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長耳朵兔兔3

    孔子指出學習共有三個層次,分別是:1.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2.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 3.溫故而知新。培養學生的求知探索的精神,讓他們對世界對萬物都充滿好奇,猶如初生的嬰兒,不斷嘗試、不斷髮現、不斷追問

  • 2 # 梁69853253

    篤學、慎思、敏行。篤學前提是志趨,即明確自己志向和學習的目的。孔子志向在於道,成聖成賢,成君子,立於德。教導目的也是在於德。有志向目標,後面層次才自覺落實執行。

  • 3 # 學習中成長

    孔子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可見,學習分為初知,好知,樂知,並經常複習。要想培養學生樂學好學的良好品質,應該從娃娃未進校門就重視起來,對學生感興趣樂於學習的事情,鼓勵去做,出錯誤時要熱情引導,糾正錯誤,向好的方向上發展,出錯時,千萬不要挖苦打擊學生學習的熱情,應該多加表揚,鼓勵其去嘗試學習新的東西,在學習中尋求快樂,只要學生不認為學習是件枯燥乏味的事情,能堅持不懈的學習下去,慢慢的就會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及樂於學習的品質。有時習慣就是動力,愛好就是興趣,培養學生樂學、好學的品質,就是要讓學生保持學習動力和興趣。

  • 4 # 弘文學堂

    兩種理解。

    一種理解按照教學普遍規律來,劃為兩個階段,分別是“學”和“習”。“學”所包含的範圍很廣,不僅僅是指書本知識,還包含射、御、書、數等各種各樣其它的知識。孔子因博學而著稱,除了本身讀的書多,還在於他善於抓住一切時機,向自然、社會、他人等討教的好學精神——“三人行必有我師焉”。而“習”呢,則是孔門教學法的另一個配套措施。所謂“學而時習之”的說法,就是指將“學”到的理論知識進行“習”的實踐的過程。光重視了“學”,忽視了“習”,只重理論,忽視實踐,最後只能培養出紙上談兵的書呆子,而無法培養出經世致用的應用型人才的。這種教育理念,到現在依然不過時。從過去的德智體美勞,到現在各級學校倡導社會實踐課程,實際上還是沒跳出孔門的教育思路。孔子周遊列國十幾年,顛沛流離,未嘗不是將其前半生所“學”進行“習”的過程,也有點“少而學,壯而行”的意思。

    另一種理解按照學習境界來,分三個層次,“知之、好之、樂之”(“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知之層次,是求知本身,是被動獲取知識的過程——或因社會壓力,或因老師、父母要求等。好之,則由被動變主動,上升了一個層次,但可能或出於好奇心,或出於與他人的比較心,功利性強了一些。最高境界是“樂之”——在“敏以求之”中,超脫任何功利的色彩,找到自身心靈的愉悅,獲得精神的自由與高蹈,這才是大境界。

    孔子固然一生不得志,但其“發憤忘食,樂而忘憂,不知老之將至”的精神(通篇《論語》沒有一個“苦”字)的源泉,就在於他達到了“樂之”的大境界。

    至於如何培養學生樂學、好學的品質,這是個千古難題,恐怕夫子都頭疼。大家都知道“孔門弟子三千,賢者七十二”的說法,可見孔子也不能讓每個都樂學、好學。

    為什麼呢?首先人是有差別的。

    關於人與人的差別,《論語》中有明確的記述。如所謂孔門十哲的四科(德行、言語、政事、文學)之外,還有幾種分法,比如“生而知之,學而知之,困而學之,困而不學”的分法;“中人以上者”與“中人以下者”的分法;“不憤不啟,不悱不發,舉一隅不以三隅反”的分法等等,無不體現孔子實際是把弟子們按照天賦、智力、學習態度、特長、學習能力等多個緯度分了類的。

    承認人與人有差別,不是說後天的教育就沒用了,“好學與樂學的品質”就培養不出來了。孔子的方法有三,第一個誰都知道,那就是“因材施教”。

    最有代表性的例子就是子路、曾參。很多人聽說過子路負米、曾參殺豬的故事。翻開《論語》,哪個弟子挨的批評最多?無疑就是子路。子路少年家貧,除了是個孝子之外,就是個好勇鬥狠的"混混兒”。可因為拜入孔子門下,不但從此步入正途,當上魯國權臣季氏家的高階職業經理人,最後終成千古賢者。曾參呢,孔子曾評價“參也魯”,也就是說,曾參其實也不是個聰明機靈的學生。

    可以說,《論語》中有名有姓的弟子中,絕大部分其實都是出身不高的平民子弟,均屬於“知識改變命運”的典型。孔子的秘訣是什麼?“因材施教”罷了。根據學生的特點,採用不同的教育方法可以提高學生的好學精神,這是沒錯的。這樣的例子有很多,最著名的就是“聞斯行諸?”的那段機鋒,大家可以自行百度。

    第二個方法是耐心。孔子的弟子們來自五湖四海,出身也是五花八門,自然水平見識不一。怎麼把這幫人整合在一起?靠的就是耐心。《論語》中,記錄孔子罵弟子的事情有沒有?有。孔門中有沒有敗類?有。但最難得的是孔子的耐心。這種耐心的具體體現方式,一個是寬容,一個是靠時間去堆積。孔子一以貫之的人生信條是什麼?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於人的理念,給了孔子無與倫比的耐心。他不但寬容弟子的錯誤,甚至容忍弟子對自己的誤解。另一個耐心,體現在孔子與弟子們漫長的傳道時間。

    學界一般認為,孔子在30歲左右時正式收徒,至73歲孔子去世,四十餘年的教學生涯中,顏回、子路、子貢三大弟子,至少一直跟隨孔子學習了30年。人才是怎麼煉成的?固然有天賦出身的差別,也是時間堆出來的呀!幾十年的耳提面命,誨人不倦,成就了孔門十哲,造就了一代教育傳奇。

    最後一點,想讓學生好學,樂學,先做個好學、樂學的老師吧。孔子自言——“發憤忘食,樂而忘憂,不知老之將至”,“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所謂“其身正,不令而從;其身不正,雖令不從”。孔子成為“大成至聖先師”,培養了七十二個大賢,最重要的,還是因為他本人是最樂學、好學的那一個。

  • 5 # 彤彤讀書

    孔子有句話說,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我覺得孔子是將學習劃分為這一句話裡包含的三個層次。

    如何培養學生樂學和好學,答案很簡單,但是國內的老師和教育體制暫時不完全去能夠支援到。那就是對孩子進行遊戲化教學。

    在國外已經非常多的學校裡的老師去開發這樣一個軟體程式運用在課堂上,甚至有的老師會運用魔獸世界裡的公會,帶領學生在班裡組織自己的公會進行學習和挑戰。這個非常像斯金納的程式教學和羅傑斯的人本主義相結合,因為老師不再是教授的主體,完全打破了教授的體制,而是老師創造氛圍,學生主動的去學去探索,那麼這個制約機制呢,就是遊戲裡的規則。

    試問有誰不愛遊戲呢?有一個觀點就是我們並不是去培養遊戲玩家,而是把遊戲玩家變成學習者。

  • 6 # 語言學中的土豆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學習的關鍵在於興趣,你有興趣了自然就願意去學,學的多了,自然就知道的多,這樣就能形成樂學、好學的良好迴圈。

  • 7 # 一源心閣

    簡單回答:開教育先河,有教無類,因人施教,溫故知新,學而時習之,三人行有我師。,,,。即現在小學,,學前班,初中,普教,有教無類,溫故知新。線上線下,一對一,因人施教。大學 ,三人行演化教育,啟發式教學,探討式,互動式 。以及流行的stem學習。科學精神。高中的定位在探討中。新的教育改革在發展中。培養有思維,創造力,探索精神的學生。不是死背書本。話題無邊,收住。且時有德配,禮綱之倫。這裡只談教育,並寄語莘莘學子,學有所成,服務國家,服務人民,服務於偉大的時代。以一首小詩作結。

    無題 ,中國教育之一 , 一源(陳慶榮) ,2020 年 05 月 21 日,

    窮心不已尚力時 ,

    問道遊學三千幾 。

    傳承六藝七二賢 ,

    德化禮仁無類始 。

    ——————————

  • 8 # 荷葉三兩枝

    孔子將學習劃分為哪幾個層次,不同的人持有不同的看法。我認為孔子所劃分的學習層次有三個,分別是知學、好學、樂學。

    對於學習的層次,之所以有不同的看法,主要源自於對學習的不同理解。

    學習是一種獲得知識技能和認知的過程,對於這個過程,大致有兩種不同的理解。

    一種認為學習是透過聽讀寫記憶等方式獲取知識,一種認為除了獲取知識之外,學到的知識要用於實踐。

    從題主的問題來看,更傾向於是前一種的理解。對於這個理解的學習,有三個漸進的層次,即知學、好學、樂學。

    在《論語》雍也篇中有一句話,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這句話的白話文意思是:孔子說,知道去做,不如喜好去做,喜好去做不如樂於去做。

    從這句話中,我們就可以判斷出來,對於學習這件事,孔子是分為三個層次的。

    我們的孩子到學校去學習,他首先已經達到了第一個層次,就是知道要學習。每一天上課聽講,按老師的要求,一步一步的完成學習任務。

    在這個過程中,孩子是被動的學習,還是主動的學習,是因為老師家長的要求去學習,還是發自內心,覺得喜歡而入迷地學習,這就顯示出了不同的狀態。

    有的孩子是因為覺得不得不學,而去每一天面對學業,顯得萬分苦惱。有的覺得學習真是好玩的事情,喜歡學習,就顯得學習起來非常的開心和快樂。

    如果孩子好學,喜歡學習,一定是感到快樂,好學不倦的狀態。只要愛好學習,專心追求學問,探索未知的知識世界,自得其樂,樂在其中,學習起來非常的投入,不知道疲倦。這是家長最願意看到的情形。

    培養學生樂學、好學的品質,就是要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提高學習興趣,使學生主動去學習。

    建議從下面三個方面來培養:1、樹立正確高尚的學習觀

    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這一句耳熟能詳的話,出自少年周恩來。當時,校長向學生們提問:你為什麼而讀書,周總理作出了這樣的回答。可以引導學生思考學習的目的,激發學生學習熱情,樹立遠大理想,端正學習態度。

    2、培養學生濃厚的學習興趣

    可以從學生喜歡的科目入手,調動他學習的積極性。可以讓學生承擔學科四人小組長,讓他有學好課程的願望,進而用豐富的教學活動來提高學習興趣。

    3、讓學生在學習中尋找快樂

    讓學生體會到學習的樂趣。比如學習了一篇課文,可以讓學生模擬其中的角色來對話或者表演,讓學生體會到內容的有趣。學習到風景名勝的課文,可以引導學生講述自己的旅遊經歷。對於學生每一次進步,進行表揚,讓學生感受到鼓勵和尊重。

    透過以上三個方面的培養,一定會使孩子體會到好學的魅力,漸進到一個樂學的境界。

  • 9 # 王營評教育

    《論語》中,孔子曾說:“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這是對學習態度和學習境界的具體闡述。

    學習,在古代是一個非常寬泛的概念,既包括文化知識的學習,也包括儒家所倡導的一切道德行為的實踐。孔子認為,懂得某一知識、某一行為的重要性,不如真心實意地去喜歡它、實踐它;喜歡它、實踐它,不如以它為樂,就如孔子在《學而》篇中所說的那樣:“學而時習之,不亦樂乎?”。

    深入研讀這段文字,我們會發現,孔子在本章中揭示了學習的三個層次,第一個層次是認識層面,學習者要知道學習的重要性;第二個層次是態度層面,既然知道了學習的重要性,就要真心喜歡學習,採取勤奮好學的態度;第三個層面是境界層面,即把學習當作一件快樂的事情。一般情況下,第一個層次很容易達到;第二個層次較難,需要學習者保持持久的興趣,付出艱辛的努力;第三層次更難,學習者如能以學為樂,離成功也就不遠了。朱熹對本章的解釋是:“知之者,知有此道也;好之者,好而未得也;樂之者,有所得而樂也。”

    事實上,無論前賢如何看待學習,學習都不是一件十分快樂的事情,正所謂:“書山有路勤為徑,學海無涯苦作舟”。比如現在的中小學生,在老師和家長的教育下,幾乎每個人都知道學習的重要性,也知道學習對個人將來發展的好處,但是一旦投入到學習中,就不是那麼回事了,因為學習要付出時間和汗水,還要付出精力和腦力,絕對不如玩遊戲、看電視來得快樂。因此,在一個教學班內能夠做到喜歡學習、勤奮學習的學生並不是很多,以學為樂的學生就更是鳳毛麟角。

    那麼,如何培養學生好學、樂學的優秀品質?這是一個非常有研究價值的課題。在教育教學實踐中,筆者認為應採取以下四大策略:

    一是教師要善於激發學生濃厚的學習興趣。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是學生求知的內在動力,學生一旦對所學知識產生了濃厚的興趣,就可能產生持久的學習動力,自然會進入學習的第二層次。激發學習興趣經常採用以下幾種方法:

    (1)目標激勵法。在學習每一門功課之前,教師要讓學生了解這門功課的學習目標和未來前景,使學生產生躍躍欲試的衝動。

    (2)興趣暗示法。在學習的初始階段,讓學生心裡始終默唸:“這門功課非常有趣,我一定會喜歡它!”。

    (3)增強自信法。愛默生說;“相信自己‘能’,便攻無不克。”,當學生在學習中遇到困難時,要讓學生經常用“我能行!”這樣的語言激勵自己,以增強其學習的自信心。

    (4)好奇心激勵法。透過創設問題情景、現場展示等方式,激發學生探究的慾望,讓學生欲罷不能,帶著好奇心去解決問題,逐步培養其學習的興趣。

    (5)興趣遷移法。對於某些學生不喜歡的學科,可以引導學生利用對其它學科的興趣,帶動自己不感興趣的學科,從而逐漸引發對這些學科的興趣。

    總之,激發學生學習興趣的方法很多,只要教師開動腦筋,就一定能讓學生喜歡自己所教的科目。

    二是要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學生對學習有了興趣,只是進入第二層次的初級階段,因為興趣常常因學習中遇到的困難而發生轉移,要使學生對學習產生持久的興趣和動力,還必須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葉聖陶先生說:“教育就是培養習慣”,學生一旦養成了良好的學習習慣,在沒有教師和家長監督的情況下,能夠自覺主動地學習,才真正進入了學習的第二個層次。

    良好學習習慣的養成既要靠教師和家長的引導和監督,更要靠學生自制、自律。這些習慣包括:專心學習的習慣、制定學習計劃的習慣、預習的習慣、認真聽課的習慣、按時完成作業的習慣、及時複習的習慣、認真書寫的習慣、課外閱讀的習慣、合理安排學習時間的習慣、聽課記筆記的習慣等。除了這些一般性的學習習慣之外,教師還要善於培養學生良好的思維習慣,這些習慣包括:善於發現問題、提出問題的習慣,獨立思考的習慣,積極回答問題習慣,交流討論的習慣,不迷信權威的習慣,創新的習慣,善於歸納、總結的習慣,不斷反思的習慣等。學生具備了這些習慣,才能對學習越來越感興趣,從而把全部精力投入到學習中。

    三是教師要教會學生科學的學習方法。方法是解決問題的金鑰匙,有了科學的方法,學習中的難題就能迎刃而解,學生最終才能體驗到學習的快樂,如果再進一步發展,就自然進入到學習的第三個層次,達到樂學的境界。學法指導包含兩個層面:其一是通用學法方法的指導,如怎樣預習、怎樣聽課、怎樣參與課堂討論、怎樣提出問題、怎樣高質量完成作業、怎樣開展課外研究性學習、怎樣提高記憶效率等,這類方法的指導可以透過開設學法指導課、進行專題講座等方式讓學生掌握。其二是學科學習方法的指導,如語文閱讀教學中如何對文章進行略讀、精讀、賞讀的指導;作文教學中如何審題、立意、選材、佈局謀篇的指導等,這類方法的指導具有鮮明的學科特點,大多采用課堂教學、專題輔導等方式對學生進行有機滲透。

    四是適當運用賞識的眼光評價學生,讓學生體驗成功的快樂。賞識是教育成功的支點,也是激發學生樂學的有效途徑。許多老師都明白這一道理,然而在日常教學中,卻往往被忽視。課堂教學中,一位學生能夠積極回答問題,雖然答案有出入,如果教師用一句激勵的話語賞識其善於思考、大膽發言的積極態度,則會進一步激發該生勇於探究的勇氣。

    化學實驗課上,一名學生的實驗操作雖然失敗了,如果教師善意地指出其失敗的原因,並賞識其認真實踐的可貴精神,這名學生今後做同樣的實驗,就不會再出現類似的失誤;同樣,對於學生的考試分數,尤其是透過縱向比較取得進步的同學,教師更應該用賞識的語言肯定其平時付出的努力,這類學生的自信心會隨之增強,進步的幅度就會更大。教育是一項細緻入微的工作,教師的每一句話,每一個眼神,每一個舉動,都可能影響學生的一生。用賞識的態度對待每一個學生,保護幼小的心靈不受傷害,激發學生走向成功的自信心,是每一位教師必須始終堅守的教育信念。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為什麼漁具店酒米不會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