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永珍星系
-
2 # 胡思亂想的小林
1、人體心臟無法低溫工作
人不能冬眠最重要的一點是,人類已經失去了一些關鍵性的能力,比如,人類的心臟在太冷的情況下是無法正常工作的。人類的心臟會對鈣產生收縮反應,如果鈣太多的話,最終結果就是心臟驟停。
在一定的溫度下,人的心臟不能去除多餘的鈣,因此,當溫度在28攝氏度以下的時候,人類的心臟就會停止工作。相比之下,冬眠動物的心臟即使在1攝氏度的環境下也能繼續跳動,因為它們的心臟去除多餘的鈣,這是人類所做不到的。
2、天氣和食物影響
人類生活的地區的天氣和食物供應決定了人類不需要通過冬眠來躲避惡劣的條件。而同樣重要的一點是,人類是頂級的捕食者,可以對付比自己大得多的獵物,人類也沒有通過冬眠來躲避天敵的需求。
3、人類自身體積
人類體積有點大,冬眠的動物體形通常都很小,平均體重在70克左右。當然,這個規則也有例外,熊就是最明顯的,不過,它們不像其他動物一樣進入深度冬眠,其體溫下降的幅度也不大,因為它們需要很多能量來維持身體的體溫。
動物冬眠的原因
1、避免寒冷
動物冬眠的一個最明顯的原因就是避免寒冷。動物冬眠其實是一個節能的過程,它們的身體機能減慢,呼吸、體溫、新陳代謝和心率都會下降。對於動物來說,冬眠是一個直覺,它們覺得自己應該這麼做。惡劣的環境、少得可憐的食物讓它們不得不睡過一整個冬天。
2、冬季食物短缺
在生活的區域裡冬季找不到足夠維持生存所需的食物,所以也只有藉助冬眠來減慢新陳代謝降低能量消耗,以度過食物匱乏的冬季。
動物以中止生活活動的狀態去越冬,稱為冬眠。通常是指恆溫動物季節性的非活動狀態,但廣義地也適用於陸生變溫動物(節肢動物、陸生貝類、兩棲類、爬蟲類等)的越冬。
恆溫動物中的冬眠動物有刺蝟、松鼠、山貓、蝙蝠等小形哺乳類。它們與大形動物相比,其體表面積與體積之比大,因而放熱比例也大,在冬季缺乏維持體溫所需的產生能量的食物。所以冬眠就是對這些條件的一種適應。寒冷、食物和水的不足以及晝間縮短等刺激,作用於腦下垂體—內分泌系統而誘發冬眠,不過發生機制尚不甚清楚。
冬眠動物與非冬眠動物相比,以及冬眠期與非冬眠期相比,其組織的抗寒性強,特別是細胞膜的機能可在極低的溫度下保持正常。在冬眠中,體溫調節機能並沒有完全喪失,當體溫達到某一限度時,調節機能發生作用,有的開始甦醒而活動。許多種動物在冬眠期間能定期甦醒,進行排洩和食物。以肉為食物的熊和臭鼬冬天守在洞裡,則不屬於上述的真正冬眠,而是近於睡眠的狀態,體溫的下降只在數度以內,才能對外界的刺激立即做出反應。
冬眠其實是一種蠻高階的能力,不知道冬眠的能力是如何進化而來的,這就不知道什麼鳥生下來會飛魚生下來會遊一樣,基因就是這麼任性不完美地分佈吧。
-
3 # 科學漫步遊
首先,部分動物之所以冬眠,是由於冬季的寒冷使得植物生長受阻,部分動物遷徙,草食性動物和肉食性動物都處於食物相對缺乏的階段,為了克服食物短缺的現狀,在長期的進化過程中採取了冬眠的行為,降低新陳代謝率,減少熱量的散失,來度過寒冬!
而人類屬於恆溫動物中哺乳類,屬於雜食性動物,可以對付比自己大幾倍的捕食者,並不需要冬眠來躲避天敵或者惡劣的自然條件。此外,由於人體的限制,人體心臟無法低溫工作,在漫長的進化過程中,人類已經失去了一些關鍵性的能力,人類的心臟在太冷的情況下是無法正常工作的。
在一定的溫度下,人的心臟不能去除多餘的鈣,而人類的心臟會對鈣產生收縮反應,如果血液中鈣含量過多,最終導致心臟驟停。當溫度在28攝氏度以下的時候,人類的心臟就會停止工作。
但冬眠動物的心臟即使在1攝氏度的環境下仍舊能正常運轉,它們的心臟去除多餘的鈣,這是人類身體的侷限。
回覆列表
因為人類是恆溫動物,人體心臟無法低溫工作,人不能冬眠最重要的一點是,人類已經失去了一些關鍵性的能力,比如,人類的心臟在太冷的情況下是無法正常工作的。人類的心臟會對鈣產生收縮反應,如果鈣太多的話,最終結果就是心臟驟停。而且動物冬眠的原因是食物缺乏,不能耐寒冷,人類不存在這個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