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17
回覆列表
  • 1 # 大偉奇妙生活

    六種食用菌的增產技術

    一、溫差刺激法菌床白天蓋膜升溫,傍晚或早晨揭膜降溫。在菌絲生長前期相對溼度保持在70%以下,後期保持在85%~90%,可利於子實體的形成。

    二、藥物刺激法配製培養料時,適當加入磷酸鹽(磷酸二氫鉀、過磷酸鈣)、硫酸鹽(硫酸鎂、硫酸鈣)、維生素B等,有明顯的增產效果。在菌絲生長後期將三十烷醇噴於培養料面,可促進菌絲生長。一般可增產10%~15%。

    三、搔菌法當菌絲長滿培養料面時,用乾淨的竹掃帚在料面上輕輕來回掃動,除去或破壞表層的徒長菌絲和老菌絲,露出新的菌絲,然後噴水、覆蓋薄膜,以保溼保溫,掃後7天即可現蕾出菇。一般可增產10%左右。

    四、驚菌法當培養料面長滿菌絲後,用彈性強的木板條擠壓、拍打料面。操作時用力要均勻,不能留深痕,不破壞料面。這樣可促進菌絲生長和子實體迅速分化。此法對香菇、平菇、鳳尾菇及木耳等均適用,一般可提高生長效率15%左右。

    五、接觸法用舊報紙、麻袋、細土等覆蓋在培養料面上,透過壓力刺激可以促進菌絲迅速生長。也可用消過毒的小木棒(直徑1釐米、長3釐米)插入料內約2釐米深,插棒密度15釐米×15釐米,使菌絲生長蔓延時觸及小木棒,纏繞其上,形成均勻濃密的菌絲體。一般可增產20%左右。

    六、打洞填沙法在培養料面上打洞填沙,可以改善菌床透氣性,提高料面的保水效能,使出菇均勻、朵大肉厚。方法:播種時,用直徑1.5釐米、長30釐米的圓錐形木棒,按株、行距均30釐米的規格,呈梅花形打洞,洞深達料底,兩天後在洞中填黃沙(用1%的高錳酸鉀液浸泡消毒),填至高出料面1釐米;同時向洞中注入0.3%~0.5%的石灰水。採用這種方法可提前3~4天出菇,且出菇均勻、菇體肥大。

    食用菌增產劑配製法

    施用本劑可提高食用菌產量15%-30%。

    一、原料配比(按重量份計):萘乙酸1,硼酸14,硫酸鋅20,硫酸鎂26,澱粉39。

    二、製法:將上述原料研細,拌勻,用玻璃瓶或塑膠袋按5O克規格分裝。

    三、用法(以黑木耳為例):在黑木耳子實體形成前,每50克加水50公斤稀釋,用噴霧器噴於菇床或袋料上,以噴溼料面為宜。該劑適用於木耳、草菇、蘑菇、香菇等

  • 2 # 曹家二哥

    種植食用菌時,在加強菇床正常管理的情況下,採用一些特殊方法,可有較好的增產效果,實現增產增效的目的,現將其技術要領淺述如下。

    施用藥物

    配製食用菌培養基料時,適量加入硫酸鹽(硫酸鈣或硫酸鎂)、磷酸鹽(過磷酸鈣或磷酸二氫鉀)和維生素B1,在菌絲生長後期用0.1~0.2毫克/升的三十烷醇噴於培養料上,可促進出菇和子實體的生長,一般可增產15%左右。

    打洞填沙

    在食用菌畦床料面上打洞填沙,也就是在播種時用直徑為1.5釐米、長為30釐米的圓錐形木棒,按橫、豎行均為30釐米的規格呈梅花形打洞,深達料底,兩天後向洞中填入黃沙(需用1%的高錳酸鉀溶液浸泡消毒),填量高出料面0.5~1釐米,同時向洞中注入0.3%~0.5%石灰水。此法可改善菇床的透氣性,提高料面的保水效能,能提前3~4天出菇且菇蕾分佈均勻、果大肉厚,產量提高20%左右。

    壓力刺激

    用舊報紙、麻袋片、細土等覆蓋在食用菌培養料面上,透過壓力刺激和保溫保溼,可促進菌絲迅速生長。採用此法,一般可增產15%左右。

    插棒接觸

    用消過毒的小木棒(直徑為1釐米、長為3釐米)插入食用菌培養料內,深2釐米,密度為15釐米×15釐米,菌絲生長蔓延觸及到小木棒時即可纏繞其上形成均勻、濃密的菌絲體,並發展成菇蕾和子實體。此法一般可增產20%左右。

    騷菌促蕾

    在菌料長滿菌絲後,用乾淨的竹掃把在料面上輕輕來回掃動,除去或破壞表層徒長的老菌絲,待露出新菌絲後,及時噴水和覆蓋薄膜保溼保溫,

  • 3 # hhhh墨

    摘要香菇種植先要進行菌種的製備,確定好栽培季節後,就可以進行培養的選擇及配比處理,培養料發酵後進行裝袋,再打穴接種,接著是發菌管理及轉色管理階段,最後進行催蕾操作,出菇期要科學管理,最後採收香菇。

    香菇是中國傳統的出口特產品之一,其一級品為花菇。香菇的人工栽培在中國已有 800 多年的歷史,長期以來栽培香菇都用“砍花法” ,是一種自然接種的段木栽培法。一直到了60年代中期才開始培育純菌種,改用人工接種的段木栽培法。70 年代中期出現了代料壓塊栽培法,後又發展為塑膠袋栽培法,產量顯著增加。

    段木栽培產的菇商品質量高,投入產出之比也高,可達 1∶7~10,但需要大量木材,僅適於在林區發展。代料栽培雖然生產週期短,生物學效率也高, 而且可以利用各種農業廢棄物, 能夠在城鄉廣泛發展。 但代料栽培一次性投入量大,成本較高,投入產出比僅為 1∶2。但透過益生菌在培養中的應用,可將投入產出比提高到 1:4 左右,而且不需要高溫滅菌及一些防黴藥物的使用。

  • 4 # 默默無聞農村人

    1:配置食用菌培養基料時,適量加入硫酸鹽(硫酸鈣或硫酸鎂)、磷酸鹽(過磷酸鈣或磷酸二氫鉀)和維生素B1,在菌絲生長後期用0.1-0.2毫克/升的三十烷醇噴於培養料面上,可促進出菇和子實體的生長,一般可增產15%左右。

    2: 在食用菌畦床料面上打洞填沙,也就是在播種時用直徑為1.5釐米、長為30釐米的圓錐形木棒,按橫、豎行均為30釐米的規格呈梅花形打洞,深達料底,兩天後向洞中填入黃沙(需用1%的高錳酸鉀溶液浸泡消毒),填量高出料面0.5-1釐米,同時向洞中注入0.3-0.5%的石灰水。此法可改善菇床的透氣性,提高料面的保水效能,能提前3-4天出菇且菇蕾分佈均勻、朵大肉厚,生產效率可提高25%以上。

      3:壓力刺激 用舊報紙、麻袋片、細土等覆蓋在食用菌培養料面上,透過壓力刺激和保溫保溼,可促進菌絲迅速生長。採用此法,一般可增產15%左右。

      4:插棒接觸 用消過毒的小木棒(直徑為1釐米、長為3釐米)插入食用菌培養料內,深2釐米,密度為15×15釐米,菌絲生長蔓延觸及到小木棒時即可纏繞其上形成均勻、濃密的菌絲體,並發展成菇蕾和子實體。此法一般可增產20%左右。

    5:在菌料長滿菌絲後,用乾淨的竹掃帚在料面上輕輕來回掃動,除去或破壞表層徒長的老菌絲。待露出新菌絲後,及時噴水和覆蓋薄膜保溼保溫,7天左右即可現蕾。此法不僅能促進早出菇,而且可增產10%左右。

  • 5 # 擺攤哥陳瑞

    一、溫差刺激法菌床白天蓋膜升溫,傍晚或早晨揭膜降溫。在菌絲生長前期相對溼度保持在70%以下,後期保持在85%~90%,可利於子實體的形成。

      二、藥物刺激法配製培養料時,適當加入磷酸鹽(磷酸二氫鉀、過磷酸鈣)、硫酸鹽(硫酸鎂、硫酸鈣)、維生素B等,有明顯的增產效果。在菌絲生長後期將三十烷醇噴於培養料面,可促進菌絲生長。一般可增產10%~15%。

      三、搔菌法當菌絲長滿培養料面時,用乾淨的竹掃帚在料面上輕輕來回掃動,除去或破壞表層的徒長菌絲和老菌絲,露出新的菌絲,然後噴水、覆蓋薄膜,以保溼保溫,掃後7天即可現蕾出菇。一般可增產10%左右。

      四、驚菌法當培養料面長滿菌絲後,用彈性強的木板條擠壓、拍打料面。操作時用力要均勻,不能留深痕,不破壞料面。這樣可促進菌絲生長和子實體迅速分化。此法對香菇、平菇、鳳尾菇及木耳等均適用,一般可提高生長效率15%左右。

      五、接觸法用舊報紙、麻袋、細土等覆蓋在培養料面上,透過壓力刺激可以促進菌絲迅速生長。也可用消過毒的小木棒(直徑1釐米、長3釐米)插入料內約2釐米深,插棒密度15釐米×15釐米,使菌絲生長蔓延時觸及小木棒,纏繞其上,形成均勻濃密的菌絲體。一般可增產20%左右。

      六、打洞填沙法在培養料面上打洞填沙,可以改善菌床透氣性,提高料面的保水效能,使出菇均勻、朵大肉厚。方法:播種時,用直徑1.5釐米、長30釐米的圓錐形木棒,按株、行距均30釐米的規格,呈梅花形打洞,洞深達料底,兩天後在洞中填黃沙(用1%的高錳酸鉀液浸泡消毒),填至高出料面1釐米;同時向洞中注入0.3%~0.5%的石灰水。採用這種方法可提前3~4天出菇,且出菇均勻、菇體肥大。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靚仔靚女們,有木有珍藏的動漫推薦一部可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