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暮雪堂星野
-
2 # 柳氏異聞錄
《長恨歌》哪裡是褻瀆唐玄宗,分明是洗白了唐玄宗。白居易寫《長恨歌》隱去了李隆基父納子妻的惡行,愣是無視了楊貴妃過去是壽王妃的事實,直接寫成了從楊家進宮。這是赤裸裸地洗白,相比之下寫一句“漢皇重色思傾國”又怎麼辦了,陳鴻在長恨歌傳可沒隱去玉環來自壽邸。《長恨歌》算是替楊貴妃鳴了一下不平,畢竟肥環在馬嵬坡死得確實冤。但是《長恨歌》最難得可貴是白居易,硬生生把唐玄宗這麼一個薄情寡義的負心漢寫成了一個深情款款的情聖。不要只看到“漢皇重色思傾國”,“從此君王不早朝”這樣的句子,人家還有“悠悠生死別經年,魂魄不曾來入夢”;“臨別殷勤重寄詞,詞中有誓兩心知”等等句子。
總得來說,唐玄宗在《長恨歌》裡形象不是老色鬼,是一個不重江山重美人的情聖,有情有意到肥環被他逼死,他還派道士去幽冥找她,找不到還去仙山找。而且找到環肥仙子,她也沒怨恨三郎,肥環說天上人間會相見。唉,這是一個感人的愛情故事。則然,唐玄宗真實面目是一個為了小自己十四歲的武惠妃甩了自己同甘共苦的原配王皇后。武惠妃一死也沒過多久,唐玄宗就從武惠妃兒子壽王那裡把壽王妃楊玉環搶到了自己的身邊。這麼標準的渣男,在《長恨歌》被美化的深情款款,試問白居易褻瀆了唐玄宗嘛?沒有白居易這篇《長恨歌》,哪裡來的李楊愛情的悽美之說啊,哪裡會有後來《長生殿》戲本。講道理,白居易從一個新的視角洗白了李隆基。在《長恨歌》裡,白居易也沒有批判李隆基的意思,他就是在寫一個愛情故事。再說了,非要說他批判李隆基,他也沒指名道姓,明明只是說“漢皇”。
最後,烏臺詩案之前哪裡有什麼文字獄,直說玄宗也沒什麼。玄宗回馬楊妃死,雲雨雖亡日月新。終是聖明天子事,景陽宮井又何人。鄭畋寫得更加直白,他也沒什麼事情。為什麼白居易要有事情。唐朝風氣在這種事情本來就不CARE.
-
3 # 半島風
因為以前沒有稽核制度,更沒有網管咯!原來高科技太發達了被利用鉗制人性也不是好事啊。說實在的,中國歷史上對於文人士大夫來說有三個非常好的時代。一是戰國時期,雖然社會戰亂不止,卻也是各種思想學說生根發芽好環境。所以也產生了一大堆家來,比如法家墨家等等……,至今仍是我泱泱華夏文化瑰寶。第二便是唐宋時期,特別宋刑不上大夫,言官無罪,無論你是文人政客或富商巨賈或凡夫走卒,只要你是擊鼓上堂言事都是無罪的。正是這樣開放包容的氛圍下才造就唐詩宋詞的繁榮。第三便是中華民國時期,當時的政治文明開放自由程度無須多言了,所以也造就了一大批真正大師級人物…… 最後我想說的是:就算有人試圖把所有的雄雞殺掉,天還是會亮的。我知道自己的問答不一定能稽核透過,可不能裝啞巴啊
-
4 # 傲世萬年雪
首先要說明的是白居易的長恨歌裡,對於唐玄宗和楊貴妃的描寫還是比較客觀的,但是也沒有寫的如此不堪,用褻瀆還算不上,但是確實用詞比較大膽,究其原因,還是唐朝的制度和社會風氣造成的。
一、唐朝的言論相對自由。在唐朝,即使在皇帝面前大臣也可直言不諱,而且皇帝還有專門的諫官,比如拾遺這個角色,更大的還有御史、御史中丞等,他們的職責就是觀察皇帝的言行,有不當之處可以隨時指正。如果當面說也問題不大的話,那麼在文字方面就更為自由了,大家可以在自由的框架內各抒己見,所以白居易在長恨歌裡寫出這樣的文字並不令人稀奇。
二、安史之亂深入人心。安史之亂後,從上到下,整個唐朝社會是有反思的,尤其是對唐玄宗天寶年間的所做所為,已經形成了批判的既定事實,唐玄宗雖然當上了太上皇,但是唐肅宗仍對其抱有戒心,為了維護其統治,散佈其不利資訊也是理所當然,各種對於唐玄宗的批評也是應運而生,這是當時的政治狀態所決定的。
三、長恨歌的中心思想為大眾所接受。大唐盛世最高峰出現在開元盛世,而迅速的沒落,人們對於當年的盛世是非常的嚮往的,包括我們現代人,長恨歌總體來說,還是表現了對於王朝沒落的惋惜之情,雖有批評的言語,但是為大眾所接受,況且白居易出色的文字駕馭能力,也保證了這首長恨歌能夠經久不衰。
解讀開元盛世,離不開長恨歌,解讀大唐悲歌,繞不開長恨歌,天長地久有時盡,此恨綿綿無絕期。實乃千古之絕唱。
-
5 # 楊朱學派
因為唐朝言論比較自由,統治思想以儒家為主。唐宋時期,文人士子罵天子無罪。
罵天子有罪,是秦朝建立後,法家特有之刑,名為誹謗罪。
漢文帝時,儒家大師張倉做丞相時,廢除了誹謗罪,夷租連坐等惡法。鄙人謂之——張倉廢法。
漢武帝時,重新重用法家酷吏張湯,又重立誹謗罪,夷租連坐。張湯甚至以腹誹罪,處死儒家大師顏異。腹誹罪,就是肚子裡罵皇帝。鄙人謂之——張湯立法。
秦朝、漢武帝、明清時期,法家思想佔統治地位,言論受到管制,罵皇帝者必誅。
漢文帝、漢宣帝、隋唐宋三朝,儒家思想占主導地位(非統治地位),言論沒有嚴格管制,罵天子者無罪。
白居易生活在唐朝,言論比較自由。所以,白居易在《長恨歌》可以褻瀆唐玄宗。
如果白居易生活在漢武帝時期,早就被法家酷吏張湯處死,夷滅三族了。
-
6 # 1135165253
說褻瀆,其實有些言過其實了,而且白居易說的大多也都是事實,在唐朝那個時,言論還是很自由的,士大夫階層本身就掌握著言論自由,而作為天下聞名的詩人白居易,他的一生其實很多情況還是很自由的,可以掌握自己的話語權,這樣的情況就造成白居易可以更多的暢所欲言。
其實長恨歌最主要的也是為了,歌頌唐明皇與,楊玉環之間的愛情,其實在愛情當中,無論是像好色,或者是其他的一些以現在來看的貶義詞,但是對,當時來說,其實並不是貶義詞,反倒是一些比較中性的詞彙,而這種詞彙,用起來的話會讓,整個詩篇顯得更加的有生趣,所以其實以我們現在理解,那是不好的詞,但是在古人並不如此認為,
所以即便是白居易說了唐玄宗很多,現在覺得不太恰當的話,但是在唐朝的時候,卻並不是那樣,認為的,畢竟在一個皇權社會,如果說對於之前的皇帝要是有所褻瀆的話,還是會被大力鞭撻的綜上來看,白居易其實並沒有說唐玄宗和楊玉環任何的壞話,而且他也儘量的規避了,因為詞彙不當而造成的影響,這樣的情況,其實也是對於長恨歌的一種保護
-
7 # 江東汪郎
謝@寵醫小夢 相邀!
我沒有在《長恨歌》中看到有褻瀆唐玄宗的意思,看到的是一個帝王真實的愛情故事。
“漢皇重色思傾國,御宇多年求不得。”說有褻瀆唐玄宗的也許就是開篇的兩句,但《長恨歌》的發表沒有被禁止成為天下傳唱,白居易沒有遭到迫害,這恰恰說明大唐開放包容的政治風氣,和人們對愛情的追求及包容。唐朝的政治風氣包容開放,充滿了浪漫主義色調,不會輕易開啟文字獄。
文字獄是古代皇權下統治者迫害知識分子的一種手段。
縱觀史書,除了清朝,因為文字獄獲罪而被殺的文人,大多都是對皇帝本人或時局進行惡意辱罵,以及對當時的禮法極大蔑視的結果,如漢朝楊惲案、曹魏嵇康案、北魏國史案等;
其他的頂多就是驅逐出京城、降職、永不錄用,如宋朝烏臺詩案、元朝黃謙之案、元朝樑棟案、明朝韓邦奇案、明朝吳廷舉案等。
正因為大唐不輕易開啟文字獄,所以造就了一個無比榮光的時代。
唐朝這種開放包容的胸懷並沒有因為安史之亂而改變,相反對安史之亂的產生是帶著反思的。因為時代的侷限性,當時的大唐人民是認識不到安史之亂爆發的真正原因,他們只會認為這是楊貴妃迷惑君王、混亂朝綱而導致的。
這種思維嚴重影響唐玄宗的聲譽,這不是一般的昏君了。所以唐朝當權者急需一個理由來給這位開創了“開元盛世”的君王洗白,這個時候白居易出現了。
他的一首《長恨歌》唐玄宗和楊貴妃之間的悽美愛情展現在世人面前。
他用手中的筆告訴大唐人民,唐玄宗不是昏君,楊貴妃不是妲己,他們之間是存在真正愛情的。
“在天願作比翼鳥,在地願為連理枝。天長地久有時盡,此恨綿綿無絕期!”這是最純粹最偉大的愛情宣言,自古以來還有什麼比愛情更能打動人心呢?《長恨歌》一出自然會化解大唐人民對唐玄宗和楊貴妃的怨恨!
何況白居易在《長恨歌》中用“漢皇”代替“唐玄宗”、用“漁陽”代替“范陽”,這種為尊者諱和借代的文學手法是符合時代的主流思想,而且還兼有為李隆基洗白的嫌疑。
既然如此,開放包容的李唐皇室又有什麼理由來降罪白居易呢?恐怕他們笑都來不及吧!
-
8 # 以你為癮3480
說褻瀆,其實有些言過其實了,而且白居易說的大多也都是事實,在唐朝那個時,言論還是很自由的其實長恨歌最主要的也是為了,歌頌唐明皇與,楊玉環之間的愛情,其實在愛情當中,無論是像好色,或者是其他的一些以現在來看的貶義詞,但是對,當時來說,其實並不是貶義詞,反倒是一些比較中性的詞彙,而這種詞彙,用起來的話會讓,整個詩篇顯得更加的有生趣,所以其實以我們現在理解,那是不好的詞,但是在古人並不如此認為。
-
9 # 待我施為地煞變
很簡單,白居易不“褻瀆“唐玄宗等於找死。
首先,一個王朝的合法性,一是來自於天命,二是來自於皇帝“順天應人”。安史之亂後唐朝從老虎變成了病貓,這是地球人都知道的事。你咋解釋原來強盛的唐朝現在半死不活呢,是天命讓你如此呢,還是皇帝不修德呢?如果天命如此,那說明天命已移,該改朝換代了;如果皇帝不修德那就換個皇帝。
這是哪個皇帝跟他的朝廷都不能接受的,那隻能找個背鍋俠了,就挑轉折點上的唐玄宗吧:唐朝的天命沒問題,後來的皇帝也順天愛民,無奈出了個唐玄宗,晚年極度老年痴呆,只知道寵信楊貴妃、楊國忠,把大唐差點鬧亡了。他留下的禍患到現在還沒根除,苦了老天跟後來這些兢兢業業的皇帝了。
所以,你看到我大唐現在慫成這個樣,千萬不能說沒天命了,也不能說皇帝宰相干得不好,都怪那個唐玄宗搞了楊貴妃又老年痴呆。
更重要的是,這問題等同於“唐朝很多詩歌褻瀆李建成、李元吉,為何當時沒有受到管制,反而能傳播開?”。
按題主的思路,李建成怎麼也是唐太宗的親哥哥,並且還是太子(李世民後來親自平反的),當時還處在唐朝,怎麼會任由那些文人墨客醜化他們,並大量傳播呢?
但大家的熟悉玄武門之變的那段歷史,所以知道醜化李建成才是理所當然的。因為李建成本是太子,被弟弟李世民“為了江山社稷,為了天下蒼生“迫不得已做掉了。如果李建成英明神武,可以作一個好皇帝的話,你李世民是標準的謀逆作亂啊,你的子孫有什麼臉面佔著地位,不還到李建成那系去?
唐玄宗李隆基跟楊貴妃也是這樣。所謂輿論管制,就是為現在政權的合法性提供支援。歷朝歷代都這樣,不要把唐朝想得太卓爾不群,說什麼因為言論自由才讓白居易這樣寫的。如果白居易把後期的唐玄宗寫的英明神武,才是該死的罪。
提起唐玄宗,大家總會閃現出楊貴妃、安祿山、李林浦、楊國忠、高力士等名字,卻忽略了唐玄宗後期的最重要的敵人是誰?是他的幾個兒子。
安史之亂確實是唐朝由盛轉衰的轉折點,但安祿山只是個導火索,唐朝真正的問題在於朝廷與地方,朝廷內部之間的矛盾激化。安祿山就那點地,打過洛陽之後,郭子儀、李光弼就開始反攻他的老巢河北,顏真卿兄弟一聯絡,河北有十七州又重歸大唐。憑他就想對抗大唐,無異於螳臂當車。
那安祿山為什麼還能打進長安,把唐玄宗趕跑呢?因為朝廷內部矛盾愈演愈烈,並大有因著安祿山作亂蠢蠢欲動的苗頭。其中,那個著名的哥舒翰領著二十萬大軍,非但不積極跟叛軍作戰,還叫囂著皇帝現在被奸臣矇蔽,弟兄們要打到長安“清君側”。哪朝哪代,軍人勢力不聽號令干涉朝廷,這也是造反啊,主將就該砍了。但後來為了證明唐玄宗老年痴呆了,把哥舒翰寫跟個小白羊一樣。
就在這樣的內訌中,唐玄宗帶著自己的親信拔腿就跑。其中還一天殺了三個兒子,因為朝廷反對勢力都是由他兒子們領銜的。但這也架不住唐肅宗在靈武即位。平息安史之亂後,唐玄宗被自己的兒子像傀儡一樣囚禁。
那唐肅宗如何證明自己的當皇帝是合法的呢?你說你是皇帝的兒子,自然你有繼承的份,但問題是你爹還沒死呢。老子活著兒子即位的也不少,但那都是禪位。你即位的時候你爹離你老遠呢,你位他都不知情,怎麼也跟禪位掛不上邊。
所以,唐肅宗只能學學他高祖父李世民以及明成祖朱棣了:我也不想當這個皇帝啊,可是允炆這孩子荒淫無度,整天就知道強暴老母豬(常服淫藥,藥燥性發,血氣狂亂,御數老婦不足,更縛牝羊母豬與交),人事不幹。為了列祖列宗的江山社稷著想,為了天下蒼生的生死存亡著想。我也只能迫不得已,擔起這個重任了。
可唐肅宗又不能像漢文帝完全否認漢少帝,明成祖完全否認朱允炆,唐太宗完全否認李建成一樣。因為劉恆、朱棣、李世民的合法性來源於自己的老爹,而不是自己的兄弟、侄子,後者被說得再不堪,也不影響自己就該繼位。唐肅宗可是因為是唐玄宗的兒子,才可以繼位的,你要把唐玄宗的合法性否認了,自己也被否認了。白居易敢嘲弄唐玄宗跟楊貴妃亂搞,他敢暗示唐玄宗是野種試試,他敢說“唐玄宗並沒有老年痴呆,靈武即位是非法的“試試,看看言論自由的唐朝政府滅他幾族。
因此,唐肅宗給唐玄宗定下的輿論基調是:前期英明神武,實乃真命天子。後期由於老年痴呆了,寵信楊貴妃、楊國忠等奸佞,致使國家疲敝,天下大亂。又因為老年痴呆瞎指揮,害死無數忠烈,丟了長安。眼看大唐社稷危在旦夕,臣子們決定不能再愚忠讓李隆基亂搞了,迫不得已推戴唐肅宗在靈武繼承皇位。
以後的唐朝皇帝都強化這個輿論基調,因為他們都是唐肅宗的子孫,如果唐肅宗稱帝不合法,你們憑什麼當這個皇帝啊,得讓位到唐肅宗兄弟那一系的去。除了白居易,批判唐玄宗跟楊貴妃亂搞以至於天下大亂的詩詞文章多去了,比如同樣著名的〖此日六軍同駐馬,當時七夕笑牽牛〗。《長恨歌》在當時看來,最大的問題在於,對於唐玄宗楊貴妃的批判不夠。
-
10 # 亦有所思
此詩開篇是說“漢皇重色思傾國”,明確表示了書中的帝王是漢朝皇帝。你說非要對號入座,說影射的是本朝皇帝,這不是撿罵麼?不怕被天下人所嘲笑麼?
每個讀過這首詩的都知道,此詩寫得唐明皇,但為什麼皇帝卻不理不問,甚至還默許縱容呢。
因為,後來的皇上需要這首詩來挽回顏面,來給大唐的江山找回些面子,來讓李家天子的形象沒有那麼不堪。
這首詩在本質上起到了“避重就輕”,“引導輿論”,“提升形象”的作用。
唐玄宗是什麼?
半個亡國之君!
他後期任用奸臣,縱情享樂,不事政務,放任藩鎮,他實際上是大唐的罪人!
哪怕百官不說,百姓不說,當權者也會知道,天下是如何看待這個風流帝王,開元盛世再鳥不起,也抵不過半壁江山的破壞之責。
李唐出了一個昏君啊!
昏君必然無道,無道必然失民心,而失了民心,這大唐的氣數就盡了。
試想一下,正當皇上一愁莫展的時候,突然流傳開來一首詩,這首詩叫長恨歌,裡面把唐玄宗寫成了至情至性的好男人,寫成了忠貞不渝的好男人,還寫得如此浪漫,唯美,深沉,讓人扼腕長嘆,讓人輾轉難免。
從一個昏君,變成了一個值得同情的無奈帝王!
這才是最關鍵之處,在這首詩裡,唐玄宗不是昏君,而是一個用情至深的明君,只不過愛得太深太重,讓小人有機可乘,發動了安史之亂!
這是李唐統治階級萬分願意看到的!
因為這首詩可以抵消百官和百姓對大唐的質疑和否定,因為這首詩可以弱化天下對李唐政權的敵意。
因情而錯,情有可原。不是麼?
所以,殘酷的一面就在這裡,之所以不封殺,不是什麼心胸氣度,完全是這首詩恰好符合了李唐帝王的宣傳需求!
-
11 # 七追風
看了《妖貓傳》,肯定有很多人又想起了《長恨歌》,白居易的《長恨歌》不僅流傳至今,膾炙人口。就算是當時,也是廣為傳頌,連唐宣宗都寫詩說“童子解吟長恨曲”,絕對的人人喜愛。
但是《長恨歌》中,確實有些話隱喻了唐玄宗不太好的地方,為啥朝廷沒找他麻煩?為啥沒有禁止《長恨歌》流傳?
第一點,大唐統治者的自信開明,讓他們不屑於搞“文字獄”。縱觀中國封建社會歷朝歷代,沒有哪個朝代像唐朝這樣,包容開明。整個唐朝,從統治者到老百姓,都透露著一種自信,這種自信所帶來的,就是極大的包容。
唐朝疆域廣大,國力強盛。當時的長安城就是國際性大都市,各個國家的商人、學者、藝人等等都來到這裡,互相交流,爭奇鬥豔。《妖貓傳》當中所表現的長安,可以讓我們對當時的大唐盛世羨慕不已。
不自信的統治者才會害怕文字,害怕別人一點點的議論。白居易寫《長恨歌》沒啥事,其他的文人寫點東西,也沒事。
比如韓愈寫了《諫佛骨表》,把唐憲宗罵的狗血淋頭啊!說唐憲宗太崇尚佛教,活不長了,很快就要完蛋。這種大逆不道的話,唐憲宗怎麼辦?勃然大怒,但是最後只把身為刑部侍郎的韓愈貶到了潮州當刺史去了……刺史也是有實權的大官好不好?所以唐憲宗所做的,僅僅是把韓愈從身邊調走,這心有多大啊!
唐朝官員,寫個詩諷刺一下那是正常的,還有直接當面刺激刺激皇帝的,也沒啥事兒。人家心大啊,無所謂。
大家可以看看唐朝的將領官員,突厥人、高句麗人、百濟人、吐蕃人、羌人、龜茲人、鮮卑人……一個朝廷整的跟“聯合國”一樣,多麼開明自信!
第二點,《長恨歌》並不是批評唐玄宗,實際上是一種痛惜和懷念之情。《長恨歌》整體看下來,寫的是唐玄宗和楊貴妃的愛情悲劇,我們其實可以看出,白居易真正想寫的,不是對唐玄宗的諷刺,而是對這種悲劇愛情的“惋惜”。
歸來池苑皆依舊,太液芙蓉未央柳。芙蓉如面柳如眉,對此如何不淚垂。回來之後,一切依然,只是再也見不到心愛的人,怎麼能不讓人痛哭流涕。
梨園弟子白髮新,椒房阿監青娥老。夕殿螢飛思悄然,孤燈挑盡未成眠。一天一天又一天,時光荏苒,看著一切慢慢變老,自己只能孤苦伶仃的等待著,相思難眠。
在天越做比翼鳥,在地願為連理枝。天長地久有時盡,此恨綿綿無絕期。認真讀讀《長恨歌》,萬千感情都化作最後的“恨”字,恨什麼?痛惜、惋惜、懷念。這樣感人肺腑的文字,讀懂的都會知道,白居易根本沒有一點褻瀆詆譭唐玄宗的意思啊!
第三點,盛唐時代,讀書人的好時代,就是從這裡開始的。我們現在說科舉制度不好,但是在那個時候,唐朝能大力發展科舉,對中國歷史的影響非常深遠。那時候的讀書人,絕對趕上了一個好時代。
科舉發展之前的社會,讀書人很少有機會在朝廷大展身手,他們被壓抑著,排擠著。尤其是那些平民中的窮書生,可以說是機會渺茫。
但是唐朝科舉發展起來之後,不管是什麼人,窮富無所謂,門第無所謂,只要有本事就可以來,就可以當官。讀書人不用整天抱怨,不用喝酒發洩,咒罵世道不公了。
正因為這樣,讀書人有了自己的尊嚴、個性和驕傲,這樣他們敢說敢寫,慢慢形成了文人的不屈性格。
所以,寫個《長恨歌》又怎麼樣?覺得好就敢寫。
-
12 # 象眼觀天下
唐朝時期還沒有文字獄,除了武則天稱帝等特殊時期,皇帝也不怎麼控制民間文人的言辭。
唐朝時期政治基本框架是關隴的軍事貴族和關東的世家聯合執政,軍隊和貴族的權力很大,介入政治也很深,皇權也沒有後世那麼大,所以唐朝與後世相比,更像是一種共治。
科舉制度只是這個架構的補充,透過科舉選拔出來的文官只有到了中後期才逐漸形成文官集團和文官政治。所以皇帝對於文人並不是非常忌憚,如果文人不在朝堂的話,即便詩文中有讓皇帝不舒服的情況,皇帝也不會上綱上線,往文字獄方面靠。
所以白居易寫皇帝的詩也沒人理會,杜甫寫《三吏三別》,白居易寫《賣炭翁》,也不會被人說是汙衊聖朝。
-
13 # 雲中煙
《長恨歌》是唐朝詩人白居易的一篇長篇敘事詩,詩歌真實地反應了當時的社會現狀。詩文中有寫唐玄宗愛情的,也有反應安史之亂時老百姓現狀的。白居易用詩文的形式去表現,以喚醒重色傾國的唐太宗,拯救水深火熱中的窮苦百姓。由於詩文深入人心,深得老百姓喜愛,並不是禁止傳播就能禁止的,可能沒去禁止就是這個原因吧。
回覆列表
如題,鄙人認為白居易不但不應該被問罪,反而應該收到統治集團頒發的小獎狀。原因有以下幾點:
1.《長恨歌》的立意主旨
首先問題中的多處褻瀆,我想應該特指作者對於玄宗皇帝好色的描寫以及安史之亂的敘述。現就這兩個重點試做分析。
《長恨歌》開始的“漢皇重色思傾國,御宇多年求不得”這一句,意思很明確,是說皇帝好美色而尋找多年。但古代君王的好色乃為通病並非玄宗一人獨有,對於此問題《孟子·梁惠王下》有如下記載:
“王曰:寡人有疾,寡人好色。對曰:昔者,太王好色,愛厥妃,詩云:古公亶父,來朝走馬,率西水滸,至於岐下。爰及姜女,聿來胥宇。當是時也,內無怨女,外無曠夫。王如好色,與百姓同之,於王何有。”
這段話是宣王對孟子說他有好色的毛病,孟子引述周太王昔日帶愛妻馳馬的故事以說明好色如果能夠推己及人,想到老百姓的疾苦,那麼好色對於施行王政便不會有影響。
說回《長恨歌》第一句,此句向我們暗示玄宗的好色乃是由來已久,但他勵精圖治依舊有了開元之治,所以詩中點出其好色只是為了楊家有女的出現而已沒有任何貶損之意。
再來說“漁陽鼙鼓動地來,驚破霓裳羽衣曲”的安史之亂,首先在鑑賞文學作品必須立足於文章主旨,《長恨歌》的主旨是對於偉大愛情的歌頌與描寫,玄宗與楊妃的故事不過是作者為了他認為偉大愛情的面貌所用的道具罷了,他想要歌頌的是那種“上窮碧落下黃泉”,“在天願作比翼鳥”的至死不渝的偉大愛情,而玄宗與楊妃的故事最動人之處,正是它的悲劇性,唯有死別才能使整個感情得到昇華,因此寫安史之亂也不過是為了寫此悲劇,進而使感情更具表現力與感染力罷了,並且我們從詞句中可以看出對安史之亂的敘述也只有客觀史實描寫而沒有任何私人感情的傾注。
2.為皇室遮掩了一樁醜聞
很多人對於唐玄宗與楊玉環故事的瞭解途徑就是《長恨歌》,文中把楊玉環寫成了“養在深閨人未識”的閨閣女子,但真正的史實告訴我們,他們的愛情故事不過是一段公公爬灰的宮廷醜聞罷了。
楊玉環並不是詩中描繪的雲英未嫁的閨閣女子,而是玄宗兒子壽王李瑁的原配妻室,但楊玉環美貌是真的,所以讓自己的公公生出了覬覦之心,玄宗為了得到這位美人,逼迫兒子與其和離,再把楊玉環送到皇家的道觀把她重新包裝了一番,於是原來的壽王妃成了太真道姑,最終順利成為了玄宗的貴妃。
公公爬灰兒媳這樣的事情放在哪裡都是醜聞,但在白居易筆下卻被寫成了這麼一個悽美動人的愛情傳奇,而這首詩歌也因為其作者的知名度而使很多人只知《長恨歌》而不知真相究竟為何。
所以我說李家人不但不該降罪於白居易,反而還欠這位大詩人一份大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