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電視劇裡看歷史
-
2 # 歷史百貨鋪
子唐朝安史之亂以後,唐朝的國力日漸衰敗,對於周邊遊牧民族的管理和約束也出現力不從心的狀況,而契丹人在耶律阿保機的帶領下逐漸的強大起來,到了五代時期,契丹已經成為北方遊牧民族的老大,而這時卻是中原大地藩鎮軍閥混戰時期,契丹人也發現這個契機多次南下入侵中原,但是他們始終沒法對統一中原。
公元915年,李存勖的晉軍和朱友貞的梁軍正展開決戰。趁著李存勖脫不開身的機會,阿保機親自率領三十萬大軍南下攻打幽州。此時幽州只有周德威率領的三萬人,擁有三十萬大軍的契丹軍隊對於幽州是勢在必得,可是周德威堅守不出,苦苦的堅守了200多天契丹軍隊也沒有攻下幽州,眼看著晉國援軍的到來錯失了南下的機會。
在這次幽州保衛戰中讓周德威一戰成名,也暴露出了契丹軍隊的問題。第一,契丹軍隊多為騎兵不善於攻城戰。第二,契丹各個部族之間其實都是利益關係。久攻不下的幽州令他們失去耐心和攻城的決心,在幽州保衛戰後期攻城的契丹部隊已經很少了,只有晉國投降到契丹的部隊在攻城。內部的不穩定加上部隊的不成熟,以及戰術的不足都限制了當時契丹南下的腳步。
幽州保衛戰之後如果是契丹軍隊依靠武力攻入中原可能還需要非常久的時間。但是到了公元936年,石敬瑭為當上皇帝,找了契丹人這位“乾爹”,並且送上了中原的“北大門”——燕雲十六州,自此契丹敲開了中原的大門。
到後晉石重貴時期,契丹皇帝耶律德光就有統一中原的想法,這次南下佔領晉國的都城東京,四處燒殺搶掠。耶律德光也僅僅佔領東京三個月,就被各地的藩鎮和晉國舊部給走了,耶律德光還將自己的命斷送在北撤的路上。
以上的例子可以看出就算是燕雲十六州在契丹人手中他們想繼續南下統一中原的目的還是無法達到,因為作為遊牧民族並沒有能力管理中原,即便是佔領晉國都城,契丹人也只是會燒殺搶掠,沒有把心思放在治理上。
所以在五代藩鎮混戰時期,契丹人有心南下中原,但因為內部政治、軍隊實力,而且還沒有掌握管理國家的方式等原因並沒法做到南下統一中原。
-
3 # 資訊編輯
五代十國是唐朝後期藩鎮割據的繼續。藩鎮割據給唐朝帶來了衰落和滅亡。到了五代十國仍然戰亂頻繁。一直到趙匡胤在960年建立宋朝以後採取加強中央集權的措施才改變了這種局面。中原戰亂給契丹以可乘之機。由於當時的契丹力不從心,所以透過在中原扶植傀儡政權的方式來控制中原,例如後晉石敬瑭就是著名的“兒皇帝”。到了五代後期的後周世宗柴榮勵精圖治,富國強兵,使得契丹無機可乘;北宋之後實現了統一,契丹更是沒有機會入主中原了。
-
4 # 小南史
因為遼國沒有機會,五代十國時期,雖然中原大地混亂不堪,但是的契丹也還是一個小小的部落,而不是後來的遼國。
唐朝末年,中原大地混戰不休,公元907年,唐朝大將朱溫篡位奪權建立後梁,正是開啟了五代十國亂世時期,從公元907年到公元960年宋太祖趙匡胤建立宋朝這短短的幾十年時間,中原大地的割據政權猶如走馬觀花一般,興起後又快速隕落。
當時的中原大地雖然在進行混亂的戰爭,中原地區各色人馬粉墨登場,你方唱罷我登臺,一片烏煙瘴氣,勞苦大眾生活在一片水深火熱之中,而與此同時在遙遠的東北大平原上,也在演變著一場激烈的群雄爭霸賽。
時間來到公元916年,耶律阿保機征服東北地區的部落,建立契丹國,此時的國家還剛剛建立,根本沒有能力南下進攻中原,一直到了公元947年契丹才南下,進入了開封,此時已經是耶律德光在汴京登基稱帝,改國號為“大遼”,改年號為“大同”。
公元951年,郭威透過兵變建立後周,但此時前朝後晉“兒皇帝”石敬瑭為了建立後晉,已經把燕雲十六州割讓給了契丹,所以後周繼承的疆域已經失去了燕雲十六州,但是此時遼國內亂,國內混亂不堪,無力一鼓作氣佔領中原,後周趁機反撲,把遼國逼回燕雲一代,這個時期的遼國已經丟失了最好的機會,後面其實就沒有機會南下佔領中原了。
後周太祖郭威駕崩之後,因為無親兒子,所以養子柴榮繼位,是為周世宗,柴榮的能力大家都知道,勵精圖治使後周蒸蒸日上,但不幸的是在北伐期間病死,皇位落到了年幼的兒子身上。
公元960年,宋太祖趙匡胤透過“陳橋兵變”建立大宋,隨後逐步一統中原,此時的遼國才從內亂中走出來,開始逐步經營燕雲十六州,遼國因為才有“遼人治遼,漢人治漢”的政策,國力蒸蒸日上。
大宋此時也處於宋太宗時期了,國力也空前強大,宋太宗北伐遼國,想奪回燕雲十六州,但幾次北伐都失敗了,遼國在蕭綽蕭太后的帶領下,看穿了大宋的國力,所以也想南下進攻大宋,經過戰爭,雖然遼國開始時是一路高歌猛進,但隨後遭到大宋堅決抵抗,導致戰事不利,加上遼國大將隕落,權衡利弊之下,蕭太后認為,遼國並沒有足夠的能力消滅大宋,而且戰事拖久了,會導致遼國不利,所以宋遼就簽訂了“澶淵之盟”,從此宋遼歷經了百餘年的和平相處時期,後來宋遼因為百餘年的太平,金國趁機崛起,覆滅了遼國和北宋。
總而言之,不是遼國不想南下入主中原,是沒有機會,唯一一次機會因為內亂失去了,等到再有機會的時候,中原已經完成了大一統,建立了大宋,雖然大宋沒有能力收回燕雲十六州,但是遼國也沒有力能入主中原。
-
5 # 觀海評瀾
契丹當然借五代十國中原大亂的機會南下了,不僅有南下劫掠,還有一次南下已攻佔中原,但又不得不退回。
公元944年,遼太宗耶律德光藉口後晉不願向契丹臣服,率軍南下,意圖一統中國。遼大同元年(947年)正月十日,契丹軍攻克後晉首都開封,後晉亡,契丹國佔領大部分的中原地區。二月,遼太宗改國號為大遼,表明了遼太宗直接統治中原的意圖。但最後於六月又不得不放棄了佔領回到關外。
1.契丹人受到了中原人民的強烈反抗。契丹雖然將後晉滅亡,但中原百姓以及其他割據政權並沒有放棄對遼國的武裝對抗。中國北方許多地方都爆發了反抗和起義,百姓們到處偷襲落單的契丹人,強大的軍隊陷入了人民戰爭的汪洋大海之中。遼太宗甚至無奈地對自己的親信說道:“我不知道漢人難制如此!”原後晉將領劉知遠手握重兵據守太原,在契丹人南下的時候他選擇坐山觀虎鬥,保持自己的實力。而當他看到契丹人遭百姓的一致反對後,劉知遠決定公然對抗。北方地區的義軍在得知這一訊息後,紛紛加入到劉知遠的陣營中。這樣一來,遼太宗和他的軍隊就陷入了腹背受敵之中。
2.契丹人還沒有政權治理能力。遼國當時偏居北方,雖然建立了政權,但對農耕民族,治理城市等方面沒有經驗和隊伍,政權秩序一片混亂,佔領中原後還放任遼軍"打草谷",各地節度使也用契丹人,這些人不通語言風俗,當地地頭蛇和這些人聯合起來壓榨底層百姓。毫無統治威信,又是異族,這更激起了民眾的反對。
3.契丹人難以適應南方生活方式和溼暖的氣候。契丹人長期以遊牧生活方式,在進入中原後,無法建立起他們適應的生產生活方式,更無法適應當地氣候,容易受疫病侵襲。耶律德光就是在班師回朝途中病死在了路上。
4.契丹人政權不穩固,內亂使得錯過了入主中原的最後機會。耶律德光死後,遼差點內戰,述律後想要扶持三子耶律李胡上位。隨耶律德光南下的耶律倍長子耶律阮被北歸遼軍擁立為帝,跟奶奶在遼上京附近武裝會談,最後成功成為下一任皇帝,遼世宗。世宗早逝,後耶律德光長子耶律璟又繼位,是為遼穆宗,他“荒耽於酒,畋獵無厭”,“賞罰無章,朝政不視”。他統治期間,契丹貴族奪權活動頻繁,社會秩序極不穩定。遼國國家實力嚴重下降。此時正是後晉滅亡,後漢初立,中原混亂的時刻,遼國自己不爭氣錯失時機。
在此期間,中原出現了一代雄主柴榮建立了後周,且基本統一北方。穆宗對中原地區後周再次進攻,意圖入主中原,但後周世宗柴榮在高平之戰中擊敗契丹和北漢聯軍,改變了此前中原一直被動挨打的局面,從而使遼國認識到,北方統一的中原實力已經恢復,遼國已經無法侵佔,從而喪失“視窗期”。
-
6 # 這個歷史很正
首先,契丹其實南下過,後晉就是契丹滅掉的。在滅掉後晉後,契丹首領,耶律德光就在開封稱帝了,只不過時沒過多久就被中原的反抗軍打回去了。
其次,別小看五代十國。五代十國藩鎮割據,實行的都是軍事統治。這個時期每一個割據勢力雖然人口不多,割據的領地也不大,但是千萬別小看了這些節度使。這些人都是當世的猛將,打仗都是非常狠的,將領夠狠,帶出來的軍隊自然戰鬥力非常強了。畢竟在這樣一個人吃人的社會,自身不夠硬是活不下去的。所以契丹的軍隊在面臨這些軍隊時,也沒有足夠的把握可以大贏。
要知道與契丹接壤的幾個小國,如:盧龍軍、後唐、後晉、後周對契丹的作戰都有不俗的戰績。後晉被契丹滅掉也是內部的高階將領投降。
滅掉後晉的契丹,沒過多久就被打回去北方了,之後就再難一南下了。這主要有兩方面的原因。
一、 耶律德光在退軍的途中病死了,自此以後,契丹皇室就內亂不止了,各方都在爭奪皇位,之後連續兩位黃帝耶律阮和耶律璟上臺沒多久就死於政變。契丹內部不穩定,所以再難以集中兵力再南下了。
二、 當時出現了一個超級猛人,後周世宗柴榮,號稱時“五代第一明君”。這個人有多猛呢?在北漢和契丹聯手的情況下,以一敵二,還把契丹給打殘了,之後就是南下徵南唐和後蜀,還舉行過滅佛運動(佛教因為不事生產所以被針對了),開通漕運開拓汴梁。周世宗柴容基本是奠定了一個統一全國的經濟政治軍事的基礎。在北伐契丹時,契丹國內昏君當道,形勢一片大好,但是奈何染病沒過多久就死了(37歲死的),而宋朝就撿了一個便宜。
等宋朝建立後,把目標放在南方,準備一統天下。契丹新任皇帝耶律賢也基本掃除了障礙,開始恢復國力,一時也無法南下。等到宋太祖統一南方後,開始北伐,契丹也已經恢復一定的元氣了。進過宋太祖和宋太宗兩次北伐失敗,基本就以及放棄了北伐的念頭了,簽訂了澶淵之盟。
歷史有時就是這麼巧合,陰差陽錯的錯過了許多事。
-
7 # 史海小白丁
五代十國亂世期間,契丹為何沒有藉機南下統一。小白丁覺得有這麼幾個原因:一是契丹尚未有一統中原取而代之的思想和準備;二是中原地區雖處亂世,但契丹也無徹底擊敗中原王朝的軍事實力。
實際上在五代時期,契丹曾經兩次南下中原,一次是因石敬瑭想取後唐而代之,以割讓燕雲十六州、稱臣、稱子為代價求得契丹南下並建立了後晉, 在完成這一單純的軍事目的後,被石敬瑭歡送北還,契丹藉此得到了燕雲十六州;第二次是在石敬瑭去世後,其侄子石重貴只想稱孫不想稱臣,引得契丹大怒,發兵南下並最終滅亡了後晉,當時的遼國皇帝遼太宗在汴京的皇宮著龍袍、坐皇位,學起中原皇帝的樣子,然而,僅僅幾個月就因中原人民的反抗並被後晉大將劉知遠打敗北返,遼太宗還死在了中途。
首先來說第一個原因: 在五代時期,契丹看似建立了政權,完成了向封建制度的轉變,但其尚未做好統治中原之地的思想和行動上的準備。建國後,契丹族本身的遊牧民族習性並未改變,契丹軍隊出征時,很少攜帶糧食,多以就地打草谷來解決糧草問題,這樣註定了契丹即使進入中原也無力長久。就在契丹滅亡後晉的當年,契丹軍隊就因為在開封附近頻繁打草谷而引起民怨沸騰,結果被劉知遠等人趕回了北方老家。
第二,五代後期,隨著遼太宗的逝世,遼國內部因皇位之爭陷入了一段時期的內亂之中,根本無暇顧及南下之時。同時,隨著後周的建立,中原之地開始逐漸向重新統一的趨勢發展,周世宗柴榮南征北戰,其軍隊的戰鬥力較強,並重新收復了燕雲三州之地,若不是突然暴斃身亡,或可收復全部故地。說明在軍事實力上,中原王朝是有一定的戰鬥力的,契丹即使南下也無力徹底擊敗中原軍隊,這是契丹未南下統一的第二個原因。
-
8 # 星空芷舞
如果說,契丹沒有南下,那是不真實的。契丹無比希望的想統治中原,但是他們多次進擊中原,但都無法在中原立足,最接近的就是耶律德光,助後漢奪中原,取幽雲十六州,後滅北漢,中原稱帝,但被中原的軍閥所包圍,最後身死中原,剝皮回契丹。所以說契丹無數次想奪得中原,可是實力不足。
五代十國最有期待的明主,那就是周世宗,可惜英年早逝。以養子得皇位,而且不是親侄子,而是妻子的侄子,真是一代傳奇。
-
9 # 濤說精彩歷史
因為對五代十國的“強勢軍閥”、“帶頭衝鋒的馬上”皇帝、名將們,契丹打不過、耶律氏打不過!這是不能忽視的直接原因。如李存勖(對手是大13歲的耶律阿保機)、李嗣源、劉知遠、郭榮,以及後來的趙匡胤,貴為皇帝、國君,都衝在第一線,能在野戰擊敗契丹。這和後來宋朝“善於防守,不善進攻形象”,對比鮮明。哪怕割讓幽雲十六州的後晉,二代皇帝石重貴,在位前期也多次擊敗契丹進攻,(如944年“澶州之戰”,石重貴指揮親兵出戰;945年,白團衛村大捷)
這麼多前線血拼的皇帝,我一言難盡,本文僅寫李存勖、李嗣源二人,寫他們如何親率騎兵,在亂世中兩線作戰;寫他們如何血戰契丹,保家衛國。
1、公元917年,幽州之戰(北京之戰),“橫衝都長”李嗣源VS“遼太祖”耶律阿保機,與30萬騎兵的正面對決
五代十國伊始,中原的兩大死敵“後梁,前晉”對戰30餘年,勢不兩立。這自然便宜了貪心的契丹,耶律阿保機時常南下,掠奪財物、侵佔土地,令黃河以北人心惶惶。
而開始的李存勖,僅佔有河東(今山西太原)幾個疲弱、貧窮的藩鎮,還腹背受敵。倘若契丹、河北藩鎮、後梁三方聯合,可能被隨時吞滅。這與後來北宋、南宋大片領土、財源的對比鮮明。
三面受敵,李存勖卻殺出一條血路:他拼死奪下幽州(914年,李存勖平定幽州,滅最弱的劉仁恭),然後把矛頭對準後梁;對契丹,不失時機的依靠新奪來的幽州,抗擊侵略。他派名將周德威、李存審出鎮幽州、大同,配備少部分兵力,確保重鎮安全;若契丹入侵河北,李存勖即親率大軍阻擊,擊退契丹;再向南集中大軍與後梁作戰。
(幽雲十六州 也叫燕雲十六州)
這種皇帝衝在第一線,南北兩線作戰的情況,歷史罕見,甚至違背軍事原則!但後唐,在軍事天才的帶領下,的確在步步壯大。
那一年,李存勖只有29歲。
(李存勖)
遼太祖親眼看著小13歲的李存勖崛起,和產馬、兵源豐富的“幽雲十六州”,饞饞欲滴,要找機會搶走!
公元917年春,李存勖在山東與後梁名將劉鄩(有“一步百計”之稱)對壘;幽州人盧文進發動叛亂,殺死李存勖之弟李存矩,投降契丹,被耶律阿保機授為幽州兵馬留後,並讓其帶路,領30萬大軍進攻幽州(《治通鑑·卷二百六十九》,“契丹主帥眾三十萬救之”)!
三月,後唐名將周德威主動進攻叛將盧文進(新州),並與契丹血戰,寡不敵眾,退回幽州。
耶律阿保機乘勝追擊,號稱百萬,將幽州團團圍住,契丹的氈車毳幕彌溫山澤!(《治通鑑·卷二百六十九》)
叛將盧文進率領投降漢人,為契丹製造飛梯、衝車等攻城器械,契丹軍挖地道,築土山,從地上、地下急攻幽州!晉軍拼死守城,一方面地下燒起柴火,一方面城中不計成本的燒融銅器,用銅液潑灑攻城契丹軍,每天殺死契丹兵數以千計!
可是契丹人不離不棄,在遼太祖的帶領下繼續死磕,幽州之戰,到了白熱化之時!
時間已到了七月。
此時李存勖在與梁軍對峙河上,騎虎難下,“分兵救援怕兵力不夠,不救又怕剛佔領3年的幽州丟失”(《資治通鑑》:欲分兵則兵少,欲勿救恐失之)。
名將李嗣源、李存審、閻寶等人都勸李存勖救援,他們甚至找到了取勝的可能:“契丹大兵壓境,食儘自還,我們趁機追擊便有勝算”。其中“橫衝都長”李嗣源(後來的唐明宗)等更願為前鋒、赴湯蹈火。
(這裡的“橫衝都”,是李嗣源曾率領過的一支騎兵部隊,作戰勇敢,番號橫衝都,共有500騎。因為五代十國好勇鬥狠,武人囂張,時隔千年仍留下許多軍隊番號)
(李嗣源)
李存勖聽了,高興地採納李嗣源建議;後來,又從身邊、周圍地區擠出兵力,派李存審增援幽州。
八月二十三,李嗣源與其養子李從珂率3000騎兵為前鋒,進抵幽州60裡處。敵眾我寡,李嗣源利用山多、步兵多的特點,“自山中潛行趣幽州”;但還是與契丹萬餘名騎兵相遇。
面對萬騎列陣,晉軍士兵有些害怕。
李嗣源豪邁地率百騎前出,揮馬免冑揚鞭,指責契丹將領說(用契丹語):“你們無故侵犯我領土,晉王命我將百萬雄師直抵契丹西樓,滅掉你們種族!”
然後躍馬奮楇,三次衝入敵陣,殺死一名契丹酋長!
這就是著名的“免冑斥敵”,由《資治通鑑·卷270》記載。
(嗣源以百餘騎先進,免冑揚鞭,胡語謂契丹曰:"汝無故犯我疆場,晉王命我將百萬眾直抵西樓,滅汝種族!"因躍馬奮楇,三入其陳,斬契丹酋長一人。)
晉軍士氣大振,依靠谷險擊退契丹騎兵;而且,李存審趕到,幽州前線,終於集結了七萬步兵援軍。
李存審有勇有謀,到幽州不遠時,他命少部羸弱兵士燃燒柴草,釋放蔽天煙塵,藉以掩蓋埋伏步兵。契丹騎兵不瞭解虛實,很難發揮作用;最後李嗣源、李存審、閻寶齊心協力,與幽州城中周德威裡應外合,發動總攻,終於大敗敵軍,契丹從古北口(今北京密雲東北)逃走。
2、涿州(今河北涿州市)、定州(今河北定州市)之戰,晉王李存勖追擊陷重圍,血戰到底收失地
契丹幽州之戰失利,還不死心,繼續騷擾河北。921年十二月,阿保機再次攻打幽州不克,轉而攻陷涿州、又進攻定州。
晉王李存勖得知,親率5000騎兵救援定州;阿保機退卻到望都。李存勖緊追不捨,正月十七日,追至望都。
不過由於追擊太急,晉王碰到契丹大將禿餒,被團團包圍;李存勖從中午血戰到傍晚,氣勢不減,終於等到李嗣昭援兵趕到,被營救出來;李存勖並不修整退卻,縱兵繼續攻擊,耶律阿保機大敗,被追到易州,再被追到幽州附近,潰不成軍。當時恰逢正月,大雪彌旬,平地數尺,契丹人又凍又餓,一路人馬相食,死亡者不計其數。(《資治通鑑·卷二百七十一》)
想著前線衝鋒的五代軍神“李存勖”,和自己丟盔棄甲的狼狽模樣,耶律阿保機仰舉手指天,對漢人盧文進說:"天未令我至此!" (《資治通鑑·卷二百七十一》)
晉軍藉機收復山北媯、儒、武等州。
(李存勖追擊陷重圍,血戰到底收失地)
3、管中窺豹,五代十國時期契丹沒少南下,甚至想統一天下;可面對北方身經百戰的名將、皇帝、軍閥,契丹並無勝算,甚至面對河朔三鎮,也不是對手,被屢屢擊敗,怎能統一全國。
4、因此,請不要忽略五代十國的亂世。曾經有一個時代,中國軍人、漢化的沙陀人都在流血流汗,都在捍衛國家的完整與統一,這不該被人們遺忘,不該被歷史遺忘。
-
10 # 真正鱷魚不哭
誰說沒有藉機南下統一。
後梁時代早期耶律阿保機還在積蓄力量,還沒有能力越過幽州。
晉梁對峙時,契丹打不過沙陀人,被李存勖、李嗣源暴揍,不敢招惹後唐。
後唐末期內亂,石敬塘為自保,勾結契丹南侵,打敗李從珂,建立後晉。為此他拜契丹首領耶律德光為父,並將北部重鎮燕雲十六州割讓契丹,自我解除了防範契丹的燕山防線。
石敬塘死後,他侄兒石重貴繼位,對契丹不太恭順,契丹大舉南侵。初期被晉軍擊敗,後來後晉也鬧內亂,大將杜重威背叛,契丹攻陷汴梁,滅亡後晉。耶律德光在汴梁稱帝,建國號遼。但契丹未能建立起穩固統治,遼軍四處殺掠,激起反抗,終於無法支援,被迫北撤,耶律德光死於途中。以契丹葬俗被製成"帝羓",他也因此成為中國古代唯一一個木乃伊皇帝。
此後晉將劉知遠建立後漢。耶律德光死後契丹也鬧內亂,暫時無力南侵。
-
11 # 林慶生267
五代十國時期,最有資格道盡歷史輪轉閱歷蒼桑當推馮唐(道)宰相,他可是:貨真價實的宰相肚裡能撐大船,無論對後唐還是北方後漢及石敬塘甘當契丹遼朝耶律們皇帝你爭他鬥嚴酷分裂現實,歷幾十年官場坐懷不亂,從中原分裂皇權鬥爭攏結松網般以柔克剛抗擊契丹硬弓強騎侵犯中原。始終把中原與北方契丹隔間隙。
-
12 # 盜帥夜留香YE
其實在五代十國時期,契丹遼國並非沒有南下,只是由於種種原因,又重新退回了北方。
遼國的崛起,其實和五代十國的時間比較一致。
公元907年,後梁太祖朱溫代唐稱帝,正式拉開了五代十國五十三年的亂世大幕。
而也是在這一年,遼太祖耶律阿保機成了為契丹部落的首領,此後一直忙於國家的建立於穩定,無暇南顧。其實耶律阿保機始終都有南下之心,但等到其穩定好國內,想要騰出手來南下中原的時候,卻一場大病亡故了。
耶律阿保機死後,其妻子述律平攝政,擁立遼太宗耶律德光即位,隨後又為了穩固耶律德光的通知,在遼國展開了血腥的屠殺,終於在公元930年平息內亂,徹底穩定了耶律德光的統治。
其實在這段時間裡,契丹為了物資,也曾南下試探過中原王朝。只不過與契丹遼國所接壤的龍盧地區、河東地區都是在晉國治下,後來李存勖建立的後唐取代了後梁。遼國無法再後唐軍隊手中討到便宜,因此並沒有大規模南下。
這種情況直到後唐李從珂上位之後,才發生了徹底的改變。
李從珂本身就是藩鎮篡位,因此他對後唐境內另一個藩鎮,也就是河東節度使石敬瑭極為忌憚,總想要找機會除掉石敬瑭。
石敬瑭個人實力無法與後唐軍隊相抗衡,為求自保,便向契丹遼國許諾,若是遼國幫助自己滅唐上位,那自己便願意割讓燕雲十六州給遼國。
耶律德光聞言大喜,直接親率五萬騎兵南下,輔助石敬瑭滅唐建晉。五代十國之一的後晉政權就此建立,石敬瑭“兒皇帝”的名號也因此傳了出來。
中原政權北方之屏障,燕雲十六州從此便落入了北方少數民族的手中,直到朱元璋北逐蒙元,建立大明朝之後,才徹底將燕雲十六州拿回來。
石敬瑭在位期間,遼國與中原王朝相安無事。可石敬瑭死後,繼任者石重貴不願意繼續仰遼國鼻息,公然與遼國翻臉。
耶律德光勃然大怒,直接親率大軍南下,一舉滅亡了後晉,生擒後晉皇帝石重貴。按照耶律德光本來的想法,是要就此佔據中原,用心經營。
但遼國的習俗與中原大相徑庭,不同習慣之間的摩擦,導致矛盾愈演愈烈,耶律德光不得已,只能率軍返回遼國,這才給了劉知遠見縫插針的機會,後漢政權也由此建立。
在遼國撤軍的途中,耶律德光病故,遼國頓時又陷入了新一輪的奪位之爭。等到遼世宗穩定政局,再次難顧的時候,中原王朝就已經變成了強大的後周。遼國再想南下,就有些力有不逮了。
所以最終結論,不是契丹遼國不想趁五代亂世南下統一,只不過是沒有那個能力罷了。
回覆列表
這個問題是個偽命題
契丹是中國歷史上繼匈奴,鮮卑,柔然和突厥後又一個強大的遊牧政權。契丹和這些政權比起來既有相同,也有不同,因為二者雖然地盤大致相同,但匈奴和突厥雖然強大,始終只是遊牧政權,奴隸制帝國,正所謂興也忽然,敗也忽然。但是契丹卻是個半封建帝國,完成了從遊牧到農耕生產方式的轉變,從這一點看,契丹比之前的草原政權先進得多了
要說契丹沒有在五代十國時期入侵中原,那是不對的五代十國指的是唐末到北宋建立這一混亂時代,華夏戰亂給契丹以待機而動,但是當時的契丹剛剛一統不久,如果獨自吞下中原則有點力不從心,所以耶律家族透過在華夏扶植傀儡政權的方法來操控華夏,例如五代之一後晉石敬瑭就是契丹扶持的“兒皇帝”。中原的屏障燕雲十六州也被契丹奪走。
但是後來,中原的力量得到了恢復,到了後周世宗柴榮勵精圖治,富國強兵,使得契丹無機可乘;宋太祖登基之時雖然後周有些混亂,但是此時的契丹也是出了亂子無力南下,而後宋朝完成了統一,契丹更是沒有機會入主華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