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知無為而有益

    個人認為范增應該被高估了。

    《史記》中說,范增年屆七十,好奇計,被項羽尊為“亞父”,但在他輔佐項羽的時候,卻沒見他出奇計,鴻門宴上范增知道劉邦對項羽的威脅,幾次出招想殺掉劉邦,都被劉邦、張良化解,最後劉邦逃離了鴻門,可見范增的計謀並不奇。

    最後范增是負氣而走,過程是這樣的:

    項羽的使者來了,陳平叫人準備豐盛筵席,捧著佳餚正要進獻,故意問使者是誰派來的,假裝驚訝地說:"我們以為是亞父的使者,沒想到卻是項王的使者。"

    便更換佳餚,改以粗食供項羽的使者吃。使者回來報告項羽,項羽就懷疑范增與劉邦偷偷有來往,不忠於他。

    范增大怒,說:"天下事大局已定,君王您自己看著辦吧。希望您把這把老骨頭賜還給我,讓我回鄉為民吧。"項羽允許范增辭歸。范增啟程,未到彭城,背上生毒瘡發作而死。

    陳平一個小小的反間計,范增都化解不了,最後被氣走,背上生毒瘡發作而死。

    可見范增被高估了。

  • 2 # 減水書生

    范增的智謀,水準下。

    他就是居巢鄉里的一個自以為是的老“智叟”,拿不出什麼爭霸天下的大謀略。

    千里赴薛地,跟了項梁,他給項梁出了什麼主意?尊楚國王室後裔,然後扛起楚國大旗去反秦。

    這種謀劃,連陳勝都能想到,建號“張楚”,意思就是張大楚國,也就是扛了楚國大旗。為什麼不尊個楚國王室後裔當王呢?陳勝臨時起義,哪去找個楚王。而跟著他造反的都是鄉里戍卒,跟楚王也沒啥感情,但是跟陳勝有感情啊,所以就沒必要找什麼楚國王室後裔了。

    但是,後來齊國田儋的操作,以及張耳陳餘到趙國之後的操作,都是這個套路。所以,范增的建議,只能算是隨大流,大家都這麼幹,項梁也就這麼幹的了。

    其實,即便項梁不這麼幹,自立為王,只要能打勝仗、只要不被滅,也沒啥關係。因為亂世之中,強者定章程。

    然後就是項梁死後跟著項羽幹,軍中奪帥、鉅鹿之戰,根本就沒用這個老頭兒瞎操心,都是項羽跟一群武將搞定的。

    只是到了關中,范增冒出來了,要在鴻門宴上殺掉劉邦。認為這個策略英明的,都是事後諸葛亮。那個時候,項羽怎麼會知道劉邦能奪他天下。再說,天下也不在項羽手中,諸侯們各擁其地、其民,項羽能撈個西楚也算佔便宜了。還有就是殺了劉邦之後,項羽還哪有臉宰割山河、分封十八路諸侯王、當西楚霸王。范增是把江湖手段用到了廟堂之上。這隻能證明他水準下。

    再後就是滎陽之戰,范增的建議是不跟劉邦議和、就是使勁揍他。

    如果這時候我們也後事之明一下:那項羽就應該跟劉邦議和,然後回過來繼續收拾齊國田氏,先壯大自己再說,很可能就沒有韓信什麼事情了。所以,這個謀劃,也就那麼回事。

    跟項梁的一個謀劃,連陳勝都知道這麼幹;跟項羽兩個謀劃,一個是鴻門宴上耍流氓,一個也看不出有啥成功的。所以,范增的智謀,也就是水準下。

    如果范增真是一個逆天存在的謀士,起碼有兩件大事,他應該謀劃到:

    一個是項梁戰敗被殺,項梁戰敗之前連宋義都看出來了,但是范增卻無動於衷,沒向項梁提出合理的建議。你一個謀士跟著主公幹,結果看著主公被敵人乾死了,怎麼也不能說你高明吧。

    另一個就是項羽爭霸無策,項羽不是戰場上打不過而是戰略上玩不過劉邦。但是,項羽養你范增這個謀士是幹什麼的?不是一句給我打滎陽、揍劉邦就完事了,你得告訴我怎麼跟捭闔諸侯、爭霸天下。

    劉邦的謀士張良能給出謀劃,而范增卻沒有給出謀劃。

    謀劃不當的結果,就是英布叛楚和彭越撓楚。這兩個最強軍閥,范增沒發現,沒有建議項羽提前拉攏,而只是鼓動項羽揍劉邦。這種水平的謀士,項羽要他何用。

    總結:范增提出的謀劃,要麼是一般般、要麼是耍流氓,都沒啥大的作用。范增該提出謀劃的時候,項梁定陶之戰、項羽爭霸天下,卻都卡殼了,啥建議都沒有。所以,范增的智謀,水準下。項羽讓他走,都算晚的。正是有他這個老傢伙在前面擋著,所以陳平之流才晉不了身,後來只能投了劉邦。

  • 3 # 煮酒聽史

    范增確實是被高估了,他的水平稱得上謀士二字,但是距離當時的頂級謀士還是有相當大差距的。

    范增之謀

    范增的謀略,體現在兩點之上:

    第一、立楚王后裔為王

    范增總結了陳勝吳廣起義失敗的原因,認為他們雖然打著楚國的名頭,但是他們並沒有充分發揮出楚人恨秦的特點,立楚王后人為王,而是選擇了自立。

    這導致陳勝吳廣起義軍雖率先反秦,卻始終壯大不起來。

    而項梁等人過江以來,一直有楚人前來投靠,就是因為項梁家族世代為楚將,等於是楚國的象徵。

    如果項羽立楚國王室後裔為王,那麼就會引起更多的楚人前來投靠,間接地壯大項羽的實力。

    第二、鴻門宴上殺劉邦

    范增瞭解劉邦的為人,當他得知劉邦入主關中以後反而更加的循規蹈矩以後,他就知道劉邦很有野心。因此,他便想趁著鴻門宴的機會除掉劉邦。

    儘管最後劉邦還是從鴻門宴上逃脫了,但是這並非謀士之責,而是項羽之責。

    范增不如頂級謀士的地方

    上文說的兩處,只能說明範增是一個合格的謀士,但並不代表范增是一個頂級的謀士。一個頂級謀士,不僅僅只是在合適的時候提出合適的謀略,他還要充分地掌握自家主公的性格特點,並以此制定計劃。

    鴻門宴上,范增應該瞭解項羽的秉性,知道他可能不會聽從自己的話,因此他就不應該只是勸諫項羽殺了劉邦,而是應該制定一系列計策來擊殺劉邦。

    不過很顯然,他沒有提前制定,他的項莊舞劍之計,更多的只是亡羊補牢之舉。而且很顯然,在鴻門宴上,范增輸給了張良,這就是范增和頂級謀士之間的差距。

    與此同時,作為頂級謀士,不應該碰到一點點挫折,就自暴自棄。鴻門宴上,當范增得知劉邦逃走以後,他便說了一句話,那就是豎子不足與謀。而在之後劉邦的反間計中,范增知道項羽中了反間計,卻只是大怒:“天下事大定矣,君王自為之。願賜骸骨歸卒伍。”

    這絕非是頂級謀士應該作出的舉動。

    結束語

    范增有才華,但是其太過於玻璃心。如果事情照著他預想的那樣,那麼一切相安無事,一旦事情超出了他的想象,他就會承受不住,不想著如何補救,而是選擇破罐子破摔。

    因此,范增作為謀士是合格的,但是和張良這樣的頂級謀士相比,差距還是不小的。

  • 4 # 史全十美

    范增確實是被高估了,我們從史記中來探尋一二。

    首先司馬遷沒有為范增做傳,說明範增並沒有可圈可點的智謀,雖說是項羽的謀士,但稱不上真正的謀士,下面從幾點談談幾件事來驗證,

    第一,史記介紹范增出場,范增,年七十,素居家,好奇計。范增七十多歲的老人經驗豐富,項羽以亞父稱之,史記載項羽乃召黥布、蒲將軍計曰:“秦吏卒尚眾,其心不服,至關中不聽,事必危,不如擊殺之,而獨與章邯、長史欣、都尉翳入秦。”於是楚軍夜擊阬秦卒二十餘萬人新安城南。這是一件大事,項羽坑殺秦降卒二十萬,這件事項羽做的很失策,以至後來楚漢對峙的時候,劉邦把這件事當做討伐項羽十大罪狀之一,這個過程中沒有看到范增對項羽有什麼勸阻或者商議的對策,這是其一。

    第二,鴻門宴的時候,范增雖然暗示項羽殺掉劉邦,自己也確實招來項莊舞劍來殺劉邦,但是最終沒有完成斬首任務,我們會認為這是項羽的婦人之仁,其實跟范增有很大的關係,就是作為謀士,應該把推翻秦朝之後,劉項之爭權衡利弊講清楚,劉邦是項羽最大的敵人,不能輕敵,必須殺掉,否則就被劉邦滅掉,放虎歸山之後才說奪項王天下者,必沛公也。只不過是事後諸葛亮,沒看出來什麼高明的計謀。只是預測的比較準確,最後卻是被漢王奪了天下。

    第三,項羽屠咸陽,稱霸諸侯,大封諸侯王的時候,沒有見到范增的勸阻和任何忠告,只是說讓劉邦封到偏遠的西北,讓秦降將鎮守關中,沒有看到咸陽作為政治和軍事戰略地位的重要性,最後項羽東遷都至彭城。

    第四,鴻溝對峙期間,劉邦採用的辦法是讓韓信到黃河以北,滅了魏國,滅了代國,滅了趙國,脅迫了燕國,最後滅了齊國,用了這麼一個大戰略把項羽打敗了,但是在這個戰略實施期間,劉邦清楚,韓信清楚,唯獨范增不清楚,如果范增清楚的話,及早的把這個戰略提出,並且制定出打破這個戰略的計謀,項羽會失敗嗎。

    第五,范增是死與反間計,史記記載項王乃與范增急圍滎陽。史記載漢王患之,乃用陳平計間項王,項王乃疑范增與漢有私,稍奪之權。范增大怒,曰:“天下事大定矣,君王自為之。原賜骸骨歸卒伍。”項王許之。行未至彭城,疽發背而死。反間計項羽中計了,范增呢,卻不能把反間計給破解掉,最後賭氣而走,死在路上。

    最後作為一個年七十,好奇計的謀士,這些重要的計謀都不能破解了,這還能算得上是一個謀士嗎,所以范增是被高估了。

  • 5 # 方城闕

    為了回答好這個問題,我們不妨從范增其人、其計說起。

    范增其人

    司馬遷在《史記》中,並沒有給范增單獨列傳,其事蹟大多見書於《項羽本紀》。

    “居鄛人范增,年七十,素居家,好奇計…”

    秦末陳勝吳廣起義時,各路英豪群雄並起,尤其是原楚國故地,反秦義士風起雲湧,如過江之鯽。老謀深算的范增,靜觀時局,不為所動。

    (范增劇照)

    稍後項梁率軍渡過長江,一路攻城掠地,先後收編了陳嬰、英布、蒲將軍等眾多義軍,人數發展到八萬人,成為陳縣以西,楚國舊地規模最大的反秦武裝,聲名遠播。

    此時,劉邦等小股反秦力量,紛紛歸附項梁。年愈七旬的范增,終於按耐不住心中的躁動,視項梁為可以依託的明主,前來投奔。

    范增其計

    范增出山後,先服務於項梁,項梁死後又輔佐項羽,並被項羽尊稱為“亞父”。在此其間,主要獻上了以下三條計策。

    1.獻計項梁,立楚王后人為王。

    范增初到薛地,恰逢陳勝已死,項梁軍二戰章邯軍不勝,人心惶惶之時。

    范增開門見山,為項梁分析了陳勝敗亡的原因,得出陳勝失敗是因為沒有立楚王的後人,自立為王,運勢自然不會長久。並告誡項梁,如要反秦成功,必須藉助項氏歷代為楚國大將的名望,立楚王后人為王。

    “今陳勝首事,不立楚後而自立,其勢不長。今君起江東,楚蜂午之將皆爭附君者,以君世世楚將,為能復立楚之後也。”

    項梁聽罷范增的建議,覺得有道理,將流落民間,為別人放羊的楚懷王孫子熊心,復立為“楚懷王”,項梁以武信君自稱。

    (懷王熊心劇照)

    2.擊殺劉邦,以絕後患。

    劉邦進入關中後,封存秦宮、府庫、館藏,與秦父老約法三章,屯兵霸上。

    等到項羽在鉅鹿之戰中殲滅秦將王離軍團,數次打敗章邯軍團,迫使章邯投降,引十八路諸侯經略關中之時,范增從劉邦的種種舉動中,看出劉邦有逐鹿天下之雄心,力勸項羽剩機消滅劉邦,以絕後患。

    “沛公居山東時,貪於財貨,好美姬。今入關,財物無所取,婦女無所幸,此其志不在小。吾令人望其氣,皆為龍虎,成五采,此天子氣也。急擊勿失。”

    後因項伯的從中做梗,項羽沒有發兵攻打劉邦。范增悻悻間,準備在鴻門劉邦赴宴時,擊殺劉邦。誰知項羽於心不忍,又加項伯阻止項莊,最終計劃流產,劉邦逃生。

    (鴻門宴劇照)

    氣憤不已的范增,事後將劉邦送給自己的玉斗,當著項羽的面,扔在地上,拔出劍來撞碎,怒不可遏的說道:

    “唉!豎子不足與謀。奪項王天下者,必沛公也,吾屬今為之虜矣。”

    3.滎陽再諫,功虧一簣。

    漢之三年,項羽圍困劉邦於滎陽。漢軍通往敖倉的糧道,被楚軍截斷,漢軍糧食短缺,人心惶惶。無奈之下,劉邦派人向項羽乞求講和。

    二年的苦戰,楚漢兩軍師老兵疲,面對劉邦的乞和,項羽本想同意。但范增義無反顧的勸說項羽:“漢易與耳,今釋弗取,後必悔之。”

    項羽此時終於聽從了范增的勸告,下令猛攻滎陽,欲置劉邦於死地。面對此時的危局,劉邦聽從了陳平的建議,不惜重金,離間項羽與范增之間的關係。

    偏聽偏信的項羽,由此與范增漸生隔亥。委屈而又性情剛烈的范增,一氣之下,居然告老還鄉。而剛愎自用的項羽,竟然沒有安撫、挽留昔日的“亞父”。傷心欲絕的范增,客死在返鄉的路上。

    由於范增在歷史上記載較少,上文我們歸納了范增所獻其計,下面逐條分析一下,看是否有經天緯地之略。

    第一計,范增勸說項梁立楚王后人為王。

    如果按上、中、下三策來分,范增此計標準的下策,而且遺害無窮。

    為什麼這麼說呢?因為立楚王后人為王,雖然說短時間內有些聚集效應,但對於項梁,特別是日後的項羽,卻是後患無窮。

    (項梁劇照)

    項梁起兵,一來藉助項氏在楚國的威望,二來憑項梁、項羽叔侄傑出的軍事才能,完全是硬實力,於立不立楚王並沒有根本的因果關係。

    如陳勝吳廣初起兵時,派周義率軍西進攻打秦關中之地。短短的數月,周義西進人馬便從幾千,發展到數十萬。而范增抱殘守缺,還是用戰國時的思維,違背了天下“苦秦久矣”的大勢,勸說項梁立楚王后人為王,格局狹隘。

    又如,陳勝派武臣去收復趙地,陳餘、張耳乘機勸武臣在趙地稱王。在趙地沒有任何根基的武臣,聽從了蒯通的建議,在趙地以招降分賞為主,很快便佔據了趙地三十餘城。

    更能說明問題的是,武臣自稱趙王后,派手下將領韓廣去經略燕地,燕國百姓主動擁立韓廣為燕王。

    大爭之時,一切憑實力說話,是不是舊王后裔,在普通百姓眼裡根本就沒有什麼概念。而范增勸項梁立楚王后人,並沒有什麼實際效果。日後項羽自稱西楚霸王時,反而造成了與懷王熊心二元政治的格局。結果急不可耐的項羽弒殺了熊心,讓劉邦抓住了把柄,昭示天下,由此結成了反楚聯盟。

    第二計,勸諫項羽,攻打、伏殺劉邦。

    此計可以說是范增最令人稱道的一計,雖然陰毒,但一勞永逸,體現了范增的深謀遠慮。

    (項羽劇照)

    可惜心存婦人之心的項羽,拒不採納,結果放虎歸山,造成千年之憾事。

    第三計,決不與劉邦講和,猛攻滎陽。

    此計從戰略上講,只能算是中策。當時劉邦彭城大敗,退守滎陽、成皋一線。項羽圍攻滎陽,斷絕漢軍甬道,劉邦缺糧,形勢危機。

    從楚漢之爭來看,楚軍善長野戰,不善攻堅。如果此時項羽能留下一軍圍攻滎陽,而自己親率精兵經南陽、武關,襲取兵力空虛的關中,劉邦則有崩盤的危險。

    (劉邦劇照)

    可惜項羽一味地在滎陽與劉邦苦戰,沒能將戰火適時的引到劉邦的老巢關中之地,從戰略上講,得不償失。

    結語:

    從《史記》記載來看,范增為項梁、項羽獻上了上、中、下三策,只有第二計最毒,稱的上是上策。而在項羽生平幾次決策失誤中,如殺章邯降卒、縱兵焚燒秦宮、定都彭城、戲水封王、北上伐齊等方面,做為項羽帳下軍師、亞父的范增,並沒有表現出把控全域性的謀略。雖然這裡有項羽剛愎自用的原因,但范增自身也有責任。

    因此古稀之年的范增,在謀略上來講稍顯不足,算不上秦末頂尖的謀士,與劉邦手下的張良、陳平相比,仍然有較大的差距,顯然范增是被高估了。

  • 6 # 國史記聞

    清朝史學家王鳴盛在他的《十七史商榷》中評論范增說他一生中只給項氏出過一個好主意,那就是劉邦在彭城之戰中失敗之後,各路諸侯紛紛背叛劉邦轉而投靠項羽,此時范增勸項羽趕緊把劉邦圍困在滎陽,然後將他殲滅。項羽也的確這麼做了,可惜後來中了劉邦的離間之計。

    史書中,范增用的第一計就是讓項梁找到了在民間牧羊的楚懷王的孫子熊心,讓他當了新的楚懷王。但是這個計策是相當失敗的。

    首先,正所謂“天下苦秦久矣”,在當時的形式之下,完全沒有擁立六國後人,以復國為理由去反抗秦國的統治。此時擁立楚懷王完全就是多此一舉——難道沒有楚懷王,項梁滅秦就是出師無名了嗎?在天下紛紛起兵抗秦之際,擁立一個楚懷王又能增加多少號召力呢?

    其次,項氏反而處處因楚懷王掣肘。比如項梁死後,項羽被楚懷王壓制。比如出征之時,楚懷王故意讓項羽北伐,讓劉邦西征,並且下令“先入關者王之”。再比如項羽最終無法忍受楚懷王而將他殺掉,這反而成了他的“弒君”之罪,成了劉邦討伐項羽的藉口。

    你看,范增最讓人印象深刻的一計,反而是給項氏添亂的。

  • 7 # 農夫說歷史

    前言:范增在七十的高壽之年出山輔佐項羽,也算是一奇了,畢竟在古代活到七十已經很難得,況且還有治世之心。楚漢相爭打的不僅僅是糧草軍械,也是各個方面實力的碰撞,比如彼此陣營的領導者,所屬的文臣武將及戰略規劃,漢初三傑的大名得以載入史冊,也得益於他們的領導者劉邦,他們彼此成就了彼此。反觀項羽這邊,不是被劉邦拉攏過去就是被自己的狂妄而捨棄,被他稱之為亞父的范增也落得孤單飄零,客死路途的悲慘下場,那麼作為謀士的范增是被高估的嗎?

    項梁採納他的分析今陳勝首事,不立楚後而自立,其勢不長。今君起江東,楚蜂午之將今陳勝首事,不立楚後而自立,其勢不長。今君起江東,楚蜂午之將皆爭附君者,以君世世楚將,為能復立楚之後也。

    這是范增為項梁分析陳勝吳廣失敗得原因,給出比較可行的方案是找到楚國皇室後裔,以此為號召標杆起到“楚雖三戶亡秦必楚”的偉大目標,於是便才有了擁立楚懷王熊心,號召群雄的資本。其實項梁叔侄不是楚國的貴族之後嗎?是!但是他們的號召力跟楚王朝皇室的沒落子孫相比,無論其正統性還是影響力都不是一個級別的,這個分析的結果與執行是誰呢?范增與項梁。

    鴻門宴的上建議與效果沛公居山東時,貪於財貨,好美姬。今入關,財物無所取,婦女無所幸,此其志不在小。吾令人望其氣,皆為龍虎,成五采,此天子氣也。急擊勿失。

    這是范增提議在鴻門宴上除掉劉邦的理由,其大體的意思無非就是劉邦是貪財好色之人,在見到秦王宮的珠寶與美女之時,居然沒有想佔為己有,看開他的能耐力非常人之所能。這麼說似乎不足以讓項羽信服,於是范增就從命理相術出發,說他有天子之氣應該及早除去隱患。項羽在見到劉邦之時似乎忘卻了原本的計劃,是真的忘記了?顯然不是!因為在宴會上范增不僅眼神暗示多次,而且還以玉珏頻頻示意,為什麼沒有行動?

    在一計不成的情況下,范增召來了項莊,讓他舞劍伺機刺殺,項羽依舊端坐釣魚臺,最後被項伯阻撓未遂而告終,劉邦藉機尿遁而去,為什麼會變成約定好的計劃卻在執行中走形?范增是謀士,是計劃的策劃者,卻不應該是決定者,他的角色定位發生了偏移,加上項伯之前給項羽灌輸的一些言論,覺得劉邦是替項羽掃清前往關中的路,有功不賞反而要殺他,缺少俠義之道,應該善待才是!

    范增的貢獻究竟有哪些?乃陰謀曰:“巴、蜀道險,秦之遷人皆居蜀。”乃曰:“巴、蜀亦關中地也。”故立沛公為漢王,王巴、蜀、漢中,都南鄭。

    這是范增為項羽提出鉗制劉邦的分封之策,意思很明確就是巴蜀同樣是關中之地,把巴蜀分封給劉邦,也不算違背楚懷王先入關中為王的提議,把這些地方分封給劉邦的另外好處就是貧瘠,讓劉邦沒有充足的糧草與之抗衡,而且其山路崎嶇,不要說打回來了,就是前往封地也是眾多困難。為了達到保險的目的,還建議讓秦降將司馬欣與章邯等諸侯三面監視劉邦。即使在劉邦成功東回與項羽正面交鋒之時,范增也是伴隨左右,不過范增給出的多是一些陰謀,碰到項羽這樣自負的領導,項羽再有奇思妙計也得他項羽聽得進去才行,從他陣營“跳槽”到劉邦那邊的陳平與韓信就是例證。

    相關史料:

    《史記·項羽本紀》

  • 8 # 雪域流浪漢

    范增是項羽身邊的第一謀士,有大智慧,人中龍鳳。劉邦首先進入咸陽,他卻約束自己計程車兵,禁止掠奪,和三秦之民約法三章,退還霸上,等候項羽的到來。范增已經看出劉邦不會久居人下,讓項羽除掉劉邦,奈何項羽不停勸阻,放劉邦西去,劉邦好比鳥飛藍天,魚入大海,從此才有了楚漢之爭,以至自己身敗名裂。這一天計策就可看出范增名副其實的第一謀士。

  • 9 # 成坤說歷史

    首先,秦末漢初這個時間段,天下大亂,群豪並起,都為爭奪天下至尊的寶座,打響第一槍的無疑是陳勝和吳廣,但是很快舉著張楚大旗的他們就被秦給鎮壓下去了,這個時候其實對於其他人來說都是巨大的打擊,因為誰都知道,騰出手來的秦軍很快就會對付下一個,范增到項梁那裡,跟所有投奔項梁的人一起分析了一下形勢,意思是說陳勝吳廣失敗是因為他們自立為王,沒有人響應,要想長久還是得把楚國王族後裔立為楚王,這樣就可以把故楚國的人心凝聚起來,對抗強秦!從這兒可以看出,他抓住了大形勢,因勢利導,把造反的這幫人人心凝聚起來!

    第二,能看出誰成事兒,也是一個很厲害的技能,那麼多所謂諸侯,為啥范增獨獨讓項羽殺劉邦呢?范增也是從細節看出來的,比方說劉邦以前貪財好色,但是進入咸陽的時候,劉邦封府庫不動分毫,也不進入宮室,還與咸陽城秦民約法三章,范增說劉邦所圖甚大,所以才會想讓項羽除掉劉邦,因為在他看來,其他人都沒有這種大的志向!唯獨劉邦有爭天下之心!至於說沒提出好的戰略,難道這不是戰略?權謀?再者說范增提出的一些謀算,項羽根本就不聽,剛愎自用的項羽失敗也就在所難免了,這就是我個人的一些淺見!最後安利一波我的影片節目,成坤歷史大白話:開國帝皇系列,歡迎大家關注收看一波!

  • 10 # 一壺清茗品春秋

    范增作為項羽集團的唯一謀士,雖然年過七十,但“好奇計”,希望在秦末亂世中有一番作為。但從依附項梁到在絕望中離開項羽,確實很少為項羽出過什麼好的策略。

    中原秦鹿待新羈,力戰紛紛此一時。有道弔民天即助,不知何用牧羊兒。

    在陳勝被殺後,項梁叔侄成為了秦末起義的核心人物,這時范增勸諫項梁立楚國後人為王,他說陳勝失敗是必然的,秦國滅六國,楚國最無辜。當年,楚懷王中計進入秦國,最終沒有返回秦國,楚國百姓都很懷念他。陳勝雖然率先起義,但是卻自己稱王,所以不能長久。如今許多起兵的人都來歸順你,是因為項家在楚國世代為將,如果能夠立楚王子孫為王,人民一定會爭著歸附你。但是,我們也要看到的計策雖然是把雙刃劍,雖然在一開始確實能起到收取人心作用,但隨著反秦勝利,如何處理這些手無寸功的君主就十分棘手,畢竟功勞都是自己在戰場上一刀一槍換來的,怎麼能拱手讓給他人。這樣弊端在項梁死後就已經顯現了,楚懷王害怕項羽勢大,救趙時,竟然讓宋義作為主將,項羽作副將,遏制項羽意圖昭然若揭。後來,項羽也因為沒有處理好與懷王關係,特別是殺死懷王,陷入了政治被動。

    中原秦鹿待新羈,力戰紛紛此一時。有道弔民天即助,不知何用牧羊兒。

    在陳勝被殺後,項梁叔侄成為了秦末起義的核心人物,這時范增勸諫項梁立楚國後人為王,他說陳勝失敗是必然的,秦國滅六國,楚國最無辜。當年,楚懷王中計進入秦國,最終沒有返回秦國,楚國百姓都很懷念他。陳勝雖然率先起義,但是卻自己稱王,所以不能長久。如今許多起兵的人都來歸順你,是因為項家在楚國世代為將,如果能夠立楚王子孫為王,人民一定會爭著歸附你。但是,我們也要看到的計策雖然是把雙刃劍,雖然在一開始確實能起到收取人心作用,但隨著反秦勝利,如何處理這些手無寸功的君主就十分棘手,畢竟功勞都是自己在戰場上一刀一槍換來的,怎麼能拱手讓給他人。這樣弊端在項梁死後就已經顯現了,楚懷王害怕項羽勢大,救趙時,竟然讓宋義作為主將,項羽作副將,遏制項羽意圖昭然若揭。後來,項羽也因為沒有處理好與懷王關係,特別是殺死懷王,陷入了政治被動。

    項王暴不減強秦,一語箴規總未聞。白首尚嫌君不忍,料知增更忍於君

    雖然項羽失敗得到後人同情,但是在楚漢戰爭中,項羽卻是以殘暴好殺著稱,在鉅鹿之戰後,項羽坑殺秦軍二十萬,進入咸陽後,又大肆燒殺搶掠,與劉邦形成了鮮明對比,讓項羽徹底喪失三秦父老民心,之所以項羽要回到楚地,固然有衣錦還鄉心理,但失去民意基礎也是重要原因。在如此重要選擇面前,也未見范增對項羽有過勸諫。此後,項羽還有多次殺降、屠城,但是確實越殺反抗的越多。到了漢四年的時候,彭越出兵連佔了睢陽、外黃等十七座城,項羽不得不從與劉邦對峙的前線成皋回軍。由於項羽費了好大力氣,才攻下外黃,傷亡頗多。於是,項羽下令,殺死城中所有十五歲以上的男子。這時,外黃縣令幕僚的一位十三歲的兒子去見項羽,對項羽說,當時彭越勢力大,外黃不得已只得暫時投降彭越,等待大王。現在大王來了,卻要把滿城男人殺光。如果這樣幹,整個外黃以東的十幾座城都不敢投降大王了。項羽聽了認為很有道理,就取消了這個命令。這件事一傳開,果然十幾座城都歸順了項羽。所以,從這件事上可以看出,在這些事上,范增確實有失語之責,沒有很好的規勸項羽。

    七十衰翁兩鬢霜,西來一笑火咸陽。平生奇計無他事,只勸鴻門殺漢王

    司馬遷沒有為范增單獨立傳,有記載的范增為項羽出謀劃策也只有寥寥數言,而他最正確的就是在政治上的清醒,是項羽集團中第一個認識到劉邦是項羽的最大威脅,想盡辦法要除掉劉邦。在面對劉邦佔據關中,范增勸項羽把握時機,消滅劉邦。並一手導演了鴻門宴上項莊的暗殺行為,但最後因為劉邦的處置得當和項伯反水,最終錯過了最佳時機。後來,在楚漢戰爭第三年,劉邦、項羽在滎陽對峙,劉邦因為缺糧求和,要求以滎陽為界,以西歸漢,以東歸楚。項羽看不出劉邦的緩兵之計,想要答應。但范增力主消滅劉邦。於是項羽聽取了范增意見,沒有接受議和,反而加緊進攻。劉邦只得採用陳平的辦法,離間項羽和范增的關係。面對項羽的質疑,范增大怒,憤而離開項羽,但在半道就因為毒癰惡化身亡。

    縱觀范增一生,只有最後一計最為成功,但也因為這一計,讓劉邦忌憚,透過離間之計,迫使范增離開項羽,直接到時其病發身亡,也確實令人感慨。

  • 11 # 大秦鐵鷹劍士

    范增是謀士,項羽是主將;謀事在范增,決斷在項羽。在楚漢戰爭中,項羽敗亡了,因此關於項羽的記載就少,作為項羽謀士的范增記載就更少。因此從歷史記載上看,范增的實力似乎很弱,但事實上范增實力很高,並不下於張良和陳平。至少有一件事可以看出范增謀劃很強,那就是鴻門宴殺劉邦,如果項羽完全聽從了范增的謀劃,那麼劉邦死矣!所以說范增在謀士界的地位不高,主要是因為項羽沒有聽范增的。

    劉邦對范增的評價較高,他認為自己取天下靠的是漢初三傑,而項羽有一范增卻不用。言下之意就是范增的作用跟漢初三傑一樣,其謀略不下張良。項羽天縱奇才,他不僅在戰場上勇不可擋,在戰術、戰略層面上也十分精通,特別是戰術動作十分完美。因此項羽自己十分驕傲,他對范增雖然十分尊敬,但很多時候並不會採用范增的意見。比如說殺卿子冠軍奪軍權,比如說伐齊等事。

    范增雖然是千里馬,但是項羽不是伯樂,因此千里馬給人的感覺就是一匹普通的良好。劉邦則有一個好處,他知人善用,用人不疑,對於張良的計策,他是言聽計從;對於陳平的陰招,他也照用不誤。因此張良跟陳平在劉邦手下展現了自己的才能,成為了謀聖。項羽自負,加上他不喜歡用陰招,因此范增成了擺設,雖在軍師之位,卻無軍師之實。

    古人說:良禽擇木而棲,良臣擇主而侍。一個臣子要實現自己的抱負,在青史上留下濃墨重彩的一筆,那麼他就得找一個好主子。

  • 12 # 史官錄

    在這個寒冷的冬季,天氣逐漸變涼,首先非常感激在這裡能為你解答這個問題,其次讓我帶領著大家一起走進這個問題,就讓我們一起探討一下。

    清朝史學家王鳴盛在他的《十七史商榷》中評論范增說他一生中只給項氏出過一個好主意,那就是劉邦在彭城之戰中失敗之後,各路諸侯紛紛背叛劉邦轉而投靠項羽,此時范增勸項羽趕緊把劉邦圍困在滎陽,然後將他殲滅。項羽也的確這麼做了,可惜後來中了劉邦的離間之計。

    史書中,范增用的第一計就是讓項梁找到了在民間牧羊的楚懷王的孫子熊心,讓他當了新的楚懷王。但是這個計策是相當失敗的。

    首先,正所謂“天下苦秦久矣”,在當時的形式之下,完全沒有擁立六國後人,以復國為理由去反抗秦國的統治。此時擁立楚懷王完全就是多此一舉——難道沒有楚懷王,項梁滅秦就是出師無名了嗎?在天下紛紛起兵抗秦之際,擁立一個楚懷王又能增加多少號召力呢?

  • 13 # 一本夏聊歷史

    首先,他分析了陳勝、吳廣起義失敗的根本原因。陳勝、吳廣起義時機不錯,而且在很短的時間裡,迅速使其隊伍壯大,按說有絕對的優勢滅秦。可陳勝、吳廣沒有藉助反秦的力量,自立為王,從某種意義上來說,起義沒有足夠的理由。於是范增建議項梁立楚懷王的後人為王,以此來團結楚人的反秦力量。項梁接受了范增的建議,而且效果非常好,這足夠說明範增有遠見卓識,謀略不一般。

    范增在項梁戰死後,輔佐項羽,並被項羽尊為亞父,在軍中的地位顯赫,也被稱為項羽的第一謀士。如果范增沒有能力,是不可能被不可一世的項羽認可的。項羽更不可能就是因為范增的年紀大,就尊他為亞父。

    雖說在史料裡,項羽的每一次行動,關於范增的計謀記錄得並不多。但我們應該知道,范增是項羽的第一謀士,相當於項羽的參謀長,每一次行動的部署都有范增的參與,因此說范增是項羽每一次行動的總策劃,一點都不過分。劉邦同項羽的較量,幾乎沒有勝績。這些功勞並不完全取決於項羽的勇猛。

    范增最為後人津津樂道的應該是鴻門宴,鴻門宴是范增精心佈局的。他之所以這樣做,一方面表現了他的眼光獨特,另一方面也說明了他深知項羽的婦人之仁。范增的用意很好,計謀雖談不上高深,但也不可否認他的奇特。可結果是項羽的作為在他意料之中,劉邦的應對在他意料之外。這樣的結果除了項羽的剛愎自用外,還有就是劉邦身後的張良運籌帷幄。

    范增能把劉邦作為最大的隱患,說明他定位精準。在項羽心裡,屢屢失敗的劉邦根本不值得一提,可就是這個屢屢失敗的劉邦,是個打不死的小強,經過近四年的楚漢之爭後,硬是把他打敗了。

    假如項羽聽取范增的意見,合乎時機的把劉邦捏死,也就沒有劉邦的大漢王朝,更沒有垓下之戰時的項羽自刎。但項羽鬼迷心竅的鑽入了陳平的離間計裡,逼走了范增。沒有了范增的項羽,覺得輕鬆了,覺得自己能行。可是結果告訴他,沒有范增他真不行。

    成者為王的劉邦都說:項羽有范增這樣的好謀士,都不好好用他,實在可惜。要是項羽虛心一點,對范增言聽計從,也就沒有劉邦什麼事啦。我們後人其實並不希望看到項羽‘’不肯過江東‘’的霸氣。

    對於范增的作用,我們能看到他最大的特點,就是先發制人,因此有他在項羽身邊的時候,劉邦基本上都在亡於疲命,一直在應對,而且劉邦幾乎總是等張良出來救場。可當范增離去後,情況發生了根本的變化,項羽變得首尾難顧。這說明劉邦和項羽之間,並非完全是軍事勢力的對抗,還有策略的較量。沒有范增的項羽,在戰術上無法對抗有張良的劉邦。

    可以這麼理解,項羽是楚軍的標誌,范增就是楚軍的靈魂,沒有了靈魂,項羽只能魂飛魄散。

  • 14 # 希望星晨58298869

    如果以劉邦的話來作為評判標準,即“項羽只有一個范增而不被重用,我有蕭何,張良,韓信三人所以得天下”。這說明,在劉邦心目中,范增綜合能力是漢初三傑的水平,據史實推論,范增並沒有被高估。

    范增年近七十才開始輔佐項梁。以他的精明,他判斷楚公之“楚雖三戶,滅秦必楚”的預言很有道理的。他曾經不失時機地給項梁提出立楚懷王的後人為“楚懷王”,以聚集楚華人氣,利於招攬反秦士人。項梁依計而行,立熊心為“楚懷王”後,他的反秦的武裝力量果然日益壯大了。這彰顯了范增戰略家的風度和眼光!

    項梁戰死沙場後,他又輔佐項羽,項羽尊其為“啞父”。范增獲悉劉邦攻戰咸陽後“立法三章”,不近美女,不取金銀珠寶,以此推論劉邦胸胸懷大志,將來為成為項羽奪取天下的障礙,就勸諫項羽攻打劉邦。在著名的“鴻門宴”上,他堅定地主張項羽殺了劉邦以絕後患!

    從後來事情的發展狀況來看,正是因為項羽沒有聽從他的意見,才導致了自己的烏江自刎和身敗名裂!看看這個老頭想得有多遠?張良不一定有他的深謀遠慮,如果劉邦能尊重他的意見,早早殺了劉邦,那麼,楚統天下指日可待!

    可惜,婦人之仁害了項羽!范增當即破口大罵:“豎子不足與謀!”。還預言:“奪項王天下者,必沛公也,吾屬今為之虜矣。”。這些話後來也成了現實!沒兩把刷子,不可能有如此精闢的論斷!

    劉邦與項羽對峙於滎陽時,劉邦派韓信收復魏、趙等地。范增又建議項羽集中力量,一鼓作氣滅了劉邦,長久對峙於楚不利。項羽不聽,反而中陳平的反間計。後來還懷疑起范增了。

    范增當時感覺天下已定,自己不能力挽狂瀾了!於是就告別項羽,準備回家含飴弄孫、頤養天年!但,還沒走到彭城,便因脊瘡復發而去世了。今人扼腕嘆息!

    從以上事實來看:范增確實是戰略家與謀略家!只時服務於剛愎自用的項羽沒能實現自己的價值罪了!他是一位有遠見卓識的謀士,綜合能力不在漢初三傑之下!

  • 15 # 黑句本

    七旬老翁,楚民范增,初登秦末歷史大舞臺時,還是相當驚豔的。他懷著對故國(楚國)的深厚感情,去投奔起兵反秦的項梁時,見面第一句話就是:“楚南公曰:楚雖三戶,亡秦必楚。”

    范增雖老,但滿腔赤血硬氣,這個老翁不一般。

    給項梁打完氣,緊跟著范增就獻出了一個極具政治智慧的計謀——陳勝之敗敗在不懂利用楚國反秦力量,不立楚王之後而自立,如今楚地將領紛紛前來依附,看重的正是項氏世代為楚將,所以反秦大業要擁立楚國王室後裔為王,以“從民所望”。

    項梁接受了范增的計謀,找到在民間替人放羊的楚懷王熊槐的孫子熊心,復立為楚懷王,而范增也因為此謀,在楚國上下贏得了很高的聲望。

    奇謀之士最終能否在歷史上大放異彩,有一個至關重要的因素,那就是他效力的得是明主,而不是暗主。如果項梁隨後沒有因驕兵輕敵,戰死在定陶,范增一直輔助他,創下毫無爭議大功名的機率要大得多。

    但歷史對范增而言卻有些殘酷。

    項梁死後,范增以“亞父”的身份輔佐項羽。從這個稱呼可以看出來,范增與項羽之間不是簡單的主從關係,他們之間有父子,甚至祖孫的情感紐帶,又或者可以這麼說,范增輔佐項羽,從內心情感上講,更像是祖父幫助孫子,父親幫助兒子。

    然而輔佐項羽,卻是天下第一等的糾結難事。

    首先,范增沒法不看好項羽,因為項羽驍勇無敵,尤其是鉅鹿之戰後,項羽直接封神,天下無人不懼,一個七旬老翁能輔佐百年罕見,似有天威的戰神,對范增而言,不得不說這是一件幸事。

    但隨著楚漢爭霸大幕的拉開,項羽背信棄義、婦人之仁、狂傲猜忌、任人唯親、不願封賞等一系列致命弱點就顯露了出來,戰神成了暗主,這又不能不讓范增著急、憤懣。

    將這兩方面疊加在一起,加之又是亞父,范增在項羽麾下其實很難做,既不能輕言放棄,又難以扭轉乾坤。

    正因為如此,在至關重要的楚漢爭霸中,范增散發出來的奇謀光芒很暗淡,僅有的幾次,最後也都是無疾而終。

    第一次也是最有名的一次,即是鴻門宴上力主殺劉邦,怎奈項羽太婦人之仁,很奢侈地浪費了一次終止楚漢爭霸的絕佳機會。

    讓劉邦在鴻門宴上逃脫之後,范增並沒有放棄,隨後又拿出了另一套極力鉗制劉邦的戰略,那就是將劉邦逐出關中,塞到巴蜀之地去,遺憾的是,項羽叔叔項伯在這個時候收受賄賂,繼鴻門宴後又幫劉邦拿到了漢中封地,范增的謀劃又一次事實上落了空。

    到了楚漢爭霸進入滎陽對峙時,面對劉邦的假求和,范增做了最後一次努力,《史記·陳丞相世家》中有這麼一句話:“亞父欲急攻下滎陽城”,也就是說,范增要項羽千萬不要上劉邦假求和的當,不僅要攻滎陽,而且要不惜一切代價急攻。

    客觀地說,如果項羽在這個時候聽了范增的話,劉邦極可能凶多吉少。

    從這僅有的三次謀劃上看,雖然范增沒有呈現出如張良、陳平那般的奇謀炫彩,但兩次足以讓劉邦敗死,一次足以讓劉邦生不如死。

    什麼是奇謀高人?

    關鍵時刻,一招能扭轉乾坤。

    從這個角度講,范增當為奇謀人傑,毋容置疑。

    然而,另一種觀點卻認為,范增並沒有那麼厲害,他被嚴重高估了,依據就是他在滎陽對峙時,竟然破不了陳平離間的雕蟲小技,以至於最後與項羽決裂,倒斃在了回楚國彭城的小道上。

    客觀地講,陳平使的離間計的確沒有什麼含金量,戰國時早有人用過——項羽派使者到漢營,一為打探虛實,二為表明有允和之意。劉邦先以貴賓的規格恭候,等到見到項羽使者時,剛拱手作揖,就“啊”了一聲,拂袖說道,寡人還當是亞父范增派來的使者呢。說完就撤掉了貴賓酒宴,換上了粗劣飯食。

    就這麼一出拙劣的表演,結果就讓項羽對范增產生了深深的懷疑,原來亞父你早已跟劉邦有了勾結。

    按理說,此時的范增應該能將項羽點醒,但他卻沒有這麼做,而是跟項羽槓上了,最後撂下一句話:“天下事大定矣,君王自為之!願請骸骨歸!”

    不設身處地地從范增的角度看,的確容易產生這樣的感覺,這點事都搞不定,范增的確徒有虛名;但如果將時間拉長來感受范增當時的心情,應該說,項羽這一路上犯的錯,讓他絕望了。

    史書上沒有記載范增對項羽有過怎樣的規勸,但沒記不代表沒有,真實的情況可能恰恰相反,范增沒少以“亞父”的口吻規勸項羽,但自認為是神的項羽根本聽不進去。

    這究竟是范增沒有本事呢?還是天下就無人能點醒一個有神的幻覺的年輕人呢?

    南宋文學大家洪邁的觀點是范增並非人傑,他的理由是,項羽先立懷王,後來又殺了,范增若是人傑,為何不阻攔?項羽伐趙,殺上將宋義,范增若是人傑,為何坐視不管?懷王與諸將有約,誰先入關中,誰先為王,范增若是人傑,為何不奉勸項羽守約?項羽坑秦降卒,殺秦降王,燒秦宮室,范增若是人傑,為何一言不發?

    依在下看來,在這些失天下人心的惡事面前,范增不是沒有作為,而是根本無法作為,他的所作所為最終都鬱結成了跟項羽的矛盾,正因為如此,陳平的離間計後來才能夠得逞,而此時的范增已經無法再跟項羽溝通下去。

    歷史回味起來有時候很有意思,有些人可能會說,既然如此,范增若是人傑,當早該了斷,另尋明主才對,蘇軾就曾持有這種觀點,他認為范增早該殺了項羽,最起碼也應該早些走掉。

    依在下看,這是沒讀懂范增的內心,在他眼裡,項羽曾是他引以為傲的孩子、戰神!他是沒辦法輕易走掉的,唯有到徹底絕望時。

    有一種說法,范增其實是裝死,後來他歸隱了。

    真希望如此。

  • 16 # 史無眠

    范增是不可多得的天下奇才,得范增可安天下。他的才能並沒有被高估,是當之無愧的楚漢“第一策士”。

    《史記 · 項羽本紀》裡對范增的描述:“年七十,素居家,好奇計。”真實的范增也確實多次為項氏集團運籌帷幄。

    范增曾先後多次為項氏集團出謀劃策,其老辣獨到的眼光讓人歎服。

    一、擁立新楚王,壯大反秦力量。

    在陳勝起義失敗後,范增主動遊說項梁,讓項梁搜尋楚國諸侯王后裔立為新的楚懷王,以便得到更加廣泛的支援。

    項梁接受了范增的建議,到民間尋找到楚國後裔,並擁立為楚懷王。

    范增此計使天下反秦勢力進一步團結,並發展壯大,為後來秦國的的滅亡打下基礎。

    二、建議項羽除掉劉邦,永絕後患。

    劉邦在奪取關中後,范增對項羽說:劉邦想當年貪圖財物、寵愛美人和漂亮姑娘,如今劉邦佔領關中,卻對財物絲毫不動。看這架勢,劉邦有要做天子的野心。

    因此范增建議項羽趕緊進攻劉邦,將劉邦除掉,以絕後患。

    不得不說范增的推測準確,自負的項羽並沒有聽從范增的建議,又在後來的鴻門宴中放跑了劉邦。劉邦危機的解除,成了項羽一生中最大的“噩夢”。

    三、借分封諸侯,打壓防範劉邦

    各路諸侯在消滅秦國後,在項羽的主持下分封諸侯。

    范增擔心劉邦得到天下,故意與項羽對劉邦的分封領地刻意設防。先是將劉邦分封到貧瘠的巴蜀之地,又先後分封了秦國降將章邯、司馬欣、董翳到關中地區,對劉邦形成隔離監督之勢。

    范增對項羽的建議如果項羽都能虛心接受,也許歷史上就沒有劉邦啥事了。正是項羽放棄了范增對劉邦殺害的計策,才使劉邦後來有機會奪得天下。

    後來,項羽中了陳平針對范增的離間計,范增負氣出走,從此項羽逐漸走向失敗。

    楚軍集團得范增而敗先秦,失范增而失天下。所以,范增之能並沒有被高估。

  • 17 # 路遙lgy

    范增可不是一般的老頭。劉邦稱帝后還說,項羽只有一個范增而不被重用,我有蕭何,張良,韓信三人所以得天下。可以說范增沒有被高估。

    范增是安徽巢湖人,年僅七十開始輔佐項梁。他覺得楚公的預言“楚雖三戶,滅秦必楚”是有道理的,他給項梁提出立楚懷王之後為“楚懷王”,以聚集楚人,聚集楚人反秦的人心。項梁立熊心為“楚懷王”後,使得他領導反秦的武裝越來越壯大了。

    項梁戰死後,范增輔佐項羽,項羽稱其為“啞父”。在劉邦進入咸陽後,范增聽說劉邦在咸陽“立法三章”,不要美女與金銀珠寶,認為劉邦野心不小,於是極力建議項羽攻打劉邦。“鴻門宴”上他也主張項羽殺了劉邦。只是,項羽沒有能聽從他的意見,失去了難得的機會。

    在楚漢之爭時,劉邦與項羽對峙於滎陽,一邊派韓信收復魏,趙等地。范增建議項羽集中力量,一鼓作氣消滅劉邦,不能長久的對峙。結果項羽不聽,反而中陳平的反間計,懷疑起范增了。范增感到天子已定,不能挽回,就告別項羽回家養老去了。結果,他沒走到彭城便脊瘡復發去世了。

    項羽沒有聽范增的建議,成了終身的遺憾。

  • 18 # 帝國烽火

    范增是一個被嚴重高估的人。

    由於影視和小說的影響,很多會將范增與張良相提並論,而張良作為一代“謀聖”,為劉邦獻計十餘次,其中戰略、戰術都有囊括,尤其是張良提出的“下邑奇謀”可謂以弱勝強的典範謀略,後世以弱勝強的戰略幾乎都有這個計策的影子。

    相比之下范增同樣作為項羽的首席謀士,他提出的謀劃卻只有兩次,一次是勸說項梁立楚懷王,一次是鴻門宴。除此之外史書上並沒有關於范增任何計策的記載,從數量上范增與張良就不是一個量級,再看看范增提出的這兩個謀略質量。

    首先是擁立楚懷王。事情發生在項梁起兵反秦之後,當時項梁已經有一定的基礎,范增見到項梁之後就分析陳勝失敗的原因就是因為不立楚王之後而自立,不能充分利用楚國反秦的力量,導致其勢不長。他認為項梁渡江以來,楚地將領紛紛前來依附,就是因為項氏世代為楚將,人們以為他能復立楚國社稷。故而范增建議項梁應該順從民眾願望,扶立楚王的後裔。

    首先說范增這些分析有一些道理,因為在項梁剛剛起兵的時候,陳嬰就是因為項梁屬於貴族後裔,所以加入到項梁的隊伍中來。但是此時擁立楚王后裔已經意義不大,因為當時天下大亂,所謂的皇室成員也比不過實力來的更有用。以劉邦為例,他起義之後遭受雍齒叛變,隊伍受到了嚴重的打擊,他最先想投靠景駒,後來看到項梁實力更大,就投奔項梁了。與劉邦一同選擇的還有張良,這就表明在那個時代真正吸引盟軍的是實力,而並非血統,不然劉邦一介平民怎麼能發展。

    范增的這個戰略中隱含一個巨大的問題,就是權力歸屬問題,擁立楚王后裔之後,項梁和項羽就是臣子,若要稱王,那麼久屬於越權,這個問題在最後也成為了項羽政治上致命的弱點。

    故而范增實際上向項梁提出來了一個過時且後患無窮的謀略,後來王安石諷刺說:“中原秦鹿待新羈,力戰紛紛此一時。有道弔民天即助,不知何用牧羊兒。”清朝王鳴盛更是直言:“六國亡久矣,起兵誅暴秦,不患無名,何必立楚後,制人者變為制於人。~~范增謬計,既誤項氏,亦誤懷王。”

    鴻門宴的故事被人所熟知,不可否認范增的意見是正確的,但是從整個“鴻門宴”的較量而言,范增被張良完爆。此次范增與張良的較量,可以明顯看到范增與張良的差距,這個差距就在於如何影響項羽的情緒發展。

    項羽是一個非常情緒化的人,在鴻門宴開始前,項羽殺心很重,此時范增佔據太多有利,但是張良讓劉邦主動請罪,直接將項羽的怒氣降了一半,之後張良又讓樊噲出場,一下子改變了整個局勢。之後范增又來了一個“項莊舞劍”,但是被早已和張良串通的項伯阻止,最終劉邦得以脫險回軍營。

    這場比試中張良與范增在影響項羽情緒方面差距顯而易見,張良先採取示弱,然後投其所好;而范增兩次舉“玉珏”不見項羽認可便負氣出走,在“項莊舞劍”不成功之後更是撂下一句“豎子,不足與之謀”,將自己對項羽的不滿表現的淋漓盡致,而對一個情緒化的人,表現的更情緒化,最終之會讓項羽更加反感。故而從對人心的瞭解和情緒的影響,張良完勝范增,不過范增也有收穫,那就是增加了自己的名氣。

    范增除此之外再也沒有啥謀劃,即使在項羽犯錯的時候,也沒有見到范增有過進言,如:項羽毀掉懷王“先入關中為王”的約定,視為不義;坑殺二十萬秦軍,視為不仁;火燒阿房宮,視為不智;殺死投降的子嬰,視為不信;殺死楚懷王,視為不忠。項羽犯下了如此多的錯誤,但是歷史書上未見范增一次阻止和諫言,這裡不禁要問,范增到底怎麼在幹嘛?

    總體而言,范增作為一介謀士,他沒有出色的戰略、戰術規劃;作為“亞父”,他不能影響項羽的情緒;作為臣子,他不能規勸君王的過錯。他的能力絕對是被高估的人

    七十衰翁兩鬢霜,西來一笑火咸陽。平生奇計無他事,只勸鴻門殺漢王。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生蠔真的這麼好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