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李沉舟
-
2 # 靈石蘊
在東晉,王導歷經三帝,東晉開國帝司馬睿、二帝司馬紹、三帝司馬衍
說王導和東晉皇帝平起平坐,是錯誤的,實際上王導凌駕於皇帝之上。在東晉,王導在朝堂為諸官之首聯合南北士族,其兄王敦在外為大將軍統領天下軍馬……
司馬睿只能淡淡憂傷
東晉皇帝,除了一個孝武帝司馬曜掌控過幾年實權,其他的帝王,都是傀儡,成年即廢。開國帝司馬睿有個小兒子叫司馬昱,早些年平平安安活到50歲,在372年成為東晉第八位皇帝,結果,也在那一年,鬱鬱而終。東晉的皇帝,不好乾啊
王導之所以有這麼大的影響力,其一,確有才學;其二是因為他的大兄王衍鋪路。晉朝有個特有名的事件,叫八王之亂,在八王之亂中,勝利者是東海王司馬越,當時王家跟著司馬越的叫王衍,並深得信任。勝利者當然有勝利者的待遇,於是司馬越掌控朝堂,而王衍則為司馬越行使權力,期間大封王姓官員,琅琊王家就是塊金子招牌
其實,江南屬東吳領地,天生對佔領者司馬家沒有好感,但王家不一樣,畢竟琅琊王家和江南諸豪,同屬世家大族,還沒到起齷齪時候呢
-
3 # 三七的歷史書屋
“王與馬,共天下”說的是王導與司馬睿。王導究竟是何許人也,他為什麼可以與皇帝平起平坐?王匯出身名門望族,琅琊人(今山東省臨沂市)。王導跟琅琊王司馬睿一直就是老朋友。而司馬睿能當上皇帝,能開創東晉,可以說是離不開王導的幫忙的。
八王之亂以後,西晉局勢動盪不安。北方的胡人都躍躍欲試,都想要自己當皇帝。王導預言中國即將大亂,便勸司馬睿渡江移到建鄴(晉愍帝時改為健康)為將來做準備。事實證明王導是對的,後來西晉滅亡。大批士族從北方來到了南方。原來的南方士族則開始往建鄴遷移。司馬睿抓住機會,自立為帝,開創了東晉。
初來乍到的司馬睿雖然貴為開國皇帝,卻沒有什麼威望。他不像歷朝的開國皇帝,是憑藉自己一手打下來的天下。當時不管是北方計程車族還是南方計程車族,其實都對司馬睿並不是十分滿意,因為沒有更好的選擇,才不得不選擇臣服於司馬睿。
為了鞏固國家的建設,王導殫精竭慮,嘔心瀝血。為了改變士族的態度,王導絞盡腦汁,煞費苦心。終於在王導的努力下,東晉王朝開始慢慢有了起色,步入正軌。士族看到司馬睿並不是一個昏庸無能的君主,也開始擁護司馬睿。可以說司馬睿之所以能在朝廷中站穩腳跟,是少不了王導的支援的。
當時王導掌握了國家的行政權,王導的堂兄弟王敦掌握了國家的軍事權。王氏家族,此時權傾朝野,顯赫一時。民間有“王與馬,共天下”之說,但王氏家族的實際權力其實是凌駕於司馬睿之上的。
王導一生歷仕晉元帝,明帝和成帝三朝。雖貴為丞相,卻為人親切,做事低調。雖家境富裕,卻從不驕奢淫逸,鋪張浪費。一生盡心盡力,恪盡職守,實為楷模。
-
4 # 亭安讀書
王導之所以能夠與東晉皇帝司馬睿平起平坐,有著“王與馬共天下”的地位,有著幾個方面的原因:
首先,司馬睿之所以能夠建立東晉,王導的幫助非常大。《晉書》中描述司馬睿和王導到江東之後,一個月時間江東士族沒有人去搭理他們。王導便跟自己的族兄王敦謀劃,讓司馬睿在路上大張旗鼓的行進,王導和王敦等人在旁邊跟隨,震懾住了江東士族賀循和顧榮等江東士族。
而靠著王導與江東士族的輔佐,司馬睿才得以稱帝建立東晉,這個過程中王導的功績功不可沒。因此才有了《晉書》元帝紀當中,司馬睿登基時,讓王導跟自己一起坐御床,也就是題目當中王導與皇帝平起平坐的說法。
其次,王導和司馬睿的“王與馬”局面是西晉王衍和司馬越“王與馬”的延續王導和司馬睿能得以去江東,是接受了司馬越的指示,而司馬越當權時接受王衍為其舉薦人才,王衍對於司馬越的掌權起到非常特殊的意義。
而同屬琅琊王氏的王導,選擇輔佐司馬睿稱帝,並不是以司馬睿為尊。當時江左的局面中,司馬睿的身份並不比王導尊貴多少。
司馬睿往上三代都世襲琅琊王,與琅琊本地門閥琅琊王氏一直保持親密關係,兩者之間互相依存。又結合東晉立朝時,王導的族兄王敦不滿司馬睿,想要立司馬越之子為帝的事蹟看,當時王導和王敦兄弟,只是在江東找了一個司馬氏的代言人而已,並非司馬睿因為皇族血脈而即位。
在這種狀況下,東晉皇帝司馬睿只有在東晉初期與王導保持良好關係,才能鞏固自己的皇位,也因此王導能與東晉皇帝平起平坐的說法,也不為過。
最後,東晉特殊門閥政治格局所導致“王與馬”其實是門閥政治的特殊格局,是門閥與皇權之間的互相平衡。“王與馬”中的王,並不只有王導的琅琊王氏能代替,看之後東晉王朝國祚,庾氏、桓氏、謝氏等門閥士族,接連取代“王”的地位,與“馬”共天下。
東晉這種特殊門閥政治環境,是由王導和各門閥之間創造出來的,有利於各門閥士族發展的政治體系。這種特殊的門閥政治中,東晉皇帝只是各個門閥默許的“傀儡”和“門面”,司馬睿只是佔了一個司馬氏皇族身份,真正掌控東晉王朝的是各個門閥士族,也包括在元帝、明帝和成帝期間,達到鼎盛程度的琅琊王氏。
因此,王導能夠與東晉皇帝平起平坐也不為過了。
回覆列表
王導與皇帝共坐龍椅的大臣
與那些婦孺皆知的名臣相比,王導並不是一個家喻戶曉的名字,但有一句話相信你一定聽說過:“我雖不殺伯仁,伯仁卻因我而死。”說這句話的就是王導。王導不僅是開國功臣,還是三朝元老,更令人驚歎的是,他是歷史上極其罕見的、與皇帝一起坐過龍椅的大臣。
王導,字茂弘,晉朝琅砑臨沂(今山東臨沂)人。當時,琅砑王氏是名門望族,王導的祖父王覽官至光祿大夫,父親王裁任鎮軍司馬。在這樣的環境薰陶下,王導在少年時代就非常與眾不同。等長大一點後,王導很自然地就進入了仕途。
王導與司馬懿的曾孫、琅琊王司馬睿關係很好,王導看中司馬睿的皇族身份,而司馬睿則十分欣賞王導的才學。永嘉元年(公元307年),司馬睿受命鎮守建業(後改稱建康),王導跟著他南渡,一直幫他出謀劃策,司馬睿對他也是言聽計從。
司馬睿剛到建業時,由於南北世族之間有較深的隔閡,所以江南的大世族沒有人把他放在眼裡。王導看到這個情況後,決定組織個活動為司馬睿壯壯聲勢。於是,在三月初三的“禊節”那天,司馬睿以國家元首的規格出遊,不僅乘坐金碧輝煌的肩輿,身後還跟著名將王敦、名臣王導以及一大群北方名士護駕。南方的望族顧榮、紀瞻等看見這種聲勢,大為震驚,心理防線頓時垮掉,紛紛在路邊下拜行禮。
王導趁機對司馬睿說:“古來想要成王霸之業的,莫不禮敬故老,虛心求教,以招攬賢俊,何況當前天下變亂,大業草創,更加急需人材!顧榮、賀循是南方士族的首領,如果這兩人招來了,其餘的人自然沒有不來的。”司馬睿使王導親自去招顧、賀,二人應命來見,被分別任命為軍司馬和吳國內史。從此,南方士族歸附司馬睿。
一出手,王導就把南方的世族搞定了,司馬睿從此聲望日隆,他對王導也更加器重。
建興四年(公元316年),西晉的末代皇帝晉湣帝司馬鄴被後漢劉聰擄走,第二年,晉湣帝被殺,司馬睿成了晉王朝唯一的合法代表。公元318年(建武二年),司馬睿在建康即位,史稱晉元帝。王導被任命為驃騎大將軍、儀同三司,也就是宰相。當時,王氏家族的勢力極其龐大,他在政治上完全依靠王導,軍事上完全依靠王敦,重要官職多被王氏佔有。也許是為了含蓄地表達自己的不滿,在司馬睿即位受百官朝賀時,他再三請王導共同坐在龍椅上受賀,這在歷史上是前無古人後無來者的。
但王氏家族似乎並沒有收到司馬睿表達不滿的訊號,所以愈發驕橫。司馬睿終於忍無可忍,決定削弱王氏勢力。他開始重用劉隗、刁協等人,王導開始被疏遠。王敦本來是個野心家,乘機以反對劉隗、刁協,替王導訴冤為藉口,於永昌元年(322年)自武昌舉兵,攻入建康,殺了劉隗等人。當王敦還想進一步篡奪政權時,王導便表示堅決的反對,出面來維護東晉王室。王敦無法實現他的野心,只好退回武昌。
太寧元年(323年),司馬睿病死,晉明帝繼位,王導受遺詔輔政。王敦認為有機可乘,再次圖謀篡位。這時王敦忽然病重,由兄長王含擔任元帥。王導堅決抵抗,寫信給王含說:“寧作忠臣而死,不願作無賴而生。”派兵殺得王含軍隊大敗。王敦一氣之下命喪黃泉,王含父子被殺。王敦雖有謀反罪名,但王導卻因大義滅親、保衛皇室有功而再次升遷,琅琊王氏依舊是江東第一名門望族。
太寧三年(325年),晉明帝病死,幼主成帝司馬衍繼位,王導繼續與外戚庾亮共同輔政。在輔佐了東晉王朝的三任皇帝后,殫精竭慮的王導於鹹康五年(339年)病逝,終年64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