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閒來讀史
-
2 # 80後愛電影
關於德國:
首先,作為中歐國家,他是歐洲的中心,對於東西、南北歐洲來講,它有承上啟下的地緣優勢,這方面就如我們的河南省一樣,地緣優勢決定了它不會弱到哪裡。然後底子好,德國是一個有工業傳承的國家,他的工業製造一直被世界認可著,這點沒辦法,看看汽車就知道了,好就是好,沒法子;最後,戰後德國統一後,能夠馬上崛起,說直接點,還是歐美體系希望他成為對抗東方社會主義陣營歐洲方面的橋頭堡/馬前卒,所以基於這個戰略需求,德國不能太弱不禁風。
關於日本:
首先,底子也行,作為近代史後期的工業強國,他們的工業傳承獨立一種風格,但也被世界接受,比如電子數碼類最為突出。之後,它碰到了前所未有的戰略機遇期,特別是北韓戰爭、越戰,它都成了美帝在亞洲的前伸基地,同時帶動了它的自身經濟發展。最後,它也是戰後歐美體系對抗東方社會主義陣營的在遠東的橋頭堡/馬前卒,同德國,戰略需求要求這個“卒子”不能太弱。
----------總之,作為二戰的發起國,他們之所以能迅速崛起,“底子好、戰略需求”是最為主要的原因。
-
3 # freez2011
那個民族在歷史的演進過程中,都形成了自己的特有的民族特質。德國有著日耳曼民族堅強和不服輸的民族特質,代表人物是俾斯麥,鐵和血是他們的民族圖騰; 處在島國的日本大和民族的危機意識非常強,首先地方小,其次多災多難,地震,海嘯……,形成了他們武士道精神,敢於拼搏求生存,是故 “生於憂患,死於安樂”著也。
-
4 # 無花果234
日本和德國雖然戰敗,但兩國擁有科技人才基礎,日本戰後被美國代管,基本套用美國民主制度,實行君主立憲制,在短短20多年間經濟又成為世界前列。德國戰後被分為東德和西德,東德被蘇聯控制,西德和歐洲接受美國馬歇爾援助計劃加之自由經濟體制,使西德經濟很快又發展起來,後蘇聯解體,東西德國又合併,東德地區接受西德支援,很快德國成為了歐洲第一經濟體。
-
5 # 子寅18
當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的時候,實際上不僅僅是受到侵略的國家如俄羅斯,中國,法國,東南亞等等的受害國家的軍民傷亡,經濟損失慘重,而且其侵略者日本,德國和義大利同樣也遭到了重創!當時的日本在戰爭結束之後,其作為主要勞動力的男人僅僅有百分之一,國內用於製造業的鋼鐵,銅,鋁等等的金屬基本歸零,而燃料方面的煤炭石油更是幾乎斷供,人們賴以生存的糧食尤其短缺,國家陷入了悲慘的境地,也就是除了遭到原子彈爆炸的兩個城市之外的城市沒有像中國,俄羅斯那樣還儲存完好。至於德國,其國內的的情況基本上與日本一樣,只不過是城市遭到破壞的程度比較嚴重。那麼上述兩個國家是如何迅速崛起的呢?我想主要是美華人幫了他們的大忙。一是當戰爭結束之後,世界上出現了兩個政治陣營,即以前蘇聯為首的社會主義陣營,另外一個就是以美國為首的北約成員國的陣營,美國為了圍堵蘇聯中國,便在歐洲積極扶持西德幫助他對付蘇聯,在亞洲扶持日本,為美國對付中國的前哨陣地,美國不但在軍事上支援他們,特別是在經濟上更加支援,這就給日本德國創造了翻身的機會。二是當北韓戰爭爆發的時候,由於美國軍隊把日本作為橋頭堡,所以便將方方面面的軍需物資交給日本來做,這就給日本提供了經濟利益,迅速擺脫了貧困。三是在政治上美國認為日本和德國已經成為了所謂的民主國家,所以在經濟上極力支援,尤其是在科技上可以共享,這就為他們走上現代化提供了便利。四是我們也確實應該承認,戰敗的日本,德華人民絕對是勤勞的,是先進的民族,否則不可能迅速崛起,我們一定要認真學習。
-
6 # 梓蕤
簡單地說,日本和德國在冷戰的戰略環境提供了便利,都擁有雄厚的工業基礎和數量龐大的工人隊伍,實行了國民經濟非軍事化的大方針。
在戰後的最初幾年裡,佔領國美國每天要向日本提供100萬美元的資助,每天要運6000噸大米才能保證日本儘量減少餓死的饑民。日本用了20多年的時間裡,就實現了在經濟的騰飛,從1955年至1964年,日本的國民生產總值年增長率在9%以上,在1965年到1970年,年增長率更是超過了10%。
日本的社會結構比較簡單,天皇的權威性毋庸置疑,只要控制住了天皇,日本的社會就能夠穩定,為戰後的發展崛起提供基本條件。麥克阿瑟接管日本後,立刻就將天皇摁住,挾天子以令諸侯,日本國民就老實了,也不喊“一億玉碎”的口號了。
麥克阿瑟還為日本量身定製了《和平憲法》,徹底掃清了日本在明治維新後保留的封建殘餘勢力,天皇的權力得到遏制和虛化,真正地建立了君主立憲制度。天皇的權利歸還給了人民,在沒有效忠的物件下,日本的軍國主義思想也隨之煙消雲散。
日本作家三島由紀夫身著軍裝,跑到日本軍營鼓吹軍國主義思想,試圖發動軍事政變,卻沒得到強烈的反響,甚至被嘲笑。三島由紀夫最後幻想可以依靠自己的切腹喚起日本的軍國主義,但是也引發不起多大的波瀾。這可以顯示軍國主義在日本二戰後確實沒有市場,只是現在日本的右翼勢力透過叫囂戰爭可以獲取選票而已,日本的國民大多數是理智的。
明治維新後,日本學習了西方國家的工業體制,即使是二戰過後也沒荒廢。日本擁有一支具備工匠精神的工人隊伍和一批優秀的企業,三菱,東芝,豐田,小松等在二戰著名的軍工企業,在二戰後換個馬甲轉為民用生產。這也可以看出日本的企業無縫切換毫無壓力,能生產軍需物資同樣可以生產民用物資。美國在冷戰爆發後,提出了第一島鏈的概念,意圖封鎖和圍堵東方陣營的勢力擴張,日本處於第一島鏈的前沿,獲得了美國的扶持。日本依靠積攢起來的工業基礎,在北韓戰爭後抓住了機會,承接了美國大量的軍用物資訂單。
日本人民富起來之後,就將國民所得投入教育。日本戰後國民學歷基本都達到了高中以上,而到了1970年代,擁有高中以上學歷的國民佔到了43%。日本重視教育使得人才不斷地湧現,為戰後日本的崛起提供源源不斷的動力。
德國在戰後的復甦確實比日本更加困難,日本的本土並沒有遭遇大規模的毀壞,而德國本土遭受了戰火的洗禮。德國城市的建築幾乎都在戰爭中成為廢墟,甚至有種悲觀的論調認為,清理柏林的廢墟都要20年。不僅如此,同盟國普遍都有對納粹的反感。美軍在佔領西德後提出了對西德實行去軍事化,民主化,去工業化,去納粹化。其他三點可以理解,去工業化就是意圖阻礙德國的發展。
需要指出的是,德國在二戰後,被不同的同盟國所佔領,蘇聯佔領的東德實行軍事對抗和計劃經濟,一直得不到發展。而西方國家佔領的西德卻在戰後,從1950年開始至1967年都以8%的GDP成長率增長。
要想發展經濟,西德必須建立一套新的貨幣體系,取代納粹德國的貨幣。德國在同盟國佔領時期,曾經流透過一種臨時貨幣,但是由於可以用於兌換美元,被蘇聯人趁機鑽了空子,大量印製臨時貨幣,擼了美華人的羊毛,換取了3億-5億美元。美國在此之後就停止了臨時貨幣可以兌換美元,臨時貨幣沒有了美元的加持下就崩塌了。
在此之後德國用香菸充當貨幣的功能,直到1948年6月20日,西德才在美國的幫助下發行了西德馬克。而此前的西德人民持有的希特勒時期的貨幣,只能每人限制兌換大約25美元。所有經濟秩序清零重新開始。美元和西德馬克可以自由兌換,在美元的背書下,西德馬克非常堅挺,西德才擁有了發展經濟的基礎。
西德人的運氣也是實力的一部分。當時主管西德經濟的艾哈德,主張取消戰時經濟管制,提倡自由市場經濟制度。這在當時是需要勇氣和能承受住壓力的。一旦放鬆經濟管制,西德當時的物價立刻就上漲,出現了讓艾哈德下臺的呼聲。艾哈德承諾只要頂過1949年的冬天,西德經濟就會在1950年復甦。西德在1950年之後,經濟確實從戰時切換到了和平時期的軌道,從事後看來,一些正確政策也必須由意志堅定的人來執行才能發揮作用,自此後西德打破貿易壁壘,走上了自由市場經濟的道路。
駐守在德國的同盟國司令普遍都有仇視德國的傾向,然而駐守在西德的美軍司令克萊卻是一個搞建設出身的工兵。克萊是專門在戰爭期間搭橋鋪路的將軍,他在駐守西德期間也是拼命地搞建設,疏浚了萊茵河。克萊為後來德國工業的崛起創造了基礎條件,他所做就按今天看來就是基礎設施建設,只有基建搞上去了,國家的經濟才能獲得騰飛。
此時隨著冷戰的爆發,西德成為了直接頂住蘇聯的門槓。美國深知在歐洲大陸上只有西德能夠有實力擋住蘇聯的洪流;法華人性格散漫,不太靠譜;而英華人孤懸海外,鞭長莫及;其他西歐小國由於體量太小,根本經不起蘇聯的敲打。
而軍事實力需要工業的支撐。歐美國家不得不放棄此前在西德實行的去工業化戰略。而且由於蘇聯在東德的吃相過於難看,把東德的鐵路和工廠扒走,東德的工人紛紛逃到了西德。據統計,東德在戰後陸續逃到西德約有1000萬人,這在農業社會是負擔,但在工業社會這就是財富了。這1000萬人都以工程師為主,再加上西德擁有的幾千萬工人隊伍,西德就有了作為工業國家的班底。
德國在二戰中確實被同盟國打服了,不再對希特勒所描繪的千年帝國抱有任何幻想。西德在二戰後的第一次民選,社會民主黨的舒馬赫當選的呼聲最高,但是最後當選的卻是基督教民主聯盟的阿登納。阿登納的競選主打牌只有一個,那就是先管好肚子能吃飽,就是這麼簡單粗暴。西德人民把鮮花和掌聲給了舒馬赫,把選票給了舒馬赫。西德在一窮二白的情況下,一些務實的主張才能夠聽得下去,除了玩命地發展經濟,其他空談的高大上主張都不會有市場,相對保守的基督教民主聯盟也一直掌權到了現在。
西德也迎來了屬於自己的機會。西德透過馬歇爾計劃,獲取了原始的資本積累。而且中東地區的產油國家在1970年代依靠賣石油富起來了之後,他們也想擺脫石油經濟的束縛,也要造工廠,引進工業裝置。西德的機器裝置質量好工業體系完備,工人隊伍嚴謹靠譜,西德依靠中東國家的產業轉型獲利頗豐。
東西德合併之後,東德再借鑑西德成功的模式,相同的套路再搞一次就是了。德國統一後,為德國提供了一個統一的國內市場。在歷史上,只有一個統一的市場才能滋生出一個強大的國家,統一的市場形成了統一的政治形態,穩定的政治基礎才能讓國家持續強大下去。
日本和德國在二戰後崛起,看起來有某些偶然因素,但是偶然中卻夾著必然。機會總是留給有所準備的人,沒有能力的國家,即使機會來了也會失之交臂,打鐵還需自身硬。
回覆列表
對第二次世界大戰有多瞭解的人,應該都很清楚一件事,那就是作為戰敗國的日本和德國,在二戰末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創。國家支離破碎,多數人民也流離失所,特別是日本,還吃了美國投放的兩顆原子彈,所以可以說國家受損程度非常嚴重。
看上去當時的日德很難再有東山再起的機會,可實際上,這兩個戰敗國僅僅經過20年的發展就壯大成了發達國家,簡直讓人感到難以置信。那麼,二戰中慘敗的德國和日本,明明受到重創,為何還能在短時間內壯大,成為世界強國呢?
一、兩國戰前戰後都很重視教育和人才。如果有人經常觀看跟日德二戰前後有關的資料或者影視劇的話,那應該就不難發現,這兩個國家在二戰前後,都非常重視發展本國教育事業和為國家培養更多優秀的人才。因為它們很清楚,搞好教育事業後,國家就能得到更多的人才。而一旦人才數量和質量得到提升,那他們就能為國家的發展做出貢獻。
比如說日本,在二戰沒有發生之前,它就非常重視搞好本國的教育事業,併為培養人才提供儘可能全的條件。正因為如此,那個時候日本才會出現不少知識分子。而且這些知識分子在學有所成後,都投身到了跟日本的建設和發展息息相關的工作中。
等到二戰爆發後,在前線兵源緊缺的狀態下,日本甚至做出了力保理科生,而強迫文科生拿起武器到戰場上去打仗的事情來。雖然文科生同樣是人才,但是在戰爭時期,日本國似乎更加看重理科生一些。而正因為如此,日本得以為戰後的重建儲備了人才。
除此之外,日本還在戰後用“危機理念”教育自己的國民,讓他們拼命努力投身於本國的戰後重建事業中去。即便面臨超高強度的工作,也不允許國民輕易喊累和提出休息的要求。
德國跟日本差不多,戰前也一直都很重視發展本國的教育事業和注重培養大批的人才。而經此一戰,雖然德國境內滿目瘡痍,但它卻並未因此而放棄繼續存在下去的希望。再加上此戰讓它更加清楚地認識到人才對一個國家的重要性,所以在戰後重建過程中,德國依然很重視發展本國的教育事業和實行人才培養計劃。
而那些經此一戰後得以被保全性命的人才,則被安排投入到了德國戰後重建的工作中去。他們用自己所掌握的知識為德國帶來了曙光,讓德國得以在戰後飛速地緩過勁來,並朝著發達國家的方向進行發展。
二、兩國都曾得到外國勢力的“幫扶”。不管是德國,還是日本,在戰後都曾得到過外國勢力的“幫扶”。當然了,這裡所說的“幫扶”並不單純,不是我們所想的那種不計得失地默默奉獻式的幫扶,而是出於對本國有利因素的考慮才做出的對日德進行幫扶的決定。
而說到這裡,那就不得不提一下美國了。因為戰後不管是日本的重建還是德國的重建,基本上都跟美國提供的“幫扶”有比較大的關係。尤其是對日本的“幫扶”,簡直可以說是給予了它重新站起來的機會。
二戰結束後,美國迫不及待地投身到了對北韓的戰爭中。後中國出兵幫助北韓人民抗擊美國,美國便開始打起了日本的主意。之後,它將日本作為入侵北韓的踏板和軍需供給基地,向日本輸入大量資金,從而致使日本大發戰爭財。而有了資金以後,日本就能更好地開展重建工作了。
至於德國,在二戰後分裂為東西兩個部分。因這兩個部分都有國外勢力的支援,所以發展的過程也恰似一場競爭。只是由蘇聯支援的東德後來的發展,遠不如由美國支援的西德,但總體來說,德國在此期間相較於戰敗時的情況而言,確實發展得較為迅速。
當然了,除了上述這兩大原因之外,二戰後日德兩國之所以能夠在短時間內就發展成發達國家,肯定還跟其他一些原因有關。不過我們就不在這裡做贅述了,建議對此內容感興趣的人繼續蒐集相關的資訊,以便得以進行更為深入的研究。
雖然作為戰敗國的日德兩國在二戰時屬於非正義的一方,戰後國家陷入困境實屬罪有應得。但是若從客觀的角度來看,它們雙方戰後的發展過程還是有很多值得我們借鑑的地方。大家對此,有何看法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