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御貓老師

    分享確實是一種美德,孩子如果從小沒有學會分享,只是守著大堆的玩具和美食,也是不快樂的,所以引導孩子學會分享很重要。

    但是,分享是建立在尊重孩子支配物品權利的基礎上的。很多家長就搞不懂這兩者的區別,比如說某些家長朋友,就會指責幼兒“小氣”,可越是這樣“教育”就越讓孩子不願意和別人分享。

    有時候,是大人不懂得幼兒的心理,才會“好事壞辦”。

    給孩子扣“小氣,不懂分享”的大帽子,有一棒子打死之嫌,孩子會因為這種強制分享導致產生逆反心理,以後越發抗拒“分享”。

    如果大人們從來沒有徵詢過孩子的意見,只是看到孩子拒絕給別的小朋友提供自己心愛的玩具,就自作主張認為自孩子小氣,只會起到反作用。

    大人們應該做的是:當孩子哭鬧不願給孩子玩玩具的時候,蹲下來看著孩子的眼睛“寶寶,你的玩具你自己支配,如果你不願意給別人玩沒關係,可以自己玩這個玩具。如果你願意和新來的小朋友一起玩這個玩具的話,我相信他一定會非常高興,他以後也會把自己的好玩的給你一起玩的。”

    孩子其實通常是能通情達理的,但是很多時候大人們因為他是個孩子就無視他的權利,甚至替他做決定。

    我相信沒有一個大人會願意在沒有被徵詢意見的情況,把自己的心愛之物給他人強迫式“分享”的,那為什麼就要求孩子這麼做呢?

    大人有時候因為孩子不願分享,或是為了表現自己的權威又或是在朋友面前好面子,為了表現孩子教育的懂事,而設法去說服孩子“聽話”。一旦勸說無效,就給孩子貼上“小氣”的標籤,並且威脅孩子“如果你不分享,別人就不理你了。”這樣的後果就是,越讓孩子分享,他就越會不安,反而把自己的玩具看得牢牢地,潛意識裡覺得所有小朋友都要來奪走他的物品。

    一旦有了這種不安,孩子就容易會在性格上形成孤僻、自私。

    所以跟孩子要強調哪些是屬於他自己的支配權,哪些是爸媽寶寶共同公共的支配權,屬於孩子自己的東西,大人們不可以擅自做主給別的孩子玩、用。

    如果小朋友來做客,想玩什麼物品,就告訴他們,這是屬於自己寶寶的,要去問寶寶他自己。

  • 2 # 太陽的秘密

    要看孩子多大。3歲內的孩子在沒有大人干預的情況下,很少有主動願意分享的,因為他們的自我意識啟蒙階段,不明白分享的含義,也不理解分享帶來的喜悅,他們覺得分享東西就是被搶了。最好的辦法是不要強迫孩子分享,尊重他自己的意願,當然也要他自己承受不分享可能的後果,當他願意分享時鼓勵他,正確的引導。慢慢來,這是一個有點長的過程,我們家現在願意分享,物件只是他的同學,老師和其他成年人不願意分享。

    如果孩子已經6歲以上,小時候沒有引導好,對分享產生錯誤的認知,往後就會比較自私。

  • 3 # 侯媽家庭教育

    孩子的性格來自家庭教育,孩子在性格方面出現問題,父母首先要反思一下自己的管教方式。如果孩子自私不願意分享,父母一定要鼓勵孩子學會分享,讓孩子知道分享不是失去,分享會給別人帶來快樂,同時別人有好東西也會給你分享。父母除了讓孩子學會分享以外,還要在生活中多給孩子教育和引導,培養大氣的孩子。

    父母要做好孩子的榜樣,平時做事情不小氣,對孩子能起到言傳身教的作用,在家裡不以孩子為中心,取消孩子的特殊地位,讓孩子自己動手做家務,讓孩子做力所能及的事情,讓孩子明白付出才有回報,教育孩子關心長輩,多帶孩子參加集體活動,讓孩子瞭解集體的力量,需要別人幫助的前提是先要幫助別人。

  • 4 # 願安好

    1. 尊重孩子的權利,循序漸進地引導

      在孩子不願分享心愛的物品情況下,要尊重孩子的態度,不能採取強硬的措施,否則會給孩子留下一定的陰影。家長要根據孩子的性格特點對他們進行耐心引導,多為孩子講一些分享的故事或讓孩子觀察分享的情境。

      2. 不要讓孩子“吃獨食”

      現在的孩子大多數是獨生子女,家長總是儘可能滿足孩子的需要,一切以孩子為中心。在這種情況下,孩子只會考慮自己,在家稱王稱霸,在外不懂與人分享。家長不能一味地寵溺孩子,要儘量不賦予他“特權”。比如與孩子一起分享好吃的食物,讓他意識到自己不能獨佔。

      3. 創造分享機會,讓孩子體驗分享的快樂

      家長要創造更多的機會讓孩子與其他小朋友們一起玩,讓孩子在同伴交往中培養合作意識,變得大方得體。孩子產生分享行為時,家長要提供一個積極的反饋,讚揚孩子的行為,這樣會讓孩子受到很大的鼓舞,學會主動與人分享。家長也要讓孩子注意觀察與小夥伴分享的結果,從分享行為本身獲得愉快的體驗,進而強化分享的動機。當分享對於孩子來說變成了一件快樂的事情,那麼家長會驚奇地發現自己的孩子已經變成了一個樂於分享的人。

      4. 為孩子樹立一個好榜樣

      家長的言行舉止是孩子的模仿物件,因此家長要多多與人分享,為孩子樹立一個正面形象。小夥伴們來家裡做客的時候,家長要拿出玩具和好吃的東西來招待大家;遇到需要幫助的人,家長要慷慨相助,替別人分擔一些難處等。孩子在家長行為和態度的影響下就會逐漸學會分享。對於孩子而言,善於與人合作分享不僅是時代的要求,也是智力發展、健康成長的需要,更是他們日後生存和發展所必須的品質。爸爸媽媽都要行動起來,幫助孩子成為一個樂於分享的人。

  • 5 # 諸城龍韻

    1、不要溺愛孩子。孩子吃獨食,不願與他人分享,是與父母的溺愛密切相關的。現在家庭結構簡單,獨生子女就是家裡的小皇帝、小公主。爺爺奶奶、外公外婆寵著、疼著他們,爸爸媽媽也都是一切以孩子為中心,這讓孩子往往只考慮到自己,一個人將好吃的、好玩的獨佔了,不會想到要孝敬長輩。只要稍不稱心,他們就橫地打滾哭鬧。在家裡稱王稱霸慣了,和夥伴交往的時候,也都以自己的需求為出發點,把最好的留給自己,把自己喜歡的先搶到手,拿到後就貼上自己專屬的標籤,不願再拿出來分享。長此下去就強化了孩子的獨享意識,他們理所當然地把好吃的、好玩的據為己有。

    2、營造分享的氛圍,體驗分享快樂。家長要為孩子創設充滿“分享”的環境的意識。孩子身邊所有的人、物、事件、情緒,統統構成他的成長環境。當環境中充滿了分享的意識、情緒、行為,孩子的“分享”也會從心底發生。首先,多營造平等的享用氛圍,如:家中的食物全家人一起享用,避免孩子獨佔食物。再如:家長要有意識的把自己看到聽到的有意義的事講給孩子聽,讓他一起快樂,一起憂傷,使幼兒在潛移默化中得到情感分享,慢慢的孩子也學會把自己高興的或傷心的事講給家長聽,讓大家一起分享他當時的情緒。其次,多創設“孔融讓梨”的分享氛圍,讓孩子體驗到自己的行為帶給家人的快樂。第三,多帶孩子走出家門融入社會,如:多帶孩子走親訪友,讓孩子在他人家中體驗分享別人東西的快樂,進而別人到自己家中也願意把東西拿出來與別人分享。多帶孩子與其他家庭外出遊玩,體驗與別人共同遊玩的快樂。

    3、同伴交往,學會分享。現在家庭,獨生子女較多。沒有兄弟姐妹的陪伴,沒有街坊鄰居的玩伴,孩子會變得越來越孤獨。由於缺乏同伴交往,導致他們以自我為中心,不顧及他人感受,很少關心他人的需求,不能與同伴和睦相處,不會分享。因此,爸爸媽媽應該給孩子創造更多的機會讓孩子與其他小朋友們一起玩,減少孩子在交往中的不安全感。可以讓孩子邀請小夥伴到家裡一起玩,讓孩子在同伴遊戲交往中,變得大方得體,學會與人交往的技巧,養成孩子關愛他人、謙讓友好的行為習慣。

    4、讓孩子明白分享不是失去而是互利。孩子之所以不願與人分享,是因為他覺得,分享就是失去,家長應該理解孩子這種難以割捨的“痛苦”,讓孩子明白,分享其實不是失去,分享是一種互利。分享體現了自己對別人的關心與幫助,自己與別人分享了,別人也會回報自己同樣的關心與幫助,這樣彼此關心、愛護、體貼,大家都會覺得溫暖和快樂。

    5、給孩子分享的實踐機會。經常組織孩子與小朋友開展生動有趣的活動,讓孩子與小朋友們共同活動,共同分享活動的快樂。常提供孩子為家長服務的機會,如在家裡買了水果、糕點時,讓孩子進行分配,如果孩子分配得合理,就及時表揚強化。

    6、自己為孩子樹立榜樣。身教勝於言教,在電視熒屏上相信大家都看過這樣一個鏡頭:當孩子看到媽媽打來一盆熱水,幫奶奶洗腳時,他也顫顫巍巍端來一盆水,對媽媽說:“媽媽,洗腳。”“我也給你講小鴨子的故事。”由此,我們也會深切領悟到榜樣、表率的作用。榜樣、表率教育是對孩子進行情感教育的一種方式。正如艾倫凱所強調的:榜樣是習慣的基礎,而習慣是人格的基礎。我們要發揮榜樣的作用,從而更有效的引導孩子會分享,為形成良好的人格打好基礎。在家中,父母要經常主動地關心幫助他人,如給孤寡老人問寒送暖、給災區人民捐衣送物等。

    7、切忌“強迫性的分享”。分享是發自內心的,在分享的過程中是感到快樂的。孩子只有從自己的分享行為裡感受到自己帶給他人的快樂,以及因他人快樂而帶給自己的快樂,這個分享行為才是真正意義上的分享行為,孩子才真正建立起健康的分享意識。孩子年齡雖小,他也是一個獨立的個體,家長應尊重孩子的意願,採取有效的教育措施,讓孩子自願的分享。

    中國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說過:“人格教育依賴於歲之前培養。這個時期培養得好,以後繼續增高的培養上去,自然會成為社會的優良分子;倘使培養得不好,那麼習慣成了不易改,傾向定了不易移,態度決了不易變。”因此,在對孩子進行人格、習慣培養時,家庭成員間一定要達成共識——好的習慣需要從小培養,這樣將來才能更好的立足社會。讓我們趕快行動起來,給孩子的心靈插上愛心和分享的翅膀,讓孩子成為一個有愛心、會分享、會關心、會生活、會學習的全面和諧發展的人吧!

  • 6 # 糰子論育兒

    首先我不知道你的孩子是多大了,孩子願不願意分享,該不該分享也得看孩子的年齡。

    有一首美國兒歌《幼兒所有權法則》特別有趣:

    如果是我喜歡的,就是我的;如果東西在我手中,那就是我的;如果能從你手中奪過來,那東西就是我的;那東西我剛拿過來,就是我的;如果東西是我的,不管怎樣它永遠不會看來是你的;如果我在搭積木,所有的積木都是我的;只要看來像我的,那就是我的;如果是我先看到的,那就是我的;你的玩具放回原處時,它自動變成我的;如果東西損壞了,那就是你的。如果是我喜歡的,就是我的;如果東西在我手中,那就是我的;如果能從你手中奪過來,那東西就是我的;那東西我剛拿過來,就是我的;如果東西是我的,不管怎樣它永遠不會看來是你的;如果我在搭積木,所有的積木都是我的;只要看來像我的,那就是我的;如果是我先看到的,那就是我的;你的玩具放回原處時,它自動變成我的;如果東西損壞了,那就是你的。

    這首兒歌反映的正是孩子有趣的物權觀念。

    孩子一歲以前還沒有自己的物權概念,自己的玩具誰都可以拿,當別的小朋友拿了孩子的玩具玩,孩子還會在旁邊看著玩,並且高興的手舞足蹈。

    孩子一歲到兩歲的時候,開始有了獨立的意識,但是孩子還分不清什麼是自己的,什麼是別人的。所以這個時期,我們要引導孩子,反覆強調你自己的和別人的這個概念。孩子想要別人的玩具,拿不到會哭鬧,但這個也是孩子去理解區分什麼東西是自己的,什麼東西是別人的一個過程。

    當然在這個過程中,也要在合適的時機教孩子,借的概念。借之前要詢問物品的主人,借到的東西依然是別人的,需要歸還。

    孩子兩歲到三歲的時候,寶寶將進入到一個物權敏感期。

    在這個時期的孩子有了物權的意識,孩子開始知道自己的東西就是自己的,孩子會開始捍衛自己的物品所有權。這個時期的孩子往往就是大人眼裡所謂的難以教導的“自私孩子”。其實在這個時期,大人應該去尊重和接納寶寶的不分享,並且讓孩子知道自己的東西需要自己好好管理,並且孩子有權利決定自己的物品分不分享,這是對孩子的尊重。不要過早的給孩子貼上自私的標籤。

    當有其他孩子想拿自己孩子的物品時,請一定要先詢問孩子的意見,是否同意分享。不能在不經過孩子同意的情況下,隨意把物品拿給別的孩子。這樣的錯誤示範會讓孩子對自己的物品失去安全感。

    如果孩子同意分享,大人就要及時的對孩子進行表揚和鼓勵。

    三歲到六歲的孩子會更願意分享自己的物品。

    在這個時期大人要抓住時間,做出正確的引導。

    這個期間的孩子可以上幼兒園了,但是孩子這個階段還沒有“我們的”“大家的”這樣的概念,在幼兒園裡的所有玩具和遊樂設施都是幼兒園孩子共同的,但由於孩子還沒有這方面的意識,就可能會出現孩子說“這個是我的”這樣的話,對這個時期的孩子,大人要多和孩子重複,大家的這個概念,慢慢的這個情況就會有所好轉。

    當然大人也是孩子學習標杆,大人可以時常帶孩子和親人或則朋友的家庭一起聚餐或遊玩,多帶吃的和玩的,讓孩子們互相分享交換玩,大人也可以分享一些事物,讓孩子在這個實踐的過程中學習和接受分享這個習慣,並且從中得到快樂。

    孩子越長大,認知越多,就越能明白大人說的話的意思,也就越能接受和喜歡分享這件事情。

    不要太早給孩子定性“自私”。

    沒有哪個孩子天生自私,主要還是靠成長路上大人的引導。

  • 7 # 蘇蘇蘇陶陶

    寶寶不願意分享,不應該用成人的標準來判定孩子自私小氣。

    因為這是寶寶自我意識萌發了而已,每一個寶寶會經歷這一敏感期,大概一歲半左右的寶寶就會出現這種情況,他會強調這是我的,不能給你。

    這是他認識自我第一步,會表現出強烈的佔有慾,不願意跟人分享。

    寶爸寶媽面對這種情況,不要強迫孩子分享,但可以適當引導。

    在肯定寶寶對他的東西的所有權的同時,可以引導寶貝們交換手中的玩具,當然一定要做到有借有還,建立寶寶的信任感,這樣反覆幾次後,他就會慢慢懂得分享了。

    千萬不要給寶寶貼標籤,要正面引導。

  • 8 # 雨中的承諾2016

    家長都會遇到小孩子有“自私”的表現,比如每當家裡來了同齡的小朋友,都會不自覺的把自己寶貴的東西藏起來,即使被發現了也不遠被別的小朋友拿去玩,如果媽媽硬來,機會大發脾氣甚至哭鬧,寶寶不願分享。有些時候媽媽會為孩子的不分享感到丟面子,

    其實大可不必!家長的“面子”不重要,培養孩子完整的人格才是最重要的。

    一般孩子到了4-5歲,才開始真正的主動分享。當寶寶拒絕分享的時候,千萬不要說寶寶“小氣”、“摳門”等等。如果總是說孩子小氣,孩子就會真的“小氣”了,孩子會把“小氣”和自己的行為對應起來。因為家長說他“小氣”,他就會重複這種行為。

    在日常生活中,父母注意言傳身教,讓寶寶看到是如何待人接物的。當寶寶做出分享行為的時候,及時給與肯定和表揚。朋友來做客,多讓孩子來參與社交,小到幫客人拿外套,擺餐具,大到拿出自己的零食招待他人,這些往往會帶來讚美和成就感,正向促使孩子愛上幫助別人和分享。

  • 9 # 洛洛育兒

    孩子不願分享並不是自私的表現,而是這階段孩子個性發展的體現。孩子願不願意分享,是由孩子自己決定的,父母可以教育引導,但不要逼迫指責孩子。

    人類的分享意識並不是與生俱來的,而是在社會生活中逐漸習得的。小時候是人的個性品格發展的初期,這個階段的孩子的分享意識還處在萌芽階段,還不懂得分享,所以需要父母教育引導他們。

    培養孩子的分享意識對以後孩子的學習和工作有很大的作用,是孩子慢慢走向成熟的重要表現。那父母該如何培養孩子的分享意識呢?先說說我的經驗。

    讓孩子明白什麼是分享以及分享的意義。簡單來說就是,告訴寶寶分享才會交到好朋友,分享能讓人快樂。

    孩子交到第一個朋友後,我就告訴孩子:好孩子都喜歡分享哦,好朋友要一起玩玩具,一起吃好吃的蛋糕,才會更開心。

    讓孩子明白分享與擁有並不矛盾,分享後東西還是屬於孩子的,如果孩子不願意分享也沒關係。這階段的孩子有很強的物權意識,他們能分清你和我,所以孩子不願意分享是害怕東西被別人拿走了。我們要告訴孩子,兩個人各分享一個玩具,就變成有兩個玩具了,分享後的玩具還是他的,別人不會搶走的。分享蛋糕時,告訴孩子互相分享才能吃更多好吃的零食,蛋糕吃完了還可以再做再買。如果孩子還是不願意分享,我會跟孩子說:寶寶,媽媽尊重你的選擇,但是寶寶也要明白,你可以不分享玩具,別人也可以不分享;如果別的孩子玩具不給你玩,寶寶可不能生氣哦。孩子分享過程中有衝突時,要適時引導。

    孩子們一起玩時,難免會起衝突,比如兩個人都喜歡同一款玩具,都想先玩。這時候不要馬上干涉,可以讓孩子試著自己處理。如果孩子爭吵很厲害,可以先帶走其中一個孩子,讓他們單獨玩。然後告訴孩子要懂得分享,等孩子明白後,他們又可以一起玩了。

    給孩子講關於分享的故事,看有關分享的動畫片。

    《愛探險的朵拉》裡面有個講分享故事的聖誕專輯和《小小畫家熊小米》也有很多關於分享的小故事,這些教育型別的動畫片對於寶寶教育也有很好的引導作用。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李子柒為什麼這麼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