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言角度
-
2 # 飛歌議而康
《木蘭詩》中描寫戰爭場面的話語的確不多。試著就理解闡述一下吧。
在文中與戰爭或戰場相關的有這麼一段半。半段為“旦辭黃河去,暮至黑山頭,不聞爺孃喚女聲,但聞燕山胡騎鳴 啾啾”。接下來有一整段“萬里赴戎機,關山度若飛。朔氣傳金柝,寒光照鐵衣。將軍百戰死,壯士十年歸”。不足六十字,大開大合,把木蘭從離家到戰場以及戰場的殘酷描寫的入木三分,把木蘭替父從軍的悲壯刻畫的入骨三分。早上這個嬌嬌女還在黃河邊上溫暖的家,晚上就到了寒風刺骨的邊塞戰場;聽不到父母親切呼喚,只聽得寒風中胡人戰馬的嘶吼。地點,時間,環境,人物在瞬間變幻,更突顯木蘭的果敢,迅疾與堅強。
接著三十個字一小段,字字珠璣,把戰場的殘酷擺在讀者面前。幾個數字極具震撼。萬里赴戎機的"萬里",將軍百戰死,壯士十年歸的"百"和"十",把地域距離,時間跨度,戰場慘烈得以瞬間展現,再配以朔氣傳金柝,寒光照鐵衣的寫生效果,木蘭在戰場上的英姿與壯烈躍然紙上。
雖然詩中未提到一滴血,一個兵,廖廖幾句,戰場卻能直觀地讓人感受,這就是一字千金的表達。整篇詩中對仗工整,意境深遠,節奏明快,語句靈動,讓人身臨其境。
在詩的結構上,故意淡化戰爭場面,整個篇幅以活潑甚至有喜感的形式來敘述,也是作者的高明之處。詩在前半部分重點把木蘭身份,從軍原因和準備作了充分鋪墊。詩後半部分寫十二年凱旋,仍以一個嬌嬌女歸隱家中,不慕功名。這樣的描寫讓木蘭形象更加生動和完整,也符合社會對女子的認知。同時,作者也表達出這個國家愛好和平的特質,打敗你,我回家紡織去,仍然過我的田園生活,你再來,我還會披掛上陣。這正是中國優秀的民族品質,一直延傳至今。
詩文中有意淡化戰爭,一是保持故事完整,三百字要把前因後果表達清楚,什麼才是重點作者最清楚。是要表達替父從軍的精神,寫的是忠孝。二是對敵人的蔑視也從字裡行間顯露出來。萬里赴戎機,關山度若飛,是不是有毛主席在長征詩裡寫的“烏蒙磅礴走泥丸”的氣概?
總之,木蘭詩不愧是傳承千年的美詩!
-
3 # 求實唯實
其歷史背景為五代十國南北朝時期,據我所知這是個戰亂不斷民不聊生的歷史時代,做為普通百姓的作者是從內心排斥厭惡戰亂,但影響改變不了當時的生活狀態。並且木蘭詩是以平民的囗吻來敘述情節的發展,設身處地想想,厭惡反感戰爭應該才是正常情緒,歌頌讚美?那是統治階層的事。所以、有所鋪墊一略而過是最正常的手法,也可以看出百姓們並不喜歡戰爭。
-
4 # 陌上花Kai
我覺得原因主要有以下:
1.寫作的目的
這首詩主要是為了讚揚木蘭替父從軍的高貴品質,因此沒有必要花費過多的篇幅去描述戰爭場面。
2.言簡意賅
詩裡面雖然描述戰爭場面的內容很少,但是語言精煉,短短几句便已將戰爭的殘酷、宏大表現出來了。而且木蘭需要替年老的父親從軍,也能從側面反映從戰爭的殘酷。
3.對戰爭的厭倦
因為連年的戰爭,使得人們生活艱苦,遭受巨大的痛苦,作者不願意再將慘烈的戰爭場面詳細擺在人們面前,只是根據木蘭的故事情節進行了概括性的描述。
-
5 # 二嘞嘞
我來回答這個問題:
《木蘭詩》原文一共六句描寫戰爭: 萬里赴戎機,關山度若飛。 朔氣傳金柝,寒光照鐵衣。 將軍百戰死,壯士十年歸。就篇幅而言,可謂寥寥幾筆。 而且與全詩措辭明顯不同,顯然作者有意而為。個人以為,其用意如下:
第一,詳略的巧妙處理,削減壓縮大量與主題無關枝節。在中國古代文學作品中,為了突出一個人物的形象,總是從多個方面進行襯托,這樣可以讓任務有立體的感覺。
第二,為了突出木蘭女性豐滿的形象。用再多的篇幅來描寫戰爭只能表現任務有限的精神世界。並且她乃一介女流,過於偏重戰爭的描寫會讓人與傳統的審美觀念發生激烈的衝突。用更多的篇幅來描寫其他的東西,比如文章最後寫木蘭梳妝打扮,給人強烈的對比感覺。
第三,為了更有利打動讀者。戰爭只是一個背景,不能過分渲染,不然會造成主題的偏差。並且華人民素來愛好和平,對戰爭的興趣不大。
如此,用短小的篇幅來表現戰爭,一方面可以壓縮篇幅,另一發面可以顯示作者高度的概括水平和文學素養。讀者也樂於接受簡潔的閱讀,與南北朝時的從尚簡約的社會風氣有很大關係。
-
6 # 小魚愛咖啡
這首詩所要突出的正是對木蘭完美心靈的頌揚,所以,對戰爭的殘酷一筆帶過。隱含了作者對美好生活的嚮往祝福,對戰爭的冷淡和遠離。
-
7 # 明曉321
《木蘭詩》的主題,不是歌頌尚武精神,而是反映人民對和平生活的嚮往.不過,《木蘭詩》並不像北朝民歌那樣用愁苦的情調、悲劇的形式來表達,而是別開生面地用女子代父從軍的喜劇的形式來表達。
回覆列表
我認為要弄懂這個問題首先得明白,木蘭詩寫的是什麼?想要表達的是什麼?
木蘭詩, 《樂府詩集》中的一篇長篇敘事詩。講述了一個叫木蘭的女孩,女扮男裝,替父從軍,在戰場上建立功勳,回朝後不願作官,只求回家團聚的故事。
這個故事主要想要表達的是木蘭這個人替父從軍的勇敢無畏的精神,如果用長篇大論去描述行軍打仗的細節,會影響文章的篇目結構,這是一篇文章,而不是一部小說,因此註定其沒有足夠的篇幅來對從軍進行描述。
詩中為何從軍,從軍前準備,行軍的艱難,戰爭的殘酷等這些都只是為了戰爭勝利後木蘭歸家的這一部分做鋪墊。如果前面用太多筆墨去寫戰爭,會顯得文章冗長,不能突出最後的主體,你想啊,從軍十二年。要用多少篇章才能描繪的完啊,因此在短短的木蘭詩中描寫軍隊生活和戰事經過是不切實際的,甚至有可能畫狼不成反類犬。寥寥數語帶過之後,突出寫回家換回女裝的情景,不僅可以像讀者展示木蘭女子的一方面,而且體現了從軍的不易,以一介女兒身,和男人同吃同住還沒被發現。可想而知最後給他們的驚訝有多大。而且描述以女裝示人的木蘭明顯比描述軍營生態來的自然,對比也更加強烈。因此這是我覺得作者沒有用更多的筆墨去描述木蘭軍營生活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