方寶劍給大將們,但是這些大將卻誰也不敢隨便用。比如他發尚方寶劍給袁崇煥,但袁崇煥殺了毛文龍後,他卻把這個作為袁崇煥的罪證之一。
由於崇禎皇帝自身具有太多的性格缺陷,因此,他雖然非常忙乎,其實都是瞎忙。就算上天給他17年,他也一事無成,反而把戲演砸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