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戎評
-
2 # 國平軍史
歪把子、小鋼炮、三八大蓋、王八盒子等稱謂,都是抗日戰爭時期,我抗戰軍民對於侵華日軍陸軍步兵裝備制式兵器的稱謂。
相對應的歪把子,也即6.5mm口徑大正十一年式輕機槍;南方人稱日軍的小鋼炮,也即70mm口徑九二式步兵炮;三八大蓋,也即日軍普遍裝備的6.5mm口徑三八式步槍;王八盒子,也即8mm南部十四式手槍。
歪把子:總裝備數量有3萬餘挺,是侵華日軍裝備最主要的輕機槍。此後,日本軍工開發的6.5mm彈匣供彈的96式輕機槍,以及7.7mm彈匣供彈的99式輕機槍,更多地是裝備太平洋戰場上的日本陸軍野戰師團,參與和美軍殘酷的奪島戰役。
之所以稱大正十一年式輕機槍為“歪把子”,主要就是此槍的槍托為了便於貼腮瞄準,而向右側彎曲,因此,北方抗戰軍民,就將此槍稱為“歪把子”,還是非常形象的體現了此槍的外觀特徵。
歪把子輕機槍,裝彈非常有自身特色,即便全球範圍都是絕無僅有的,採用了6只5發橋夾,壓進敞開的漏斗內。
壓滿漏斗後,此槍的容彈量為30發,對於採用20發彈匣供彈的捷克ZB-26輕機槍、勃朗寧M-1918A1/A2輕機槍而言,火力要比這兩把輕機槍強悍許多。
但歪把子輕機槍採用漏斗敞開狀供彈,雨雪風沙塵埃等,顯然對於歪把子輕機槍的射擊精度包括動作可靠性,帶來了一定的麻煩。
日本軍工之所以在繳獲捷克ZB-16輕機槍的基礎上,結合歪把子輕機槍的槍管技術,研發了兩者相融合,採用30發彈匣供彈的96式輕機槍,就是看到了歪把子輕機槍在實戰中的操控不便,包括供彈也不方便。
三八大蓋:之所以稱其為“三八大蓋”,是因為槍機上有一個隨槍機連動,用來防塵的蓋子,以及機匣上刻有“三八式”字樣而得名。
侵華日軍陸軍步兵最主要的制式裝備,採用5發橋夾彈倉供彈模式,發射7.7mm口徑子彈的九九式步槍,主要裝備駐南洋和太平洋島嶼爭奪戰的日軍野戰師團。
三八大蓋,其原型是三十年式步槍,日俄戰爭時期,日本陸軍步兵的制式裝備,北方人稱“金鉤步槍”,此時還不帶防塵蓋,北方的風沙塵埃容易進入,導致槍械操控不良,從而嚴重影響射擊精度,容易折斷撞針。
槍械設計師南部,將“金鉤步槍”的槍機重新進行簡化,同時在槍機表面增加了一個隨槍機連動的防塵蓋,被重新命名為“三八式步槍”。
三八大蓋,可能是二戰時期,全球裝備的5發手動步槍中,最長的一把步兵槍械,全槍長1.275米,裝上長長的三零式軍刺,三八大蓋全長就有1.659米,從而保證在殘酷血腥的白刃戰中,佔據有一定的優勢。
因此,三八大蓋非常適合身材矮小的日本兵用來拼刺刀,二戰時期,日本陸軍步兵以槍法精準、拼刺技術過硬而聞名,百米跪姿射擊,幾乎槍槍上靶。
-
3 # 西門三姥爺
抗日戰爭中,有很多武器第一次出現在中國軍民面前,為了好記且便於傳達資訊,人們給這些武器起了不少外號,比如“三八大蓋”、“歪把子機槍”,還有“盒子炮”、“大眼擼子”、“王八盒子”等,咱現在就把這些外號與武器一一對應下。
“三八大蓋”:正名是三八式步槍,二戰時期日本的制式步槍,其“三八大蓋”的外號來源於其槍機上方的防塵蓋,包裹著槍栓,又因為槍匣上有“三八式”字樣的日語漢字銘文,所以被人俗稱做“三八大蓋”。
“歪把子機槍”:正名是大正十一式輕機槍。名稱中“大正”是1922年所在位的天皇名字,而“十一”指的是該槍定型的1922年是大正天皇在位的第十一年。
作為日軍在二戰時期的主力機槍之一,這把槍採用了槍托向右彎曲的設計,能夠方便使用者托腮瞄準,所以被稱為“歪把子”機槍。
“王八盒子”:正名是南部十四式手槍,二戰中主要裝備於日軍將校級軍官。當時中國使用比較多的毛瑟C96手槍因為有一個可以當做槍托的木盒,因此被稱作“盒子槍”,而南部十四式手槍外形和毛瑟C96有點類似,王八則是對日本侵略者的蔑稱,所以叫做王八盒子。
此槍設計者為南部麒次郎大佐,但設計得比較失敗,比如撞針硬度不夠且較脆,擊發無力,容易折斷,甚至連自殺也無法保證。而且由於彈匣卡筍設計上的失誤,導致這把槍卡殼頻繁、容易走火,距離一遠子彈就亂飛,穿透力極差,連厚一點的木板門都無法擊穿。
“大眼擼子”:正名是勃朗寧M1911,是美軍中最常見的制式手槍,並一直從1911年使用至1985年,曾經歷一戰、二戰、北韓戰爭、越戰以及波斯灣戰爭。
“擼子”是中國北方對彈匣位於槍把內的小手槍的稱呼,而M1911被稱為“大眼擼子”的原因則是它在當時的手槍中體型最大。
“盒子炮”:中國又稱駁殼槍,正式名稱是毛瑟軍用手槍。20世紀上半葉的中國正處在水深火熱中,各派軍閥相互征戰,急需要武器進行作戰,而當時的日本控制西方向中國出口軍火,但駁殼槍作為手槍則不在此列,因此駁殼槍成為各派武裝的首選。
後來人民軍隊裡也大量裝備這種駁殼槍,打響南昌起義第一槍的起義部隊總指揮朱德用的就是一支駁殼槍。當年有不少中國槍手攜帶兩把以上的駁殼槍,一隻帶木製槍套,另一隻將準星磨平,插在腰帶上,便於拔槍射擊。例如,楊靖宇將軍殉國時,身上攜帶了三把駁殼槍。
對盒子炮的情感, 華人比其他人應該更深, 因為中國使用的盒子炮, 在數量上絕對超過任何其他一個國家。馮玉祥將軍甚至用駁殼槍裝備了一個手槍旅,該旅每人兩把駁殼槍、一把大刀。有人估計, 在中國起碼曾有過40萬把以上的盒子炮, 如果毛瑟生產一百萬把, 其他仿造的50萬來算, 中國便佔了幾近三分之一。
-
4 # 埃特603
三八大蓋是有坂三八式步槍,“大蓋”是槍拴上那個特徵非常明顯的大防塵蓋,這種槍上好刺刀全長過一米六,恐怕高於當時日本男性平均身高!最近幾年網上一直有關於這把步槍的負面評價,主要是說三八步槍六點五口徑有坂彈,穿透威力過大,造成的貫通傷對敵方傷害有減成,這個問題客觀點說,影響未必沒有,但幾乎可以忽略不計。總之,三八大蓋在栓動步槍裡,是一把好槍。
大正十一式歪把子就奇葩了,這把槍絕對是機槍裡的渣渣!這款機槍問題之多,網上有很多論述,我就大概歸納兩個出來吧:其一,也是最主要的問題,是這款機槍設計時的思路,是跟三八步槍通用有坂六點五口徑槍彈,所引發的一系列問題,及後來試圖用土辦法解決大問題,又引發出的一系列問題;首先,跟各國槍彈出廠,都是散彈裝箱不同,日本人比較精細,槍彈出廠時,都用那種橋夾五發一夾、五發一夾的裝好彈夾再裝箱,歪把子就選擇了彈鬥供彈,一次可以壓進彈鬥五夾子彈,而且打了一夾就可以新加一夾,理論上,甚至實際上給大佬們看的演習中,都確實出現優秀射手能完成一邊打一邊加子彈,似乎可以永遠打下去的樣子,但在真正實戰裡,做不到這點,因為供彈輻射手必須對彈鬥裡子彈隨時保持幾公斤的壓力才能做到這一點,嗯,聽上去是不難,可是實戰中,機槍射擊時劇烈震動時,靠幾根手指頭,長時間保持穩定壓力,在當時的日軍裡,也屬於稀缺人才,所以,實戰時必須關上彈鬥上的壓彈板,這就中斷了歪把子永遠射不停的夢想,使之成為一款二十五發供彈的機槍,這對於追求高射速火力壓制的機槍來說……算了,啥也不說了,但是,這還不是最大問題,最大問題是五發一夾的供彈,就意味著即使歪把子可以永遠射下去,也是那種打五發就有個咯噔的長點射。然後,機槍射擊時,彈鬥中子彈有個脫夾過程,機槍一開火,很快溫度就上來了,熱膨脹就使得子彈脫夾不暢,為了解決這個問題,日本的解決方案是給每把歪把子配一個油壺,副射手裝彈前,還得認認真真給每一夾子彈刷油。再然後,發現步槍子彈在機槍這種速射武器上,對槍支,主要是槍膛損害很大,似乎對槍機機構也有嚴重影響,不得已,開發了一種歪把子專用槍彈,按現在的說法,就是三八步槍彈的減威力版……歪把子的另一個可以歸納成體系的問題,就是我要說的其二,歪把子歪把子,這款機槍的歪把子本身就是大問題,居然還有人說這是什麼人機工程的典範設計,其實是逼出來的,一個是需要方便射手瞄準,還有一個,是需要做全槍重量平衡,這槍彈鬥在左邊,歪把子朝右歪,即便如此,開槍時,槍還是一個勁朝左倒,射手開槍時,其實還需要一直扭著機槍,而且歪把子沒有設計提手,對射手運槍相當不友好,實戰時,槍管燙手,就別考慮攜槍運動,掩護前衝部隊了。行軍時,扛左肩,彈鬥頂著脖子,手拖著歪把子還朝外歪,手得支的開些才好託,對付很多力氣。扛右肩,手為託歪把子,又得朝裡縮,還是不方便用力,那個彈鬥這回又空在肩外,一個勁拖著槍朝外倒……
-
5 # 使用者5770541302
三八大蓋,歪把子,王八盒子等這些名字都是我抗戰軍民的對當時日本武器的稱呼,而這些名字都其實很恰到好處地反映了這些武器的特點,是比較寫實的。
首先說歪把子機槍。歪把子其實就是日軍的大正十一年式機槍,使用6.5毫米步槍彈,而且日本人的設計十分特殊,其使用不是常見的彈匣或者彈鏈供彈,而是使用三八式步槍的橋夾,將若干個橋夾裝入之後,便可以給機槍供彈,可以說是十分方便,極大的提高了使用的便捷性。而之所以被稱為歪把子,就是因為其上部的彈鬥影響了直線瞄準,所以其瞄準具在側面放置的,而且其槍托也因此被斜置在了一邊,因此該槍被稱之為歪把子。
三八大蓋,可謂是華人最熟悉的栓動步槍之一了,其使用的是6.5毫米友阪步槍彈,整槍長度堪稱二戰最長步槍,加上刺刀後比很多日本兵的身高還要高。而日本在此前的戰爭經驗中,認為槍械的可靠性很重要,為了防止塵土等進入阻礙槍械的使用,日軍為其設計了一個巨大的防塵蓋,這是其和二戰中其他步槍在外形上最為明顯的差異,因此三八式步槍得名三八大蓋。而在後來的解放戰爭中,以及早期的抗美援朝戰爭中,其在我軍手中發揮了巨大的作用。
另一個就是日軍最常用的王八盒子手槍了。其是南部十四式手槍,該槍本身仿製自德國的魯格P08手槍,不過在槍套設計上很是失敗,外觀十分類似一個龜殼,因此得名王八盒子。而王八盒子其實是被很多人誤解最深的手槍,其效能並沒有所說“自殺都困難”那樣不堪,其作為一支手槍進行自衛是比較合格的,在維護保養到位的情況下並不會經常出現無法擊發等這些事故。但是其最大的問題在於彈藥特殊,使用8毫米手槍彈,僅有日本使用,所以我軍在繳獲之後,沒有彈藥補充的南部十四很快就會淪為廢鐵。
-
6 # 不正經的軍棍
這麼講吧,三八大蓋是殘次品,歪把子莫名其妙。
二戰中,中國戰場上用的最多的就是三八大蓋,機槍用的最多的就是歪把子。這兩把槍,在中國戰場上能發揮一些威力,但在整個二戰所有參戰國中,這兩把槍,就是垃圾。
三八大蓋
三八大蓋正式名字叫做三八式步兵銃,使用的是6.5*50mm的步槍彈,有效射程460米,實際上,子彈飛八九百米不成問題。這把槍,射程遠,精度高。同時,穿透力超強,殺傷力一般,當時的人說三八大蓋打不死人,事實上,有時候真打不死人。
三八大蓋射到人體後,直接穿過了人體,在人體內,造不成翻轉,傷害也就很低了。林彪在拜會杜堃的時候,被晉綏軍哨兵誤當成鬼子,一槍放倒,使用的正是三八大蓋,子彈在體內很少翻轉,造成傷害不算太大,休養一個月就好了。如果換成中正步槍,那林彪至少是個植物人。
歪把子
歪把子更是莫名其妙的,發射子彈同樣是6.5*50mm子彈,不過減裝了。當時日軍為了方便補給,追求子彈通用,讓三八大蓋和歪把子使用相同子彈,結果,歪把子用了之後,故障一堆。沒辦法,日軍研製新槍的同時,歪把子還得用,無奈的日軍對子彈進行減裝,也就是減少子彈中的火藥。
而歪把子供彈更奇葩,全世界獨一無二的彈鬥供彈。別的輕機槍都是彈夾,歪把子彈鬥,這樣的供彈方式,導致歪把子卡彈嚴重。並且歪把子裝彈費事,日軍一挺歪把子機槍,要四個人配合,嚴重浪費人力資源。
▲這麼供彈,能流暢才怪
這兩把槍,並不是響亮,而是奇葩,簡直就是莫名其妙。面對當時的中國軍隊,還有發揮餘地。當時中國的兵工廠質量一般,造出來的彈藥質量不過關,才能讓三八大蓋有施展空間。要是中正步槍都是高質量的彈藥,三八大蓋就是把廢槍。
回覆列表
“三八大蓋”指的是三八式栓動步槍(日語:三八式步兵銃;さんぱちしきほへいじゅう),定型生產於1905年,明治38年,因此得名三八式步槍。而“三八大蓋”是因為其防塵蓋和機匣上刻有“三八式”而有了這樣的稱號。
“歪把子”是指大正十一年式輕機槍,其採用獨特的彈鬥和五發裝彈夾供彈,但是維護繁瑣,並且火力密度遠遠不及M1919和ZB26輕機槍。因為彈鬥位於槍械上方,因此瞄準基線偏右,而為了避免使用者過於向右歪脖子,所以槍托也向右傾斜,故此得名“歪把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