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騫 ?-前114
張騫被譽為中國歷史上偉大的外交家、探險家,是“絲綢之路的開拓者”、“第一個睜開眼睛看世界的華人”
西漢王朝的統治者在同匈奴鬥爭的過程中,逐漸認識到西域的重要性,特別是漢武帝即位後,從匈奴降人的口中得知西遷的大月氏有報匈奴世仇之意,但苦於無人相助,便決定溝通與西域的聯絡,欲聯合大月氏,以夾攻匈奴,“斷匈右臂”。在此背景下,
張騫於建元三年(前138)第一次出使西域準備聯絡大月氏,出隴西,經匈奴,被俘。在匈奴十多年的時間裡,張騫雖然娶妻生子,但始終秉持漢節。後來,他終於逃脫,西行至大宛,經康居,抵達大月氏,後再至大夏,停留了一年多才返回。在歸途中,張騫改從南道,依傍南山,但仍然被匈奴捕獲,又被拘留一年多。元朔三年(前126),匈奴內亂,張騫乘機逃回漢朝,向漢武帝詳細報告了西域情況。從武帝建元二年(前139年)出發,至元朔三年(前126年)歸漢,共歷十三年。出發時是一百多人,回來時僅剩下張騫和堂邑父二人。
元狩四年(前119年),在失去河西走廊後,匈奴向西北退卻,依靠西域諸國的人力、物力,與西漢對抗。漢武帝再任張騫為中郎將,率300多名隨員,攜帶金幣絲帛等財物數千鉅萬,牛羊萬頭,第二次出使西域。張騫到達烏孫時,恰逢烏孫內亂,沒有達到勸說烏孫東歸的目的。不過,張騫的副使則分別訪問了中亞的大宛、康居、大月氏、大夏等國,擴大了西漢王朝的政治影響,增強了相互間的瞭解。張騫一行偕烏孫使者數十人於元鼎二年(前115年)返抵長安
漢能通西域,由張騫創立首功。因張騫在西域有威信,後來漢所遣使者多稱博望侯以取信於諸國。由於張騫等人的溝通,此後漢朝和西域的經濟文化交流頻繁。天馬,汗血馬等良種馬傳入,葡萄、核桃、苜蓿、石榴、胡蘿蔔和地毯等傳入內地,豐富了漢族的經濟生活。漢族的鑄鐵、開渠、鑿井等技術和絲織品、金屬工具等,傳到了西域,促進了西域的經濟發展
玄奘602~664
唐代著名三藏法師,佛教學者、旅行家,漢傳佛教史上最偉大的譯經師之一,唯識宗的創始者之一。出家後,遍訪佛教名師,因感各派學說紛歧,難得定論,便決心至天竺學習佛教。
貞觀三年秋八月(629年),當時有來自秦州的僧侶孝達在長安學涅槃經,學成返鄉,玄奘與孝達一起去秦州。在秦州停留一夜後,又與人結伴到達蘭州。之後偶遇涼州人送官馬歸,玄奘一同去往涼州在涼州停留月餘後,玄奘繼晝伏夜行,至瓜州 ,再經玉門關,越過五烽,渡流沙,備嘗艱苦,抵達伊吾,至高昌國。受到高昌王麴文泰的禮遇。後經屈支、碎葉城、迦畢試國、赤建國、颯秣建國、蔥嶺、鐵門。到達貨羅國故地。南下經縛喝國、揭職國、大雪山、梵衍那國、犍雙羅國、烏伏那國,到達迦溼彌羅國,行程13800餘里。經十七年堅韌不拔的苦行,玄奘法師於貞觀十九年回到長安
後著述的回憶錄《大唐西域記》中國和世界最早的國際新聞作品集。本書系玄奘奉唐太宗敕命而著,貞觀二十年(646年)成書。書中綜敘了貞觀三年至貞觀十九年(645年)玄奘西行之見聞。記述了玄奘所親歷110個及得之傳聞的28個城邦、地區、國家之概況,有疆域、氣候、山川、風土、人情、語言、宗教、佛寺以及大量的歷史傳說、神話故事等。為研究中古時期中亞、南亞諸國的歷史、地理、宗教、文化和中西交通的珍貴資料,也是研究佛教史學、佛教遺蹟的重要文獻。
鄭和 1371-1433
鄭和原名馬三寶。洪武十三年年冬,明朝軍隊進攻雲南。馬三保10歲,被擄入明營,被閹割成太監,之後進入朱棣的燕王府。在靖難之變中,馬三保為燕王朱棣立下戰功。永樂二年(1404年)賜馬三保鄭姓,改名為和,任為內官監太監,官至四品,地位僅次於司禮監。 1405年7月11日﹙明永樂三年﹚明成祖命鄭和率領龐大的二百四十多艘海船、兩萬七千四百名船員組成的船隊遠航,訪問了30多個在西太平洋和印度洋的國家和地區,加深了中國同東南亞、東非的友好關係。每次都由蘇州劉家港出發,一直到1433年﹙明宣德8年﹚,他一共遠航了有七次之多。最後一次,宣德八年四月回程到古裡時,在船上因病過逝。 鄭和下西洋,是15世紀初葉世界航海史上的空前壯舉,他的航行比哥倫布發現美洲大陸早87年,比達伽瑪早92年,比麥哲倫早114年。在世界航海史上,他開闢了貫通太平洋西部與印度洋等大洋的直達航線。從1405年開始,在28年間,鄭和率領中國大明皇朝的200多艘船航行在世界海域上,造訪各國。
徐霞客 1587-1641
徐霞客(1587年1月5日—1641年3月8日)明南直隸江陰(今江蘇江陰市)人。明代地理學家、旅行家和文學家,40年考察撰成的260多萬字(遺失達200多萬字,只剩下60多萬字),被稱為“千古奇人”。
萬曆三十六年(1608年),二十二歲的徐霞客終於正式出遊。臨行前,他頭戴母親為他做的遠遊冠,肩挑簡單的行李,離開了家鄉。從此,直到五十四歲逝世,絕大部分時間都是在旅行考察中度過的。
徐霞客遊歷考察的三十多年間,在完全沒有他人資助的情況下,先後四次進行了長距離的跋涉,足跡遍及相當於現代的江蘇、浙江、山東、山西、陝西、河北、河南、安徽、江西、福建、廣東、湖南、湖北、廣西、貴州、雲南和北京、天津、上海等21個省、市、自治區,足跡遍及大半個中國。更可貴的是,在三十多年的旅行考察中,他主要是靠徒步跋涉,連騎馬乘船都很少,還經常自己揹著行李趕路。他尋訪的地方,多是荒涼的窮鄉僻壤,或是人跡罕至的邊疆地區,幾次遇到生命危險,出生入死,嚐盡了旅途的艱辛。
徐霞客一生志在四方,足跡遍及今21個省、市、自治區,“達人所之未達,探人所之未知”,所到之處,探幽尋秘,並記有遊記,記錄觀察到的各種現象、人文、地理、動植物等狀況徐霞客經30多年旅行,寫有天台山、雁蕩山、黃山、廬山等名山遊記17篇和《浙遊日記》、《江右遊日記》、《楚遊日記》、《粵西遊日記》、《黔遊日記》、《滇遊日記》等著作,除佚散者外,遺有60餘萬字遊記資料,在去世後由他人整理成《徐霞客遊記》。
縱觀中外,歷史上還有不少出名的旅行家,從純旅行家的角度,個人最喜歡徐霞客。從旅行這件事上,他是一個純粹的旅行家。
張騫 ?-前114
張騫被譽為中國歷史上偉大的外交家、探險家,是“絲綢之路的開拓者”、“第一個睜開眼睛看世界的華人”
西漢王朝的統治者在同匈奴鬥爭的過程中,逐漸認識到西域的重要性,特別是漢武帝即位後,從匈奴降人的口中得知西遷的大月氏有報匈奴世仇之意,但苦於無人相助,便決定溝通與西域的聯絡,欲聯合大月氏,以夾攻匈奴,“斷匈右臂”。在此背景下,
張騫於建元三年(前138)第一次出使西域準備聯絡大月氏,出隴西,經匈奴,被俘。在匈奴十多年的時間裡,張騫雖然娶妻生子,但始終秉持漢節。後來,他終於逃脫,西行至大宛,經康居,抵達大月氏,後再至大夏,停留了一年多才返回。在歸途中,張騫改從南道,依傍南山,但仍然被匈奴捕獲,又被拘留一年多。元朔三年(前126),匈奴內亂,張騫乘機逃回漢朝,向漢武帝詳細報告了西域情況。從武帝建元二年(前139年)出發,至元朔三年(前126年)歸漢,共歷十三年。出發時是一百多人,回來時僅剩下張騫和堂邑父二人。
元狩四年(前119年),在失去河西走廊後,匈奴向西北退卻,依靠西域諸國的人力、物力,與西漢對抗。漢武帝再任張騫為中郎將,率300多名隨員,攜帶金幣絲帛等財物數千鉅萬,牛羊萬頭,第二次出使西域。張騫到達烏孫時,恰逢烏孫內亂,沒有達到勸說烏孫東歸的目的。不過,張騫的副使則分別訪問了中亞的大宛、康居、大月氏、大夏等國,擴大了西漢王朝的政治影響,增強了相互間的瞭解。張騫一行偕烏孫使者數十人於元鼎二年(前115年)返抵長安
漢能通西域,由張騫創立首功。因張騫在西域有威信,後來漢所遣使者多稱博望侯以取信於諸國。由於張騫等人的溝通,此後漢朝和西域的經濟文化交流頻繁。天馬,汗血馬等良種馬傳入,葡萄、核桃、苜蓿、石榴、胡蘿蔔和地毯等傳入內地,豐富了漢族的經濟生活。漢族的鑄鐵、開渠、鑿井等技術和絲織品、金屬工具等,傳到了西域,促進了西域的經濟發展
玄奘602~664
唐代著名三藏法師,佛教學者、旅行家,漢傳佛教史上最偉大的譯經師之一,唯識宗的創始者之一。出家後,遍訪佛教名師,因感各派學說紛歧,難得定論,便決心至天竺學習佛教。
貞觀三年秋八月(629年),當時有來自秦州的僧侶孝達在長安學涅槃經,學成返鄉,玄奘與孝達一起去秦州。在秦州停留一夜後,又與人結伴到達蘭州。之後偶遇涼州人送官馬歸,玄奘一同去往涼州在涼州停留月餘後,玄奘繼晝伏夜行,至瓜州 ,再經玉門關,越過五烽,渡流沙,備嘗艱苦,抵達伊吾,至高昌國。受到高昌王麴文泰的禮遇。後經屈支、碎葉城、迦畢試國、赤建國、颯秣建國、蔥嶺、鐵門。到達貨羅國故地。南下經縛喝國、揭職國、大雪山、梵衍那國、犍雙羅國、烏伏那國,到達迦溼彌羅國,行程13800餘里。經十七年堅韌不拔的苦行,玄奘法師於貞觀十九年回到長安
後著述的回憶錄《大唐西域記》中國和世界最早的國際新聞作品集。本書系玄奘奉唐太宗敕命而著,貞觀二十年(646年)成書。書中綜敘了貞觀三年至貞觀十九年(645年)玄奘西行之見聞。記述了玄奘所親歷110個及得之傳聞的28個城邦、地區、國家之概況,有疆域、氣候、山川、風土、人情、語言、宗教、佛寺以及大量的歷史傳說、神話故事等。為研究中古時期中亞、南亞諸國的歷史、地理、宗教、文化和中西交通的珍貴資料,也是研究佛教史學、佛教遺蹟的重要文獻。
鄭和 1371-1433
鄭和原名馬三寶。洪武十三年年冬,明朝軍隊進攻雲南。馬三保10歲,被擄入明營,被閹割成太監,之後進入朱棣的燕王府。在靖難之變中,馬三保為燕王朱棣立下戰功。永樂二年(1404年)賜馬三保鄭姓,改名為和,任為內官監太監,官至四品,地位僅次於司禮監。 1405年7月11日﹙明永樂三年﹚明成祖命鄭和率領龐大的二百四十多艘海船、兩萬七千四百名船員組成的船隊遠航,訪問了30多個在西太平洋和印度洋的國家和地區,加深了中國同東南亞、東非的友好關係。每次都由蘇州劉家港出發,一直到1433年﹙明宣德8年﹚,他一共遠航了有七次之多。最後一次,宣德八年四月回程到古裡時,在船上因病過逝。 鄭和下西洋,是15世紀初葉世界航海史上的空前壯舉,他的航行比哥倫布發現美洲大陸早87年,比達伽瑪早92年,比麥哲倫早114年。在世界航海史上,他開闢了貫通太平洋西部與印度洋等大洋的直達航線。從1405年開始,在28年間,鄭和率領中國大明皇朝的200多艘船航行在世界海域上,造訪各國。
徐霞客 1587-1641
徐霞客(1587年1月5日—1641年3月8日)明南直隸江陰(今江蘇江陰市)人。明代地理學家、旅行家和文學家,40年考察撰成的260多萬字(遺失達200多萬字,只剩下60多萬字),被稱為“千古奇人”。
萬曆三十六年(1608年),二十二歲的徐霞客終於正式出遊。臨行前,他頭戴母親為他做的遠遊冠,肩挑簡單的行李,離開了家鄉。從此,直到五十四歲逝世,絕大部分時間都是在旅行考察中度過的。
徐霞客遊歷考察的三十多年間,在完全沒有他人資助的情況下,先後四次進行了長距離的跋涉,足跡遍及相當於現代的江蘇、浙江、山東、山西、陝西、河北、河南、安徽、江西、福建、廣東、湖南、湖北、廣西、貴州、雲南和北京、天津、上海等21個省、市、自治區,足跡遍及大半個中國。更可貴的是,在三十多年的旅行考察中,他主要是靠徒步跋涉,連騎馬乘船都很少,還經常自己揹著行李趕路。他尋訪的地方,多是荒涼的窮鄉僻壤,或是人跡罕至的邊疆地區,幾次遇到生命危險,出生入死,嚐盡了旅途的艱辛。
徐霞客一生志在四方,足跡遍及今21個省、市、自治區,“達人所之未達,探人所之未知”,所到之處,探幽尋秘,並記有遊記,記錄觀察到的各種現象、人文、地理、動植物等狀況徐霞客經30多年旅行,寫有天台山、雁蕩山、黃山、廬山等名山遊記17篇和《浙遊日記》、《江右遊日記》、《楚遊日記》、《粵西遊日記》、《黔遊日記》、《滇遊日記》等著作,除佚散者外,遺有60餘萬字遊記資料,在去世後由他人整理成《徐霞客遊記》。
縱觀中外,歷史上還有不少出名的旅行家,從純旅行家的角度,個人最喜歡徐霞客。從旅行這件事上,他是一個純粹的旅行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