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我是小塗
-
2 # 富元製作
蒙古國因騎射的馬背生涯,再透過傳奇的成吉思汗和忽必烈同過機緣和睿智統治了天下,一套粗暴的制度不但沒有治理好國家,反而生活的腐朽讓蒙古國丟掉了本質能力,更被強大的漢文化融合了,失去了戰鬥力,走到了衰落的盡頭
-
3 # 御前帶刀侍衛
十三世紀,蒙古人曾經發揮出令整個世界都感到震驚的軍事才能,締造了一個空前龐大的元朝帝國。但是,文化的落後導致了政治的落後。
蒙古人建立的元朝雖然向外擴張,卻並沒有任何政治理想,也沒有任何高尚情操的動力。元朝向外擴張的目的只是掠奪財富和滿足征服慾望,並且,元朝整個社會道德淪喪,貪腐成風,淫樂成災,盲目迷信僧侶,這直接導致了原本龐大的元朝帝國大廈的轟然倒塌。
元朝官員的貪汙腐敗跟他們的初期武功一樣,在歷史上是空前絕後的。1303年,元成宗曾大力整頓官吏,一次竟然就有18473個貪官撤職。然而,懲治貪官的做法卻沒有能夠堅持下去,以致每一個蒙古官員都是一個百萬富翁。蒙古帝國的官員特別多,一塊玉石的發掘或一張弓的製造,都會有若干官員管理,官員靠貪汙、勒索維持高消費和超級豪華享受。
元朝官員的貪汙腐敗,從他們還沒有入主中原時就已經開始了,其中最著名的貪官就是阿合馬。元太宗窩闊臺時期,中央政府的財政主要靠色目人來主持。阿合馬就是其中之一。他為元世祖設計了種種搜刮民財的方案,例如清理戶口、壟斷專利、濫發鈔票等。在為朝廷殘酷搜刮的同時,也大肆為自己搜刮財富。元世祖中統三年,阿合馬開始主管元朝中央政府財政金融工作。上任不久,阿合馬就上奏說,太原的百姓熬煮私鹽,越境到處販賣。
各地百姓貪圖他們的鹽價錢便宜,爭相購買食用,解州的官鹽因此而賣不出去,每年上繳的鹽稅銀子只有七千五百兩。請朝廷從今年開始增加太原的鹽稅銀子五千兩,不論和尚、道士、軍士、匠人等各戶、都要分攤繳納鹽稅。當時,忽必烈急於使國家富起來,一看阿合馬辦事很有成績,就授予阿合馬更大的權利,對他的話言聽計從。阿合馬在位時間很久,越發肆意貪婪驕橫,他提拔奸黨,陰謀勾結,強佔良田,暗地裡接受賄賂,表面上做得執法嚴明,朝野上下議論紛紛。有一個值宿禁衛的秦長卿激昂慷慨地上書揭發他的種種邪惡,竟然被阿合馬所害。阿合馬惡貫滿盈,最終被一個叫王著的下級軍官殺死。
元朝的賦稅非常繁重,這更是促成貪汙腐敗的要素之一。元朝最初是採取包商制,和現在的承包制相似,文化並不發達的蒙古人早已使用了承包的辦法。元王朝第二任大汗窩闊臺時,曾打算把中央政府的賦稅,以140萬兩銀幣包給中原籍鉅商劉廷玉,大臣耶律楚材極力反對,才算作罷。
可是,不久維吾爾籍鉅商奧都喇合蠻出價220萬兩時,窩闊臺終於同意包給了他。他們不知道鼓勵生產,只知道盲目而兇惡地剝削。與腐敗的南宋政府相比,元朝的賦稅幾乎增加一百倍,早已不堪重負的華人,已經到了無法忍受的程度。然而,更大的迫害是元朝的賜田制度,當時,蒙古大汗可以隨時把漢族人視如生命的農田,連同農田上的漢族人,都賞賜給皇親國戚。漢族人忽然間失去了農田,自己也忽然間從自由農民淪為農奴,沒有地方可以申訴。除了蒙古大汗的威力無法抗拒外,任何一個蒙古人都可以隨意侵佔漢族人的土地,他們經常突然間把漢族人從肥沃的農田上逐走,任憑農田荒蕪,生出野草,以便畜牧。
元朝嚴重的腐敗使得各地農民起義迭起,勢如破竹,僅山東、河北地區,就有三百餘起農民暴動,比六世紀北魏統治下的農民起義,超過十倍,蒙古統治者比鮮卑統治者的殘暴程度更加嚴重。遍地戰亂必然引起災荒,旱災大規模發生,赤地千里,最慘重的是黃河下游,饑饉逼人發狂,互相襲擊烹食。1344年,黃河又在河南蘭考東北的白茅堤決口,向東傾瀉,六百公里的村莊和人民全被淹沒。河水氾濫,數十萬無處投奔的饑民成為武裝群眾無盡的兵源。最後,飢餓的農民終於組織起來,向元朝的統治者發起進攻。
元朝統治者的荒淫在整個蒙古貴族階層已經完全社會化。社會化的荒淫註定加速這個王朝的滅亡。元順帝沒有辦法,也不想辦法來制止這種荒淫毀掉江山。這是腐敗到最後的結果,不獨是元順帝,任何一個末代帝王,面對腐敗透頂的王朝,都無力挽回。蒙古大汗忽必烈在中國建立的元朝帝國,終於在1368年被農民起義推翻。元順帝被農民起義軍趕出北京後,在哀痛這一巨大的災難中,於1370年5月23日,在西拉木倫河畔的應昌(有人說是開魯)去世。明朝大軍在把成吉思汗的子孫驅逐出中原之後,立即追趕蒙古人進入了蒙古草原。
1388年,一支由10萬人組成的中原軍隊進入蒙古地區,打敗了元順帝的孫子。至此,大多數蒙古部落宣佈自治,蒙古草原又迴歸到歷史上四分五裂的狀態。一個以旋風般快速崛起的元朝帝國,一座巍然聳立的、龐大的帝國大廈,轉眼之間就這樣以同樣旋風般的速度轟然倒塌,土崩瓦解,成為廢墟。
在中國歷史上,少數民族入主中原後要面對的不是如何去鎮壓人民,而是如何去面對漢族的先進制度和文化。他們的選擇只有兩個:要麼被同化,要麼離開中原。顯然元代統治者們選擇了第二種,他們拒絕接受漢朝先進的文化和制度,最終不得不被漢文化所排斥。
-
4 # 草竹道人
一、廣袤草原的發祥地
蒙古的發祥地地處溫帶草原,屬於大陸性氣候。溫帶草原有個最大的特點就是廣袤的土地和一望無際的高原,而這裡還有一個隱含的特點,就是土地容易沙漠化,並不太適合大面積農耕作業。由此,蒙古族的繁衍主要依靠遊牧生活。
二、隨遇而安的生活方式
說到遊牧生活,這就造就了蒙古的一個根深蒂固的思想,就是隨遇而安不斷遷徙,以蒙古特色的蒙古包、牧馬放羊的生活居住方式就可以看出,比起中原的“落葉歸根”思想,蒙古部落的凝聚力是有限的。
三、等級森嚴的階級制度
無論是在蒙古部落中,還是蒙古帝國時代,都是存在著等級森嚴的種姓制度。以蒙古族建立的元朝為例,“四等人制”是元朝所建立的制度,蒙古人作為統治民族列為第一等級。其次根據所征服地區民族的時序,又依次分為色目人、漢人、南人三個等級。並認為四等人的政治待遇有所區別,在任職、科舉、刑律等方面,均有不同的待遇。
而在蒙古族的內部,大汗、首領和子嗣也是有著嚴格的等級劃分,而對部落的分封和繼承。更加加劇了蒙古帝國的內部分化。
四、難以融合的文化堡壘
還是以元朝時期蒙古人的江山為例,東抵東海,北到西伯利亞極寒之地,南建莫臥兒王朝,西佔歐洲大陸,分封幾大汗國,如此廣闊的疆域,卻維持不久便分裂。
究其原因,在於文化,蒙古人是馬背上的文化,善於騎馬打仗,卻不善於經營文化和吸收文化,也很難談到民族融合了,在中國歷史上短暫的元朝,就足以證明這一點。
所以,總結來看,蒙古帝國由盛而衰是多方面主客觀因素而產生的必然結果,也是一個民族文化的特色所導致的。
-
5 # 使用者2304891640686
鐵蹄征服的是地域,人道聚集人心。胡不滿百年,初為帝國分裂,終為人心瓦解。做不到民族的融合。蓋不能日月同輝。人亦等級分,物以南北論。矛盾劇增,民則揭竿而起。
-
6 # 哈米吉多頓大戰1
一是東北崛起的滿洲,以及滿洲大力推崇的佛教。滿洲對蒙古的設計不是一般的。比如準噶爾之戰。二是俄羅斯逐漸興盛,由西而東,佔領了蒙古人世局的土地,壓縮了蒙古人的生存空間。
-
7 # 使用者111623917758
!蘇聯摔的比它還摻它多個啥,我估計蒙古國王從上到下腸子都悔青了,這就是被蘇聯鼓或分離母親國家至旳下場。有句老話人多什麼都好,人多好辦事,人多力量大。最重要的它不具備老苦大眾參政議政的真理實踐!
-
8 # History太宰治
1206年成吉思汗由各部落推薦成為大可汗,蒙古帝國由此誕生。此後的半個多世紀,蒙古帝國的疆域擴大到了東到太平洋,西至黑海,北及西伯利亞,南達南海-波斯灣的廣袤國土,成為面積僅次於大英帝國的強大國家!蒙古帝國由五大國組成,長子木赤建立的金帳汗國、次子察合臺建立的察合臺汗國、三子窩闊臺建立的窩闊臺汗國、四子拖雷之子旭烈兀的伊爾汗國和忽必烈建立的元朝。在蒙哥時代及之前四大汗國對於中央的旨令令行禁止。
此時的蒙古帝國達到了巔峰,那麼到底經歷了什麼導致蒙古帝國的衰落。在我看來不外乎以下三點:
一,內部矛盾。1259年蒙哥汗死後,北方的蒙古貴族擁立阿里不哥為大汗,忽必烈則靠著在南方擁護他的部分蒙古貴族和漢人官僚稱汗,最後忽必烈雖然勝出奪位戰爭,但是其他四大汗國並不承認他的宗主地位,中央徹底喪失了對蒙古其他四大汗國的控制。蒙古帝國分裂成了五個國家,彼此相互鬥爭,導致綜合實力下降。
二,經濟落後。正所謂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經濟的強盛是國力是否強盛的又一種體現,國泰民安的基礎就是百姓能吃飽飯。經濟落後就意味著國力的落後,而落後就要捱打,這一點我們華人深有體會。瘦死的駱駝比馬大,當時周邊的國家都不怎麼行,沒人敢惹它,但也失去了領土擴張的能力,舉兵攻打一個小小的越南都失敗。多年的征戰讓帝國當時的社會十分動盪不安,土地荒蕪,經濟環境十分惡劣。想要恢復往昔還得幾個五年計劃。經濟上的捉襟見肘,讓忽必烈不得不放棄了開疆拓土的野心。當一個帝國不再擴張,那也就標誌著一個帝國的沒落。
三,管理不善。蒙古帝國疆域最大時達到了三千多萬平方公里。要控制那麼大的國土面積,管理這那麼多民族,如果只靠本土的蒙古軍隊,那隻能說是痴人說夢。蒙古鐵騎素來驍勇善戰,戰鬥力爆表,經常以少勝多,但是馬上打天下容易,治天下卻勉為其難。這樣就迫使帝國與當地勢力共同治理,對於難以控制的國家、地區實行三光政策,所以,蒙古文化很難融入當地,因此,他們只能是一個野蠻的外來民族。
遙想當年,成吉思汗東征西討、南征北戰,這才構建起了蒙古帝國的宏偉藍圖。沒成想帝國短短几十年就分崩離析,走向末路。
-
9 # 南旻小小鯤
從忽必烈贏了阿里不哥取得皇位開始,蒙古帝國就分裂了!原中原漢族士大夫階層取代了蒙古貴族佔據統治地位。所以,才有忽必烈按照中原文化習慣改元稱帝。
-
10 # 尋找古建築
由於蒙古帝國的疆域極其遼闊,這意味著隨著邊疆地區同中央之間的地緣距離日益疏遠,中央對其的控制力度勢必遞減。在一個原因就是蒙古又是剛從原始部族轉型而來的,相比之前的中原文明、波斯文明、羅馬文明都要相對遜色不少,這意味著儘管蒙古憑藉強大的軍事實力得以一時崛起,但卻不善於經營治理一個遼闊的帝國。
-
11 # 旅途6666
蒙古人在各個時期建立國很多汗國,很多人知道公元前209年冒頓單于建立了蒙古地區歷史上的第一個國家,國外科學家也證實匈奴人是蒙古人祖先,蒙古人13世紀再次崛起,建立了史無前例的蒙古帝國,但到了1634年蒙古帝國末代皇帝(北元皇帝)林丹汗與滿清爭戰,再到最後的準格爾汗國對抗清朝70年,1757年,清朝又平定阿睦爾撒納的叛亂,準噶爾汗國徹底滅亡,蒙古最後汗國徹底覆滅。
匈奴時期
早期的亞洲大陸腹地的蒙古地區有三大以遊牧為生的部落:月氏、匈奴、東胡。前209年,匈奴的冒頓單于建立了蒙古地區歷史上的第一個國家。匈奴成為強大的遊牧部落,並與中國的秦朝、漢朝長期對立。然而,強大的遊牧帝國並沒有長久。經過激烈的內部紛爭和外來的軍事打擊後逐步走向衰落,雖然在東漢初期由於中國內戰而統一併連年入侵,但是後來在48年匈奴分成南北兩個匈奴,155年在鮮卑人征伐下北匈奴崩潰,最終在158年被丁零人打敗;在216年南匈奴被曹操一分為五。秦、漢帝國在漠南地區南部設定郡縣。
鮮卑時期
鮮卑的淵源尚無定論,一說認為其屬於漢文史料上所謂的東胡部落之一。在2世紀中期,鮮卑在檀石槐的領導下崛起,並而建立了鮮卑國,佔領了蒙古地區和中國漢朝北部的一些地區。並進一步滲入魏晉時期的中國北部邊疆,到五胡十六國時期。分別有有慕容鮮卑、禿髮鮮卑、乞伏鮮卑、段氏鮮卑、宇文鮮卑、拓跋鮮卑建立的國家;386年,鮮卑的一支拓跋建立北魏,統一了五胡十六國之後的中國北部,維持統治直到581年。這個時期在蒙古地區活躍的民族還有敕勒。
柔然時期
402年,拓跋鮮卑的別支(奴隸)柔然的首領社侖稱可汗。在之後的一百年中柔然稱雄蒙古草原。北魏和柔然之間發生了多次戰爭。552年,柔然人在蒙古高原被突厥土門可汗擊敗,柔然汗國崩潰。
突厥時期
552年突厥擊敗柔然汗國成為蒙古地區的新興王國。583年突厥分裂為東西兩汗國。並在屢次與隋朝的戰爭戰敗而走向衰落(參見隋與突厥之戰);雖然在隋末唐初時因中國內亂而盛極一時並連年入侵,但是最終在630年,東突厥被唐朝征服並納入疆域,但681年東突厥復國,並對武則天的武周連年入侵,對武周的邊疆造成不同程度的摧毀。
回紇時期
回紇是敕勒的一小部分,原是突厥下屬的部落。唐天寶三年(744年),以骨力裴羅為領袖的回紇聯盟在唐帝國軍隊的協助下,推翻了突厥汗國,殺突厥白眉可汗 。一開始唐和回紇的關係以和平為主。不過也在762年趁機敲詐混亂中的唐朝,並以掠奪洛陽城為條件收復洛陽從而對剿滅安史之亂起到一定作用。9世紀時,因為長期對吐蕃的戰爭造成內亂,加上統治無道而最終被黠嘎斯在840年出動十萬重兵滅亡。
黠嘎斯和阻卜時期
黠嘎斯滅亡回紇後,一部分回紇人因亡國而南遷契丹,大部分回紇人西遷中亞的塔里木盆地的綠洲城邦。少部分留在原地,期間大漠南北都被黠嘎斯佔領,其東部有突厥語族的阻卜部落,一直到924年被耶律阿保機打敗。
契丹時期
契丹最早見於史籍是405年,淵源尚無定論,根據漢文史料的記錄自稱“青牛白馬之後”,一說淵於段氏鮮卑部。907年,耶律阿保機稱可汗。916年契丹首領耶律阿保機建立大中央胡裡只契丹國,因契丹人聚居區是在遼水上游一帶,而且938年之後統治了當時中國的燕雲十六州,所以被當時的燕雲十六州的漢人俗稱為“遼”,後來北宋人也沿襲此叫法,到1125年大中央胡裡只契丹國為女真人所滅。大中央胡裡只契丹國盛時疆域包括蒙古地區的大部,全盛時,疆域東北至今日本海,北至今蒙古國中部的色楞格河、石勒喀河一帶,西到阿爾泰山,南部和北宋接壤。
前蒙古時期
1125年遼被從前其下屬女真人的金國擊敗,耶律大石收攏殘部西遷中亞建立西遼。此時大興安嶺以東的東北地區歸女真人的金國,而蒙古草原依然是的突厥語族和蒙古人的部落。13世紀初蒙古人逐漸強盛,並在蒙古尼倫的乞顏部首領鐵木真帶領下於1206年最終成功消滅各部,並建立了大蒙古國,作為蒙古族歷史的正式開始。後來發動了數次侵略戰爭,在1211年—1216年重創金國,並在1217年—1229年繼續侵攻金國,在1205年—1227年間七次入侵西夏而最終徹底滅亡西夏、1218年滅西遼之後,在1219年底—1223年侵滅花剌子模帝國和高加索諸國和基輔羅斯諸國、後返回滅西夏,在1231年入侵高麗,在1234年3月9日徹底滅亡金國。
大蒙古國時期
1196年—1204年鐵木真陸續征服塔塔爾部、泰赤烏部、蔑兒乞部、乃蠻部、克烈部等諸說突厥語的遊牧部落,並且在1204年使汪古部歸順,並於1206年在蒙古地區建立“大蒙古國”。大蒙古國很快佔領了蒙古地區,並四處出征,在歷代大汗的努力之下,發展成為橫跨歐亞的大蒙古國。
大元王朝時期
1271年蒙古帝國黃金家族的拖雷的四子忽必烈在中國地區建立了大元帝國;當時蒙古人稱之為大元大蒙古國。在此前後蒙古帝國分裂成若干互不隸屬的四大汗國,其中大元帝國(拖雷汗國)具有全蒙古宗主國意義上的地位。蒙古高原地區隸屬大元帝國治下。
韃靼汗國時期
明朝成立後元朝殘餘勢力退回塞外,戈壁沙漠北部是蒙古人北元和1388年北元覆亡之後而分裂出來的韃靼和瓦剌和兀良哈的活動範圍,南部則是明軍對抗北元的前線。15世紀末,東部蒙古首領達延汗統一漠南蒙古實現“中興”。
1572年,蒙古首領達延汗的孫子阿勒坦汗率土默特部駐牧呼和浩特,並在今玉泉區境內建“庫庫和屯”城,從此土默特部從草原遊牧過渡到定居生活。阿勒坦汗在此前和明朝訂立的藩屬關係,阿勒坦汗被奉為“順義王”。明政府於萬曆年間賜漢名“歸化”,意思是蒙古族歸順,服從明朝廷的統治。
明朝在遼東西部、漠南南部、甘肅北部和哈密一帶先後設定了蒙古衛所20多處,各衛所長官由蒙古封建領主擔任。
準噶爾汗國時期
準噶爾(蒙古語:左手”),是厄拉特蒙古的一支。17世紀到18世紀,準噶爾部控制天山南北,在西起巴爾喀什湖,北越阿爾泰山,東到吐魯番,西南至楚河、塔拉斯河的廣大地區,建立史上最後的遊牧帝國。
準噶爾汗國的準噶爾部落是屬於蒙古族的一支--衛拉特蒙古,是一個歷史悠久的部族,在各個歷史時期有不同的稱謂,元朝稱翰亦剌惕,明朝稱瓦剌,清朝稱衛拉特,亦稱厄魯特、額魯特或西蒙古、漠西蒙古。國外則稱之為卡爾梅克。明末清初之際,衛拉特蒙古分為和碩特、準噶爾、杜爾博特、土爾扈特四大部落。
1634年,準噶爾部的首領哈喇忽剌去世,其子巴圖爾即位,對外擴張疆土,並在1638年在博克塞裡(今博克賽爾蒙古自治縣)建成自己的都城,1640年,制定了《衛拉特法典》,正式建立了準噶爾汗國。
清朝時期
1618年(明神宗萬曆四十六年)後金首領努爾哈赤起兵反明。1626年努爾哈赤親率大軍,徵大蒙古國察哈爾部。努爾哈赤死後其子孫於崇德元年(1636年)建立大清帝國,並最終消滅南明,征服全中國。其間塞外的蒙古諸部有的與清朝統治者聯盟、聯姻,如科爾沁部;有的則被清朝征服,如喀爾喀部、和碩特部、衛拉特部、察哈爾部、準噶爾部。最終當時整個東亞地區的蒙古部落隸屬於清朝的治下。
清代將蒙古分為設官治理的內屬蒙古和由札薩克世襲統治的外藩蒙古。外藩蒙古又稱之為外札薩克蒙古(漠南蒙古十六盟)和烏里雅蘇臺、科布多(喀爾喀蒙古、漠西蒙古)。其中前者成為今內蒙古自治區的主體部分。清代後期的官方文書中出現了內蒙古和外蒙古的概念。內蒙古一詞指內札薩克蒙古49旗,外蒙古則指喀爾喀4部(有時也包括科布多和唐努烏梁海)。清亡之後喀爾喀蒙古走向獨立,而內蒙古則在中華民國的統治下,分屬於興安省、熱河省、察哈爾省、綏遠省、寧夏省。
-
12 # 任翔12
主要還是蘇聯沒落了。沒有辦法
-
13 # 10585735668
蘇聯倒臺,斷奶。離開了人家的管理人員、技術人員,自己一段時間啥都不行。
-
14 # 流雲橋渡
蒙古國盛過嗎?這是機器人問的問題嗎?
-
15 # 機床電子電器裝置維修
尚武的遊牧民族文化不適合和平時期國家治理,只適合開疆擴土的建國階段。
-
16 # 新疆戶外塔河無疆
內鬥太厲害。同時草原遊牧民族的隨意性和鬆散性也不適合治理國家。打天下和理天下是2回事。
-
17 # 心身療愈的踐行者
那你應該更多瞭解下其宗主國,邪惡的蘇聯就能知道原因。
回覆列表
蒙古民族是蒙古帝國的基礎,但是蒙古帝國的建立只是擁有了民族成分,卻沒有體現出民族應有的胸懷和符合多種民族共同生存的基礎及政策,這也就導致了帝國的沒落和民族的分崩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