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風行若水團建體驗向陽

    前不見古人,後不見來者,念天地之悠悠,獨愴然而涕下…

    個人覺得,這一首詩,道盡了人生之大喜大悲,其內心的心境,眼界,無出其右,一個人的內心能有如此氣魄,心懷天地,又能獨感其悲涼,其胸襟是何等寬廣,我們可以透過這一首詩去了解作者當時的心境,其豪言壯語,其心胸寬廣,其氣勢之豪邁,一曲吟罷,悲從中來,讓讀者都能深感其豪邁與悲涼,不管是懷才不遇也好,還是仕途曲折也罷,不管是意氣風發也好,還是壯志未酬也罷,,都能另每一個讀此詩的人,心生孤獨與悲壯,這孤獨的一生,被這一聲怒吼,在歷史的長河中激聲迴盪,,令多少仁人志士頓生蒼穹豪邁,令多少文武全才心懷坦蕩…古往今來,優秀的人,從來都是孤獨的,這份孤獨,也只有那些優秀的人才能懂得…

    鄙人不才,有感作詩一首,

    巡天遊:(即興賦詞)

    夫上古之宇宙,念今世之重樓,我自天地之浩然正氣,怎念世事之去留?

    巡天地之浩蕩,遊萬物之無極,隻身自然之滄桑正道,何懼人生之喜憂?

    我亦為我?何為道哉?不過執念之善修!心之方始,念為身休。

    自古胸襟可納乾坤之巍峨,容蒼生之遼闊,又怎懼今日之惑?靜待扶搖直上,巡天遊走,笑傲九州!

  • 2 # 科米剪輯

    《登幽州臺歌》 唐代:陳子昂

    前不見古人,後不見來者。

    念天地之悠悠,獨愴然而涕下。

    往前不見古代招賢的聖君,向後不見後世求才的明君。 只有那蒼茫天地悠悠無限,止不住滿懷悲傷熱淚紛紛。

    這首詩寫於武則天萬歲通天元年(696年)。陳子昂是一個具有政治見識和政治才能的文人。他直言敢諫,對武后朝的不少弊政,常常提出批評意見,不為武則天採納,並曾一度因“逆黨”株連而下獄。他的政治抱負不能實現,反而受到打擊,這使他心情非常苦悶。萬歲通天元年,契丹李盡忠、孫萬榮等攻陷營州。武則天委派武攸宜率軍征討,陳子昂在武攸宜幕府擔任參謀,隨軍出征。武攸宜為人輕率,少謀略。次年兵敗,情況緊急,陳子昂請求遣萬人作前驅以擊敵,武不允。隨後,陳子昂又向武進言,不聽,反把他降為軍曹。詩人接連受到挫折,眼看報國宏願成為泡影,因此登上薊北樓,慷慨悲吟,寫下了《登幽州臺歌》以及《薊丘覽古贈盧居士藏用七首》等詩篇。

    《登幽州臺歌》這首短詩,深刻地表現了詩人懷才不遇、寂寞無聊的情緒。語言蒼勁奔放,富有感染力,成為歷來傳誦的名篇。

    “前不見古人,後不見來者。”這裡的古人是指古代那些能夠禮賢下士的賢明君主。《薊丘覽古贈盧居士藏用》與《登幽州臺歌》是同時之作,其內容可資參證。《薊丘覽古贈盧居士藏用》七首,對戰國時代燕昭王禮遇樂毅、郭隗,燕太子丹禮遇田光等歷史事蹟,表示無限欽慕。但是,像燕昭王那樣前代的賢君既不復可見,後來的賢明之主也來不及見到,自己真是生不逢時;當登臺遠眺時,只見茫茫宇宙,天長地久,不禁感到孤單寂寞,悲從中來,愴然流淚了。因此以“山河依舊,人物不同”來抒發自己“生不逢辰”的哀嘆。這裡免不了有對時世的感傷,但也有詩人對詩壇汙濁的憎惡。詩人看不見前古賢人,古人也沒來得及看見詩人;詩人看不見未來英傑,未來英傑同樣看不見詩人,詩人所能看見以及能看見詩人的,只有眼前這個時代。這首詩以慷慨悲涼的調子,表現了詩人失意的境遇和寂寞苦悶的情懷。這種悲哀常常為舊社會許多懷才不遇的人士所共有,因而獲得廣泛的共鳴。

    這首詩沒有對幽州臺作一字描寫,而只是登臺的感慨,卻成為千古名篇。詩篇風格明朗剛健,是具有“漢魏風骨”的唐代詩歌的先驅之作,對掃除齊梁浮豔纖弱的形式主義詩風具有拓疆開路之功。在藝術上,其意境雄渾,視野開闊,使得詩人的自我形象更加鮮亮感人。全詩語言奔放,富有感染力,雖然只有短短四句,卻在人們面前展現了一幅境界雄渾,浩瀚空曠的藝術畫面。詩的前三句粗筆勾勒,以浩茫寬廣的宇宙天地和滄桑易變的古今人事作為深邃、壯美的背景加以襯托。第四句飽蘸感情,凌空一筆,使抒情主人公——詩人慷慨悲壯的自我形象站到了畫面的主位上,畫面頓時神韻飛動,光彩照人。從結構脈絡上說,前兩句是俯仰古今,寫出時間的綿長;第三句登樓眺望,寫空間的遼闊無限;第四句寫詩人孤單悲苦的心緒。這樣前後相互映照,格外動人。

    在用辭造語方面,此詩深受《楚辭》特別是其中《遠遊》篇的影響。《遠遊》有云:“惟天地之無窮兮,哀人生之長勤。往者餘弗及兮,來者吾不聞。”此詩語句即從此化出,然而意境卻更蒼茫遒勁。

    同時,在句式方面,採取了長短參錯的楚辭體句法。

    上兩句每句五字,三個停頓,其句式為: 前──不見──古人,後──不見──來者;

    後兩句每句六字,四個停頓,其句式為: 念──天地──之──悠悠,獨──愴然──而──涕下。

    前兩句音節比較急促,傳達了詩人生不逢時、抑鬱不平之氣;後兩句各增加了一個虛字(“之”和“而”),多了一個停頓,音節就比較舒徐流暢,表現了他無可奈何、曼聲長嘆的情景。全篇前後句法長短不齊,音節抑揚變化,互相配合,增強了藝術感染力。

  • 3 # 亦有所思

    氣韻蒼茫承漢魏,格調悲涼啟蘇辛。

    眾所周知,中國詩以《詩經》為源,然而詩經裡的詩畢竟以民歌居多,要麼傷春悲愁,要麼歌功頌德,要麼就是日常的柴米油鹽。大多氣韻不足,有廣度,也有深度,但沒有高度。

    春秋戰國也是如此,以屈原和宋玉為例,不論是《離騷》還是《九辯》雖然有悲傷,但無悲壯。詩人的悲傷更像是被風吹落的樹葉,無奈,低沉,失落,迷惑,總體來說,少了劍氣,少了鋒芒,少了雄渾。

    當詩歌步入秦末的時候發生了轉變,不論是西楚霸王的《垓下歌》,或是漢高祖的《大風歌》都可以看到不平之氣,縱橫一世,披靡天下之意。

    當漢朝一統天下的時候,著名的文藝青年漢高祖受限於帝王之尊,只能玩一些柏梁體(可以理解為宮廷詩詞),於是樂府大行其道。對於後人來說,樂府最大的特點就是質樸平實,許多歌詞有氣韻加持。然而漢朝最為出名的應當是賦,尤其是司馬相如,因此整個漢朝的賦都文采分明,若論氣勢稍遜一籌,是比不了樂府。

    這種華美一直延續到曹操時,劃了一個句號。詩中的氣韻又宏大了起來。而且經歷了數個王朝的更替,所有文人都會產生一種蒼茫與輪迴之感。不論是到哪一個地方,都會想起這一處曾有鐵馬金戈,曾有沉沙折戟。當年繁華巷陌,當年無限江山,如今不過是一堆荒丘,斷壁殘垣。

    這首詩的本意並不難理解,就是詩人登上幽州臺,想起當年的燕昭王求賢若渴,而如今自己卻屢遭不幸,無人賞識。所謂的古人即指燕國明君賢臣,所謂的來者就是像自己一樣孤獨的人。

    一個人面對蒼茫大地,想及經年浮沉,於是倍感孤獨寥落,是以感慨萬千,脫口成詩。

    但是如果把這一首詩從詩人的背景中剝離開來,就會發現此詩橫越了空間,縱穿了時間。

    從長安到幽州,南北兩千裡。

    從戰國到唐朝,上下九百年。

    然而,只有自己孤零零的一個人。

    燕子春風,帝王相將,名士風流,一幕幕地在自己眼前劃過。這首詩瞬間便有了高度,歷史,現實,時空,際遇,變幻,滄海桑田,白雲蒼狗。

    之前的詩不是這樣子的。

    魏晉南北朝的詩大多雕琢,充滿斧鑿之痕。哪怕是自然流暢系列,也不過是陶淵明一人而已。

    曹操之後,此詩之前,

    從來沒有這種蒼茫的孤獨!

    渾若天成,讀之愴然!

  • 4 # 漁歸處

    詩人站在高高的臺上,看著大好河山。舊時山河還在,美好的人和事都已不在。結合當前的社會和自己當前處境,作者想到了,什麼時候才能有一個美好的未來?此時作者的心是無比悲涼的,用“後不見來者”來表達對前途的渺茫。作者直言敢諫,沒有被武則天所採納,屢受打 擊,心情鬱郁悲憤。當前的政治情況,當前武則天治理的江山並不是自己所期待的樣子。我該如何做才能夠最大的給百姓謀福祉?作為朝堂官員,關心國家的命運是我的職責所在。然而自己的無能為力令作者老淚縱橫,滿心淒涼。

     

  • 5 # 金香玉花解語

    前不見古人,後不見來者。

    念天地之悠悠,獨愴然而涕下。

    陳子昂的這首短詩沒有一個字直接描寫幽州臺,只是抒發登臺的感慨,卻成為千古名篇。全詩語言蒼勁奔放,惆悵之情躍然紙上。

    如何深刻理解這首《登幽州臺歌》我認為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來體會。

    ▶︎首先是作者本人

    陳子昂,字伯玉,梓州射洪(今屬四川)人,唐代文學家。陳子昂是武則天時期一個具有政治抱負的文人,他直言敢諫,對朝堂的不少弊政,常常提出批評意見,但總不被採納,這使他非常苦悶。

    ▶︎其次是創作背景

    萬歲通天元年,契丹攻陷營州,武則天出兵討伐,陳子昂擔任參謀隨軍出征。次年兵敗,情況危急,陳子昂請求遣萬人作前驅來抗擊敵人,又被駁回,還因此降職。

    眼看報國宏圖成為泡影,詩人惆悵之下登上幽州臺,慷慨悲吟,寫下了這首詩。

    ▶︎再次是詩文鑑賞

    詩的題目《登幽州臺歌》中的幽州臺:即薊北樓,是戰國時燕昭王為招攬天下賢士所建,故址在今北京西南。歌:是古代詩歌的一種體裁。

    前不見古人,後不見來者。這裡的古人是指古代那些能夠禮賢下士的賢明君主。這兩句的意思是詩人感嘆像燕昭王那樣的前朝賢君已經故去,不復得見;而後來的明主自己也無法與他們相遇。

    念天地之悠悠,獨愴然而涕下!詩人登臺遠眺,只見蒼茫宇宙,天地無窮,瞬間感到人生有限,自身渺小,不禁悲從中來,淚水紛紛而下。

    ▶︎最後是分析總結

    這首短詩前兩句“前不見古人,後不見來者”俯仰古今,展現出時間的綿長,第三句“念天地之悠悠”登樓遠眺,描繪出空間的廣闊。如此的穿越時空,讓這首詩頗具氣勢。

    然後在這樣的時空背景下,詩人“獨愴然而涕下”的苦悶情緒,就顯得更加觸動人心了

    讀完整首詩我們彷彿可以看見,在那蒼茫遼闊的北方原野上,佇立著一位孤獨迷惘的詩人,久久凝望著天穹,他對賢明君主的渴望,對人生短暫的惆悵以及壯志難酬的悲慟,都令人無比動容。

  • 6 # 我是李小哲

    直言進諫,心繫國家,雄心難壯志,參謀變軍曹。

    胸中自有萬古,眼底更無一人!

    先來介紹一下這首名篇的創作背景吧,知道了背後的故事會有更深刻的體會!

    雄心難壯志,參謀變軍曹

    故事發生在武后當國時期,武攸宜領命征討契丹,我們的陳子昂同學當時就任命為隨軍參謀。

    陳子昂針對當時戰爭情況給出了各種各樣的有利建議,但無奈武攸宜毫無戰爭經驗,並且多次拒絕陳子昂的建議,最後索性把陳子昂降為軍曹!這樣就不用聽他每天的建議了!

    陳子昂經過這次出征,報國雄心遭到嚴重反覆的冷水“洗禮”,空有一身抱負卻未能施展,這時他登上幽州臺,有感於燕昭王當年招攬賢才四方納諫,便作出了這首短歌!

    前不見古人,後不見來者

    開篇兩句,千古名篇。

    知道了當時詩人的經歷,是不是更好理解這兩句的由來了呢?登於幽州臺之上,一片大草原,廣袤無垠,往前看,往後望,用了兩個“不見”,令人陡然感到一種悲愴的情感!孤寂,悲涼,懷才不遇,人生怎麼這麼難?我太難了。。

    只用兩句就勾勒出一幅時間綿長的畫面,藝術感極強!

    念天地悠悠,獨愴然涕下

    後兩句加了兩個虛詞,變成“念天地之悠悠,獨愴然而涕下”,朗朗上口,意境宏大!

    整詩前三句道出時間的綿長和天地的浩大,最後一句凌空一轉,直接高度抒情,給人超強的代入感和無限的遐想!

    整篇未提幽州臺,卻成了幽州臺的代表詩,詩人如果能知道這首感悟詩成為千古名篇不知道會不會緩解一點心中的悲涼,畢竟這首詩除了藝術感和文學性之外,最博眼球的當是裡邊深切的情感,受到後世的追捧不也說明之後的歷史長河中依然有很多壯志難酬的英雄豪傑嗎?

    逢時獨為貴,歷代非無才

    對於每一個有抱負的人來說,時代才最為重要!但這也是把雙刃劍,一般尊重賢才的多為戰亂年代或者國家初建,盛世之中很難有帝王能夠持續廣開言路,與詩人相比,我們生在這個時代就很幸運了!

    你有才華,有超多的平臺讓你展現!

    你有抱負,有超多的渠道讓你實現!

    你有壯志,一定不會讓你難酬!

    因為我們就是這麼幸運生在這樣一個時代,生在山河無恙、國富兵強的中國,只有不敢想,沒有做不到!

    珍惜擁有,感恩關注,一起進步!

  • 7 # 風光霽月2019

    登幽州臺歌為什麼那麼出名?語言質樸蒼勁,風格直追漢魏,寥寥數語,就展現了一個獨立天地間,充滿了曠世憂傷,鬱郁不得志的詩人形象。讀完此詩,讓人感覺這首詩不僅僅是陳子昂個人得失之慨嘆,每個讀者好像都有過這種悵惘失落,孑然獨立,登樓遠眺的經歷,意興闌珊的感覺好像穿越時空,跨越四海,這首詩有普世情懷,所以也就能出名,千古傳誦了。喜歡我的回答,請關注,謝謝啦。

  • 8 # 謝小樓

    人生天地間,孤獨是常態,因此,孤獨也是古詩詞中一個永恆的主題。在古詩詞中,我們能讀到各種各樣的孤獨,能體味到各種各樣的孤獨的境界,其中,將孤獨的感覺表達得最為深邃的,就是陳子昂的「登幽州臺歌」。

    登幽州臺歌

    【唐】陳子昂

    前不見古人,後不見來者。

    念天地之悠悠,獨愴然而涕下。

    前不見古人,後不見來者。是時間的孤獨,在時光的長河中,前不見古人,後不見來者,唯自已一人獨立於此,而自已,也會很快被時光的長河淹沒。

    滾滾長江東逝水,浪花淘盡英雄,古今將相在何方,荒冢一草沒了。古往今來多少英雄豪傑化為塵土,在時光的長河中,一個歷史的塵埃又能激起多大的浪花呢?

    念天地之悠悠,獨愴然而涕下。天地悠悠,是空間的孤獨。天地是何等的廣闊,而個人,又是怎樣的渺小。

    一個人面對歷史的浩瀚,而對天地的悠悠,怎能不愴然而涕下呢?

    西漢的「淮南子」有云:“往古來今謂之宙,四方上下謂之宇”。空間是宇,時間是宙,陳子昂的這首詩,包含他對整個宇宙人生的思考,寫出了一個人獨立於茫茫宇宙中最為深邃的孤獨。

    清人黃周星在「唐詩快」中評此詩道:胸中自有萬古,眼底更無一人。古今詩人多矣,從未有道及此者。此二十二字,真可以泣鬼。

  • 9 # 風飄逸8

    懷才不遇,寂寞無聊的情緒,直白於天下。語言蒼勁奔放,富有感染力,引起讀者共鳴。箴言:是金子總會發光,但是有句話說黃土處處可埋金!

  • 10 # 日新錄

    先看詩人寫下這首詩的背景。公元696年,契丹王李盡忠、孫萬榮叛變,陳子昂隨建安王武攸宜出征,參謀軍事。武攸宜輕率少謀,出師不利,致使前軍覆沒。陳子昂滿懷熱忱,向武攸宜進諫,並願“乞分麾下萬人以為前驅。”。但武攸宜以其“素是書生,謝而不納。”幾天之後,他忍不住再次進諫,武攸宜一怒將他貶為軍曹。詩人接連受挫,報國無門,此時登上薊北樓,慷慨悲吟,寫下了這首詩。 再看這首詩的形式。這首詩屬於“騷體”,源自《楚辭·遠遊(一)》“惟天地之無窮兮,哀人生之長勤,往者餘弗及兮,來者吾不聞。”作者聯絡自己的身世背景,使這首詩意境更加蒼茫遒勁。整首詩是詩人心聲的自然流露,不講求形式,沒有羈絆束縛,卻更有打動人心的力量。 最後看這首詩的內容。陳子昂的這首《登幽州臺歌》集中表現了一種孤獨情緒,這種孤獨感情緒,表現在政治上即是報國無門,他的遠大抱負無人理解,不遇知己而產生的孤獨。

    “前不見古人.後不見來者。”這首詩著眼於時間,感嘆自身的生不逢時,前代的明君賢士不復見,後來的明君賢士也來不及見,只見茫茫宇宙,不禁感到孤單寂寞,悲從中來。

    “念天地之悠悠,獨愴然而涕下”,這簡直不是詩,而是詩人發自靈魂深處的呻吟與喟嘆,是詩人鬱憤不平的生命的呼喊!

  • 11 # 唐不聞

    燕國幾乎是戰國七雄裡最沒有存在感的一個,被強大的趙國、齊國擠在角落,中原的激戰很少有他的份。

    燕昭王即位後,決意改變這一現狀。

    他問計於郭隗:我欲廣招賢才,請問有何良策?

    郭隗道:我給大王講一個故事。過去有君王想以千金求千里馬,有小臣自願擔當這個使命。三月之後,小臣回報說千里馬已死,他用五百金買了馬骨回來。君王大怒。小臣卻道,如此天下人都知道您有多捨得花錢求馬,自然會紛紛主動獻千里馬而來。

    郭隗道:請大王以我為馬骨,尊寵我,則賢人不請自來。

    燕昭王於是築“黃金臺”,在其上拜郭隗為師。不久,樂毅、鄒衍等天下名士紛至。

    燕昭王再拜樂毅為上將攻齊,一舉攻下70餘城,堂堂東面霸主的齊國只剩即墨和莒縣兩地苦守,幾乎滅亡。

    自此,“黃金臺”便成為天下士人心中被明主賞識、大展宏圖的一種象徵和一處聖地。

    一千年以後,三十八歲的陳子昂隨軍北征,眼看大軍一敗塗地,而自己屢屢進諫卻無人聽從,他提出自己率領一支先鋒前去開啟局面,也被拒絕,反而因此被降職處分。

    他惆悵失意、心灰意冷,登上這座已經被稱作“幽州臺”的古蹟。極目四野,邊地開闊,古臺今猶在,而前賢不再來。當年的燕昭王、郭隗、樂毅都已湮滅在奔湧的歲月裡,彷彿那尊賢拜相的傳統也已一起消逝。只剩他獨自一人登臨這座孤獨而又沉默的聖地,前不見虛懷納諫禮賢下士的古人,後不見從善如流求才若渴的來者,天地浩大,古今悠悠,卻無處安放滿腔熱血和一顆報國之心。一種強對比下巨大的無力感向陳子昂襲來,如何能叫人不愴然淚下。

    兩年後,因父喪,失意的陳子昂辭官回鄉,又四年,剛過不惑之年的他遭人迫害,枉死獄中,報國之願終成夢幻。

  • 12 # 清閒文事

    話說武週一朝有個陳子昂,696年隨皇親建安王武攸宜出征參謀軍事。面對異族叛亂,我們這位大才滿懷熱情地、十分沒眼力見地參謀建議,結果不被採用,也許還遭到了上司的人格譏諷。幾天後,這位不知進退的陳哥又建言獻策,結果不但建言未被採納,還降了職。想來此時內心相當懊糟的陳哥就獨自一人來到了幽州城外一處高臺散散心。

    古人文士雅士多有登臺登樓的習慣,可能是為了追求激發內心感慨情懷而創設一種自然和心理的氛圍。於是乎,我們這位陳哥想過去看今朝,思前想後,就低頭叨咕了這幾句: “前不見古人,後不見來者,念天地之悠悠,獨愴然而涕下。” 自言自語了這幾句之後,就忙著無助地擦鼻涕了!

    這大哥為啥哭成這個邋遢樣?咱幫他分析一下,原因有幾:

    入仕不順利——23歲高考及第,雖然沒有被外派地方,謀了一箇中(和諧)央部門的小吏,起步較低,至眼下而立之年過半,從政12年之間也就才到了一個臨時機構(出征部隊)的參軍,又剛被拿下降職,此前還有一次下獄問罪。步步是坎,步步艱難。

    站隊不看風——這就是隻懂詩文不懂氣象的明顯劣勢。自己的上書諫言正好把自己推到了皇族的對立面,風若風硬看不懂,結果與當(和諧)權者結下深怨。所以說:掰扯有理,適可而止,他沒做到。站錯了隊,不排擠你排擠誰?看不準風向,你不遭殃誰遭殃?

    好心不會用——頂頭上司定下了決策,你還反覆糾錯,傻透氣的做派。雖然咱有愛國愛家愛皇上的一片好心,可你的強力糾錯卻掃了上司的顏面,侮辱了長官的智商,能有好果子吃?

    生命不給力——據說陳哥是個卜筮高手,在後來辭官回家被羅織罪名下獄的時候,還自己起卦問卜兇吉,結果仰天大哭,被斬。這樣的一位高手高手高高手,也許此時已經預感到自己的生命不久,還有三四年光景的陽壽,能不著急?功未成名未就,恩科及第的精英、名滿當下的才子,是可安心孰不安心!區區一枚小吏,如同眼下科長,哪個甘心抱個正科退休呢?何況這位陳哥不是退休,是跟人生告別!

    據說,陳子昂自十六七歲才開始專心讀書,按他的生卒年推算,也就相當於高中才發奮讀書,此前的所作所為,用時下的話說就是一郎當少年,手頭大方,還愛動手茬架,還持械傷過人。經過三兩年的苦讀,679年就自命不凡地參加全國統考,當時叫做京考,結果一舉落第。接著又複習三年,682年再次參加高考,結果同上。好在這哥們沒有灰心喪氣,繼續補習,終於在684年進士及第,也就是全國前三。細算陳氏學子,從發奮讀書到金榜得中共用時了七年的時光,也算是進步神速。 按說,陳氏學子考了一個全國前三,應該算是國家的精英人才,該受到重用,可就是在受到則天女皇的重用之下,才授職一個麟臺正字,按當時的官階體制屬於正九品下,通俗講,七品也就算個芝麻官,那麼正九品下,也就相當於現在的副股級。正字的職責幹什麼呢?估計就是搞典籍圖書的校驗稽核,就一編輯的活兒。後來才擢升為右拾遺,從八品,相當於時下副處或者調研員。拾遺的職責是幹什麼的呢?拾遺,拾遺,就是隨時注意國家政令或者皇帝詔諭是否有瑕疵遺漏,提出建議意見,當時叫做諫官,順帶還有舉薦人才。就是這麼一個不足芝麻的小幹部,還生不逢時,遇到了武周代李唐,各種政治勢力交錯爭鬥,政治時局暗流湧動,結果被牽扯下獄問罪,由此與皇族武氏結下樑子。

    話題扯遠了,以上這些未必為大家所熟悉,大家熟悉的該是的詩文才氣。據說,陳副調研員在沒有進士及第之前,苦於自己籍籍無名,還採取了一種博人眼球的網紅舉動:伯玉碎琴,一夜名動京城。有評價說陳子昂是繼初唐四傑之後、李杜之前的一位承上啟下的人物,陳哥流著鼻涕叨咕的《登幽州臺歌》為後人廣為稱頌。一共四句,字面上看,句句還不著邊際,唯有感人之處大概在“愴然而涕下”五字。

  • 13 # 葦說定製化運營

    據《周禮·夏宮》之記載,天下共分為:揚州、荊州、豫州、青州、兗州、雍州、幽州、冀州和幷州九州。《周禮》中"東北曰幽州。"《春秋元命包》又云:"箕星散為幽州,分為燕國。"言北方太陰,故以幽冥為號。

    幽州作為九州之一自古有之,自周武王滅殷興周之後,大封天下,封召公於幽州。

    幽州的大致範圍包括今天的河北北部以及遼寧一帶,屬於戰國七雄之一燕國的管轄,後幾度易名,隋唐時期,幽州的軍事地位逐漸突出,成為北方的軍事重鎮,於是被重新設定為幽州。

    《登幽州臺歌》陳子昂:

    “前不見古人,後不見來者。念天地之悠悠,獨愴然而涕下。”

    幽州臺位於現今的北京大興.,又名“薊北樓”,也稱為"燕臺"。

    幽州臺原本是戰國時期燕昭王所建的黃金臺,專為招納賢才之用,因燕昭王曾將黃金置於其上而得名。燕昭王用黃金臺招納而來了大批的賢才,其師郭隗就是黃金臺招納而來的第一位賢才,而黃金臺招納而來的名將樂毅,更是連破齊國七十餘城,使之幽州臺名垂千古。然而在歷經滄桑之後,幽州臺早已不復存在,能讓北京人記住這座歷史古蹟的,也只有盛唐時期著名詩人陳子昂的《登幽州臺歌》。

    陳子昂(約公元661~公元702),字伯玉,梓州射洪(今屬四川)人,因為陳子昂曾任右拾遺,所以後世也稱其陳拾遺。

    陳子昂是進士及第,歷仕武則天朝麟臺正字、右拾遺,陳子昂是一位具有政治見識和政治才能的詩人。面對武則天時期的弊政,陳子昂常常是直言進諫,但並不為武則天採納,武則天的霹靂手段世所共知,因此陳子昂曾一度以“逆黨”的罪名而下獄。即使是在陳子昂解職歸鄉之後,仍受人陷害,最終憂憤而死。

    陳子昂作為盛唐時期的著名詩人,現存的佳作有100多首,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登幽州臺歌》。

    《登幽州臺歌》是一首弔古傷今的生命悲歌,展示了詩人孤獨遺世、獨立蒼茫的落寞情懷,透過登樓遠眺、憑今弔古,抒發了他抑鬱已久的悲憤之情,表達了他在理想破滅時的寂鬱心情。《登幽州臺歌》語言蒼勁奔放,極富感染力,即酣暢淋漓又餘音繞樑。

    《登幽州臺歌》的大意就是“回頭看看哪有古代賢明君主的蹤影,放眼望去也不見一個禮賢下士的君主,我真是生不逢時啊。想到天悠悠而高遠、地悠悠而廣袤的天地之間,我獨自憂傷啊,讓人禁不住淚流滿面沾溼了衣襟!”平心而論,武則天雖算不上是位千古名君,但作為“貞觀之治”與“開元盛世”的承前啟後者,她的歷史功績還是有目共睹。

    三國時期竹林七賢之一的阮籍,曾任步兵校尉,世稱阮步兵。阮籍在登上廣武城,觀看了當年西楚霸王項羽與漢高祖劉邦交鋒的古戰場後,也曾發出過“時無英雄,使豎子成名。”之感慨。而陳子昂的“前不見古人,後不見來者。念天地之悠悠,獨愴然而涕下”,堪稱是相得益彰,假如陳拾遺、阮步兵這對知音邂逅之後,不知會哭還是笑,但作為一名北京人,還是應該記住陳子昂和他的《登幽州臺歌》。

  • 14 # 素心流年

    這是首將孤獨寫得大氣磅礴的詩。

    《登幽州臺歌》(唐)陳子昂

    前不見古人, 後不見來者。

    念天地之悠悠, 獨愴然而涕下。

    幽州:今河北省,又名稱薊北樓,屬古燕國國都。

    悠悠:長久遙遠。

    愴chuang四聲:悲傷。

    陳子昂:出身優越,慷慨任俠,凜然正氣。696年,陳子昂隨武攸宜東征契丹,因意見不合,降為軍曹,登上幽州臺,一曲短歌抒幽憤。

    “前不見古人 ,後不見來者”:橫空出世,一語驚人,極言天地之大,歷史亙古。

    古人是誰?在古燕國國都,曾經為國家大業招攬人才的燕昭王。

    何為來者?自然是後來居上賞識人才的賢明君王。

    這一句是牢騷悲憤之語,生不逢時,懷才不遇。

    “念天地之悠悠 ,獨愴然而涕下”:慷慨悲涼,天高地迥反言個體之渺小,生命之短暫。

    為何愴然流淚?天高地闊,於天地間的人如何渺小匆匆,人類置身於歷史長河的孤獨,又何可悲,如何言說,更何況功業無成,碌碌無為!

    這一句是悲痛傷心語,無所作為,生而何意!

    “天高地迥,覺宇宙之無窮;興盡悲來,識盈虛之有數。”

    詩人要的是得人賞識,有所作為,才不枉浩蕩歷史中走上一回!

    登高望遠,極目廣袤,是滿腹才華,一身抱負的君子不甘沉淪的清高,孤傲,悲涼,是煢煢孑立於天地間靈魂的孤獨。

    寫孤獨的詩太多,然而孤獨得天地悠悠,天長地久,恐怕首推這一首,因詩人將個人命運進行了超越時空的思考,在我們看來,已有了哲學的意義。

  • 15 # 什剎海漁翁

    陳子昂的《登幽州臺歌》是一首登臨抒懷之作。詩人著力於傳達人生有限而宇宙無窮,歲月易逝而功業難就的深沉、強烈的情緒。詩人抒發了理想破滅,負劍空嘆的鬱悶和痛苦,表達了封建社會中正直而有抱負計程車人懷才不遇、遭受壓抑的悲憤和孤寂之情。

  • 16 # 華文新語

    《登幽州臺歌》創作背景:

      這首詩寫於一代女皇武則天萬歲通天元年(公元696年)。陳子昂是一個具有政治見識和政治才能的文人。詩人接連受到挫折,眼看報國宏願成為泡影,因此登上幽州臺(猶薊北樓),慷慨悲吟,寫下了《登幽州臺歌》以及《薊丘覽古贈盧居士藏用七首》等詩篇。

    【鑑賞評析】

      《登幽州臺歌》這首短詩,深刻地表現了詩人懷才不遇、寂寞無聊的情緒。語言蒼勁奔放,富有感染力,成為歷來傳誦的名作。

      陳子昂直言敢諫,對武后時朝的不少弊政,常常提出批評意見,不為武則天採納,並曾一度因“逆黨”株連而下獄。他的政治抱負不能實現,反而受到打擊,這使他心情非常苦悶。

      武則天萬歲通天元年(公元696年),東北地區因營州(今遼寧省朝陽市)都督趙文翽剛愎自用、暴虐無道,契丹人、契丹松漠都督李盡忠和歸誠州刺史孫萬榮等舉兵反周後,攻陷營州,殺死了趙文翽,進攻河北地區,史稱“營州之亂”。武則天委派同州刺史建安王武攸宜率軍征討,陳子昂在武攸宜府擔任參謀,隨同出征。武出身權貴,不曉軍事,為人輕率,無將略。次年春夏之交,契丹侵犯幽州時出兵不克,情況緊急,陳子昂請求遣萬人作前驅以擊敵,武不允。稍後,陳子昂又向武進言,不聽,反而把他降為軍曹。

      “前不見古人,後不見來者。”這裡的古人是指古代那些能夠禮賢下士的賢明君主。《薊丘覽古贈盧居士藏用》與《登幽州臺歌》是同時之作,其內容可資參證。《薊丘覽古贈盧居士藏用》七首,對戰國時代燕昭王禮遇樂毅、郭隗,燕太子丹禮遇田光等歷史事蹟,表示無限欽慕。但是,像燕昭王那樣前代的賢君既不復可見,後來的賢明之主也來不及見到,自己真是生不逢時;當登臺遠眺時,只見茫茫宇宙,天長地久,不禁感到孤單寂寞,悲從中來,愴然流淚了。因此以“山河依舊,人物不同”來抒發自己“生不逢辰”的哀嘆。這裡免不了有對時世的感傷,但也有詩人對詩壇汙濁的憎惡。詩人看不見前古賢人,古人也沒來得及看見詩人;詩人看不見未來英傑,未來英傑同樣看不見詩人,詩人所能看見以及能看見詩人的,只有眼前這個時代。這首詩以慷慨悲涼的調子,表現了詩人失意的境遇和寂寞苦悶的情懷。這種悲哀常常為舊社會許多懷才不遇的人士所共有,因而獲得廣泛的共鳴。

      這首詩沒有對幽州臺作一字描寫,而只是登臺的感慨,卻成為千古名篇。詩篇風格明朗剛健,是具有“漢魏風骨”的唐代詩歌的先驅之作,對掃除齊梁浮豔纖弱的形式主義詩風具有拓疆開路之功。在藝術上,其意境雄渾,視野開闊,使得詩人的自我形象更加鮮亮感人。全詩語言奔放,富有感染力,雖然只有短短四句,卻在人們面前展現了一幅境界雄渾,浩瀚空曠的藝術畫面。詩的前三句粗筆勾勒,以浩茫寬廣的宇宙天地和滄桑易變的古今人事作為深邃、壯美的背景加以襯托。第四句飽蘸感情,凌空一筆,使抒情主人公——詩人慷慨悲壯的自我形象站到了畫面的主位上,畫面頓時神韻飛動,光彩照人。從結構脈絡上說,前兩句是俯仰古今,寫出時間的綿長;第三句登樓眺望,寫空間的遼闊無限;第四句寫詩人孤單悲苦的心緒。這樣前後相互映照,格外動人。

      在用辭造語方面,此詩深受《楚辭》特別是其中《遠遊》篇的影響。《遠遊》有云:“惟天地之無窮兮,哀人生之長勤。往者餘弗及兮,來者吾不聞。”此詩語句即從此化出,然而意境卻更蒼茫遒勁。

      同時,在句式方面,採取了長短參錯的楚辭體句法。

      上兩句每句五字,三個停頓,其句式為:

      前──不見──古人,後──不見──來者;

      下兩句每句六字,四個停頓,其句式為:

      念──天地──之──悠悠,獨──愴然──而──涕下。

      上兩句音節比較急促,傳達了詩人生不逢時、抑鬱不平之氣;下兩句各增加了一個語助詞虛字(“之”和“而”,無實在意義),多了一個停頓,音節就比較舒徐(謂從容不迫)流暢,表現了他無可奈何、曼聲長嘆的情景。全篇前後句法長短不齊,音節抑揚變化,互相配合,增強了藝術感染力。

    【參考文獻】

    〔1〕蕭滌非等.唐詩鑑賞辭典[M].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1983.

    〔2〕[宋]司馬光,曹楊,劉景峰.資治通鑑[M].北京:光明日報出版社,2016.

  • 17 # 每天讀宋詞

    他曾是紈絝子弟,卻浪子回頭,寫下登幽州臺歌,有“詩骨”之稱

    唐代著名詩人陳子昂屬於後進生,雖然鬱郁不得志,但是通過後天努力與包裝終於成名。

    首先來具體瞭解一下他:陳子昂,字伯玉,唐代詩文革新的代表人物,有“詩骨”之稱。正是他在齊梁柔靡浮豔的風格還在盛行的時代,引領詩歌從綺麗萎靡走向剛健奔放。陳子昂的文風之所以是剛健奔放的,是因為他能夠真實地表現自己的人生體驗,而不是為了藝術而藝術。同時他的人生經歷本身就是很動人心絃的,儼然一首慷慨激昂的生命悲歌,其精彩的程度真是“前不見古人,後不見來者”!

    陳子昂人生經歷的跌宕起伏與他的身世和性格有很深的聯絡。他很幸運地出生在了一個富貴之家,早年的生活很富足舒適,富有俠客精神的他“年少輕狂,裘馬放蕩”,因此到了十七、八歲的時候還不通經史,活脫脫一個浪蕩的紈絝子弟。但是後來他卻浪子回頭,改掉了身上的惡習,專心讀書,用心鑽研,最終成為了學識淵博而且才華橫溢的大才子,真正實現了從“浪子”到“才子”的大轉變。能夠實現這樣的轉變的人意志得多麼堅定,精神得多麼頑強啊?在某種程度上,這種人生經歷也為他作品的剛健文風奠定了一定的精神基調。

    後來陳子昂懷著鴻鵠之志離開自己的家鄉,進入當時的最高學府學習,可是參加科舉考試卻兩次名落孫山,隨後他四處拜謁名人,進獻自己的詩文作品,不料被一次次地拒之門外,這給他造成了很大的打擊。這段生涯也是陳子昂懷才不遇的人生階段,落魄的他一直處於不得志的困境之中,但是他卻一直努力地尋找著人生出路,不願意放過任何一個機會。為了能夠出人頭地,他甚至願意花千金購買寶琴當眾摔壞來獲得名聲,雖然這種行為具有譁眾取寵的嫌疑,但是相比於那些鬱郁不得志之時就混跡於青樓而自甘墮落的人要好得多。功夫不負有心人,有了一定名聲的陳子昂最終考中了進士,實現了自己最初的理想,這是他在不得志的困境中堅持奮鬥的結果,這種成功經歷或許能給我們一定的啟發。考中進士後,陳子昂春風得意地入仕做官,但是由於他生性耿直而且敢於直言進諫,因此受到了很多人的忌恨與排斥。陳子昂的仕途也因為受到奸臣的陷害而受到巨大影響,縱使陳子昂有經天緯地之才,可他始終不得朝廷的重用。儘管女皇武則天曾經感嘆他的才華與正直,封他作右拾遺(後世人因此稱陳子昂為陳拾遺),可是他卻再度受到奸臣的誣陷而被迫辭職,因此懷才不遇的陳子昂最後被迫告老回鄉。這種人生經歷真的可以說是跌宕起伏,一波三折,但是在這種跌宕起伏的人生歲月中,陳子昂從未放棄過自己的志向與初心,哪怕是始終壯志難酬,甚至是被誣陷死於大牢中。

    在瞭解了陳子昂的人生經歷之後,我們再讀他那些蒼勁有力的作品時,或許會有更為深刻的理解。

    前不見古人,後不見來者。

    念天地之悠悠,獨愴然而涕下。

    ——陳子昂《登幽州臺歌》

    這首詩歌就是陳子昂在武則天時期受奸臣迫害而始終鬱郁不得志的時候所寫的,充分表達了作者的懷才不遇的悲憤之情與壯志難酬的落寞之情。

    開篇作者就是用大筆勾勒歷史環境,寫自己此時所處的時代是向前看不到燕昭王那樣的賢君,向後也等不到未來的明君。因為這座幽州臺就是當初燕昭王為了招攬天下的賢才所建的,陳子昂登臨此地併發出這樣的感慨,讀者可想而知他鬱郁不得志的愁緒是多麼深重啊!在這樣的環境中,作者深感自己生不逢時,壯志難酬,因此內心充滿了愁苦與哀傷。接著作者寫自己登上幽州臺上極目遠眺,只能望見浩瀚宇宙與茫茫人世,這些事物都是長久地存在著的,而自己卻終有一死,頓時悲愴之情從心中湧出,他也情不自禁地留下了熱淚。作者面對“人生代代無窮已,江月年年只相似”的環境,心中滿是落寞孤寂的愁苦,所以作者就不由自主地熱淚盈眶了。

    雖然陳子昂的人生跌宕起伏,受到各種各樣的打擊,但是他卻從沒有放棄過努力拼搏與頑強奮鬥,就算是受到奸臣的迫害與誣陷,他也始終不曾停止過奮鬥,始終堅持自己正直的人格不受侵犯,這是一種偉大的精神。這樣看來,陳子昂的人生經歷本身就是一首悲壯的生命之歌,而且這首生命之歌在後世人心中一直存在著,始終不曾被抹去!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如果每一棵樹生來就有高等動物思維,但是不能動,突然有一天樹變成了人,會做些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