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慕容清禾
-
2 # 玖抒教育
我專門寫過一篇文章,講的是新手該如何斷句。很多人讀文言文,斷句時候需要根據意思來進行斷句,但是意思需要字詞有一個很廣泛的掌握,然後組成整個句意。這就對於新手很困難了——他們對於文言文中的字、詞還有語法掌握的很有限。
所以我提出了一種具有普適性的斷句方法——詞性斷句法。簡單的來說就是根據句子中的詞性來進行斷句,它只需要對於名詞、形容詞、動詞、副詞掌握即可。
舉個例子說明,《晉書·列傳第四·羊祜篇》中有:
祜以孟獻營武牢而鄭人懼,晏弱城東陽而萊子服。
這句話很難依照句子成分來斷句。試試以字、詞的詞性斷句,具體操作步驟如下:
第一步把句子中的介詞或助詞(一般為我們最先能確認詞性的字、詞,如介詞、助詞和動詞)提取出來,作為劃分斷句時的第一層標準。
如提取句子中的“以”和“而”,即可初步斷句為:
祜\以孟獻營武牢\而鄭人懼,晏弱城東陽\而萊子服。
第二步對於上面分斷出來的小部分,將其中可以確認詞性的字再提取出來,進行更深一層的斷句。
如提取“以孟獻營武牢”中的“武牢關”、提取“晏弱城東陽”中的“東陽城”、以及“鄭人”、“萊子”,這些都是比較容易確定詞性的,將它們作為斷句劃分的第二層標準。
有些讀者對人物、地名和典故也不瞭解。那麼,提取動詞也是一種選擇,如其中的“營”、“懼”、“服”。
即可斷句為:
祜\以孟獻\營\武牢\而鄭人\懼,晏弱城東陽\而萊子\服。
第三步對比調整。依照主謂賓和詞性的變化,“營”和“城”都是意動用法,再結合目前的句子大意,還有前後句的對仗原則,進行最後的斷句。即為:
祜\以孟獻\營\武牢\而鄭人\懼,晏弱\城\東陽\而萊子\服。
進行簡化,即為:
祜以孟獻\營武牢\而鄭人懼,晏弱\城東陽\而萊子服。
這個過程沒有用到翻譯,只要求對介詞和動詞有個分辨能力。
也就是說這種斷句方式,主要是以詞性斷句,不受字、詞的意思的限制。優點在於“所提取詞”的數量少且易區分,如名詞,動詞,介詞,助詞,用排除法即能一一試驗出來。在複雜的句式中會有比較好的效果。
講到這裡,可能大家聽得比較模糊。我希望大家能夠多讀幾遍,其中所涉及到的知識點比較少,只需要大家判斷其中字或詞的詞性罷了。
文言文的翻譯斷句是很重要,即便知道了部分字詞的意思,也容易翻譯錯誤。尤其是把名詞翻譯成動詞或者把動詞翻譯成名詞,造成對句意的偏解。
高考中文言文句子翻譯是必然的,而且是兩道題,一道是直接翻譯,一道是選擇題。在新高考之下,語文課改之後,古文的翻譯將成為一大考試內容,希望得到大家的重視。
最後,大家可以用下面這句練習一下:
故有當斷不斷,當與不取,豈非更事者恨於後時哉!
-
3 # 我看今生
斷句其實用技巧的。
熟記“之,乎,者,也,焉”等語氣助詞
這幾個語氣助詞一般都是在一句話的末尾的,所以,大致的可以先按照這個來斷句,一般也是會對一大半的。
人稱代詞
吾,我,朕孤,寡人,餘等都是人稱代詞,這個是可以幫助斷句的,一般用於句首或句末,注意斷句。
主謂賓(語序)
大致來說,文言文也是按照主謂賓來進行斷句的,當然,很多時候是有賓語前置,定語後置這樣的情況,而且多數時候考的就是這些情況,所以,要分清楚主謂賓結構。舉個例子,馬首是瞻,這就是個定語後置句,正確的翻譯就是“瞻馬首”。
疑問詞(代詞)
比如,孰能知否?意思是誰知道呢,“孰”就是誰的意思。焉也可做疑問代詞,“安”“何“都是可以做疑問代詞的,考生在斷句的時候一定要注意。2016年全國高考卷中的斷句如下:
“楚有賢臣屈原,被讒放逐乃著離騷八篇言己離別愁思申杼其心自明無罪因以諷諫冀君覺悟卒不省察遂赴汨羅死焉。”
斷後的句子是這樣的,“被讒放逐/乃著離騷八篇/言己離別愁思/申杼其心/自明無罪/因以諷諫/冀君覺悟/卒不省察/遂赴汨羅死焉。”
在這裡,提到的就是動詞,還有時間先後順序,因先被放逐,後才會有著作離騷。
通讀全文,劃分層次
一般來說,文言文都是遞進方式講述故事的,在讀文言文的時候,至少要堵上三遍才能明白其中大意。而在第二遍的時候才好下筆劃分層次,考生一定要注意這點,不可盲目答題。
指示代詞,此,是,茲。其。彼。
往往文言文中最開始交代了任務關係,後面的就會用指示代詞代替了,比如此,代指“這,這裡”,詩句中就有“此中有真意,欲辯已忘言”。而彼,指的就是對方。
你自己多練習幾遍就行了
-
4 # 亳妞
(一)讀文段:
文言文斷句,傳統上稱之為“句讀”。明辨句讀,是閱讀古文最基本的能力。平時教學中,我們就重視文言文的誦讀,目的就在於能透過熟讀培養學生文言文學習的語感。而文言文斷句的基礎在於對通篇文章的領會,因此誦讀就顯得尤為重要。我們碰到斷句篇段,不要急於答題,應當先誦讀這個篇段,透過誦讀,力求對全文的內容有個大體的瞭解,憑語感將能斷開的先斷開,逐步縮小範圍,然後再集中精力分析難斷處,遵循先易後難的原則。
(二)找虛詞:
劉勰在《文心雕龍》中提到:“至於夫惟蓋故者,發端之首唱,之而於以者,乃札札句之舊體,乎哉矣也者,亦送末之常科。”由此可見,文言虛詞(特別是語氣詞),往往是該斷句的地方。文言文中常見放在句首的發語詞有:夫、蓋、焉、惟、斯等等;放在句尾的語氣詞有:也、矣、乎、哉、與(歟)、焉、耶(邪)等等;出現在句中的虛詞有:於、為、則、而、以等等。當然,還有些複音虛詞(包括一些複句中的關聯詞)也是我們的好“幫手”。它們大體上都位於一句話的開頭,這些詞前一般要斷句。比如:且夫、若夫、乃夫、已而、至若、於是、雖然、至於、是故、向使、縱使等等。
-
5 # 張旭語文
說到斷句,我想起了一個故事,故事是這樣講的:
說有一個窮秀才,天天吃不飽。所以就想辦法去混口飯吃。他有一個挺富裕的朋友,每當人家差不多要開飯時,他就會到人家家裡“拜訪”。而且還編出各種各樣的理由,讓他朋友留他下來吃飯。
有一天,秀才又“拜訪”友人。友人實在想不出什麼理由讓他離開,就打算看看情形再說。
恰好,天突然下雨。友人一看下雨,留下一張紙條,上書:下雨天留客天留人不留。就回到了自己的書房,心想:一會兒再來,看你還好不好意思留下。
過了一段時間,友人來到客廳,看到秀才還在,就問:“呀,你怎麼還在這兒,你不走嗎?”秀才就說:“是你叫我留下的啊。”友人就奇怪了,問怎麼回事。秀才指著那張紙條讓友人看,原來字條上寫著:下雨天,留客天,留人不?留!
秀才就笑著說:“你都這麼客氣了,我還好意思走嗎?”
友人拿過紙條,端詳了一回,重新書寫了一遍,遞給秀才看,秀才一看,傻眼了,原來紙條上的話變成了:下雨天,留客天,留人?不留!
這個故事充分說明了斷句的重要性的。
古代的書籍,沒有標點符號,因此蒙童教育就要教斷句。《三字經》上講:“凡訓蒙,須講究,詳訓詁,明句讀。”韓愈寫的《師說》中也說:“彼童子之師,授之書而習其句讀者。”
現在的學生學習的文言文都是斷好句的文章,所以,平時學習的時候是不學斷句的。
但是,高考試卷中設定了一道客觀題來考察學生的斷句能力,所以高中生一定要掌握斷句知識。這道高考試題是這樣設定的:
下列對文中畫波浪線部分的斷句,正確的一項是。(3分)
A.會座病/魏惠王親往問病/公叔曰/公孫鞅年雖少有/奇才/願王舉國而聽之/王即不聽用鞅/必殺之/無令出境/
B.會座病/魏惠王親往問病/公叔曰/公孫鞅年雖少/有奇才/願王舉國而聽之/王即不聽用鞅/必殺之/無令出境/
C.會座病/魏惠王親往問病/公叔曰/公孫鞅年雖少/有奇才/願王舉國而聽之/王即不聽/用鞅必殺之/無令出境/
D.會座病/魏惠王親往問病/公叔曰/公孫鞅年雖少/有奇才/願王舉國/而聽之/王即不聽用鞅/必殺之/無令出境/
【答案】B
那麼,我們如何學習、掌握斷句知識呢?第一,記住一些標誌字詞。
古人行字造句利用虛詞完成停頓和轉換,虛字實際上起到了標點的作用。因此要善於抓住這些視覺上的顯著外部標誌,幫助我們斷句。
01、記住:夫、惟、蓋、故、粵、是故、今夫、若夫、且夫、然則。
它們常常置於句首,一般情況下,我們可以在它們的前面點斷句子。
02、記住:也、耳、焉、乎、哉、耶、歟。
它們多置於句尾,我們可以在它們的後面點斷句子。
03、記住:表示時間的詞頃之、向之、未幾、已而、既而、俄而。
它們的前面可以斷句。
04、記住:複句中的關聯詞,雖、雖然、縱、縱使、向使、假使、苟、故、是故、則、然則、或、況、而況、至於、至若、已而、於是、豈、豈非。
在它們的前面一般要斷句,
05、記往:曰、雲、謂、道、告、對曰、語曰。
這些對話詞語之後,通常要斷句。
第二,注意句式特點。
古人行文有個重要特點,喜歡對舉成文,常常使用對偶、對襯、對比、排比等句式,以增強文章氣勢。掌握這一特點,只需要把標點的文章誦讀幾遍,就能上口。因而能夠自然的把句子斷開。
例如:使 秦 不 得 窺 吾 西 楚 不 得 竊 吾 南 韓 魏 不 得 持 吾 之左 右 豈 不 大利 耶?
這個句子中有三個比較整齊的句式“不得”,抓住它們就可以斷句。
斷句:使 秦 不 得 窺 吾 西 /楚 不 得 竊 吾 南 /韓 魏 不 得 持 吾 之左 右 /豈 不 大利 耶?
第三,注意語法特點。
文言文和現代漢語一樣,一句話都必須是主謂賓完整的,所以透過壓縮主謂賓,就可以斷句。
例如:乃 令 符 離 人 葛 嬰 將 兵 徇 蘄 以東
這個句子就可以利用語法特點來斷句。
乃令符離人葛嬰/將兵/徇蘄以東
總之,要學習並掌握斷句知識,就要在平時的學習中多積累、多練習。
回覆列表
一、讀懂語境
語境即所斷句子的上下文,閱讀的時候,要弄明白上下文講了什麼內容。藉助上下文可推知所斷句子的大致內容。
二、抓住標誌
標誌即對話標誌,文言文對話標誌常有:“曰”“雲”“言”,對話標誌詞後一般都停頓。需要注意的是,對話標誌前的主語一般只在第一次對話時出現時,後面的對話會省略主語。另外,對話標誌前的名詞或代詞有的作賓語有的做主語,應該能區別開。
三、注意虛詞
這裡所說的虛詞,主要指句尾語氣詞(如“與、邪、也、矣、焉、耳、哉”等)、句首發語詞(如“夫、蓋、至若、若夫、唯”等)、疑問代詞(如“何、胡、安、曷、奚、盍”等)、關聯詞語(如“雖、縱、向使、苟、故、是故、則”等)。一般在句尾語氣詞後要停頓,在句首發語詞、疑問代詞、關聯詞的後面要停頓。
四、藉助名詞、代詞
名詞、代詞一般在句子中做主語或賓語,其前有動詞一般做賓語,其後要停頓;其後有動詞,一般做主語,其前要停頓。
五、發現特殊句式
這裡的句式主要指對比句、對偶句和排比句。它們往往句式相同,結構一致,在句子中比較明顯。只要能發現這些句式,斷句會變得很容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