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蘭靈笑笑生
-
2 # 超風行者
蜀國:所謂的漢朝正統的繼承者,魏國內部還有漢庭的支持者,主動去打西蜀無出師有名
-
3 # 葉飄刀
蜀國吧
你看看魏國,司馬懿在蜀國這邊對付諸葛亮。
吳國那邊鎮守的人沒有司馬懿厲害吧。
看防守的人,就能看威脅的大小。
-
4 # 沉睡的天堂
當然吳國大!
實力吳比蜀強
接壤的疆界吳比蜀闊
吳軍水上優勢
吳軍北上都是利用自身優勢,從水路出發,目的染指淮河流域
守江必先控淮,這個目的很明確
上游順漢水進攻襄樊,染指淮河上游
中游順巢湖、肥水進攻合肥,旨在淮河中游
下游進攻廣陵,順邗溝平推淮河下游
然鵝效果一般,打個三四個月就得回老家
所以紙面上吳國效果大。
不算關羽北伐,讓曹魏朝野震動就算夷陵之戰後,諸葛對曹魏的實際威脅依然強大,特別第一次北伐以下開玩笑的:
吳國大:
將領立功後,按照慣例,要論功行賞,而且魏國賞賜比那兩個還要高,國庫表示壓力很大。
比如張八百之後,張遼封為徵東將軍。
遼率諸軍追擊,幾復獲權。太祖大壯遼,拜徵東將軍。
樂進增邑五百。
留進與張遼、李典屯合肥,增邑五百,並前凡千二百戶。以進數有功,分五百戶,封一子列侯;
孟德再一 一封下去,發現手頭上錢不多了,立即打住,所以李典只給了100戶
乃率眾與遼破走權。增邑百戶,並前三百戶。
再談談臧一萬,孟德拜他為揚威將軍,假節。
權遣數萬人乘船屯舒口,分兵救蘭,聞霸軍在舒,遁還。霸夜追之,比明,行百餘裡,邀賊前後擊之。賊窘急,不得上船,赴水者甚眾。由是賊不得救蘭,遼遂破之。霸從討孫權於濡須口,與張遼為前鋒,行遇霖雨,大軍先及,水遂長,賊船稍進,將士皆不安。遼欲去,霸止之曰:“公明於利鈍,寧肯捐吾等邪?”明日果有令。遼至,以語太祖。太祖善之,拜揚威將軍,假節。後權乞降,太祖還,留霸與夏侯惇等屯居巢。
再來談談西線主將
夏侯淵,起始,擊破南山賊劉雄,斬宋建確實浪費了一些俸祿,自大耳來漢中後,主動將俸祿如數交上,國庫表示非常開心。
(勝宋健時)太祖下令曰:“宋建造為亂逆三十餘年,淵一舉滅之,虎步關右,所向無前。仲尼有言:‘吾與爾不如也。’”(定軍山後)太祖常戒曰:“為將當有怯弱時,不可但恃勇也。將當以勇為本,行之以智計;但知任勇,一匹夫敵耳。”
吳國這是故意讓魏國的國庫空虛啊!
-
5 # 大都督二皇子
蜀國大,天府之國,雖然當時百姓戶數最少,但是蜀中關隘甚多,倘若讓蜀修養生意,更加難剿滅。從精神上來說,蜀國軍民承擔不屬於他們應該有的責任,也就是被冠上了大漢遺民的精神魔咒,北定中原,匡扶漢室。這才是最讓曹魏害怕的,孫吳只不過想守住江東之地而已,一個狼和一隻羊很容易就看出了
-
6 # 偉大的範巴斯滕說體育
東吳一個遇事首先想投降的有何威脅?蜀漢對曹魏有吃人的威脅!
這是在三國曆史上,劉備三顧茅廬請諸葛亮時在諸葛亮家中商談,諸葛亮看到三分天下形勢,在隆中對中的最後幾句:
如天下有變,則命一上將領荊州之軍以向宛、洛,將軍身率益州之眾出到秦川,百姓孰敢不簞食壺漿以迎將軍者乎?誠如是,則霸業可成,漢室可興矣!
劉備此後在諸葛亮的運籌帷幄下已經掌握了隆中對中的所有條件!佔據了荊州和西川,又奪取了漢中!國力和軍力空前強大!已經令曹魏朝野震動!從西川和荊州兩路北伐中原匡扶漢室的大戰略即將進行!
可因荊州的丟失令劉備不聽忠言採取放魏伐吳的自殺戰略,讓隆中對的一切籌劃全都成為了泡影!荊州雖然已丟失然而曹丕篡漢令天下共恨!劉備如能將私仇暫時放下以國家為重,以蜀漢空前強盛的國力乘勢伐魏,最差奪取半個中原是絕對可以的!
荊州讓關羽守是沒有錯誤的,可關羽在戰略上將本可以避免兩線作戰變成了不可避免!這是註定守不住荊州的!
如趙雲來守荊州,以趙雲的能力首先是可以貫徹:東和孫權北拒曹操這個絕對能守住的戰略!以趙雲的智慧和勇武能夠剛柔並濟來穩住東吳,而且在進攻襄樊曹魏軍隊時可以做到適可而止,還能兼顧荊州防務!這樣攻可以擊潰曹魏統帥曹仁,徐晃等,穩固荊州以北的形勢,守可以保住荊州,縱使東吳呂蒙,陸遜等想對荊州採取行動都無從下手!
後來的北伐看,蜀漢的功敗垂成主要是諸葛亮逝世的很早啊!蜀漢一開始北伐成果有限的原因是馬謖將痴呆都能守住的街亭給丟了,後續又是因為糧草運輸讓蜀軍多次無功而返!可諸葛亮已經準備外戰區屯田解決糧草的運輸,這對曹魏是毀滅性的!蜀漢首次北伐已經讓曹魏三郡聞風而降,正應了隆重對!魏明帝曹睿都親自到長安坐鎮以防魏軍崩潰!不是首次北伐的街亭失利和諸葛亮的英年早逝那蜀漢最差攻取長安,從而奪佔半箇中原很輕鬆!
-
7 # 京華新媒體
在魏國眼裡,蜀國對它的威脅更大,所以在三國後期,最先滅的也是蜀國。
而且,蜀國名義上是漢室正統,魏國屬於篡漢,滅掉蜀國,也就從根本上滅掉漢室正統,為以後滅吳統一全國做準備。
這種思想從早期曹操開始就已經定論。當時劉備依附曹操之時,曾經煮酒論英雄。曹操問了劉備天下誰是英雄,劉備答了一圈,從袁紹,袁術,劉表,劉璋,張魯一直到孫策為止,沒有一個是曹操看上的,最後劉備就問曹操,誰才是天下英雄,曹操是這樣回答的“天下英雄,唯使君與操耳”。在曹操眼裡,只有劉備才是他真正的對手,其他諸侯都不在話下。
曹操實際上就是魏國的創始人,他死後不久,他的兒子曹丕就逼迫漢獻帝禪位給他,建立的魏國。
曹丕在位初期,劉備為了給關羽報仇,更是為了奪回荊州失地,開始攻打孫權。孫權向曹丕稱臣,被封為吳王。這時候的曹魏是幫著孫權打劉備。雖說沒有重大的軍事行動,但是夷陵之戰後,蜀國的黃權帶著一萬多兵馬投降了曹魏,曹丕厚待黃權。
劉備白帝城託孤後,蜀國陷入空前危機。曹丕聽從司馬懿計謀,兵分五路討伐蜀國,要不是孫權和孟達等躊躇不前,還真能讓蜀國喝一壺的。後來蜀國諸葛亮五出祁山討伐曹魏,姜維更是多次北伐,雙方攻防頻繁,戰亂不斷。
從曹操開始,從未將東吳視為真正的對手。更何況在曹操和曹丕時期,孫權兩次稱臣,是名副其實的牆頭草,江東鼠輩。關羽也一直看不起孫權和江東諸將,就連江東之主孫權向他求親,也是被他一句“虎女焉嫁犬子”給懟了回去。
無論是北魏還是蜀國,都對東吳看不起。所以,在魏國眼裡,當然最看重的是蜀國,認為蜀國最有威脅。
-
8 # 萌哥蛋蛋看世界
一、蜀漢常年北伐,東吳虎視眈眈;
正常來說,魏國是兩國都不怕,因為天下十三州,魏國佔了一大半,曹丕又恢復對西域的統治,魏國領土勢力一直都是呈現向外擴張的態勢。後來魏國還幾次大敗高句麗,把北韓半島都佔了一般。曹操主政時期和曹丕稱帝時期,曹魏統治區域還是有很多反叛、動亂的,但是這個不是說劉備和孫權的統治比曹魏要好。因為曹魏的領土太大,曹操從東郡起家,一路南征北戰,消滅各軍閥勢力最終統一北方。曹魏的領土在曹操之後都在繼續擴張,權力和義務其實是相等的。那麼大的地盤,北方中原又一直是中國古代政治、經濟、文化中心,經過長期的戰亂就需要時間恢復。而蜀漢、東吳兩個地盤加起來四個州,地盤少事也少。相對來說蜀漢“天府之國”益州因為地勢險要、戰亂也少於北方中原,當然不是說沒有,蜀漢平定南中南蠻叛亂也花了不少時間;東吳也有一定動亂,光平定山越勢力就花了不少時間,但是相對而言北方曹魏內部的動亂次數時間都比蜀漢、東吳要多,因為畢竟領土要大,所以領土大有時候也是弊端。
正是因為魏國最大,所以蜀漢和東吳的策略是聯合抗曹。同時蜀漢又出於除國賊興復漢室的政治目標和領土擴張的現實需求出兵北伐,但此時曹魏統治北方中原區域由於經歷長期戰亂不斷、戰爭頻繁,那麼在經過常年的戰爭下,曹魏北方也需要時間恢復。如果蜀漢也採取守勢,對曹魏是有利的,對蜀漢自己確實不利的。因為曹魏地盤大,經濟一恢復,必然實力更加快速遠遠超過蜀漢,蜀漢將一點希望都沒有。而蜀漢呢,可以憑藉天府之國的現有資源、地勢優勢,趁曹魏還沒有完全恢復,搶佔戰爭的主動權發動戰爭向外擴張,這時候或許還有一絲希望。這也就是諸葛亮堅持北伐的原因“然不伐賊,王業亦亡。惟坐而待亡,孰與伐之?”。所以對於魏國來說蜀漢是最頭疼的,因為魏國想以守為攻的想法不能實現。同時蜀漢的存在還會引起國內動亂,為什麼曹操、曹丕時期反叛、起兵反曹的多啊?因為劉備在怎麼說也是老劉家的人,劉備是延漢稱帝帝位來的正,北伐曹魏也是師出有名。
蜀漢雖弱,但是屢次興兵來襲,曹魏還要兼顧面對北部邊疆的防禦,不得不轉為守勢,派重兵把守邊防關礙。此時還得防止東吳孫權興兵來襲,防止其在長江防線外攻取魏國邊防重鎮作為進軍北伐的據點。這樣曹魏領土的優勢並沒有凸顯出來,反而腹背受敵,加上曹魏內部政局動盪,這也就使得曹、孫、劉三方勢力能夠長期相持。
-
9 # 老不看三國
我們看看三國時代曹魏對於東吳和蜀漢的防備力量就知道了。
建安二十四年,劉備擊敗曹操,取得漢中,稱漢中王。
當時曹操安排在漢中的夏侯淵軍團有五萬兵馬,曹操親自率領大軍十幾萬增援,則漢中一線曹軍已經集中了二十萬左右的兵馬。
與此同時,在襄樊宛城地區,曹仁和于禁的部隊也有幾萬人,他們面對的主要是關羽的威脅。
也即是說,建安二十四年曹魏用於防禦蜀漢的兵力在二十多萬人。
而這一年曹魏用在東線的防備力量大約有十幾萬,其中包括夏侯惇在居巢的東線主力,為“二十六軍”,曹魏一軍大約5000人,則二十六軍約有兵馬十二三萬。
所以在建安二十四年這一年,蜀漢牽制了更多的魏軍,對曹魏威脅超過了東吳。
但是,這種局面只維持了這一年,早在建安二十二年,曹操還曾親率主力在合肥方向對抗孫權。
而之後的建安二十五年(延康元年),東吳取得荊州,曹魏在襄樊防線的對手變成了東吳,又因為夷陵之戰劉備慘敗,使得曹魏對於蜀漢掉以輕心,則曹魏主要軍事力量又轉向了東吳。
曹丕在黃初三年南征東吳,結果幾路大軍都被孫權擊敗,損失慘重。
劉備死後諸葛亮秉政,初期曹魏並沒有在意,直到蜀漢建興四年,諸葛亮第一次北伐,曹魏才在慌亂之中調集軍隊對抗諸葛亮。
街亭之戰就是在這個時期。
諸葛亮敗退後,曹魏留曹真等人常年防備蜀漢,在西部大約總共有兵馬十萬左右。
即便在第一次北伐時諸葛亮自己也承認蜀漢兵馬在各個方向都“多於賊”。
從三國鼎立局面確定,到曹魏滅蜀漢,這中間幾十年,曹魏形成了東線合肥軍團,中線襄樊軍團,以及西線關中軍團三個主要的防禦軍團,而魏國最精銳的中央軍則始終在洛陽,由皇帝直接控制,隨時增援這三個方向出現的危機。
諸葛亮除了以第一次和第五次北伐大量調動了魏軍主力,剩下幾次北伐成果有限,對於魏軍調動能力也有限。
諸葛亮死後的蔣琬費禕時代,蜀漢沒有大規模北伐,直到姜維上位,但是姜維北伐效果同樣很一般,殺敵一千自損八百,曹魏沒有必要為了姜維頻繁動用中央軍,只需要邊防部隊就可以擋住姜維。
反倒是東吳,先後有曹丕數次南征、石亭之戰、諸葛恪北伐、淮南三叛等大規模的軍事行動,司馬懿和曹睿都成親自下場與東吳作戰。
從牽制曹魏兵力和應對級別上看,東吳明顯高於蜀漢。
這是從軍事上說,從政治上看,蜀漢其實比東吳更有威脅。
因為蜀漢國號漢,劉備劉禪是漢室血脈,他們具備繼承漢朝法統的資格。
而曹魏雖然號稱接受了漢朝禪讓,但是一旦被蜀漢逆襲,則法統之爭將會成為焦點。
這個優勢蜀漢在建安二十四年關羽北伐是發揮到了極致,當時北方有不少人關羽旗號,但是這個優勢隨著關羽敗亡很快就被稀釋了。
隨著曹魏政權逐漸穩固,蜀漢政權逐漸衰亡,尤其是劉禪後期成為庸主,則這個政治優勢也是難以發揮了。
-
10 # 鄭火炎焱燚
要說在魏國眼裡蜀國和吳國誰對魏國威脅更大,我覺的還是蜀國對魏國的威脅來的大,為什麼這麼說呢,我們從魏、蜀、吳三國的內外部環境,和人員,政治幾個方面來分析!
1.首先,魏國的內部環境不好,魏國剛剛建立,朝廷上有很多的大漢擁護者,對於曹魏是打心底是反對的,只是迫於無奈而已。還有在地方上,曹操雖然兼併了這些諸侯但也沒有完全征服原先的這些諸侯國,世家大族,他們只要有風吹草動就會叛變或起事。所以曹魏相比於蜀國和吳國內部的不穩定因素太多了。
蜀國因為只有一州之地,而且劉備是以漢室的繼任者自居的所以他的內部環境要遠遠好於魏國和吳國。吳國因為孫策也是要面對很多的世家大族的制約,陸家和謝家就是孫權不敢招惹的大族。所以蜀國國力是不如魏國和吳國,但是蜀國有政治上的優勢,他打的旗號比較好“光復漢室“可以一股勁對魏國,他也是這麼做的。
2.吳國呢國力雖然要強於蜀國,但是吳國相比於蜀國他的政治地位比較低(孫權還向曹操,曹丕稱過臣),對孫權來說,向曹操稱臣是一枚政治苦果,為了襲取荊州,他不得不將這枚苦果含在口中,為化解眼下危機,在曹丕宣佈南征後一個月,延康元年(220年)七月,“孫權遣使奉獻”,向曹丕服軟。
吳國雖然也經常攻打魏國,但是相比於蜀國她這麼有利的出兵地點,他也打不贏魏國的幾個大將(如張遼,曹仁等),所以可以看出吳國對於魏國有恐懼症,說白了就是吳國缺乏主動打敗魏國取代魏國的能力、信心和決心!她襲取荊州後就已經滿足了。所以魏國對於吳國雖有防備但是有心裡優勢。
3.雖然蜀國出兵攻打魏國比較累,但是她有不斷進擊魏國的意志和動力。只要蜀國能夠拿下關中或者涼州地區對中原就是居高臨下的態勢,那麼中原將會震動,諸葛亮也是打到過長安城下的,驚的曹瑞御駕親征。而吳國打下城池容易卻不好守。
所以綜上所述,我認為相比於吳國,魏國更為擔心的是蜀國。
回覆列表
對於魏國來說蜀國和吳國都不能對其造成有效的進攻。但是吳國佔據長江天險,且水軍遠遠勝於魏國,所以在統一的道路上吳國是個比較難啃的骨頭。
曹魏三分天下有其二,但是赤壁之戰大敗後,曹魏若兩線對抗會是很麻煩的事情。而蜀國和吳國都有地利,都是易守難攻的。所以魏國也換個思路,既然短時間難以統一 就先發展。
雖然諸葛亮老是北伐給曹魏製造麻煩,東吳也在合肥一帶搞事情。但是對於曹魏來說都不是什麼大事,透過積極防禦都沒啥問題。吳蜀是沒法從根本上動搖曹魏的。
若是吳國不亂,任其長期發展下去,很有可能令魏國統一不了,最後變成二分天下。畢竟往南,還有海上,東吳都可以擴張。這就有點像南宋了,佔據江南,然後透過海上不斷給魏國找麻煩,也會令魏國很頭痛吧。
所以東吳是曹魏統一道路上最大的威脅,而且東吳是力求自保,也沒有能力在陸上與曹魏抗衡。合肥那邊,張遼威震逍遙津,孫權雖然屢屢犯境 但是討不到任何便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