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珊瑚心靈

    父母離異會對孩子造成一定的傷害,但是,並不是所有的離異都會造成心理問題。使孩子造成心理問題的,是夫妻雙方對於離婚的錯誤的處理方式和行為態度。如果父母的分手是痛苦而充滿仇恨的,孩子的傷痛和傷害將會是最大、最深的。

    在孩子內心深層的信念是:父母都是完美的,絕對不會錯的,並且都是要完全支援的。所以當父母離異,而其中一人向孩子指責另一人的不是,孩子聽到一個心中絕對完美和正確的人被否定,而做出否定的又是另一個孩子心中絕對完美和正確的人,他就會無法在內心深處在接受的同時又拒絕,就會非常痛苦。

    如果孩子被禁止對另外一方見面,那麼他心中就會有兩份負擔:對於見不到的一方有一份遺憾和犯罪感,而對於不讓他見到另一方的人有一份憤怒。如果他偷偷的去見不準見的一方,他對見到的一方會有難過和內疚,而對禁止他的一方,他又會有犯罪感和歉意。

    最後,孩子就會因為心裡巨大的痛苦而變得麻木或者自暴自棄,自我價值感很低,不會愛護和尊自己, 導致對別人也無法愛護和尊重,因為他認為父母已經放棄他了。這樣孩子就會在學業上和生活中出現很多的問題。

    因此,父母在離異上不正確的處理方式會引起兒童的低價值感等心理問題。而在每天都爭吵的家庭,對孩子的傷害也很大。如果婚姻的確不能維繫下去,和平的分手 ,以成年人的方式為自己的選擇負責,不要將對大人的糾葛牽扯到孩子身上,正確而理智的處理,儘量將對孩子的傷害降到最低。

  • 2 # 媽媽的小屁兜

    美國

    耶魯大學

    兒童研究中心主任阿爾波特·索爾尼特認為,離婚是威脅兒童的最嚴重的最複雜的精神健康危機之一。

    1、父母離異容易讓孩子產生自卑心理。尤其是在開家長會或者外出遊玩的時候,別人都是爸爸媽媽一起陪著去,而離婚的孩子永遠只能有一方,對比同學有的而自己沒有,時間長了自卑心理愈發強烈。

    2、父母離異容易讓孩子產生消極心理。消極的人不一定自卑,他們對自身的感知比較思維化,覺得自己不行,覺得自己懶惰,對任何事沒有興趣或者得過且過,對生活沒有激情,長大了勢必不會成才。

    3、父母離異容易讓孩子產生自負心理。離婚家庭的孩子的自尊心特別強烈,為了保護自尊心,在挫折面前,常常會產生兩種既相反又相通的自我保護心理。

    婚姻不易,且行且珍惜!為了孩子的心理健康,好好生活下去吧。

  • 3 # 人格獨立之路

    會去搜索這個問題的,應該大多是離異家庭的孩子或者父母。

    首先,你們不用擔心,並不是離婚必然帶來心理問題,如果感情已經走到盡頭,也沒有必要為了孩子強撐著,不要把孩子當作你們沒有勇氣直面自己內心的藉口。

    如何避免離異給孩子帶來傷害?

    1.理性的離婚,不要在孩子面前爭吵,不要對著孩子傾倒情緒垃圾

    他可能是一個糟糕的丈夫或者妻子,但不代表他不是一個好父親,不是一個好人,如果你給孩子灌輸了大量憎恨的情緒,孩子會習得憎恨,並且一直帶著。

    2.坦誠的與自己的孩子探討離異這個問題

    離婚是夫妻之間的情感破裂,與父親對孩子的愛與母親對孩子的愛都沒有關係,孩子依舊有父親,有母親,父親(或母親)的離開,不是不愛孩子,而是不再愛對方。

    可能會和其他小夥伴不一樣,但每一個人都有自己的獨特之處,不一樣不代表糟糕。

    3.帶著孩子的家長需要重新去整理自己的生活,不能把孩子當作自己逃避之處

  • 4 # 不倒翁小姐

    父母離異本身,特別是因為沒有感情或是完全不能共同生活而造成的離異,對孩子造成的影響可以說要比想象中小得多。

    什麼樣的做法會對孩子產生影響

    然而,非常不幸的是,在中國能夠做到和平分手的夫妻非常少,不能說絕對沒有,但確實絕對的少數。大部分夫妻出於一種負面情緒中,覺得對方對不起自己,對方應該為此負責人,自己為這段關係或者說這個家庭付出得要比對方多得多......於是在吵吵嚷嚷,甚至是相互謾罵中結束自己的這段關係。同樣地,由於華人安土重遷,在婚姻走向失敗後,還涉及到房產的糾紛,尤其是對身處北上廣的人來說,一套房產價值幾百萬甚至上千萬,這時候,經濟利益的糾葛也要透過訴訟來完成。另一方面,當孩子判給一方或是雙方協商給一方撫養時候,另一方看望孩子的權力受到了某些制約,跟爸爸或媽媽的整個家庭產生了一定的隔離和疏遠,這就給他的生活造成了極大的改變,不容置否,還有很多人會說另一方的壞話,在孩子面前詆譭對方,以期孩子跟自己形成“同盟”,將來長大也希望自己帶大的孩子不要贍養對方,也就是說,跟對方斷絕除血緣以外的一切來往,如果可以斷絕血緣關係最好也斷絕。

    這樣不平靜的情況,會對孩子產生不良的影響。他/她目睹了你們相互的指責,相互的謾罵等等的一切,這種恐懼的情緒深深的根治於他/她的記之中,並將伴隨他們的一生。

    相反,那些能夠和平、平靜的結束這段關係,還能接納對方對孩子的愛的前夫妻,對孩子的影響可以說在某種程度上是積極的,因為他們分開後沒有了不滿和爭吵,但對於孩子的愛卻沒有絲毫減少。

    會對孩子產生怎樣的影響

    1.將錯誤個人化。也就是說,如果不能妥善處理離婚的相關事件,孩子會認為,都是自己的錯,是自己做錯了什麼,或者說自己的存在才造成了父母的離異。自己要為父母失敗的婚姻埋單。

    2.自卑心理。如果離婚後,雙方父母沒有給孩子足夠的愛的支援,而是交給老人帶,那麼孩子就會在同輩群體中,產生自卑心理,感覺自己跟其他人是不一樣的。

    3.憎恨一方父母,或雙方父母。如果父母一方經常在孩子面前說對方的壞話,那麼,孩子就會對對方或者雙方父母產生憎恨的情緒,恨爸爸或媽媽,由於他們的某些錯誤而導致了自己現在處於這種境地。

    只要雙方還能夠給孩子不減少的愛,即使生活方式由雙方在一起生活變為分開生活,孩子也不會受到太大影響,因為他還是既有爸爸又有媽媽的。

  • 5 # 父母堂

    2歲以下孩子,行為退化

    2歲以下的孩子,對於這個階段的孩子來說,父母離婚很有可能是使他們的行為表現產生退化,也許會表現為拒絕上床睡覺,晚上突然醒來,食慾不振等等。

    3~5歲的孩子,自我否定

    3~5歲的孩子,在這個年齡段的孩子不能完全理解父母的分離。在家庭關係發生變故時,他們會產生自我否定,將家庭裂變的結果歸因於自己,向自己追責。有些時候男孩會對母親產生攻擊性,女孩會害怕和男性交往,對於他們今後的戀愛、婚姻關係都會有一定程度的影響。

    稍大一些的孩子,沉迷回憶、常感失落

    稍微大一點的孩子也許能夠明白父母分開的原因,但剛開始經歷的那段時間對於孩子來說一定是最痛苦的。也許他會在好幾年的時間內都活在美好的回憶裡,時常會感到失落。

    總之,父母離婚對於過小的孩子產生的更多的負面影響,但也有孩子在父母合理的對策下表現出適應性,並且能夠很好地融入另外一個家庭。

    一段不幸的婚姻對孩子的影響也是毀滅性的,所以在父母選擇離婚的時候一定要處理好孩子的心理發育問題,幫助孩子繼續生活。讓孩子明白,父母婚姻的決裂不代表他將失去任何一方的愛。

  • 6 # 暖心理

    樓主你好,很高興能回答你的問題。“父母離異將會導致兒童什麼樣的心理問題?”這類的話題其實已經被討論過很多次了,因為無論從什麼角度出發都基本達成了一個共識,就是父母離異一定會在一定程度上給孩子的心理造成問題。至於具體會造成什麼樣的影響,產生什麼樣的心理,我個人覺得這與孩子跟父親生活還是與母親生活有關,還與孩子在怎樣的家庭環境中成長有關,更與父母離異後的孩子能得到除了父母以外的多少社會支援相關。所以從這個角度而言,這個問題其實是很宏大的一個討論。

  • 7 # 教育秀秀看

    首先感謝這位家長的提問,透過您的問題能感受到您對孩子的教育很重視。父母在教育中分別扮演著怎樣的角色呢?在孩子的心目中,父母是完美的狀態,父母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有著舉足輕重的作用。首先孩子的安全感來自於媽媽,有了安全感,才能夠有足夠多的自信去面對未來的問題,才能夠有足夠的安全意識。如果孩子的安全感不足,孩子終其一生都會去尋找。那爸爸帶給孩子的則是力量感,只有有力量感的傳輸,才能讓孩子更有力量,更有堅韌的品質,而且孩子的人生觀,價值觀也受爸爸的影響比較大。同時父母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角色是可以轉換的。比如在跟孩子玩遊戲的時候,父母就是玩伴,讓孩子感受到跟同伴在一起是快樂的,平等的;當孩子遇到情緒問題的時候,家長就是孩子情緒的指導師,幫他舒緩情緒問題,引導他學會解決問題;當遇到問題的時候,父母就是支援的力量,角色就是教練,鼓勵她,希望她能戰勝問題,繼續前行,當遇到孩子調皮搗蛋的時候,父母就是父母,又可以允許他發脾氣,同時可以也可以讓他感受到被呵護的感覺。

    那父母離異會導致孩子怎樣的心理問題?其實在孩子內心深處,爸爸是天,媽媽是地,只有天和地,永遠的在一起,才能夠給孩子足夠的安全感,離婚,尤其對幼小孩子來說,這就是天大的事兒。他們會認為天塌了,地裂了,這個家不穩固了,動搖了,對孩子的那些世界來說,他們會覺得這是毀滅性的災難。所以站在孩子的角度,我們希望孩子能夠在一個幸福和諧的家庭中快樂成長。那對於日常中父母的爭吵吵,磕磕碰碰,實在難在所難免,但是重要的是要做好與孩子的溝通。父母的爭吵與孩子無關,不會影響到孩子,父母對孩子的關心也不會影響到父母對他的愛。當然也有一些家庭婚姻破裂到無法繼續經營下去,那麼請家長要做好以下準備:第一,坦誠地告訴孩子,爸爸媽媽雖然不在一起了,但我們都會永遠愛你;第二,坦誠地和孩子交流和談論離異的事情,因為我們要讓孩子明白,父母的離異和孩子無關,不要讓孩子承擔一種莫名的負罪感,尤其是年齡偏小的孩子,會認為父母的離異是自己造成的;第三,應避免對孩子說,另一個家長的不是,因為每次對對方的指責,都會在孩子內心引起很大的矛盾和衝突。婚姻雙方都應該關心和參與到孩子的生活當中,如果孩子與兩個家長都能保持定期良好的接觸,就可以減少對孩子的傷害。那如果這些沒做好,會對孩子產生的心理影響有:第一,孩子會有自閉傾向。孩子會因為沒有心理準備,而受到打擊比大人更大,因為他還沒有更好的學會自我調節,會產生悶悶不樂。會變得膽怯,或者缺乏自信,對周圍的事物有戒備心理,會認為別人看不起自己,從而不願意跟人交往,會產生自我封閉,表現出孤僻內向的性格;第二,還是會感到自卑,自責。剛看到同伴與父母親熱玩耍,孩子會想到自己的過去,悲傷或失落,會使得孩子有自卑的心理。因為孩子有自卑就會覺得不如別人,對自己評價過低,你會把自己學習失敗歸結於自己能力有限,產生失望的訊息情緒;第三,孩子會有焦慮,單親家庭孩子比較容易看到的是人與人之間的攻擊,也會學會討價還價,或者會有一些敵視,家長也多少會出現情緒失調,也容易把這種情緒問題帶到與孩子的交往中,對人與人之間的溝通缺乏安全感,感到有焦慮;第四,孩子會有叛逆。由於單親家庭中,孩子在孩子圈地位不高,容易成為別的孩子欺負的物件。但是他們也渴望尊嚴,渴望被人欣賞,於是在言行上便可以表現出與眾不同,有時甚至喜歡頂牛角,對著幹,以顯示自身的存在價值。

    我們要知道,家是孩子的安全港灣,家是孩子的力量源泉,其實不只是孩子,也包括我們。家是我們的安全的港灣,家是我們的力量源泉。如果父母關係非常和諧,孩子的未來,他的心理狀態就是積極的、Sunny的、快樂的,他的抗挫折能力一定很強,因為他會遇到問題,因為有人給他力量,他會去主動去解決問題。如果父母關係不和諧,孩子的性格就會產生孤僻,膽小,為人處事方面就會有暴力去與人相對,並且在他日後的學習生活當中會缺少自信。所以,親愛的家長,在這裡我呼籲大家,為了孩子,請經營好你的家庭,為了孩子,請維護好你的家庭。先把夫妻關係調整到和諧狀態,然後把家庭經營的和和睦睦,高高興興,快快樂樂的,這樣才是孩子教育的關鍵。

    馬秀老師:長頸鹿幼兒園園長,兒童心理行為諮詢師

  • 8 # 爆炸實驗室

    對於這個問題我認為可能有些一概而論了,不是所有父母離異都會導致兒童心理問題,也有許多離異家庭的孩子心態健康,積極樂觀,與普通孩子沒什麼異同。

    南韓氣質女神秋瓷炫高中父母離婚,並各自組建家庭,擔心給父母添麻煩的她從小一個人生活學習考大學工作,甚至過年都一個人,即使承受著父母離異所帶給她情感上的孤獨無助,但長大後的她依然樂觀堅強,認識了於曉光,並擁有一份令人豔羨的婚姻。

    離婚並非是災難,如果離婚後雙方能夠保持和平友好的關係,並給予孩子離婚前後同樣的愛,孩子長大後當慢慢理解婚姻的合與散是一種自主選擇的過程,往往會更加客觀的看待父母以及自己未來的婚姻。

    真正對孩子傷害很大,並容易導致心理問題的是,父母在一段婚姻過程中或離婚後所表現出來的糟糕狀態和態度。

    身邊就有一鮮明例子。認識個朋友,從小親眼目睹父母拳腳相向,用最惡毒的話語辱罵對方,甚至看見自己的父親把第三者領回家。面對家庭中無休止的爭吵,朋友起初還會感到難過。漸漸,對這種情況越發冷漠。長大後朋友交了個男朋友,即使男友對她再好,她依然會聯想到父親,這種不信任的感情基礎上,兩個人很難一直走下去。她變得不再相信任何異性,也不知該如何與愛人相處。

    童年時期父母所表現出來的糟糕狀態不僅影響孩子以後戀愛觀和擇偶,而且其他性格方面也會一直延續至成長,

    父母可能覺得這是大人的事情,孩子不需要去理會,對孩子影響也不會太大,其實無形中給孩子帶來的心理傷害如一根毒刺深深紮在孩子心裡,永遠也磨滅不了。

    在這樣家庭中長大的孩子,內心深處自卑、敏感、怯懦、膽小,對人生會充滿悲觀,同一件事別人看到的可能是積極、正能量的一面,而自己卻總能發現很多負面的東西。

    經常爭吵的父母,大多數對待自己的孩子也缺少寬容和耐心,孩子容易成為父母的出氣筒,謾罵,打擊時常會有,久而久之,孩子的自信心一點點被無情摧毀,孩子害怕被批評害怕被打,會趨向於避免和父母發生衝突,也許會用討好父母去避免,那麼長大後很容易形成“討好型人格” 。

    另外,這類孩子長大後大多存在社交恐懼,不善和陌生人來往,也很少會跟別人敞開心扉,外表看似樂觀外向,在一堆人中也能侃侃而談,可真正能夠走入他內心的朋友寥寥無幾。

    父母婚姻從發生矛盾到離婚,對孩子來說是整個過程,前面介紹了父母在婚姻中表現的糟糕狀態對孩子的影響,後面說說離婚後父母一些錯誤處理方式對孩子產生的一些影響。

    不少父母離婚時,會把情緒歸咎於對方,在孩子面前說對方壞話。“以後千萬別找像你爸這種男人”,“你媽媽不要你了”這種話可能會讓孩子產生負罪感和自責感,由於年紀小孩子會認為爸爸媽媽吵架是因為自己的原因造成的,覺得自己不夠好,才會遭到一方父母的“拋棄”。

    另外爸爸媽媽一方突然離開,不和孩子解釋,不和孩子溝通,強行的中斷這個聯結,會讓孩子產生一種被遺棄感、不安全感,會給孩子帶來很大的傷害。

    還有,儘量不要剝奪孩子和另一方見面的機會,離婚雖然是父母雙方兩人關係的改變,但爸爸媽媽依然是孩子的爸爸媽媽。要讓孩子知道,即使父母不在一起了,爸爸媽媽對孩子的愛並不會減少,孩子只有從自己父母那裡獲得持續的關愛和親密感,那麼離婚對孩子的負面影響才能降到最低。

  • 9 # 情感麻辣堂

    一、心理陰霾。可能一輩子都走不出來。我的一個同事,小學時父母感情不和,其母跳樓自殺,讓他至今不敢走進婚姻,害怕背叛,沒有自信,處物件總是不長遠,給人總感覺不踏實。

    三、敏感多疑。看電視看書也好,聽到別人談論單親孩子的事情,總是聯想到自己,點點滴滴,是是非非,都可能覺得是在說自己,偷偷抹眼淚。

    四、堅強倔強。當然,單親家庭孩子並非總是不堪。經歷了少時的苦難磨礪,在以後的路上看問題更加敏銳,耐擊打的承受力更強,內心的不服輸更加強烈,深信萬事只能靠自己,更容易在學習工作上創造佳績!

  • 10 # 浮力麻麻

    父母離異的孩子會比較脆弱,孩子在父母親吵架的階段會感覺到焦慮不安,甚至被逼迫只能選擇父母親的其中一位,這無形中給孩子一種壓力,這種壓力可能會陪伴孩子長大,讓孩子對人越來越不信任。

    當父母辦完離婚手續,一切安定下來的時候,負責監護孩子的一方家長可能忙於工作,忽略孩子的喜怒哀樂,導致孩子過度自由,有過分沉迷玩樂、甚至接觸社會黑暗面的風險。

    離異家庭的孩子存在很多心理問題,但並不代表我們可以要求父母不離婚。因為感情不和卻勉強在一起只會製造更多的不和諧。我們只能從千千萬萬的離異案例中總結一些經驗,減少孩子的心理負擔,儘可能讓他們健康成長。

    別把孩子當成傳聲筒

    一個很常見的現象:父母離異之後,孩子成為曾經的夫妻之間的傳聲工具。

    ……

    -“打電話給你爸爸,說他這個月還沒給你的生活費!”

    -“讓你媽查清楚銀行賬戶,我兩天前就已經匯款過去了!”

    -“你告訴他,如果他再不給生活費,這個月就別想見你了。”

    -“你告訴她,別老拿你來威脅我!”

    ……

    離異父母如果把孩子當作傳話筒,而且傳的是給對方施加壓力、攻擊對方的話,就相當於把做黑臉的壓力推給了孩子。你們想吵架,私底下約地方吵啊,為什麼要讓孩子對最親愛的人說出非他本意的話呢?孩子到底做錯了什麼?要替你們傳達這些汙言穢語??離婚對於孩子已經是一次傷害,把孩子當成傳聲筒更是二次傷害。

    別剝奪孩子見爸爸(媽媽)的權利

    很多監護方家長以為“不讓他(她)見孩子”剝奪的是另一方父母的權利,懲罰的是另一方父母。其實做這種行為的時候有沒有考慮過孩子的感受呢?

    你不讓爸爸(媽媽)見孩子,就相當於不讓孩子見爸爸(媽媽)。這句話看上去很廢,但恰恰證明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孩子承受的是你們雙方博弈的結果,這個結果註定要他失去某一方的愛。你以為在跟對方賭氣,其實最傷的是孩子。

    大人的世界有太多紛擾,但我們不能忘記父母對孩子的影響力。越是離異的夫妻,越要讓孩子知道:雖然父母離婚,但依然會隨時隨地一起愛他。

  • 11 # 心理諮詢師馬俊

    我是馬俊,國家二級心理諮詢師、國家心理護理師,服務於華大應用心理研究院

    回答:

    父母因為感情破裂選擇離婚,對夫妻雙方來說或許是一種解脫,但對於孩子來說真的不是一種好的體驗,並可能會帶來諸多心理問題。下面我就從兒童心理發展的角度來探討下這個問題:

    1、口欲期——無法彌補的母愛。口欲期(0-1歲)是兒童經歷的第一個重要成長時期,在這個時期兒童最需要的是重要撫養著(一般來說是母親)的關愛和滿足。正常情況下,母親會忘我的給予剛出生的嬰兒無微不至的照顧和關愛,正是母親這種忘我的關懷,培養了孩子“無所不能”的全能感和“希望”的品質,也奠定了孩子最基本的人格品質。但如果父母離異,而孩子在口欲期這個關鍵時期沒有得到母親的關愛和滿足,長大後孩子很可能對世界充滿敵意、充滿懷疑,缺乏最基本的安全感和信任感。

    2、肛欲期——無法劃分的界限。肛欲期(1-3歲)是兒童經歷的第二個重要成長時期,在這個時期兒童隨著年齡的增長不斷加強對外界的探索,最需要父母(特別是父親)對於“出格行為”的規範和約束。正常情況下,父母對於孩子的探索行為會給予一定的支援,但當孩子行為出格時,父母會及時指出並制止,在培養孩子積極探索品質的同時,也明確了界限(哪些事不該做)。但如果父母離異,而導致孩子在肛欲期發育不良,長大後孩子很可能發展成為“懦弱無能”和“膽大妄為”這兩個極端中的一個。

    3、俄狄浦斯期——無法跨越的認同。俄狄浦斯期(3-6歲)是兒童經歷的第三個重要成長時期,在這個時期,孩子會經歷在“與父親”或“與母親”這個三角親密關係間的搖擺,並形成對父、母雙方的性別認同。正常情況下,只要父母關係和諧,孩子會順利度過這個時期,完成對父母雙方的性別認同,從而形成完整的性別認同觀。但如果父母離異,孩子在經歷俄狄浦斯期時,“三角關係中”缺了父母一方(或雙方),那麼這個孩子也就無法順利完成性別認同。長大後孩子很可能會出現人際交往困難、性別認同障礙等問題。

  • 12 # 華大應用心理研究院

    回答:

    父母因為感情破裂選擇離婚,對夫妻雙方來說或許是一種解脫,但對於孩子來說真的不是一種好的體驗,並可能會帶來諸多心理問題。下面我就從兒童心理發展的角度來探討下這個問題:

    1、口欲期——無法彌補的母愛。

    口欲期(0-1歲)是兒童經歷的第一個重要成長時期,在這個時期兒童最需要的是重要撫養著(一般來說是母親)的關愛和滿足。正常情況下,母親會忘我的給予剛出生的嬰兒無微不至的照顧和關愛,正是母親這種忘我的關懷,培養了孩子“無所不能”的全能感和“希望”的品質,也奠定了孩子最基本的人格品質。但如果父母離異,而孩子在口欲期這個關鍵時期沒有得到母親的關愛和滿足,長大後孩子很可能對世界充滿敵意、充滿懷疑,缺乏最基本的安全感和信任感。

    2、肛欲期——無法劃分的界限。

    肛欲期(1-3歲)是兒童經歷的第二個重要成長時期,在這個時期兒童隨著年齡的增長不斷加強對外界的探索,最需要父母(特別是父親)對於“出格行為”的規範和約束。正常情況下,父母對於孩子的探索行為會給予一定的支援,但當孩子行為出格時,父母會及時指出並制止,在培養孩子積極探索品質的同時,也明確了界限(哪些事不該做)。但如果父母離異,而導致孩子在肛欲期發育不良,長大後孩子很可能發展成為“懦弱無能”和“膽大妄為”這兩個極端中的一個。

    3、俄狄浦斯期——無法跨越的認同。

    俄狄浦斯期(3-6歲)是兒童經歷的第三個重要成長時期,在這個時期,孩子會經歷在“與父親”或“與母親”這個三角親密關係間的搖擺,並形成對父、母雙方的性別認同。正常情況下,只要父母關係和諧,孩子會順利度過這個時期,完成對父母雙方的性別認同,從而形成完整的性別認同觀。但如果父母離異,孩子在經歷俄狄浦斯期

    時,“三角關係中”缺了父母一方(或雙方),那麼這個孩子也就無法順利完成性別認同。長大後孩子很可能會出現人際交往困難、性別認同障礙等問題。

  • 13 # 有書共讀

    父母離異對兒童的心理影響是一個沉重的話題。

    有書君作為從教多年的教師,面對升入高中的新面孔,能迅速判斷出班級學生的家庭狀況:

    哪些是性格偏執行為異常的單親家庭子女,哪些是父母呵護身心健康的健全家庭子女。

    儘管我們給家庭殘缺的學生多一些關照,但效果並不理想。

    因為他們的兒童時期就經歷了家庭變故,在生理和心理快速發展時期,家庭的動盪,親人的反目,生活的改變,給幼小的心靈帶來的重創難以彌合。

    從1987年到2017年,中國離婚率從0.55‰上升到3.2‰。

    面對越來越高的離婚率,越來越多的有心理問題的兒童,有書君覺得有必要和您加以探討。

    一、 父母離異,兒童容易產生強烈的自卑怨恨等消極情緒。

    有書君的表弟婚後一直不和諧,打打鬧鬧分分合合之間,女兒的出生緩和了矛盾,但這只是暫時的,孩子上小學時矛盾激化。

    女兒哭喊:“別的小朋友都有爸爸媽媽,為什麼我沒有?媽媽要攆走爸爸,我也不許別的叔叔來!”

    孩子的呼聲和強勢的父母相比,畢竟是微弱的,父母決絕地分手了。

    後來,表弟家原本活潑勇敢的女兒變了,變得膽小自卑,孤僻易怒,不相信別人。

    這些行為和性格直接影響她與老師同學的交往,學習成績也一落千丈。

    如果這些自卑多疑、怨憤孤僻的消極情緒不能及時消除,也將作用於他們成年以後的人生。

    最終影響到他們的人際交往、同伴關係,造成他們與人交往相處能力的下降,結伴難度的增大。

    二、 父母離異,兒童容易缺失自信心。

    我們班一個叫蕾的小女生溫婉可人,與其他離異家庭的孩子比,似乎沒有那麼多負面情緒。有一天中午,蕾遲到了,手裡抱著一個大玩偶。

    她說:“老劉給我送生活費來,我趁機宰他一下,讓他向小媳婦報賬時難受。”蕾的語調笑嘻嘻的,可是眼睛裡卻有哀怨的淚光。

    就是這個聰明伶俐的小女生,特別不自信。

    在學校,她怕別人嫌棄她,總是察言觀色,努力討好,自己明明做得對,也不敢堅持。這種縮手縮腳的樣子讓老師們同情,卻讓同學們不滿。

    多數離異家庭的子女有不同程度的行為障礙。

    由於家庭的破裂,導致家庭教育的殘缺不全,也給孩子我心靈蒙上一層陰影,致使他們喪失生活和學習上的信心。

    三、父母離異,兒童容易出現性格缺陷,影響個性形成和發展

    父母親是子女的第一任教師,對子女的個性塑造起決定作用。

    而父母離異,帶給子女的是殘缺不全的個性影響與教育,容易造成子女後天性格形成中的缺陷。

    慧的父親在我們這座小城位高權重,母親是報社主編。

    父母離異後,慧的事業型的父母自顧不暇,把她推給了姥姥。

    離異的父母抱著補償女兒的心理,各自積極送錢送物,卻無視女兒感情上的巨大落差。久而久之,慧的性格缺陷暴露出來。

    慧既有優越感,又有自卑感。每當父親派秘書或司機接她回家時,她都躲躲閃閃怕人看見或詢問,有時卻半遮半掩地炫耀父母的地位和職業。

    兩種截然相反的情緒折磨她,讓她內心焦慮,行為怪異,和同學關係很僵。

    我所接觸到的高中生中,一些離異家庭的子女,父母是在他們小學時就離異的。

    當談到他們的父母時,他們一般都是含含糊糊,不願多談父母和家庭。

    這說明父母離異的陰影,是他們不願暴露的傷痕,也一直在影響他們的心理健康。

    離婚對孩子的父母也許是一種解脫,但對孩子特別是兒童卻是一種災難。

    兒童心靈上留下深深的創傷,不會隨著時間的流逝而遺忘,很可能是一生抹不掉的陰影和恐懼。

    其實,夫妻之間有矛盾也是正常的,要換位思考,尊重對方的意見,理解對方的感受,甚至包容對方的缺點。

    如果感情確實破裂了,與其為孩子維持表面的婚姻,讓孩子生活在無盡的冷漠或爭吵中,不如好說好散。

    但離異的父母,特別是離開的那一方,一定要給孩子加倍的關愛。

    讓孩子明白自己在父母心中的地位,明白父母絕不會遺棄自己,從而產生安全感。

    這樣,即使在單親家庭中,孩子也能健康成長。

  • 14 # 子謙媽媽育兒經

    導語:影響兒童心理的並非是父母離異,而是父母處理婚姻的態度。

    很多人在有了孩子後即便婚姻不幸福,兩人經常吵架,貌合神離,也會勉強的生活在一起。以為這就時對孩子好。可事實呢?夫妻經常吵架、互不關心,孩子是 敏感的,他知道家裡的情況,

    這對他以後的婚姻觀、幸福感有很大的影響。並且每天生活在爭吵或冷漠的家庭氛圍中,孩子也會變得非常不開心,總有種壓抑的感覺。

    相反,當父母因為種種問題不能繼續生活時,選擇正確的處理方式,雙方開始新的生活,這對孩子來說比在那個冷漠的家裡生活強多了。

    王菲和李亞鵬的婚姻走到盡頭,但兩人沒有因此而展開撕逼大戰。不管兩人的婚姻如何,他們的身份依舊是女兒的爸爸和媽媽,對孩子的愛沒有因此而減少。女兒李嫣雖然長相有些特別,但也並未因此而自卑,這難道不能說他倆是一對好的父母嗎?

    反觀有些家庭即便健全,但孩子卻因為父母的爭吵等等而缺乏安全感、自卑。

    因此,衡量父母離異是否會帶給孩子心理問題,要看夫妻在處理婚姻的態度上和對孩子的責任上,即便離婚,你依舊是孩子的父母,依舊對孩子有責任。而如果你認為離婚後孩子判給誰就是誰的責任,對孩子不搭理,或者孩子跟隨的一方很長時間走不出離婚後的陰影,這才是真正對孩子心理的有影響。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馬紹爾群島在歷史上被美國核爆67次,它現在的生存情況如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