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孝陵衛小校
-
2 # 剛剛圖774
我認為有三個原因:蒙古內政腐敗,導致了戰鬥力低下、蒙古的統治範圍太大,已經無法集中力量對抗南方的各路軍閥了、南方大明的力量已經全方位超過北方。
蒙古內政腐敗,雖然至正皇帝剛上臺的時候任用脫脫等人對弊政進行了改革,但是改革的成效沒有達到皇帝的期望,他的努力他的付出總是得不到回報。到了至正中後期,至正皇帝已經身心疲乏,對於改革已經放任不管了,手底下的人也是都在為自己的利益做著各種損壞國家的事情,大元至此已經完全沒救了,起義剛開始爆發的時候,依靠丞相脫脫還能鎮壓,但是隨著脫脫病逝後,大元的最後挺樑柱倒塌了,元朝也就完了。
政治腐敗,帶來的必然是軍隊的不堪一擊!大元的軍隊畏敵不前成為了經常發生的事情,一旦開戰,往往都是兵敗如山倒。
還有元朝的統治也實在是太大了,北邊直達西伯利亞高原,南邊到達海南,跨越的範圍太大,都可以說是一種勢力範圍統治了,如果地方上發生叛亂,一旦要出兵鎮壓往往都要消耗掉很多的軍費,而且效果還不能保證。
元末的起義和別的起義有很大的不同,南方朱元璋、張士誠、陳友諒等軍閥居然不是先聯手推到元朝政府再內戰,而是南方各勢力先分出勝負再攻打北方大都,這期間有十幾年,元朝居然沒有絕對的兵力鎮壓!
在這十幾年元朝軍隊都在幹什麼?難道各位不感到奇怪嗎?等到朱元璋統一了南方後,徐達北伐,沒有經過很大的難度,至正皇帝居然就北逃了。
從南宋之後,中國的經濟重心完全轉移到江南,元朝在喪失掉江南後,財政日益匱乏,已經維持不了如此龐大的帝國了,更別說還要鎮壓起義了,而朱元璋佔據富有的南方,無論是經濟還是人口,都佔據了絕對優勢,所以,一旦北伐,必然是勢如破竹!再加上徐達等名將率軍,勝利也就不是什麼難事了。
首先此問題存在一定的問題:1、北伐中原的並非徐達一人;2、明軍並未滅掉元朝,而是將其趕出中原;3、元朝強大,但元大都勢單力孤。
因此該問題問的可能是明軍何以北伐成功。
元失其鹿朱元璋的北伐檄文中寫道元朝入主中原“此豈人力,實乃天授”。明軍北伐何嘗不是如此呢?
雖然有一些天命論,但歷史往往就是這樣難以捉摸,當“天選之人”出現時往往“一唱雄雞天下白”。成吉思汗、忽必烈是這樣,朱元璋同樣也是這樣。無論是阿里不哥還是陳友諒,老天告訴他們“不服,忍著。”中國王權政治執行的規律早已昭然若揭,在《左傳》中就提出“其興也勃焉,其亡也忽焉”。因此,問答裡很多的問題也可以此來回答,例如“把朱元璋換到崇禎的時候,明還會亡嗎?”,回答當然是肯定的。沒有人能夠逆天改命。
那麼在王朝鼎革的時候,雙方是如何應對的呢?
明軍勢如破竹
徐達、常遇春、馮勝等人的能力自是不消多說了,諸將配合徐達部作戰,使得北伐非常順利。如打河南時,徵南將軍鄧愈由襄陽進軍,攻克南陽,完成對河南元軍的合圍。因此,北伐軍不止25萬。
朱元璋的北伐戰略非常清晰:
先取山東,撤其屏障。旋師河南,斷其羽翼。拔關中而守之,據其戶檻。天下形勢入我掌握,然後進兵元都,則彼勢孤援絕,不戰可克。既克其都,鼓行而西,雲中、九原以及關隴,可席捲而下。北伐的效果非常顯著,山東、河南幾乎沒有怎麼反抗就降了。3個月平定山東,又3個月平定河南。隨後徐達令諸將大會臨清準備直取大都,僅僅半個月就攻下了通州,然後元順帝就跑了。留下的簡訊是“今日豈可復作徽、欽?”
元朝忙著“攘外必先安內”
明軍何以攻下山東、河南便直取大都了呢?關鍵就在於元軍主力在陝西鬥得死去活來。
擴廓帖木兒與李思齊在關中“相持經年,數百戰未能決。”
擴廓遭部下背叛後勢微,元朝轉而令李思齊等攻打擴廓。擴廓憤甚,引軍據太原,盡殺朝廷所置官吏。元朝盡削擴廓官職,令諸軍四面討之。總之,元朝內部打得稀裡糊塗。相反大都守備多不設,順帝太清楚國家的情況了,誰勸也沒用,必須馬上跑。
僵而不死元廷先走上都,又走應昌、合林,總之就是哪裡安全就跑去哪。雖然是流動朝廷,但畢竟朝廷還在。
明朝數次北伐,取得了不少戰果,但元朝撤到草原,就如同魚入大海,猛虎歸林。自古以來的中原對草原的征伐往往是勝而不勝,遊牧民族如同草原上的青草一樣“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況且,在洪武五年的北伐中,擴廓大敗徐達。明朝的北伐已經變成了打擊,而非“攻滅”了。
我們將回到大草原的元朝勢力稱作“北元”,以視其還是一個政權。即使回到了草原,蒙古貴族們依然還在“先安內,再恢復大都”的國策中掙扎。有鬼力赤者,殺坤帖木兒自立,稱可汗,去國號,遂稱韃靼。蒙古分為韃靼、瓦剌、兀良哈三部,就如同子嬰去秦帝號一樣,他們依然是“黃金家族”領導下的蒙古,明朝皇帝從未取得“天可汗”的尊稱。
換句話說最後滅掉元朝的還是蒙古人自己,而草原蒙古人再也沒有失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