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見的幾種網路裝置
常見網路裝置:中繼器repeater、集線器hub、交換機switcher、網橋(橋接器)bridge、路由器router、閘道器gateway
1、中繼器repeater:工作在OSI參考模型第一層底層(物理層),功能就是雙向發大訊號,通常的作用就是當線路比較長的時候保證訊號不至於太衰減變形,除了產生一些延遲以外,和直接線纜相連沒有區別。
2、集線器hub:工作在OSI參考模型第一層底層(物理層),集線器雖然連線多個主機,但不是交換裝置,它面對的是乙太網的幀,它的工作就是在一個埠收到的乙太網的幀,向其他的所有埠進行廣播(也有可能進行鏈路層的糾錯)。只有集線器的連線,只能是一個區域網段,而且集線器的進出口是沒有區別的。
3、交換機switcher:工作在OSI參考模型第二層(資料鏈路層),也是連線多個計算機的,但是它會記錄下來每個埠對應的主機的MAC地址,這樣它的轉發就不是廣播形式,而是有選擇的。只有交換機的連線,也只能是一個區域網段,而且交換機的進出口是有區別的,對於入口,每個埠只對應一個MAC地址,其他情況下的MAC地址都對應到出口。
4、網橋(橋接器)bridge:工作在OSI參考模型第二層(資料鏈路層),它的作用也是連線兩個網段,進行乙太網幀的轉發,但是它的轉發機制不是廣播,和交換機類似,內部有一個表來進行有選擇的轉發。不同的是,網橋是不區分入口和出口的。可以這樣理解,二者在硬體上基本相同,不同的是網橋的每一個入口可以對應多個MAC地址。
5、路由器router:工作在OSI參考模型第三層(網路層),它操作的是IP地址。路由是指的是從一個地址到另一個地址的路徑,路由器幫助尋找這種路徑。
6、閘道器(網間聯結器、協議轉換器)gateway:工作在OSI參考模型第七層頂層(應用層),在採用不同體系結構或協議的網路之間進行互通時,用於提供協議轉換、路由選擇、資料交換等網路相容功能的設施。閘道器也可以提供過濾和安全功能。
注意:
集線器和交換機的區別是二者的機制不同:
集線器是共享頻寬,即:10M集線器所有的口的流量之和為10M,也就是大家平均分配10M頻寬,而交換機不同,10M交換機每個口都有10M,互不干涉; 集線器通訊時,一個口的資料是傳送到其他所有的口,其中目的口接收並處理資料,交換機不同,它會記憶目前所有連線口的狀態資訊,保證資料只發到目的口。所以,集線器很容易實現監聽,交換機則需要特殊配置才可監聽。
附錄:
OSI參考模型七個層次:
第7層應用層(ApplicationLayer):OSI中的最高層。為特定型別的網路應用提供了訪問OSI環境的手段。應用層確定程序之間通訊的性質,以滿足使用者的需要。應用層不僅要提供應用程序所需要的資訊交換和遠端操作,而且還要作為應用程序的使用者代理,來完成一些為進行資訊交換所必需的功能。它包括:檔案傳送訪問和管理FTAM、虛擬終端VT、事務處理TP、遠端資料庫訪問RDA、製造業報文規範MMS、目錄服務DS等協議;
第6層表示層(PresentationLayer):主要用於處理兩個通訊系統中交換資訊的表示方式。為上層使用者解決使用者資訊的語法問題。它包括資料格式交換、資料加密與解密、資料壓縮與恢復等功能;
第5層會話層(SessionLayer):—在兩個節點之間建立端連線。為端系統的應用程式之間提供了對話控制機制。此服務包括建立連線是以全雙工還是以半雙工的方式進行設定,儘管可以在層4中處理雙工方式;
第4層傳輸層(TransportLayer):—常規資料遞送-面向連線或無連線。為會話層使用者提供一個端到端的可靠、透明和最佳化的資料傳輸服務機制。包括全雙工或半雙工、流控制和錯誤恢復服務;
第3層網路層(NetworkLayer):—本層透過定址來建立兩個節點之間的連線,為源端的運輸層送來的分組,選擇合適的路由和交換節點,正確無誤地按照地址傳送給目的端的運輸層。它包括透過互連網路來路由和中繼資料;
第2層資料鏈路層(DataLinkLayer):—在此層將資料分幀,並處理流控制。遮蔽物理層,為網路層提供一個數據鏈路的連線,在一條有可能出差錯的物理連線上,進行幾乎無差錯的資料傳輸。本層指定拓撲結構並提供硬體定址;
第1層物理層(PhysicalLayer):處於OSI參考模型的最底層。物理層的主要功能是利用物理傳輸介質為資料鏈路層提供物理連線,以便透明的傳送位元流。
資料傳送時,從第七層傳到第一層,接收資料則相反。
上三層總稱應用層,用來控制軟體方面。下四層總稱資料流層,用來管理硬體。
資料在發至資料流層的時候將被拆分。
在傳輸層的資料叫段,網路層叫包,資料鏈路層叫幀,物理層叫位元流,這樣的叫法叫PDU(協議資料單元)
常見的幾種網路裝置
常見網路裝置:中繼器repeater、集線器hub、交換機switcher、網橋(橋接器)bridge、路由器router、閘道器gateway
1、中繼器repeater:工作在OSI參考模型第一層底層(物理層),功能就是雙向發大訊號,通常的作用就是當線路比較長的時候保證訊號不至於太衰減變形,除了產生一些延遲以外,和直接線纜相連沒有區別。
2、集線器hub:工作在OSI參考模型第一層底層(物理層),集線器雖然連線多個主機,但不是交換裝置,它面對的是乙太網的幀,它的工作就是在一個埠收到的乙太網的幀,向其他的所有埠進行廣播(也有可能進行鏈路層的糾錯)。只有集線器的連線,只能是一個區域網段,而且集線器的進出口是沒有區別的。
3、交換機switcher:工作在OSI參考模型第二層(資料鏈路層),也是連線多個計算機的,但是它會記錄下來每個埠對應的主機的MAC地址,這樣它的轉發就不是廣播形式,而是有選擇的。只有交換機的連線,也只能是一個區域網段,而且交換機的進出口是有區別的,對於入口,每個埠只對應一個MAC地址,其他情況下的MAC地址都對應到出口。
4、網橋(橋接器)bridge:工作在OSI參考模型第二層(資料鏈路層),它的作用也是連線兩個網段,進行乙太網幀的轉發,但是它的轉發機制不是廣播,和交換機類似,內部有一個表來進行有選擇的轉發。不同的是,網橋是不區分入口和出口的。可以這樣理解,二者在硬體上基本相同,不同的是網橋的每一個入口可以對應多個MAC地址。
5、路由器router:工作在OSI參考模型第三層(網路層),它操作的是IP地址。路由是指的是從一個地址到另一個地址的路徑,路由器幫助尋找這種路徑。
6、閘道器(網間聯結器、協議轉換器)gateway:工作在OSI參考模型第七層頂層(應用層),在採用不同體系結構或協議的網路之間進行互通時,用於提供協議轉換、路由選擇、資料交換等網路相容功能的設施。閘道器也可以提供過濾和安全功能。
注意:
集線器和交換機的區別是二者的機制不同:
集線器是共享頻寬,即:10M集線器所有的口的流量之和為10M,也就是大家平均分配10M頻寬,而交換機不同,10M交換機每個口都有10M,互不干涉; 集線器通訊時,一個口的資料是傳送到其他所有的口,其中目的口接收並處理資料,交換機不同,它會記憶目前所有連線口的狀態資訊,保證資料只發到目的口。所以,集線器很容易實現監聽,交換機則需要特殊配置才可監聽。
附錄:
OSI參考模型七個層次:
第7層應用層(ApplicationLayer):OSI中的最高層。為特定型別的網路應用提供了訪問OSI環境的手段。應用層確定程序之間通訊的性質,以滿足使用者的需要。應用層不僅要提供應用程序所需要的資訊交換和遠端操作,而且還要作為應用程序的使用者代理,來完成一些為進行資訊交換所必需的功能。它包括:檔案傳送訪問和管理FTAM、虛擬終端VT、事務處理TP、遠端資料庫訪問RDA、製造業報文規範MMS、目錄服務DS等協議;
第6層表示層(PresentationLayer):主要用於處理兩個通訊系統中交換資訊的表示方式。為上層使用者解決使用者資訊的語法問題。它包括資料格式交換、資料加密與解密、資料壓縮與恢復等功能;
第5層會話層(SessionLayer):—在兩個節點之間建立端連線。為端系統的應用程式之間提供了對話控制機制。此服務包括建立連線是以全雙工還是以半雙工的方式進行設定,儘管可以在層4中處理雙工方式;
第4層傳輸層(TransportLayer):—常規資料遞送-面向連線或無連線。為會話層使用者提供一個端到端的可靠、透明和最佳化的資料傳輸服務機制。包括全雙工或半雙工、流控制和錯誤恢復服務;
第3層網路層(NetworkLayer):—本層透過定址來建立兩個節點之間的連線,為源端的運輸層送來的分組,選擇合適的路由和交換節點,正確無誤地按照地址傳送給目的端的運輸層。它包括透過互連網路來路由和中繼資料;
第2層資料鏈路層(DataLinkLayer):—在此層將資料分幀,並處理流控制。遮蔽物理層,為網路層提供一個數據鏈路的連線,在一條有可能出差錯的物理連線上,進行幾乎無差錯的資料傳輸。本層指定拓撲結構並提供硬體定址;
第1層物理層(PhysicalLayer):處於OSI參考模型的最底層。物理層的主要功能是利用物理傳輸介質為資料鏈路層提供物理連線,以便透明的傳送位元流。
資料傳送時,從第七層傳到第一層,接收資料則相反。
上三層總稱應用層,用來控制軟體方面。下四層總稱資料流層,用來管理硬體。
資料在發至資料流層的時候將被拆分。
在傳輸層的資料叫段,網路層叫包,資料鏈路層叫幀,物理層叫位元流,這樣的叫法叫PDU(協議資料單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