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開心牆頭草
-
2 # 張鐵軍158
社會適應不良之因,可以導致神經遞質異常之果。
神經遞質分泌異常本身不足以囊括或定義抑鬱症,抑鬱症是綜合因素促成的結果。
事實上,各種精神障礙,包括精神分裂症、抑鬱症、焦慮狀態等都有神經遞質分泌異常。神經遞質分泌異常與抑鬱症的關係,目前依然是“假說”,而非確認。
-
3 # 廣種薄收
提出這樣問題的人應該是典型的理科生,相信決定論思維,確定性地相信因果,認為事件之間一定存在單向的因果關係,不是A決定B,就是B決定A。這種思維模式屬於典型的科學思維,適用於尋找確定事件之間的聯絡。
但是很遺憾,心理學現在還不屬於嚴格的科學範疇,按照英國哲學家羅素對知識的分類,心理學屬於哲學範疇,是1879年才從哲學本體中分離出來的一門獨立學科。哲學是介乎神學和科學之間的東西,是試圖用科學的理性方法去思考迄今為止仍不能肯定的事物。大到世界的本原,小到你所提到的抑鬱症。
由於研究物件有很多不確定性,因此我們很難僵化地直接套用科學的研究方法來研究心理,目前我們能做的是借用一些科學方法來研究心理現象。以你所提到的抑鬱症為例,關於抑鬱症的病因心理學的各種流派都有自己的解釋,五花八門,精神分析學派用攻擊本能不能正常向外釋放,轉而指向自身進行自我傷害來解釋,行為主義學派用環境中缺少積極強化來解釋,認知主義學派用不合理認知方式來解釋,人本主義流派用需要的滿足受阻來解釋,生物流派用遺傳和生理(也就是你問題中提到的和情緒相關神經遞質缺少)來解釋等等,有些解釋是相互補充的,有些解釋甚至是相互矛盾的,這再一次印證了這門學科研究物件的不確定性和這門學科的非科學性,對同一個問題缺少唯一的確切的答案。綜合來看,目前大多數人能接受的結論是,抑鬱症是生理因素和社會因素相互作用的結果,既有生物的原因,也有社會心理的原因,但兩者不是獨立發生作用,而是相互影響,或者可以理解為互為因果,當然不是科學意義上的因果概念。但具體以哪個因素為主哪個為輔依然沒有形成一致的看法,也許有一天隨著研究技術的提升會有,也許永遠不會有,就象哲學上很多本原問題一樣。所以你提的問題目前來看沒有確切的答案。
相應的抑鬱症的治療目前也是用兩條腿走路,一是藥物治療,主流的藥物是透過增加病人體內的五羥色胺的數量來改善病人的抑鬱情緒。二是心理諮詢,透過談話改變病人的認知和行為,進而改善病人的情緒。
,
-
4 # 5分鐘心理
是抑鬱情緒,影響神經遞質的大腦化學物質的分泌,而主要影響的是單胺類神經遞質的分泌活動,在抑鬱的狀態下,這些大腦中的化學物質的分泌水平是呈下降趨勢,這一現象的證實主要是來源於現在能夠緩解抑鬱症狀的藥物,當中有一種單胺類藥物,就是起著緩解抑鬱情緒狀態的作用,所以不是神經遞質紊亂(下降)造成的抑鬱情緒。停藥復發的原因還包括現在抗抑鬱藥物主要以緩解抑鬱症狀為主要作用,所以你第1個疑問是正確的。
其實所謂的抑鬱症是一個分類複雜,病因不明,因果關係難以論證的一種疾病,抑鬱症已經被列為精神疾病分類之中,雖然也被稱為情緒疾病,心境障礙等,但相對於抑鬱神經症的病症完全屬於精神障礙之類病症,因為凡是屬於神經症之類的疾病,很早以前就被歸類為精神障礙疾病之類。
現實中的抑鬱症分類是很多的,比如抑鬱神經症、內源性抑鬱症、繼發性抑鬱症、不典型抑鬱症、季節性抑鬱症、老年抑鬱症等等,其形成病症的因素也是錯綜複雜的,不論是在心理學界還是精神病學界,都沒有一個統一的論證,但在醫學診斷下的標準是根據精神病學診斷標準來規定的,是統一的。
另外,心理學家透過研究發現,不論人們心裡是快樂、興奮、激動、焦慮或抑鬱,確實都與腦生理變化有密切的聯絡,特別是這些心理狀態的表現與應激激素(如可的松)的分泌有關,所以一直懷疑抑鬱情緒反應中,應該同樣包含了應啟用動的成分,也正是上述所產生的生理變化,才會造成我們出現抑鬱情緒等不良症狀的顯現。
所以在治療抑鬱症的時候,一定要遵照醫囑服用抗抑鬱藥物,但不同的抑鬱症,在心理治療上,應採用不同的心理治療方法,不能千篇一律,因為治療抑鬱神經症的心理治療是一種方式,而治療內源性抑鬱症的心理治療是另外一種方式,也可以說兩種抑鬱症的治療方法是截然不同的,治療的方向是相反的,否則會適得其反,甚至有可能會加重患者抑鬱病症症狀。
關於抗抑鬱藥物,主要的作用是控制或緩解抑鬱症狀(情緒),單胺類藥物的作用也是為了增加單胺類神經遞質的分泌,阻止由於抑鬱情緒所造成的神經遞質的分泌下降,而抑鬱病症的復發,不論是停藥或是在服藥當中都與抑鬱情緒所造成的抑鬱症狀是直接的關係,而間接的關係就是抑鬱情緒造成單胺類神經遞質分泌的下降。
-
5 # 裡外雅堂
心理學界、生物學界和醫學界普遍認為抑鬱症是一種由遺傳基因、生理因素、成長經歷和環境因素共同作用而產生的精神疾病。即,我們經常聽說的五羥色胺、單胺類、去腎上腺素等多種大腦神經遞質的分泌不足,個人的童年經歷,後天突發事件等原因共同作用而成。那麼,到底是情緒導致神經遞質缺失還是神經遞質的缺失導致的情緒?我們需要從人類對抑鬱症的認識說起。
人類的抑鬱症研究史1.原始社會
抑鬱症並不是現在才存在和產生的。原始社會里,人們將抑鬱症視為惡魔對人的控制,認為患者是被惡魔附身,因此以咒語、祈禱等巫術或宗教儀式進行驅魔,以達到治療的目的。有的部落在當時比較發達,掌握了一種叫“環鋸術”的治療方式,透過在腦袋上鑽一個洞,達到將惡魔釋放出來的目的。這種治療方式被廣泛運用於治療偏頭痛、癲癇和精神類疾病。三國時期,神醫華佗就曾想用這種方式治療曹操的偏頭痛。
2.古希臘時期
抑鬱一詞源自希臘語melainachol,意思是黑膽汁。
公元前5世紀末,醫學之父希波克拉底提出體液學說,認為人體內有四種體液,分別是血液、粘液、黃膽汁和黑膽汁,抑鬱症是由於體液不平衡,黑膽汁過多而引起的。提出用曼陀羅花等通便、催吐的草藥治療患者,以達到體液重新平衡的效果,開創了藥物治療抑鬱症的先河。同時,他也意識到了心理、環境對個人的影響,而對國王帕迪卡斯二世提出迎娶心愛女子以達到治療抑鬱症的效果。
由於體液學說,部分醫生認為應該採用放血療法,但這也傷害了不少無辜患者。
但哲學家蘇格拉底和他的學生柏拉圖反對體液學說,認為嚴重的精神障礙屬於哲學範疇。柏拉圖更是提出了成長模型,認為一個人的童年生活會決定成年後的性格。他的學說影響了後世的心理學和精神病學。
3.中世紀
到了中世紀,人們再次將抑鬱症視為是魔鬼在作祟,以及人類不能抵抗世俗誘惑和肉慾之罪而得到神的懲罰,抑鬱症患者再次面臨各種巫術咒語和宗教儀式的治療,有的被當成巫師驅逐。
文藝復興時期,抑鬱症曾一度被認為是一種學者們才會患上的病,甚至是一種貴族病,有學識、有地位的人才配得抑鬱症。這一觀點的代表人物是亞里士多德,他認為在哲學、詩歌、藝術和政治上出類拔萃的人,都有憂鬱的特質。最後,憂鬱代表深刻、複雜甚至天賦的觀念席捲歐洲。氣質憂鬱開始被視為有深度,脆弱的性格被看成是為深邃的心靈付出的代價(比如名畫《蒙娜麗莎》)。
4.近現代與當代
17世紀,生理學與解剖學不斷湧出各種重大成果,1621年羅伯特·伯頓的《憂鬱的剖析》可以說是對以往抑鬱症研究成果的集大成者。當時流行將人看作是一部機器,代表人物哲學家笛卡爾。受其影響,對抑鬱症的產生有了許多新的解釋,認為抑鬱症是由於大腦纖維失去彈性或特定部位血液供應不足所引起的。
英國醫生喬治切恩則提出,抑鬱症是由於過分貪圖享受而形成的,並提出“輕奢膳食療法”,被廣大民眾所接受,並被貴族階層流行開來。
受喬治切恩的影響,此時的抑鬱症患者廣泛受到歧視,其中一派主張用身體的痛苦類分散患者對內心痛苦的注意,而採用一些奇怪的療法,如讓病人溺水,將病人放到奇怪的旋轉機器中讓人昏厥嘔吐。
18世紀末,抑鬱症被人們視為具有洞察力額心理狀態,康德提出“憂鬱可遠離俗世塵囂”、“以規範為準的美德,似乎是要與心靈的憂鬱結合才能達到的最高和諧”。
1868年美國神經學家彼爾德認為抑鬱症是工業化導致的神經力量的耗損和衰弱,多見於社會中上層的腦力勞動者,強呼叫腦過度導致的抑鬱症。
1879年馮特建立第一所心理學實驗室,心理學正式脫離哲學成為一門科學,人們對抑鬱症的看法開始轉向了心理學,認為抑鬱症是“會阻礙一個人活出真實自我的精神疾病”,患者被送往安老院,得到合適的照顧。
此後,心理學精神分析鼻祖弗洛伊德提出抑鬱症是由於對客體的愛的幻滅而產生的,現代精神病創始人德國克雷佩林分析抑鬱症的成因主要是有缺陷的遺傳,外部環境刺激佔一小部分。這兩種主流觀點,將人們對抑鬱症的認識代入科學軌道直到今天。
但抑鬱症到底是心理因素多一些,還是生物因素多一些,心理學家和生物學家至今沒有得出結論。
或許我們可以從名人的抑鬱症窺知一二。
青睞名人的抑鬱症由於成功與聲名的膨脹、孤獨和壓力無形中放大了好幾倍,抑鬱症似乎更青睞名人們。
唐朝的詩鬼李賀,文藝復興時期的米開朗琪羅,19世紀末20世紀初的西班牙畫家畢加索,數學家哥德爾等等無不是抑鬱症的患者。
日本作家川端康身世悲慘,2歲的時候父母雙雙離世,14歲的時候所有的窒息親屬離他而去,超越年齡所能承受的悲痛,他一生都在與抑鬱症作抗爭,終於在73歲事業巔峰時期,含煤氣管自殺身亡。
華裔女作家張純如,由於寫《南京大屠殺》一書,每天直面歷史的血腥,由失眠噩夢漸漸發展成嚴重的抑鬱症,最後走上絕路。
著名音樂家肖邦,在譜曲時,思慮過度,追求完美,經常為無法達到盡善盡美的構想而感到遺憾、絕望,經常把自己關在屋子裡,不斷的思考、抽泣、折斷筆,寫完再修改,寫完再修改,一頁曲可以修改長達一個星期。
作家海明威在某一個早晨用一把雙筒獵槍一槍炸破了自己的頭顱蓋,此後,他的父親、妹妹、弟弟、孫女等多名家族成員先後因抑鬱自殺,被人們稱為“海明威魔咒”。
除此之外,還有很多。
結論那麼,抑鬱症到底是神經遞質減少導致的情緒,還是情緒導致神經遞質的減少?
從人類對抑鬱症的認識和研究發展史,我們可以看到,抑鬱症是既有生物因素,又有心理因素的。
從名人們的抑鬱症經歷中,我們可以看到:壓力、成長經歷、嚴重刺激、過度追求完美、社會環境、遺傳因素等等,均是導致抑鬱症產生的可能因素。
中國傳統中醫說,鬱症,既指因憂思抑悒引起的情志致病,也指氣血鬱滯等生理反應引發的疾病。
如此,對於抑鬱症而言,生物因素和心理因素是相互影響、相互依存的。神經遞質的多少影響著情緒的高低,反過來,情緒的高低也影響著神經遞質的多少。
抑鬱症是以情緒低落,思維緩慢,意志活動減少為主要表現
看到很多文章說抑鬱症是由於大腦內的5-羥色胺、去甲腎上腺素和多巴胺三種神經遞質紊亂導致的。
第一個疑問是否是長期情緒低落導致的神經遞質紊亂呢?
第二個疑問是否是神經遞質紊亂導致長期的情緒低落呢?
吃藥治療抑鬱症是解決神經遞質紊亂的問題
停藥很容易復發是不是證實第一個疑問是對的呢?
回覆列表
在探究抑鬱症發病的遺傳因素時,往往會提到5-羥色胺、去甲腎上腺素等缺乏問題。
也就是說抑鬱症有可能是神經遞質缺乏,或者其他科學尚未揭示的原因引發的;但反推似乎不妥。
成為抑鬱症是“一果多因”,遺傳因素、人格因素、童年有創傷、家庭不和睦、學習不得法、人際關係差——太多的原因都可能導致抑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