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8
回覆列表
  • 1 # 農村趣事小木

    水稻惡苗病又稱為徒長病,俗稱“公稻子”,一種很常見的種傳病害,往年有寫過該病的防治措施,有幾位種植戶反饋說浸種了仍有發病,秧田裡已發生了怎麼辦?水稻徒長病發生後只能拔除,基本沒有藥能治,早期用藥有一定控制作用,該病防治的關鍵是選對藥劑,做好種子處理。今天筆者主要談談水稻徒長病的識別要點、發病重的原因及防控的方法,以供各位種植戶參考。

    一、水稻徒長病的識別要點

    典型症狀是水稻出現株高比正常水稻高、瘦弱,分櫱少,葉鞘拉長,葉色逐漸枯黃,發病早會逐漸枯死;發病輕或發病晚的可能會抽穗,稻穗短小,結的稻穀多為秕粒,觀察發病植株會發現在節間生有大量的倒根。剖開病莖,內有白色絲狀菌絲。

    有的病株高矮與健株差不多,葉色相近,若不觀察有倒生根,很難發現是水稻徒長病的病株。

    識別要點:在病株的葉鞘和莖稈上可見淡紅色或白色粉狀物(即分生孢子),後期尚可見散生或群生藍黑色小粒(子囊殼)。

    二、發病重的原因

    以往人工移栽的田間發病少,採取直播、機插秧後發病反而有所增加,部分易感病的品種容易發生重。據分析,水稻徒長病發生的因素與種子帶病、栽培條件等有很大的關係。

    1、菌源因素

    種子帶菌是主要的初侵染源,水稻種子不處理或處理不當會導致病原菌生長及產生孢子,分生孢子再侵染無病種子進行傳播。若田間出現發病植株未拔除,其植株上會產生分生孢子,然後傳播至健苗及花器、穎殼上,病菌入侵稻穀晚的穀粒可能不顯症,但分生孢子依附在稻穀上或菌絲已侵入內部使種子帶菌。

    有的抗病性差的品種,如嘉禾218,採取直播、機插時並不會像手工移栽一樣將徒長的水稻苗拔除,致使田間的菌源不斷被積累,若是作自留種,種子帶菌率越多,栽插後田間發病就越重。

    2、種子處理不當

    溫度是影響惡苗病發生的主要外因,種子處理是預防的關鍵措施。

    咪鮮胺浸種是從九幾年就開始應用,至今已有二十多年,一些地區因長期使用而導致惡苗病菌對咪鮮胺產生了抗性,出現了中高抗的菌株,再使用咪鮮胺浸種防控便存在較大的感病風險。

    浸種時間長,出現惡苗病的機率小,有的農戶不願意浸種或者浸種時間過短,難以使藥液充分吸收並作用於病菌。

    惡苗病菌適宜在30-35℃溫度下生長、侵害稻種及秧苗,溫度較低時可降低病害的發生。浸種時種子量大易堆悶,不利於控制種子溫度,催芽階段或集中育秧的暗室處理均可能出現較高溫度,在育秧過程中苗床溫度較高,均有利惡苗病病菌繁殖。

    3、栽培條件

    大量施用氮肥的田塊容易發病重,施用氮肥越多,水稻惡苗病的發病率提高,有研究表明尿素是最適宜病菌產生孢子的氮源。

    秧苗出現傷口有利於病菌侵入,機插稻在機插過程中會造成秧苗根系損傷,這可能是機插秧大田惡苗病發病重的原因之一。

    田間出現病株未及時拔除,導致病菌再侵染。

    三、防控的方法

    1、減少菌源

    首先,選用無病稻種,若田間出現過惡苗病及其附近的田塊不宜留種,或選用正規的稻種,避免盲目引種。

    第二,在水稻種植過程中,一旦發現水稻秧苗出現惡苗病,應該及時拔除,減少菌

    2、藥劑浸種

    藥劑浸種可選擇強氯精、咪鮮胺、乙蒜素、氰烯菌酯等,對咪鮮胺出現了中高抗的菌株的地區宜改用氰烯菌酯或用咪鮮胺+氰烯菌酯浸種。

    強氯精:40%強氯精10克兌水5公斤,浸種2.5公斤;

    咪鮮胺:25%咪鮮胺乳油2000-4000倍液;

    乙蒜素:80%乙蒜素乳油2000倍液;

    氰烯菌酯:25%氰烯菌酯懸浮劑1000倍液、25%氰烯菌酯懸浮劑2000倍液+45%咪鮮胺乳油3600倍液混配浸種;

    一般建議浸種12-16小時,具體參考產品包裝說明或當地農技人員給出的建議。

    有條件的種植戶也可選用種衣劑包衣,當前較好的種衣劑有禾姆、亮盾等,有利於減輕苗期的惡苗病、苗瘟、立枯病等病害的發生。

    3、溫湯浸種或石灰水浸種

    惡苗病菌的菌絲和分生孢子在50℃以上環境便會死亡,因此採取溫湯處理對預防水稻徒長病有很好的效果,適宜有機水稻栽培。可將稻種先用鹽水選種,再用清水清洗兩遍,然後進行溫湯處理。

    溫湯處理方法:先用冷水浸稻種24小時,再將稻種放入40-45℃水中浸5分鐘,後移至54℃水中浸10分鐘,最後用15℃左右的水浸至稻種吸水飽和。

    除溫湯浸種外,還可以採取石灰水浸種,用0.5公斤生石灰兌50公斤水,將稻種全面浸沒其中。在強氯精、咪鮮胺等藥劑用於浸種前,種植戶基本是採取溫湯或石灰水浸種。

    4、加強田間管理

    首先,在育秧過程中注意溫度的控制,特別旱育秧,避免苗床內溫度高於30℃。

    第二,適當控制氮肥用量,增加磷鉀肥,有條件的可適當施用有機肥,能改善土壤環境,可減輕病害發生。

    總結:減少菌源和做好水稻種子處理是防治惡苗病控制該病發生的關鍵措施,改善土壤環境和栽培條件也是重要的防控措施。

  • 2 # 寒地水稻種植技術

    水稻苗的徒長有兩種情況,一種是苗床水分和溫度控制不科學造成的秧苗徒長,一種是本田期間的肥水管理不科學造成的旺長,還有一種就是稻農平時說的惡苗病了。秧苗的徒長與種子是否有關係?有可能還真有點關係。

    水稻種植的過程中,地上部需要達到一定的生長量才能滿足目標產量對有機物和養分積累的需求。但是,也並不意味著地上部長的越高越好。這也是為什麼育秧以及大田管理過程中需要利用通風、曬田、噴施矮壯素等方式來控制秧苗高度的原因。

    1、苗床期間的徒長。這個情況在水稻大棚育秧期間很常見。有的是因為苗床水分、溫度控制的不科學造成的秧苗徒長,有的則是因為播種量過大造成的秧苗過於密集、秧苗爭搶生長空間造成的徒長。苗床期間秧苗的徒長對水稻的秧苗素質、移栽後的返青速度、成苗率以及分櫱速度等都有著直接的影響。所以,黑龍江農墾根據實際的生產需求,制定“33118”的地上部和“1589”的地下部根系的生長指標來判斷秧苗的長勢是否健康、是否是壯苗。

    因此,苗床期間想要控制秧苗的徒長,就需要控制播種量在560-600斤/360平方米,既幹種播量在130-140克/盤;其次是從苗床的水分和溫度管理措施方面來控制秧苗的高度,比如說通風、“三看澆水”、噴施蕓薹素內酯等幾種方式來控制秧苗的長勢。

    2、本田期間的秧苗旺長。主要體現在株高超過本品種的常規水平以及分櫱過多、過早,這種情況主要是田間的肥水管理方面不科學造成的,比如說櫱肥用量過大、長期淹水,主要還是在於水稻氮肥肥效持續期過長、肥效反應高峰期過早。除此之外,在水稻的拔節期也有可能因為氮肥和水分管理不當造成秧苗高度超過平均水平的情況,會增加秧苗倒伏的機率。

    對於這幾種本田期間表現的秧苗旺長、徒長、分櫱過多,可以透過科學施用氮鉀肥、科學曬田、噴施蕓薹素和磷酸二氫鉀以及拔節期噴施矮壯素或者多效唑的方式來緩解。通常情況下,營養生長期的旺長和徒長可以採取曬田、噴施蕓薹素和磷酸二氫鉀的方式緩解;拔節期的徒長則可以透過噴施矮壯素或者多效唑來改善。

    3、惡苗病。水稻種植期間的常見病害,主要是種子攜帶病菌、在種子萌發之後進行侵染造成秧苗細長、葉色退綠形成的“公稻子”。感染惡苗病的病株,移栽到大田之後,在抽穗之前會在莖基部的上方逐漸的腐爛而死亡,也有一部分病株會抽穗,但是不會正常的灌漿、結實。而且,這類惡苗病病株在田間還有擴散的可能性。對水稻的產量有著較為直接的影響。

    惡苗病的防治主要是依靠種子消毒來完成,比如說種衣劑包衣、藥劑浸種或者臭氧消毒的方式來滅殺種子表面攜帶的病菌。其中,種子包衣技術是相對完善的防治技術,成本也是比較低的。

    而秧苗的徒長與品種是否有關係?個別的品種的確有徒長的特性。比如說黑龍江農墾前些年推廣的水稻品種龍粳26,大棚育秧期間的植株高度就明顯的高於其他的11片葉品種,葉色與其他的品種相比也要淡一些。只不過,龍粳26已經被市場淘汰了。而其他有可能因為品種的特性造成徒長的品種還是比較少的。

    所以,水稻的徒長與品種的關係不是很大、相關聯的機率也比較小。主要還在於大棚育秧、本田期間的管理措施和惡苗病防治。

    以上是我對這個問題的一些看法, 如有不當之處請海涵。

  • 3 # 微語農技

    水稻徒長和種子應該是沒有太大關係的。水稻徒長通常還是管理與環境這些因素造成的。

    環境因素通常就是溫度和通風,秧苗通風晚、通風量不夠是會導致徒長的,過高的溫度會促使分櫱的生長。正常秧苗通風是出苗後就應該通小風,隨秧齡變大或溫度升高,應逐漸加大通風量。在出苗前棚外晴天溫度超過20度時,也應該通風。

    管理上的問題一般是水肥過量。水稻育苗最好是早晨澆水,一次澆頭,不要多度澆水,水稻長時間泡在水裡就會造成徒長。氮肥的使用過量也是造成徒長的重要原因,過量的養分當然就容易催生多餘的分櫱。

    一般來說作物徒長旺長多是出於管理和環境的原因,雖然作物有的有旺長特性,但是隻要管理到位是可以抑制的,而就水稻來說,目前常用的水稻品種沒有什麼太容易的旺長的,可以放心播種。

  • 4 # 雲眾地

    水稻苗徒長與種子帶菌有關,也與種植管理不當有關。水稻苗徒長常見的原因是惡苗病引起,其次秧苗期管理不當或者不正當使用生長調節劑赤黴素導致。

    1、水稻惡苗病

    水稻惡苗病又稱公稻子,一種真菌引起的病害,主要是種子帶菌,近年來在長江中下游地區早稻上有逐年加重的趨勢。水稻惡苗病較好識別,水稻苗從小就長得與眾不同,植株又細又長,比正常秧苗高出三分之一,根系發育不良,分櫱少,在枯死的苗上有白色或淡紅黴粉狀物。水稻拔節後,其莖節部能產生大量的不定根,部分能抽穗,穗小而不實,結實也多半為不飽滿粒。

    防治措施:水稻發生惡苗病後打藥難以保證效果,最關鍵的措施是選好種子並做好種子消毒。建議選用抗病強的品種,更換掉易感病品種。用咪鮮胺或氰烯菌酯浸種,一般農戶多選擇咪鮮胺,可用25%咪鮮胺乳油2000倍液(即2毫升藥液兌水4公斤)浸種消毒,部分地區使用咪鮮胺防惡苗病的效果較差,應換氰烯菌酯浸種。

    2、秧苗期管理不當

    在薄膜育秧或大棚育秧過程中,育苗期間容易出現水分過多、溫度過高的情況,從而導致水稻苗出現徒長。還有一種情況是播種過密,秧苗互相搶養分空間導致徒長。

    防治措施:適時播種量,播種至出苗期宜保持膜內溫度在25-30℃,溼度控制在80%以上,溫度過高(超過35℃)應揭膜降溫,若遇大雨應及時排水,避免苗床積水。2葉1心期後開始練苗,育苗期間應加強水分管理,培育壯秧。

    3、使用赤黴素不當

    之前遇到過農戶問分櫱期誤噴赤黴素的情況,水稻秧苗拉得很快(如下圖)。赤黴素是一種生長調節劑,主要促進細胞的伸長,幾乎不影響細胞分裂。

    防治措施:用藥要科學,赤黴素用量不好把控,應嚴格按照要求使用。若出現此類情況徒長,建議加強水肥管理,一般分櫱中期灌、露結合,淺灌為主,基本苗數達80%苗時落水曬田,有水抽穗,後期乾溼壯籽,不能斷水過早。後期管理注重鉀肥的使用,穗肥掌握在烤田覆水時施氯化鉀6-10公斤。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如何看待一年的網戀男友說奔現之後如果不滿意對方長相就刪好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