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冷風及月

    知行合一最早是由心學大師王陽明提出的。

    在早年的人生實踐中,王陽明就頓悟了“心即理”的真理,他直觀地感受到,不是“真知即能行”,而是“真知即是行”。

    在與弟子的開示中,他曾經這樣解釋這句話:“一念發動處,即是行了”。

    王陽明是一位儒學大師,但他廣泛涉獵儒釋道三家思想,並用他的一生去感悟真理,用他的一生去實踐“學為聖賢”的理想。

    提問者所問的渡人容易渡己難,其實這個觀點可以用“知人者智,自知者明”一言以蔽。

    我們大多數人都是站在自己的角度看待問題,從而形成自己的人生觀,價值觀。大多數人都是把實現自己的社會價值作為一生理想,而很少有人能夠把自己靈魂的解脫和人格的解放作為終極目標。所謂“知人者智”,所謂“渡人容易”,其實都是在說大多數人都把精力放在如何與這個世界相處,如何與自然相處,如何與社會相處。大多數人只能做到知人識人,幫助他人,但是很難做到真正的瞭解自己。

    所謂“自知者明”,這樣的觀點可能只有在自古都強調社會倫理道德的中國才會存在。我們在外界社會尋求人生價值的過程中,直觀認識到我們的社會只有它存在的規律,社會執行不以我們的意志為轉移。這就產生了最早的唯物主義思想。於是我們開始從自身尋找融入社會的入口,“禮之不行,反求諸己”。

    何為明,我們自身作為社會的一份子,同樣擁有自然和社會所給予我們的立身這個社會和世界的資格,即所謂“聖人之道,吾性自足”——這同樣也是王陽明首先體認到的一個道理。王陽明的一生,都是在用自己的智慧,去讓自己的內心光明。而王陽明離世時的那一句“此心光明,亦復何言”足以昭示,他已經實現了自己的人生價值和靈魂解脫。

    王陽明用他的一生實踐,給我們一個明確的方法,就是要“存天理,滅人慾”。天理即是我們的明命之本性,人慾則為我們人性中不符合自然規律和社會規範的內容。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其實是在強調自我認知的價值。只有做到自知的人,才是一個覺悟覺醒的人。

    知人與知己,都是在強調知,而知行合一的提出,是在強調內部精神世界和外在社會實踐的合一。王陽明在他的後半生講學中,提出了一個重要的理念,就是“致良知”。良知是什麼?現代的解釋,良知就是關於宇宙天地人的正確認識。 “人是宇宙中其中一種生命體。良知,是天賦人類生命中不學而知的、不學而能的、先天具有的判斷是非與善惡的能力。”

    每個人的內心都有良知,王陽明說,良知是一個人不學而知,不慮而能的心之明性,是千百年來古聖先賢傳下來的一點真骨血。何為不學而知,不慮而能,就是說我們不用學怎麼做,就自然而然地去做了,不用去想,就自然而然地知道。

    “知行合一”難麼?我們每天的做許多事情,我們成長起來去觀察世界的角度,我們的人生觀價值觀其實都得益於我們良知的驅使,而我們一生的目標或許只是“致吾心之良知於事事物物”,做到天下萬物盡在心中,這樣我們的人生價值或許就已經實現了,這樣我們在臨了之時,也可以像王陽明一樣告知這個世界“此心光明,亦復何言”。

    “知行合一”,難就難在大多數人不知道這個道理,難就難在他們沒有真正理解什麼是“良知”。當你明白了這個道理,並且身體力行地去“存天理,滅人慾”的時候,知行合一也就沒那麼困難了。

    對於我們普通人,要想做到知行合一,要想真正實現自己的內外外在的人生價值,或許多讀書,特別是多讀讀王陽明的書將會是一個實現人生的“不二法門”。當然,王陽明融會貫通,打通一切,“事事關心”的境界也闡明瞭,“良知是千古聖賢傳下來的一點真骨血”。所以,讀聖賢書永遠是有用的。要永遠記得,我們要從我們的中國優秀文化中汲取營養,而不是看一些家長裡短或者其他什麼膚淺的文化產品。

    要做到與萬世聖賢為伴,與不朽靈魂為伍。

  • 2 # 無咎

    知行合一是王陽明推崇的修行境界,其實,知行合本身是一對一陰陽,始終在一起,從來就沒有分開過,始終維持著動態平衡,相對來講,知易行難。人的慾望無窮盡,都是慾望闖的禍。老百姓,通常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幹平常事,做平常人!這是老百姓最樸素的知行合一,老婆孩子熱炕頭!幸福指數並不低。人們慾望一旦失控,行必然偏離正常軌道,生活中人往往說的多,作的少,說的好,做的差的現象,這沒有啥,充其量,說他吹牛,危害不大,大的是無限的慾望支配下的知行合一,人的行動勢必被扭曲,誤入歧途。知行合一之時就是墮落之日,邪惡開始,最終自取滅亡就是不可避免。所以,老子道德經主張,對一般人飽其腹,空其志,對智慧的人主張約束他的智慧,讓他不能有邪念,不能為害鄉里是有道理的。修行也是控制人的慾望,君子為腹而不為目,把知行合一控制在正常軌道。正如馬克思所說,物質決定意識,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只有知行合一相互協調,切合實際,目標,理想才能變成現實,人們才會心安理得。我們應該提倡和諧的知行合一,不要無限知的知行合一。既要自強不息,更要厚德載物,讓知行合一迴歸樸素!

  • 3 # 明師說道

    征服別人的人是英雄!征服自己的人是聖人!

    這理講的"度別人"只是從一個角度給予幫助,注重的是你的行為,具體結果不是標準!

    而度自己則注重的是你的結果,當然結果比行為難多了!

    而且結果必需建立在知行合一上!

    首先"知"這個範疇就很大!你"知"到了什麼程度、境界,會直接導致你的結果!我們可以把這個"知"理解成禪宗的"悟"!

    "行"可以理解成禪宗的"證",是自己親身修證到了什麼境界!

    這也就是說你的"知與行"要相互印證,合二為一!這也就是禪宗所講的"證悟"吧!

    其實真正的度人必先自度!否則根本沒有資格!

  • 4 # 走過來I走過去

    知行合一,是一種追求!

    什時候知都要比行多,重點是知“自己”才能知行合一。

    行知一心,是一種邏輯!

    知和行都是心生的一個部分,由心出發方可知行合一。

  • 5 # 西部林飛

    修身 齊家 治國。格物致知,格物致用,即知行合一。

    知:良知 高品德之質,行:實踐行動活動。

    意識良知實踐相合為用,為中華文明道德核心體現。物質與精神,精神高度提升為社會典範。

    提高思想道理品質,良知良質,提升靈魂精神行為準則,增強志氣修為能力,使品質行為習慣性密切相配。

    讓知行合一,讓知行間體現最高境界,讓知行合一之風,成社會群體之善風,成社會與個人高度親和性,親合性,維繫度。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女生戴什麼首飾比較有氣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