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3
回覆列表
  • 1 # 研選基匯

    如何以定性的視角選出優秀的基金經理「性者,人性也」,調研一個基金經理要像中醫診斷一樣,透過望、聞、問、切,得出一些深入人性的東西。以下是我總結的幾點優秀的基金經理的特質,供大家參考。

    -樸素的外表-

    在一般人眼裡,基金經理是個高大上的職業,而我們要找的卻是“接地氣”型的基金經理。從穿著上來說,好的基金經理未必太過注重個人形象。過於追求外在暗示著張揚的個性,這在時尚界可能是個優勢,而在投資界,張揚則不是什麼好事,這往往和過度自信、追求高風險相聯絡。優秀的基金經理懂得韜光養晦,其形象往往是樸素的。

    投資是件考驗人性的事情,中國的市場波動較大,牛短熊長,經歷過幾輪牛熊的基金經理飽受市場蹂躪和煎熬,這些“老司機”很可能已是一臉滄桑,但這並不妨礙他們成為行業翹楚。

    -謹慎的性格-

    頂級的投資者都是保守的,謹慎是在市場中能長期生存下去的重要特質。如果一個基金經理自信地告訴他長期看好一個行業,描繪這個行業的空間有多廣闊,不顧漲跌幅一直重倉持有該行業。這時應該小心了,這不符合謹慎的原則。而如果你問某個基金接下來一年能否有10%的收益,不假思索告訴你問題不大的也是不謹慎的。謹慎的基金經理往往會面露難色,列出一堆條件和假設後,告訴你在某些條件達到時可能會有10%的收益。

    謹慎還體現在倉位控制上,因為中國的市場長期處於震盪市,一直高倉位操作的基金經理的業績總是曇花一現。優秀的基金經理只會在某個估值極具有安全邊際的時點才會下重注,比如2017年初工商銀行的股息率已經足以覆蓋保險資金的成本時,比如某隻成長股20倍左右的估值同時有20%-30%的增長,未來的價格空間超過一倍時。大行情向來起始於極度低估,謹慎的基金經理不會一反彈就迫不及待滿倉殺入。

    -持續學習的品質-

    調研基金經理時,大家常關注某段時間的業績為什麼很好,其實相對於成功的經歷,失敗的經歷以及從中學到的經驗教訓更有參考價值。投資難免犯錯,甚至可以說投資過程就是個不斷試錯的過程,好的基金經理對自己犯過的錯誤從不加掩飾,並會說明自己是如何止損的,還有從這個錯誤中總結到了哪些經驗教訓(今後可重點留意該基金經理是否犯類似錯誤)。

    有些基金經理會拿一小部分倉位去嘗試目前還不太熟悉的領域,這件事本身需要評估具體倉位和買入條件。但卻反映了基金經理持續學習的態度,對基金經理的長期成長來說是件好事。投資是個逆水行舟的過程,不斷學習進步的基金經理才可能達到優秀的標準。此外投資是和社會歷史緊密聯絡的,如果一個基金經理做投研之餘對人文歷史哲學等有所涉獵也並非壞事。

    -勤勉盡責-

    這是投資人對基金經理最基本的要求,所謂受人之託,忠人之事。在競爭激烈的投資領域,想要持續超越對手,勤奮是必不可少的。

    怎麼判斷一個基金經理是否勤勉盡責呢?首先可以瞭解其一天的工作流程,有多少時間用於投研,是否有定期的覆盤總結,參與上市公司調研的頻率。當然這些都是表面的,真正的勤奮來自於內在向上的動力。

    我曾經調研過一個基金經理後加了其微信,該基金經理每個月初都會發過來一份邏輯清晰的上月操作總結和後市預判及操作思路,且每次都是在深夜收到這條資訊。該基金經理穩定靠前的業績是有跡可循的,把錢交給這樣的基金經理也是令人放心的。基金銷售也是瞭解基金經理觀點的一個渠道,可以瞭解基金經理是有常規性的投資備忘錄。

    -獨立的觀點-

    隨波逐流,人云亦云的基金經理是很難超越市場的。2017年投資茅臺的基金不計其數,而從2013年起就投茅臺且一直持有至今的基金經理卻是鳳毛麟角。

    很多基金經理在接受調研時總在強調自己是做自下而上的價值選股,不對市場做判斷。從價值投資的角度,這話本身沒問題。但是不依據短期市場波動做決策和對市場壓根沒有判斷是兩回事,中國股市的行情也不支援這樣做。若在市場高位買入好的公司,可能長期被套。典型的例子如招商銀行,這無疑是個好公司,但若在2007年高點買進,一套就是10年。

    我曾問某個基金經理為什麼不投資晶片相關的企業,國家2000億的積體電路基金都投了。該基金經理回答:目前大部分晶片股離持續盈利還比較遠,我的資金和國家資金性質不一樣,國家專項基金有政策導向性質,並非以馬上盈利為目的,能接受的回報週期很長,而二級市場公募基金無法接受太長的回報週期,所以他只投資業績上具備確定性的公司。該基金經理屬於有自己獨立觀點的。

    -深刻理解市場-

    -完整的投資邏輯-

    優秀基金經理對A股的上市公司和行業要了然於胸。知道自己的優勢和邊界、賺的是什麼錢,如以下幾個例子:

    某偏成長風格的基金經理這樣描述:中國的上市公司很少有持續多年保持增長的,一般增長個兩年就會放緩節奏,他要做的是在公司真正成長的年份買入。

    某量化基金經理說他從來不把大小盤,成長價值這類市場風格因子稱為阿爾法,他追求的是持續穩定且市場無關的超額收益,賺的是對事件的快速反應以及為市場提供流動性的錢。

    某基金經理在市場並不算高的點位依舊保持審慎,認為市場築底和反彈是個長期反覆的過程,在對政策精準把握後做波段操作,總能適度參與反彈的並在市場回撥時跌幅靠後,做到整體業績持續靠前。

    中國離成熟的資本市場還有很長的路要走。只有這些深諳中國市場規則並形成一套行之有效的投資邏輯的基金經理才能在這個動盪的市場中取得可觀的收益,陪伴我們走向美好的未來。

    終上所述,一位貌不驚人,性格謹慎但透著堅韌,平時不善言辭但聊起投資來卻滔滔不絕,心中有獨立的觀點和完整的投資哲學,白天看盤,晚上看公告研報,業餘興趣不多,行事低調,很少出現在輿論風口浪尖的基金經理可能正是我們要找的。

  • 2 # 西格瑪的化學

    靠譜的基金經理不在於每年業績有多高,最重要的是該經理管理的基金業績穩定,不能發生虧損,有虧損的經理儘量不要。以十年為考察期,金融危機期間允許虧損,但不能連續虧損多年,連續兩年虧損的經理最好不要,發生虧損可以理解。總之一句話:長期盈利極少虧損的經理比較靠譜。

  • 3 # 小圈說財富

    對於一隻基金來說,它的管理者相當重要,一隻基金由一個經驗豐富的基金經理來管理,可能會獲得更好的回報。這樣的例子比比皆是,這裡小圈就不舉例了。怎麼選好基金經理呢?

    體現基金經理專業性的指標有哪些?比如從業資格,從業時間,業績,回撤率等等,從業資格不用說,是其擁有專業知識的必備條件。從業經驗更重要,跟打仗一樣,光紙上談兵有什麼用,只有在市場中經過不斷的磨練,累積了豐富的實戰經驗,才能更好的做好基金管理,尤其是一些從業年限較長的基金經理,經歷過多次的牛熊市場的轉換,對於如何在牛熊市場中做出投資轉變,保持基金業績的穩定性更有經驗,應變能力也會相對更高。 而且,我們在買基金的時候,網站會給出一些基金經理過往的管理資料作為參考指標,如果是新手基金經理,由於時間太短,所給出的指標在未來發生變化的可能性較大,因為他這一次管理的基金獲得較高的回報,不表示他以後每次都能獲得高回報,但是一個時間較長的基金經理,他所管理過的基金如果平均回報都較高,那麼他管理的穩定性就更強。 穩定性除了看基金經理的從業時間,還需要看的是他“投資標的”的垂直性,如果一個基金經理一直管理的是同一個型別的基金,比如,一直操作的是同一行業的股票基金,同時他的業績資料穩定,那麼他就屬於比較擅長管理這個型別的基金,如果你選擇他所擅長的基金,獲得高回報的可能性就更大。如果一個基金經理投資標的總在變化,你就分不清他擅長的型別是什麼,獲得高回報的可能性就未知,所以最好是選擇垂直性高,有擅長型別的基金經理。

    在我們購買基金的時候,有的會直接推薦一些明星經理,不太過細的人,可能就直接這些基金經理了,但實際上,有些排名靠前的基金經理是“包裝”出來的,表面上看,業績優秀,但長期未必如此。而且我們選擇一個基金經理,不是一旦選好,就再也不管了,而是要透過長期的觀察,來評估他的能力水平,是否值得你選擇。 如果我問你什麼情況下你會選擇放棄你購買的基金?有的人會說換了基金經理的時候。

    但事實上,當一隻基金換了基金經理,我們並不一定要馬上拋棄它,而是還需要看看新接手的基金經理過往業績怎麼樣,綜合水平是否超過平均值,如果是由一個經驗豐富,管理水平較強的基金經理接手,那這隻基金未來獲得高回報的可能性還是很大的。

    雖然說,一個基金經理過往的資料不能代表他未來的資料,就算他以前管理的基金表現再好,也不代表,未來肯定就好,一個新手基金經理也未必管理不好一隻基金,但是選擇一個基金經理的確需要時間去驗證,一個從業年限較長,經驗豐富,資料較好的基金經理來管理一隻基金,要比一個新手基金經理管理基金獲得高回報的可能性更大吧。

  • 4 # 伍治堅

    在我們投資各種基金的時候,有一個大家最為關心的問題是,如何判斷基金經理真實的投資能力?

    舉個例子來說,假設你面前有五個基金可以選。這些基金在過去3年的歷史業績如上圖所示。那麼你會選哪個基金購買?

    大部分人肯定會選上圖中黃色的或者藍色的那個基金。原因很簡單:這兩個基金在過去3年的回報最好。

    我想要告訴你的是:選藍色或者黃色的基金,是完全錯誤的投資方法。在下面的文章裡,我會和大家仔細分析一下這個問題。

    首先,讓我來問大家一個問題:為什麼我們一般在挑選基金時都會去看其過去三年的歷史表現?

    在金融投資行業,三年曆史業績就像一個業界標準,被很多機構普遍接受。晨星(Morningstar)在給任何一個基金評分前,有一個基本要求是基金的年齡在3年以上,否則不予評級。很多大機構投資任何一個基金的最低標準之一就是該基金有三年以上的可供審計的歷史業績。那麼這過去三年的業績表現有何神奇之處呢?

    答案需要去統計學裡去找。學過統計學的朋友們一定都記得,如果一個分佈服從正態分佈,那麼根據大數定理,其樣本量最少需要30個。如果樣本量少於30,那麼該分佈就是一個“小樣本”,不太會服從“正態分佈”。

    3年,涵蓋了36個月的歷史回報記錄,剛剛超過最小樣本量30的要求。這就是3年業績這個神奇數字的由來。

    問題在於,這個邏輯的前提是,基金經理的月回報符合“正態分佈”。但事實上,沒有證據表明基金經理的歷史回報是正態分佈的。有很多活生生的例子告訴我們,基金經理的回報呈現出非常徹底的“非正態分佈”。但是由於目前沒有更好的統計方法來替代這種邏輯假設,因此很多金融機構還是比較“懶惰”的沿用了這樣的傳統。

    在我們科學的評判一個基金經理業績的時候,我們需要明白的一個最重要的道理是:基金經理的業績回報主要受到兩個因素的影響。從長期來看,基金經理的業績主要來自於他/她是否能夠創造超額回報(阿爾法)。但是如果我們只看其短期業績,那麼他/她的回報則在很大程度上受到波動率(運氣)的影響。這也是我們在挑選基金經理時遇到的最大挑戰:如果沒有足夠的時間和資料,我們很難斷定,該基金經理的業績回報是來自於他的阿爾法(技能),還是波動率(運氣)。

    那麼對於一個基金經理來說,我們需要多少時間的真實回報,才能科學的判斷出他的真實技能呢?答案是,這取決該基金經理的資訊比率(Information Ratio)。IR是一個比例,分子中的α是指基金經理的超額收益(也就是基金經理高於某一個基準,例如上證180指數之上的收益),分母中的σ(也叫作超額誤差)是指α的標準差。

    一個好的基金經理,超額收益應該大於零。畢竟,如果這位基金經理連大盤指數(比如上證50指數)的回報都無法超過,那麼我們投資者基本就沒有理由把自己的錢交給他管理了。

    現在我們假設有一個基金經理能夠創造的阿爾法為2.8%,年波動率為11.5%,那麼根據上面提到的公式,該基金經理的IR為2.8%/11.5%=0.24。各類研究表明,資訊比率為0.3的基金經理排名就可以達到該國所有基金經理的前10%或前25%,因不同國家和時期的樣本不同而有所差異。

    下一步是計算觀察樣本的數量。上過大學統計學課程的朋友們應該對上述公式不會陌生。為達到95%的置信水平,需要T檢驗的相應界值為1.96。

    因此,依據0.24的資訊比率,需要的觀察樣本數量(N)大約是66.7。換句話說,我們需要該基金經理過去67年的投資資料才有95%的信心確認該經理真正有投資水平而不只是運氣好而已。通俗地講,一個資訊比率為0.24的基金經理,其投資能力在統計意義上和猴子扔硬幣去選股沒有任何區別。現在回到本文開頭的那張基金經理業績圖表。

    事實上,上面五個基金的歷史業績,都是基於同一組統計資料,即2.8%的阿爾法,和11.5%的年波動率而隨機產生的。也就是說,對於同一個基金經理(2.8% alpha/11.5% vol)來說,他在某一個三年中的業績回報可能是上述五條曲線中的任一條。如果他運氣好,那麼你看到的可能是那條黃線。而如果他的運氣很差,那麼我們看到的可能就是那條綠線。如果我們根據綠線就判斷該經理水平很差,或者根據黃線去判斷該經理是投資大師,那就都是被統計資料迷惑了雙眼,做出了錯誤的判斷。

    這個例子告訴我們:如果我們僅僅是看某一個基金經理過去三年的歷史表現,以此為根據去判斷基金經理的投資能力並做出甄選,那麼這完全是在“瞎選”,基本就是撞大運。

    總體上來說,我們需要觀察到的最小的有統計意義的樣本量,取決於該基金經理的資訊比率(IR)。如果基金經理的資訊比率比較高,那麼我們需要觀察的樣本量就會少一些。而如果基金經理的資訊比率很低,那麼我們就需要更長的樣本量來證實該基金經理創造的“阿爾法”是他的真實技能,而非運氣使然。

    投資界的神話,彼得林奇(Peter Lynch)從1978年開始管理富達麥哲倫基金,直至1990年退休。在這13年中,林奇先生平均每年超過基準(標準普爾500指數)的收益為13.3%,年波動率大約13.3%。因此,林奇先生的資訊比率IR是1。在這種情況下,我們需要觀察的最低樣本量為4,也就是4年的真實投資記錄。從這個意義上來說,林奇通過了統計測算,確實是有真正投資水平的“股神”。

    當然,值得一提的是,林奇創造的大部分“阿爾法”都集中在一開始的那幾年(1978-1983)。在1983年以後,其超額收益(阿爾法)迅速下降。而在林奇退休後,麥哲倫基金的規模由於林奇的聲名在外迅速增長,但該基金的回報卻差強人意。在1990到2004年間,該基金的超額回報只有每年0.7%,資訊比率IR為0.12,讓很多投資者感到失望透頂。

    美盛集團(Legg Mason)價值信託基金(Value Trust Fund)的經理比爾米勒(Bill Miller)先生是另一個家喻戶曉的“股神”。從1991至2005,米勒先生掌管的價值信託基金連續15年超過其基準標準普爾500指數(S&P500)。這個業績即使不是前無古人後無來者,也是十分罕見的。截至2005年,米勒先生的價值信託基金(Value Trust Fund)憑藉每年5%的超額回報,達到了0.84的資訊比率IR,成就了投資界的另一個傳奇。

    問題在於當投資者們發現米勒先生的天才時,已經錯過了投資他的基金的最佳時機了。從上圖可知,該基金的資產(上圖紅線)在2007年達到巔峰值200億美元。2006到2011年的平均超額收益(米勒先生在2011年從價值信託基金退休)和基準標準普爾500指數(S&P500)相比較,大約為每年負7.1%,資訊比率IR為負數。如果分析從1991到2011的全部資料,其年平均超額回報為1.54%,資訊比率0.16,實在不能算是多麼出色的基金。

    總結

    1)基金經理創造的歷史業績,同時受到其投資水平(阿爾法)和運氣(波動率)的影響。要想客觀的評判一個基金經理的投資技能,我們就需要用科學的方法將技能和運氣分開,這樣我們才可能挑到那些真正有技能的基金經理。

    2)如果想要科學的判斷基金經理真實的投資技能,過去三年的歷史業績遠遠不夠。僅憑這些歷史記錄去挑選基金,投資者無疑是在“瞎選”。

    3)有時候即使有基金經理通過了統計測算,被證明確實有能力創造“阿爾法”,投資者也未必能從他們身上賺錢。很大程度上,這取決於投資者的購買時機。

    4)如果沒有足夠的金融知識,資源和資訊去科學嚴謹的分析基金經理的投資能力,那麼更好的選擇是老老實實做一隻“小烏龜”,放棄選擇主動型基金,購買並長期持有低成本指數基金(ETF)。這才是真正的大智慧。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豬腳和什麼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