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牛頭鷹0625
-
2 # 瓷之辭
1、白瓷的出現,是中國陶瓷史上一件大事!它是後來各種彩繪瓷器的基礎,沒有白瓷就沒有青花、釉裡紅、五彩、鬥彩、粉彩等各種美麗的彩瓷。白瓷的出現,為中國瓷工業開闊了一條廣闊的發展道路。
2、有人認為白瓷與青瓷是兩個獨立發展的系統,白瓷生產和青瓷無關。其實不然!。中國的早期瓷器全是屬於青釉系統。因為所有制瓷原料都含有一定量鐵的成分。這些。含鐵的坯釉經過還原焰燒成,便呈現各種深淺不同的色調。經過制瓷工人的長期實踐和研究。控制了胎釉中的含鐵量,克服了鐵的呈色的干擾,從而又發明了白瓷。這標誌著制瓷手工業的又一個飛躍,是陶瓷發展史上新的里程碑。
3、由青瓷到白瓷,應該肯定是偉大的創造。但是,白瓷並非由另外一種物質製造,而是在青瓷的基礎上逐步改進而燒成。青瓷和白瓷唯一的區別僅在於原料中含鐵量的不同,其他一切生產工序並無差異!!北方白瓷的出現過去,一般認為在隋代。但從各地發現的隋代白瓷來看。燒製技術已有一定水平,因此在它之前還應該有一個發展的過程,而北齊可能正是這個發展過程的開端!
4、從出土實物得知,早期的北方白瓷比北方青瓷的出現時間稍晚。近年來,在河南安陽北齊武平六年575年,範粹墓首次發現了北朝的白瓷。這一發現把已知白瓷產生的年代上推了一個歷史時期。這批早期白瓷具有明顯的特點:胎料經過淘練比較細白,沒有上化妝土。釉層薄而滋潤,成乳白色,但仍普遍泛青,有些又厚的地方呈青色,可以見出它脫胎於青瓷的淵源關係。如果拿它和隋代的白瓷相比,顯然是不夠成熟,表明他是一個早期的產品。
邢窯白瓷碗
要了解陶瓷發展史,那麼必然繞不過“南青北白”這個說法。“南青北白”,指的是唐朝時期,南方的越窯青瓷與北方以邢窯白瓷形成的相抗衡的局面。而在這之前,白瓷雖然也有生產,但始終低青瓷一頭,直到邢窯燒造出成熟的邢窯白瓷,白瓷才真正開始揚眉吐氣,逐漸成為主流。
邢窯白瓷罐
青瓷在南方的發展具有悠久的歷史和傳統,已經融入了人們的日常生活中,而北方與南方不同,在白瓷出現以前,人們並沒有使用青瓷的習慣,而在白瓷出現以後,它以實用性和光潤的觀賞性奪得了北方人民的青睞,而且白瓷較青瓷更符合北方人民的審美,所以它在北方被大量的生產,得到了“天下無貴賤通用之”的美名。
邢窯白釉壺
眾所周知,瓷器的顏色基本是由瓷土原料而定,當瓷土中的鐵含量在1~3%時,燒製出的瓷器都會帶有青色或青綠色,而北方各窯區附近所產的原料大多是質量較好的次生粘土,這類粘土中含鐵量明顯低於南方瓷土,故而能燒出潔白的瓷胎,再在其上施以純淨的透明釉,光潤透白的白瓷就產生了。
邢窯白釉皮囊式壺
白瓷的出現,吸收了青瓷的燒造經驗,也凝聚了無數陶工們的汗水與智慧。這也說明,每一個新瓷器品種的出現,背後都有複雜的因素,從地理到文化,無一不在發揮它們的效用。
-
3 # 華夏秘密
所謂南青北白,這種說法發生在唐朝。唐朝瓷器的概況可用“南青北白”一言以蔽之,並以此引領後世中國瓷器的基本風貌。 “南青”,指的南方浙江的越窯青瓷。以慈溪縣上林湖、上虞縣窯寺前的產品最具代表性,從商周戰國秦漢六朝幾代,這裡一直以燒製青瓷為主,具深厚的制瓷基礎和技術力量,至唐代技藝更加嫻熟,被稱為“諸窯之冠”。 “北白”,指的是北方河北的邢窯白瓷,以內丘城為中心發展起來。其歷史可上溯到北朝,隋後期曾短期繁榮,經過唐早期的低靡,唐中期生產極盛,晚唐開始衰落。
-
4 # 收藏發燒友
白瓷最早創燒於東漢之前,唐代有名的過渡性灰白瓷邢窯,到北宋早期的白瓷定窯,汝窯。元代白瓷是白中含青,白瓷出現倒退現像。明代又恢復白瓷的本像。
中國瓷器製作的歷史悠久,品種繁多。除了高貴典雅的青花和色彩豔麗的彩瓷外。素雅的白瓷也是人們喜愛的一個品種,雖然看上去沒有斑斕的花紋和豔麗的色彩,但在樸實無華中,它展示給人們的是那自然天成的美。
白瓷一般是指瓷胎為白色,表面為透明釉的瓷器。
-
5 # 金億桶
白瓷是漢民族傳統瓷器。由於它受人們的喜愛,白瓷顯現高貴,其用途廣泛。它最早創燒於東漢之前,唐代有名的過渡性灰白瓷邢窯,到北宋早期的白瓷定窯,汝窯。元代白瓷是白中含青,白瓷出現倒退現像。明代又恢復白瓷的本像。
白瓷的巔峰瓷為北宋的汝窯。汝窯色卵白,瑩潤,它的皇宮御用瓷單的白淨度是一般白瓷的100倍,十分珍貴。人們曾經這樣讚譽過它工藝失傳的珍貴度;縱有家產萬貫,不如有汝窯一片。對它的白淨度,國外認為它是【中國白】的唯一代表。就是現代最白的白瓷也沒有超過它;圖片資料實在無法顯示它的白淨度。
白瓷也是畫作及燒製色瓷的基礎瓷,是五彩瓷,青花瓷,鬥彩瓷最好的底背基礎瓷。白瓷代表未來,它至今在各色瓷中燒製量最大,市場佔有率最大。
回覆列表
中國白瓷最早出現於北朝,北齊武平六年(公元575年)範粹墓曾出土10件白瓷。其胎色白,釉色乳濁,是還不成熟的白瓷。隋大業四年(公元608年)的李靜訓墓,也出土過一批白瓷器,胎質潔白,釉面光潤,其中的龍柄雙邊瓶和白瓷龍柄雞頭壺尤為百金貴。雖說邢窯白瓷傳世品至今尚未見到,但出土白瓷,卻在全國各地唐代遺址中不斷被發現。這尊明正德白瓷爐,高7.2釐米,直徑度9.5釐米,爐內深6.2釐米,造型古樸,工藝完美。爐身潔白素雅,上下有兩圈乳釘為古鼎的紋飾。上圈的乳釘紋間隔一寸左右,就在其上點綴一個或三個尖點,原本單一的古內鼎紋因為變化而顯得豐富有生氣。下承三隻飽滿的獸足,沉穩、大氣。爐為平底露胎,瓷土較細,白中帶青灰色,爐內壁亦為露胎,輪制拉坯痕跡明顯,一圈接一圈,自下而上。此爐為景德鎮窯所生產的白瓷,景德鎮窯燒製白瓷可上溯到唐五代和宋代的青白瓷,它介於青白兩者之間,青中泛白、白裡顯青,具有胎質細膩、釉面滋潤、清雅、光潔等特點。明永樂時期燒製的優質白瓷,馳名中外,代表了中國製瓷史上白釉的最高水平。相比之下,明正德白瓷爐只是經典白瓷的餘韻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