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知未是也

    長安所在的關中在歷史不但屬於中原,而且還是中原龍首和首先被稱作中原的地方。

    “中原"一詞最先出現在《詩經·小雅》中:“漆沮之從,天子之所。瞻彼中原,其祁孔有。"。漆水、沮水均在陝西關中,又都是渭河的支流,一個在關中南邊,一個在關中北邊。句中的“中原",指的就是關中平原,整個四句話,講的是關中平原是周天子居住的地方,看那一望無際的關中平原,真的好廣闊啊。

    “中"的金文含義是王旗所在的位置,可以引伸為一個國家政治經濟軍事和文化的中心,即國都所在的地方。

    "原"同“塬",關中地區對地勢比較開闊平坦的地形地貌稱為“塬",是關中地區特有的稱謂,比如周原、咸陽原、白鹿原等。

    “中原"剛開始指的就是關中,後來引伸為廣大漢人居住的地方,即人們常說的中原王朝,古之中原和現在地理位置意義上的中原有本質區別,中原文化也絕不是一省一市之文化。

    如果長安所在的關中地區不屬於中原,那麼中原王朝、中原文明和中原文化無疑是不完整和殘缺不齊的,一個沒有長安的中國歷史也是不可想象的。

  • 2 # 愛祖國愛文明

    讀過書、具備普通常識的人都知道,中原就是河南,就是中州。八方風雨匯中州,史前群星燦爛,滿天星斗,然後文明聚焦了,聚焦點就在今天河南所在的區域,即中原!文明聚焦到河南了,華夏族誕生了,雅言誕生了,甲骨文代表的華夏文字誕生了,河圖洛書誕生了,婚姻嫁娶誕生了,姓氏誕生了,國家誕生了。所以說河南是華夏族的根所在、本所在、主幹所在。華夏族由此誕生命名發展壯大。五千年裡,燧人氏在商丘,伏羲氏在淮陽,黃帝在新鄭,神農在淮陽,顓頊帝嚳在濮陽,堯舜在晉南,夏商在登封安邑安陽洛陽鄭州開封。《周禮》:“河南曰豫州,其山鎮曰華山。”《爾雅》:“河南華,河西嶽,河東岱,河北恆,江南衡。”民國時,呂思勉先生和錢穆先生就古華為今嵩山名,都有過論述。今嵩山下仍有華陽古國所在的華陽寨鎮。

    因此,中原,是人文歷史學的一個特定專用術語。不單單指地理意義的天下之中,更多的是指從伏羲黃帝至漢晉唐宋華夏族核心區域,尤其是特指河圖洛書、中正天道、仁義、禮儀等為核心的華夏文化承載區域。中原以現在河南省所在區域為中心,包括晉南以,及魯西、冀南、皖北等與河南接壤的周邊地區。

    中原自古以來即是華夏福地。尤其南宋之前。三皇五帝以此建立煌煌聖業,確定古中國疆域,商朝時,納入東南江淮,商之後,納入西邊的陝西,再擴容海岱之地。中國就是這樣由中原而囊括海內。正如晉朝《蜀記》所載:“自古聖帝,爰逮漢魏,受命而王者,莫不在乎中土。河出圖,洛出書,聖人則之,以興洪業,其不由此,未有不顛覆者也,隗囂憑隴而亡,公孫述據蜀而滅,皆前世覆車之見也。”

    現在低級別、野導遊層的文化混混群裡,有類似癔病的一種說法,這種說法妄稱夏商之前的華夏文明史不入正史,中華文明史是由現在行政區劃屬西北的陝西西安一帶,在兩千年前的周部族正式確立的。這種說法由此還把華夏傳統的中原核心,也挪到了西北地區的西安關中一帶。這明顯是幼稚的、偏執的、妄想的癔症。

    這些人的依據和論斷十分幼稚無知,比如以《詩經 小雅 吉日》裡“瞻彼中原,其祁孔有”這樣的句子,望文生義,牽強附會,由此引證中原就是周宣王打獵的地方,就是關中。其實,這裡的中原一詞,僅僅是“原野裡”的意思,一點人文歷史地理意義上的“中原”內涵都沒有。同樣可以舉例反證的,《詩經 小雅 六月》裡,有“薄戎玁狁,至於太原”句,那按照某西望文生義的邏輯,是不是太原城最早在寧夏固原,然後挪了個地方,才挪到山西去了。這也太荒誕了吧。

    《詩經》裡還有“瞻彼中林”、“中原有菽”等句子,很明顯,這裡講的中原,就是個“具象”。和人文地理意義上天下之中的“廣闊的中心平原”兩個含意。《詩經 巷伯》篇還有“寺人孟子,作為此詩”的句子呢,那些想當然的人,是不是以此論證,那個孔孟之道的孟子也是陝西關中人?並且也生活在西周時期?今“天真”倒黴,不是天真。瞻彼“中原”,不是中原。望文生義,只能是可笑的。

    至於明朝中醫兼風水師的繆希雍,他在《葬經翼》所說的一句話:“關中者,天下之脊,中原之龍首也。”也是這些人的一個重要依據。滑稽的是,同樣是繆希雍,同樣是《葬經翼》,同樣也講到:“洛陽者,天下之中,中原之粹也。”這說明什麼?這說明中原就是在洛陽所在的河南這個區域,而所謂的陝西關中,他就是在河南的西邊,就在天下之中的西邊。

    至於中原龍首之說,一,真正的中原龍首是天下之中的嵩山,繆希雍這個風水師這裡說的並不見得準確。第二,關中就是中原龍首了就一定是中原嗎?有隴右為關中龍首之說,那以同樣的邏輯來推理,隴右就是關中嗎?

    總之,中原自古無二解,中原就是河南,當然中原不限於河南。但中原的核心就在河南,是確定的,是常識性的。

  • 3 # 烈火柔魂ZL

    從華胥國到華夏,從華夏再到中華,這是中華民族一條清晰的演變脈絡,因此陝西當之無愧是華夏文明的源頭。

    秦中自古帝王都,古代關中不僅是中原而且是中原的核心地區,否定關中地區不屬於中原就是在否定周、秦、漢、隋、唐不是中原王朝。

    中國歷史上最主要的朝代大多定都在關中地區。河南一直想獨享中原,雖然河南古都數量多,但大多數基本上都是一些影響力相對弱小的割據政權,僅有三個大一統朝代正式定都河南,即東漢和西晉,以及北宋(存在爭議),在隋唐時期洛陽僅為陪都。

  • 4 # 西安市長安區秦正餐飲

    我們先來看看,民國時期地理大區的劃分,西安是西北,還是華北?

    這是民國時期的地理分割槽圖,關中平原屬於華北,從這張地圖中,我們可以發現,民國時期,在地理大區的劃分上沒有西北地區,只有西部地區和塞北地區。

    我們在影視劇中,經常聽到塞北,塞北在哪裡?長城以北的地區就是塞北地區,包括漠南和漠北,即今天河北、山西、陝西、寧夏、甘肅的北部地區和蒙古高原。

    現在,中國有七大地理分割槽,這七大地理分割槽分別是:華東、華中、華南、華北、東北、西北、西南。

    單從自然地理的角度講,西北地區是指大興安嶺以西,崑崙山—阿爾金山、祁連山以北的廣大地區。

    (圖中橘黃色部分是西北地區)

    大家看看這張地圖,西安這座城市以及關中平原在西北地區嗎?

    從自然地理的角度講,西安不在西北地區。

    從人文地理的角度講,西安是西北地區嗎?不是!西安以及西安所在的關中平原風俗區是黃河中下游風俗區。

    但是從行政角度講,陝西是西北五省之一,西北五省,具體來說,就是西北三省二區,因為有兩個省級行政單位是民族自治區,西北三省二區,就是陝西省、甘肅省、青海省、寧夏回族自治區和新疆維吾爾自治區。

    西安在觀念上成為西北地區,其實是很晚才有的事情。

    關中平原曾是中華帝國的中心,為何現在變成了邊緣地帶呢?

    歸根結底是南宋以來,中國經濟中心向東向南遷移的結果,而中國經濟中心向東向南遷移有一個大的氣候背景。那就是南宋以來,中國氣候整體趨向乾冷。

    (中國的氣候區,陝西南部屬於溫帶季風氣候)

    東亞大陸,東面臨海,西北內陸縱深廣闊,亞熱帶季風很難深入內陸。隨著氣候越來越乾燥,亞熱帶季風更加難以深入內陸,華北地區降雨量也越來越少,陝西、山西、河南和山東,在南宋以前,是中國的糧食主產區,南宋以後則讓位於長江中下游平原。

    華北平原變得越來越乾燥,有自然原因,也有人為原因,應該說是自然和人類的共同作用,加劇了華北平原的乾旱。我們以關中平原為例來探討這個問題。

    黃河中游的關中平原在先秦之際,還有大量的森林存在,史籍記載渭水流域“山林川穀美,天材之利多”。

    (關中平原)

    秦漢時期,關中平原的森林繼續存在,但是森林植被的覆蓋率已經達不到戰國時期的水平了。

    到了唐宋之際,關中平原已經沒有多少林木了,終南山可以利用的木材很少了,岐山在宋代竟然變成了一座無樹土山。

    唐宋時期,關中平原的森林覆蓋率的減少,大致呈現出這樣的趨勢,平原地區和河谷地帶的林木率先被採伐殆盡,然後森林採伐的重心逐步轉向秦嶺、隴山、呂梁山等高山地帶。

    總之,唐宋時期,關中平原的綠色植被破壞非常的嚴重,加上氣候整體趨向乾冷,關中平原變得越來越乾燥,直至失去糧食主產區的地位。

    在唐代的時候,關中平原的糧食已經不能滿足首都長安的需要了,隋朝為什麼要開挖大運河,就是要把江南、河南地區的糧食運送到洛陽,由洛陽再運送到長安。因為從洛陽到長安的地勢越來越高,無論是水陸,還是陸路,運輸都比較困難。所以隋唐兩代都是兩京制,兩京就是東都洛陽,西都長安,把洛陽定位為東都,是為了漕運的便利。

    到了北宋的時候,首都乾脆進一步東遷,遷移到更加便利的開封,唐末五代,今天河南的開封是漕運的中轉站。

    簡單來講,在中國古代,關中平原失去政治中心的地位,主要是因為缺糧食。朱元璋其實很想把都城放在西安,西安有戰略上的優勢,從河南到關中平原,地勢越來越高,關中平原四面都有關隘,典型的易守難攻,進可以統御全國,退可以防守自衛。朱元璋特地讓太子朱標去西安考察了一番,朱標到了關中平原,發現這個時候的關中已經不是漢唐時期的關中了,衰敗不堪,難以在這裡支撐起一個帝國的首都。朱元璋也取消了定都西安的計劃。

    (西安明城牆)

    不過,隨著現代陸路交通工具的發展,關中平原作為中國的地理中心地區,未來的作用應該會越來越大。

  • 5 # 心向青山

    中原,在歷史上有狹義和廣義之分。

    狹義上的中原就是指三河地區:河南、河東、河內。

    也就是現在的河南省大部,山西省南部,河北省南部和山東省西部。

    顯然,關中地區不屬於狹義上的中原。

    以函谷關為界,關中要想逐鹿中原,只有出函谷關才能與群雄爭霸天下。

    廣義上的中原,包括整個黃河中下游地區,即秦晉冀魯豫五省以及蘇北和皖北。

    因此,關中地區屬於廣義上的中原。

  • 6 # 五千年看山西

    不屬於。

    《辭源》解釋:“狹義的中原,指今河南一帶。廣義的中原,指黃河中下游地區,主要是河南省。”

    一般意義上的中原包括今河南省、山西省東南部、河北省南部、山東省西部、江蘇省西北部、安徽省北部等廣大區域。主要是漢族聚居地,中華文明的發祥地。

    就拿春秋戰國時期來說,秦都長安。山東六國早些時候是不承認秦國諸侯國的地位的,而且經常視其為戎狄。戎狄所居之地,又怎麼會是中原。

    關中地區肯定屬於中原文化圈,但是在地理位置上並不是傳統意義上的中原。

  • 7 # 華藝君

    中原本來就是一個歷史發展的概念。

    中原,原指中國,即中央之國,即以黃河中游今河南繞黃河一段的離地位置,主要為炎黃部族所居,經過歷史變遷,成為了夏朝的主要控制範圍,也成為華夏。

    而隨著部族之間的交流和融合,起源於東方的商族、西方的周族先後控制了部落聯盟的大權,中國/中原的概念不斷沿著黃河向下遊和上游擴充套件。直到戰國初期,秦國、楚國仍不被認為是中國。

    而隨著兼併戰爭的加劇,各國文化不斷融合,至秦漢中國/中原的概念再一次得到擴大,包括了故秦、楚、趙、韓、魏、齊、燕等多國故地,而北方的匈奴、東南的百越、西南的諸夷,西北的西域都被排斥在中原以外。

    隨著魏晉南北朝大量人口的遷移,衣冠士族大量南遷,原南方大部分土地被開發,中原的概念從河南、湖北進一步往南,至兩宋時代,基奠定了現今廣義中原的地理概念。時至今日,漢化程度的深淺仍是劃定中原的一個重要標準

  • 8 # 方山中人

    古長安所屬的關中平原與中原其實是兩個概念。關中地區,也稱為渭河平原,在陝西省中部,因在函谷關與大散關之間,固有關中一說,也有秦中這一說法,號稱八百里秦川。

    而中原,又稱中土,中州,華夏,指洛陽到開封一帶為中心的黃河中下游地區,狹義上指河南省,但是當外族入侵之時,中原一詞又代指中國。中原地區是中華文明的發祥地,以此處為中心,中華文明不斷向外擴充套件,為區別四夷而自稱中華,上古分九州,而豫州在中心,有天下之中這一說法。以09年辭源為例,狹義的中原指河南一帶,廣義上指黃河中下游地區。

    綜上,故關中與中原是兩個不同的地理區域,文化區域,有著不一樣的精彩,但都歷史悠久,古都甚多。

  • 9 # 懶貓愛閒魚

    應該不是,因為逐鹿中原要出函谷關

    逐鹿中原的意思就是,那片地方現在菜的一逼,大家看本事,誰能打服算誰的!

  • 10 # 慕羽軒文社

    自古中原為黃河中下游古代華夏文化的發祥地,關中從戰國時期便有此稱呼,概括為大散關,函谷關,武關,蕭關,取意四關之中。

    在歷史中原概念裡,西安,包括整個關中應該屬於中原地帶,在諸多歷史文獻裡亦多有記載,《新唐書》:“今唐家據京師,略定中原,攻必下,戰必勝,蓋天啟也。”陸游:“經略中原必自長安始”。 《列傳·舊五代史》 :“及黃巢陷長安,天子幸蜀,中原無主,人心騷動……” 《宋史》 :“中原天下之根本,願下詔葺東京、關陝、襄鄧以待巡幸。”明繆希雍《葬經翼》曾提到:“關中長安者,天下之脊,中原之首也;河南洛陽者,天地之中,中原之粹也。”由此可見長安關中與中原的印證關係。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雙廊被廢以後,大理還值得去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