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曹家二哥
-
2 # 戶外農村娃棗哥
水稻赤枯病發病症狀有哪些?水稻赤枯病發生規律?該如何防治方法?據悉,水稻赤枯病,又稱鐵鏽病,俗稱熬苗、坐蔸,在陰雨天氣的情況下如果田間水肥管理不當極有可能導致赤枯病的發生。
水稻赤枯病
水稻赤枯病,又稱鐵鏽病。此病一旦發生,會造成稻苗出葉慢,分櫱遲緩或不分櫱,株型簇立,根系發育不良,葉片功能受損,致使水稻後期早衰,嚴重影響水稻的正常生長髮育,一般減產10%-20%,嚴重的可達30%以上。
病害一般多於水稻分櫱初期開始發生,分櫱盛期達到發病高峰。

水稻赤枯病發病症狀
發病植株外部的典型症狀是:受害植株矮小,分櫱少而小,上部葉片挺直與莖夾角較小。稻株進入分櫱期後,老葉上呈現褐色小點或短條斑,邊緣不明顯,並自葉尖沿葉緣向下出現焦枯。
到分櫱盛期在葉片上出現碎屑狀褐點,以後斑點增多、擴大,葉片多由葉基部逐漸變黃褐色枯死,發病嚴重時,遠望全田稻葉如火燒焦狀。
拔起病株可見根部老化、赤褐色,軟綿狀無彈性,有的變黑,腐爛,白根極小。
水稻赤枯病的發生規律
1、土壤缺鉀型
因土壤本身有效鉀含量低,不能滿足水稻生長對鉀的需要而發病。
此型別多發生在淺薄沙土田、漏水田和紅、黃壤水田。常在水稻栽後十幾天開始發病,初期稻株葉色略呈深綠,葉片狹長而軟,基部葉片自葉尖沿葉緣兩側向下逐漸變黃色或黃褐色,根毛少且易脫落。
2、植株中毒型
因土壤中含有大量的還原性化學物質如二價鐵、硫化氫等毒害稻根,降低其活力而發病。
此型別多發生在深泥田、長期灌深水、通氣不良和施用過量未腐熟有機肥的田塊。這類田稻苗栽後難返青,或返青後稻苗直立,幾乎無分櫱,葉尖先向下褪綠,葉片中脈周邊黃化,並長出紅褐色黑斑,甚至腐爛,有類似臭雞蛋的氣味。
3、低溫誘發型
因長期低溫陰雨影響水稻根系發育,導致吸肥能力下降而發病。
此型別多發生在水稻生長前期多陰雨天氣或梅雨季節,大面積同時發病,但程度有輕有重。由於在低溫條件下,植株上部嫩葉變成淡黃色,葉片上也出現很多褐色針尖狀小點,下部老葉起初呈黃綠色或淡褐色,隨後出現稻根軟綿、彈性較差、白根少而細。此外,秧苗栽插過深、偏施氮肥、稻田長期積水等,都會加重水稻赤枯病的發生。
水稻赤枯病的防治方法
1、測土配方施肥。
缺鋅土壤用硫酸鋅與尿素拌勻,作分櫱肥施用(移栽稻在栽後5~7天施用,直播稻在4葉期施用,鋅肥不要與磷肥同時施用)。根據土壤速效磷含量合理施用磷肥,減少磷鋅拮抗效應。
2、加強水漿管理。
機插稻和手栽稻淺水插秧,寸水活棵,插秧3~4天后落幹通氣1~2天,上水施分櫱肥,整個生長期間每次灌水後田間落幹1~2天,提高土壤有機物和秸稈的有氧分解,減少有毒還原性物質的產生,促進根系生長。水稻在3葉期前沒有形成通氣組織,根系生長所需要的氧氣由土壤提供,因此直播稻在3葉期前不建立水層,4葉期開始建立水層,但每次灌寸水後,落幹1~2天再灌新水。
3、遇連續陰雨天氣,田間水層要淺。
梅雨季節出水口設平水缺,水層保持時間不能太長,4~5天要斷水一次,雨後及時排掉溫度較低的雨水,透氣2~3天后換溫度較高的河水。
4、提高秸稈還田質量。
用粉碎秸稈質量好的收割機收割前茬,用大型機械耕翻,上水後耙好田,將秸稈翻入土中,間歇灌溉,促進秸稈有氧分解,減少還原性有毒物質的產生。
5、推廣缽型擺栽、缽型毯狀秧。
使用毯狀機插秧機插,秧苗根系植傷大,緩苗期長,新生根出現慢,出現赤枯病機率大。推廣缽型擺栽、缽型毯狀秧,可使根系植傷小,緩苗期短,活棵後及時落幹,秧苗生長壯,減少赤枯病發生機率。
6、藥劑防治
①一般一畝稻田需要用90%晶體敵百蟲100-150克,或許80%敵敵畏150毫升,兌水50公斤,而且需要等稻田淺水時噴霧。才能使藥效更好。
②首先排幹稻田的水,隔一天後,再用裝有敵百蟲的小布口袋灌水,12小時後可殺死幼蟲。
應及時排水,乾溼交替管理,防止長期深灌。
-
3 # 神農35
水稻赤枯病是一生理性病害,一來講只要我們充分的認識到其病性病理,是完全能夠避免發生的。田間觀察一般為多型別混雜發生,初為分櫱秧苗為坐蔸態勢,根系少,紮根淺,分櫱少,生長緩慢,至生育轉換期,與同田塊健康稻株矮近1/2,株體葉色轉為深綠色,整株葉片上部佈滿褐色斑點。嚴重的,站在田埂看田面呈馬蹄坑狀,高矮不齊,病害部葉色明顯深於健株。一般施含鉀類的肥料,或微肥,壯秧劑亦可緩解,但是最終還是受病害影響,株矮穗小,櫱少,且出延遲,影響水稻產量形成。那麼,如題所問。
赤枯病發病有哪些症狀呢?赤枯病雖然是生理性病害,但是受不因素影響,發病機理也有所不同。以下三種為病害典型症狀。
1.缺鉀型赤枯病:主要是土壤自身加之我們所施用低鉀肥料,因此不能滿足或者在春季低溫狀態下,幼苗根系活力弱吸收不到土壤裡的養分導致缺鉀,而引起發病。水稻缺鉀赤枯病多發生在沙土田,漏水田,這類田塊多在栽後近兩個葉齡期開始發病,初期稻株葉色略呈深綠,葉片窄長,底部葉片灣垂,上部葉片立而不挺。基部葉片尖兩側葉緣向下逐漸變為黃色或黃褐色,然後出現典型的透明狀。根毛易脫落。
2.中毒型赤枯病:水稻苗期田間發生毒害,是因為土壤中含有大量的還原性化學物質,二價鐵,硫化氫等毒害稻根降低其活力而發病。此類病害多發生在爛泥田,長期深灌不斷水,通氣不良和施用過量未腐熟有機肥,或收割時留茬過高,未能做移田處理的田塊。這類田塊栽插後難返青,或返青後稻苗直立,幾乎無分櫱,葉尖先向下褪綠,葉片脈周邊黃化並長出紅褐色黑斑。
田泥呈灰黑色,嚴重時早晨在田間便能聞到腐爛類似臭雞蛋的氣味。
3.低溫誘發型赤枯病:長期低溫陰雨水淹,積水影響水稻根系發育,導致吸肥能力下降而發病。
4.水稻赤枯病規律:水稻赤枯病發生主要原因,一是磷,鉀,鋅等營養元素供應缺乏或不能夠吸收利用而致病,在則就是其營養元素溶解度低,成為難以被吸收利用的狀態,還有氮磷鉀鈣等元素不平衡,也會影響稻株對磷鉀鋅等吸收利用,從而導致植株小,分櫱少,葉片窄,直立,捲曲,皺褶,和出現紅褐色斑點等缺素症狀。
水稻根系變黑,朽腐,多見於土壤透氣不良的爛泥田,長期積水的深灌田,酸性過強的鐵鏽田,冷水田,施用過量未經腐熟的秸稈綠肥或還田秸稈,在低溫狀態下時有機質分解緩慢,溫度高時又急劇分解,形成土壤缺氧,在嫌氣狀態下有機質分解形成硫化氫等多種有毒物質,毒害根部,使生長受阻,葉片由下而上表現赤枯症狀。
該如何防治赤枯病呢?水稻赤枯病防治必須以預防為主,採取綜合性措施,並根據不同發病型別進行針對性防治。
1.秋翻曬垡,對於爛泥田,防治赤枯病,最好的辦法就是秋季翻耕,曬垡,通過冬凍,春化排除有毒物質。
2.精耕細作,提高熟化程度,水稻收割後進行耕翻曬垡,改善土壤通透性,形成團粒結構,發揮土壤潛在肥力。
3.對於秸稈還田地塊,要施用腐熟劑後在進行深翻。
4.對於缺鉀田塊,應補施鉀肥,對於有機肥施用過多的發酵田塊,應立即排水。曬田,擱田,補施肥料應氮鉀結合,亦可結合噴施磷酸二氫鉀。
-
4 # 贛鄱農事
你好!我來詳細介紹一下,水稻“赤枯病”的發生途徑與症狀及防治方法,希望對大家有用。
【一】:水稻“赤枯病”的分佈及發生現狀。水稻赤枯病又稱鐵秀病,在我們這俗稱“熬苗”、“坐兜”、“僵苗”等,是水稻常見的一種生理性病害,尤以山區稻田為多見。水稻受害後,會造成稻苗出葉慢,分櫱遲緩或不分櫱,株型簇立,葉片枯死,生育期延遲,一般減產10%~20%,嚴重時出現坐兜死苗,減產可達30%以上。
【二】:水稻“赤枯病”的發生期和識別症狀。☆1:發生期。水稻赤枯病一般在水稻分櫱期始發,分櫱盛期達到發病高峰。
☆2:識別症狀。病株因缺磷、缺鉀、缺鋅、中毒等原因,根系生長不良,新根不長,老根由黃褐色變成赤褐色,嚴重的變黑腐爛;地上部分生長緩慢,重病植株生長停滯,分櫱慢而少,甚至不產生分櫱苗;葉片發黃或產生紅褐色病斑,葉色暗綠或藍紫色,由於新葉不長,稻叢呈刷把狀,群眾稱之為“僵苗”。由於致病因素不同症狀表現也不一樣,主要有以下5種類型。
1:土壤缺鉀型。因土壤本身有效鉀含量低而發病。此型別多發生在淺薄沙土田、漏水田和紅、黃壤水田,以及有機肥量低、氮素化肥用量偏高的稻田。這類田常在水稻栽後十幾天開始發病,初期稻株葉色略呈深綠,葉片狹長而軟,基部葉片自葉尖沿葉緣兩側向下漸變為黃色或黃褐色,後出現典型症狀。稻根短而細,呈黃褐色至暗褐色,根表皮層水漬狀透明,根毛少且易脫落。
2:土壤缺磷型。因土壤有機質含量低或有效磷含量低而發病。該病一般從下部較老葉片開始,逐漸向幼葉擴充套件,葉色呈暗綠色或灰綠色,並沿葉脈縱向捲縮,遠看苗色暗綠中帶有藍色或灰紫色。植株瘦小,分櫱少。
3:土壤缺鋅型。因土壤中有效鋅含量低而發病。一般在酸性土壤中有效鋅都比較多,而在石灰性土壤中的鋅往往被固定。因為鋅在pH>6.5時即開始形成氫氧化鋅沉澱而無效化。發病初期,病葉先由中脈失綠黃化,隨後出現紅褐色斑點,最後變紅褐色焦枯;該病由葉片基部逐漸向葉尖或由葉片中部逐漸向葉緣擴充套件。老葉易發脆,遠看稻苗發紅,似火燒。
4:植株中毒型。因土壤中含有大量還原性化學物質如二價鐵、硫化氫(大量施用硫酸銨等含有硫酸根的化肥,在深水缺氧的情況下硫酸根被還原為有毒氣體硫化氫)等毒害稻根,降低其活力而發病。此型別多發生在土質黏重、低窪積水、長期灌深水、通氣不良和施用過量未腐熟有機肥、綠肥、廄肥和堆肥的田塊。這類田稻苗栽後難返青,或返青後稻苗直立,幾乎無分櫱,葉尖先向下褪綠,葉片中肋周邊黃化並長出紅褐色斑點,最後表現出典型症狀。稻根為赤褐色,新根少,老根變黑甚至腐爛,有類似臭雞蛋的氣味。
5:低溫誘發型。因長期低溫陰雨,影響水稻髮根及吸肥能力而發病。此型別多發生在水稻生長前期多陰雨天氣或梅雨季節,一般大面積同時發病,只不過有輕有重。由於低溫條件下,植株上部嫩葉變為淡黃色,葉片上也出現很多褐色針尖狀小點,下部老葉起初呈黃綠色或淡褐色,隨後出現典型症狀。 稻根軟綿,彈性差,白根少而細。
【三】:水稻“赤枯病”發病規律。☆1:引起赤枯病發病原因。水稻赤枯病屬生理性病害。由於鉀、磷、鋅等營養元素的缺乏或不能被吸收利用而致病。多見於山區稻田、靠雨水的“望天田”、輕砂質田、過酸的紅壤和黃壤稻田。這些稻田或者有機質缺乏,上述營養元素含量低;或者其營養元素溶解度低,成為難以被吸收利用的狀態。還有氮、磷、鉀、鈣等營養元素不平衡,也會影響稻株對磷、鉀、鋅等的吸收利用,從而造成植株矮小,分櫱減少、葉片窄短、直立、捲曲、皺摺和紅褐斑點等缺素症狀。
稻株根系變黑、朽腐,多見於土壤通透不良的“爛泥田”、地下水位高的“湖洋田”、長期積水的“深灌田”、酸性過強的“鐵鏽田”、山坑串灌的“冷底田”等型別田;或因施用未充分腐熟的廄肥、堆肥、餅肥,或綠肥施用過量,在溫度較低時有機質分解緩慢,溫度升高時又急劇分解,形成土壤缺氧,在嫌氣狀態下有機質分解形成硫化氫等多種有毒物質,毒害稻株根部,生長受阻,葉片也自下而上表現赤枯症狀。
☆2:影響發病因素。一般雜交稻重於常規稻,雜交稻組合中老組合重於新組合;而常規稻品種中矮桿品種又重於高稈品種。乾溼交替灌溉,適時撤水曬田的發病較輕,長期灌深水的田塊發病較重。多施鉀肥可促進稻株生長健壯,抗病力強,發病少,施用適量石灰能中和酸性,促進有機質分解,改良土壤效能,促進稻株生長,減輕赤枯病的發生。
【四】:水稻“赤枯病”的防治方法。防治水稻赤枯病必須以預防為主,採取綜合性措施,根據不同發生型別,進行綜合分析,找出原因,針對成因採取防治對策。根本措施是改良土壤結構和根據土壤情況增施磷、鉀、鋅肥。
☆1:精耕細作。提倡耕翻,避免連續的免耕、套種,有條件的地區,前茬收穫後及時耕翻曬垡,提高土壤的熟化程度,增加土壤通透性。
☆2:加強田間管理。培育壯苗,適時移栽;加強水分管理,淺水活棵,乾溼交替,適時擱田;平衡施肥,多施腐熟有機肥,增施磷、鉀肥,秸稈還田的田塊,應適當加大基肥量,基、櫱肥比例調為6:4,氮素適當前移,以加速秸稈的腐爛,促進稻株健壯生長。
☆3:採取相應措施,提高稻株抗病能力。稻田發病後,應儘快根據症狀表現和土壤情況做出確切診斷,針對不同病因採取相應補救措施。
1:土壤缺鉀型。對缺鉀田塊,應補施鉀肥如氯化鉀、鉀磷肥等,也可噴施1%氯化鉀或硫酸鉀溶液4~5千克/667平方米,或0.2%磷酸二氫鉀溶液,或施黑白粉(草木灰3份、石灰1份)30~50千克/667平方米,適當追施速效氮肥;有機質過多的發酵田塊,應立即排水露田;低溫陰雨期間,應及時排水,乾溼交替管理,防止長期深灌。
對己發病田塊,一是適當增施鉀肥(施用量22.5千克/667平方米),防止偏施氮肥;二是適當露田,堅持“淺~溼~幹”的水分管理模式,脫水露田,增加土壤通氣性,增加根系活力,促發新根,提高根系的吸鉀能力;三是噴施生長調節劑,對發病的田塊於傍晚時均勻噴施磷酸二氧鉀溶液、百施利等生長調節劑,促進秧苗快速轉化。必須注意:發病後未追施鉀肥而單獨追施氮肥則有時反而加重發病。
2:土壤缺磷型。對缺磷的稻田,應及時施用過磷酸鈣。在酸性土壤上配施用石灰,能顯著提高過磷酸鈣的肥效;或將過磷酸鈣配成溶液根外噴施,能避免磷在土壤中的固定,而且用量省、見效快。
3:土壤缺鋅型。發病後應立即排水通氣,追施硫酸鋅1千克/667平方米,隨後露田,促進根系發育,提高吸肥能力。也可以用0.1%硫酸鋅或氯化鋅液進行葉面噴施。
必須注意:缺鋅時決不可以施用石灰等鹼性物質,以免加重病情。
4:植株中毒型。對於環境不良,有大量還原性物質存在的稻田,要及時排幹水,進行人工扒根,提高土壤透氣性,加速土壤環境更新,以後要堅持淺水勤灌或輕度擱田相結合。
回覆列表
水稻赤枯病是一種生理病害,多在鹽鹼地、低窪冷涼地、土質粘重地水稻種植區域發生。該病嚴重危害了水稻生長,導致其品質和產量的下降,農戶們必須提前做好相應的防控措施。以下內容為大家總結了水稻赤枯病的症狀、發病原因及綜合防治技術,
水稻赤枯病的症狀及表現
1.缺鋅型赤枯
一般在秧苗移栽後15-20天開始出現症狀。先從新葉向外表現褪綠,逐漸變黃白。葉片中部出現小而密集的褐色斑點,嚴重時可擴充套件到葉鞘和莖。下部老葉下披,易折斷。重者葉片窄小,莖節縮短,葉鞘重疊,不分櫱,生長緩慢,根系老化,新根少。
2.缺鉀型赤枯
一般在水稻分櫱期開始發病。發病期表現植株矮化,葉色暗綠呈青銅色,分櫱後中下部葉片尖端出現褐色斑點,組織壞死枯黃。老葉軟弱下披,心葉挺直,莖易折斷倒伏。重病株根系發育不良,呈褐色,有黑根甚至腐爛,葉片乾枯。
3.中毒型赤枯
移栽後返青遲緩,株型矮小,分櫱很少。根系變黑或深褐色,新根極少,節上生邁出生根。葉片中肋初黃白化,接著周邊黃化,重者葉鞘也黃化,出現赤褐色斑點,葉片自下而上呈赤褐色枯死,嚴重時整株死亡。
4.缺磷型赤枯
多發生於插秧後3-4周,能自行恢復,孕穗期又復發,初在下部葉片葉尖有褐色小斑,漸向內黃褐乾枯,中肋黃化,根系黃褐,混有黑根、爛根。
水稻赤枯病的發病原因
1.長期灌深水 由於每年栽稻時對水的需求量很大,有些農戶唯恐栽後缺水,灌水很深,特別是植株矮小的機插秧苗,長時間淹沒在水中,根系無法呼吸,生理機能減弱,不能正常吸收土壤中的營養,引起赤枯。
2.地勢不平,排水不暢 高處缺水,低處積水。低窪處的秧苗長期處於深水之中,遇大雨,田間積水無法排出,引起發病。
3.地裡留存麥草太多 麥草在腐爛過程中產生大量的有機酸、二氧化碳、硫化氫等有毒物質,毒害秧苗根系,造成土中氧氣不足,根系呼吸困難,吸收N、P、K等都受影響,尤其對鉀的吸收受阻最大,故表現赤枯症狀。有些地塊施用未腐熟的有機肥,也表現如此。
4.新開墾的稻田 由於田間工程的實施,在原來的地裡又開挖了溝、渠、路,造成稻田部分熟土被挖走,留下生土,土壤缺磷嚴重,可溶性碘含量增加,造成赤枯。
水稻赤枯病綜合防治技術
1.合理整地
實施秋天翻地,利用土壤坷垃形成的空隙,增加土壤的容重,提高土壤的孔隙度,改善土壤的團粒結構。在春季水耙地時,耙到為止,不要打漿,只要土壤表層有1~2釐米即可,增加土壤的孔隙度,保持良好的通氣性。
2.科學進行水層管理
在花達水位淺插秧,插秧深度不超過2釐米,插秧後,返青前,灌苗高2/3的水護苗。在有效分櫱期灌3釐米淺水增溫促櫱。採用淺水插秧、淺水灌溉、勤灌溉的管理方法。淺水有利於提高地溫、水溫,加快土壤還原速度,提高磷、鉀、鋅等營養元素的溶解度和有效性,有利於增強根系活力,提高土壤供氧量,有利於根系快速吸收養分,促進生根,促進分櫱。灌水在早晨為好,如有落幹,第二天早晨再灌,白天儘量不灌水,不落幹,以免帶走熱量。
3.增施有機肥
鹽鹼地土壤鹽鹼含量高,土壤的保水保肥能力差,透水透氣能力差,土壤肥力低,理化性質差等特點。有機肥中的腐殖質能與碳酸鈉、碳酸氫鈉形成腐植酸鈉,腐殖酸鈉能促進根系發育,腐殖質具有的活性功能團對土壤中有害的陰陽離子具有螯合和絡合作用,減輕鹽鹼離子的危害,有利於髮根促苗。有機質能增加土壤的孔隙度,增加土壤的容重,增強土壤的氧氣供應能力,切斷土壤返鹽鹼的毛細管,抑制返鹽。有機質能改善土壤的物理和化學性狀,能提高土壤的保水、保肥、透水、透氣能力。
4.科學施用底肥和追肥
施肥時要注意氮磷鉀矽鋅等養分合理搭配,底肥選用高濃度硫酸鉀型復混肥(氮、磷、鉀:12-18-15或13-17-15),不要施用氯基型復混肥,因其帶入的氯離子會加重對水稻的鹽害,基施鋅肥和矽肥。追施的氮肥選用生理酸性肥料-硫酸銨。儘量不要在鹽鹼地上施用尿素,因為尿素在施到鹽鹼地之後,要在脲酶的作用下,水解成碳酸氫銨,水稻才能吸收,在鹽鹼地裡,脲酶的活性很差,尿素在鹽鹼地土壤中很難在短時間內水解成碳酸氫銨,而存在於土壤溶液中,致使土壤溶液中溶質濃度增高,使水稻吸收養分困難,影響了養分的吸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