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硬核心理

    我們是階梯教育,對於中國的父母來說,讀書就像爬梯子一樣,孩子讀得越多,就會爬得越高,爬得越高,就意味能活得越好。這是突破社會階層的一種思路,這種思路又建立在階層固化之下。

    在中國,教育是通向個人和職業成功的社會階梯,這個趨勢已經很明顯,將來會越來越明顯。這是因為,在中國普通個人上升的空間基本都不多,對於普通人來說,天花板很低。在一個凡事都以金錢為導向的社會里,普通人沒有太多的資源從其他的地方打怪升級,唯一的出路就是讀書,做生意你沒錢,沒人脈,合法的買賣,除了讀書,還有什麼呢?

    自古以來,中國是一個皇帝重視英雄,書可以教你如何做人的社會,沒有什麼比學習還要重要。在讀書問題上,古人都可以勸今人,不是有一首詩那麼描述嗎——書中不僅有黃金做的房子,書中還有漂亮的姑娘。橫在現代人面前的兩座大山,書中都有,不讀書你想幹什麼呢?

    中國父母之所以把讀書和成績放在第一位,這種影響恐怕要從古代的科舉說起。從古到今的1300多年裡,科舉對整個中國社會的影響是有目共睹的。所謂十年寒窗無人問,一舉成名天下知。可見讀書影響了多少人,這裡面的核心也是顯而易見的:讀書就是為了名利,就是為了鹹魚翻身。

    雖然現在已經沒有科舉了,但這種影響已經像基因一樣烙印在普通人的身上。如果一個孩子的成績足夠好,那麼他就能獲得最好的教育資源,能上最好的學校,能找到最好的工作,所有一切的指向都是:錢,更多的錢。因為錢能買到幸福,這是我最近才領悟的真理。

    現在讀書,對於家長來說,就是一個長期投資,孩子就是他選的股票,他沒有理由讓這隻股票爛在自己手裡。所以家長拼命的給孩子在學習上加碼,生怕學習掉隊了。這種病態的教育理念,連教育部都嫌棄,在2005年,教育部宣佈,小學生不再允許有家庭作業了,結果家長反而擔心了,沒有作業那可不得了,在很多家長的心裡,讀書很重要,家庭作業一定要多,學習即是娛樂,娛樂即是學習。

    總的來說,家長忽視孩子的心理建設,注重成績,肯定是有問題的,這個問題一方面來自社會,一方面來自他們自己。來自社會的問題,他們改變不了,來自自身的問題他們可以給孩子施壓,轉嫁問題,其實這是不對的。

  • 2 # 心理師楊立新

    當今許多家長茫目追求孩子的學習成績,其實是家長自己的問題,是家長對時代的焦慮,是家長是對自我價值感的焦慮,由此,而迷失了家長自己,忘記了父母的職責、忽視了真正的家庭教育內容。

    所以,家長最需要成長,家長最需要提高認識、改進自己。

    我們從中國傳統文化的角度看,沒有賢母,又怎麼會有賢子女哉。母教,是賢才蔚起,天下太平之根本。不在這個方面講求,怎麼能夠教子成材。故古人云:孝廉出於寒門,聖賢在於母教。

    沒有賢父,怎麼能夠教育出有擔當有責任的子女,所以“子不教,父之過”。

    從心理規律講,母親(女人)容易情緒化,而父親很容易受母親的情緒影響,只有讓母親自己學會掌控自己的情緒,才能使一個家有和諧的氣氛。

    而家庭是社會的細胞,只有每一個家庭都穩定了,社會才會安定。

    家庭教育的重中之重,家長更需要注意到:第一是主動胎教,第二是家長注重言行,第三是還要注意到家庭和諧的環境,第四是一定不要過度溺愛孩子,第五是不要總是刻板的教育孩子,而是要注意到寓教於樂。

    今天我們國家的教育所提倡的“教育者先受教育,身教重於言教”等也是這個意思。兩千多年前的《論語》中,夫子亦反覆強調“己身正不令而行”,“夫正人者,先正己也”等,也是此意。

    只有形成這樣的家庭教育內容,才可能在孩子教育上獨具慧眼、取法乎上,用愛心和智慧將孩子塑造成形象莊嚴、雍容大度、心地善良、做事可法、言色平和、利國利民的人才。

  • 3 # 竹林505

    《莊子》曰:物得以生謂之德,物成生理謂之形。

    “形”是“生理”,“神”是“心理”。我們說一個人健不健康,要從“生理”與“心理”兩個方面來說,兩者都要健康。

    形體與精神二者皆完好,才是一個真正健康的人,這叫做“形與神俱”。

    無論是成人還是孩子,都要形與神俱,才算是健康之人。

    因此,在談教育之前,先考慮令孩子身體、心理健康,身心健康了,教育自會成功。

    身心健康的教育,就是不人為干預孩子的本心,就是令其做回本我。當孩子身心健康的時候,才是教育最成功的體現。成功的教育,便是我們培養健康的孩子,也即是在培養最成功的孩子。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生了二胎後,老大什麼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