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雍親王府
-
2 # 小島知風
傳位給雍正就是康熙的本意,歷史上所有證據都表明不存在其他說法,所謂篡改遺詔和其他各種說法無非是後人附會而來,還有就是雍正皇帝繼位後推行雍正新政,得罪士紳貴族,所以被民間潑了很多髒水。
康熙的傳位遺詔至今都儲存在中國國家第一歷史檔案館裡,看下面康熙傳位遺詔的照片就能知道,康熙臨終前本意就是傳位給雍正。
歷史上種種跡象都表明康熙傳位本意就是雍正康熙一生二十多個兒子,如果說他最愛最想傳位的肯定是嫡子也就是廢太子胤礽,但是由於康熙對胤礽寄予太多的希望和溺愛,最終把早年頗有能力和賢名的胤礽寵愛成了一個乖戾暴躁的人。
這樣人肯定是不適合當皇帝,所以康熙兩廢胤礽。
胤礽被廢后皇儲之位懸著,所以康熙的兒子們開始蠢蠢欲動,也因此引發了九子奪嫡的悲劇。
胤礽被廢后,老大胤禔蠢不可及,居然暗示康熙殺掉胤礽,這樣對兄弟殘忍之人自然引起了康熙很強的反感。
後來胤禔詛咒胤礽,外加還扶持老八胤禩參與爭奪皇儲,那康熙自然連胤禔一起收拾,於是胤禔也和胤礽一樣被康熙幽禁起來,失去了繼承皇位的資格。
老三胤祉屬於是忠於太子胤礽,他本人並沒有爭奪皇儲的野心,而且他還多次為胤礽辯解,並且揭發了胤禔詛咒胤礽的事件。
不過胤祉野心比較低,這也是被康熙所看不上的地方,作為帝王權力慾和野心都必須兼具,所以胤祉也不是理想的繼承人選。
老八、老九、老十這三人向來是綁在一起,以老八為主,而老八在一廢太子時,被佟國維和馬齊等人力薦為太子,這樣一來觸犯了康熙的大忌,他認為老八結黨營私,所以直接將老八排除掉了。
而老十三因為隱晦的幫助老四雍正,替雍正扛過雷,也觸怒了康熙,所以老十三在胤礽被廢后也被圈禁了。
然後就是剩下一對親兄弟雍正和老十四了。
雍正贏得康熙喜愛是因為他的不爭,明為不爭,實際雍正也是渴望皇位的,但是雍正在康熙在世時期表現出了,不結黨不營私,不爭名利,甚至他為了做給老爹康熙看,他天天痴迷於道術,痴迷於道家的丹藥。
這樣的雍正才被康熙視為繼承人的不二人選。
雍正繼位時,被他稱為舅舅的隆科多出任九門提督,掌控京師防禦力量,而雍正的大舅哥年羹堯當時出任川陝總督,所以京城以及西北軍防全都在雍正手中掌控,這些不是康熙不知道,而是康熙故意留給雍正的。
老十四是雍正的親弟弟,但是他參與老八一黨,也是對皇位野心勃勃,這些康熙不是不知道,所以康熙不會選擇老十四。
但是康熙依然讓老十四在西北統兵,這就是因為老十四是雍正的親弟弟,他不相信老十四能對雍正做出太過火的事情,而且西北的後勤補給全部掌握在年羹堯手裡,即使有兵也對威脅不到雍正。
京師和西北都處在雍正掌控,所以康熙才會很順利的把皇位傳給雍正,不用擔心其他皇子誰能威脅到雍正。
而且根據史書記載,康熙在臨終前,沒有召見過任何皇子,而是頻頻的召見雍正,如果真像野史傳的一樣,康熙想傳位老十四,那麼他至少也要派人去下招書從西北把老十四找回來啊。
但是康熙臨終前沒有想見過其他兒子,只是召見了雍正,這都表明康熙想傳位的就是雍正。
康熙是歷史上非常英明的皇帝,雖然他晚年政治上有很多弊政,但是不代表他糊塗了,他看得出其他皇子為了爭皇位玩的那些招數,包括雍正的不爭,但是這些招數中唯獨雍正的招數最為高明,也最為被康熙欣賞。
而且康熙也認識到晚年執政的弊端,他想改變,但是他老了,他是有心無力了,所以他需要的是一個具有大膽革新意識的人,能不具得罪貴族的人,很明顯老八太會拉攏人心很不符合康熙的想法,所以老八即使人望再高也被淘汰了。
而雍正膽大心細,還有不畏傷人的氣魄,所以康熙很喜歡雍正這樣的風格,皇位只能是傳給雍正。
最後再說說篡改詔書的問題,民間野史都傳聞雍正登基靠的是篡改詔書,其實這是絕對沒可能的,康熙的傳位遺詔是用滿蒙漢三種語言記載,保管非常嚴密,雍正怎麼篡改?
如果他真有那麼篡改的大能力,雍正還勞什子篡改詔書幹什麼,還不如直接發動政變奪權呢。
所以雍正篡改詔書的說法是根本不可能成立的事情。
為什麼民間野史會這麼流傳民間野史對於雍正的傳聞絕大多數都是假的,雍正之所以在歷史上負面傳聞比較多,主要在於他銳意進取,改革利弊,觸犯了當時各階層太多人的利益,所以他被這些流言蜚語各種汙衊。
雍正繼位後,立刻就開始推行雍正新政,這其中很多為政舉措都是為了革除康熙朝晚年的執政弊端。
但是這些政策觸犯到了很多人的利益,引起了士紳貴族的極大不滿。
再加上雍正繼位不久之後,確實開始心狠手辣的打擊昔日的政敵兄弟八爺黨,老八和老九被雍正痛斥為“阿其那和塞思黑”,並且都被雍正動用政治手段迫害致死。
所以這些被雍正新政觸犯到利益的人就開始在民間大肆編排雍正對待兄弟殘忍,甚至認為雍正有篡位之嫌疑,就為了抹黑雍正。
而雍正在聽聞這些流言蜚語後,更是以殘暴手段打擊這些流言蜚語,開始加強思想控制和思想犯罪的打擊力度,因此雍正一朝算是清代文字獄的巔峰了。
這樣又興起文字獄,這其中勢必牽連了很多無辜的讀書人,所以雍正也徹底把讀書人傷透了,要知道皇帝名聲的好與壞全靠讀書人能流傳下去。
這就是為什麼沒有太大作為,但是對讀書人非常尊重禮遇的明孝宗朱佑樘可以被後世奉為千古名君,而銳意進取將大清推向巔峰的雍正,在後世的名聲反而不如他敗家的兒子乾隆。
其實皇帝的黑與白,青史上如何留名,更多的是需要這些讀書人流傳下去,所以雍正得罪了讀書人,也就背上了這麼多惡名。
不能說雍正是一個人品有多麼好的人,但是他絕對是一個非常有作為的皇帝,他對得起康熙對他的青睞。
可以說沒有雍正,清朝可能早在嘉慶和道光時期也就滅亡了,是雍正為清朝續了100年的壽命。
“康乾盛世”必須帶上雍正,沒有雍正,也就沒有後來的乾隆盛世,乾隆更多的是沾了老爹雍正的光,沒有老爹雍正給他留下的大筆遺產,他拿什麼去十全武功,去遊江南。
康熙負責虧,雍正負責賺,乾隆負責花,嘉慶負責擦,這祖孫四代分工還是很明確的。
所以說康熙本意就是傳位雍正,而歷史也證明雍正確實做得非常好,沒有辜負康熙的信賴。
-
3 # 星星和豬的生活日記
現在民間的一般傳說是要傳位給十四阿哥。但是雍正篡改遺照,把傳位於十四阿哥,改成了傳位於四阿哥。但是這個明顯是不靠譜的。
如果瞭解古代封賞習慣的話,一眼就能看出這個破綻。
古代在給一個人封賞,或者處罰的時候。一般都會把原因寫下來,如果是當皇帝,肯定要寫一個孝道是跑不了,天子聰穎也得有,為人賢明更是跑不了。
前面一大圈子都在誇十四阿哥,最後突然改成傳位於四阿哥,這顯然是蠢的不能再蠢的做法。
然後清朝的詔書一般是滿漢蒙三種文字寫的,篡改一份並沒有什麼用處。
太子都被廢了,自然是不可能的。老八和他的黨羽也是不可能的,因為在康熙打獵的時候,這幾個人居然偷窺康熙的帳篷。老大是和太子一起被擼的,自然也不可能。成年的皇子,雍正和十四阿哥機率其實是最大的。
-
4 # 在下古麒
確實是康熙的本意。
第一、雍正為人低調,不參與爭鬥在康熙晚年,一直都為傳位給哪個皇子而想的焦頭爛額,而這個時候諸皇子們卻一直明爭暗鬥,勾心鬥角的。而四皇子胤禛則不與其他的皇子爭鋒,表現出一種清心寡慾的勢頭,和其他皇子的關係也處的相對和諧。而這樣的胤禛就進入了康熙的視線裡了,在大家都忙著為皇位而奮鬥的時候,胤禛卻懂得去以弱勢的表現去將自己抽出這個爭權奪利的漩渦,這種韜光養晦的表現確實看在了康熙的眼裡。
第二、雍正的兒子弘曆深得康熙喜愛不得不說,雍正能夠當上皇帝,與自己的兒子有著很大的關係。起初,雍正知道自己的皇阿瑪很喜歡牡丹,於是就在自己的府上種了牡丹並且邀請康熙去看,康熙便看到了雍正的兒子弘曆(後來的乾隆皇帝)。 康熙見到弘曆的第一眼,就喜歡上了弘曆,覺得弘曆很有天賦,在很多方面特別的像自己,於是就把弘曆帶在了自己的身邊,親自教弘曆作詩寫字。
也許是太過喜歡這個孫子了,而且看著那群為了皇位爭的焦頭爛額的兒子們,康熙恨不得直接將皇位傳給這個孫子,可惜孫子太小,尚不能更事,後來想著,傳給胤禛也是一樣的,到頭來皇位還不是傳到弘曆這。
個人認為,胤禛能夠脫穎而出,實在是沾了自己兒子不少光。
第三、雍正的能力也頗為出色不要看表面上胤禛韜光養晦,淡泊名利一般。可是,是金子總會發光,如果說單純的沾兒子的光而沒有自身的原因,那就算是弘曆比為天人,康熙也不會傳位於胤禛。
胤禛在政治方面很有才幹,又有決斷。康熙對胤禛的評價是:“耐煩不怕瑣碎。”一位皇帝,必須可以不用有徵伐四方的能力,可是卻不能沒有治理國家的耐心。而對於這一點,同為候選人之一的十四皇子還是沒有胤禛好。
另外,傳言中雍正修改遺詔也是很容易駁斥的。“於”在古代並不是寫成“於”的,而是為“於”,所以將“十”換為“於”的說法實在是站不住腳。而且滿清的聖旨通常都是有滿漢蒙三種三種版本的,所以就算漢字能夠修改,可是其他的文字也是很難找到漏洞進行修改的。
-
5 # 圍嶺山上的山文居士
雍正是否正常繼位一直是一個謎,雍正在位時候,弄了一本《大義覺迷錄》,讓曾經反對過他的曾靜一直去傳播。這本書裡面把他在繼位過程中,幾個兄弟如何殘害他的過程全寫出來了,但結果卻是讓人覺得有些欲蓋彌彰,所以到了乾隆帝繼位,立馬把這本書銷燬了。
民間有關於康熙皇帝原本打算把皇位傳給十四子,但是被隆科多篡改繳詔,改為傳位於四子。這個傳說基本是虛構的,很容易就能辨識,因為漢字繁體於的寫法是於,除非康熙老爺子穿越了,能寫簡體字,同時大家都寫簡體字才有機會。另外,清朝的詔書都是用漢文和滿文分別書寫的,即便是改了漢文詔書,滿文詔書你怎麼改?
現存於臺北故宮博物院用漢文和滿文分別寫的2份康熙皇帝詔書,詔書上寫著:“雍親王皇四子胤禎,人品貴重,深肖朕躬,必能克承大統。著繼朕登基,即皇帝位。”,所以從這個角度,雍正繼位好像是康熙的意思。
但是雍正繼位在史學界尚存幾個疑點,這幾疑點讓人覺得雍正的繼位似乎不是來的那麼正當!
疑點一,就是前文提到的,《大義覺迷錄》記載了大量九王奪嫡的細節,但是在表述上讓人總覺得是欲蓋彌彰。正如後世的史學家所說,既然你是正當繼位,怎麼還要弄這麼一本書去解釋你怎麼獲得皇帝位的?
疑點二,關於清西陵的,大家知道,雍正之前的清代皇帝比如順治帝、康熙帝都是葬在清東陵,雍正獨葬在清西陵。並且清西陵就是從雍正開始的。這個與中國古代的葬制“子隨父葬”相悖。是什麼讓康熙雍正父子“黃泉不相見”?估計也是有某些不為人知的原因。
疑點三,也是最大的疑點,就是在繼位的當天,康熙皇帝是去世之後,由隆科多口述的康熙遺詔傳位於雍正。而康熙去世當天,根據記載,雍正前後進出暢春園好多次,為什麼康熙健在時候沒有把傳位的詔書宣佈?而是等死後讓隆科多來宣佈?關鍵是當時隆科多管轄的步兵統領衙門封閉了京城九門,軍隊對京城進行了戒嚴。如果是正常的繼位,又怎麼會封閉九門?
所以關於雍正繼位,雖然不是民間傳說的把十字改為於字那麼簡單,但是史學界還是在各種史料中找到了很多自相矛盾的地方,雍正皇帝的皇位恐怕也並非詔書上寫的那麼簡單。不過話說回來,不管是否帝位來的正當,雍正在位10多年,革新了吏治,對康乾盛世也起了承上啟下的作用,並且初步奠定了對西北的軍事優勢,為乾隆帝徹底解決西北問題打下了良好基礎。
-
6 # 黃立清3
康熙傳位給四阿哥胤禛我認為是康熙的本意,在眾多的皇阿哥中,以八爺為首的黨羽遍佈朝野,十四阿哥是和四阿哥一母同胞的兄弟,雖然立場不同,但是也是在爭奪皇位,四阿哥和十三阿哥關係最好,康熙最恨的就是黨爭,太子兩度被廢掉,很大原因也是因為黨爭,以索額圖為首的太子黨,以及明珠為首的大阿哥黨爭的水深火熱,康熙生平最恨黨爭,太子黨和大阿哥黨震動朝野,相繼垮臺,而後再也沒有立太子,一是為了保護這位皇位繼承人,二是平衡朝野,三是在考驗中意的人選,四阿哥的性格堅忍而暗藏雄心,在康熙交代的事情中都很出色的完成,又得罪了朝中許多大臣,康熙看重的就是四阿哥不爭即是爭的性格,八阿哥素有八賢王之稱,朝中上下都是八阿哥的人,康熙最恨搞派系所以不可能傳位給八阿哥,而十四阿哥雖說被封為大將軍王但是並沒有領政才能,更何況十四阿哥與八阿哥關係太近,康熙應該是持否定態度的,在眾多大臣中隆科多是很關鍵的人物,康熙為了給四阿哥上位掃平障礙,起用隆科多重用隆科多就是為了出其不意的讓皇位順利過度。所以我認為四阿哥繼位是合情合理合法的!
-
7 # 浮沉於史
具體傳給誰,這個是沒有一個定論的,只是更多的輿論指向了四阿哥胤禛。
很多人認為遺詔可以蓋棺定論,其實不然。
康熙怎麼死的?猝死的。這個過程發生了什麼,沒有任何人知道。
遺詔誰寫的?張廷玉。誰宣佈的?隆科多。
張廷玉跟隆科多這倆,就是胤禛的狗腿子,製作遺詔的過程,沒有任何人看見。
所以偽造遺詔的可能性特別大,有人說分滿蒙兩種文字,增加了作偽的難度,這個對於胤禛來說根本就不是問題。
改十四為於四,也沒有任何必要。
不過從康熙的安排上來看,他傳位於四阿哥的可能性還是最大的。
胤禛帝位的競爭者:老大、老二、老八、老十四。
前面這倆已經廢了,老八半殘。
我們來看十四阿哥,十四當時為大將軍王,手握重兵,可是他在哪?
西北。
康熙身體已經不好了,召還之後,又把他趕回了西北,這裡面的用意已經很明顯。
如果作為繼承者來培養,那麼留給他的時間已經不多了,這時候他更應該注重繼承者在京師的安排,以防不測,而不是讓他跑的遠遠的。
其次,給十四阿哥供應糧草的是年羹堯,年羹堯是胤禛的人,這極有可能就是給胤禛預留的制衡措施,以防十四阿哥不服,揮兵北上。
所以老十四基本是被排除在外的。
老八雖然還有餘力,但康熙明面上表示過不會立他,他沒有任何機會。
斃鷹事件,康熙說了這麼一句話:自此朕與胤禩,父子之恩絕矣。
綜合來看,立胤禛應該確為康熙本意,只是遺詔的真偽,就有待商榷了。
-
8 # 史熟攬訊
看康熙傳位給雍正是否本意,要從幾個方面來看。
1 有說雍正能當上皇帝和乾隆有一定的關係,當時對幾個繼承人都不太滿意,有人便說了一句話“兒子不行看孫子”,孫子輩康熙又極為喜乾隆,所以傳位給雍正理所應當(此條僅娛樂不作參考)。
2 個人性格:當時的繼承人有八阿哥、四阿哥、十四阿哥三個人選,這三個人能力都很強,但是十四阿哥太沖動,八阿哥太裝,四阿哥比較低調隱忍且性格剛毅。
3 繼承思想:皇帝選繼承人,其實很重要的一點是要能繼承他的思想,康熙在位時多是對外戰爭,打仗就會花錢,再加上貪汙腐敗,晚年的他想要整頓吏治,但是已力不從心,他便寄希望於下一代,八阿哥和十四阿哥性格上不佔優勢。
這樣看來你覺得誰和你合適?
-
9 # 農民工歪說古今
關於雍正繼承皇位,野史中的傳說不少,諸如“傳位於四子”“傳位十四子”之說更是近乎家喻戶曉。似乎雍正就是一個弒父篡位、十惡不赦之徒。實際上,稍有常識之人都知道,中國古代的“於”字一般寫作“於”,將“十”字加兩筆變成“於”之說根本站不住腳。更何況,清朝的傳位詔書都是由滿漢兩種文字組成,即便漢文“於”字可以以“於”替代,滿文也絕對無法篡改。
康熙的傳位詔書一式四份,現在就收藏在臺灣故宮博物院、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和遼寧省檔案館內,滿漢雙語對照,一目瞭然,根本不存在前面所說的可能性。當然,有人會說,遺詔這種東西和雍正之後的密詔不同,並不是皇帝親手書寫,而是由皇帝口述、他人代筆而成。雍正利用其他手段篡位成功之後,父親的玉璽再自己手中,雍正有足夠的時間可以從容做出一份“合法”的遺詔,這種說法的可能性倒是真實存在。但是,史籍記載,雍正是康熙駕崩當日在暢春園奉康熙遺詔即位的。換句話說,遺詔出現和雍正即位是前後的關係,並不是雍正即位之後才公佈的遺詔。在這樣的情況下,雍正面對眾多兄弟的虎視眈眈,在康熙去世之後極短的時間裡造出一份假的遺詔,理論上比較困難。當然,這種可能性並不能完全排除。更何況,從李世民開啟在任皇帝“指導”史官工作的先例之後,實錄也已然失去了原本“實”的意義。此外,由於目前保存於兩岸的康熙遺詔滿文部分的繼位人描述區域性缺如,而且缺如的部分幾乎在同一位置,不得不讓人產生太多的遐想。
雖然遺詔的真實性要打一定的折扣,但是從其他方面來看,康熙傳位於雍正應當說還是出於康熙的本意。為什麼這麼說呢?還要從康熙晚年的人事安排來分析。康熙第一次廢太子之時,因為長子胤禔暗示父親康熙要殺掉廢太子胤礽而被康熙革爵囚禁,喪失了皇位繼承資格。三子胤祉告發長兄胤禔以巫蠱之法魘陣次兄胤礽,雖然事後得到了父親康熙的表揚並晉升親王,卻因此被康熙認定“兄弟不睦、覬覦儲位”,從內心否決了他的位繼承資格。再之後,私下結黨的八子胤禩妄圖利用群臣舉薦謀取儲位。加之胤禔倒臺尚沒有被囚禁之前,為了自身利益轉而向父親康熙推薦和自己關係密切的胤禩,犯了康熙的忌。最終,胤禩遭到父親康熙的訓斥,並被公開否決了皇位繼承資格。數年之後的“斃鷹事件”又雪上加霜,胤禩徹底失去了皇位繼承資格。
實際上,到了康熙晚年,可能成為康熙心中即位人選的只有一母同胞的雍正兄弟。但是,康熙的一個舉動,反映了他內心的屬意。那就是康熙五十七年封胤禎(雍正即位後為避帝諱更名允禵)為大將軍王,領兵西征。賦予兵權,看起來似乎康熙更加屬意這個兒子。但是,細想想,如果康熙真的有意讓十四子即位,為什麼要把他支那麼遠?一旦京師有變,很容易被其他人搞成既成事實,胤禎鞭長莫及。同時,還有一個細節,那就是康熙把軍隊交給胤禎的同時,卻把後勤供給交給了雍正。一支後援補給被對手控制的軍隊,等於就是一隻死老虎,別說是武力奪權,活下去都很難。
除此之外,還有一點可以看得出康熙有意傳位雍正。那就是康熙晚年把步軍統領(九門提督)一職交給了隆科多。隆科多雖然不是雍正的親舅舅,但是有雍正的嫡母兼養母孝懿仁皇后佟佳氏這一層關係,投資雍正,彼時對於隆科多而言,獲利要更大。同時,隆科多與雍正的私人關係似乎也更加親近一些。康熙敢於把京師防務交給和雍正親近之人,也足以說明問題了。如果康熙無意傳位雍正,他大可以把步軍統領一職交給其他人,豈不是可以省下很多不必要的麻煩?
綜上所述,應當說康熙還是有意讓雍正即位的。個人也認為,雍正即位或許有謀,但更多的還是陽謀而不是陰謀。至於遺詔問題,或許康熙只是口述傳位,並沒有留下文字的東西,後來雍正為了彰顯合法性而搞出來的。又或許就是真的,確實部分的確是因為儲存原因造成了。畢竟過去將近三百年了,很多東西或許將永遠成為迷案了。
回覆列表
雍正皇帝,可以說是清朝歷史上最富有“神秘感”的帝王,直到今天,在他身上還有這許多尚未破解的歷史“謎團”,而這其中,影響最大、爭論也最為激烈的,便是所謂的“雍正繼位之謎”。
那麼雍正到底是繼承的皇位,還是篡奪的皇位,他是不是康熙最為心儀的繼承人,而的繼位是不是康熙的本意,這裡為大家進行了一個的梳理和解讀。
其實,康熙心中最為心儀的接班人有且只有一個,他便是曾經的太子胤礽。胤礽的生母是康熙皇帝的結髮妻子,同時也是康熙朝的第一任皇后,孝誠仁皇后赫舍里氏。在康熙“智擒鰲拜”的過程中,赫舍里氏家族的索尼、索額圖等人皆立有大功,再加上這一時期的赫舍里氏很好的處理了後宮的關係,並且給予了康熙皇帝以重要的安慰與支援,所以這就使得康熙對於整個家族充滿了感恩,同時也與赫舍里氏皇后本人之間建立了深厚的感情。
康熙十三年(1674年),赫舍里氏皇后在生下胤礽兩個時辰之後不幸去世,康熙皇帝傷心不已,並且在第二年,也就是康熙十四年(1675年)的時候,便將當時只有13個月的胤礽冊封為皇太子。
而為了讓胤礽成為自己合格的接班人,康熙皇帝可謂是耗盡了其半生的心血。
一方面,康熙皇帝在生活上給予了胤礽無微不至的照顧。
除了安排自己當時非常寵愛的榮妃馬佳氏撫養胤礽外,康熙也時常親自照顧胤礽,特別是在胤礽得天花的時候,康熙放下所有的政務十二天之久,只為胤礽能夠順利康復。
另一方面,康熙對於胤礽進行了全方位的培養。
康熙先後為胤礽安排了四位老師,即張英、李光地、熊賜履、湯斌,這四人不僅是當世之鴻儒,學識卓越、才能出眾,更是皆以清廉著稱,由此可見康熙對於胤礽學業的看重。
不僅如此,康熙更是將胤礽經常帶在身邊,對其進行施政的演示與指導,隨後,還在其親征噶爾丹期間,委以其監國的重任,讓其進行獨自處理政務的實操。
“凡事俱著皇太子聽理,若重大緊要事,著諸大臣會同議定,啟奏皇太子。”
可以說,康熙皇帝無時無刻不再為自己百年之後,由胤礽繼承皇位來做著安排和準備,然而胤礽回報給康熙的卻是無盡的失望。
早在康熙二十九年(1690年),胤礽在面見在生病的康熙皇帝的時,全然沒有傷心之意,甚至還表現出了興高采烈的神情,隨即遭到了康熙的訓斥。
而在這之後,胤礽的一系列問題也開始逐漸展現。一來,胤礽的生活極度奢靡、鋪張浪費嚴重;二來,胤礽本人極度貪婪,甚至利用自己皇太子的身份公然索賄;三來,胤礽對於朝臣和兄弟們的態度是非常的傲慢,並且常常越權行事,挑戰皇權。
起初康熙皇帝將所有的願意歸結為胤礽這是受到了與之關係非常密切的索額圖,也就是胤礽的叔姥爺的影響,隨即在康熙四十二年(1703年),康熙皇帝下令將索額圖圈禁,進而將其活活餓死。康熙本想借助懲治索額圖給胤礽以提醒,可誰知胤礽卻以一種近乎於報復的心態,其表現也愈發的荒誕與惡劣,使得其與康熙之間的矛盾越越來越深。
終於,在康熙四十七年(1708年)的時候,康熙與胤礽的矛盾徹底爆發,康熙也在熱河秋闈期間以雷霆之勢,當即廢黜了胤礽的皇太子之位。
然而,“一廢皇太子”讓其他皇子看到了爭位的希望,紛紛參與到奪嫡鬥爭之中,於是為了穩定朝局,維繫皇權統治的根基,再加上此時的康熙已然對於胤礽抱有極大的希望以及他自己內心對於這半生心血付出的不甘,康熙隨即在康熙四十八年(1709年)的時候復立了胤礽的皇太子之位。
可誰想,康熙此舉,非但沒有緩和皇子之間的矛盾,更為關鍵的是,胤礽本人也是完全沒有任何悔改之意,甚至還就此開始了“緣結朋黨”。
最終,伴隨著“託合齊會飲案”的勘破,太子胤礽一系列不堪入目的罪行也就此被公之於眾,康熙也在康熙五十一年(1712年),第二次也是最後一次廢黜了胤礽的皇太子之位。
“皇太子胤礽復立以後,狂疾未除,大失人心,斷非可託付祖宗弘業之人,故予拘執看守。”
其實,從康熙的本意來說,他是非常希望讓胤礽繼承皇位的,這其中除了有對“嫡長子繼承製”的尊重與貫徹外,還有他與赫舍里氏皇后之間深厚的感情,同時更是康熙不忍自己為培養胤礽所耗費的半生心血毀於一旦。但胤礽終究是“爛泥扶不上牆”,為了王朝江山,康熙也只得最終將胤礽放棄。
在胤礽遭到廢黜並被圈禁在鹹安宮的時候,他的兒子弘晳卻依然得到了康熙皇帝極大的寵愛,並將其撫養在宮中,而這也更加說明了康熙對於胤礽不同於其他皇子的感情。
由此可見,如果要說誰是康熙最希望繼承皇位的皇子的話,從情感上來說,胤礽絕對的康熙的唯一答案。
康熙對於其他皇子也進行了悉心的培養,但是並不是以“帝王標準”進行的。現在有不少人開玩笑的說,康熙是一次性將清朝能當皇帝的人都給生完了,所以才導致後來清朝中後期開始國家因為缺乏強而有力的領導,進而不斷走向衰落,直至最終滅亡。
雖然這是句玩笑話,但是不可否認是,康熙的皇子們確實能力非常的出眾,堪稱“清朝之最”,而之所以如此,除了這些康熙皇子們本身的天資外,康熙皇帝培養也與之密不可分。
先來說說三阿哥胤祉,他可以說是所有康熙皇子中發展最為全面的。
康熙除了安排其編修《古今圖書整合》外,還讓胤祉參與編修集律呂、曆法、演算法三者合為一體的《律歷淵源》。
不僅如此,康熙還主動的親自承擔起教授胤礽基礎數學和幾何的知識,之後又安排了義大利傳教士德格里傳授其律呂的知識,這也使得胤祉得到了全面的發展,做到了中西結合,古今並用。與此同時,在康熙親征噶爾丹以及後來的出巡期間,也還安排了胤祉參與協助署理國政事務,並且還曾經在第二次親征噶爾丹之時,命統領鑲紅旗出征,讓其親赴戰場進行鍛鍊。
所以,胤祉無論是文學、藝術、科學、軍事以及施政能力均得到了全面的鍛鍊,並且可以說是樣樣精通,絕對是特別是學識和騎射,是所有康熙皇子中最為出眾的。
再來說說十四阿哥胤禵。
康熙五十七年(1718年)蒙古準噶爾部首領策妄阿拉布坦叛亂,康熙封胤禵為“大將軍王”,統領大軍平叛,並且還特別降旨向蒙古王公交代:
“大將軍王是我皇子,確係良將,帶領大軍,深知有帶兵才能,故令掌生殺重任。爾等或軍務,或鉅細事項,均應謹遵大將軍王指示,如能誠意奮勉,既與我當面訓示無異。爾等惟應和睦,身心如一,奮勉力行。”
這是康熙皇帝對於胤禵的極大信任,而胤禵也沒有讓康熙失望,率兵平叛成功,不僅成功收復了整個西藏地區,之後更是常年駐守西北,拱衛著清朝的邊疆。
其實說到這裡,我們不難發現,康熙對於胤礽的培養方式與培養目標,和對待其他皇子上,是有著本質不同的。
對於胤礽,康熙是帶在自己的身邊,手把手的教授如何成為一代帝王,教授的是治國理政和王朝治理。
可對於其他皇子,康熙無疑是在為胤礽尋找幫手。
比如剛說到的胤祉,他的生母就是撫養胤礽長大的榮妃馬佳氏,兩人自幼關係親密,所以康熙培養胤祉實際上就是給胤礽培養最為重要的幫手。
之於有些人說,康熙讓胤禵出任“大將軍王”,實際上就是讓其積累軍功,從而提升聲望好安排其繼位,而這僅僅是一廂情願的看法。實際上,除了胤禵外,大阿哥胤褆、三阿哥胤祉、五阿哥胤祺、七阿哥胤祐等,都曾有過帶兵打仗、獨當一面的經歷,並且也都立有卓越的戰功,而這也說明康熙對於他們的定位就是“軍事型人才”。
而這也無疑說明了胤礽在康熙心中的地位,是其他皇子所無法比擬的。
安排雍正代其祭天,其實在一定程度上昭示了康熙皇帝的想法。康熙在臨終前並不是沒有任何傳位給雍正的徵兆,其中安排雍正代其前往天壇祭天,無疑就是最為有力的暗示。
古代帝王自稱為“天子”,意思就是“上天的兒子”,所以祭天無疑是帝王們最為重要的祭祀活動,即便是不是自己親自前往,那麼必然會安排自己最為器重的皇子前往,而這個人也最有可能、也最應該是皇位的繼承人。在此之前,胤礽在尚未被廢黜皇太子之位的的時候,曾就代表康熙前往天壇祭天。
康熙六十一年(1722年),就在康熙去世前三天,康熙親自召見並安排雍正代他去天壇祭天。而在此之前祭天、祭祖、祭奠明陵等一系列祭祀活動,不是康熙本人前往,就是安排太子胤礽前往,可見,這才是非常明顯的傳位的暗示訊號,就好比雍正登基後,也是一直安排弘曆代他去進行祭祀活動一樣。
所以,安排雍正代其祭天,也成為康熙有意將皇位傳給雍正的最好的證據所在,並且不僅如此,根據《清聖祖實錄》記載,就在康熙臨終之前,曾一天內連續召見三回雍正,而這無疑也是在做著最後的交代和安排。
“皇四子胤禛聞召馳至。巳刻,趨進寢宮。上告以病勢日臻之故。是日,皇四子胤禛三次進見問安。”
反觀許多人認為康熙想要安排繼承皇位的十四阿哥胤禵,他曾在康熙六十年(1721年)的時候回京覆命,可康熙只讓他做了短暫的停留後並重新安排他回到西北。
此時距離康熙去世僅有一年的時間,康熙的身體狀況已經大不如前,如果真的是想讓十四阿哥胤禵繼承大統,必然會將其留在身邊,讓其處於“隨時待命繼位”的狀態。可最終的結果卻是直接將其“趕走”,這樣的行為無疑也說明了康熙的態度。
終於,在康熙六十一年(1722年)十一月十三日,康熙皇帝的生命走到了盡頭。
《清太宗實錄》記載:
“(康熙六十一年)十一月初七日戊子,上不豫,自南苑回駐暢春園。十三日甲午醜刻,上疾大漸,命趨召皇四子於南郊齋所。寅刻,召皇三子誠親王胤祉、皇七子淳郡王胤祐、皇八子貝勒胤禩、皇九子貝子胤禟、皇十子敦郡王胤、皇十二子貝子胤裪、皇十三子胤祥、理藩院尚書隆科多至御榻前,曰:‘皇四子人品貴重,深肖朕躬,必能克承大統,著繼朕登基,即皇帝位’。皇四子聞召馳至,巳刻,趨進寢宮,是日戌刻,上崩。”
而這,也恰恰引發了雍正到底是“遵詔繼位”、“矯詔篡位”還是“無詔奪位”的爭論。
一方面,雍正在康熙去世時並不在場,而隆科多卻在康熙去世後隨即關閉九門,並在在京城實施戒嚴長達七天,於是在第二天雍正趕到暢春園的這十多個小時裡,兩人究竟密謀了什麼,做了什麼,此後的幾天中有經歷了什麼樣的事情,這些確實是不得而知的。
另一方面,康熙的詔書並不是在康熙去世後第一時間就進行了宣讀,並且是先宣讀了滿文部分,之後再宣讀的漢文部分,這也使得整個雍正登基的過程變得撲朔迷離。
而也正是因為這些謎團,造就了清朝歷史上最為重要的“謎案”,即“雍正登基之謎”。
綜上所述,縱觀康熙皇帝的一生,他心中最為心儀的接班人必然是曾經的太子胤礽,為此康熙不惜耗費半生心血進行了培養,只不過“不爭氣”的胤礽辜負了康熙的一片苦心,而康熙為了王朝命運也只得將他兩度廢黜。
至於其他皇子,康熙並沒有太過於明顯的進行區別對待,都進行了悉心培養。而康熙臨終前安排雍正代其前往祭天,無疑成為其有意安排雍正繼位的最好體現。只不過雍正在其繼位的過程中“疑點”重重,加之在其登基之後又對其他政敵兄弟以及年羹堯、隆科多等人過於殘忍,進而也因此遭受到了不少人的質疑。
而這最終也使得“雍正登基之謎”流傳至今,依然成為各方熱議的焦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