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海上生明月對影成三人

    緊跟時代趨勢,調整自身結構。在疫情的衝擊下,旅遊業都能線上賣水果,房企也線上賣房了,獨立書店透過直播自救也是大勢所趨。未來如何生存看書店的規劃路線,是走傳統還是現代,都要打造自己的特色。也需要國民閱讀習慣的培養

  • 2 # 小糖的小美好

    這現在確實也是現實的問題。獨立書店透過直播提高自己的知名度,然後帶動銷量,確實是一種方法。可不覺得在這個娛樂化的時代,連書本都娛樂化,不覺得很可悲嗎?思想是嚴肅的,不應該用這種絢麗的包裝只為博人眼球。

    我認為,國家要出臺相關的政策,支援實體書店的發展。現在倡導書香中國,之後書店也可以響應號召,根據人們的需求,來進行書店的調整。我們終究其原因,就是網路的發展,人們可以看電子書和在網上買書,確實實體店可以開網店,買書。但人們看電子書,我認為在這個浮躁的時代,安靜下來,在一個愜意的午後,讀一本自己喜歡的書,很有意義。好書一定要看紙質版的,這才有感覺,有感悟也可以寫下來,透過文字慰藉心靈,感覺作者就在和你對話。但電子書確實冷漠的。所以,希望人們都能夠靜下心來,去書店看看。

    這幾年也看見文藝書店或者特別的書店進入人們的視野,這也是一種自救的方式,比如,把書店裝修一種風格,裡面有一些甜點和茶水,也有一些鑑賞。只要形成自己獨特的風格,就有獨特的魅力。我希望實體書店仍然是我們思想交流和碰撞的地方,也是我們棲息的地方。

  • 3 # 校長名家

    書店是一段段歷史的對話,隨著人們消費水平和消費理念的提升,書店的功能也在默默的悄然升級與跨界。

    書店的經營方式為什麼不能跨界呢,為什麼不能多業態並存呢,愛書者智慧,愛讀書的人層次一般都比較高,營銷的手法也是可以俱時俱進的,因為但凡商業都需要引流,體驗,消費,重複,裂變。

    創新價值並不侷限於某種行業,只要能觸動這個行業產生巨大生命力和生產力的,都是好主意,都值得一試,沒有對與錯。

  • 4 # 管理之門

    未來在哪裡?

    它不會憑空而來。它只會長在過去、現在的延長線上。

    過去的書店,是讀書人心中的聖殿。

    70年代末恢復高考以來,讀書人越來越多。

    壓抑了多年的求知慾、讀書欲開始爆發,買書成為一件極其重要的事。

    在改革開放初期的八十年代,也正好是白巖松的大學時代。回憶起當時各種新知識、新潮流的衝擊,白巖松最大的感觸是,上世紀八十年代逼迫所有的人讀書,如果你不讀書,就沒有話語權,談個戀愛都很難。“女孩都在聊薩特,不讀書你跟人家聊什麼?”那個時候為了買到一本心儀的書,付出的勁頭也不比談戀愛來得少。白巖松回憶,一個禮拜日的下午,下著大雪,他正在床上躺著看書,突然同宿舍的哥們興奮地回來了,說,“《寬容》出了!我買到《寬容》了!”白巖松二話沒說,下床穿鞋、穿衣服,去坐342路公交車,終點站在小莊,那有一個書店,進去買完《寬容》,轉身回學校。這是那個時候人和書之間的情感。

    作為讀書人心中的聖殿,書店承載了太多記憶、太多精神價值。

    這些雖然珍貴,但也是走向未來的包袱。

    現在的書店,越來越不象書店。

    到了網際網路時代,傳統書店舉步艱。

    它希望維持過去的運作模式、過去的輝煌。

    希望繼續成為新一代讀書人群心中的聖殿,但不可能了。

    一方面,顧客和銷售量雙雙在銳減:

    網際網路本身有海量的、與時俱進的、優質的閱讀內容

    電子書在崛起

    紙質書可以方便地透過網路購買,價格還超級便宜

    另一方面,成本在快速上升:

    隨著中國經濟的發展,商業環境的運營成本越來越高,租金、庫存、工資、運營等各種成本劇增。

    一減一增,很多書店大叫受不了。

    先倒下的是民營書店。

    例如:光合作用書店,1995年於廈門創立,2003年進入北京市場。2007年起連續4年銷售下滑,同時各種租金成本急劇上漲,於2011年倒閉。

    受國家補貼、佔據壟斷書品的國營書店也捱不下去了。

    例如:2012年,上海書城淮海店關閉,轉型為運動用品店。

    原因是銷售連年下滑。雖然書店有圖書以外的其它業務補貼,例如賣音像製品、學習用具、電子軟體等,亦都受到網際網路的衝擊,無力迴天。

    在生存壓力之外,書店開始向外延伸業務,也就是“跨界”:

    開賣咖啡、酒、茶等飲料、簡餐,

    出租藝術活動空間、舉辦人文沙龍、名人大咖見面會,

    組織書友讀書、做手工,

    賣文創、生活用品,例如服飾、瓷器、傢俱等,

    甚至可以賣私人書房、住宿...

    ....

    書店不再是傳統意義上的書店,成為文化藝術空間、美學生活空間。

    南京先鋒書店:書店+文創模式,開發出“獨立先鋒”系列文化創意產品達5000多種,延伸出獨立先鋒創意館、文化咖啡館、文化大講堂、畫廊、網上書店等多種業態。是南京的精神文化地標,2014 年被 BBC 評選為全球十大最美書店。廣州BOOK1200書店:老闆劉二囍在臺灣揹包遊的時候感動於當地人的溫情接待,回到廣州開啟第一家24小時不打烊書店,賣書,文創產品,飲料,簡餐,免費接待揹包客,每週六晚舉辦“深夜故事”。“營造一個有溫度的空間”。劉二囍說,“跟一般商業空間不同,書店要做益利,就是益先行、後利益,要做有意義的事情。”

    更幸運的書店,榜上了金主爸爸:投資人、地產商,發展飛快。

    西西弗書店:1993年誕生於遵義,傳統書店起家。2008年開始轉型現代商業模式,與各大城市購物中心合作,在書店的基礎上延伸出向量咖啡、不二生活文創、七十二閱聽課兒童閱讀體驗空間、推石文化等子品牌。經過10多年發展,已經在60個城市發展出160多家連鎖店,擁有超過350萬活躍會員。西西弗與購物中心的合作,採取利益交換模式:以西西弗品牌吸引力交換購物中心優惠的租金費用,使這一部分的成本被控制在書店成本的10%以下,甚至有完全免租的情況。西西弗書店已經走向良性迴圈:更多的店,更好的品牌形象認知,更容易的地產合作,更多的店....

    但這一切,都在疫情面前來了個急剎車。

    作為線下商業體,沒有人流量,誰也沒辦法。

    北京著名的書店IP“單向空間”:由許知遠牽頭於2006年創立,一直舉步維艱。虧損9年之後獲得摯信資本投資,開啟了盈利的商業化運作之路 —— 推出“單讀”出版物、“單談”文藝沙龍、“單選”原創設計、“單廚”餐飲,以及“微在”網站、“微在漲姿勢”短影片娛樂欄目。2020年2月,許知遠因書店銷售收入劇減向公眾發出求助。可見資本不是來扶貧,而是來逐利的。

    走投無路之下,書店紛紛開始直播、賣貨。人氣不錯,但賣貨還需繼續努力。

    在帶貨達人薇婭的帶動下,單向空間等5家書店發起“保衛獨立書店”直播,賣價值99元的盲袋,6分鐘賣出3000多個,籌款70萬元。為了讓盲袋物超所值,價格競然低於成本價。離開薇婭的支援,直播資料估計是會非常慘淡。未來,最好忘記自己曾經是個書店

    書店向文化生活方式轉型已經是個大趨勢。

    疫情是個很好的檢驗劑,檢測出當前書店在轉型上的漏洞。

    漏洞有二:

    1)與顧客的關係還處於“賣貨”模式,還不是真正的“顧客文化生活代言人”。

    還需要顧客“過來我這邊,看看我有什麼,然後你買點啥”。

    如果真的是顧客文化生活代言人,早就應該往線上走了。而不是在疫情中被迫這樣做。

    真正圍繞顧客的代言人,一定是遷就顧客:

    他們有什麼樣的文化生活方式?他們需要什麼樣的精神文化方面的服務?

    真的這樣想清楚了,自然會忘記,自己曾經是個書店。

    2)與合作伙伴(主要指地產商)的關係還停留在“利益共同體”階段,未來可以考慮升級到“事業共同體”、“命運共同體”,以形成一體化的商業生態環境,共同成為顧客的採購代言人。

    地產商看重書店的氣質、品牌形象可以中和一下自己的泥土味,甚至還能招攬更多的消費者,書店則因此而卸下一部分沉重的成本負擔,這只是表層的交換。

    更深一層,二者應協同合作共同思考如何服務好顧客,包括線上以及線下。

    作為地產商的“購物中心”這個大體系中的一員,雙方都應懷“利他”之心為彼此提供各種配合、服務。

    只有系統強大了,裡面的成員才會更穩定,更強大。

    未來已在路上。

    祝願各書店都能開啟更加美好的未來!

  • 5 # 家電商參考

    前幾天看(日語版)新聞,早稻田大學附近創業於1917年,今年103年曆史的老牌書店“前野書店”2月 29日宣佈閉店。

    經歷過無數風雨屹立不倒的百年老店,倒在疫情之下,不免令我這個愛書之人唏噓。

    有一句話怎麼說來者,好像是天下事(身外物)惟兩不借,妻與書也(大致這個意思)。

    但是,近幾年網購越來越來勢洶洶,很多人包括我本人基本上習慣了偶爾去實體書店看看書,經常在網上挑挑新書,淘淘舊書。

    我不是書店人,但是經過新華書店,大眾書局,誠品書店等,還是會忍不住進去嗅嗅書香,看看看書人,感受一下久違了的文化氛圍。

    說實話,近幾年書店越來越不像書店了,除了非書籍類的辦公用品,兒童教育電子,玩具等,還結合了咖啡,甜點等生活格調的東西。尤其是綜合體裡的書店,更像是一個商店,雖然裝修風格很藝術化,燈光處理的也冷暖相宜,但是,給我的感覺是可能中小學,大學生們會很接受,很喜歡,而我們中老年人則有點兒不習慣。所以,有時候我更願意去圖書館或者區閱覽室。補充一句,好久沒去過大學圖書館和閱覽室了,不知道是不是也在誠品,蔦屋化。

    還有一個問題是,生活節奏快樂,人們壓力大了,是不是很多人更習慣透過跑步健身,聽音樂K歌釋壓,總感覺身邊讀書愛書,像我這樣的書呆子的人少了不少。

    不知道書店人這幾年日子過的怎麼樣,反正我們家電人很累很疲憊。

    雖然李開復先生每年讀書日都會呼籲多讀書,讀好書,樊登讀書會也發展的不錯,但是,獨立書店會不會透過直播自救,在我看來,是一個沒有明確答案的問題。但做些什麼,比什麼都不做一定結果好的多。不是嗎?

    以上是外行人說的外行話,不算建議,只算吐槽。不足之處,請多多批評指教!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電動按摩腳底有什麼好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