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理財迦

    朋友們好,很顯然,標題指出了一個,許多朋友都關心的問題:很多投資人,寧願在銀行存錢吃利息,而不願意買4%的理財產品。明確的講,存錢有存錢的優勢,而且目前存款產品與時俱進,許多存款的利息,也不低呢,而且流動性非常高。

    首先,來分析,為什麼有些人,寧願在銀行存款吃利息,不願意買收益高的理財:

    1,安全。存款是固定利息,銀行保本剛性兌付,而且存款保險最高保賠50萬,可以說是自己基本不用承擔風險,安心。

    2,流動性強。存款,無論是定期活期都可以隨用隨取,靈活。

    3,信譽好。銀行是正規金融單位,存款儲蓄歷史悠久大家信得過。

    小結:很顯然,存款,在目前,仍然有不可替代的優勢。

    其次,銀行存款產品,與時俱進,許多存款利率,已經超過4%:

    1,地方商業銀行智慧存款。目前利率普遍上浮50%,50元起三年就可以達到3.8%~4.2%。

    2,大額存單。門檻已經逐漸降至20萬元,利率上浮,已經達到最高55%,三年期年化利率,達4.!~4.2256%,而且可以轉讓質押,按月付息,保本保息又有存款保險保護。

    小結:存款產品,也在與時俱進,相對安全4%不再是夢。

    最後,來總結分析:

    銀行,與我們每個人息息相關。他正規可信有嚴格的管理,而存款儲蓄,歷史悠久安全可信,有可替代的優勢。

    相信隨著時代發展,新產品不斷湧現,存款儲蓄,不僅安全而且有高息可能,這符合中華民族,勤儉儲蓄,吃安全利息的傳統。

  • 2 # 老陳論股經

    這段時間我正好回老家農村,而且陪家人昨天去了一趟當地的銀行辦理業務,正好看到了一些東西,很符合回答這個問題。

    我在銀行看到了一款理財產品,這款理財產品是這樣的。

    第一年交10000元,到年底可以領取1000元,第二年交10000元,到年底還可以領取1000元,第三年也是這樣,然後第四年、五年、六年都不用交錢了,到第六年底再可以拿到33000元,加上原先返給的3000元,總計六年時間可以拿到36000元。

    我當時看到,第一眼感覺挺不錯的,也看到很多人在諮詢,可以回過頭來再仔細想想,就不是這麼回事了。我自己大概心算了一下,這款理財相當於10000元在六年的時間裡可以拿到2000的利息,其實按照利率來算的話,一年也就大概3點多的利息,正好符合題主的提問。

    第一,它去掉了利率的概念,相對的直接用金錢來衡量,而且這款理財前期還帶有誘惑性,比如第一年交10000元,就可以在年底領取1000元,相當於利率有10個點了,很多人可能一看到這就被吸引了,而忽略了最後三年的沒有回報或回報少。

    第二,這種理財產品多出現在小地方,針對的是鄉鎮和農村,因為這個地區大多生活的都是農民,他們想事情不會太過思索,而且直接看待,所以很多被表現現象給套路。這不是貶低農民的意思,我自己也是從農村出來的,也是在農村長大的,所以深深知道這一點,他們看問題都比較簡單,不復雜。

    如果你跟他們說6年期的存款利率只有3點多,估計很多不會感興趣,如果用這種方式就會被吸引。

    第三,那些都是銀行出的理財產品,還是有保障的,而很多利率4%以上的理財多半是網際網路理財,很多人對待網際網路還是很謹慎的,不願意冒風險。其實大可不必,很多網際網路理財也都是大銀行或者大基金出品的,還是很有保障的。

  • 3 # 風雨順德人

    對於這個問題,我認為應該從雙個方面去著手看待,單從收益率看問題有失偏頗。

    一、投資人的風險偏好

    我們到銀行進行理財業務的時候,都會進行風險偏好測評。這個測評的問卷可能不一樣,但分析出來的一樣的,就是把投資者分成5類:保守、穩健、平衡、積極、激進,然後根據你屬於的型別向你介紹合適你的理財產品。我把這5種類型作以下介紹:

    1、保守型:不想承擔任何風險,投資理財的目的在於保值,適合購買銀行儲蓄、貨幣基金、國債等產品;

    2、穩健型:害怕風險,但是又希望保本的基礎上有一定的收益,合適買債券、銀行中短期理財產品等;

    3、平衡型:綜合考慮風險和收益,風險承受能力適中,可以嘗試貨幣基金+股票/外匯等組合方式投資;

    4、積極型:傾向於有風險高收益的理財投資,對風險並不懼怕,適合股票或偏股基金等投資方式;

    5、激進型:熱衷在高風險中博取高收益,不怕本金損失,適合股票、外匯、數字貨幣等投資。

    從上述表述得知,如果投資人並不想承受風險,他的理財選項就是銀行儲蓄、貨幣基金、國債等產品,這些產品的收益就是2%-3%,而穩健型的債券、中短債,收益也就是4-6%。不同的產品適合不同的投資人,如果喜歡2%-3%的朋友較多,只能說明目前投資人的投資風格偏向保守。

    二、銀行的風險控制

    由於現在的政策是打破剛性兌付。什麼叫剛性兌付呢?剛性兌付是理財到期後,金融企業必須分配給投資者本金以及收益,當出現不能如期兌付或兌付困難時,金融企業需要兜底處理。簡單的說,打破剛性兌付就是打破保底承諾,承認所有產品都必須承擔與其產品設計相應的風險。2019年最著名的打破剛性兌付事件就是“錢端APP”事件,案件大概是錢端與招商銀行合作開發一款產品然後透過招商銀行的渠道銷售,但由於種種原因不能按期兌付,造成不少投資者出現投資損失,最後錢端實控人陳強、招行前交易銀行部總經理左創宏等均依法批捕等待審判。

    目前銀行的風險控制是,投資者在理財前必須要提交風險評測,如果沒有提交,只能做最基礎的保守型投資,年化收益率也就是2-3%,要想進行收益更高的投資,則必須進行風險測評。如果投資人嫌麻煩、複雜而忽視風險評測,銀行向你兜售高於3%的理財產品,是違規操作,出事了會被問責。

    總結:

    大部分人到銀行買2%-3%的產品,而不願意買4%,一方面是投資人不願意做這些風險測評,另一方面是銀行也不能擅自提高投資人的風險能力,導致了這種情況的出現。

  • 4 # 獨孤求財先森

    首先,收益與風險是成正比的。絕大部分人選擇到銀行去存款或者購買理財產品,就是認為銀行提供的產品比較安全,而且收益越低的產品,安全性越高。有些人就是屬於風險承受能力比較低的人,按照銀行的風險評估就是屬於保守型的人,這些人群天性就喜歡低風險或無風險產品。

    其次,資訊的不對稱。不管是去存款還是購買理財產品,大凡親自去到銀行網點操作的基本都是中老年人,一方面他們本身在理財方面偏保守,另一方面也與他們獲取資訊能力的強弱有關。很多中老年人對網際網路並不熟悉,對銀行的產品、監管政策等不熟悉,很難獲知更有利於他們的產品資訊。如,在存款利率市場化的背景下,2%-3%收益率的產品並不見得就一定比4%的產品更安全。2%-3%收益率的有可能是銀行代銷的貨幣基金,而4%利率的有可能是大額存單,後者的安全等級就比前者高一個檔次,並且流動性也不弱於前者。

    再次,資金的限制。往往較高收益率的產品相對門檻也高,比如大額存單雖然安全性高、利率也高,但是必須要20萬元才可認購;而低收益率的產品,認購門檻就低。而越是沒錢,就越怕損失。

    所以,那些風險承受能力低、又缺乏足夠資訊的和低收入的往往都偏向於認購那些收益率較低的產品。

  • 5 # 羅小胖愛理財

    一、銀行理財VS新興平臺,哪個更靠譜?

    在我們父母那個年代裡,只要有點錢,便是想著第一時間將其存入銀行裡。其實,他們根本沒有想過理財二字,唯一想做的,只是想將錢放入銀行裡,稍微吃點利息而已,甚至連年收益率是什麼或許都不是很清楚。

    誠然,他們這種做法並沒有錯,但是這種思維也間接的影響了一部分年輕人。因為,在很多人的理解裡面,只有銀行是最靠譜的。

    但是,現實生活中有很多的新聞,逐漸的讓年輕人不再信任銀行以及其理財產品了。例如,某些老年人存了一輩子的錢在銀行裡,最終卻發現在存入的時候被銀行櫃檯的人購買了某種理財產品,而且最終連本金都收不回來。

    不光如此,更有一些老人去銀行取錢時,被銀行告知其存款單據以及當時處理單據的人都不在原崗位了,查不到此筆賬單。也就是說,這些錢基本上已經打水漂了。

    正是因為如此,越來越多的人其實已經不願意在銀行購買理財產品了,但是,依然有一部分人選擇銀行。一是因為信任這種金融機構,二來,則是不瞭解其它平臺所造成的。

    二、2%-3%VS4%或以上收益產品,哪個更划算?

    有很多的專家和學者都曾經統計了過去十年間的通貨膨脹率,總結出物價水平大約以每年3%的速度往上漲。也就是說,如果單單隻將錢放入銀行享受2%-3%的理財收益,其實頂多只是保本而已,甚至有可能收益都趕不上物價。

    那麼,這種情況之下,適當的接觸新平臺或者說更高的收益其實很有必要。當然了,這裡所說的新平臺,並不是隨便的找個平臺就投錢,而是要找一些被國家認可的平臺和機構。

    例如,騰訊的理財通、餘額寶甚至是螞蟻財富上面的一些理財產品,收益率也都遠超銀行。不光如此,這些網際網路金融平臺購買理財產品更是簡化了很多流程,只需要進行一次實名認證即可購買及享受利息,給老百姓帶來的便利都是看得見的。

    三、那些購買低收益產品的人,都是怎麼想的?

    歸根結底,有些人只願意購買銀行的理財產品,除了出於對銀行的完全信任之外,還有個原因是不願意冒一些風險。說得直白一些,就是怕失去本金,本著能賺一點是一點的想法。

    其實,理財本就是有風險的事情,但如果在自己的風險接受等級範圍之內,儘量的享受高一點的收益率,其實是非常好的一件事情。畢竟,這樣才能合理的將本金進行錢生錢,而不是讓錢躺在銀行裡面吃利息。

    另外,生活當中某些人對理財產品的不瞭解,導致了他們只喜歡買銀行的低收益理財產品。這裡並不是說銀行的產品不好,其實銀行理財產品當中也有一些相對較高收益的,只不過門檻要求也會相對較高而已。

    當然了,如果平時能夠多看看理財方面的書籍,瞭解各種理財方式及其對應的理財風險,才能對自己的資金進行合理的分配,只有這樣,才能讓自己的收益最大化,不是嗎?

    其實,購買低收益理財產品並沒有什麼不好的,至少比起月光族來說,好歹是有存款的。不過,如果想跑贏通貨膨脹,則需要不斷的吸收一些理財理念及知識,只有這樣,才能不斷的錢生錢。

    當然了,小胖的理財水平也不怎麼樣,平均年收益大概只有6%左右,但對比起銀行活期理財產品來說,這個收益率已經很滿足了。

    未來小胖也會不斷的發掘一些其它的理財渠道,也會不斷的試水某些理財產品,只有不斷的瞭解和嘗試,才會總結出一條適合自己的理財路子,不是嗎?

  • 6 # 商務新觀察

    根據收益率來看,題主說的2%~3%應該是銀行存款類金融產品的利率,而4%是目前國內銀行的理財產品收益率,從近期平均收益率來看基本都是在4.26%附近。那麼,為什麼多數普通投資者更願意選擇銀行存款類產品呢?

    首先,作為首選銀行存款類金融產品的主要客戶,其目的就是安全性考慮,因為一般性存款均已納入存款保險的保護範圍。大家可以想一想,那些青睞銀行存款的人都是些什麼人呢?很明顯以中老年人居多,尤其是對那些懷揣著養老錢的老年人來說,選擇銀行圖的根本就不是高利息而是本金百分之百安全。

    其次,銀行存款類產品利率也不都是在3%以下的,現如今的個人大額存單利率、智慧存款利率基本上超過4.0%以上完全可能。比如說,20萬元的個人大額存單利率上,國有大行已調整上浮至50%,股份制銀行52%,城商行或者農商行則是最高上浮55%。如此計算一下,可以發現三年期大額存單利率基本都是在4.18%以上,最高為4.2625%。

    另外,銀行非保本浮動收益類理財產品的預期年化收益率儘管在4.26%左右,但由於央行多次降準影響,普遍面臨著越來越大的下行壓力呢。反過來,銀行存款類產品的利息收益可以提前鎖定。

    總之,我們不能以偏概全,畢竟不同產品的收益不同,而且產品屬性以及安全性也都不一樣的。如何選擇銀行理財產品,要看每個人的自身風險承受能力及偏好來定。

  • 7 # 趙冰峰財經

    那些去銀行買2%-3%的產品,而不願意買4%的人,都是怎麼想的?

    我自己也做一些銀行理財產品,我投的收益率都在4%以下。

    為什麼我不選4%以上的呢?

    第一、因為我發現4%以上的期限通常都較長

    我投最長期限就是1個月的,我對流動性看的比較重,對收益看的並不重,畢竟我大部分資金都在股市,留在銀行的錢,都是應急用的。所以我的理財產品收益率從來沒超過4%。

    對了,我用的是招商銀行。一個月期限的收益,之前還在4%以上多一點,現在已經跌到3%點多了。確實收益率下降的挺多的。

    第二、為何不選那些網際網路理財產品?

    以前我也投過幾萬在網際網路理財平臺上,E租寶上投過幾萬,那是因為一個朋友在裡面上班,收益挺高的當時,6%以上吧。但是我不放心啊,最終我還是把錢取出來了,然後一個月後,E租寶出事了……

    後來,我又拿出幾萬投了360旗下的理財平臺,心想這上市公司,應該沒啥問題。但是總還是不太放心,主要是對周鴻禕不太放心。

    銀行肯定佔了大頭,畢竟放心啊。

    所以對我這種既要流動性,又要安全性的人來說,對收益率肯定要求沒那麼高了。

  • 8 # 財經樂少

    最主要原因是2-3%的產品大多數都是銀行存款產品,而4%的產品是理財產品,這樣要考慮因素有很多,那麼為什麼有些人去買2-3%的銀行存款,而不去買4%的理財產品呢?

    靈活性不符合實際情況

    一般2-3%利率的銀行存款都是短期的,最短可以按天計算,最長只有1年,存款期限可以根據儲戶實際情況而定,靈活性比較高,而4%的理財產品一般是1年或者以上的期限,期間不能提取。

    安全性高

    銀行存款產品有銀保銀行的稽核和監管,而且存款產品有《存款保險制度》的保護,50萬以下的本息是可以賠付的,一般銀行破產才會導致本金的受損,選擇大型商業銀行的話,安全性是國家級別的。

    而理財產品的發售主體有很多種,除了銀行、還有其他金融機構,加上理財產品不一定都是保本的,沒法保證本金百分百的安全。

    最後總結

    其實不能以一概全,畢竟不同收益率的金融產品都有很多種選擇,選擇合適的自己的金融產品是最必須的,根據個人的實際情況不同,選擇在靈活性、安全性上最合適自己的金融產品才是正道,別人的理財投資經驗只是參考。

  • 9 # 米拉向錢衝

    隨著大眾物質生活水平的提升,越來越多的人開始理財,而網際網路的崛起,又為理財提供了快速傳播的平臺。2013年,隨著餘額寶的橫空出世,迎來了網際網路金融井噴式的發展,短短6年間,從最初的不信任到現在的不可或缺,我們曾經根深蒂固的金錢思維開始慢慢轉變,在這股浪潮中,依然有人寧願去銀行做2%-3%的定存,而不願意買4%-5%的理財,這是為什麼呢?

    一、銀行定存VS理財產品試比較理財產品和銀行定存。從收益來說,一個4%-5%的收益,一個只有2%的收益,單純讓我們選可能都會選擇前者。畢竟每年3%的通貨膨脹不是說說的,10年前的10萬元,現在只相當於不到7萬元,一眨眼間時間過去了10年,錢還少了。要是每年可以有個4%-5%的收益,雖然時間沒了,但錢可不會少,多少給了點心理安慰。從風險來說,任何理財產品都是有風險的,我們在自己風險承受範圍內,儘量選擇收益高一些,透過對資產進行配置,也是可以獲取利益的最大化的。從便利性來說,現在銀行都開發了自己的APP,再也不是之前要辦業務先進門的模式,在家一部手機就可以完成從開戶到投資的多種操作。

    理財產品相比較銀行定存好處看得見,為什麼還是有人只願意銀行定存,不願意嘗試理財產品呢?

    二、銀行定存群眾基礎廣泛。網際網路金融是最近幾年間才迅速發展起來的,而我們年輕一代的理財意識和方法大都來源於我們父母。在我們父母的意識裡,有錢存銀行已經成為一種“本能”,而這種“本能”也毫無保留地被年輕人繼承,上到八旬老人,下到幾歲孩童,中間有扛起家庭的中年人,都會有錢存銀行,因為有利息。至於這利息能否跑贏通脹,並不是他們所考慮的範圍,錢在手裡不僅不會升值,還有可能會丟,放在銀行最起碼可以賺點利息。

    另外,很多人的理財之路都是從銀行定存開始的。我們的第一桶金,我們的第一筆10萬存款,我們第一次享受到理財的快樂,大多數都是銀行定存帶給我們的,所以,定存的群眾基礎相當廣泛。即使現在網際網路金融持續火爆,但依舊擋不住定存的“魅力”。

  • 10 # 家有兒女

    銀行操作建立在穩固安全,為什麼國外很多人都不把錢存銀行,不全是他們把錢用完了沒有錢去存,更多的是他們的理財理念更豐富些,收益率會更高些,比喻外匯,基金,期貨類,只是國內目前對這塊的市場開發還不足,市場還沒有建立完全可靠的監管制度,在三到五年銀行存款餘額我想應該會越來越低,更多會傾向於基金型別,其實在市場上收益在7%—10%好的理財產品很多,但我們需要更多的看對所投標的的關注:資產的質量、專案的穿透性、優質的風控措施,毫無疑問將最終成為專案的篩選標準~

  • 11 # 小黑看財經

    不請自來。題主的問題是:那些去銀行買2%-3%的產品,而不願意買4%的人,都是怎麼想的?

    通常來說,2%-3%的產品流動性高,變現能力強。比如,貨幣基金、智慧存款等等,選擇這些產品的人,主要在意的是流動性,也就是變現能力,可能是週轉資金、可能是養老錢、可能是治病錢,隨時都要動用的,沒辦法去追求那些高利率的產品。

    4%以上的產品,如果帶有保本性質的話,通常鎖定期要高出很多。比如三年期的大額存單4%、三年期的國債4%,各種中長期理財180天、360天等等,由於有鎖定期,所以利率也相對高一點。對於購買這些產品的人,看中的是收益率,而這筆錢並不及時需要使用,可以獲得相對高的收益。

    綜上所述,對於資金的使用時間和使用頻率造成了兩種不用的結果,也並不存在誰對誰錯的問題,哪個產品更適合自己就購買哪個產品。

  • 12 # 暖心人社

    有人想,為什麼有的人去銀行購買2%~3%的理財產品,卻不去購買4%的理財產品呢?

    這種說辭實際上可能對大家的理財方式不瞭解。我們理財主要要考慮到安全性、流動性和收益性。

    比如,我隨意從一家銀行的理財產品中找到兩款產品,收益率是2.7~3.3%和2.7%~3.5%。

    這兩款產品在我們很多人看起來收益率非常低,但是為什麼還是有人買呢?

    主要原因是這兩款產品時間短,分別是半年或一年。而目前我們銀行的定期存款基準利率半年期只有1.3%,一年期是1.5%。

    雖然銀行在吸引定期存款的時候會給予一定的利率優惠,一般也就在基準利率上上浮20%~30%,相應利率分別能夠達到1.56%~1.69%和1.8%~1.95%。

    如此比較,哪個收益率高呢?明顯是這兩款收益率2%~3%的銀行理財產品。

    銀行理財利率什麼情況下才達到4%呢?往往高風險才會對應著高收益。

    剛才看到的兩款理財產品屬於結構性存款,風險非常低的那種,風險級別定義是PR1。而且起購金額只有1萬元。

    往往風險級別更高一級的PR2和PR3的收益率會更高。而且很多收益更高的理財產品起購線往往是5萬元以上。

    至於安全保本的銀行理財產品,三年期整存整取存款利率能夠達到2.75%,大額存單優惠利率能在基準利率上上浮40%~55%,能夠達到3.85%~4.2625%。5年期國債的收益率能夠達到4.27%,三年期儲蓄國債利率是4%。如果提前兌取都非常麻煩。

    目前,像餘額寶這樣的可以靈活提取的貨幣基金類理財產品收益率只有2%~2.5%了,跟過去的4%~6%沒法比。所以,很多資金已經轉投向銀行獲取更高收益率了。

    所以,買低利率理財產品的人並不是不聰明,而是有各自的投資需要。

  • 13 # 浮沉市財經

    中國有個成語可以很好的解釋這種現象——環肥燕瘦。

    不同的產品有各自的特點,不同的投資人之間也有自己的喜好,有些人風格穩健,有些人激進,有些人在兩者之間,這些方面的不同造就了他們選擇上的差異。

    銀行有2%~3%的產品,也有4%~5%的產品,2%~3%的產品相對4%~5%的產品而言會更加穩健一些,通俗點說就是不容易出問題,而4%~5%的產品,相對來說有可能會虧本,儘管虧本的可能性也很小,但有些人就是糾結於那一點點的差別。比如現在有一些老人家喜歡到銀行去買國債存定期,而年輕人更加傾向於理財、基金等產品,對老人家來說他們更在意的是本金的安全收益的多少相對次之,畢竟他們承受風險的能力比較弱,而年輕人更喜歡激進一點的風格,他們還年輕,承受風險的能力要強上不少。

    年長者與年輕者的差別主要是由於他們生活的環境、生活經驗等各方面的不同造就的,二者的觀念想法沒有高低優劣之分,也不必糾結。我周圍的長輩們對銀行的產品還是囿於國債、定期,理財和基金的話一般都不考慮,我也曾經勸過他們可以適當配置一些理財和基金,但他們往往聽不進去。對於我來說,國債和定期這種產品的收益率還是太低了點,一般來說我都不會配置,我更喜歡基金、股票,甚至期貨期權這些高風險高收益的產品。

    不管怎麼說,選擇什麼樣的產品,出於什麼樣的目的,都是每個人自己內心的想法,只要能對此負責,那又有什麼關係呢?相互尊重才是我們更好的選擇。

  • 14 # 睿思天下

    一般這樣的投資者都是非常保守的投資者,主要還是考慮安全第一。因為一般2%-3%的產品都是存款產品,比較保險。而4%的產品,一般都是理財產品,好多人是覺得有風險,不會去買的。下面來分析一下。

    首先是考慮安全第一

    一般去銀行購買2%-3%的產品的投資者,首先考慮的都是本金的安全第一,一般都是非常保守的投資者。現在存款受到了存款保險制度的保障,只要是50萬以下就可以獲得全額保障,可以說非常安全。這些購買存款的投資者一般情況下理財知識比較缺乏,也沒有興趣去學習更多的理財知識,因此對於其他理財產品的特點不太清楚,也害怕上當。在這樣的情況下,他們就會選擇最安全的存款產品去購買。

    購買定期存款已經習慣了

    一般去定期存款的投資者,一般年齡都比較大了,而且都是長期在銀行存款的客戶,對於存款已經非常習慣了。因此,到銀行以後就會很習慣的繼續去存款,不會考慮其他理財產品的。這樣的習慣是很難改變的,這些投資者沒有興趣學習其他的投資產品的特點,總是感覺其他理財產品不靠譜,不安全,容易損失本金。因此,這樣的習慣讓很多投資者會繼續購買2%-3%的存款產品的。

    存定期存款有存款憑證

    投資定期存款一般都會有存款憑證,這樣的存款憑證是受到了很多存定期存款投資者的喜歡。當你去銀行存定期存款以後,銀行都會給一個存款憑證,拿到這樣的存款憑證,這些投資者會覺得這是非常正規的,會感到非常安心和放心。而且好多投資者拿到了存款憑證,可以隨時檢視是否到期,這樣也會讓人不容易忘記。

    綜上所述,好多投資者去銀行買2%-3%的存款產品,而不願意購買4%產品的人,一般都是非常關注本金的安全,而且長期習慣於存款產品的投資,而且定期存款可以有存款憑證,這些就是好多人存定期存款的原因。

    感謝閱讀!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作為適婚年齡的男性,你想對同齡的女性說些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