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有道書法
-
2 # 海棠花開Y
隨著年齡的增長,慢慢地體會到“學會閉嘴比開口說話”更難。
人從出生開始,聽到聲音、看到事物就會做出反應,這種反應訴諸表達,就是說話,所以最初的“說話”是一種本能,是不加限制的。後來慢慢長大,才漸漸發現,有些話傷人不可說,有些話有損個人形象不可說.....於是太多的話,被加以限制,但並不是每個人都能夠清楚地知道並剋制住自己不說。這和一個人的學養、性格、環境等有很大關係。
閉嘴,是對人的尊重。晚上聽到鄰居吵架,女人哭得撕心裂肺的,男人摔桌子、打板凳,第二天一早,出門恰巧碰到,這時對於昨晚發生的事,你怎麼處理?是獵奇的打探還是裝作一切都沒有發生?我想當然是後者,閉嘴是對他人的一種尊重。但是我們看到的是一些人以關懷的名義在別人的傷口上撒鹽,因為對他們來說,閉嘴太難了。
閉嘴,是謙遜的姿態。學術研討會上,遇到年輕人提出意見相左的觀點,認真傾聽不加打斷,給予對方充分的展示,並點頭加以肯定,既給予了年輕人自信,促進了他們的成長,又體現了學者謙遜的姿態。但我們看到的是一些人習慣於用語言過於直白的批評與阻止,因為對他們來說,閉嘴太難了。
閉嘴,是對親人的疼愛。孩子學習很努力了,但是結果也許不盡如人意。有些家長只看結果,不問過程,或者不問過程出問題的原因,直接對孩子橫加指責,讓孩子因得不到理解而心情焦慮,嚴重的甚至引發心理疾病。老人跟不上時代了,會固執,會我行我素,有些做子女的,當面抱怨,每天教育父母為什麼不能按照自己的意願做事。殊不知,家,不是一個講究對錯的地方,適時的閉嘴,是對他們的疼愛,但是我們看到的一些人能在外面謹小慎微,到了家卻一副霸主地位,因為對他們來說,閉嘴太難了。
我的體會有二:
1.發洩情緒,遇到不合自己想法或者預期的事情,由於不滿而說出不該說的話。
2.看透不說透才是高手,有些人偏偏說出來,給雙方造成尷尬局面。
話是潑出去的水,說了收不回來,學會閉嘴,比說話更難,您說呢?
飯可以多吃,話,儘量少說,你說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