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柳州鬼醫

    經濟學家與企業家對立有好處嗎?詩是什麼?語言之所以有昇華自然是感人肺腑的詞句!再美好的資料也不足以體現企業家的光輝!

  • 2 # 汾河二庫

    平仄,格律和意境是統一的,格律詩要求平仄,格律,格律詩是中國獨有的一種寫詩方式,它不僅要求意境美,也有字詞美,聲韻美。

  • 3 # xibaihanqiao

    真正古詩體的詩人是平仄、格律,意境都到家。如:杜甫。

    藝術佳作是構成藝術諸因素和諧的統一體。儘管作者有所側重,但餘因素之水平仍然高超。

    平仄、格律,意境都到家。這點,僅是現代詩人難為古詩體的原因之一罷了,其他困難更無法逾越了。有位評詩家說,中國是世界上獨一無二的詩歌王國。但,中國最後一個王朝滅亡後,就沒有詩。可想,古詩之難。當然,現在能寫詩的詩人很多。

    這,如同今人用文言文寫現代文學作品一樣,你很難卓有成效。這不是關乎作者能否輕車駕馭文言文寫作的能力問題 ,也不是嚴重缺乏精通文言文的讀者的問題。這是個歷史問題。復古不成,可創造又沒有,你如何延續、發展?我們至今還看不出具有中國現代的民族文化、藝術。其獨立於世界的完整的現代體系。所謂民族的,絕大多數是仿古復古。所謂現代的,多是模仿西方。所謂創造不多,且多為中西合璧的嫁接。三千年的傳統文化,用一二百年就能摧毀。要新立,要創造;不止三千年。

    不破不立。破易,立;難上難。

  • 4 # 東山軒雨

    平仄格律是古代文人從總結出的漢字寫詩規律,目的是讓寫入詩的漢字互相搭配出和諧的音韻效果,便於吟詠,這就是所謂詩的音樂美,屬於形式範疇;

    意境是詩人把眼前的情景透過想象形成“意象”,由多個意象構成“意境”,用以表達普通語言表達不出的獨特情感,這屬於內容範疇;

    內容與形式完美統一,便是好詩;但是,光有完美的形式---格律嚴謹,而沒有意境抒發情感,就不是詩。

  • 5 # 銀河流嵐

    回答問題前首先弄懂什麼是“平仄〞.“格律”、“意境”。所謂平仄,就是詩詞的平仄音也叫“平仄聲”,是古代用來區分字詞的音調。古代的語言聲調和現代的語言聲調存在著很多不同。現代的語言聲調被稱為“新韻”,即接普通話為基礎,整理出來的。在新韻中第一第二聲為平聲,第三第四聲為仄聲。格律是創作詩詞所依照的格式和規律。如古典詩歌的律詩,絕句中的平仄、押韻、對仗等。什麼是意境:意境是一種能令人感受領悟,意味無窮卻又難以用言語闡明的意蘊和境界,它是形神情理的統一,虛實有無的協調,既生於意外,又蘊於象內。本人認為:學者研究平仄、格律,也注重意境。詩人創作詩詞研究意境,亦注重平仄、格律。總之,若要創作好的詩詞,平仄、意境兩者兼備,相輔相承。

  • 6 # 弘文學堂

    其實做詩最好是考慮意境、意象,畢竟這才是詩歌的靈魂。意境是情感,意境將景色融入到內心,再帶著自我的心靈投射到景色中。

    王國維所說的詩有有我之境,有無我之境,就是這個意思。說白了,不管有我沒有,你這個感情都是要有的,用以寄託自己感情的景色是要有的。也就是說,那個意和境是一首詩歌不可或缺的。

    至於平仄格律,詩人要不要研究呢?當然也是必須的。因為我們知道,詩歌最大的一個特點是音樂性,那麼這個音樂性是怎麼體現出來的呢?就是抑揚頓挫、平仄聲律唄。有人說,古人的有些詩歌也不講究平仄呀,那是有些,自從詩歌確定了嚴格的格律,就發現,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的句子,怎麼聽怎麼美,一段本身就是詩歌的一部分,為什麼不講究呢?

    還有,說起來王國維,那也是一代大學問家,寫出來一部《人間詞話》,難道不說明問題嗎?難道不在告訴我們,真正的學問家是深入一首詩詞的靈魂去研究,而作為一位詩詞創作者,為什麼還要給自己找個藉口,說格律平仄是學者的事情,跟我無關,那有點自欺欺人了吧。

  • 7 # 88何明遠

    這句話有一定道理。學者,大學問家。學者,是有著博大的人文基礎系統研究的人。就拿研究古詩來說,學者容匯貫通了每一個朝代每個歷史時期的重要詩人及其每一個詩人的背景身世和他詩歌創作中不同時期的成就和風格。嚴格按照古詩的平仄格律來評論,並能在評論中有自己真知灼見的個性見解。好的一位學者對一首古詩評論,能指出詩中平仄對仗,韻律節奏和嚴緊的結構。同時指出詩中所運用的手法。詩內容和詩的影響力。整首詩在那個時期同類題材的級別和位置,以及推比各朝代同類詩歌題材的高下。可以說,學者對一首古詩從平仄韻律研究到詩的創作手法詩的內容評點評判,都是教科書的範本。不過,做為評論家卻很少寫出一流的詩作品。學者不善於創作卻善於評論。

  • 8 # 聽雨8950789

    簡單地說。二者缺一不可簡單地說,二者缺一不可。學者中出詩人,詩人中大部分都是學者,一首好的詩即講究平仄,又應該講究意境。即能朗朗上口又能讓人夠浮想聯翩意境深遠。如,柳宗元的巜江雪》。讀了此詩,將能感受到意境,千山鳥飛絕,萬徑人蹤滅,孤舟蓑笠翁,獨釣寒江雪。又如宋代蘇軾一首七絕,《東欄梨花》,梨花淡白柳深青,柳絮飛時花滿城,惆悵東欄一株雪,人生看得幾清明。這首詩又有意境,又講究平仄,您品你細品。非常膚淺的看法,有不對地方請各位老師您多指教。

  • 9 # 雙冠佛珠花

    我這裡有一首詩,是旅遊時,在山岸上抄下來的。作者是誰,眾說紛紜,有人說是杜甫,有人說是李白,還有人說是詩僧。無從考究,研究平仄的人蒙圈了。

    翠竹青松掩佛臺

    溪水瀑布掛山澗

    一間茅屋無人居

    桅子花香撲面來

  • 10 # 0西風瘦馬0

    平仄、韻律,難嗎?是寫詩難,還是平仄韻律難?

    平仄、韻律,不是詩必須有的,否則,《詩經》就是《話經》啦!《詩經》絕對沒遵守平仄韻律,《詩經》在平仄韻律規定出現以前。為什麼,沒人遵守《詩經》的要求來寫詩呢?

    平仄、韻律,起源於人的貪念!發現有人寫出好詩了,想複製,才出現的平仄韻律規定。寫出好詩的第一人,沒人給他規定平仄韻律!

    注意力放在平仄韻律上的人,不能說寫不出好詩詞,但是,一定沒找到自己。古人的好詩詞不是籠子,平仄韻律規定是個籠子,專關人形獸!會有超越古人的好東西出現,古人已經靜止,不能超越靜止的必定也同樣是靜止的。靜止的是陰,是……

    寫詩的人不會有意研究意境。好詩都是隨心所欲而成的。馬致遠的《秋思》如果不是隨心所欲,就沒有那樣的神來之筆出現。神來之筆源於道!詩詞本身也是源於道。

    自娛自樂寫詩詞的人特別多。自己感覺好,就是好。自己都感覺寫的不好,還會讓別人看嗎?寫詩人的水平不一樣,看詩人的水平也不一樣。大學生別欺負小學生,這是最基本的人德。小學生如果藐視大學生的作品,是小學生狂妄無知。

    我是小學生,老師都退休了,我還沒畢業呢!這輩子就困在小學生的認知裡啦。不過也有好處,基礎紮實!!!

  • 11 # 江湖夜雨92

    不管你是詩人,還是學者,或者如我這種業餘愛好者,都需要了解一下詩詞的格律和意境,為何如此說?

    因為了解,欣賞一首詩詞,必須要明白它形式和內容兩方面的特點。一首詩詞中,形式和內容是互相依存的,它們誰也離不開誰。

    什麼是格律?著名語言學家王力先生曾說,我們學習詩詞的時候,如果能夠知道關於詩詞格律的一些基本知識,那就更能欣賞其中的藝術美,更能體會內容和形式的統一性。

    格律就是對詩詞形式上的嚴格要求。格律詩到唐代才漸至成熟,又被稱為今體詩。唐以前的大多是古體詩,形式比較自由。

    我們現代人,也需要了解一下關於格律的一些知識,至於說深入研究,顯然已經不需要了。格律詩的要求來自於三個方面,首先,要押韻。其次,要對仗。另外,還要講究平仄。古代都有韻書,每一韻都有限定的字,你作詩必須用同一韻裡的字。對仗,主要指詞性要相對。如天對地,雨對風,大陸對長空一樣。

    律詩與古體詩的主要區別在於平仄。古代漢語有四種聲調,平聲,上聲,去聲,入聲。其中平聲就歸如平類,其它三聲歸入仄類。入聲是怎麼讀法已經無從考察了。只留下了這樣一首歌訣:

    平聲平道莫低昂,上聲高呼猛烈強。

    去聲分明哀遠道,入聲短促急收藏。

    平仄是律詩最重要的因素。五言的平仄最基本的型別有,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現在的對聯也常採用這種格式。

    有一年的中考出了這樣一道題,王奶奶貼春聯,不知那一句是上聯?你怎樣分辨呢?這實際上就牽連到了古詩的平仄。出句的尾字都是仄聲,而對句尾字則是平聲。

    再說說意境。如何評價一首詩呢?有人提出了風骨,有人提出神韻,至清朝王國維,才提出了境界說,他說,詞以境界為最上,有境界者自成高格,自有名句。意境就是多重意象的融合體。詩以無我之境為佳,陶淵明的“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元好問的“寒波澹澹起,白鳥悠悠下”都達到了此種境界。意境往往指詩的內容而言。總之,詩詞講究格律,也不能拘泥與格律。否則,會損害詩的意境,同時,也降低了詩的藝術性。格律是為內容服務的,很多流傳千古的詩,如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並不合律。李白的詩集中,其中絕大部分都是不受束縛的古體詩。

  • 12 # wing246

    心有同感。

    說句不客氣話,學者研究平仄、格律為混飯吃,詩人是詠懷明志,惟美舒情。各得其所,可厚非。可悲的是:看到一些教詩達人,說什麼十分鐘教會你如何寫好格律詩。乍看便知其是散播騙人的鬼話。如果確實如此容易寫出完美的詩作,如此平庸易懂,信手拈來,相信古今滿天下都是詩聖詩仙了。何故千多年來只出現一個李白與杜甫呢?象我等愛好詩詞之輩,自知愚昧,窮一生弄墨,卻難寫出一兩首完美的詩詞,可見詩道之難,如登蜀道,難於上青天。誠意奉勸那些虛偽學者,應以真才實學,然後有教無類,指其難,究真諦。勸苦學,求上進。應作修橋築路的工匠,引導學子苦心志,走正道,奔向明天。如此,才不枉為人師表。

    平常談,若言辭偏激,請一笑置之。

  • 13 # 山野文香

    這個觀點有一定道理,基本贊同這個說法。

    究其原因,沒有文化底蘊,研究不了古詩詞中的平仄、格律的,研究這些靠專業基礎,還要看紮實的基本功。一般初學者,詩詞愛好者,也想寫出符合格律、意境優雅,朗朗上口、堪比古人的詩句,無奈缺少這些基礎或者沒有這些功夫,只好先講究詩詞的意境,也就是你說的,詩人研究意境,我是這樣分析判斷的。不知你認同嗎?

    古詩詞又分古體詩和近體詩,在細分有律詩如:七律、五律等格律,要求比較嚴格,講究平仄韻律,詞牌有幾百種常用的,也是根據詞譜填詞,要求平仄押韻,按譜填詞,不能亂了章法。

    因此,有些詩人為了詩的意境,可以選擇因詞害意,或者是因意境需要而忽略詞性平仄等格律要求,才出現了你說的“詩人研究意境”的情況。並不是詩人本意是隻注重“詩人研究意境”,實屬無奈之舉,為了表達詩詞意境不得已而為之。

    總之,只有通曉平仄、格律,才能填出意境優雅,人人欣賞愛看的好詩詞,當然,偶爾為了意境,出律,只是自己把玩也無可厚非,只要不冠以“某某律詩”即可。

  • 14 # 清涼的詩意孵化器

    首先澄清一下,有的學者也是詩人,有的詩人也是學者。不必把學者和詩人強行用刀割裂開來。平仄、格律與意境其實是形式與內容的關係,是鞋與腳之間的關係。對於古體、近體詩創作研究來說講究適當的平仄、格律是必須的,不然便成了脫韁Mustang無法收拾(成就不了最基本的古、舊體詩歌文字),但也不能囿於其中不能自拔!崔顥的黃鶴樓詩是岀律的但並不妨礙它成為唐詩七律的壓卷之作!可見意境(內容)是可以適當掙脫平仄、格律(形式)的束縛的。

    再說下現代詩,我認為現代詩或當代詩已失去了“歌”的功用,它更有賴於我們的閱讀完成自身的使命。也就是說它不為平仄格律所限以儘可能繁富的資訊量來呈現自身;並從而以儘可能短的形式來凸顯自身。其文字的豐富性和複雜性已遠遠超過了古體、近體詩歌!當然現代詩,我所認為的現代漢語詩並非完全不受平仄、韻律的節制。我認為現代漢語詩的“韻律”就是它內在的節奏,是深層的“壓韻”、“韻律”……

    話又講回來了,學者不必唯平仄、韻律是論;詩人不必視平仄、韻律為畏途而無極限追求“意境”。請給腳找到最適當的鞋子,讓腳和鞋來共同完成詩的使命。削足適履或赤腳穿堂皆不可取!

    謹以上言呈於讀者、方家!

  • 15 # 百花亭雜談

    對於這個問題,筆者有自己的看法,下面具體的分析一下:

    詩歌分為古體詩、近體詩和現代詩。而近體詩,講究平仄等格律,這不是羈絆,而是必須的,否則那不叫近體詩,就如同今天的歌曲,沒有歌譜只有歌詞,那不叫歌曲是一的,中國的格律詩是中華文化的精華、是國粹,本身自帶著詞、譜,是古代的歌曲,並且是流行加精典歌曲,所以,近體詩必須要講格律,還得準確,和內容二者不可脫離。

    例如,王之渙《登鸛雀樓》:

    “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

    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

    大家看首句平仄“仄仄平平仄”,這個是屬於仄起不押韻的寫法。我們說到的首句平起,仄起都是指首句的第二個字,首聯首字是可平可仄的,這裡“白”字為入聲字,以仄音入韻。

    近體詩也是要講究意境的,詩是韻文,同樣,詩言志。寫詩,要求意境為先,在格式規則嚴苛的情況下,要寫得更加有詩意,妙筆生花,這樣的作品才能稱為好詩,這樣的詩人才能稱得上好詩人。例如,李白、杜甫等人的詩就是典範!

    現代詩比較自由,不要格律和平仄,它是透過豐富的想象,採用多種修辭手法,描寫某個事物,然後透過抒情,這樣的話,“意境”就自然的表現出來了。

    例如舒婷的《致橡樹》是上個世紀八十年代一首優美、深沉的抒情詩。詩人別具一格地選擇了“木棉”與“橡樹”兩個中心意象,將細膩委婉而又深沉剛勁的感情包蘊在新穎生動的意象之中。它所表達的愛,不僅是純真的、炙熱的,而且是高尚的、偉大的。

    《致橡樹》像一支古老而又清新的歌曲,撥動著人們的心絃。 詩人以橡樹為愛戀物件,表達了對愛情的熱烈、誠摯和堅貞。詩中的橡樹是詩人理想中的情人象徵,由此要表達一種愛情的理想和信念,透過親切具體的形象來發揮,頗有古人託物言志的意味。

  • 16 # jianchi

    寫詩必須講究平仄、格律,不以規矩不成方圓嘛,你連平仄格律都不懂,那你寫的是什麼詩?

    但平仄格律只是入門,入門之後就不能拘擬於平仄格律,而限制了發揮,更不能為了平仄格律而影響了意境。

    如一首古詩:

    “東邊一棵柳樹,

    西邊一棵柳樹,

    南邊一棵柳樹,

    北邊一棵柳樹,

    縱有碧絲千萬條,

    那難關得春風住?”

    你說古人的這首詩符合格律嗎?但卻流傳了千年,所以想寫詩必須要懂的平仄格律,但寫詩時卻要以意境為主。

  • 17 # 老於52080

    我認為,平仄、格律應該研究,但是詩人寫詩,首先要注重意境和情感。如果沒有好的意境和抒發情感的文詞、語句,就是平仄、格律再好也會失去詩的意義。寫詩的目的就是抒發情感,透過情感達到意境。古代文人,特別是唐詩就是很好的範例。

    總的來說,既講平仄、格律,又能增添意境和抒發情感最好,特別是韻律十足,更多的增加詩的內容和力度。不過很難,因為一首詩,首先要有貼合現實生活,表達出鮮明的意境。如果沒有意境,以及意境含糊而不鮮明的詩,平仄、格律再好,大眾也不會喜歡。

    本人淺見,望批評指正。

  • 18 # 常豔麗原創

    關於這個問題,我談兩點:一、詩人如果是寫現代詩、自由體詩,沒有必要注重平仄、格律。但是,一定要注意情感、押韻和意境。二、詩人如果是寫格律詩,就必須是平仄、格律和意境的完美統一。二者不可偏廢。偏面追求平仄、格律而不講究意境美的格律詩,太過重形式,失去了詩的意境美,也就失去了詩的靈魂。反過來,不符合平仄、格律要求的格律詩,又多少少一些失去了詩的韻味美。讀起來不上口。不上口的詩很難流傳開來。

    所以,儘管平仄、格律很難掌握,但是要是喜歡寫格律詩的話,還是建議學習學習這方面的知識。如果僅僅是喜歡寫現代詩,學習學習也無妨,畢竟多一些哪方面的知識都沒有壞處。再說了,看看我們國家唐朝的那些格律詩,寫得多好呀!不為寫,只為欣賞都是一種享受和快樂。

  • 19 # 默玄吟雷

    現代詩人有幾個有意境的,

    面朝大海,春暖花開算意境麼?

    那這意境怎麼來的?由格律平仄而來,還是由辭意而來?

    且這境算詩境還是散文情境,淺不淺薄?

    為什麼曹操的詩句:“白骨露於野,千里無雞鳴。”如此的悲涼慨然,氣雄而沉。而有些人的詩:情呀情,夢啊夢,如此的輕薄質浮,卻猶大言不慚的說意境。

    中國古代詩人幾人為作詩而作詩?

    現代人幾人又寫了幾首好詩

    沉鬱千年的味道與一時興致,故渲濃烈是一樣麼?

    穿越大半個中國去睡你,竟然成了好詩句,作者也成了名詩人。

    只是,時代的笑話,有人竟當了真了,且鼓動許多人起鬨跟風。

    念天地之悠悠,獨愴然而涕下。

    卻沒人體悟,卻自稱有意境。

    那句話又沒意境呢?

    春天來了,種子發芽。

    這是我們小學時的課文,沒有那個老師告訴學生說這句是詩,因為有意境。

    可按某些詩人們說法,這句課文很有意境,應當算是詩呀!

    無詠歎頓挫,平仄協律,氣象託境而齊志者,實不應為詩。

    本人接觸學者少,並不知他們看法。

  • 20 # 木若水

    因為學者嚴謹——一招一式都遵照平仄格律(規律)去做;而詩人浪漫——一

    詩一詞都創設美妙的意境(圖畫)。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人,不要輕易與朋友絕交”你怎麼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