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有人寫不亦悅乎,究竟是悅還是說?
11
回覆列表
  • 1 # 玫瑰家途

    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

    是《論語》開篇的第一句話。

    俗話講,開始就是結束,論語的精髄,就在這第一句中,學習論語,此句為核心中核心,必須精確把握,否則差之亳釐,謬以千里。

    一.學

    學的甲骨文,由左右雙爪,六爻或

    六乂幾個字元構成。

    左右雙爪的意思很明確,即是正反兩面全面掌握。

    六爻則是易的概念,指萬事萬物的各個階段的發展規律和成果,六爻構成一個事物的完整發展過程。

    乂,陰陽交暢,萬物協和,庶類獲乂。

    學的意義,乃是透過與事物的充分交流,瞭解事物各個階段的發展規律和特性,從而全面掌握事物的整體規律。

    易曰:

    大哉乾元,萬物資始,乃統天。

    雲行雨施,品物流行,大明終始。

    時乘六龍以御天。

    乾道變化,各正性命,保合太和。

    乃利貞,首出庶物,萬國咸寧。

    儒家的學問,和易是相通的,學,對應於乾卦。

    象曰: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

    在儒家而言,君子自強不息的表

    現,就是學。

    學如天行健,君子學而不息。

    《論語》以學而開篇,儒家思想的核心之核心,在學。

    二.而

    而表示萬事萬物累積到一定程度後

    的發展,是個量變的過程

    三.時

    時的甲骨文,畫成之日。

    時是神識的記憶順序,萬物規律變化的自然順序。

    然而縱觀整個變化,都是迴圈往復,呈圓滿之象,孰前?敦後?哪個

    是起點?哪個是終點?

    實際上,都可以是起點,亦都可以是終點。

    只能講,時是變化的過程,是規律展開的一個引數,空間亦如此,時空是變化的一體兩面。

    學的目的,是掌握萬事萬物的變化規律,而規律與時空密切關聯,不

    同的時空階段,展現的規律是不同

    的,因而學的知識,必須瞭解知識的邊界條件,如何瞭解?

    從實踐運用中瞭解,這便是習。

    四.習

    習這個字,很有點意思,甲骨文畫

    成羽日。

    萬物分陰陽,對稱而平衡,對稱性是物質世界的最高法則。

    一個變化,必然同時引起對稱的變

    化,在量子世界,叫量子糾纏。

    對變化的感應,叫羽。

    風動而羽拂,自然相應故。

    羽,就是這個自然相應。

    自然相應寫入神識,則是習。

    習意謂著對自然變化的總體記憶。

    是規律的藍圖化,物質化,所謂

    虛空藏種。

    所以,不要把習輕輕帶過了,習有

    極高的要求:

    1.反應要靈敏

    2.反應要正確

    3.反應要入神,永不忘記。

    習在現代的語境中,勉強可稱之為

    下意識,潛意識反應。

    庖丁解牛中的,以神遇而不以目視

    ,可能更符合習的境界。

    五.之

    之的甲骨文,畫成止一,即融匯貫

    通合為一體。

    與萬物交流,觀察其變化,總結出

    規律,然後根據實際情況,運用其

    規律,得出規律的邊界條件,再運

    用於萬事萬物,達到應付敏捷自如

    ,應對正確無誤,入神的程度。

    這叫學而時習之。

    六.不

    不,表示否定。為什麼表否定,這

    裡不展開了。

    七.亦

    亦的甲骨文,畫成八大。

    表示大的分身,發展,有也的意思

    ,即等身。

    大,是個整體,其實不可分,硬要

    去分,則是盲人摸象,看到的是局

    部,區域性之於整體,即是對大的否

    定。

    不亦,就是否定之否定,即肯定。

    不亦,即~就是。

    八.說

    說這個字,傳統的解釋,通悅,高

    興的意思。

    不能講,說通悅,高興是錯的,說

    一定高興,只不過把說的內涵大大

    淡化了。

    說,寫成言兌,其準確的含義,要

    去看《易經.兌卦》。

    易曰:

    兌,亨,利貞。

    彖曰:

    兌,說也。

    剛中而柔外,說以利貞,是以順乎天而應乎人。

    象曰:麗澤,兌。君子以朋友講習。

    《易經》中講,兌即是說,兌為澤

    ,說即是澤。

    那什麼是澤?

    澤,由水睪構成。

    幸,甲骨文表達得很清楚,陰陽居中而平衡,是一種難得的機遇。

    而睪,則是網羅平衡的機遇並小心盡力維持之,故睪有伺察之意。

    澤,即是水中的自平衡系統,水利萬物而不爭,是萬物共生最好的媒介。

    故澤者,潤生萬物,謂之恩澤。

    保持本身固有的獨特性,與萬物和諧交流,完整平衡地發展,是兌的內含。

    說,兌也,澤也,是一種自平衡的生態系統,在此係統中,萬物既保

    持其獨立完整,又能互通有無,和諧交流,共生共榮,就好象日月在天上執行,萬物因之相生,其喜也融融。

    說,其實就是華人的世界觀,和

    諧共生,世界大同。

    大同當然高興,只是為什麼高興,

    不知其所以然。

    九.乎

    氣化神,為乎,這裡不展開講了。

    十.總結

    子曰:

    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

    孔夫子講,君子與萬物交流,掌握其變化規律,然後運用規律,不斷與變化相應,提高應對的能力,將其化為神識,繼而否定之否定,不斷粹煉,最終做到人天合一,形成自身獨立平衡體系,達到與萬物和諧交通,共生共榮的境界,該多麼喜悅啊!

  • 2 # 龍學創始人劉樹成

    以往對《論語》首句“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的解釋與其原文的本意相反,是“剃頭洗臀部,大錯一脊背"。

    對以往《論語》開宗明義的第一篇第一章第一句“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的錯誤解釋:“學習了而時常溫習,不也高興嗎”提出質疑,這是中國文化覺醒、文化復興的一個表現,意義非常重大!以往對《論語》“的錯誤解釋不是小錯誤,而是“剃頭洗臀部,大錯一脊背"。把“說”的反義詞“悅”解釋為同義詞,這是文化人的幹古奇恥!

    《論語》開宗明義的第一句“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的正確解釋是:

    學習用主導意見指導人選擇時,而要練習成一個明白的習慣,只能提出一個明確的指導意見,不能像說白話一樣,說亦左亦右,模稜兩可的話,讓人接受!

    例如:講指導意見、答問題、報價格等,只能講一個意見、答案、準價,不能講模稜兩可的意見、答案,報三五元的兩可價。但人們不同意,可以商量。

    這也是孔子《論語》的本意。以往把《論語》開宗明義的“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解釋為反意,而且反其道而行之,講亦說亦悅的話,其它解釋能正確嗎?大多是“剃頭洗臀部,大錯一脊背"。

    理由:

    一、《論語》的“語"不是人與人交流“說話”,可以說模稜兩可的話,而是像太陽一樣指導人,只可以“曰"一個明白準確的意見。

    二、“而”字不是現代漢語中連詞那麼簡單的意思,而是用主導意見指導人選擇的意思。

    三、“說”與“悅”是反義詞。喜悅的心情是無法用語言表達言說的,是不可以與人“兌"換的。例如新婚的喜悅,能具體給人說明嗎?可以與人兌換體驗嗎!

    四、以往對《論語》這第一句話的解釋,明顯違揹人們正常的心理反應,也不符合孔子《論語》原文的本意。

    所以說,以往對《論語》“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的解釋與其原文的本意相反,是“剃頭洗臀部,大錯一脊背",大錯特錯。

    原始龍型造字規則詳見拙著《解密紅樓夢真味道》(含《道德經》譯文) 、《破譯<論語>背後的龍學密碼》中的“說明”。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小時候的遭遇會影響人的一生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