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34
回覆列表
  • 1 # 四川達州人

    哈哈哈哈。

    你又被《三國演義》洗腦了。

    關羽是約三事投降嘛?

    是被曹操包圍在下邳,不是土山。曹軍直接攻破城牆,關羽被俘。哪裡還有什麼約定三事?

    ——(太祖曹操)擒羽而歸。

    至於220年關羽被江東俘虜,關羽實在沒有臉面投降了。

    關羽是劉備集團的二大王,荊州方面軍總司令,荊州總督,前將軍身份。失敗已經很丟人了,投降江東又有什麼用?

  • 2 # 風雨中的梅雲

    呵呵,其實不僅是關羽看不起東吳。而是魏國和蜀國的領導人和重要的文武大臣幾乎都看不起東吳。原因很簡單,因為東吳並沒有一統天下的野心,他們只想保住自己的一畝三分地。這對於野心勃勃的曹操集團和劉備集團來說,東吳的確上不得檯面。至少從表面來看,曹操握有漢獻帝。所以,曹操可以以正統自居。再看劉備,雖然沒有漢獻帝這張牌,但劉備的名片上寫著,中山靖王之後,孝景帝玄孫。再加上漢獻帝親口承認劉備的皇叔身份。所以,劉備也可以以正統自居。再看東吳,最初的孫堅只不過是下邳太守,現在的東吳在曹操的眼裡,就是亂臣賊子。在曹操看來,孫權跟劉備都是一路貨色。但由於曹操和劉備光明正大的PK過。所以,作為對手,在曹操的心裡,劉備的分量要比孫權重的多。我們說,打不過的對手,就是朋友。曹操和劉備雖然不會成為朋友。但他們都很尊重對方。但孫權就不一樣了。他也光明正大的跟曹操幹過。但還沒碰到曹操這個大boss,就被張遼以幾百人給打的差點投胎。再加上孫權的江山是弟承兄業。所以,無論是曹操還是劉備,都打心眼裡看不起孫權。我們說,孫權其實也取得過一些成功。如果按照孫子兵法的精髓來說,兵者詭道也。孫權打贏赤壁之戰也合情合理。但這說到底終歸是靠陰謀詭計獲得的。所以,當時的人們稱東吳叫江東鼠輩。我們看曹操是怎麼評價趙雲和馬超甚至是關羽張飛的?堪比呂布。特別是平價關羽,忠勇仁義集於一身。再看劉備,他之所以跟東吳聯盟,說白了就是在利用東吳。而曹操和劉備,他們都是大統一的忠實執行者。因為在他們看來,無論是誰最終勝利。大漢朝還是一個國家。在這一方面,曹操要比劉備優越一些。說白了,劉備由於自身的劣勢,才不得不跟東吳聯盟。再看孫權,為了保住自己的榮華富貴,時而聯合劉備,時而聯合曹操。從來沒有過想要一統天下的想法。要知道,東吳的實力可是要比劉備強得多。但他們只是在防禦。做個假設,如果劉備能有孫權的實力的話,劉備會怎麼做?就連諸葛亮都說了,只要破了曹魏,東吳自然會望風而降的。也正因為大家都瞧不起東吳,所以關羽才敢放話。虎女焉能許配犬子。要知道,孫權就算再怎麼被人看不起,好歹也是一國之主,他的地位跟劉備曹操相同。關羽作為劉備的一個下屬,這不是以下犯上嗎?就拿三國演義來說吧。關羽降漢不降曹,話雖這麼說。但大家都知道,當時的漢就是曹,曹就是漢。一回事,只不過是叫法不一樣而已。在關羽看來,他可以投降曹操。因為曹操手裡握著皇帝。雖然是個提線木偶,但這個木偶卻是大家的共主。比如,漢獻帝按照曹操的意思,封關羽為漢壽亭侯。含金量自然要比劉備封的官爵名正言順多了。所以,從某一方面來說,關羽降曹並不覺得怎麼丟人。再加上當時的劉備也是無影無蹤。所以,關羽投降曹操也能說得過去。要知道,關羽此後不論何時,口頭禪總是漢壽亭侯關羽如何如何。可見關羽雖然掛印封金了,但他對曹操暗示漢獻帝給他的封號並不反感。但東吳就不一樣了。光明正大的PK,他們並不敢。只會在背後幹一些見不得人的勾當。要知道,東吳在關羽攻打襄樊的時候,是以盟友的身份在背後地裡捅刀子的。我們說,戰場之上敵對雙方雖然都是拼盡全力的要治對方於死地。但還是要講求一些規則的。比如黑厚學的鼻祖漢高祖劉邦,在偷襲項羽之前,還知道先下戰書再開戰。再看二戰時期,就連小日本在偷襲美國珍珠港之前,都知道在最後一刻向美國宣佈開戰。可大家看看東吳是怎麼做的,嘴上抹蜜,背後掏襠。作為一個國家,乾的盡是一些下三濫的勾當。你讓世人怎麼高看你?所以,東吳儘管有甘寧太史慈一類的名將,大家還是稱他們為江東鼠輩。也就沒什麼可奇怪的了。關羽被俘後,內心對東吳可以說是仇恨到了極點。用一句三國演義裡的古話說,恨不得生啖汝肉,還投降你?做夢去吧。問大家一個問題,當時的龐德為什麼不投降關羽?因為龐德覺得曹魏是正統,是上邦大國。而蜀國是番邦,劉備是反賊。投降劉備就是自降身份。那麼反過來再看關羽,劉備是主子,是萬歲。關羽是老闆的兄弟,怎麼也是個九千歲。你東吳是什麼?就算你再怎麼實力強大,充其量就是個做大了的亂臣賊子。就算你孫權不承認劉備的政權,那麼,大漢天子還在。他是萬歲,你孫權再大也是他的臣子,你再高也是個九千歲。投降你?別逗了。寧死也不屈身侍賊。要知道,人在年輕的時候,會有些患得患失。但要是人到了老年的話。反而不怎麼會在乎生死了。這也就是我們常說的雁過留聲人過留名的原因了。

  • 3 # 國富民強123456789369

    謝邀。關羽看不起東吳而降曹這和關羽一生的思想有關。一方面,關羽一生典型的忠漢思想。劉關張桃園結義,劉備的劉漢血統起到很大作用,而三人都絕對忠於劉漢的思想是結義的基礎。三人出生底層,結義後,沒有參加張角的黃巾軍,而是投靠諸侯參與剿滅黃巾軍,也是忠於劉漢的實際行動。在徐州,劉備戰敗而逃,關羽被圍,曹操派張遼等勸降,最終關羽投降。但關羽投降的條件是降漢不降曹,僅管實際是降曹,但那時,曹操是挾天子以令諸侯,故名義上關羽還是投降劉漢,並非降曹。而實際關羽投降也並非貪生怕死,因為劉備的夫人在他軍中,他是為劉備而屈降。他在等待時機,屈降是權宜之計,他最終是想和劉備幹一番事業。而來曹操上馬金,下馬銀,極盡拉攏收買之能事,關羽並不動心,在知道劉備下落後,決絕離開曹操。這一過程,是關羽義氣的突出表演,成為後世的楷模,使他成為武聖關二爺。第二方面,關羽出身底層,受盡士大夫官吏的欺壓,因此,他一生憎恨官吏士大夫階層。不管是對當時的諸侯,還是對待自己的官吏,他都沒有好臉色。這也為他被殺埋下禍根。關羽看不起東吳,1.東吳是反賊,非漢正統。因為關羽憎恨所有反劉漢的勢力,從張角的黃巾軍起義,到董卓害漢,到東吳割據獨霸一方,在關羽眼裡都是敵人。2.東吳沒有挾天子以令諸侯的資本。東吳是一方諸侯,關羽對士大夫是看不起的,不僅僅是東吳,其他諸侯也一樣。就如西蜀的五虎將之一的黃忠,在他眼裡就是一個老兵,不能跟他平起平坐,為止,差一點兒,劉備給他的封號也不接,還要離開荊州重地,去西川比武。可見關羽自視多麼的高。他是跟劉備並坐的人,其他人,別提,沒資格。東吳來荊州為孫權兒子提親,關羽就說,虎女怎能嫁犬子,可見,他骨子裡瞧不上孫權。關羽荊州兵敗,敗走麥城,直到被抓。他壓根就沒考慮過投降。他不降除漢外的其他人,也不降他瞧不起的人,他無後顧之憂,他視死如歸。

  • 4 # 自由的鷹28185386

    曹操好歹是漢丞相,當時劉備集團也是居無定所,何況也是暫居,還得到了獻帝的封爵。到了後來,劉備集團拿下益州和荊州大部分,心氣更盛,加上關羽自己的性格,哪裡看得起地方割據勢力東吳?這裡面還有個問題,若是孫堅在,關羽可能還得給幾分面子,碧眼小兒孫權,居然和我大哥同輩平起平坐同為一方君主,關羽內心就更不服氣了!

  • 5 # 歷史的天空絢麗多彩

    關羽看不起東吳是有道理的。

    三國曆史上,曹操憑藉自己的能力,組建軍隊,滅了袁紹,呂布等諸侯,平定北方;劉備是關羽的大哥,也是白手起家,打出了自己的一片天地;孫權繼承父兄基業,做了江東之主,孫權屬於富二代,所以關羽瞧不上孫權。

    孫權相比於曹操,劉備,屬於守業之主,能把孫策留下的地盤守住就不錯了。孫權打仗也確實不怎麼樣,他兩次親征合肥,第一次是赤壁之戰後,孫權想趁機佔領合肥,曹操派大將張遼鎮守合肥,兩軍大小十餘戰,孫權也佔不了什麼便宜。周瑜派程普和魯肅前來增援,孫權有了援軍,馬上和張遼開戰,沒想到兩次遭遇慘敗,大將太史慈也被射死了,孫權無奈罷兵回東吳了。

    第二次徵合肥,孫權親統十萬大軍,呂蒙,甘寧,蔣欽,潘璋,周泰,陳武,董襲,徐盛等江東頂尖的大將跟隨出征,可以說江東出動了超豪華的陣容。合肥守軍不過七千人,將領不過張遼,李典,樂進三人,江東佔據了絕對的優勢,但一場大戰,東吳軍大敗,吳主孫權也差點被張遼活捉了,張遼威震逍遙津,一提到張遼的名字,東吳的嬰兒嚇得都不敢啼哭,這一戰徹底把孫權打懵了。張遼和關羽是好朋友,張遼的能力是比不上關羽的,張遼都把江東殺成這樣了,關羽更瞧不起江東這些人了。

    也正因為看不起東吳這些將領,魯肅請關羽過江赴宴,想逼迫關羽交還荊州,關羽才敢於單刀赴會,和魯肅談判破裂後,關羽抓住魯肅的手,像提小雞一樣,把魯肅提到江邊,關羽上了船和魯肅道別,魯肅已經嚇得魂不附體了,呂蒙,甘寧等江東名將,眼睜睜的看著關羽吃飽喝足平安回到荊州,這更讓關羽看不起東吳諸將了,

    藐視吳臣若小兒,單刀赴會敢平欺。

    關羽對曹操是很敬重的,如果不是和劉備相識較早,關羽有可能成為曹操的大將,關羽跟隨劉備討伐董卓的時候,關羽請令去戰華雄,因為出身卑微,袁紹,袁術弟兄瞧不起關羽,大多數諸侯也有輕看關羽的意思,只有曹操支援關羽,而且還給關羽熱了一杯酒,曹操是一方諸侯,關羽不過是個小兵,這待遇令關羽十分感動,曹操是不看出身,唯才是舉的人,對關羽有知遇之恩,關羽和曹操是政見上有不同,個人關係還是不錯的,所以關羽被困土山,曹操答應關羽,降漢不降曹,關羽就投降了曹操,而且為曹操剿滅袁紹,立下大功。

  • 6 # 沙鷗說一說

    首先我要糾正一個說法,關羽不是降曹,他自己認為他投降的是漢朝。

    關羽一直對一個頭銜很自得,就是漢壽亭侯,因為這個爵位是漢獻帝授予的,是正牌的,其他的頭銜都有點名不正言不順。所以,關羽向漢朝的曹丞相投降,他覺得自己可以接受。

    至於東吳,關羽一直認為是鼠輩,這有幾個方面的原因。

    其一是,當時北方計程車族普遍看不起南方的豪強。即便是東晉滅亡,衣冠南渡,流離失所南下江南安生的北方大族,依然把持著話語權。像孫家這種南方土生土長的地方勢力,北方人還是有一種天然的優越感。

    其二,孫家有些事情是做的不地道,比如把傳國玉璽據為己有,這是無視當時還沒正式滅亡的漢王朝。對於一直忠義自居的關羽來說,肯定是看不慣的。

    還有,孫家依附過稱帝的袁術,攻擊過漢朝宗室的劉表,這些在當時的道義上都是站不住腳的。

    所以,以關羽這種始終以忠義自居的人,是絕對看不起東吳的。

  • 7 # 漁樵之人W

    謝謝邀請!關羽為何看不起東吳,而寧願降曹?這是有原因的,關羽和劉備、張飛開始打天下的時候,多次和曹操合作過,關羽很瞭解曹操的愛將,曹操很愛惜關羽的武功,朝思慕想為己所用,只是關羽和劉備、張飛結義盟誓過了,不好背信棄義。雖然走道不同,但是關羽和曹操的私人感情還是很好的!至於東吳,關羽對他們沒有什麼好印象,一是孫劉聯姻,東吳孫權的妹妹孫尚香和劉備結親,表面上是好事,實則是孫權、周瑜為了殺害劉備所設的圈套,陰謀暴露後,新婚的新娘子怎麼會讓新郎被殺呢?孫權的母親也不願意。這樣殺不成,就實行軟禁的辦法,讓劉備不能脫身。後來諸葛亮設計才把劉備救出來。人們常說,周郎妙計安天下,賠了夫人又折兵就是這個事兒。二是孫劉聯軍,鏖戰赤壁,前方大戰在即,諸葛亮在後方正忙著“借東風”火攻事宜,周瑜卻暗中派人到後方去殺諸葛亮,由於諸葛亮事先早有準備,及時走開,使得沒有殺成。後來,周瑜又多次陷害諸葛亮,都沒有成功。這些事情,人們總感覺東吳做事不地道,沒有好印象,關羽怎能看得起東吳?關羽被曹操俘獲,之所以投降,他感到,曹操是明正言順的漢家丞相,才答應“降漢不降曹”,這裡面還有私人的感情,關羽感到曹操和他處事,沒有使關羽看不起的地方,而東吳只是一方諸侯,代表不了漢家天下,做事又不能使人信任,所以關羽不怎麼能看得起東吳。

  • 8 # 略木略子略

    三國英雄~關羽,可以說是一個神話:他溫酒斬華雄、顏良文丑,過五關斬六將,千里單騎,賺城斬車胄,華容道,長沙之戰,水淹七軍,擒于禁,斬龐德等等,每一戰都是威風凜凜、威震華夏、人中豪傑!嚇得曹操差點遷都躲避。東吳偷襲荊州,關羽兵敗被害。 關羽去世後,逐漸被神化,民間稱為關公,歷朝歷代尊稱為“武聖”,與“文聖”孔子齊名,可見關羽對後世影響極大!

    關羽在率軍北上之時,東吳孫權曾派人向關羽提親,意結秦晉之好,鞏固孫劉聯盟,卻遭到了關羽當頭棒喝,“虎女焉能嫁犬子?”充分說明了關羽從心裡看不起東吳,稱東吳皆乃“鼠輩”、“吳狗”,也因此招來了殺身之禍。

    關羽以其“忠”“義”,忠於漢室,忠於其主劉備,贏得世人敬畏。而相對於東吳孫權來說,其一是孫權做為諸候,繼承父兄基業,割據一方,因為關羽對“忠”看得十分重,認為東吳人全是不忠於漢室之輩,所以關羽瞧不上孫權。其二,認為孫權只是守業之主,攻城略地不行,孫權兩次親征合肥,都以慘敗而終。特別是第二次徵合肥,孫權親統十萬大軍,帶著呂蒙,甘寧,蔣欽,潘璋,周泰,陳武,董襲,徐盛等江東大將,竟被張遼的七千軍隊打敗,孫權也差點被張遼活捉了,這一戰下來,關羽更瞧不起江東這些人了。

    其三,東吳謀士雖多,但真正能頂用的,並沒有多少。東吳第一謀士周瑜氣量狹小,且謀略不精,被諸葛亮三氣而死;魯肅請關羽過江赴宴,逼迫關羽交還荊州,關羽單刀赴會,和魯肅談判破裂後,關羽抓住魯肅的手,像提小雞一樣,把魯肅提到江邊,關羽上了船,魯肅已經嚇得魂不附體了;張昭之輩,在曹軍飲馬長江之時居然勸孫權主動投降,可謂是膽小如鼠。江東之地,號稱名士輩出,居然連一個能拿得出手的都沒有,以關二爺的眼光,安能看得上?

    更可氣的是,孫權不敢主動進攻曹操,赤壁之戰後,更是破壞蜀吳聯盟,屢次想用陰謀來拿下荊州,比如讓孫夫人劫持阿斗;給關公設鴻門宴。更要命的是讓呂蒙率軍“白衣渡江”,趁關羽攻樊城時,背後捅刀子,這種趁人之危的偷襲是可恥的。

    關公平生光明磊落,孫權的這些舉動,在它看來,不過是蛇鼠兩頭,陰險狡詐的小人所為。對於這種小人,任他是一代帝王,關二爺也絲毫瞧不上。

    關羽對曹操是很敬重的,曹操憑藉自己的能力,組建軍隊,滅了袁紹,呂布等諸侯,平定北方,關羽跟隨劉備討伐董卓的時候,關羽請令去戰華雄,因為出身卑微,袁紹,袁術弟兄瞧不起關羽,大多數諸侯也有輕看關羽的意思,只有曹操支援關羽,而且還給關羽熱了一杯酒,曹操是一方諸侯,關羽不過是個小兵,這待遇令關羽十分感動,曹操唯才是舉,對關羽有知遇之恩,所以關羽被困土山,曹操答應關羽,降漢不降曹,關羽就投降了曹操,而且為曹操剿滅袁紹,立下大功。

  • 9 # 浮雲索驥

    東吳讓人看不起是正常的,因為這是《三國演義》這部小說藝術化表現手法。羅貫中在寫三國演義中,蜀漢是正面主角,曹魏是反面次主角,東吳就是個配角。所以,就要把東吳描寫成一個偏安一隅、左右搖擺的角色。

    首先,把東吳寫成沒有太多進取心,以偏安一隅、劃江自保的形象。所以,就有需要時跟劉備結盟,共抗曹操。有利可圖時,就偷襲荊州,鞏固自己的防禦圈。

    其次,把東吳寫成沒有太強的戰鬥力,只依靠優勢兵種——水軍,進難成功,退能固守的形象。所以,孫權率重兵十萬北上進攻逍遙津,敗於張遼區區數千人之手。而曹丕率三十萬人來攻時,卻又能大破之。

    第三,把東吳寫成兩面三刀,善使詭計,卻又難以成事的形象。所以,就有美人計誆騙劉備,卻賠了夫人又折兵;試圖誘關羽上門,卻又被單刀赴會嚇破膽的故事。

    所以說,羅貫中就是要用這種手法,讓人看不起東吳。當然這是演義中的事,事實上恐怕未必是這樣。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白襯衣有多少種穿法?怎麼穿才時髦顯氣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