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11
回覆列表
  • 1 # 滄海一粟了無痕

    理性一般是和感性作為一對相互比較的詞。在我看來,無論理性還是感性都是情感的一種表達,只不過方式不同罷了。所以,理性與情感並不相悖,是情感的一種理智性的表達而已。

    因此,這個問題是否可以變為“理性與感性是否相悖?”

    感性往往被理解成“感情用事”,感情上來了就不管不顧,什麼門當戶對,什麼醜俊、貧富的,說私奔就私奔——往往來得快也去得快。理性則不同,凡事慢半拍的樣子,前思後想,左右權衡,各種利弊分析,然後決定“YES或NO”——往往口是心非。

    怎麼說呢,感性和理性各有利弊吧,大體上還是理性為好,不容易犯錯誤,而感性往往一時痛快,卻可能導致不可彌補的錯誤和損失。奇怪的是,人們交朋友往往還是願意交那種感性的,不遮遮掩掩的朋友,很少願意交那種城府很深,從來不犯錯也沒有什麼激情的朋友。

    當然,這都是相對的,也得看為什麼交這個朋友或談這個戀愛。而且,理性和感性也不是絕對的矛盾體。比如,本人日常中比較感性,願意幫助人,喝酒時也是淋漓酣暢,甚至碰杯擊掌地合唱。但是,重要的事,特殊的人或者陌生人,都還是會很理性地對待,基本能在理性和感性中很好地平衡。大家或許也能從我理性的文字中看出來吧(請大家理性地看待我這不理性地飄揚)?

    玩笑歸玩笑,情感真的應該是自然流露為好。只是社會複雜了,人類自身複雜了,大家都戴著面具,藏了情感,所以感性地漸漸理性了,理性的就更理性了。所以,太多人渴望迴歸童真,迴歸自然,率性而善良,無忌而快樂!

    其實,情感也是一個世界。我們理性,是為了感性更合理地爆發,我們感性,是為了理性得到更合理的釋放——如此,我們的情感世界會更美好,我們的現實世界也會因此更精彩!

  • 2 # 阿痕剪輯

    這個應該要分人吧,不過總的來說是不會相悖的。

    首先要理解理性與情感的概念。理性,指的是人對客觀事物處按照事物發展的規律和自然進化的原則來考慮,思考問題,處理事情不衝動,不按感覺來。情感,是人對客觀事物是否滿足自己的需要而產生的感覺體驗。

    從概念上來看,理性和情感似乎是相悖的,但實際上,人無法做到絕對理性和純粹情感,在成長過程中我們學會了理性,但也同時收穫了感情,完全理性的處理方式是不可能存在的,生而為人,懂事開始便有了感情,便有了選擇和判斷的本能,一般情況下都是,理性判斷,然後感情處理,事情完結。所以說理性和情感應該是相輔相成的。

  • 3 # 阿布Slag

    我們生活在這個世界上,或情感,或理智,因此也有了不同的悲歡離合。

    但當衡量情感與理智哪個更重要時卻讓人難以判斷。情感是我們生命歡快的主要內容,我們生活的圈子裡有友情、親情、愛情,如果沒有了這些,我們的生活也不會好過。

    但情感的重要性只能是對內在世界而言的。對外界世界而言,理智更重要,理智讓我們在人生航船中不至於迷失方向,它是我們與動物的根本特徵。

    但情感與理智又必須相互聯絡並統一於一體。

    只有培養內心的品德,用理智控制情感,擁有明辨是非的智慧,才能做到先事後得,做事從容。

    哲人說情感是水,理智是堤壩,人不能沒有情感,但情感要受理智制約,否則便會如洪水一般氾濫。

    感情用事的人都會喪失許多東西,如何才能用理智的韁繩駕馭情感,在情感和理智間尋求平衡?

    方法是以情做人,以理做事。

    用感情覆蓋理智是幼稚,完全理智是空談,成熟的標誌是把兩者分開。

    可以用感性去看問題,但是必須用理智去解決問題。

    理智一旦與情感相悖,不是將心靈撕碎,就是讓人心靈窒息。

    兩者和諧一致才能造就偉大的心靈。

    據”和“自然法則”這些詞彙是科學方法的標誌。在科學中沒有情感或任何主觀方面的地方。飽含情感的研究還是留給藝術創造吧!

    這種思想習慣被稱為“斯波克觀點”(Mr Spock view),斯波克是電影《星際迷航》(Star Trek)中的人物,他信奉的理念就是邏輯優先於情感。

    “星際迷航”的斯波克先生致力於邏輯而不是情感

    幾乎這個觀點的每一部分都是錯誤的。

    斯波克觀點與認知神經科學(cognitive neuroscience)在過去30多年的研究相悖,這種研究揭示了理性思想與情感之間具有非常緊密的聯絡。

    沒有經歷過情緒反應的人,一般會被稱為快感缺失(anhedonics),他們在做事情的時候不會感覺到快樂和滿足感,只會努力做出看似理性的決定,優先考慮某些事項並貫徹完成任務。

    神經學家馬塞爾·金斯伯恩(Marcel Kinsbourne)曾描述了理性與情感在“活動週期”(activity cycle)中的結合,透過協調它們來激勵和維持適當的行動方式,隨著情況的變化而改變不同的處理手段。

    這才是科學家真正的積極性理性思維,而快感缺失的人在這一方面是處於劣勢的。

    這說明了理性依賴於情感。

    究竟為什麼理性需要情感才能有效運作,這仍然是一項正在進行的研究,而且其中一部分是關於哲學的。

    科學始於好奇心

    古希臘哲學家柏拉圖(Plato)在與泰亞奧特圖斯(Theaetetus)的對話中提到,他的老師蘇格拉底(Socrates)贊成好奇心具有科學性價值。

    “親愛的泰亞奧特圖斯,當西奧多羅斯(Theodorus,柏拉圖和泰亞奧特圖斯的數學老師)說你是一位哲學家時,他已經真實地洞察了你的本性。

    因為好奇心是屬於哲學家的感覺,而哲學始於好奇心。”

    當人們驚奇於事物的非凡性,或者某種全新的經歷,這種感覺對於激發探究心理和產生對自然的尊重是至關重要的。

    這兩種好奇的方式仍然反映在普通的語言中。

    比較兩個句子“我想知道是否......”和“......是多麼令人驚奇”。

    第一個句子上的好奇意味著無知,會隨著不斷髮現事實而消失。

    第二個句子指的是對於大自然奇蹟的好奇感並沒有被科學解釋而削弱。

    這兩種好奇感對於科學實踐來說是不可或缺的。

    17世紀和18世紀的科學革命幾乎沒有動搖好奇心是科學探究的主要動力的地位。

    法國數學家和哲學家雷內·笛卡爾(René Descartes)認為好奇心有集中注意力的作用。

    好奇心讓人能夠不像金魚一樣,被周圍任何閃光的東西吸引。

    即使對於“理性主義者”笛卡爾來說,理性的猜測也需要情感。

    18世紀的蘇格蘭哲學家大衛·休謨(David Hume)的見解更進一步,他認為“理性應該是情感的奴隸”。

    休謨關注的部分內容是,如果理性只是做出有效推論的工具,那麼它不足以使人們弄清楚真正應該關心什麼。

    正如休謨所說的,理性提供的只是手段,而不是探究或行動的目的。

    現在絕大多數人認同好奇心與科學同樣重要。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佩恩能打過八門凱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