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馬哥有財氣

    從根由聊聊“文化”:文是用棍棒,化是匕和人親密接觸如今,太多人想“做”文化,太多的錢想要把文化“產業化”;如果都是真誠的、含著敬畏心和正二八經研究研究的意圖的,都沒錯,都該贊。可如果只是想借這兩個字“增色”、“提高檔次”,甚至僅僅是把這兩個字當作虛幻的光環,實在還是應該多加小心。(一)文化一詞的由來

    “文化”一詞,深究起來,大概是由“效仿西學”的時候才開始流行的,繼而成了後來被普遍認同並且越捧越高的常用詞。

    不敢說,這倆字兒,就是從大力主倡“效仿西學”的晚清時期才“誕生”的,沒考據。但至少,在那之前,大多數文獻中,實在是很難見到。當然,“很難見到”,不能就說成是肯定見不到。“很難見到”的,也僅是“文”字和“化”字組合成詞的樣子。而“文”和“化”這兩個字,分開來,卻是古已有之。

    先不管這兩個字怎麼就被組合起來了,也暫不去計較最初施行了這個組合的那個或那些人,是基於了怎樣的理解、考證、意圖。當真糾結起來,不僅很麻煩,而且,也不見得比從“根兒”上讀解這兩個字,意義更大。

    今時,不管什麼、誰,都習慣或說時興拿“文化”二字做標籤、封面、噱頭,滿一副不忌口的豪氣和高大上的貴氣,全不論合宜與否。

    文不對題,或許可忽略不計;尷尬、鬧笑話,就多少得在意了,不為自己,也實在該為什麼還都不太懂只管吸收的孩子們想想;再要是錯謬了、冒犯了、張冠李戴了,就難免老話說的“造孽”之嫌了。

    看的聽的多了,就實在有點兒不忍——遇見一個人拿褲帶當圍脖,可以當沒看見;一群人拿褲帶當圍脖,也大可以笑笑過去罷;可要是大家都跟著學起來,知道一點點端倪的,就實在有提醒一下下的責任了。當然,提醒,不等於就想要改變什麼。也許,隨著社會的發展,褲帶和圍脖就不分了呢。提醒,無非是想留下一個聲音:那原本是褲帶,圍脖原本是另外的樣子。僅此而已。

    好多事兒,只要稍稍深究一下“本源”,就可以明朗不少。真的是!

    (二)關於“文化”,暫且從“根子”上“究”上一“究”

    任何社會形態,無論是否具備完整的“國家”或者“階級”的概念,只要達成一定規模和穩定程度的“聚集”,就一定具有“意念”上的共識。

    人,作為區別於其他動物的、有“意念”的社會細胞,只要生命沒完全被“肚子”驅使,就一定會生髮“肚子”以外的“意念”。

    “意念”的群體性趨同、延展、飛躍,既是凝聚某種社會形態的必要條件,也是這種社會形態發展過程中的精神果實。其體現,隨著所對應的社會形態的發展,幾乎必然地,覆蓋生產、生活、政治、經濟等等所有領域,滲透到所有可以滲透到的細節,形成性格式的特徵;繼而“任性”地向高階演化,生成——形式的、機理的、藝術的、實用的、制約或說“被迫”的、習慣或說“自迫”的——屬於特定社會形態及其絕大多數行為主體的精神規範。而這種精神規範,又反過來以習俗、風格、制度等形式,引導、協助、推動這個社會形態,進而再度、更高階地趨同、延展、飛躍,哦,還有“修正”,開始下一輪……

    這個精神規範和社會形態不斷相互作用的過程,以及精神規範在此過程中不斷產出的“意念”性的結果,大概就是現在的人們常說的“文化”。

    這說明,“文化”勝利了、成功了!

    把原本的嚴酷面目,歡歡喜喜地遮掩了,變成讓人喜歡讓人崇拜讓人追求而不是去懷疑去憂懼去憤怒的東東。

    我們總說“文化”這個,“文化”那個,這個“文化”,那個“文化”;好像一“文化”,就正統了、高尚了、有來歷了、不容置疑了。

    而當我們這麼感覺著的同時,又會想當然地在內心認定,“文化”是“軟性”的、非強制的、和風細雨的;繼而以為:那其實,只是,我們由衷願意去認同和追捧的;只要我們願意,隨便擺擺手,甚至連擺手都免了,只動動嘴皮子,就可以當它是個屁;亦即,所謂“文化”,差不多純粹因為我們的“愛”和“推崇”而存在,就像寵物和情婦;如果我們不高興,隨時隨地,都可以輕而易舉地,把它們或她們,清除掉!

    可是,當我們洋洋自得著的時候,早已被寵物感染了弓形體,也早已被情婦套出了所有的致命秘密。清除一個試試看!

    當我們自以為是“文化”的主宰和“房東”的時候,“文化”早已滲透到骨髓,給我們打上了幾輩子都抹不去的烙印。清除一個試試看!

    歷史上有很偉大很偉大的人試圖做過了,結果是——浩劫!

    “文化”是“軟性”的不假。可這種“軟性”,就像水、空氣,圍繞著我們,成了生存必須;其予以我們的制約,無處不在、無比強大、事關生死!更要命的,事關——榮辱!

    這屬於“意念”的水、空氣,是萬千血泊無數輪揮發、凝聚而成的。

    一方石碑,只要細讀,就會嗅到被時光湮沒的鐵血寒腥;一段戲曲,只要細聽,就會循到來自久遠過去的哀哭嘶嚎;一種習俗,只要細品,就會嚐到曾經為生存而拼命勞作的鹹澀汗水……

    “文化”,來自人們永不休止的痛苦和掙扎!絕不是輕飄飄美輪美奐的!

    (三)看看這兩個字吧——“文”、“化”

    甲骨文中,“文”的象形是“手執棍棒”,意為“以棍棒教化”;“化”是後來形成的“會意”組合字,古體跟今天的簡化字沒有結構上的明顯區別,都是“人”和“匕”的組合。

    “人”、“匕”相合,不是“匕人”就是“人匕”,總之不是溫文爾雅、和和氣氣的,而是充斥了殘酷和血腥的。

    古語裡,用來形容取人性命的詞彙有不少,比較常見的有“誅”、“殺”、“戮”、“屠”、“匕”(或為“斃”)。其中“匕”,既是動詞,也是名詞;用作動詞時,更指以尖銳器物直刺要害,以較小的創口但很深的侵入,使對方over;用作名詞時,則指可以用來執行其動詞所指行為的工具。

    今時,人們常把這種工具稱為“匕首”;而在古時,就一個“匕”字。荊軻刺秦王所用的,就是這種傢伙——短小、隱蔽、尖銳(甚至可能萃了毒),打擊迅速、深入,方寸須臾之間致命!

    考古發現,西周時,有一種宮廷宴會用的餐具,形似今天的湯勺,但勺頭部分是平直的,前端尖銳。從餐具角度講,兼備了勺子和叉子兩種功能,很實用。考古發現同時表明,這種很實用的青銅質餐具的名字,就叫做“匕”!

    想象一下,西周貴族拿著“匕”聚餐,歡聲笑語間,夾雜著叮叮噹噹的金屬碰撞聲,每個人都得提防被鄰桌的突然拿“匕”刺穿胸膛或脖子。不知道,他們聚餐時帶不帶劍。但可以肯定,如果拿“匕”幹掉鄰桌,比拔劍動作要小很多,速度要快很多!

    用“匕”進餐的西周貴族們,到底想沒想過聚餐時用手裡的“匕”幹掉鄰桌,不得而知。可以肯定的是,一旦“匕”刺向(或刺入)某人,就是個活脫脫的“化”字!“文化”的“化”!

    “文”是用棍棒,“化”是“匕”和“人”的“親密接觸”。

    那麼,“文化”,是什麼,就不難想象了。

    “文化”的本初,是殘暴而猙獰的。“文化”的後來,也是!

    不同僅在於,棍棒變成了無形但無時無刻不在制約著人們的習俗、概念,“匕”變成了詩詞歌賦和形形色色更現代化更精美更幻妙的什麼,微創地、深深地、無可挽救地,擊穿了人們的精神核心,並長久駐紮、蔓延。

    這樣看來,“文化”,無論到底是什麼,或者我們到底也弄不清它是什麼,但至少,我們應該知道,它不是輕鬆的、簡單的、可以這樣可以那樣的;至少,我們應該懂得,構築或者改變“文化”或類似“文化”的什麼什麼,決不是動動嘴皮子、花點兒錢、做幾個漂亮的文案就能成的。

    如今,太多人想“做”文化,太多的錢想要把文化“產業化”;如果都是真誠的、含著敬畏心和正二八經研究研究的意圖的,都沒錯,都該贊。可如果只是想借這兩個字“增色”、“提高檔次”,甚至僅僅是把這兩個字當作虛幻的光環,實在還是應該多加小心。

  • 2 # 太陽6525199390019

    老子的《道德經》向世人宣講了宇宙萬物產生和演化的總規律,它也是指導人類怎樣迴歸大自然的根本方法論。當然,《道德經》同樣也是指導中醫的基礎理論。而《黃帝內經》則是一部歸納“人體宇宙學”的寶典。它不但可以教人怎樣認識自身和宇宙萬物的內在聯絡,以及怎樣修身養性,以及怎樣治世和治病救人的基本原理。總之,《道德經》和《黃帝內經》的目的都是一致的,只是它們對事物的描述和側重點有所不同罷了。在此意義上講,只要人們都能夠認真研讀這些經典著作,都能夠看破紅塵,並能夠逍遙自在地渡過一生,並最終找到迴歸大自然的路徑。

  • 3 # 隴右行思見聞錄

    治大國如烹小鮮,老子把所有的道理講明瞭。

    文化源於生活,又服務於生活。

    生活就是過日子,日子要一天一天過。一天三頓飯,民以食為天。而吃飯,吃飽是生存,吃好是能力,會吃是學問,怎樣吃是藝術。吃,就是悟道,治家,治國,明身,見性,頓悟。

    吃飯用筷子,二個小木棍有大學問,大文章。傳統文化之奧妙,文化是吃出來的。

  • 4 # 崔風朝

    那它書裡都有解釋,不過開始進展慢,看看原文看看註釋,讀書多了也就通了,不用看註釋了你就進入到那個時代裡,等於你被那個時代的文化同化了。

  • 5 # 袁聰

    老子:約公元前580~前500年之後,春秋時陳華人(因春秋未年陳國為楚國所吞併,所以有的書籍記載為楚華人),姓李,名耳,字聃。按現代學者高亨的觀點,老子本姓老,因古代讀音“老”與“李”相近,後來訛為李姓。曾在東周王室、國都洛邑(今河南洛陽)擔任(守)藏室史(相當於國家圖書館館長),他博學多才、學問高深。後來老子因見周王室衰落,辭官歸隱,途徑函谷關,因為遭遇關令尹喜的挽留和勸說,於是著述五千字,即後世傳為道家經典的《道德經》。出關之後,就再也沒有人知道老子的下落了。

    “道”,是老子的核心價值觀,是老子思想理論體系的基礎,是一個本原性的最高哲學範疇,既是世界自然的本性,又是萬物執行的根本規律。

    道與自然的關係:《老子》第25章說:“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道法自然”,這一句指明瞭道與自然的關係。這個“道”,是一切的本體,是人、地、天共法所遵循的就是自然。並指出:“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天下萬物生於有,有生於無”。講的是天下萬物來源於有,有則來源於無,這就是“無中生有”的道理。根據這個道理,最早的那個“有”必定是從“無”中而來的,而這個原最初的“無”,也就是“道”。而“道”的本源性就是萬物由來的原理。

    無為而治:意思是無所為,而無所不為。所謂“無為”———是指不妄為、不隨意隨便而為,不能違反自然規律而為。

    老子的哲學思想、核心價值觀還有:柔弱勝剛強;治大國若烹小鮮;小國寡民;民不畏死;禍福相倚;老子三寶;慎始慎終;功成身退;上善若水等。

    中華中醫文化:博大精深,高深莫測,奧妙無窮,五彩繽紛,燦爛輝煌,是中華民族的璀璨明珠、無價瑰寶。

    中醫精氣學說:氣是生命的本原,人體的機制、機能正常迴圈執行,需要精氣的調和,是由人體之氣來持續生命的運動。

    中醫陰陽學說:宇宙間任務事物都由陰陽兩方面構成,陰與陽是對立、統一的辯證關係,並不斷運動和相互作用。中醫的基本原則是調理、調和、調整、調補人體陰陽的相對平衡。

    中醫五行學說:將宇宙萬物的基本構成元素分為———木、火、土、金、水五行,並用其相生相剋的科學原理解釋、詮釋自然界的一切現象,來解釋、詮釋人體的生理、機理功能,說明機體病理變化、說明人體與自然環境和氣候、飲食生活、生命養生等相互之間的作用、功能、功力、效率、效果之間的關係。

    中醫運氣學說:結合五行生、剋制化的原理,來探討、探索、探研自然變化的週期性執行的科學規律,確立“天人合一”的思想,從中尋找人類疾病的發生與自然變化的週期性之間的關係。

    中醫病因學說:是研究致病因素與性質,致病特點與症狀的學說;六淫、七情、飲食、勞逸、心態等都有可能導致人體發病的根源;各人生命體質特徵、現象、環境…………等不同,(同一病症)表現出來的病象各有變化,不盡相同。

    中醫經絡學說:系統地論述十二經脈的循行部位,屬絡臟腑與十二經脈發生病變時的證候,記載了十二經別、別絡、經筋、皮部等內容,對奇經八脈的論述,記載了約160個穴位的名稱。

    中醫養生學說:天人感應、天人相應、天人合一、天人統一、形神合一;天人和諧、合於自然、順乎自然、應於自然、順應天時、四時保生、調理陰陽、調養體質;養神、養形、養心、養血、養精、養氣等。

    中國飲食(筷子)文化:使用筷子的歷史可追溯到商代。《史記•微子世家》中有“紂始有象箸”的記載,紂為商代未期君主(帝王),相傳是紂王的妃子達妲發明的筷子,在中國至少有3000多年的歷史使用筷子。先秦時期稱筷子為“挾”,秦漢時期叫“箸”。古人十分講究忌諱,是不吉利之語,所以就反其意而稱之為“筷”。這就是筷子的來歷。

    筷子文化十二忌:

    一忌:三長兩短,指在用歺前或用歺過程中,將筷子長短不齊地放在桌子上,這會看做失禮。

    二忌:仙人指路,指用大拇指和中指、無名指、小指捏住筷子,食指伸出,指想(向)別人,很不禮貌。

    三忌:品箸(筷)留聲,指用口含筷端,用嘴來回嘬,發出噝噝聲。這被認為缺少家教和教養。

    四忌:擊盞敲盅,指用歺時用筷子敲打(擊)盤碗會他人所不齒。

    五忌:執箸(筷)巡城,指手拿筷子在桌子上的菜盤來回翻找萊,是缺乏修養的表現。

    六忌:迷箸(筷)創墳,指拿著筷子在菜盤裡不住地扒拉,就像盜墓刨墳。很是令人生厭。

    七忌:淚箸(筷)遺珠,夾菜不利索,將菜湯流落到其他菜裡或桌子上,是不可取的。

    八忌:顛倒乾坤,用歺時將筷子顛倒使用。

    九忌:定海神針,用歺時用一支筷子去插盤子裡的菜品,這會被認為是對同桌人的蔑視。

    十忌:當眾上香,幫別人盛飯時,把一副(雙)筷子插在飯中遞給對方,會被人視為大忌。

    十一忌:交叉十字,用歺時將筷子隨便交叉放在桌子上,表現對人對己都不尊重。

    十二忌:落地驚神,失手將筷子掉落地上,這是嚴重失禮。此時,應該用右手去撿起才是正確的做法。

  • 6 # 老使用者7027

    傳統文化是祖先長期生活中總結的寶貴經驗,雖然有些說不清是怎麼回事,但實踐證明是對的,既然是對的,也就繼承就行。

  • 7 # 雲樵龜

    欲窮其概念丶教禮,就是主動

    往自己頭上扣聖典丶禮教丶主義丶夢想

    緊箍咒!

    愛生活愛自然吧——

  • 8 # 歲月如梭水如歌

    我個人認為,中華文化的精華所在,理性思維的道家精神。某些曲徑通幽的哲理,用玄學思維的意象,具體至生存的象徵,出入都是生活。

    意象有意象的道理,生活有生活的厚黑。濃縮或展開,口味或視覺,觸手可及,而又耐人尋味,捉摸不透。在形與似之間,有時似是而非,有時淋漓盡致,俯仰皆拾。

    文化是一種思維,生活是哲學。這就是幾千年來的中國,文化精神的心理定勢與符號。

    其精華也有,糟粕也在。

    現代科學,更需要理性的自然主義大精神。科學與精神,自然的天與地,和諧的迴歸與統一。在矛盾的科技面前,又凸起科學的矛盾,自然讓人類長出了眼睛,這就是統籌兼顧的中藥精神,與標本兼顧的個體差異內迴圈,平衡是需要的,需要名正言順,順氣,順理而後對症,治。

    望,聞,診,切。不病入膏肓,所存在的一切,內涵於生命的需求,政治生存,文化存在,生活口味,經濟指標。

  • 9 # 波瀾碎風寒

    一句話“活久見”。

    中華上下五千年,甚至考古的時間序列可以上溯更悠久,因為時間長,更嚇人的是,不但時間長而且一直一脈相傳,足夠長且穩定有序的時間積累其所能迸發和匯聚的智慧是近乎無窮的,所以古人有足夠的時間鑽研所有的文化傳統並將之發展到登峰造極的地步。

    事實意義上的中國從古至今都是一個完全獨立的文明世界,一個世界的力量幾乎是無窮無盡的,更可貴的是我們的文明歷史綿長而統一。

    你看“傳統”這個詞的意思

    傳統,世代相傳、從歷史沿傳下來的思想、文化、道德、風俗、藝術、制度以及行為方式等。對人們的社會行為有無形的影響和控制作用。傳統涉及的所有東西在中國的歷史上幾乎都發展到了無以復加的高度。

    這也是許多人認為華人太傳統太守舊的主要原因,沒辦法,在中國想要進行文化傳統的創新難度太大了,我們所能想到的一切,老祖宗幾乎從方方面面都研究的細絲入微且毫無破綻,所以中國幾乎所有的東西都深深的烙印著歷史的痕跡。

    在中國,每一種思想,文化,道德,風俗,藝術,制度,行為方式等等,中國的先輩們都研究過,並且完善的幾乎毫無破綻,這讓後輩越來越難以超越先賢。

    我們熟悉的許多東西背後都有其深深的內涵和歷史文化在其中。

    像問題所涉及的老子,中醫,餐飲這只是其中很少的一部分。

    世所周知中國的飲食文化博大精深,吃飯的學問都浩如煙海,與飲食有關的所有東西中國可以吊打全世界,歸根結底是我們的歷史太長,傳承性連續並穩固,幾千年積累下來已經在吃的造詣上領先這個星球所有的文明。

    有時候華人真的沒辦法去大刀闊斧的進行文化傳統的徹底大變革,因為我們可能想象到的在歷史文獻上總能找到對應的研究和記載和例子,這讓後世子孫很難搞(大笑)。

    所以封建社會持續兩千年是有深刻的歷史文化原因在其中。

    這從另一個方面解釋了為什麼中國每次歷史的大變革都能進入一個更加輝煌的時代,因為中國變革的難度太大,但一旦變革就擁有別人無法想象的文化底蘊和爆發力,這一切皆是是因為積累太雄厚。

    如果說自堯舜到東周是中華文明的萌芽階段,那麼春秋戰國就是就是啟蒙階段,直到始皇掃六合天下歸一,以統一文字為基礎的中華文明進入爆發期,以漢字為載體的文明爆發的力量是二維意義上的厚重,漢字的層次高度造就了中華文明的浩瀚深沉。

    但從另一個角度解讀,漢字高維屬性的特徵讓其承載的文化博大精深的同時卻又極難突破晉級,慚愧的說我們用了兩千年的時間所能理解的漢字不過是其九牛一毛。

    許多人痛斥中國的文化傳統阻礙了創新和變革,使得西方文明後來居上先一步步入科學領域和工業時代。

    但有沒有人想過以字母文字承載的西方文明為什麼早於中國步入工業時代?

    舉一個簡單的例子:同樣的一個人一幅畫,在一塊泥板上雕刻和在一塊鐵板上雕刻那個更簡單?

    同樣的例子:同一幅畫在泥板上雕刻出來和鐵板上雕刻出來那個更結實更令人震撼?

    也就是說是漢字造就了中華文明的浩瀚和底蘊深沉,但同時因為漢字的高維屬性讓中華文明在同樣的條件下步入科學和工業時代的難度係數大很多,也就是說我們用兩千年的時間去理解漢字並不足以讓我們的文明進一步升級,因為時間還是不夠。

    字母文字可以,字母文字的天然屬性比漢字要低一個層次,同樣的時間,以字母文字為載體的文明更加容易晉級,因為簡單。

    但這在歷史的長河中僅僅因為基礎簡單而獲得的先發優勢並無法對抗真正的歲月規則,因為漢字的層次更高,雖然晉級難度很大,但一旦晉級,以漢字文承載的文明所爆發出來的底蘊和力量是字母文明無法匹敵的。

    中國自建國以來不過七十年,改革以來不過四十年,但中國創造的經濟奇蹟是西方文明國家用一百年都無法完成的,歸根結底是漢字的高維屬性在文化加成上的恐怖效果。

    這就像一個大人和一個小孩兒,當一個小孩兒拿著火器去攻擊那個大人,那個大人很狼狽,但如果大人也獲得了火器,那麼對小孩兒的碾壓是恐怖的。

    如果說我們認為漢字的屬性在科學應用上不如字母文字來的明確單一,那不能怪漢字,只能怪我們對漢字的理解還不夠。

    最後回到問題“怎樣解讀中華傳統的老子、中醫、餐飲(含筷子)等載體文化內涵?”

    中國歷史悠久到任何文化內涵都已經鑲嵌到傳統中,後輩很無奈,改革很艱辛,但也很有動力。

    多說一句,如果誰老是提什麼西方的“自由,民主,體制,人權,血統等等”,請查閱中國古籍,你想的問題中國的先賢聖哲都想過,而且他們考慮的和記載的遠比我們要多的多,你以為中華傳承五千年是鬧著玩兒的。

    如果你認為先賢聖哲們的訓語可能落後於時代,但有沒有想過量變帶來質變,足夠悠久的歷史足夠穩定的傳承所能遇到的問題比我們當今遇到的更多,古人可能沒見過但古人同樣具有想象和思考的無上智慧。人類進化了幾十萬年,幾千年對人類進化史只是彈指一揮間,現代人的智慧不比老祖宗高多少。

  • 10 # 清峰漪荷1329

    老子的無為就是順應自然規律作為叫無為。不要違背自然規律。自然規律就是春生夏長秋收冬藏,日出而作,日入而息,順應自然規律而作為,不是逆自然規律而作為。自然規律另一個無為就是人類社會的無為,崇自然規律而作為叫無為。崇自然規律而讓所有生靈而各得其所而作為叫無為。一部分生靈迫害另一部分生靈就不是無為,貪慾無止境就不是無為。迫害和貪慾,是無為的天敵。人類社會的一切紛爭,都是因為迫害和貪慾起。迫害和貪慾,使人類社會進入到違背自然規律而作為的無止步的地步。人類為了生存,不得不有為。而最終使有為變成反自然規律的有為。順應自然規律有為包括現代科技向太陽月亮取光用,向地球取礦用。這都可看成無為而有為。一切符合自然規律的有為都是無為的表現。一切違背自然規律的有為都是對無為而無不為的曲解。

  • 11 # 手機使用者15301雪松

    老子,中醫,中餐都是中國特有的東西,要從中國特有文化理論去研究,自有其奧妙所在和實用價值,當今世界中西合璧,並行不悖,各得其所,不也很好嗎?

  • 12 # 心向陽光101

    我們從懂事起就知道西醫治急病,中醫治慢病,我老公是西醫,但生病也是中西藥兼用,我們全家都相信中西醫結合是治病的好方法。

  • 13 # 山嶽18

    中醫和中華傳統文化,其實密不可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渾為一體。

    此話怎講,聽我與諸君道來。

    中國,四大文明古國之一。中華文明,淵遠流長,中華文化,博大精深。

    諸君試想,萬物混沌,人類初始,華夏先祖,生存何其艱難?!疾病、災害、野獸之威脅,還有今天在我們看來都不是問題的溝通、吃飯、穿衣和居住等等這些生存的基本問題……

    但是,我們勤勞、勇敢、聰明智慧的祖先,不但學會了狩獵、栽培作物、紡織,逐步解決了生存的基本問題,更是摸索創造出了語言文字,同時開始研究天地宇宙、人與自然變化之間的奧妙及規律,從而開啟了邁向人類文明之旅的開端!

    古人,我們的先祖,其聰明與智慧,即使今天,我們也難以想象,也不能不佩服!倉頡創造文字,黃帝制音律,編寫《黃帝內經》,神農嘗百草而藥,中醫藥開始誕生,從此,人類生存不但物質有一定基礎,也有了更好的醫藥保障,從而,可以進入到一個更高的追求:精神層面。

    由物質層面,到思想精神層面,我們的先人,不斷上下而求索。

    ……

    春秋末期,我們偉大的思想家、哲學家、文史學家老子出現了,道家學派誕生。著作《道德經》流傳至今,影響深遠。其思想核心為“道法自然”。這應是華夏文明哲學思想之始。緊接著,我們偉大的思想家、教育學家、號稱萬世師表、孔聖人之孔子也出現了,儒家學派也誕生了!中華文明普及教化從此而始。這個儒家學派及其儒家思想,應該來說,對中華文明影響可謂最深最大,在這裡自不必細說了。……

    簡而言之,春秋戰國時期,中華文明是百花齊放,百家爭鳴。這一段時期,從萌芽到迸發,可以說是中華文明最重要的歷史時期。

    綜上所述,顯而易見:在先人們漫長的求索過程中,中醫和中華文明逐步誕生。中醫應該也屬於中國傳統文化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它們都是我們華夏祖先的智慧結晶。我們的儒家文化也好,道家文化也好,中醫文化也好,包括一些傳統習俗,都圍繞在天、地、人之間展開,並且緊密相連,核心內容就是陰陽五行、天、地、人。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你遇到過最三觀不正的事情,和人有哪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