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青箬蓑衣

    赤道幾內亞石油儲量豐富,所以平均到每一個國民頭上的GDP很高,但事實上財富都集中在軍閥和寡頭的手上,絕大多數老百姓還是赤貧。

    所以說,人均GDP真的不能說明什麼,要看中位GDP,或者中位收入,才能知道真實的老百姓的收入水平。中位數一般比平均數低,在貧富差距很大的經濟體,中位數會比平均數低非常多。

    澳門也是一個例子,GDP平均數很高,遠遠高過香港,但幾個賭場大老闆拿走了相當一部分財富,老百姓的收入其實低香港不少,工資並不高。

  • 2 # 文史磚家

    在很多人的印象中,黑人國家往往意味著貧窮、落後、混亂,而“世界最不發達國家”中黑人國家佔大多數的事實,往往又加深了這種觀感。其實,黑人國家並非全都落後、混亂、貧窮,某些“幸運兒”透過豐富的資源或良好的制度設計,從而擺脫貧困,躋身富裕國家行列,其成就令世人矚目。其中,靠石油一夜暴富的非洲小國赤道幾內亞(下文簡稱“赤幾”),無疑是典型“案例”。

    赤道幾內亞行政區劃圖

    赤幾位於非洲中西部,北鄰喀麥隆,東、南兩面與加彭接壤,西瀕大西洋,由位於大陸上的木尼河地區(約佔國土面積的93%)和幾內亞灣內的比奧科、安諾本、科里斯科等島嶼組成,國土面積約2.8萬平方公里,總人口約130萬,首都是馬拉博。赤幾是個以黑人為主體的多種族國家,芳族約佔人口的85%,約有82%的民眾信奉天主教,西班牙語、葡萄牙語、法語同為官方語言。

    說句題外話。馬拉博並不在大陸地區,而是位於距本土西北部160公里處的比奧科島上,這種情況在全球極為罕見。之所以會出現如此奇葩的情況,主要是因為比奧科島附近海域是赤幾最主要的石油產區,但過於靠近加彭,而為了守住經濟命脈,赤幾隻能把都城遷往這裡。還有一種解釋,認為長期執政的奧比昂·恩圭馬總統為了杜絕軍事政變,才將首都遷往孤懸於海中的馬拉博,但這種說法過於荒誕,本文不予採信。

    馬拉博鳥瞰圖

    赤幾文明開化的歷史很晚,直到西方殖民者入侵之前,當地依舊處在原始社會階段。15世紀末,葡萄牙殖民者侵入幾內亞灣沿海地區和比奧科、科里斯科和安諾本等島,但未建立殖民機構。1778年,根據西班牙與葡萄牙籤訂的《帕爾多條約》,西班牙用巴西南面的兩個西屬殖民地,向葡萄牙換取比奧科島和帕加盧島,並取得對奧果韋河到尼日河之間沿海地區的控制權。

    1858年,西班牙開始向比奧科島派駐總督,並把它變成流放政治犯和安置古巴獲釋黑奴的地方。1900年,根據西班牙和法國簽訂的《巴黎條約》,西班牙在幾內亞灣沿岸的屬地被限定木尼河地區。1904年 7月,西班牙政府頒佈法令,將木尼河區、比奧科和其他島嶼組成幾內亞灣西班牙屬地,1959年7月又將其劃分為兩個“海外省”。

    赤道幾內亞現任總統奧比昂•恩圭馬

    赤幾接受殖民統治長達500餘年,直到1968年10月12日才贏得獨立,並建立共和國。赤幾獨立伊始,馬西埃·恩圭馬出任總統並實行極為殘暴的統治,由此使赤幾成為當時非洲最黑暗的國家之一。馬西埃·恩圭馬的暴行激起強烈的抵抗,1979年8月,侄兒特奧多羅·奧比昂·恩圭馬·姆巴索戈發動軍事政變將他推翻,不久又將其處決。政變成功後,小恩圭馬自封為總統,並一直連任至今,是非洲目前執政時間最長的國家首腦

    平心而論,赤幾境內的資源相當豐富,具備發展經濟的優勢條件。其中,已探明石油儲量為56億桶,天然氣為3000億立方米,磷酸鹽、黃金、鋁礬土等儲量也很可觀。除礦產資源外,赤幾的森林資源也很豐富,森林面積約220萬公頃,木材蓄積量約3.74億立方米,盛產奧堪美木、黑檀木等名貴木材。除此之外,赤幾的漁業資源也比較豐富,盛產金槍魚、非洲黃魚和大蝦等,年捕獲量可達7萬噸以上。

    赤道幾內亞煉油廠

    赤幾原本是一個貧窮落後的農業國家,長期位列“世界最不發達國家”名單當中,然而隨著大量石油資源在1991年開始被探明、開採,使得該國幾乎在一夜之間“脫貧”,並走上富裕之路。拜政局長期保持穩定、油氣行業收益不斷攀升等因素所賜,赤幾2018年的人均GDP已激增至10174美元(約合71218元),幾乎跟中國不相上下

    不過,人均GDP並不能真實的體現一個國家民眾實際上的生活水準,特別是當某國的財富大量集中到一小撮人手中時,這種情況便更加明顯。從表面上來看,赤幾在人均收入方面的確是跨進了準發達國家的“門檻”,但由於絕大多數石油收入都被總統奧比昂·恩圭馬家族及政府要員所攫取,加之執政當局用於社會福利方面的投入很低,因而絕大多數民眾依舊生活在極端貧困當中

    在惡劣環境中工作的石油工人

    截至目前,幾比貧困率高達44%,失業率為6.4%,文盲率達13%,嬰兒死亡率高達69‰,艾滋病感染率高達6.3%,人均壽命僅有58.2歲,平均2.2萬人才擁有1名醫生,68%的人用不上自來水,63%的人有病得不到及時治療,資料令人觸目驚心。根據聯合國開發計劃署公佈的2019年度人類發展指數,赤幾在189個國家中排名第144位,屬於“中等人類發展水平”。

  • 3 # ruixuezhaofeng

    赤道幾內亞共和國位於非洲中西部,南臨赤道,面積2.8萬平方公里,由濱海陸地(2.6萬)和海島兩部分組成,海岸線長482公里,海島部分包括主島比奧科等5個島嶼,首都馬拉博在比奧科最北端。

    2017年人口126.7萬,GDP122.9億美元(最高年份2012達224億),預期壽命57.9歲。

    赤道幾內亞是個“人造國家”。1471年,葡萄牙人佔領幾內亞灣沿岸和幾個島嶼,到1778年,它與西班牙籤署互換條約,西班牙讓渡美洲部分領地,換取葡萄牙在西非幾內亞灣沿岸的大塊土地。1845年起西班牙正式建立殖民統治,1900年,法國與西班牙籤署協定,後者在西非殖民地被縮小至如今赤道幾內亞的版圖範圍,它的大陸部分像一方小膏藥,“貼”在廣袤的法屬殖民地邊緣。1935年西在當地建立大陸和島嶼兩個行政區,統稱西屬幾內亞。

    赤幾對西班牙而言,意義在於重要戰略立足點而非財富源泉。1968年赤幾獨立,西班牙人只留下教堂和4.1萬頃可可種植園。

    直到20世紀90年代初,赤幾人均GDP才400美元出頭,穩居“最不發達國家”行列。可見,“非洲的腋窩”不僅有準確的地理定位,更把赤幾“非常小、非常窮、非常落後(制度)”的特點精闢概括。

    1996年,“非常窮”的國家起時來運轉,近海石油勘探開採改變了赤道幾內亞的命運,次年該國GDP總量翻番。據統計,赤幾的海底石油儲量約40億桶,且多為淺層低硫易提煉的輕質油。

    2015年世界石油儲量國別排名中,赤幾列第39位,儲量比汶萊多60%。2019年2月份日產原油12.6萬桶,當時其掛價64.9美元/桶。

    西方石油公司按風險勘探協議獲取的份額油比例超大,赤幾政府獲得的分成石油僅佔全中國產量的1/5(在與埃克森美孚的一項合同中,赤幾的分成更低至12%,而一般非洲產油國的獲益比例在60%)。赤幾人均石油產量不遜沙特,儼然“非洲的科威特”。

    在財富大頭進入西方石油巨頭囊中的同時,國內收入部分被權貴及執政集團掌握,國民整體貧困狀態尚未得到根本改變。

  • 4 # 澹奕

    整體上非洲發展相當滯後,經濟實力薄弱,但凡事都有例外。地處西南非洲的赤道幾內亞雖然很不起眼,卻擁有極高的人均GDP。早在2011年赤道幾內亞的人均GDP就已逼近3萬美元,這個數字超過了不少當時的中東與中歐、東歐地區,在世界上都比較靠前。

    其實1996年以前,赤道幾內亞依舊是全球最不發達國家之一,人均GDP很低,後來的逆襲式改變主要就因為油氣資源的開發。赤道幾內亞總面積超過2.8萬平方公里,由非洲大陸部分的木尼河流域、比奧科島與其他島嶼構成。雖然木尼河流域面積超過2.6萬平方公里,是其主體,但赤道幾內亞的主要人口、城市與經濟活動都集中在面積僅僅2000平方公里出頭的比奧科島上。

    原本的赤道幾內亞屬於西班牙殖民地,經濟主要依賴於咖啡與可可種植為主的農業,工業與服務業幾乎是一片空白。由於生產力低下,很長時間裡赤道幾內亞都相當貧困,被列為世界最不發達國家。上世紀後期,赤道幾內亞在幾內亞灣海域發現了儲量非常豐富的油氣資源後,其經濟開始井噴式增長。2004年,在地圖上並不起眼的赤道幾內亞,成為撒哈拉以南的非洲僅次於奈及利亞與安哥拉的第三大石油產地,大量的石油出口給赤道幾內亞帶來了驚人的財富。

    得益於石油,多年來在西部非洲經濟發展普遍比較低迷的情況下,赤道幾內亞長期一枝獨秀。石油出口也帶動了赤道幾內亞的電力、通訊、交通、礦產加工、農產品加工等諸多相關產業。赤道幾內亞還建設了非洲規模最大的甲醇工廠,佔全球甲醇產量5%左右。2011年,人口不到70萬的赤道幾內亞其人均GDP高達2.9萬美元,位居全球第32名。赤道幾內亞是當時全球人均GDP前60名中唯一非洲國度,比當時非洲第二的塞昔耳高出近2萬美元。

    巔峰時期,赤道幾內亞的人均GDP比南韓甚至是石油王國沙特都還要高。不過人均GDP很高的赤道幾內亞,仍舊非常貧困。大量石油出口帶來的收益都集中在少數人手中,大部分的赤幾民眾生活水平多年來並沒有顯著改變。

  • 5 # 世界人文通史

    赤道幾內亞是一個過去幾乎名不見經傳的非洲國家,位於非洲中部西海岸,西面就是寬闊的大西洋。這個國家在國際社會上並沒有什麼存在感,但人均gdp卻排在非洲的第三位,僅次於塞昔耳和模里西斯兩國。

    截止目前為止,非洲共有3個國家的人均GDP超過了1萬美元,排名第一的是塞昔耳,其人均GDP為非洲最高,為1.643萬美元。

    模里西斯的人均GDP排在非洲第二位,約為1.12萬美元。這兩個國家的人口都非常少,再加上有著豐富的旅遊業,所以人均gdp在非洲比較高,但gdp總量其實非常少。

    那麼,排在第三位的赤道幾內亞又是以什麼作為本國經濟支柱的呢?

    答案就是豐富的石油資源。目前,赤道幾內亞的人均GDP為1.016萬美元,排在非洲第三位。

    其實在過去,赤道幾內亞也是非常貧窮的,只能依靠農業、種植業為生,向歐洲和中東出口得最多的農產品是咖啡豆。

    不過幸運的是,該國在1996年發現了大量的石油資源,這些油田分佈在赤道幾內亞的沿海地帶。要知道,北非的那幾個富國,比如埃及、利比亞等都是依賴石油資源才脫的貧。

    據悉,赤道幾內亞也有著豐富的石油、天然氣、磷酸鹽、黃金、鋁礬土等資源,目前已探明的天然氣和原油儲量就有3000億立方米和56億桶,主要位於沿海地區。

    此外,赤道幾內亞的林、漁業資源豐富,全國森林面積在非洲居於前列,另有專門的海上專屬經濟區31.2萬平方公里。

    此後,赤道幾內亞以石油資源為經濟支柱,經濟快速增長,一躍變成了人均GDP排非洲第三的國家。由於該國以石油為經濟支柱,而且人口較少(2018年在籍人口僅有131萬),所以人均GDP在短期內就突破了1萬美元,位列非洲第三位。

    不過,該國的絕大多數石油資源、礦產資源均被少數政府要員掌握,全國國民依然十分貧窮。在一些邊遠地區沒有通電,有的甚至還處於原始部落的狀態,發展滯後。在未來,赤道幾內亞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美國儘管選出的幾乎都是二流總統,為什麼它的國家一直能夠領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