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漁耕樵讀
-
2 # 我就隨便說說別罵我
你讓齊國怎麼出力?秦統六國的時候,各國始終沒停止入侵齊國呀,從秦國丟的地從齊國補,一邊侵略齊國一邊還要齊國出兵出糧支援,這種事放你身上你能你樂意?齊國沒有像燕國一樣在後面捅趙國的刀子已經很仁義了,實際上在秦國統一天下的過程中,這五國一直都在侵略齊國,尤其是燕國,全程都在幫秦國打擊齊國,只要齊國一動燕國就入侵,這讓齊國怎麼幫?(圖片是網上搜的侵刪)
後期的齊國一直沒有從五國伐齊的戰爭中緩過來,而且最重要的是之後各國都沒有停止侵略齊國,使得齊國不僅殘血還始終在掉血,這樣的齊國怎麼有能力攻打秦國。(圖片是網上搜的侵刪)
其實在秦滅六國的大勢之下,最應該做的是各國團結而不是窩裡鬥,但是各國根本就不團結,尤其是燕國自始至終都是根攪屎棍,絕對是秦滅六國的第一幫兇。(圖片是網上搜的侵刪)
-
3 # 沙海古藏
齊國不是豬,齊國之所看著秦國滅掉其他5國,是因為齊國復國之後,實力銳減,淪為七國當中最弱小的,只有自保之功,沒有出征列國之力!齊國的強鄰楚國、世仇燕國、還有魏國意圖“剜肉補瘡”蠶食滅亡齊國,列國如此作為,齊國沒有救援5國的實力,也沒有救援5國的慾望!
齊國同諸國的滅國之仇——獨吞宋國,引火燒身公元前286年,與秦並稱“西帝”的齊國出於自身的戰略利益的考慮吞滅了“千乘之國”宋國,
宋國物資豐饒,商業繁榮,是列國眼中肥肉
然而齊閔王的這一舉措事實上動了多方的“蛋糕”,秦國出於自身利益的考略,組織了規模龐大的合縱聯軍,對自己的東方的強大對手發起攻勢。齊國終於因獨佔宋國,迎來了巨大的災難。
公元前284年,五國聯軍分別從北西兩面攻入齊國腹地,齊軍兩戰皆敗,樂毅率燕君長驅直入,很快就佔領了齊都臨淄。隨後,楚將淖齒以救援為名,實欲收復淮北之地,卻遭打了齊愍王的拒絕。淖齒殺齊愍王。淮北之地歸於楚國,齊國大部都陷於燕軍之手。
整個齊國只剩下兩座城池,即墨和莒城還沒有被攻陷,後由於燕軍換將,齊國田單得以趁勢復國,繼續苟延殘喘,但是齊國因此國土面積銳減,實力大減,淪為二流國家,最致命的是齊國因此和諸國結下血海深仇!
楚國,魏國,燕國滅齊之心不死,“剜肉補瘡”蠶食齊國復國後,齊國滿目瘡痍,此時距離秦王嬴政全力東出,齊國復國不到20年,可以說齊國是當時最弱小的
齊國到戰國中後期國土大減,越國,魯國被楚國滅後,楚國的軍隊相在齊國的家門口,齊國隨時有覆國之危
但是秦國東出頻繁,戰爭不斷,楚國和魏國,可謂是首當其衝在戰爭中喪失了很多的土地,但是諸國都不是秦國的對手,轉而向東繼續攻擊齊國“剜肉補瘡”,彌補自己的損失,諸國如此作為,可想而知齊國君臣內心的感受。
圖中所示,可見楚國對於齊國壓力很大,楚國打不過秦,弱肉強食,經常覬覦剛復國的齊國
這其中尤其以楚國最甚,楚國趁秦趙的“長平之戰”無暇顧及,吞併了魯國,楚國的疆土直接和齊國交接,僅隔著泰山區就可以打到齊都城臨淄,齊國非常恐懼。
其次燕國,和齊國是世仇,與趙國相爭的同時,一邊繼續攻擊復國的齊國的聊城地區,後被齊國的策士勸退。
還有魏國,滅了衛國還不知足,繼續向東擴充套件,攻取了齊國的平陸之地。
齊國的國土越來越小
齊國從列國得不到溫暖,將又能何去何從呢?可悲又無奈呀
齊國最終無奈的外交策略——盟強秦,遠五國外交上面臨強敵環伺的危機,內政上齊王的威望,沒有復國功臣田單高,田單不得已遠走趙國,這也說明經國滅國之難,齊國王室威望掃地,公信力很差,齊王自身都不夠自信。
齊國內憂外患之下,齊王被逼無奈,從新任命自己的嫡系主政,齊國權臣後勝就是其中的代表
後勝接受秦國賄賂,加上“領居”的無情無義,使得齊國最終選擇了無奈的外交政策——盟強秦,而絕五國!徹底投入秦國的懷抱
秦齊結盟,離秋公主遠嫁
所以才有《大秦賦》中齊國的離秋公主遠嫁到秦國,與秦國結盟,這也恰恰符合“遠交近攻”的策略。
結語:齊國的眼光固然短淺,但是楚燕魏的鼠目寸光,才是讓齊國徹底收起對列國友好的原因。
齊國復國後也曾想光復,與諸國相交,無奈被三國暴揍,內憂顯現,外交策略收縮,奉行光榮獨立!
到最後秦國滅5國之勢已成,齊國轉而謀求臣服或者抵抗之事,已悔之晚矣,不可得也!老話說弱國無外交,牆倒眾人推,戰國後期齊國之外交策略,實在是無心、無奈之舉。
-
4 # 江湖小曉生
公元前284年,樂毅帶領燕、趙、韓、魏、秦五國聯軍討伐齊國,一口氣拿下齊國72座城池,將臨淄城內的齊湣王趕到了莒城,結果被楚國將領淖齒所殺。
從此以後東方大國齊國,一蹶不振。即使後來田單復國,齊國也失去了過去的風采。公元前230年,秦始皇攻滅南韓,開啟了滅國大戰,你讓齊國何去何從?
齊國是吃過其他六國的苦的,他知道這幫癟犢子沒一個好東西,當初齊國滅國就是拜他們所賜,你覺得齊國還會出手相助嗎?
一、五國伐齊後,齊國變得乖巧多了。田單復國以後,齊國的畫風立刻變了。當初齊湣王是看誰不爽就揍誰,感覺他自己就是天王老子,誰都要臣服於他。
結果被樂毅帶著一幫五國馬仔胖揍了一頓,不光連老本賠光了,連自己的小命也給折掉了。田單復國以後的齊國,變得乖巧可愛了起來。
此後雖然趙國和秦國也曾經多次出兵叨擾齊國,可齊國在齊襄王和齊王建的統治之下,始終保持一副乖巧可愛的模樣,不跟這幫強悍的對手一般見識。
久而久之,大家似乎明白了,齊國近些年,對整個戰國的局面,已經沒有多大影響了,於是大家開始慢慢淡忘齊國。
而這期間,齊國一直努力發展自己的經濟。樂毅這幫人不地道,攻佔了齊國的城池以後,沒把這些地方當成自己的地盤,任意燒殺搶掠。
所以等到田單復國以後,齊國的經濟水平一落千丈,幾乎就是一夜回到解放前的那種,出去要飯人家都嫌你穿得寒磣。
齊襄王和齊王建是比較有自知之明的,他選擇以和為貴,努力發展經濟,打通了與各國之間的貿易,甚至連秦國都成為了齊國非常友好的戰略貿易伙伴。
二、范雎入秦,改變了秦齊之間的關係。范雎是魏華人,魏國作為人才輸出大國,魏惠王在位期間不知道向天下輸出了多少人才。商鞅、張儀、公孫衍等等全都是從魏國跑出來的,范雎自然也是。
范雎到了秦國以後,透過幫助秦昭襄王奪取權力,從而博得了秦昭襄王的信任。這個時候范雎提出了遠交近攻的秦國國策,這對秦國來說那是相當重要的。
遠交近攻,也就是跟遠處的敵人交朋友,對身邊的鄰居發起進攻。這樣做有一個好處,那就是不會遭到群毆。
過去天下諸侯一言不合就要合縱,也就是合起夥來欺負一個。秦國被六國欺負過,齊國也被六國欺負過,秦國要沒有函谷關,其實也會落得亡國的下場。
兩個同病相憐的國家,這個時候終於走到了一起。友誼的雙手緊緊握住的時候,也就是齊國掉入秦國圈套的時候。
遠交近攻的政策,影響深遠,可以說後世幾代秦王,一直都堅持這一國策。一直到秦始皇之前,秦國都未曾對齊國有過大規模的征伐。
所以說齊秦兩國的關係,在戰國末期不要太好哦,人家好得就差穿一條褲衩了,各種貿易合約也簽訂了,齊國也佔了秦國若干便宜。你現在要齊國去幫助其他五國揍秦國,你覺得他可能答應嗎?
三、齊王建這個人,本身腦子就不太好使。齊王建的大腦,真的是一言難盡。你說這長的不是個腦袋吧,偏偏跟能吃能喝。你說這長得是個腦袋吧,可齊王建什麼主見都沒有。
人家楚懷王、漢獻帝都不想成為傀儡,曾經為此而奮鬥過。可齊王建偏偏樂於做一個傀儡。架空他的君王后掛了以後,他立刻把自己的舅舅後勝找來,繼續架空自己。
這世上真的有這麼一回事,你說說,齊國碰上這麼一個國君,怎麼可能不亡國呢?齊國又不是他後勝的,他只需要在宰相位置上老夠本了,才不會去管齊國的死活。
所以秦國正是抓住了齊王建沒腦子,而宰相後勝是個大貪官的這個機會,果斷對齊國實行了軟暴力。
這種招式,對齊國這兩位君臣來說,簡直就沒有任何招架之力。齊王建沒什麼腦子,全聽後勝的。後勝的腰包裡塞滿了秦國送來的鈔票,那自然是為秦國說盡了好話。
以至於後勝讓齊王建臣服於秦國,齊王建還真的照辦了。大哥啊,你可不是三歲孩子,你好歹也是一個年近六旬的人了,咋思想這麼簡單了。
我看就是天要滅了六國,所以才會派遣了後勝和齊王建這兩個活寶到了齊國。以至於他們忘記了所謂的唇亡齒寒。
四、秦滅六國,也不都是齊國的鍋。有人說齊國支援其他五國,那六國就不會被秦國給滅了,各位看官們覺得這可能嗎?當然是不可能的。
最近在放《大秦賦》,這裡面有幾個人就足以讓大家很頭疼。比如說演技出眾的趙國丞相郭開,那可是秦始皇滅亡趙國的得力助手。這哥們一口氣就滅掉了趙國的兩位大將廉頗和李牧,為秦國東出提前掃清了障礙。
還有楚國的李園,春申君黃歇在的時候,好歹楚國還能撐一陣子。可李園為了私利居然宰掉了黃雪,自己擔任了令尹,結果把楚國內部各大勢力搞得離心離德,誰也不肯為楚國出力。
包括北邊的燕王喜,那也是個不可多得的“能人”啊!這哥們一言不合就派自己的兒子太子丹去列國做人質。好不容易太子丹雄起一回,派荊軻去刺殺秦始皇,結果燕王喜卻因為害怕王翦,把太子丹給宰了!這兒子估計不是親生的,要不人生未免太辛酸。
你說說,老天爺給六國都派了些什麼玩意兒。而且都是同一個時期出現,這不是天降機會給秦始皇滅了他們嗎?
總結:齊國也是被六國傷透了心。我相信齊襄王在位期間,肯定是整天跟齊王建和君王后嘮叨,表示六國都不是什麼好東西,畢竟齊襄王是吃過那種苦頭的。
所以君王后和後來的齊王建,對天下六國都沒有任何好感。尤其是除了秦國以外這幫傢伙,他們就是要侵吞齊國的土地,所以打不過秦國就反過來欺負齊國。
看透了這一點,你覺得齊國還會主動去拯救五國嗎?當然不會了,我看他們是寧可被秦國給滅了,也不願意看到那五國在那裡嘚瑟。
參考資料:《史記》
-
5 # 剛日讀史
秦國統一之戰,先捏軟柿子南韓,其次滅長平之戰後一蹶不振的趙國,再到膽肥派刺客荊軻的燕國 ,再到世仇魏國,三晉滅後,再到大國楚,最後逼降齊國。
在秦國攻打其他五國時,齊國不但不派兵援助五國,反而還派人去祝賀,這齊國君主是否腦袋秀逗?不懂唇亡齒寒的道理?
為此,筆者總結了以下幾個原因。
一,六國合縱攻齊,與秦國遠交近攻之策齊國,經過齊威王的勵精圖治,逐漸強大,並傲視戰國列強。
齊國湣王時期,先滅宋國,其次南侵楚國,跟著又西侵三晉,齊國甚至想代替周王室,如此強大,令魯國等小國皆瑟瑟發抖,各諸侯國亦恐懼不已。
(齊湣王時期戰國地圖)
公元前284,受夠齊國欺負的各國列強:燕、秦、楚、韓、魏、趙,開始聯合起來,一起攻齊,以名將樂毅為統帥,與齊軍主力決戰與濟水之西(在今山東省濟南西北),齊軍大敗,齊湣王逃回臨淄,樂毅在勸回了各諸侯國軍隊後,自己親率燕軍,勢如破竹直攻齊國,連戰連捷,一連攻下70多座城池,齊國僅剩下莒城、即墨,兩座城池被燕軍兵圍。
5年後,燕昭王死去,燕惠王繼位,因中反間計,撤掉樂毅,以騎劫代替,被田單用火牛陣大破燕軍,並在短短三個月中盡數收復齊地,經此一役,齊國元氣大傷,無力再與秦抗衡,併成了一個弱國。
齊湣王也在莒城(今山東省莒縣)被楚將淖齒殺死,他的兒子法章只得改名換姓,躲到太史敫(jiǎo)府上當傭人,因法章出身王室,氣度非凡,且細皮嫩肉,被太史敫的女兒相中,兩人遂經常在柴房私通。
後來,法章被立為齊襄王,他的老婆太史氏被封為君王后,4年後,兩人有了個兒子,取名田建。
(君王后劇照)
十多年後,公元前265年,齊襄王去世,兒子田建繼位 ,尊母親君王后為太后,朝政大權落在君王后手裡,她對於齊國的弱小和秦國的強大有著充分的認知。
因此,君王后掌權期間,齊國對秦政策是保持謹慎、謙讓而不發生衝突,也即俗話說的認慫,認大哥。對其他國家則是好言好說,但抽身事外不援助不參與,之前六國差點滅齊,才過去十來年,可謂仇火未消。
“始,君王后賢,事秦謹,與諸侯信,齊亦東邊海上,秦日夜攻三晉、燕、楚,五國各自救於秦,以故王建立四十餘年不受兵。”——《史記·田敬仲完世家第十六》
而秦國也很夠意思,秦昭襄王在驅逐了魏冉後,採用范雎的“遠交近攻”策略,齊、燕兩國距離秦國遠,便用結盟、賄賂的方式籠絡這兩個遠國,希望它們不要插手秦國對其他國家的蠶食。
正是齊楚兩國被籠絡了不出兵援助趙國,白起才能打贏長平之戰,坑殺40萬趙國降卒。
下面說說秦國是如何籠絡齊國的。
二,佞臣當道本來齊國是有些有識之士的,比如周子。
秦、趙兩軍在長平對陣之時,趙國因缺糧而派人來齊國求兵求糧,齊國大臣周子對齊王建說:“大王,不能讓趙被滅啊,唇亡齒寒,也不要捨不得一些糧草,救了趙國,等於得到了一個抗秦的屏障啊。”原文如下:
周子曰:“不如聽之以退秦兵,不聽則秦兵不卻,是秦之計中而齊楚之計過也。且趙之於齊楚,扞蔽也,猶齒之有唇也,唇亡則齒寒。今日亡趙,明日患及齊楚。且救趙之務,宜若奉漏甕沃焦釜也。夫救趙,高義也;卻秦兵,顯名也。義救亡國,威卻彊秦之兵,不務為此而務愛粟,為國計者過矣。”——《史記·田敬仲完世家第十六》
(長平之戰地圖)
任周子磨到嘴皮子都破了,齊王建就是不聽,糧草還是沒借給趙國。
原來,那時候是君王后攝政期間,君王后是斷斷不敢得罪秦國的,因此,趙國是借不到糧草的。
十年後,即公元前249年,君王后去世,後勝任宰相,這個人是佞臣,跟趙國丞相郭開是同一種貨色,都是貪財諂媚之輩。
據《史記》記載,秦國多次派間諜,攜重金賄賂後勝,後勝多次派賓客出使秦國,這些賓客也全被秦國重金收買了,甘願做秦國的間諜,回來就勸齊王建不要整兵備戰,也不要幫助五國攻打秦國,快樂的做個米蟲就好了。
三,君主昏庸齊王建,出生於公元前280年,於15歲登基,那時候是君王后攝政,就像宣太后、呂太后、慈禧太后一樣,君主是沒有話事權的。
但是,在他登基16年後,君王后去世,後勝任宰相時,齊王建已經31歲了,而且大權落回他手裡。
齊王建並不會用這君王權力,昏庸之極,他聽信後勝這個佞臣,被後勝一張小嘴哄得開心不已,叫他向東,他都不會向西。
31歲的中年人,竟然失去了自己的判斷,聽由後勝及其賓客花言巧語,叫他不修兵備,果然就不修,叫他不要跟秦國對著幹,果然不對著幹。
在秦國滅掉其他五國後,他甚至聽從後勝的建議,不戰而降秦,讓秦國兵不血刃就滅了國,也算是前無古人後無來者了。
“四十四年,秦兵擊齊。齊王聽相後勝計,不戰,以兵降秦。秦虜王建,遷之共。”——《史記·田敬仲完世家第十六》
齊王建投降後不久,被流放到共(約相當於今豫北地區),活活餓死。
照史料看來,齊王建,真的像頭豬一樣。
文:梁生
-
6 # 喝下這口歷史的雞湯
別急著笑話齊王。
看看“五國伐齊”後,齊國經歷了些什麼,我們再看看:如果您是齊王,您會怎麼做?
持續被圍毆前279年,田單破燕,齊國終於從“五國伐齊”的危機中緩了過來。
與此同時,秦連續對楚、魏、趙等國發起了連續攻擊。
前279年,白起伐楚,前278年,破郢;前277年,秦又攻取了巫郡及江南···
前276年、前273年,秦連續伐魏,其中,華陽大戰,趙、魏聯軍大敗!
前270年前後,秦趙之間連續爆發戰役。
不過,這個時候,就別怪人家齊國不幫忙了。
因為:不管是打人的,還是捱打的,大家都沒忘記打齊國!
前274年,趙將燕周伐齊,攻取了昌城和高唐(齊五都之一)。
前271年,藺相如攻齊,攻到平邑;
前270年,秦攻剛邑和壽邑。
與此同時,楚國攻打南陽(齊南陽,在汶水以北,泰山以南);魏國攻打平陸(也是五都之一);燕國攻佔了聊城。
可以說,除了南韓,其他五國持續圍毆齊國!
齊國五都,丟失了兩個。
齊國,已經不是那個“東帝”了,他只是一個自身難保,被人圍毆的“軟柿子”。
不計前嫌,合力抗秦齊國原本是傾向於和燕國以外的山東各國修好的。
面對群毆,齊襄王集中兵力抗擊燕國,奪回聊城,而對魏楚秦趙等國的侵略,不敢以大兵抗擊。
與此同時,齊襄王一直“不計前嫌”,找機會與各國合力抗秦。
前274年,齊與魏合縱,與秦大戰。(當然,被秦大破)
前266年,趙惠文王去世,秦國趁機攻趙,趙國像齊求救,齊“不計前嫌”,出師救趙,秦退兵。
同年,燕也來攻趙,齊趙合作,趙割三城(包括高唐)給齊,換取田單為將,破燕。
田單“轉會”一事,是齊、趙接好的標誌性事件。
趙國有的是良將,趙奢、廉頗當時都在,之所以要“高價”換田單,是透過領土互換,解決領土爭端。
田單的封地安平歸趙,高唐等地歸齊,齊、趙兩國正式擺脫領土爭端,建立互信關係。
可以說,儘管被所有人揍,但齊仍然優先選擇與魏、趙合好,合力抗秦。
長平之戰的伐交很快,形勢發生了微妙的變化。
前266年,就在田單轉會的同一年,秦昭王驅逐魏冉等人,以範睢為相。
範睢提出“遠交近攻”的政策,與齊修好。
260年,長平之戰爆發。
當時,秦、趙兩強都與齊交好。
交戰過程中(一說戰後),趙國向齊借糧,齊國未借。
因此,齊國不借糧,似乎成了愚蠢之至的行為。
其實,這大約“苛求”齊王了。
長平之戰前,秦國的外交戰略是:善待趙國使者,做出秦趙將和解的假象,許諾將韓地的垣雍給魏,勸其不要動,魏不動,楚就不敢單獨行動。
既然魏、楚都不敢亂動,齊又怎麼會動呢?
要知道,此時的齊,早已不是當年的“東帝”,他只是一個長期被圍毆的“軟柿子”。
長平之戰中齊的表現,雖不高明,但並沒有比魏楚低劣。大家都是秦昭襄王、範睢“伐交”的手下敗將而已。
事秦謹,與諸侯信邯鄲之戰後,秦東出之勢消停了一會。
山東各國,雖然發起過兩次合縱,企圖削弱秦,但同時,也在互相攻伐,企圖擴張實力。
趙燕之間、燕魏之間、趙魏之間,彼此大打出手。
齊國則面臨著楚國的威脅。
自郢淪陷,楚遷徙到陳後,全力“東向”成為了基本選擇。
齊、楚在淮北等地展開了激烈的爭奪。
前256年,楚滅魯,攻齊。
前247年,由於齊國的壓力,春申君黃歇申請更換封地,改為在淮北設郡。
前242年,五國合縱,或許由於合縱長是楚考烈王,齊國未參加。
結果,合縱軍攻秦無果後,拿齊國出氣,攻取了齊國的饒安,歸入趙。
與此同時,魏國攻取了秦國的“飛地”陶邑,使秦齊不再交界。
秦暫時威脅不了齊,而楚、趙都在貪齊國的便宜。
因此,齊“事秦謹,與諸侯信”,除與楚爭奪淮北外,基本保持中立。
這個階段,其他諸侯雖發起過合縱,但總體上仍然互相征伐,非常短視。
齊王並沒有比其他諸侯更短視。
山東之脊不恃敵之不攻,恃我有以待也。——《孫子兵法.九變篇》
不管後人怎麼看齊王建,秦是不可能不考慮齊國等各國互相救應的。
因此,秦發起統一戰爭之前,立足於使各國無法合縱。
前242年,秦連續攻下魏國的酸棗、虛、雍丘、山陽等二十二城,再次與齊接壤。
不同的是,這一次,秦齊接壤的,已經不再是一片“飛地”,而是連續的領地!
前238年,秦王政親政的這年,楊端和攻取了魏國的首垣、蒲等地。
至此,秦“注齊、秦之要,絕楚、魏之脊”,打斷了合縱的脊樑。
從地勢上說,韓、魏已經被秦所圍,無法出兵救其他國家;楚、趙隔離,無法互相救應。
齊確實可以去救,不過,可能也只有自己一個諸侯去救了···
從此,“天下五合六聚而不敢救”。
秦王掃六合,整個過程中,除了燕代(趙)無力的聯合外,再沒有什麼合縱了!
離其君臣之計前237年,秦王政發起滅國大戰前,再次使出殺招,消除合縱危險。
李斯提出:派遣謀士帶著金銀財寶,到各國活動。
工作很簡單:花錢拉攏能拉攏的人,花錢幹掉拉攏不了的人。
陳馳活躍於齊,他收買齊相後勝及其賓客,因此,後勝集團紛紛勸齊王建朝秦,使齊長期“不修攻戰之備”。
陳馳在齊,姚賈在楚,頓弱活躍於三晉及燕。
從效果上看,各國都不同程度地中了秦國的“道”。
黃老之術西漢建國後,曹參曾專門到齊地,學習黃老之術。
田氏代齊後,田氏為宣揚其正統性,宣稱自己是黃帝后裔,推崇黃老之學。
在稷下學宮漫長的爭鳴中,黃老之學逐漸成長為主流思想。
五國伐齊之戰,齊國被打得只剩下兩城,幾乎被砸了個稀巴爛,生產遭到了毀滅性破壞,急需休養生息,恢復生產。而黃老之學又非常適合這種環境。
因此,戰國末期的齊國,自上而下,黃老之術都成了主流。
名將田單到趙國後,認為趙奢頻繁大舉用兵,不利生產,還為此與趙奢展開過“論兵”。
秦滅齊時,“民莫敢格者”。
自上而下,齊人皆不好戰。
齊王“事秦謹,與諸侯信”,只是齊國當時風氣在最高層的體現。
君王后、齊王建,沒有趙武靈王變革風氣之雄才,但也未必就是愚蠢之人。
總的來說,戰國末期,齊國的形勢非常複雜。
對外,很長時間內,其短期最大威脅,始終是燕、趙、魏、楚等國,而非秦國。而魏、楚對齊的侵略幾乎貫穿了這段歷史。
對內,五國伐齊的重大創傷,雖復大片國土,但已由當年的“東帝”變成了“軟柿子”;而恢復生產的現實需要與黃老之學結合到一起,使其從上至下,均不再好戰。
而他們的對手秦,伐交之能又明顯勝過其他任何諸侯,包括齊國在內的山東六國屢被其玩弄。
從紛繁複雜的局勢中找出破局點,需要雄才大略。
齊王建、君王后,不是雄才大略之主,不可能力挽狂瀾,但是,要笑其愚蠢,大可不必。
齊王只是尋常的“普通君主”,僅此而已。
回覆列表
你說對了,此時的齊王建真的比豬還蠢。從一件事就能看出來,齊王建繼位以後最初是有君王后攝政,也就是齊王的母親。君王后去世前,她和齊王建有一段對話
君王后:我走以後,齊國有一個人可用。
齊王建:你先別說,我去拿筆墨記下來。
齊王建拿來筆墨,君王后說自己忘了,從這件事你就可以看出齊王建有多無能。但是君王后真的忘了嗎?我們看看君王后是什麼樣的人,你就會覺得這裡面肯定有貓膩。
君王后的丈夫是齊襄王,齊襄王父齊閔王,齊閔王是個能折騰的主,齊閔王號稱東帝,既然有東帝,那就得有相應的西帝,敢號稱西帝的當然只有秦王了,也就是當時的秦昭襄王。
齊閔王滅宋惹怒了諸侯,被齊國洗劫過的燕國抓住機會聯合秦,趙,韓,魏五國組成聯軍討伐齊國。楚國也沒閒著,上演了一把無間道,說好去援助齊國的,結果見到齊王把齊王給砍了。齊襄王改名換姓躲到君王后家做了一個僕人,君王后覺得齊襄王氣度非凡,私下裡居然以身相許,把她父親氣的和她斷絕了關係。後來齊國在田單的率領下得以復國,她也被立為王后。
君王后這樣獨具慧眼的人,怎麼會把那麼重要的事給忘了呢?那麼解釋只有一個,她是不願說了。齊國後來的丞相是後勝,也就是齊王建的舅舅,君王后的弟弟。君王后推薦人才是為國,不推薦是為家,所以她也在糾結,她給了齊王一個機會,齊王沒有抓住,從這也看出齊王建實在是扶不起來了。
一個強勢的母親,他的兒子一般都會懦弱。參見武則天,她的兒子一個比一個懦弱,反倒是她的孫子李隆基英明神武。君王后就是這樣一個人,我們從一件小事就能看出來君王后的乾脆利落。
秦國給齊國送了一堆連環玉,讓齊國把它解開,齊國滿朝君臣都沒辦法,君王后二話不說拿著錘給敲了,然後送給秦國瀟灑的說了一句:“解開了”。
但是這也不能說完全是齊王建的問題,君王后的原因也很大。長平之戰發生在公園前260年左右,而君王后在公元前249去世的,也就是說秦滅六國最關鍵的一站長平之戰的時候是君王后攝政,但是趙過曾多次求援齊國,都被齊國拒絕了,甚至連糧食都不借,說明即便君王后也是坐看五國滅亡。
君王后死後,後勝做了齊國丞相,秦國給後勝送了很多金銀財寶,收買了後勝。所以後勝極力勸齊王建不休戰備,交好秦國。於是公元前230年秦滅南韓,齊國沒動。公元前228年,秦滅趙國,齊國沒動。公元前225 年,秦滅魏國,齊國沒動。公元前223年秦滅楚國,齊國沒動。公元222 年秦滅燕國,齊國沒動。公元前221年,秦滅齊國,齊還是沒有動。齊國就像死豬一樣,打到其它人身上,它不動,打到自己身上也不動。
公元前221年,齊國不戰而降,秦王政也兌現了他的諾言沒有殺齊王,然後給了齊王一塊只有他一個人的封地,齊王被送到封地後他還沒動,既然實在不想動那只有餓死了,於是齊王建就被活活的餓死了,徹底的一動不動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