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農民阿偉

    慈禧能夠統治清朝半個世紀,是因為慈禧完全吃透了政治鬥爭中一條鐵的準則:誰是我們的朋友,誰是我們的敵人。

    咸豐去世後留下了八位顧命大臣,但是又給了慈安和同治兩枚印章,規定皇帝的所有詔書同時加蓋這兩枚印章才有效果。因為皇帝太小,皇帝那枚印章是由慈禧保管的,所以慈禧有了權利基礎。

    慈禧利用慈安和八大臣的不和,拉攏了慈安,同時利用恭親王的不得志,利用文祥的不滿,成功的把他們拉到了自己陣營。同時讓醇親王掌握了京師的軍權,八大臣扶靈回京,慈禧慈安帶著小皇帝先趕回京師,等八大臣一到早就塵埃落定。

    甲申易樞也是如此,利用全國不滿,罷免恭親王,扶植醇親王,利用洋務派和頑固派互相鬥爭,打倒清流,無不體現了慈禧高明的鬥爭水平。

    不是慈禧能控制光緒,而是慈禧比光緒更明白自己的權力來自何處。所以慈禧能掌權,光緒不行。

    哪有什麼真正的九五至尊,皇帝就是一個符號,背後是一個龐大的利益集團。你能為集團牟利,你就是皇帝,你就是皇太后,你不能,你就是孤兒寡母。

    手腕厲害的君王,能控制住手底下這幫人,把他們分開,讓他們自己內部鬥,互相牽制。但這也是有前提的,就是你的所作所為不能動到他們的根本利益,動不到,他們就互相撕,動了,他們就合起夥來撕你。

    慈禧和光緒背後,站的利益集團是滿蒙封建貴族,這是他們統治的根本,儘管這夥人在當時很廢物,但他們掌握著絕對的權力。而滿蒙貴族對面呢,是漢族計程車人階層。

    慈禧很聰明,她透過扶植漢人士族,來打壓背後滿蒙貴族對自己的牽制(畢竟依靠這些人大清很快藥丸),但她也知道,這夥人是自己能坐在那個位子上的根本保障,所以她不能太過分,打壓的狠了,這幫人急眼了會把她拉下來,再過分,打沒了,漢人起來了還會讓你坐在那個位置上?

    所以看似是慈禧坐在那指點江山,其實背後是漢人地主和滿蒙八旗之間的鬥爭,慈禧要做的就是平衡,一方面,透過漢人對滿蒙貴族形成忌憚;另一方面,透過漢人對自己的感恩戴德,來形成對他們的控制。

    慈禧或許很蠢,很短視,但是她心機重,懂權謀,不然不可能把全國男人都玩弄在手心裡。

  • 2 # 遺失在密林深處

    透過辛酉政變西太后殺戮剷除了顧命八大臣,把政權牢牢地掌控在手中,疑似反對勢力堅決徹底趕盡殺絕,這就是封建專治宮廷政治的殘酷性,每一次權力的交替始終伴隨著殘酷的殺戮,幾千年都是如此迴圈往復。現代民主政治可以避免權力更替的血腥屠殺,在朕的天下朕的國家裡,所有人都沒有生命財產保障,權力的嗜殺所有人都成奴隸和奴才,專治壓迫下社會沒有思想的行屍走肉,人不會產生創造力,專治皇權制度的目的一切以權力為軸心執行,一切服務於權力,專治文化並把專治統治逐步強化到牢不可破,把權力釋放出人性自私的惡關在制度的籠子裡是現代文明的最偉大發明進步。專治者越強大,國家越孱弱似乎是定律。

  • 3 # 袁粉

    第一個問題,我的回答是這樣的:

    說慈禧是一個沒有什麼真正的政治本事的女人,那肯定是大錯特錯了,慈禧是中國近代第一罪人,但罪人歸罪人,她在政治上的才能卻是實實在在的。

    慈禧憑什麼能統治大清王朝呢?

    一是政治才幹,慈禧的政治才幹在三件事中得到充分展現。一是辛酉政變,政變之前太后與肅順等八大臣的勢力是旗鼓相當、難分上下的,但慈禧卻透過周密計劃打了八大臣一個措手不及,最後得以“挾天子以令諸侯”,登上大清最高權力的寶座。

    二是在與恭親王奕訢的政治博弈中,她充分利用自身的政治優勢,硬是將奕訢,這個辛酉政變的同盟者,自恃有功的皇六子以欺君罔上的罪名罷革,後來的奕訢對慈禧那是恭恭敬敬,徹底臣服。

    三是戊戌變法中,剛開始的慈禧不顯山不露水,最後該出手時就出手,而且一出手就致帝黨於死地,使帝黨連東山再起的機會都沒有了。

    四是善於用人,並牢牢控制住人權。只要是對自已有用之人,只要是實力派人物,慈禧都能為我所用,如辛酉政變中利用奕訢,在鎮壓捻軍之亂時又重用手握重兵的漢族官僚,比如曾國藩、左宗棠、李鴻章。在與帝黨的較量中,充分利用各方保守政治勢力對維新派進行反撲。

    總之,慈禧憑什麼能統治大清王朝?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她捨得賣國。大家別忘了近代中國是個半殖民地國家,在兩次鴉片戰爭之後,誰要想在中國政權中立於不敗之地,必須取得帝國主義國家的支援,慈禧是這樣,袁世凱也是這樣。

    至於第二個問題,我的回答是這樣的:

    在那個時代,敢恨慈禧太后,甚至想殺了她的人一般都是接受了外國革命思想的憤青。他們頂多在敵方上鬧起義,就比如孫中山先生曾在廣東發動過多次反清起義,可是都無一例外的失敗了。在慈禧太后死前,封建勢力仍然十分強大,革命思想尚未深入人心,所以起義必然失敗。這些人連地方起義都不能成功,怎能打到北京殺了居於深宮的慈禧太后呢?

    至於慈禧太后身邊的人,他們更是奴性十足的人。這些人從小入宮,常年待在宮裡伺候滿清貴族,對外界革命思想一無所知,就算知道,估計他們也沒那個膽子謀殺慈禧太后。

  • 4 # 一個比特幣

    首先我們先簡單的認識一下慈禧

    慈禧1835年11月29日生人姓葉赫那拉氏,咸豐帝的妃嬪,同治帝的生母,晚清重要政治人物,清朝晚期的實際統治者。 1856年,生皇長子愛新覺羅·載淳(同治帝),1861年,咸豐帝駕崩後,與孝貞顯皇后兩宮並尊,稱聖母皇太后,上徽號慈禧。

    1860咸豐帝為躲避英法聯軍的入侵逃出紫禁城,次年在熱河去世。同治帝繼位時只有六歲,按照慣例先帝選拔的顧命大臣輔佐朝政。咸豐為防止顧命大臣權力過大,將權力一部分,分給當時的兩宮太后,慈禧和慈安。但是慈安對前朝事務不感興趣,決定權就全部落到了慈禧身上。 慈禧這個人在政治上很有主見,雙方經常發生衝突,誰看誰都不順眼,都想著怎麼樣除掉對方。最後還是慈禧技高一籌,聯合了恭親王奕訢,發動辛酉政變,除掉了顧命八大臣。在這場政治鬥爭中慈禧勝利了從此開啟了女王的一生!

    至於誰想拉慈禧下臺那人就太多了,上文中我們提了就是顧命八大臣,但是最終全被慈禧所害,你會不會說慈禧太壞了呢,其實不然因為慈禧不殺他們,他們就會殺了慈禧,所以慈禧不得不這樣做,後來的鬥爭就是怎麼和咸豐爭權,可惜咸豐年級上小,而且英年早逝,種種原因完成了一代女王得傳奇一生!

    1908年11月15日17點,葉赫那拉氏於中南海儀鸞殿病逝,享年七十四歲。慈禧臨終遺言說:“此後,女人不可預聞國政。此與本朝家法相違,必須嚴加限制。尤須嚴防,不得令太監擅權。你覺得是不是很有意思呢,自己掌權了一輩子,死後卻嚴謹女人專權,嚴禁太監涉權,想必是自有她的用意吧!

  • 5 # 可可潘琴

    她是慈禧太后。當時最高權力是慈安太后。是咸豐皇帝的正妻,他只是咸豐皇帝的妃子。因為生了這個同治,成為慈禧太后。慈安後來死掉了,於是慈禧就獨大了。聖母皇太后垂簾聽政。同治不到20就死了,又讓自己的妹妹的兒子光緒當皇帝。當時也是個小皇帝。慈禧垂簾聽政幾十年。第一個呢是兒皇帝,皇帝未成年太后聽政,是古訓。第二個呢。忠君愛國的思想,束縛了大臣們的思想。第三個呢他保證了大地主大官僚了根本得利益。所以沒有人把她落下馬。

    個人觀點。

  • 6 # 教崇四海

    歷史上一共三個力量曾想把慈禧拉下權力寶座:1)祖制;2)德宗;3)洋人。

    為什麼沒人能把她拉下來這問題其實很簡單,她下來了誰能上?說白了大清是皇家的天下,能當皇帝的,必在近支親貴中出來。曾國藩已經極盡殊榮,卻也根本沒有謀逆的膽子。自文宗(咸豐)開始,皇祚不廣,親生的兒子只有一個,還是慈禧生的。

    兩宮同尊的時候,慈禧其實也沒有擅專的機會。穆宗親政後,即便明知其不堪,因為是正朔,慈禧也不可能幹政。

    穆宗駕崩以後,慈禧不為穆宗立嗣而為文宗立嗣。一是因為這樣她就不是太皇太后,而還是太后;而是因為溥字輩也確實還沒有能選得出來的人呢。於是她選擇載湉繼文宗嗣,而兼肇穆宗之統。這樣變成了兄終弟及。朝中清流一時譁然,竟有吏部主事吳可讀為此以死直諫的。原本聖母皇太后以為有逆耳之言,但吳主事遺折僅肯請一俟當今皇帝(光緒)有後,務必繼成穆宗(同治)的嗣。於是慈禧鬆了口氣。說到底,還是答應了為文宗(咸豐)立嗣。這個結果,就是慈禧還是太后,而不是太皇太后,就還可以垂簾。這個結果,雖於理不合,但沒有違背祖制。近支中文宗一支也確實沒有人了。

    及至德宗(光緒)親政,慈禧也沒有膽量違背祖制。百般不願也還是歸政了。但是鬧出個戊戌政變,皇帝差一點弒母!自然無法再容得下。於是再度垂簾。

    而此時洋人受新黨影響紛紛要求太后歸隱。實在也是恪守祖制、時時想雪文宗辭廟、圓明園被焚之恥的慈禧不太討洋人喜歡。但是慈禧清楚,受洋人威脅她不敢也不能廢了德宗,而自己不垂簾國事也無人能打理清楚。畢竟在慈禧治下,同光中興,國家還是回覆了很多。

  • 7 # 有得觀史

    清朝末期,政治腐敗,外敵入侵,民不聊生,大清朝風雨飄搖,在這種情況下,一個女人掌管大權,統治大清長達48年,沒有人把她拉下來,這不能不說是個奇蹟。分析原因有兩點,一是慈禧有很強的執政能力,二是因為有外敵入侵。

    慈禧執政能力強這好理解。她26歲發動辛酉政變,扳倒了八大臣。八個政治場上的老油條,被一個二十多歲的黃毛丫頭幹掉了,慈禧的政治能力強可見一斑。

    恭親王奕訢號稱鬼子六,他聰明睿智是公認的,辛酉政變有功被封為議政王,成為大清二號人物,在他的主張和運作下,洋務運動開展得風生水起,政治聲譽一路飆升,遮了慈禧的風頭,慈禧以對外作戰不力為由,將奕訢革去一切職務,削去議政王封號,變成平民,回家養老。奕訢那麼高的職務,還是皇帝的叔叔,慈禧輕鬆就把他收拾了,奕訢毫無還手之力。

    太平天國運動席捲十一個省,規模不可謂不大。朝廷沒有錢養部隊鎮壓太平天國起義,就讓曾國藩辦團練,致使湘軍做大做強。曾國藩平定太平天國後,完全有實力顛覆大清。他沒有那麼做,而是解散了湘軍,向朝廷表達忠心,這其中也有慈禧逼迫的因素。老佛爺心狠手辣手段高明,一般人不敢輕易違逆。

    慈禧四十八年不倒,能力強固然很重要,但更重要的是有外敵入侵,矛盾轉移到外部。

    經過兩次鴉片戰爭,人們發現,天朝上國已經不復存在,中國太落後了,面對西方列強不堪一擊。戰爭失敗,割地賠款,屈辱的條約警示華人必須學習先進技術,發奮圖強,這樣就把一些仁人志士的目光引向了救國圖存上。洋務運動就是這種形勢下的產物。有能力的人如曾國藩、左宗棠、李鴻章、張之洞等都去搞洋務去了,沒把推翻慈禧政權當己任,而是把矛頭指向了外國,趕走洋人。

    義和團的宗旨本來是反清復明,面對外部侵略和內部矛盾,他們選擇了抵抗侵略,改弦易幟,變成了“扶清滅洋”。

    國內穩定才能發展,才能好好搞洋務運動,才能迎頭趕上西方。所以,穩定成了第一要務。太平天國運動爆發,曾國藩、左宗棠、李鴻章等都去平定,而且是全力以赴,就是這種想法。

    歷史上大規模的農民起義爆發,一般十到二十年王朝必亡,清朝太平天國運動1851年爆發,到清朝滅亡延續了六十年,列強侵略,把矛盾引向了國外,這是最重要原因。

    光把矛盾引向外部還不夠,西方列強的軍事實力和國家綜合實力比中國強太多,他們要推翻清政府,大清也早亡了,西方列強和中原王朝周邊的部落崛起不一樣,周邊部落是要顛覆舊王朝,西方列強只為掠奪財富而來,他們不想顛覆現政權,因為那樣更不便他們掠奪。慈禧可以“量中華之物力,結與國之歡心”,割地賠款為自己的權力續命。

    互關互動,互利共贏!

  • 8 # 歷史寶藏

    慈禧太后統治大清除了自己的手腕,還有一個重要原因就是題目的疑惑——的確沒有人在那個時候將慈禧太后拉下來。

    晚清之際,存在過兩次較大的反對慈禧當太后的事件。一次是同光之交的吳可讀自殺,吳可讀用自己的屍體來反對慈禧太后立光緒為皇帝,更進一步說,他是反對慈禧繼續當太后。另一次是洋人的反對。但是,第一次因為朝中大臣議論過後不了了之,最後給了吳可讀一番表揚了事。第二次因為宮中慈禧太后勢力太強大且列強內部矛盾重重而黃了。

    慈禧太后掌管晚清數十年,在每一個階段,都出現過權勢人物,但都得臣服於慈禧太后。老佛爺的手段很高明——讓他們互相牽制。比如,醇親王牽制恭親王,淮軍牽制湘軍,張之洞牽制軍功大吏等等。

    能對慈禧地位形成事實性威脅的慈安太后不太關注政治以及慈安早逝,這也給了老佛爺掌權的一個絕佳的客觀環境。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該貪圖一人對你的好,而將一段你處處不滿的感情繼續下去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