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孩子入園前需要做什麼準備?
4
回覆列表
  • 1 # 御貓老師

    第一次離別,有的孩子充滿焦慮,有的孩子卻歡欣雀躍,為什麼?

    因為離別不能是被迫的、痛苦的、壓抑的,應該是孩子自願的、主動的、愉快的。

    父母要給孩子寬鬆的愛和最大限度的自由,建立穩固的安全感後,孩子才可以輕鬆愉快地說離別。

    所以,不要到說再見的時候才想怎麼安慰,而是長期以來潛移默化的一種教育方式。

    孩子能勇敢的道離別時,說明至少孩子具備了一定獨立的條件。

    除了生活上的一定自理能力,

    更重要的是必備的兩個心理條件:孩子與父母之間的安全感和孩子的自由感。

    如果孩子和父母從小建立的是良好健康的安全感的話,孩子會認為父母是可以信任的,不會因為一次離別,而“捨棄”他,無視他;而他離別後投入的生活環境是可以信賴的,與他生活的人是可以信任的,這樣孩子的焦慮感才會降到最低。

    孩子在新的環境中,擁有真的自由,能做自己的主人,自由支配自己的意志,不用看被人命令列事,可以在新的環境中隨時放鬆,而非緊張、糾結,也不用刻意去討好周圍的人,可以按自己想做的事情來,那麼他才能順利完成這次離別。

    其實想要順利讓孩子面對“第一次離別”,主要還是看家長,

    在對孩子獨立性教育上,家長容易犯的錯誤,是兩極分化

    要麼強制性獨立,不少家長由於各種原因,大多數是工作,會把孩子送回老家,或者放到全日托幼兒園。

    孩子突然強行“被離別”,這種被遺棄感,是任何安撫和強壓都鎮不住的。

    孩子面對這種“離別之情”,會很快從開始的痛苦焦慮,變成了冷漠淡定。

    有的家長還以為自己這麼做是幫助孩子成長,甚至炫耀自己的教育成果。殊不知透過這樣“教育”的孩子,內心深處非常非常缺乏安全感,與父母的強行離別也造成他們對父母關係非常淡漠。

    這樣的強推式“離別”萬萬不可取。

    另一種則是過度擔憂。很多時候不是孩子離不開父母,是我們大人離不開孩子。

    孩子稍微離開視野就擔心甚至恐懼。

    很多時候幼兒園來了新生,孩子還沒咋樣,父母滿臉是不捨和焦慮,各種對老師們的千叮萬囑。

    孩子是很容易感受到大人的情緒變化的,他們在大人這種恐慌影響下,能不焦慮嗎?

    第一次在幼兒園跟媽媽說離別,經常是看到孩子在教室裡哭,大人在園外大哭。

    這樣的“以身作則”,當然無法讓孩子正確面對“離別”。

    真的完全沒必要如此看重“離別”,以平常心去對待。

    父母平時和孩子建立良好的依戀關係,讓他們多學會獨立生活的能力,對外面世界充滿好奇心,然後去相信孩子,他們自己會成功學會“第一次離別”的。

  • 2 # 覺醒的父母

    入園不僅是對孩子適應能力的檢驗和挑戰,也是對家長的考驗。家長應該做以上幾件事情:

    1、和老師溝通,加強相互的信任、體諒和配合,共同幫助孩子儘快度過適應階段。

    2、 傍晚接孩子的時候,一定要提前,因為我們如果答應孩子如果沒有做到提前,孩子會沒有安全感。接到孩子後,不用著急回家,先帶孩子玩一會,讓孩子緩解一下情緒。

    3、要幫孩子孩子建立一個社交圈子,在接孩子的時候可以給你孩子帶點零食,在玩的過程中讓他分給同班的其他孩子,不需要太多,2-3份即可。也可以是玩具,和別的小朋友一起玩。

    4、要多和孩子聊天,讓孩子說說幼兒園的生活和自己的感受,表揚孩子:“寶寶長大了,又在幼兒園和老師小朋友度過了快樂的一天,真棒!”

    5、家長保持心態平和,不要在孩子面前流露焦慮,以免影響孩子的入園情緒。

    那家長該如何引導緩解幼兒與家長間的分離焦慮呢?

    1.要正確引導,只能說幼兒園好,千萬不要當孩子面講出你的擔心,他們鬼精靈一個,既便是在旁邊玩呢,你以為他沒聽到,其實他都懂了,哪怕只有兩歲多。

    2.剛去時回家千萬別問諸如:幼兒園好不好啊,想不想媽媽呀,小朋友有沒有欺負你啊,吃沒吃飽啊類似的問題,這無疑在暗示他幼兒園是個不安全的地方,不管你有多擔心他在幼兒園的情況,也不能問。

    3.不能在孩子面前爭論到底要不要去幼兒園的問題,尤其是有老人的家庭,只要有人一說別去了,他馬上就會隨聲附喝,這也是不好的暗示。

    4.如果他在家提到在幼兒園的事,你可以輕描淡寫,也可以往好的方面引導,比如說吃了好吃的,你就說媽媽都沒吃到,幼兒園真好啊,媽媽也想去,可媽媽太大了,幼兒園不要我啊之類的話。

    5.休息的時候可以帶他出去玩玩,排解一下他的壓力,其實孩子上幼兒園時的壓力很大的,如果你換一個新工作,什麼都要從頭開始,你的心情會是怎樣的,他比你那時更無助,作為媽媽,一定要充分理解他。

    6.專家稱上幼兒園為心理斷奶期,由此可見上幼兒園哭鬧是每個孩子的必經階段,不管能不能講清道理的孩子,你一定不要偷著溜走,讓他感覺你不要他了,這是最不可取的,走要當面走,告訴他只要乖乖的吃飯,睡覺,媽媽下午就會早點接他回家。

    7.既然是心理斷奶期,上火就是一定的了,不用一上幼兒園就馬上吃藥,但要多喝水,多吃水果,綠豆水等去火的食物,在幼兒園一般都是定點喝水,小一點的孩子又不會主動要,所以注意在家給孩子多補充水份,會減少生病的機率。

    8.千萬不能孩子一哭就心軟不送了,如果想好了要送就一定要堅持到底,不然只會越來越難,他會認為哭鬧可以解決問題,只會哭鬧得更嚴重。

    孩子的適應期一般需要2—3周,請家長耐心給予孩子成長的時間,我們會一直關注每一名新生的入園反映,並及時給您反饋孩子在園的適應情況,也請您密切關注班級群的資訊釋出,與班級老師、幼兒園做好配合教育工作,相信在家園的共同配合努力下,孩子會順利度過入園的“分離焦慮期”。

  • 3 # 寒石冷月

    這個問題提的比較好,很多寶寶入園分享焦慮現象都表現的很明顯,這種分享焦慮不僅孩子有,很多家長包括家裡的老人都有分享焦慮現象,對於怎樣減少分離焦慮,我給家長一些建議。

    第一,家長要調整心態,從心理上減少對孩子的依賴。我們常看到孩子入園時會哭鬧,實際上很多家長也對離開寶寶而內心有煩躁現象,尤其是當寶寶哭鬧時,家長心裡特別難受。為了減少家長對孩子的心理依賴,必須要調整心態,至少你要清楚,這是孩子離開家,走向集體生活的必經階段,只要你心態改變,你面對寶寶入園前的準備工作時,就會增強自信。

    第二,重視對寶寶進行基本生活獨立能力的培養。進入幼兒園後,寶寶最大的困惑就是不知道該做什麼,因為平時都是大人包辦代替,而老師面對一個班的寶寶時,都是透過教和組織孩子們模仿去做。如果在家裡不培養寶寶的動手做事能力,有些基本生活細節寶寶在班上就跟不上節奏,既而產生畏難情緒,要麼哭鬧,要麼想家。

    第三,幫助寶寶建立起生活節奏,模仿幼兒園生活。其實在家裡鬆散的生活方式,對寶寶入園後過有節奏的生活非常不利,如果家長想做好入園準備工作,建議你去幼兒園熟悉一下寶寶的一日生活節奏,在家裡建立這種節奏。節奏感的建立會讓寶寶入園後適應的更快,甚至會讓寶寶佔有優勢,有利於寶寶自信心的建立。

    第四,要學會適當放開手,在安全區域內不被寶寶粘著。寶寶在家裡可能會行動自由,各房間開心地玩耍嬉戲,但是到了戶外或陌生環境,就容易特別膽怯和粘人。因此,不管在家裡,還是在戶外,一定要在安全區域裡放開寶寶的手,鼓勵他和小夥伴玩耍,而從要適時做好安全保護就可以了,這恰和寶寶在園裡一種情境。

    第五,要提前帶寶寶去熟悉幼兒園,讓孩子適應陌生環境。很多有經驗的家長,都會在寶寶入園前幾個月,經常借幼兒園放學之機,帶寶寶去幼兒園的活動區玩耍,寶寶會接觸園裡的小朋友,面對大家一起玩耍的氛圍感覺特別好玩兒。還有利用寶寶們課間操活動時,帶著寶寶在園外觀察,這對寶寶也會有誘惑力,如果稍加引導寶寶會特別渴望能進入幼兒園。

  • 4 # 女漢子美楠楠

    首先,想緩解孩子入園焦慮,父母要首先克服自己心中的焦慮。情緒是會傳染的,尤其是壞情緒,所以爸爸媽媽們首先是要先控制自己的情緒。

    入園分離焦慮是孩子成長過程中必經階段,如果簡單粗暴的對待,只會破壞孩子的安全感,讓他誤以為自己被拋棄了。舉例,孩子眼睜睜的看著原本最愛自己的父母,頭也不回的轉身就走,他們的內心會有這樣的擔憂,爸爸媽媽是不是不愛我了?他們是不是不要我了? 孩子們會感到很不安,這樣做只能破壞孩子的安全感。

    為了讓孩子們的分離焦慮來得沒有這麼猛烈,我們可以這樣做。

    1.要做好入園前的準備工作。我們要提前培養孩子的自理能力和作息時間,教會孩子,自己穿脫衣服,鞋子,大小便的自理。

    2.參考幼兒園的作息時間,調整孩子的生活規律,讓孩子的生物鐘和幼兒園時間同步。

    3.第三呢,是帶孩子去參加幼兒園的體驗課,讓孩子提前熟悉幼兒園環境在這個過程中,父母可以採取分步脫離法,嘗試著短暫的離開孩子。

    但是,有一點要注意,你離開的時候,一定要告訴孩子去向以及回來的時間,而不是偷偷的溜走。

    爸爸媽媽們要學會看見孩子的情緒,和他共情。這世上呀,唯有愛才能連線到愛!你和孩子共享的過程呢,其實就是連線愛的過程。讓我們彎下腰,聽見孩子的心聲,看見並且接納孩子的情緒,才能緩解她的焦慮。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開始一段新的感情必須要交代以前的情傷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