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楊紫姐姐

    大家都知道,韓信是漢朝的開國功臣,“戰無不勝,攻無不克”被譽為戰神,可是在一場戰役中,他碰到戰國時期另一戰神的孫子,這個戰神也是身經百戰從未失敗過,韓信與其孫子交戰後,韓信感嘆,幸好成安君沒有采納戰神孫子的戰略,要不我韓信也將大敗於此!劉邦為了遏制韓信將戰神的孫子收在太子身邊,殺了韓信之後,劉邦才讓他歸隱山林!這個戰國戰神是誰?他的孫子又是誰,對付韓信又採取了什麼樣的戰略,有那麼厲害嗎?他是韓信的對手嗎?

    這個戰神就是戰國四大名將的李牧,李牧是戰國時最厲害的將軍,他要打擊的敵人從來都是狠狠的打擊,每次打擊敵軍但從沒有失敗,最著名的戰役有兩場,一場就是堪稱中國戰爭史上用大規模的步兵全殲匈奴騎兵團的戰役,此戰堪稱經典,另一場是採用誘敵深入圍殲敵軍的戰役,是可以寫進教科書的戰役。

    李牧後期的作戰是對秦國的防禦戰,秦國為統一六國發動了對趙國的戰爭,秦國派了大軍壓進邯鄲城。李牧率領邊防主力與秦國對峙,李牧知道秦國遠道而來且接連勝利,秦軍士氣高漲,就採用了高築堡壘,不無與秦國軍隊交鋒的戰略,秦國久攻不下,就變換戰略,攻打其他城池,李牧還是堅守不出,等秦國將士疲倦且主力分散的時候採用了運動戰有機的殲滅秦軍,秦軍大敗西退。

    公元前二百三十二年,秦王嬴政又一次觸動軍隊,兵分兩路攻打趙國,李牧又採取了各個擊破的戰略,大敗秦軍,這場戰鬥的時間很短,嬴政的軍事行動就被李牧給粉碎了。趙國的國力與秦國的國力還是有一定的差距的,加上戰爭那幾年趙國發生了地震,國力更加空虛,嬴政又叫戰神王翦攻打趙國,王翦說要拿下趙國必須先除掉李牧,於是就用反間計,將李牧害死在趙國的朝堂之內,兩大戰神沒有在戰場上交手,李牧沒有卻死在戰場,真是一個遺憾。

    李牧的孫子叫是李左車,是項王羽的附屬國趙國趙王的謀士。當時韓信攻打趙國的時候,他就在趙國統帥成安君門下,面對韓信的進攻,他向成安君提出了高築壁壘,伺機而動的戰略,主力與韓信對陣堅守不出,自己則輕率3萬騎軍,斬斷韓信軍隊的糧草供應。這一戰略其實就是他爺爺李牧的招式,但也有了昇華。

    昇華在哪裡?可以看出這一戰略的可怕,漢朝漢景帝的時候有一名將就是採用這一戰略,為漢朝四百多年的基業打下了基礎,那就是劉邦點名安定江山之人周勃的後代周亞夫。漢景帝時發生了七國之亂,周亞夫手上只有10萬兵力,而七國有50萬的兵力,周亞夫在七國大軍的關隘設定兵力後,繞到七國敵後,切斷七國糧草,在三個月的時間內,將50萬飢腸轆轆的軍隊打敗,殺敵主將,平息叛亂。

    戰場上的戰事是瞬息萬變的,兵無常態,水無長形。當韓信聽到,趙國的成安君沒有采納李左車的建議,是非常的高興。這一高興就顯現出韓信還是害怕這一戰略。如果不是成安君這一書生的主張,主動出擊韓信,哪裡還有韓信經典的“背水一戰”,沒辦法,誰叫李左車不是主帥。

    趙軍主動出擊之後,中了韓信的計,大敗。韓信發話,要軍隊生拿李左車,李左車被抓住之後,韓信親自為他鬆綁,並用學生拜見老師的禮儀向李左車問好,並向李左車討教自己的戰略戰法的,李左車開始不肯說,說自己是敗軍之人哪敢妄言,韓信用了古代的名將比作現在的李左車,意思就是不是你不厲害,只怪你主帥太2,韓信這英雄惜英雄的真情流露,李左車才出招指出了漢軍的不足,韓信戰略的失敗,並說出了降燕國,平齊國的戰略,韓信聽了都一一採納了,並取得了勝利。

    劉邦知道了李左車的厲害,就直接讓李左車以輔佐太子劉盈為名,將李左車收到了自己的身邊,把李左車變成用來遏制韓信的殺手鐧。因為能與韓信的軍事才能相匹敵的就只有李左車了。李左車與韓信遺憾在於,李左車沒有兵力與韓信過招,這兩大高手誰更厲害無人知曉,估計是難分高下,韓信沒有造反也是對李左車有所忌憚,當然這只是韓信軍事上的顧忌之一。劉邦殺死韓信後,李左車就向劉邦辭了官,劉邦也立即答應了,李左車從此離開了劉邦的視野,過著隱居山林的生活,這一招比韓信還是厲害的多,同時也不得不佩服千古一帝劉邦駕馭權臣的手段!

  • 2 # 小僧讀史

    我來回答此問題:

    在四年的楚漢戰爭中,劉邦初期主要依賴韓信的本領,韓信卻也不負所望,很快便為他打下了足夠大的地盤,更出其不意的將項羽的楚軍牽制在了東方。後來劉邦忌憚韓信的本領,就直接接管了其手中的軍隊,並讓他再自行組建一支新軍。劉邦本想著以此來凸顯自己的能力,誰知韓信沒用多久便將數萬新軍訓練出來,並迅速攻佔了齊地,入主了臨淄.

    當時劉邦正與項羽對峙,急需韓信救援。然而韓信卻因為此前劉邦的忌憚也有了異動之心。便向劉邦討要齊王之位。劉邦雖然對此頗有不滿,但礙於形勢,不得不正式將齊國封給了韓信。此時項羽一方見識了韓信的實力,也開始向其派出使者,意圖拉攏。當時劉邦的漢軍在西北,項羽的楚軍在東南,韓信的齊軍在東北,可以說已然形成了三股軍事力量鼎足而立的局面。此時的戰局走向,已完全取決於韓信的決定。

    於是,韓信帳下的謀士蒯通便向韓信進言,讓他在齊地自立,既不理會項羽的拉攏,也不要聽從劉邦的調遣。只等著他們雙方兩敗俱傷,再坐收漁翁之利。如此,憑藉著韓信天下無雙的軍事能力,必然會輕易地拿下整個天下。韓信聽完蒯通的勸諫之言,也稍稍有了遲疑,但他很快就做出了決定,要繼續聽從劉邦的調派。蒯通一聽,便又和他講了劉邦取得天下後必不能容他的想法,誰知韓信卻說自己從無名小卒能登上王侯之位,完全是受了劉邦的栽培,自己斷不能做個背主忘恩的小人.

    蒯通無奈,只好作罷。後來劉邦戰勝項羽稱帝之後,果然分封了韓信為王。但沒過多久便又將其降為了淮陰侯。此時蒯通又向其提出了“鳥盡弓藏、兔死狗烹”的說法。韓信聽罷雖也頗有感觸,卻仍然說劉邦不可能會殺他,也殺不了他。更讓蒯通不要再說有關謀反的話,不然就把他交給劉邦。蒯通一看此人如此不聽勸告,便不再多言。

    後來發生的事情,我們就都知道了。韓信果然沒被劉邦殺掉,但他卻被呂后秘密殺死在了未央宮中。說到這裡,大家或許就不明白了,韓信有那麼多次可以獨立為王的機會,更有劉邦比不上的軍事實力,為何如此堅定地認為對方不會殺也不能殺他呢?究其原因,主要還是因為他知道了這樣一件事情。

    關於他為什麼覺得劉邦對他沒有殺心,主要是因為有人曾為韓信算過一卦,說任何刀槍都殺不死他,只要見天他就不會被殺,見地他也不會被殺。而這個預言劉邦是知道的,並也曾對其許下了無論如何都不會殺他的諾言。所以,韓信之所以始終不造反,除了怕擔上背主忘恩的罵名之外,最根本的原因還是對自己命運和能力的自信。他始終覺得在軍事用兵上無人能及,就連項羽都不是他的對手,劉邦一個貪生怕死之人又怎麼會冒著生命危險與他為敵呢?

    結論:

    然而亂世的強悍,終究敵不過人心的算計。雖然劉邦沒有殺他,但劉邦的女人呂雉卻巧妙的避開了他“三不殺”的預言,用成就他的蕭何將其騙到的未央宮中,上不著天,下不著地,生生的給勒死了。只可憐這位當世無雙的軍事天才,亂世強人,卻因為對自己強悍實力的自信,而錯失了多次取得天下的機會,最終窩囊的死在了一個女人手中。

  • 3 # 小樊閒聊

    性格即命運。韓信既雄心勃勃, 想自立, 又感念劉邦的厚待, 因此在反叛與否的問題上總是猶豫不決。這種優柔寡斷的性格斷送了他的前程和性命。如果當時他接受項羽的建議, 聯手對抗劉邦, 可以“ 叄分天下”。如果他聽從蒯通之言, 自立為王, 更是“ 貴不可言”。從另一個角度看, 如果韓信仿效蕭和和張良, 一心一意 扶 助 劉 邦 , 又 注 意 韜 光 養晦, 就會像司馬遷在《 史記·淮陰侯列傳》 所說的, “ 假令韓信學道謙讓, 不伐己功, 不矜其能, 則庶幾哉, 於漢家勳可以 比 周 、 召 、 太 公 之 徒 ”。然而歷史沒有如果, 想反叛又下不了決心的韓信最終只能引來殺身之禍。

    創立基業, 功高蓋主

    韓信雖然雄才大略, 但投靠項梁、項羽、劉邦麾下均不視才重用。

    雖然漢丞相蕭何已看出韓信可為將才, 並暗許向漢王舉薦, 但旬月不得迴音。韓信無奈偷逃, 蕭何追至百里之外, 挽住韓信, 蕭何再次向漢王懇薦 :“大王若願久居漢中, 原是無須用信, 如必欲爭天下, 除信以外, 無人合用。”“大王果若東歸, 宜急用韓信, 否則信必他去, 不肯久留。”漢王當即應允, 按照禮儀, 擇吉日設壇拜將。

    漢王親自授符、授印 、授斧鉞, 並當百官面諭:“閫外軍事, 均歸將軍節制, 將軍當善體我意, 匡扶王業。如有藐視將軍, 違令不從, 儘可軍法從事, 先斬後聞。”並當面向韓信請教 。韓信滿腹經綸, 縱論楚漢利弊, 剖析民心向背, 放眼江山歸屬, 並獻計獻策:“ 大王若東入三秦, 傳檄可定, 三秦即下,便可進圖天下了!” 漢王喜諭:“寡人悔不早遇將軍, 今得親承指導, 如開茅塞 。此後全仗將軍排程, 指日東征。”韓信復曰 :“將非練不勇, 兵非練不精, 項王雖有敗象, 終究是百戰經營, 未可輕視, 現須部署諸將, 校閱士兵, 約過旬月, 方可啟行。”韓信下壇之後, 即升帳閱兵, 定出軍律數條, 號令帳外。韓信親自督操, 口講指畫, 如何排列陣勢, 如何整齊步伐, 如何齊正相生, 如何首尾相應, 如何可合可分, 如何可常可變, 種種法制 。即得韓信訓示, 才知韓信確有抱負, 不等尋常, 於是相率敬畏,各聽信命 。操練數日, 已是軍容丕振, 壁壘一新,乃擇定漢王元年八月吉日, 出師東征 。三秦地方不及一月, 盡歸漢王 ;漢王劉邦採其策略, 攻佔關中;劉邦在滎陽、成皋間與項羽相持, 韓信率軍抄襲項羽後路, 破趙取燕、齊 ;後與劉邦會合, 擊滅項羽於垓下 。項王實力遠非漢王可比, 項王是劉邦奪取天下的頭號勁敵, 若非韓信足智多謀, 眾軍圍困, 奮力拚殺, 漢王亦不可驟得天下。韓信為建立漢朝基業, 當為首功 。

    韓信平齊之後, 便想做個齊王 。遂繕書一封, 使人致廣武漢王面前告捷, 且要求齊王封印 。文書大意為:齊人多偽, 反覆無常, 且南境近楚, 難免復叛, 請暫許臣為假王, 方期鎮定等語。漢王心中實為大怒, 疑慮頓生, 但佯叱道 :“大丈夫得平定諸侯, 不妨就作真王, 為何還要稱假呢 !”隨即遣回來使, 令信守候冊封。漢王遣張良齎印赴齊, 立韓信為齊王, 並勸信發兵攻楚, 信滿口應承。

    自恃功高, 稚重情義

    正待韓信擇吉稱王, 大閱兵馬, 準備擊楚之時, 項王幕下武涉, 前來說服韓信:“當今二王之事, 權在足下。足下右投則漢王勝, 左投則項王勝” 。勸信與楚王聯合, 三分天下, 鼎足稱王。信誓死從漢, 不為所動, 武涉辭歸 。

    武涉走後, 齊人蒯通入內, 縱論歷史典故, 點撥韓信前程 。蒯通和武涉語出一輒:“僕聞勇略震主, 往往自危, 功蓋天下, 往往不賞, 今足下已蹈此轍 。歸漢漢必懼, 歸楚楚不信, 足下將至此何歸呢 ?”, “當今二王之命懸於足下 。足下為漢則漢勝, 為楚則楚勝” 。信自恃功高, 稚重劉邦情義, 終不忍背漢, 對曰:“漢王對我甚厚, 怎可向利背義呢?”遂謝絕蒯通。此時,韓信統大軍握重權, 聲威震天下,若取漢王易如反掌。

    其實漢王還至定陶之時, 就已懷疑韓信謀反,就如何殺滅韓信, 漢王與張良 、陳平等諸臣密議多時, 並直入韓信營中, 面諭韓信:“將軍屢建戰功,得平強項, 寡人當始終不忘。今應休兵息民, 不復勞師, 將軍可交還軍符, 仍舊原鎮便了。”信無詞可拒, 只好交出印符, 降齊王迴歸楚王 。韓信明知漢王記掛前嫌, 但自思衣錦還鄉, 也足顯揚故土, 不如就此遵命榮歸。韓信降封以後, 怏怏失望, 但仍不領悟漢王強項已滅, 大功告成, 不願再用韓信之意,仍然誇功爭勝, 不甘退居人後, 君臣猜忌, 越積越深。一日韓信入朝見駕, 劉邦與之論諸將才幹, 品評高下。劉邦道:“如我可領多少人馬 ?”信答曰:“陛下不過能領 10 馬人。”劉邦再問 :“君自問能領多少人馬 ?”信答道:“多多益善 。”劉邦笑道:“君既多多益善, 如何為我所擒?”信遲疑半晌道:“陛下不善統兵, 確善馭將, 信所以為陛下所擒 。且陛下所為, 均為天授, 不是單靠人力呢。” 劉邦付諸一笑, 更添一層疑忌。

    其實韓信被殺是漢高祖劉邦大開殺戒的開始, 帝業初定, 劉邦和呂后就用種種辦法, 去消滅異姓功臣 。內中只有長沙王吳芮被封四月之後病故, 可算善終。其他或遭擒殺, 或被逼而亡命於匈奴, 統統沒有好結果 。漢高祖劉邦還沛縣時, 作歌鳴志自稱“大風起兮雲飛揚, 威加海內兮歸故鄉,安得猛士兮守四方!”他在不經意中已把個人功業和國家安危看作一體。創業既艱難, 守成也不容易。因此劉邦與呂后總以鞏固新朝代為前提, 不擇手段, 屠殺功臣 。

    韓信乃漢朝文武公認的無與倫比的大將, 為何輕而易舉地被呂后拿下 ? 謀殺韓信從表面上看是呂后, 實際是漢王劉邦 。韓信被殺之時, 漢王不在長安, 實為避嫌。呂后僅憑舍人一紙懷疑謀反書信, 就擅自做主立斬大將, 恐怕超乎常規, 即使應殺, 若無漢王授意, 呂后恐無此膽 。漢王接韓信被殺之報, 驚喜交併, 當即返回長安, 夫妻相見, 並未指責呂后擅殺。至此, 足見漢王縱權隱深。功高蓋主為歷代皇帝所忌, 打江山是手足, 坐天下是心患。韓信知恩圖報, 重情重義, 可謂真君子。無論是寄食裹腹之情, 還是隆恩浩蕩之義, 韓信始終牢記在心, 永不忘懷, 時刻謀圖回報。即使對使自己蒙受胯下之辱的惡少年, 也在教訓之後命其為中尉官 。

    然而在霸業將成, 皇權將立, 疑心日重的歷史背景下, 韓信的清高純情 、直率坦蕩卻為人所用, 稚重情義卻招致殺身之禍, 直到人頭落地, 還在執迷不誤自認天意 。一介書生本性使其最終葬身於權術的旋渦之中 。

  • 4 # 楊醫生講健康

    韓信應該是中國歷史上最偉大的軍事家,沒有之一。“連百萬之眾,戰必勝攻必取”本就是用來形容他的。韓信在楚漢戰爭之中取得了無與倫比的戰績,將項羽分封的諸侯一個一個幾乎全部打敗,他所指揮的戰役更是成為中國軍事史乃至世界軍事史上的經典之作。“明修棧道,暗度陳倉”“背水為陣”“半渡而擊”“四面楚歌”“十面埋伏”這一系列傑作全都是被後人讚不絕口的經典戰役,韓信不僅在中國,在世界軍事史上都是一代戰神。“韓信點兵,多多益善”是對韓信本人軍事才能最為中肯的評價,無人能出其右。

    但是最後韓信還是被殺害在宮中。

    韓信作為一個智勇雙全的人,就算他對政治一竅不通,但是也理應不會死於宮中,而且根據歷史記載,當初他明知進宮就是死,但是為什麼他還是決定進宮,甘心受死?那時候雖然他手上已經沒有了軍權,但是他在軍中的為王是非常高的,所以為什麼他沒有選擇騎兵叛亂呢?其實就是因為劉邦留下了一個人,專門用來對付韓信。

    在劉邦軍中的能人其實不少,除了韓信,其實還有能多能力出眾的人,其中有一個人就叫做李左車。李左車這個名字大家基本上都是沒聽過的,其實這很正常,此人能力出眾,但是不顯山不露水,不過說起他的祖上,相信沒有人不知道,他的爺爺戰國時期最著名的將軍李牧。要知道戰國四大名將中就有李牧,也就是說李牧是和白起、王翦、廉頗同期同坐的。到了戰國後期,因為趙國將領匱乏,李牧被趙王從北方掉到了對秦作戰的第一線。也正是因為李牧,秦國才停止了對趙國的征伐,因為李牧一來就先後多次擊退秦軍。所以李牧也可以說是趙國的擎天之柱。後來還有一句話廣為流傳,“李牧死,趙國亡”足見李牧的能力,所以李牧的後人能力也是不差多少。

    其實李左車本來不是在劉邦軍中的。一次韓信進攻趙國,韓信本來是非常看不起對方的,他認為沒什麼人能夠打敗他。當時李左車在趙國軍中只是一個小小的偏將。但是他在面對氣勢洶洶的韓信軍隊並沒有慌張。他在仔細觀察了韓信軍陣之後就立即建議自己的將軍只要堅守城池,然後去切斷韓信的糧道,韓信必然失敗。而李左車的作戰意見得到了認同,之後也成功的實施計劃。但是韓信手下的軍隊戰鬥力並不是趙國能比的,之後韓信把自己的軍隊佈置在死地,完成了反敗為勝,也就是後來著名的背水一戰。韓信在攻破城池之後知道了李左車,也知道這個計謀的策劃人就是他,他一聽也是非常的吃驚。不僅親自釋放了李左車,之後在行軍作戰的時候還時不時向他請教問題。後來李左車確實給韓信不少幫助,情定齊燕兩國的戰爭就是李左車策劃的。

    劉邦在知道李左車的才能之後立即把李左車調到了太子宮中,想讓李左車教導太子,同時也方便拉攏李左車。所以韓信自始至終都沒有起兵反叛的心思,因為他知道劉邦旁邊還有一個自己沒辦法對付的人。後來韓信死在了宮中,而李左車再也沒有了記載,只為世人留下了一句千古名言:智者千慮,必有一失;愚者千慮,必有一得!

  • 5 # 小樹的世界觀

    秦朝末年,農民起義不斷,最終項羽率領楚軍在鉅鹿大破秦軍主力,框定天下格局,成為了西楚霸王。與此同時,劉邦也率先帶領部隊進入咸陽接受了秦王子嬰的投降,成為了勢力僅次於項羽的一方諸侯。後來項羽在鴻門宴上收回咸陽所有權,並分封諸侯,將本欲入主關中的劉邦圈在了巴蜀之地。他本意是要以此來壓制劉邦的野心,怎奈劉邦卻經過幾年的隱忍,任用韓信為將,暗度陳倉出了關,正式與之掀起了楚漢爭霸。

    在四年的楚漢戰爭中,劉邦初期主要依賴韓信的本領,韓信卻也不負所望,很快便為他打下了足夠大的地盤,更出其不意的將項羽的楚軍牽制在了東方。後來劉邦忌憚韓信的本領,就直接接管了其手中的軍隊,並讓他再自行組建一支新軍。劉邦本想著以此來凸顯自己的能力,誰知韓信沒用多久便將數萬新軍訓練出來,並迅速攻佔了齊地,入主了臨淄。

    當時劉邦正與項羽對峙,急需韓信救援。然而韓信卻因為此前劉邦的忌憚也有了異動之心。便向劉邦討要齊王之位。劉邦雖然對此頗有不滿,但礙於形勢,不得不正式將齊國封給了韓信。此時項羽一方見識了韓信的實力,也開始向其派出使者,意圖拉攏。當時劉邦的漢軍在西北,項羽的楚軍在東南,韓信的齊軍在東北,可以說已然形成了三股軍事力量鼎足而立的局面。此時的戰局走向,已完全取決於韓信的決定。

    於是,韓信帳下的謀士蒯通便向韓信進言,讓他在齊地自立,既不理會項羽的拉攏,也不要聽從劉邦的調遣。只等著他們雙方兩敗俱傷,再坐收漁翁之利。如此,憑藉著韓信天下無雙的軍事能力,必然會輕易地拿下整個天下。韓信聽完蒯通的勸諫之言,也稍稍有了遲疑,但他很快就做出了決定,要繼續聽從劉邦的調派。蒯通一聽,便又和他講了劉邦取得天下後必不能容他的想法,誰知韓信卻說自己從無名小卒能登上王侯之位,完全是受了劉邦的栽培,自己斷不能做個背主忘恩的小人。

    蒯通無奈,只好作罷。後來劉邦戰勝項羽稱帝之後,果然分封了韓信為王。但沒過多久便又將其降為了淮陰侯。此時蒯通又向其提出了“鳥盡弓藏、兔死狗烹”的說法。韓信聽罷雖也頗有感觸,卻仍然說劉邦不可能會殺他,也殺不了他。更讓蒯通不要再說有關謀反的話,不然就把他交給劉邦。蒯通一看此人如此不聽勸告,便不再多言。

    後來發生的事情,我們就都知道了。韓信果然沒被劉邦殺掉,但他卻被呂后秘密殺死在了未央宮中。說到這裡,大家或許就不明白了,韓信有那麼多次可以獨立為王的機會,更有劉邦比不上的軍事實力,為何如此堅定地認為對方不會殺也不能殺他呢?究其原因,主要還是因為他知道了這樣一件事情。

    據史書記載,劉邦曾問過韓信,他們二人分別能帶多少兵。韓信說劉邦能帶一兩萬,而自己卻是多多益善,沒有限制。劉邦聽了這話之後,雖然頗為不爽,卻也看到了韓信的實力,於是才直接給了他大將軍的權力,並答應了他很多條件。從這件事情上看,韓信其實是對劉邦的行軍打仗能力看得通透的。所以,他一直認為劉邦殺不了他,主要是覺得劉邦沒有本事殺他,而他也沒有必要害怕劉邦對他用兵。

    關於他為什麼覺得劉邦對他沒有殺心,主要是因為有人曾為韓信算過一卦,說任何刀槍都殺不死他,只要見天他就不會被殺,見地他也不會被殺。而這個預言劉邦是知道的,並也曾對其許下了無論如何都不會殺他的諾言。所以,韓信之所以始終不造反,除了怕擔上背主忘恩的罵名之外,最根本的原因還是對自己命運和能力的自信。他始終覺得在軍事用兵上無人能及,就連項羽都不是他的對手,劉邦一個貪生怕死之人又怎麼會冒著生命危險與他為敵呢?

    然而亂世的強悍,終究敵不過人心的算計。雖然劉邦沒有殺他,但劉邦的女人呂雉卻巧妙的避開了他“三不殺”的預言,用成就他的蕭何將其騙到的未央宮中,上不著天,下不著地,生生的給勒死了。只可憐這位當世無雙的軍事天才,亂世強人,卻因為對自己強悍實力的自信,而錯失了多次取得天下的機會,最終窩囊的死在了一個女人手中。

  • 6 # 橋彼

    劉邦都拜他為大將軍了,比在項羽那裡受重用多了,造反為什麼,劉邦是帝王相,又深得民心,韓信又不是項羽,動不動取而代之。

  • 7 # 歷史小迷童

    韓信有“造反”的實力時沒有造反,卻偏偏在失去實力被囚禁在長安後,因為與陳豨密謀造反被殺。

    韓信最佳的自立時間是在滅齊以後,手裡有三十萬的精銳部隊。此時的劉邦和項羽還在滎陽對峙,劉邦大約有20萬左右的兵力,項羽還有不到10萬的部隊,從軍事力量上來說,韓信的實力是最強大。

    蒯通建議韓信自立,重兵逼迫劉邦和項羽議和三分天下。韓信在齊國滅了龍且率領的20萬楚軍後,項羽派武涉遊說韓信,勸其三分天下。但這兩個人的話韓信都沒有聽,他選擇了幫助劉邦滅掉項羽。

    韓信為何不造反與劉項三分天下呢?其實原因也不復雜。

    首先,韓信心裡感激劉邦。早年的韓信生活窘迫,投靠項羽後不被重視,後來投靠做了漢王的劉邦。劉邦登壇拜將,拜韓信為大將軍,給予了他足夠的認可和尊重。韓信的成就離不開劉邦這個老闆的支援,所以韓信不願意也不忍心背叛劉邦。

    其次,韓信相信劉邦會給他想要的。韓信並沒有爭霸天下的野心,而是想做一方諸侯王。韓信的北伐之路勢如破竹,滅魏、代、趙、齊,逼降燕國,他自信自己的功勞能從劉邦那獲得想要的封賞。

    韓信選擇相信劉邦,但劉邦並不放心韓信。

    垓下之戰結束後,項羽集團覆滅,劉邦做的第一件事情就是收了韓信的兵權,從齊王改封為楚王。對於韓信來說楚國也是強大的諸侯王,楚王的封賞也可以,再說被收繳了兵權的韓信也只能遵從劉邦的安排。

    劉邦不光對韓信猜忌,他對蕭何和張良也有猜忌。鴻門宴前項伯跑到劉邦軍營想救張良,在如此危急的時候,劉邦不忘問張良一句:你和項伯的關係怎麼這麼好?

    楚王韓信依舊有實力造反

    韓信強大的軍事能力不只是表現的戰略戰役指揮,還有一條當時誰也比不上的能力,那就是練兵。劉邦給了他幾萬老弱病殘北伐,滅趙後韓信訓練出了一支二十萬的精銳之師。這二十萬人被劉邦拉到主戰場去和項羽對峙。

    到滅掉齊國和龍且後,韓信又訓練出了一支三十萬能征善戰的軍隊。

    楚國地域遼闊,如果韓信有心造反,他完全可以短時間內訓練處一支精銳的部隊。但做了楚王的韓信還是沒有造反的心思。

    劉邦藉著遊雲夢澤的機會準備對韓信下手,韓信聽從了門客的建議,拿著鍾離眜的人頭當投名狀去向劉邦謝罪。此時天下已定,劉邦不再需要韓信來對付項羽。

    淮陰侯徹底失去了機會

    韓信一到雲夢澤就被抓了起來,從楚王貶為淮陰侯,先是軟禁在洛陽,後押解到長安。《史記》記載,韓信在長安秘密與陳豨策劃謀反,陳豨在外舉兵造反,韓信在京城做內應。後來謀反的事情被人舉報,韓信被呂后誅殺。

    韓信真的造反還是被誣陷?難道韓信不知道,在長安城一沒兵、二沒人脈支援,僅靠家奴和囚犯真的能成功?

  • 8 # 酸儒胖老師

    關於這個問題,我是這麼想的。

    韓信,不是沒有機會,他是不想把握機會。當楚漢相爭膠著之時,當時已經受封齊王並手握重兵的韓信,接見了一個叫蒯通的策士,蒯通向韓信獻計“誠能聽臣之計,莫若兩利而俱存之,參分天下,鼎足而居,其勢莫敢先動。夫以足下之賢聖,有甲兵之眾,據彊齊,從燕、趙,出空虛之地而制其後,因民之慾,西向為百姓請命,則天下風走而響應矣,孰敢不聽!割大弱彊,以立諸侯,諸侯已立,天下服聽而歸德於齊。案齊之故,有膠、泗之地,懷諸侯以德,深拱揖讓,則天下之君王相率而朝於齊矣。蓋聞天與弗取,反受其咎;時至不行,反受其殃。原足下孰慮之。”

    蒯通的意思是說,現在楚漢僵持不下,而齊王韓信就變成了能夠左右天下走勢的重要權重,不如也擁兵自立,既不幫劉,也不助項,三分天下與之鼎立,等時機成熟再一統六闔。這也應該是最早的三分天下的策論。

    可是韓信沒有聽從蒯通的建議,沒有背叛劉邦自立,他的理由是“漢王遇我甚厚,載我以其車,衣我以其衣,食我以其食。吾聞之,乘人之車者載人之患,衣人之衣者懷人之憂,食人之食者死人之事,吾豈可以向利倍義乎!”就是說劉邦對韓信有知遇之恩,並且待其甚厚,韓信還是有一顆感恩之心。

    那誠如這樣,君賢臣忠,還怎麼會發生最後韓信被殺,夷滅九族的慘劇呢?就是因為韓信和劉邦性格和底線的問題。

    首先,韓信是個士人,是個君子,他心中從忠義出發知恩圖報,無論是從戰爭時對劉邦的忠誠,還是對漂母千金一飯的報答來說,他都是一個感恩的人。同時,韓信也是一個專業的軍事家,一切為了戰爭的勝利,但有時缺乏對領導的揣摩,會讓劉邦對其產生這小子不穩定的想法,比如請封齊王事件和多多益善事件。到後來,被劉邦收去兵權後,韓信有暴露了沒有城府意氣用事的弱點,成天發牢騷耍脾氣,這難保被劉邦懷疑他要謀反,最後才落得個悲慘下場。

    而劉邦是什麼人,他的道德底線和韓信可差之千里,他是一個遵守厚黑法則的人,一切從實際出發,不跟你講什麼禮義道德,用得著你你是爺,什麼都能給,什麼王都能封,韓信、英布、彭越,只要你能幫我打敗項羽,封你為我二大爺都行。可用不著你了,那對不起,該收拾收拾,改算計算計,可謂是撂得下臉,下得去手。劉邦韓信,一個小人一個君子,一個心硬一個心軟,韓信能造的了反麼?

  • 9 # 煮茶論古今

    對於韓信為什麼不造反,這裡我們需要認識到的就是造反和取得天下軍權不是唯一的!

    所有人說他應當造反的背後,是僅僅看到他的軍權的,但這個軍權卻不足以讓他能夠造反,對於創造一個政權都需要什麼,歷史是不能寫的,因此大量的只有軍權就想要造反的人,最終都是死得很慘的,對於這個問題韓信是有認識的,而他只是到了淮陰侯的時候,才具備了造反的條件,在這裡劉邦的統治術是高明的,背後是有智慧傳承的張良和蕭何為後盾的,歷史上對於抑制韓信的造反更多的提及了蕭何的引誘,但對於張良的認識上的作用是忽略的,且不說張良眼色下劉邦給他的真齊王,還有滅楚決定勝利時張良主導和建議的劉邦收其兵權,等等,劉邦能夠得到天下與張良的智慧分不開的。

    而對於韓信我們要注意一下的就是韓信身邊有誰在歷史上留下了名字?

    他有多少謀士又有多少大將?連那個著名的李左車也不知道到哪裡去了,韓信不能造反的關鍵是他沒有自己的信用,沒有自己的信用體系,因此他也沒有自己的團隊,沒有自己的特務機構維持其權力,他的權力來源是劉邦給他的,離開劉邦他什麼都不是,就如當年劉邦與夏侯嬰兩個人可以直接到他中軍大帳內奪下兵符就直接調走了他的軍隊一樣,對於一個能夠造反的將軍,皇帝能夠入帳嗎?就如周亞夫皇帝的儀仗下進不了營門,但韓信帳下劉邦夏侯嬰逃難而來就能夠入得中軍,更關鍵是搶的兵符就可以調兵了,如果是韓信自己的軍隊,別人拿了兵符管用嗎?他的親兵衛隊都不聽他的,這背後歷史是粗線條沒有寫,而細線條是什麼?細線條就是他身邊的警衛等等都是劉邦的人,都是劉邦的眼線,他那個時候想要造反,別說打起仗來會如何,就連他是否能夠活著走出大帳都是問題,這就是你可以當魏延,但不知道誰是馬岱。

    對於韓信不能造反,老百姓還有一個誤區就是認為只要你的官大,軍權都在你手,你就可以造反

    這是非常錯誤的,這裡有黨軍、國軍還是私人軍隊,在軍閥模式都是私人軍隊,而在君主模式下黨軍與國軍是一個性質,在多黨制和一黨制下則有區別,各黨均有軍隊的多黨制就是弱黨謀求的緩兵之計和平衡,國家是一盤散沙和不斷陷於內戰,中國的民國史就是這樣的情況,要造反只有私人軍隊下才可能,否則你官當的再大,掌管的軍隊再多,但軍隊各級憑什麼聽你的?你的權力來自於哪裡?

    韓信的問題就是他有大量的軍隊,但不是他的私人軍隊,軍隊是因為劉邦而聽從韓信的,這樣的模式韓信怎麼能夠造反?就如古代皇帝建立的監軍體系,為什麼監軍可以輕易的斬殺大將元帥?到明朝這樣的體系更明確為廠衛制度,明朝的將領基本沒有造反的可能!因此能否造反,不是你有多大的軍權指揮多少軍隊就可以的,需要的是你在軍隊中的權力體系信用體系,需要的是這個軍隊是你的私人軍隊,否則官再大也造反不得。

    這裡為什麼岳飛很不被接受,原因就是岳飛的軍隊叫做岳家軍,是兒子女婿把兄弟為主要將領的私人軍隊不是國家軍隊,這樣的軍隊存在不論它起到的作用是怎樣,在一個政權下都是不能被接受的。所以對於權力的本元,對於軍隊的造反可能性,需要更深入的理解。

    因此對於韓信的沒有及時造反,我們需要有更多的理解,忽視這些理解我們是難以知道真相的,能夠造反,需要的不僅僅是軍隊,還有核心團隊,還有控制團隊的情報,這些決定軍隊的性質,造反是需要私人軍隊的,韓信軍事為天才而相差太多的是信用和團隊而不是政治頭腦。

  • 10 # 斑大師

    秦朝末年,農民起義不斷,最終項羽率領楚軍在鉅鹿大破秦軍主力,框定天下格局,成為了西楚霸王。與此同時,劉邦也率先帶領部隊進入咸陽接受了秦王子嬰的投降,成為了勢力僅次於項羽的一方諸侯。後來項羽在鴻門宴上收回咸陽所有權,並分封諸侯,將本欲入主關中的劉邦圈在了巴蜀之地。他本意是要以此來壓制劉邦的野心,怎奈劉邦卻經過幾年的隱忍,任用韓信為將,暗度陳倉出了關,正式與之掀起了楚漢爭霸。

    在四年的楚漢戰爭中,劉邦初期主要依賴韓信的本領,韓信卻也不負所望,很快便為他打下了足夠大的地盤,更出其不意的將項羽的楚軍牽制在了東方。後來劉邦忌憚韓信的本領,就直接接管了其手中的軍隊,並讓他再自行組建一支新軍。劉邦本想著以此來凸顯自己的能力,誰知韓信沒用多久便將數萬新軍訓練出來,並迅速攻佔了齊地,入主了臨淄。

    當時劉邦正與項羽對峙,急需韓信救援。然而韓信卻因為此前劉邦的忌憚也有了異動之心。便向劉邦討要齊王之位。劉邦雖然對此頗有不滿,但礙於形勢,不得不正式將齊國封給了韓信。此時項羽一方見識了韓信的實力,也開始向其派出使者,意圖拉攏。當時劉邦的漢軍在西北,項羽的楚軍在東南,韓信的齊軍在東北,可以說已然形成了三股軍事力量鼎足而立的局面。此時的戰局走向,已完全取決於韓信的決定。

    於是,韓信帳下的謀士蒯通便向韓信進言,讓他在齊地自立,既不理會項羽的拉攏,也不要聽從劉邦的調遣。只等著他們雙方兩敗俱傷,再坐收漁翁之利。如此,憑藉著韓信天下無雙的軍事能力,必然會輕易地拿下整個天下。韓信聽完蒯通的勸諫之言,也稍稍有了遲疑,但他很快就做出了決定,要繼續聽從劉邦的調派。蒯通一聽,便又和他講了劉邦取得天下後必不能容他的想法,誰知韓信卻說自己從無名小卒能登上王侯之位,完全是受了劉邦的栽培,自己斷不能做個背主忘恩的小人。

    蒯通無奈,只好作罷。後來劉邦戰勝項羽稱帝之後,果然分封了韓信為王。但沒過多久便又將其降為了淮陰侯。此時蒯通又向其提出了“鳥盡弓藏、兔死狗烹”的說法。韓信聽罷雖也頗有感觸,卻仍然說劉邦不可能會殺他,也殺不了他。更讓蒯通不要再說有關謀反的話,不然就把他交給劉邦。蒯通一看此人如此不聽勸告,便不再多言。

    後來發生的事情,我們就都知道了。韓信果然沒被劉邦殺掉,但他卻被呂后秘密殺死在了未央宮中。說到這裡,大家或許就不明白了,韓信有那麼多次可以獨立為王的機會,更有劉邦比不上的軍事實力,為何如此堅定地認為對方不會殺也不能殺他呢?究其原因,主要還是因為他知道了這樣一件事情。

    據史書記載,劉邦曾問過韓信,他們二人分別能帶多少兵。韓信說劉邦能帶一兩萬,而自己卻是多多益善,沒有限制。劉邦聽了這話之後,雖然頗為不爽,卻也看到了韓信的實力,於是才直接給了他大將軍的權力,並答應了他很多條件。從這件事情上看,韓信其實是對劉邦的行軍打仗能力看得通透的。所以,他一直認為劉邦殺不了他,主要是覺得劉邦沒有本事殺他,而他也沒有必要害怕劉邦對他用兵。

    關於他為什麼覺得劉邦對他沒有殺心,主要是因為有人曾為韓信算過一卦,說任何刀槍都殺不死他,只要見天他就不會被殺,見地他也不會被殺。而這個預言劉邦是知道的,並也曾對其許下了無論如何都不會殺他的諾言。所以,韓信之所以始終不造反,除了怕擔上背主忘恩的罵名之外,最根本的原因還是對自己命運和能力的自信。他始終覺得在軍事用兵上無人能及,就連項羽都不是他的對手,劉邦一個貪生怕死之人又怎麼會冒著生命危險與他為敵呢?

    然而亂世的強悍,終究敵不過人心的算計。雖然劉邦沒有殺他,但劉邦的女人呂雉卻巧妙的避開了他“三不殺”的預言,用成就他的蕭何將其騙到的未央宮中,上不著天,下不著地,生生的給勒死了。只可憐這位當世無雙的軍事天才,亂世強人,卻因為對自己強悍實力的自信,而錯失了多次取得天下的機會,最終窩囊的死在了一個女人手中。

  • 11 # 木子遙e

    得知一些歷史知識的,特別是對西漢歷史瞭解很多的人們都知道韓信的悲慘命運,空有一身本領卻流落了小半輩子,終於獲得劉邦的賞識成為了軍隊的一把手,從此開啟了開掛的人物,一身中少有敗績,可以說在對等條件下沒有人是他的對手,但就是這樣一個被人稱做戰神的人,卻在人生最輝煌的時候被劉邦殺害,使千百年來人們都感嘆不已。

    而大多數人都將韓信被殺歸結於他的性格缺陷,他雖然在統兵打戰上本領高強,但在人際關係上十分弱,按現在的話說他就是一個低情商的人,在他掌握著天下三分之一的兵馬時,他並沒有起兵造反,成為了劉邦和項羽之外的諸侯,而是向劉邦討封后幫助他打敗了項羽,成為齊王的韓信萬萬沒有想到自己會在最短的時間內被劉邦殺害。

    其實在劉邦和項羽激戰到最關鍵的一刻,雖然韓信拒絕了自立為王的請求,但就算是他真正造反也是曇花一現,和性格缺陷無關,他沒有造反的理由很簡單,卻被人們隱藏的千年時間。在當時情況下,他根本沒有客觀條件去造反。

    1、將領和士兵沒有一個人跟隨他造反。

    韓信手下的曹參、夏侯嬰都是跟隨劉邦多年的部下,從劉邦在沛縣落草為寇時在一起了,雖然韓信是全軍的統帥,但是真的要造反的話恐怕三分之二的將領會在第一時間將他殺掉,並且這些人手上的部隊都是獨自掌管的,任何信物和大將軍印章都不好使,如果韓信宣佈造反的話,他們可以立即在短時間內召集部隊進攻韓信。

    而劉邦三番五次的可以從韓信軍營中輕鬆抽調部隊,也可以看出來大多數將領都只忠於漢王,並不忠於韓信,可以說韓信在當時只有這支龐大軍隊的統治權但是沒有所有權。

    而韓信統率的這支軍隊大多都是趙華人,一旦韓信起兵造反後,趙王張耳會立即用士兵的家屬命令他們繳械投降,到時候就算韓信是戰神,手下的軍隊也是潰不成軍。

    2沒有後勤保障。

    兵馬未動,糧草先行。就算韓信成功將所有終於漢王的將領殺掉,成功統率軍隊但後勤方面無人保障,他作為漢王的大將軍可以獲得千里之外關中糧食的補給,在造反後只能自己解決,而當時他所處的位置是戰亂多年的齊國,人們民不聊生,即將達到瀕臨死亡的地步更不要說給軍隊補給了,一個沒有糧草的軍隊有能堅持多長時間呢?

    韓信說白了只是劉邦手下的打工仔,他並不想劉邦和項羽一樣有著國家機器在後方運作,當時兩人爭取他的原因只是因為他是楚漢之爭中的重要籌碼,而最後的勝出者只會從劉邦和項羽中出來,絕對不可能是韓信。

  • 12 # 一朵盛開的青蓮

    韓信,他本來是在項羽手下工作的,不過,他就像是一隻好筆,奈何項羽並不是馬良,把他擱置在那裡不用,後來還是被劉邦慧眼識珠搶了過來,並給他大批軍隊。韓信的春天被劉邦給帶來了,所以他這支筆,也可以在戰場之上隨意揮舞,建立了無數戰功,也得到了將士們的愛戴。

    漢朝初立,應該要按功行賞,韓信為這個天下,揮灑了不知多少的汗水和血水,人們對於這位武功第一的韓將軍,也甚是愛戴。劉邦很頭疼封賞這個問題,因為在他覺得韓信手中的兵權已經太大,如果再給他加官的話,那就對自己有威脅了,但是朝中韓信的聲望還是很大,在暗潮湧動的奔流下,無奈封了他做左丞相,這可是皇帝之下的第一人了。

    韓信手中有著很多效忠於他的兵士,還有就是他的聲望在軍中甚至隱隱超過了劉邦,所以啊,如果韓信有什麼不軌的想法的話,他身後的將士們是很願意為他赴湯蹈火的,連造反都可以一樣。可是他為什麼不反呢?是他不沒有想過要造反還是由於某種原因,阻礙了他造反的道路?往下看。

    在幾十年前的戰國時期,曾經出現過一個令人聞風喪膽的戰神——李牧,他的存在,就算是秦王也對他佩服不已,因為就是有他的存在,拖延了秦國統一全國的腳步,秦王多次派人去以最大的官位誘惑他,但他都沒有反戈,這讓秦王很頭疼。幾十年後,在劉邦的手下,也有這樣的一個人,他的軍功不在韓信之下,可以說他和韓信就是軍中兩位大佬,他就是李左車。

    那這位李左車是什麼來路呢?誒,也許細心地人已經猜到了,這個人的爺爺就是上一段所說的李牧,他完全繼承了祖父的對戰時的珍貴經驗。生在這樣的一個軍事世家中,想不出人頭地都難。

    原本李左車並不是劉邦手下的,而是當時屬於其他勢力的一員大將,只是他的主公並不信任他,心灰意冷的他在一次戰鬥中被韓信俘虜,後來與韓信兩個人研究戰略的時候發現,如果當時主公能夠相信他,按照他的出兵方案去打,最後韓信早就死在了他的刀下。

    劉邦對於這樣的大將能夠投於自己的門下很高興,不管他之前是如何抵抗自己的腳步的,也不管他之前殺了自己兵卒多少人。給了他一個不錯的位置,由於他賣力替劉邦南征北戰,建立了令人豔羨的軍功,到後來,他的地位和韓信差不多了。他很感激劉邦,因為在他看來,將士如果得不到主公的信任,那他身上的才能如何才能伸展出來呢?是劉邦給了他一個更大的舞臺,讓他發光發亮。

    漢朝建立後,李左車留在了太子的身邊,一來太子需要一位歷經多年沙場,有著豐富對戰經驗的人去教他,也可以培養他們兩個人之間的友誼,這樣太子繼位之後,就有人擁護他,順順利利登上皇位。二來,劉邦看出韓信這個人早就想要謀反,想要用這位李左車在朝中制衡韓信,讓韓信不敢輕舉妄動。

    從以前他們兩個對戰的情況看,李左車對軍隊的領導力要大於韓信,如果韓信敢造反,李左車就能夠把這位軍神打落凡塵,所以說李左車就是劉邦最鋒利的一把刀,這把刀把韓信剋制的死死的。

  • 13 # 清風鑑史

    公元前206年,韓信率領數萬人馬,沿黃河向東進去。一路上所向披靡,最後奪得齊地,直接威脅到項羽的生死存亡。當時項羽曾派人遊說韓信叛漢歸楚,被韓信拒絕了,不久,齊地著名的謀士蒯通上門向韓信獻策,勸說韓信獨立,在齊地稱王,天下可形成劉邦,韓信項羽的三足鼎立之勢。韓信認為劉邦對自己不錯,因此就沒有采納蒯通的建議。

  • 14 # 範蒙9012

    他是想過反的,蒯通勸他的時候,他不是立即回絕,而是思考一段時間後才拒絕,之前還威脅劉邦封他為齊王,後面會戰時還百拖拖拉拉不出兵,說他沒野心?誰都不信。

    不反主要是他實在沒有反叛成功的條件:

    1、地盤。韓信雖然擁有趙、魏、代、齊四國地盤,但這四國在秦末就開始瘋狂互毆,百姓流離失所,生產遭到嚴重破壞,看似大,實際上是個空架子。而度劉邦的關中巴蜀不僅大,而且有山河之固,是當時北方重要的糧食基地,軍械糧食源源不絕,速戰速決還好說,一旦陷入僵持,不用打韓信自己都被拖死。

    2、人才。不單單是劉邦軍的人才,就是回韓信軍隊下九成以上的將領都是劉邦的人,什麼曹參、灌嬰、傅寬、張耳、張蒼,無論先鋒留守,無論打仗後勤幾乎全是韓信的人,不少的還有獨立兵權,韓信就是個光桿司令,哪有反的本錢。

    3、盟友。英布落魄,劉邦收容,感激得無以復加,哪會聽韓信的?而彭越更是出了名的忠於劉邦直到死那一天。韓信糟糕的人緣決定了他沒多少盟友。

    所以不是韓信不反,而是他仔細思考後,發現反叛成功機率太低才放棄的,畢竟那時候的他不可能知道會答死於女子之手

  • 15 # 老張侃侃歷史

    首先,我們要明白韓信到底是一個怎樣性格的人,項羽想重新恢復身份,他選擇了起義造反。可是韓信,他惹到了一個惡霸,這個惡霸非常的霸道,讓韓信出劍殺了他,如果不殺他就鑽胯。本來按照很多人的想法,韓信應該一劍殺了這個找死的人。可是他沒有,他選擇了屈服,受胯下之辱,很多人說韓信這是能屈能伸,可是在我看來,這恰恰是他性格當中最有弊端的地方。

    那就是他沒有一個英雄該有的決斷和狠辣。誠然,韓信的確是一個大英雄,不管是他的能力還是他的成績,都是中華民族當中少有的。可是韓信就是沒有那一份決斷和狠辣,才讓他甘於忍受屈辱。也讓他在後來劉邦控制軍隊的時候,甘於將權力讓出去。可以說韓信只能是一個將領,當不了一個君王。因為他沒有君王該有的最重要的東西。如果韓信參與爭奪天下,按照他的性格,即使在打下天下之後也會有很多問題。因為在軍事上有四個字可以形容他——戰無不勝。而在政治上也有四個字可以形容他——優柔寡斷 。

    另一個問題在於,他既沒有項羽那樣顯赫的出身做背景,也沒有劉邦那樣有一幫鐵桿支持者,沒有自己的骨幹團隊,沒有自己能夠比較信任的人,所以他只能給別人打工,為別人賣命效力。換句話說,他自己並不直接掌握軍隊,他指揮的軍隊都是由劉邦派來的這些將領直接指揮的,他是透過指揮這些將領來指揮軍隊。也正是因此,韓信坐擁如此眾多的兵力,卻不敢自立為齊王,而是仍然要千里迢迢的派人去找劉邦,請求劉邦封他為齊王。因為沒有劉邦的命令和冊封,他壓根就沒有能力自立為王。

  • 16 # 易海尋州

    韓信一生的兵法可以說空前絕後的曠世奇才!只是愛兵法!但缺少一樣東西,有人會問他缺少什麼?兩個字謀略!只是適合帶兵帶將!當然每個人都有長出和缺點!人沒有十全十美的!

  • 17 # 世界全史羅銳

    秦朝末年,農民起義不斷,最終項羽率領楚軍在鉅鹿大破秦軍主力,框定天下格局,成為了西楚霸王。與此同時,劉邦也率先帶領部隊進入咸陽接受了秦王子嬰的投降,成為了勢力僅次於項羽的一方諸侯。後來項羽在鴻門宴上收回咸陽所有權,並分封諸侯,將本欲入主關中的劉邦圈在了巴蜀之地。他本意是要以此來壓制劉邦的野心,怎奈劉邦卻經過幾年的隱忍,任用韓信為將,暗度陳倉出了關,正式與之掀起了楚漢爭霸。

    楚漢傳奇海報

    在四年的楚漢戰爭中,劉邦初期主要依賴韓信的本領,韓信卻也不負所望,很快便為他打下了足夠大的地盤,更出其不意的將項羽的楚軍牽制在了東方。後來劉邦忌憚韓信的本領,就直接接管了其手中的軍隊,並讓他再自行組建一支新軍。劉邦本想著以此來凸顯自己的能力,誰知韓信沒用多久便將數萬新軍訓練出來,並迅速攻佔了齊地,入主了臨淄。

    楚漢傳奇中的韓信

    當時劉邦正與項羽對峙,急需韓信救援。然而韓信卻因為此前劉邦的忌憚也有了異動之心。便向劉邦討要齊王之位。劉邦雖然對此頗有不滿,但礙於形勢,不得不正式將齊國封給了韓信。此時項羽一方見識了韓信的實力,也開始向其派出使者,意圖拉攏。當時劉邦的漢軍在西北,項羽的楚軍在東南,韓信的齊軍在東北,可以說已然形成了三股軍事力量鼎足而立的局面。此時的戰局走向,已完全取決於韓信的決定。

    韓信入主臨淄

    於是,韓信帳下的謀士蒯通便向韓信進言,讓他在齊地自立,既不理會項羽的拉攏,也不要聽從劉邦的調遣。只等著他們雙方兩敗俱傷,再坐收漁翁之利。如此,憑藉著韓信天下無雙的軍事能力,必然會輕易地拿下整個天下。韓信聽完蒯通的勸諫之言,也稍稍有了遲疑,但他很快就做出了決定,要繼續聽從劉邦的調派。蒯通一聽,便又和他講了劉邦取得天下後必不能容他的想法,誰知韓信卻說自己從無名小卒能登上王侯之位,完全是受了劉邦的栽培,自己斷不能做個背主忘恩的小人。

    馮紹峰版項羽

    蒯通無奈,只好作罷。後來劉邦戰勝項羽稱帝之後,果然分封了韓信為王。但沒過多久便又將其降為了淮陰侯。此時蒯通又向其提出了“鳥盡弓藏、兔死狗烹”的說法。韓信聽罷雖也頗有感觸,卻仍然說劉邦不可能會殺他,也殺不了他。更讓蒯通不要再說有關謀反的話,不然就把他交給劉邦。蒯通一看此人如此不聽勸告,便不再多言。

    韓信謀士:蒯通

    後來發生的事情,我們就都知道了。韓信果然沒被劉邦殺掉,但他卻被呂后秘密殺死在了未央宮中。說到這裡,大家或許就不明白了,韓信有那麼多次可以獨立為王的機會,更有劉邦比不上的軍事實力,為何如此堅定地認為對方不會殺也不能殺他呢?究其原因,主要還是因為他知道了這樣一件事情。

    自信而強大的韓信

    據史書記載,劉邦曾問過韓信,他們二人分別能帶多少兵。韓信說劉邦能帶一兩萬,而自己卻是多多益善,沒有限制。劉邦聽了這話之後,雖然頗為不爽,卻也看到了韓信的實力,於是才直接給了他大將軍的權力,並答應了他很多條件。從這件事情上看,韓信其實是對劉邦的行軍打仗能力看得通透的。所以,他一直認為劉邦殺不了他,主要是覺得劉邦沒有本事殺他,而他也沒有必要害怕劉邦對他用兵。

    老謀深算的劉邦

    關於他為什麼覺得劉邦對他沒有殺心,主要是因為有人曾為韓信算過一卦,說任何刀槍都殺不死他,只要見天他就不會被殺,見地他也不會被殺。而這個預言劉邦是知道的,並也曾對其許下了無論如何都不會殺他的諾言。所以,韓信之所以始終不造反,除了怕擔上背主忘恩的罵名之外,最根本的原因還是對自己命運和能力的自信。他始終覺得在軍事用兵上無人能及,就連項羽都不是他的對手,劉邦一個貪生怕死之人又怎麼會冒著生命危險與他為敵呢?

    韓信三不殺

    然而亂世的強悍,終究敵不過人心的算計。雖然劉邦沒有殺他,但劉邦的女人呂雉卻巧妙的避開了他“三不殺”的預言,用成就他的蕭何將其騙到的未央宮中,上不著天,下不著地,生生的給勒死了。只可憐這位當世無雙的軍事天才,亂世強人,卻因為對自己強悍實力的自信,而錯失了多次取得天下的機會,最終窩囊的死在了一個女人手中。

    但話又說回來,他若不是真的強悍,又哪來的自信呢?所以,儘管他最後死的很憋屈,卻仍不失一位相當厲害的軍事奇才。大家覺得呢?

  • 18 # 千里一掌燈

    因為韓信出身貧窮,沒有勾心鬥角的政治童年。所以在大事上比較天真,不懂飛鳥盡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的道理。他還感激劉邦的知遇之恩,最終落個滅族悲劇。

  • 19 # 老忠叔侃球

    韓信到底有沒有謀反?關於這個問題,歷史上素來有不同的看法。

    有些人堅持認為,韓信自始至終都沒有謀反的想法,所謂的韓信謀反關中,根本就是呂后和劉邦往韓信身上潑的髒水。

    也有人認為,韓信不但有謀反之心,還有謀反的行動。

    我傾向於認為,韓信謀反行為屬實。

    首先,從記載上來看,《史記·高祖本紀》中記載的「淮陰侯韓信謀反關中」只是官方在夷韓信三族時給出的理由,只是一面之詞,換言之,算不得數。

    同樣在《史記·高祖本紀》中記載的「梁王彭越謀反,廢遷蜀;復欲反,遂夷三族」,也是官方殺彭越時給出的理由,也是一面之詞。

    但是,分散在韓信和彭越傳記中的記載,卻很不同了。

    在《史記·魏豹彭越列傳》中,明確記載了,魏豹之死,只是因為漢之御史大夫懷疑魏豹會叛變,所以便殺了魏豹,彭越之死,也只是因為呂后擔心彭越日後會成為大患,所以便建議劉邦殺了彭越。從始至終,彭越沒有任何謀反的行動。

    在《淮陰侯列傳》,也就是以韓信為傳主的傳記中,明確記載了被貶為淮陰侯的韓信的謀反之心和謀反之實,細節翔實可信,但凡通讀過《淮陰侯列傳》者,都能感受到,韓信的謀反之心和謀反之行,都在於要捍衛自己諸侯王的地位,若是韓信覺得自己諸侯王之位無憂,則不會反,若韓信認為自己很可能失去諸侯王之位,則生反心,當韓信已經失去諸侯王之位,又無法透過正常手段重新奪回時,則必然有謀反之行。

    一句話,韓信有野心,但野心只是諸侯王罷了,絕非劉項那種要爭天下的樣子,這也是韓信會與陳豨聯手的原因。

    在《韓信盧綰列傳》中,也記錄了陳豨的為人和能力。

    陳豨仰慕魏公子信陵君毋忌,得勢後也曾效仿信陵君,但畫虎不成反類犬,這說明陳豨乃志大才疏之輩,能力不足;劉邦親征陳豨時,見陳豨不南據漳水北守邯鄲,便知道陳豨軍事上的低能。

    這樣一個陳豨,若只靠自己,肯定撐不住多久。因此,陳豨一定會聯絡其他人,陳豨剛一造反時,聯絡了王黃和曼丘臣,在陳豨赴代地前,韓信便向陳豨許下承諾,一旦陳豨舉事,韓信必將在關中策應陳豨,有韓信出馬,陳豨的勝算便能憑空提高五成。

    對於陳豨來說,分一半的土地給韓信,跟韓信聯手,是很現實很有利的選擇。

    換言之,藉助陳豨,韓信可以再度成為諸侯王。因此,韓信一定會搏一回,也就是大家所說的謀反了。

  • 20 # 與生活交朋友

    韓信功高震主,有能力造反的時候,不會想到以後會被清算的下場。等反應過來的時候,已經無兵無權,想造反也是有心無力。

    楚漢相爭之前,秦朝僅存在15年,再往前推幾百年就是西周,春秋,戰國。那700年可謂對楚漢時期的影響深遠。

    項羽就是受那時候的影響,打仗更崇尚勇,戰場正面硬剛。戰國以前的戰爭基本上都是這麼打的。直到鬼谷子出現,出現了縱橫家,謀略家,做事開始沒有了底線,並將這些東西融入了兵家。戰爭也開始變得複雜起來,也更加的殘酷。項羽很顯然接受不了這一套,對於范增的計謀棄之不用,韓信,陳平這些人就更難上位了。

    劉邦除了有張良這樣的大格局謀略家,也有陳平這種損人利己的實用性很強的陰謀家,還有將謀略融入兵法的韓信,搞統一戰線能說會道酈食其,更有在項羽背後搞游擊戰的彭越。

    鬼谷子的縱橫謀略之術才剛剛發展起來,行事作風是沒有底線的。項羽受歷史影響太深,還沒能接受這種新興的思想,就被折騰的疲憊不堪,最後敗亡。

    韓信也是如此,雖然是兵仙,也是因為自己的歷史侷限性。在過去幾百年歷史,本就是西周分封諸侯,接下來幾百年都是諸侯並存的狀況。項羽稱霸後也是分完諸侯就回自己的領地去了。我估計在韓信心裡,就是幫劉邦打江山,到時劉邦封他個齊王是理所當然的。周武王不也是把姜子牙封到了齊地嘛。

    在那之前的歷史,韓信沒有先例可循,即使有勾踐滅文種的例子,那也只能說明勾踐人品不行,又或者文種本身就有問題導致的。

    韓信就成了第一隻螃蟹,劉邦算是第一個吃螃蟹的人。

    韓信估計是沒想到劉邦跟勾踐相比甚至有過之而無不及,所以一直對劉邦抱有幻想。改封楚王時,對劉邦依然有幻想,後來又成了淮陰侯,這時一切都已經晚了。韓信被殺,彭越依然是對劉邦抱有幻想的,猶豫不決,結果被剁成肉醬,這徹底擊碎了英布的幻想,英布就反了。

    我想英布腸子也要悔青了。當初嫌棄項王分封不公平,但好歹也是個王啊。結果被劉邦忽悠著去打項王,結果自己連命都保不住。

    如果沒有韓信的例子,我們又怎能理解,功高蓋主原來是這麼的恐怖。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我房貸利率5.15,要不要轉LP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