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順其自然逍遙遊

    表法的

    具體含義你百度就可以了 我不用記的

    其實都在講我們的本心 不受意識判斷分別影響的清淨心 裡面本有一切萬行功德圓滿~

  • 2 # 國產大推力火箭9908

    根力雙五七八成,

    原來方便即究竟;

    蓮池海會無量眾,

    相聚決定在今生。

    《阿彌陀經》開示的是念佛成佛的無上大法,五根五力七菩提分八聖道分,講的就是成佛普度眾生的方便法門。

    修學淨土法門的人,都以為只有在今生臨命終時蒙佛接引往生到西方淨土去修行,方能成佛,其實,這個知見是錯誤的。唸佛成佛是即身成就的法門,是現身證入西方淨土,如果把希望寄託於來世,你就永遠無法成佛普度眾生了。

    釋迦今生入世示修是即身成就佛果的,佛在大乘經中講的菩薩修行成佛也都是即身成就,如《法華經》中的龍女和《華嚴經》中的善財童子都是即身親證佛果的。

  • 3 # 夏末秋蟲

    一直念去就好了,上刀山,下火海,不改初衷,直唸到虛空碎裂,大地平沉,瑤池花開,面見我佛,入無生地。歡歡喜喜唸佛去

  • 4 # 從北方從日出之地飛來

    佛經是一部有系統體系的著作體系,一種詞彙在一部經文裡提及解釋的,其她經文提及時,就不再提及解釋內容,而是直接提出詞彙繫到引用的經文裡用,是用詞嚴謹的經文體系。所以,對佛經越是廣涉對佛經的詞彙越熟習。五根應指眼根、耳根、鼻根、舌根、身根,還有第六個根是意根。《阿彌陀經》應是從意根立場講佛法的,所以不涉及第六根,即意根。下面提及的詞彙也見證了我這種判斷。五力是指五種神通之力。意,是指一種根元目,就是人體器官大腦。能由意而識的心稱神通,神通有力,名神通之力。目犍連神通第一,神通上入了聖倫便可以遊行於五道中,上可到天,下可遊地獄而不受限制。目犍連能到地獄中見到母親,就是因為目犍連有這個神通之力。每年的佛教放生的節日就是由目犍連救母開始有的。五種神通之力應是對應於識見、心聞、鼻想、議論、守戒而有的五種神通的力。七菩提分指成佛的七種類,在《楞嚴經》有涉及,應對應於眼耳鼻舌身意自在方面有的。自在相當於總論,是眼耳鼻舌身意方面的總論。是指人的身體全體。應是對應出七聖道分,怎麼成了八個呢?這是由於那七聖道分是有老師教,導師指導,再加自己努力的。在佛教中也有自學成才的,辟支佛也就是緣覺就是自學成才的,所以稱八聖道分。那七個聖道,由神通第一、守戒第一等來判斷,也是對應於眼耳鼻舌身意及自在方面而有的。由佛的四威儀之一的不可起大妄語來看,真入什麼聖倫、成什麼菩提分(聖倫),在哪一方修習,修習什麼,其實並不由自己作主,也就是不能由自己念想意志起行,而由佛菩薩引導,並且自己之始終在這引導裡,自己之始終在這引導裡的努力中,而不作是言我已成某某果,便必成菩提無疑。若起大妄語,大妄語成,必墜無間地獄。所以,對於修習者而言,如同學生的學習,具體跟著老師學就完了,至於這些詞彙只知其義便可。知道有這些分類、提法,知道自己努力不夠,如同教學大綱。因我還沒有摩頂授記,頒發畢業證資格證書,所以要繼續努力以求出善惡生死倫。認識佛法從《楞嚴經》入,因開智的是《楞嚴經》。

  • 5 # 本然堂講席

    題主好!這是佛教和佛學常識,可搜網絡版佛教大辭典和僧師注講,知曉基本意思不難。下面從實修角度簡析幾句,供參考。

    【1、《彌陀經》的宗旨】

    此經是《無量壽經》的簡說,內容是彌陀48願的核心願,以“起信、真願、唸佛、往生”為授教主線,宣講“淨宗法門含融佛陀一代時教”的總持法義。如此解讀,就能貫通全經每句,不再有疑。

    【2、標題句的含義】

    這四個都是小乘經典常見的教語,一般看作對佛教根本原理“四聖諦”法(苦集滅道)的方便說:

    (1)“五根”(信根、精進根、念根、定根、慧根)指修行的門徑,以“信根”修苦諦、集諦,以“精進根、念根”修滅諦,以“定根、慧根”修道諦;五根同修,即入佛門。《俱舍論》卷二十五對此詳細說明為:“於因果先起信心(信根),其次為果修因而起精進(進根),次由精進而念住所緣(念根),復由憶持念力而心便得定(定根),心得定則能知如實之理(慧根)”。

    (2)“五力”(信力、精進力、念力、定力、慧力)指以五根修行的所得,即五根堅固,發生力量。信力是信根增長,能破諸邪信;精進力是精進根增長,能破身之懈怠;念力是念根增長,能破諸邪念;定力是定根增長,能破諸亂想;慧力是慧根增長,能破三界之諸惑。五力同功,即能進步。

    (3)“七菩提分(四聲)”(又叫七覺支、七等覺支、七遍覺支、七菩提分、七菩提分寶、七覺分、七覺意、七覺志、七覺支法、七覺意法),略稱七覺,是對“四諦法”的另一種分說。其中:“念覺支”法,指心中明白,常念於禪定與智慧;“擇法覺支”法,指依智慧能選擇真法,捨棄虛偽法;“精進覺支”法,指精勵於正法而不懈;“喜覺支”法,指得正法而喜悅;“輕安覺支”法,又作猗覺支,指身心輕快安穩;“定覺支”法,指入禪定而心不散亂;“舍覺支”法,指心無偏頗,不執著而保持平衡。

    (4)“八聖道分(四聲)”(正見、正語、正思維、正業、正命、正精進、正念、正定)又叫“八正道”,也是對“四諦法”的另一種分說,因“以不依偏邪,名正;能通至涅盤,為道;乃超凡入聖當行的大道,故曰正道”。

    【3、標題句的關係】

    因是本師在不同法會對不同弟子所說的同一法義,故四句有內在的關聯性和統一性。從因果上看,“五根”是因,“五力”是果;在內容上看,“五根、五力”是“七覺支、八正道”的含義;在對應上看,五根、五力與七菩提分、八正道分都有相同的所指;在理事上看,五根、五力指“事修”,七菩提分、八正道分指“理修”。

    【4、標題句與淨宗法門的關係】

    顯然,四句法義都包含在本經的唸佛之法中:(1)“深信本師佛語和彌陀大願”為信根,“至心”為精進根,“專持”為念根,“一心不亂”為定根,“往生”為慧根。(2)“深信本師佛語和彌陀大願”生信力,“至心”生精進力,“專持”生念力,“一心不亂”生定力,“往生”生慧力。(3)“深信本師佛語和彌陀大願”為擇法覺支,“至心、往生”為舍覺支,“專持”為精進覺支、念覺支,“一心不亂”為喜覺支、輕安覺支、定覺支。(4)“深信本師佛語和彌陀大願”為正見,“佛號”為正語、正思維,“至心”為正業、正精進,“專持”為正念,“一心不亂”為正定,“往生”為正命。

    【5、標題句在本經的作用】

    本師宣說此義,所教有八個:(1)這是彌陀大願之一。(2)表示彼此二佛二土的說法相同。(3)表示此地就是彼地,兩世界是同一個。(4)表示境隨心轉,往生後感應“水鳥樹林”自然出佛教化之音。(5)表示一切佛教的修行方法都是“四諦法”,且小乘、大乘皆是佛乘。(6)表示一切佛土的一切佛法相通,知此就知彼,在此地修就是在彼地修。(7)表示佛法是一切眾生心中本有之法,不從修行得到,只要因緣成熟,能自然顯現。(8)表示佛無處不在,所修之境就是佛身,永遠不離眾生,凡六根所及都是佛在說法。

    【6、標題句、《彌陀經》與禪宗的關係】

    因四句法義是本師的契機隨緣、方便而教,實質是一法分說,故禪宗授教時,常棄方便而直接顯實,把四句之法和淨宗要旨合併入實相義,主要表述為四類:(1)心即彌陀,念即觀照,往生即圓滿,極樂即此地。(2)對境無心,則境成佛;對相無住,則相成智;對心無見,則心生慧。(3)心無彼此,則境為教;念無空有,則念為淨;佛無東西,則佛是己;生無來去,則生是真。(4)娑婆極樂不出一心,此法彼法不離一念,幻身真身皆可受教,境音口音皆是佛音。

    總之,“五根、五力、七菩提分、八正道分”是一切佛接引初學人的共同教法,在彌陀淨土會因48願之力和往生者之心,隨緣入性,自然成教,不修自通,最終化入一句佛號中,事理圓滿。解讀時,不要將四句與禪淨法門分開,是領悟的基本技巧。

  • 6 # 鏡花水月128063329

    很抱歉我不知道 但我知道人除了六根還有 天地人神鬼 天是道地是法 人是精神 神是意識界 鬼是賊 五根簡便的說道 法 精神 意識界 和賊 而五力是意念 禪思 禪定 心靈 魂魄 七菩提分是指永恆的層次和無永恆的生死現象和假象 而超越無永恆的自己 超越一切假象 做到真實的自己 而菩提中 善 假 方便 慈悲顯相 無相 我 無我 無生無死 無息無滅 超越一切 八聖道是人的善道分別指出超越的層次

    這些都是我自己以為 也許是假的 請見諒不要依據我的說法而認定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LOL“更新最大的漏洞”誕生,攻擊力可無限疊加,一下平A高達60萬傷害,你怎麼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