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四川達州人

    庶子無法約束嫡母。

    因為,庶子根本逃不出嫡母的管控。

    首先,庶子出頭很難。

    雖然,漢代之後庶子有受教育權,但庶子得到的教師資源,生活待遇,婚姻物件,成年後可以得到的家族,母族,妻家支援,都是遠差距嫡子的。

    似袁紹、袁世凱這樣的庶子少之又少。

    換句話說,庶子在仕途的發展上就很難超越嫡子。同樣,庶子可能超越嫡子的情況只發生在戰亂的特殊時期。

    其次,庶子分到的財產很少

    漢代開始,庶子有財產同權,但這僅僅只是表面文章,嫡母有一萬個辦法讓嫡子獲得更多的財產。

    首先,與官爵相關的公田、府邸這些只是嫡子才能繼承。嫡母還可大肆購買祭田,這些族產只會傳遞給嫡子管理。具體分配也是嫡子說了算。剔除這些之外的父親財產才是諸子平分,而前面這些都是財產大頭。

    還不要說,嫡母在管家過程中貪汙盜竊轉移出去的公共財產。

    其他手段

    比如,對於讀書好的庶子,嫡母可以讓他給自己抄寫經書,浪費學習時間。譬如紅樓夢中王夫人就這麼對付賈環。

    比如,控制庶子生母。庶子生母基本都屬於妾婢伎,大多都是奴隸性質的。嫡母控制她們是名正言順的,庶子還敢怎麼樣?

    比如,逼迫庶子放棄財產繼承權。嫡母對庶子說,提前給你分幾畝地去養生母,但得寫個放棄繼承權的承諾書。庶子打落牙齒也得同意啊。這就對了,庶子只得幾十畝地,然後結婚養家,奔波勞累,十五六歲正是讀書上進的好時候,可等過三五年的時間磨合好了,庶子的一輩子也就這樣了。

  • 2 # 天空雖不曾留下痕跡

    按正常的情況,嫡母肯定會對自己的親生兒女比對其他庶子要好些吧?!這也是人之常情。嫡子的綜合地位也遠比庶子高,這也是封建時代的正常倫理。但畢竟庶子也是主人的兒子,也是有一定的家庭地位和相當的經濟、繼承地位。如果能各安其命,應該會相安無事。

    如果嫡母對庶子過於嚴苛、甚至是心懷怨恨,那應該有宗族的勢力會適當約束,再者本家主人也不會漠視不管吧,好歹庶子也是子!

    當然碰上糊塗的男主人那就另當別論了!

    做人最要緊的就是要按守本分,不然就會橫生禍端,不論是誰,不分嫡庶。

  • 3 # 天使飛翔11111

    庶子

    庶子,也稱“庶孽”、“庶男”,指庶妻所生的兒子。即媵、妾、情婦所生之子。但是平妻”所生的兒子,不是庶子,而是“嫡子”,所以有時會出現兩位或兩位以上的嫡長子,但是,平妻所生嫡長子的地位稍低於嫡妻所生嫡長子。庶子的地位,低於嫡子,一般不能承奉祖廟的祭祀和承襲父祖的地位。出自《禮·內則》:“適(通“嫡”)子、庶子,見於外寢。”鄭玄注:“庶子,妾子也。”《禮記·內則》:“嫡子庶子,只事宗子宗婦。”

    妾室也有嚴格的劃分

    妾室,就是把一個男人娶的正妻以外的女子,都統稱為妾。但妾和妾的區別是很大的。古代,對於妾室自然也有嚴格的劃分,並且叫法也不同。

      第一等級:媵妾古代貴族女子嫁人時,孃家會為她準備陪嫁的女子。有時候,會挑選新娘的親姐妹,比如家中的庶女陪嫁過去。這樣跟著正妻嫁過去的庶女就叫做媵妾。媵妾的地位還是很高的,可以參加正式的宴會,也有晉升機會,即“正妻去世媵妾替補制”,媵妾陪嫁制是為了保證男方和女方雙方家族的關係穩固,最大化的保持利益關係。

    第二等級:側室媵妾制主要盛行於商周和春秋戰國時期。到了後來,陪正妻一起出嫁的親姐妹或者堂姐妹,被稱為側室。側室的名字可以入男方的族譜,死後的牌位也能享受男方後代家族的供奉和祭拜。如果正妻意外先去世,丈夫又不想另外再娶妻的,就可以把側室抬為平妻,所生的孩子也能從“庶子女”變為“嫡子女”,當然,比原配和原配所生的子女,還是要低一頭的。

    第三等級:副室指的是正妻表姐妹出身的妾室。即正妻的姑姑、舅舅家所生的女兒們,如果和正妻一起陪嫁給同一個男人,這樣的妾室就叫副室。

    第四等級:偏室一般指的是正妻的表姐妹或姨姐妹出身的妾。但是這類妾一般不是正妻的姑姑或姨嫡出的女兒,大多是庶出的,跟正妻在血緣上沒有關係,所以比副室的地位稍微低一點兒。

    第五等級:偏房與正妻無任何血緣關係和家族關係出身的妾。分為:貴妾、良妾和賤妾三種。

    第六等級:陪房,跟著正妻從正妻孃家陪嫁過來的丫鬟、女管家,一般是正妻的心腹。這些人跟著正妻陪嫁過來,就成為了男主人的所有物。

    第七等級:侍妾即家中的侍女被抬成妾。一般地位比較低,如果不受男主人寵愛,在府中日子就會比較難過,生的孩子也沒地位;但是如果比較受寵,日子還是不錯的。

    第八等級:婢妾,罪犯家屬出身的女子。被男人看上,娶進家,就可以脫了罪籍,成為“婢妾”。但是婢妾即使生了孩子,男主人也可能把她當物品一樣送給別人。

    第九等級:通房,家中的侍女出身,被男主人收用過了,但是又沒有抬她做侍妾,就叫通房大丫頭。通房丫鬟一般是少爺的貼身丫鬟,古代很多男子的第一次,都是給了通房丫鬟。

    第十等級:外室古代男人在外面另置房產娶的妾。古代男人在外面長期做生意或者做官,隨行沒有帶妻子和妾室,就在外地重新娶了一門妾,這樣的就叫外室;

    第十一等級:外婦跟現在的情人差不多。即男人在外面的相好的,沒有任何婚姻關係,不用負責任,召之即來揮之即去,隨時可以解除相好關係。

    嫡母

    嫡母來源於《南史劉靈哲傳》,妾所生的子女稱父親的正妻。歷朝歷代對嫡母的稱謂也很多,如“娘娘”“大人”“姊姊”“家家”“娘子”等等。在中國古代封建社會,嫡庶之別很是分明,當小妾的女人只是生育工具,她們生出的孩子要向正室夫人叫母親,以嫡母的孃家人為親戚。小妾在家裡沒地位,她們生出的孩子並不屬於她們,而是屬於正室夫人。

    嫡 母 :妾的子女稱父之正妻為嫡母。

    繼 母 :父親的後妻稱為繼母。

    養 母 :過繼兒子稱收養他的母親為養母。

    慈 母 :妾所生之子,其母死後,其父令別的妾撫育,此別妾就是此子的慈母。

    嫁 母 :親母因父親死後再嫁,稱作嫁母。

    出 母 :被父親休棄的生母稱作出母。

    庶 母 :父親的妾稱為庶母。

    乳 母 :父妾之中曾乳育己者稱她為乳母。

    嫡母的地位很難撼動,高於生母

    一般情況下,嫡母跟生母的權力地位得按照宗法制規定來,宗法制的一大核心就是嫡庶有別,嫡子地位比庶子高,嫡子的母親地位自然比庶子的母親高,即便這個庶子成了皇帝,嫡母的地位也很難撼動,如果皇帝敢冒天下之大不韙尊奉生母而貶低嫡母,大機率是要挨人罵的。

    身處等級森嚴的妻妾制度下,地位低下的不僅僅是做了小妾的女人,小妾為夫家所生育的子女也同樣地位卑微。最典型的莫過於庶子庶女不得稱呼生母為“母親”,只能稱為“阿姨”。而且還不只是民間百姓如此,在皇室中也是一樣,庶出的皇子也同樣只能稱生母為姨——無論生母在後宮中的品級有多高。 所以這些庶子庶女的墓誌上在提及父母時,母親一定是指的是嫡母而非生母。

    地位卑微的小妾生不能主持家事,死不能與丈夫合葬;庶子對自己的生母是生不能稱呼其為母,死不能為之安葬,更無權繼承家業。這種嫡庶有別的制度雖然解決權力、財產的繼承等問題,但對於人倫天性卻是嚴重的挑戰。如果庶子孝順,和生母感情深厚,這對母子來說都是莫大的折磨;如果庶子性情比較涼薄,不屑承認自己的生母,那對生母本身更是莫大的傷害。

    庶子的地位比嫡女要高。

    在古代,有人說同一個父親生的女孩,除了嫡女就是庶女,其實不對。嫡女不一定就是嫡妻生的女兒,只要記在嫡妻名下的都是嫡女。而庶女是除了嫡女之外所有被承認的女兒。大戶人家對於嫡女和庶女的教養大多相同,但二者的身份地位是有本質差別的。這一點可以從出嫁的人家看得出。古代人們重男輕女,庶出的女兒更是沒有地位。

    中國古代其實是給了男子最大寬容,因為多子多福,子嗣永遠是最重要的。嫡庶之別主要體現在爵位繼承上,與女子不同,男子有能力可以改變自己的命運,當一對兄弟出去交際時,更重要的是他自身的能力,嫡子可能會先天比庶子擁有較多的資源,但是庶子卻也有更上一層的能力。

    嫡子和庶子的嫁娶有很強的不確定性,誰有出息誰就更得岳家青睞,不會因嫡庶而考慮如何嫁女,與侯爵家不同,真正的書香門第對所有子女“儘量”做到一視同仁,特別是男子會著力栽培,不會有所區分。

    嫡母如何對待庶子

    在古代的家庭中妾的地位是低下的,妾不能為"娶",只能稱為"納","納"從字面上看是收入、接受、貢獻的意思,基本上納妾可以理解為買入,既然是買入,那就可以當做一件物品而不是家庭成員。妾吃飯時不能和正妻同桌,只能站在一旁伺候,妻有權力管教妾,可以將她們隨意打罵、買賣或者趕出家族。嫡母殺死庶子生母,庶子不得反抗迕逆嫡母的行為,不得向官府上告。

    但是妾和庶子是不一樣的。妻子虐待庶子也是不允許的。 實際上庶子是有繼承權的,只是有嫡子在的時候,爵位和宗族的繼承權都歸嫡子,庶子只能分到家產。 庶子在家中的時候是要跟隨嫡子,做嫡子的跟班,從小被培養做嫡長子的左膀右臂。因此庶子想黃飛騰達的唯一出路則是脫離家族,在外打拼出一番事業或者考取功名金榜題名,自己為自己的前途開闢出一條道路。

    在歷史中嫡庶之間的地位差別在唐宋之前尤為明顯,而在唐宋之後則慢慢消除差異。在古代,血統就是衡量一個人能力的標準,無論嫡長子有多無能,庶子多有能力,家族裡的家產還是要按祖訓來分配,這就是嫡庶的差別。

  • 4 # HuiNanHistory

    嫡母不是庶子認不認的問題。

    這種話,完全誤解了古代的宗法關係。嫡母是所有兒子的母親,這是宗法社會保障的,不受庶子主觀的影響。

    也就是說,庶子必須孝順嫡母,嫡母的地位是不容置疑的。

    至於有沒有辦法約束嫡母?

    答案是否定的。在宋朝就有這樣的案例,雖然嫡母的所作所為毫無道理,但庶子如果忤逆她,就是大不孝,是可以殺頭的。

    當然,這種情況是在民間。民間老百姓的行為,要受到官府的約束,如果這件事發生在皇室宮廷,情況又不一樣了。

    皇帝的行為是不受外界約束的。

    皇帝,可以尊敬孝順作為嫡母的皇太后,也可以把她踩在腳底下,也沒人能指責皇帝。

    例如,唐宣宗對待嫡母郭太后、明英宗對待嫡母錢太后、萬曆皇帝對待嫡母陳太后,或是虐殺,或是虐待,再或是使其待遇次生母一等。

    這種情況,外臣都是沒辦法解決的,嫡母雖然是皇太后,但也只能默默受氣。

    總而言之,嫡母的地位確實是法律保證,庶子必須孝順。但如果是在宮廷裡,情況又不一樣了。

  • 5 # 趣談唐宋元明清

    庶子沒有任何辦法來約束嫡母,因為嫡母終究是嫡母,無論身份地位還是影響力,都要比庶子強之百倍。

    一、庶子與嫡母的關係。

    和絕大多數人想象的不同,並不是說古代庶子需要拜嫡母或者說嫡母和庶子之間有什麼關係,而在絕大多數情況下庶子自從生下來開始,他就需要絕對意義上服從嫡母。

    當然在古代也不是母系社會,而是父系社會,為什麼在父系社會當中,孩子的身份地位要比嫡母的身份地位相差這麼多呢?

    原因很簡單,因為在古代的時候也是一夫一妻制,並不是一夫多妻制。

    這一點可能和大家的思想認知有很大沖突,原因在於古代一夫一妻之後允許有多妾。

    所以我們可以這樣認為,在古代只有絕對意義上正統的夫妻,他們的身份地位是相對比較高的,但是在夫妻當中夫的地位要比妻的地位高的多。

    同樣的我們可以拿最直觀的例子來講:古代的皇帝有三宮六院七十二嬪妃,但是皇后只有一位。

    與此同時,當皇帝冊立一個皇后之後,皇帝的所有兒子都需要喊皇后為母親。

    即便皇帝的其他兒子並不是由皇后生出來的,也需要稱呼皇帝的妻子為母親。

    二、庶子無法約束嫡母。

    在古代的時候其實一直就在講究論資排輩,什麼叫做論資排輩?簡單講就是身份地位之間的區別。

    舉一個最簡單的例子,古代的時候如果大家去一個朋友家做客是怎樣做的?座位順序是什麼都是非常重視的。

    因為如此,在絕大多數情況下,往往都會有身份地位等級差的約束。

    既然有身份地位等級差的約束,就意味著庶子在絕對意義上來說是沒有辦法約束嫡母的。

    當然在一些特殊情況下還是可以約束的,只不過這個特殊情況幾乎可以忽略不計。

    因為古代的家庭環境往往會讓家庭的所有資源更傾向於丟到嫡子那一邊,對於庶子來說很少有權力資源的分配。

    這就意味著庶子相比較而言更難出人頭地。

    既然沒有辦法出人頭地,也就沒有辦法去約束嫡母,當然如果庶子的身份地位因為某些機緣巧合的情況下飛黃騰達,這種情況還是有可能的。

  • 6 # 棲鴻看紅樓

    人為刀俎,我為魚肉。古代又沒有《未成年人保護法》,哪裡有什麼約束?

    別說嫡母了,就是後媽,虐待前妻的兒子,也沒辦法管,除非是生父出面。

    有一齣戲叫“蘆花”,講的是春秋時賢人孝子閔子騫的故事。這閔子騫真有其人,是孔子的弟子。

    冬天,閔子騫父親帶著三個兒子出門幹活,兩個小兒子生龍活虎,長子閔子騫卻縮手縮腳。父親生氣,一鞭子抽過去,抽破了閔子騫的棉衣,從裡面飛出的不是棉花,而是蘆花——蘆花蓬鬆,卻不保暖。

    父親這才知道,後妻善待兩個親生兒子,卻虐待前妻所生的長子,一怒之下要休妻。閔子騫反而替繼母求情:“母在一兒寒,母去三兒寒”,留住後母,也感動了後母。

    這個故事是後人所編,因為春秋時中國還沒有棉花。但可以反應一些基本事實:母親,不管是嫡母還是後母,對兒子有管教之權,是丈夫以外的其他人無法干涉的。

  • 7 # 茗四月石榴紅

    古代是一夫一妻多妾制度。納妾為什麼呢?為子嗣也。為妻分勞也。簡單來說就是納妾絕對不是好色,是為了讓妾承擔妻子(孕育)的辛勞,為了獲得更多(我老x家的)子嗣。

    妾是活子宮,活玩意,生育的(庶出)子是什麼呢?當然是夫主寄存在妾肚子裡的,妻主委託妾生育的,事實上就是妻的兒子啊。

    那麼法理上妻是諸子之母,道德上則約束為母慈子孝(假的)。

    魏晉之前,庶孽被當做婢僕對待,夫婦聯姻是兩個家族的聯盟,自然絕不會有主婦善待庶子的要求。但雖然習俗不要求,卻有道德獎勵。就是善待庶子被稱為“賢”。

    明清時期,道德獎勵逐漸變異成“道德綁架”,這時候善待庶子成了習俗要求。好玩的是並沒有很多人主動這麼做。在這點上正妻們一概是“只要我沒有道德,就沒人能綁架我”。

    除了被洗腦太嚴重,主動追求“賢惠”的,或者沒自己兒子的,或者“閒良”名聲獲益更大的,正妻收拾庶子那絕對花樣百出。冷漠對待,當你死人,沒事叫來罵一頓打一頓都在妻的權力範圍。生活剋扣,教育缺失都是正常現象。受了虐待的庶子呢?反抗就是不孝,不孝就不是人言情小說的庶子逆襲根本不可能。

    尹繼善官居一品還不是得跟嫡母下跪?自己親孃還不是站著伺候?

    唯一能約束嫡母的是夫主,婆母,也就是法理上比嫡母身份高的那幾個。但是因為庶子被冷待而斥責正妻,那叫寵妾(庶)滅妻,要被道德亂箭齊發的

  • 8 # 歷史畫中人

    眾所周知中國古代的婚姻制度是一夫多妻制,但其實一夫多妻制在世界都很普遍,而中國古代的婚姻制度更嚴謹的說是一夫一妻多妾制。

    在中國古代有很多達官貴人有後宮佳麗,別看這些人風光無限,但其實在其中妾和正妻的區別還是很大的,其中最大的區別就是生出的孩子在待遇和繼承方面差別巨大。

    嫡子和庶子的區別

    所謂嫡子就是由正妻所生的孩子,而庶子則是妾室所生的孩子,那麼嫡子和庶子之間的區別有多少呢?

    古代是一個男權的社會,這麼多年以來實行的都是一夫一妻多妾的社會制度,正是因為如此才會出現了嫡庶之間的區分,根據中國立嫡立長的傳承法則,嫡子有優先繼承家產的特權,而庶子只能繼承到一小部分。

    但是,即使是嫡子也有嚴格的嫡長子繼承製,所謂“立嫡以長不以賢,立子以貴不以長”說的就是這個意思。嫡次子哪怕同為嫡子,也要受到嫡長子的壓制,這種方法可以有效地降低兄弟幾人因為家產的事情而大打出手。

    另外,如果正妻始終沒有生下嫡子的話,那麼也可以從其他妾室的孩子中挑選一個合適的繼承人。不過嫡庶有別以及嫡長子繼承製在唐宋時期比較嚴格而已,到了明清時期大家對此已經不是太在乎了。

    不過嫡庶有別以及嫡長子繼承製的影響下,嫡長子本來就有著得天獨厚的優勢,而作為庶子,即使你很有才能,也很難有出頭之日。

    在男權社會中,一個庶出的人在先天就已經落後了一大截。

    嫡出與庶出,同父異母差距大

    說到嫡出和庶出,實際最為關注的就是他們母親在家中的地位。儘管他們身體裡流著同樣的血液,父親是同一個人,但由於母親的不同,地位也發生很大改變。其中最為重要的一點,在於家中妻子所生的嫡子,才有繼承家業的繼承。而作為妾室和外室所生的孩子,儘管也被尊稱為少爺,但實際上沒有繼承權,甚至連分家產都不可參與。

    但反觀嫡子就不一樣了,他們不僅可以繼承父輩的大部分家產,若是家中有爵位,也是依照嫡子繼承製度。當然,不乏會出現嫡子數量多的現象,由此也衍生了一種新的制度——嫡長子繼承製。也就是無論嫡子數量多少,繼承權都將交於嫡長子手中,這一點在古代通用。無論是皇室還是普通百姓家庭,都是可以說的通的。

    除此之外,歷史上還會出現一種尷尬現象,那就是妻子死後再續絃,出現了繼妻現象。倘若這兩位妻子都有生下嫡子,又該如何去算呢?實際處理方法很簡單,對於小妾扶正,庶子變成嫡子,在家族中是不認可的。所以通常來講,無論是否有繼妻,嫡長子都是家中最尊貴的那個兒子。

    古代庶子以嫡母為母,嫡母怎麼對待庶子呢?不好好對待的話有約束嫡母的條例嗎?

    庶子無法約束嫡母。

    因為,庶子根本逃不出嫡母的管控。

    中國古代是講嫡庶之別的,小妾的孩子向嫡母叫母親,歸於嫡母名下,給嫡母養老送終。

    古代姬妾的多少,由男人的經濟地位來決定。三妻四妾這一現象就是描述古代的一夫多妻制度,可是由於當時的環境與男人的花心,導致了很多的問題與悲劇。

    在古代女人地位本就低下,何況是妾,沒有一點尊嚴。只是被當作所有物而非妻子,正妻有權力管教,甚至隨意打罵妾所生的子女,叫庶子或庶女。他們是沒有任何家庭財產繼承權的,嫡母殺死做為庶子生母的妾或姬,庶子不得反抗迕逆嫡母的行為,不得向官府告發生母之冤。

    在古代的繼承製度中,嫡子和庶子的區別很大,往大了說皇位的繼承一般都是交給嫡子,庶子只能做王爺。往小了說嫡子可以繼承家裡大部分家業,庶子只能一個騾子一匹馬自力更生。

    結語:

    中國嫡子為尊的觀念也傳播到了東亞文化圈的其他國家,最典型的例子便是北韓李氏王朝。那個時代,社會等級制度非常森嚴,除了王族和宗室外,庶出的子女要把嫡出的子女當作主人對待。可見,中國在輸出先進文化的同時,也傳播出去了一些糟粕的觀念。

  • 9 # 猴格大人

    中國自古以來都強調以孝治天下,天地君親師,就是壓在每個人頭上的五座大山,父母親長位列第四,所以,庶子受嫡母的磋磨、只要不是太過分,一般都沒辦法反抗的。

    當然,不只是庶子,而是所有子女,包括繼子女、庶子女、嗣子女等等,在父母面前都要恪守孝道。

    也就是說,在父權社會里,只要是父親的配偶,不管她是原配嫡妻,還是繼妻,身為父親的兒女,不管是原配所生、繼室所生、妾室所生、過繼來的,都要尊敬、孝敬父親的配偶。

    像影視劇中演的原配嫡子女在繼母、得寵庶子女在嫡母面前趾高氣揚、大喊大叫那種,是不可能存在的,一個不孝就告得你翻不了身,嚴重的還會喪命。

    因為孝道,身為父親的配偶——即母親,在法律上享有對所有子女——包含繼子女(這是針對繼妻存在的原配嫡子女)、己子女、庶子女、嗣子女的教令權、主婚權、立繼權,以及父親死後對大家庭的財產管理權等等。

    只要在父親配偶的位置上,母親可以因為兒子(包括繼子、己子、庶子)獲得誥命來母憑子貴,享受諸子女對她的贍養權,所有諸子都有奉養她的責任和義務。

    當母親(含原配嫡母、繼室嫡母)去世後,所有子女都要為她服喪,做官的兒子(包括繼子、己子、庶子)還要丁憂。

    如果遇到有孩子敢不孝,去打罵、毆殺母親時,後果是很嚴重的。

    唐宋律法規定:

    子女辱罵祖父母、父母的,判處絞刑;

    毆打祖父母、父母的,斬首;

    誤殺祖父母、父母的,流三千里;

    打傷祖父母、父母的,徒三年。

    如果子孫因為違反長輩教令被打殺,祖父母、父母要受什麼懲處?

    毆殺子女,徒一年半;

    用兇器殺害子女,徒二年;

    故意殺害子女,各加一等,分別為徒二年和二年半。

    這時候,繼母、嫡母(包括原配、繼室,針對庶子論)、慈母、養母,和親母在刑律上才存在一定區別,為什麼有區別?

    因為繼母(嫡、慈、養)和繼子(庶、養)之間沒有血緣關係,儘管他們之間存在母子倫理,但在律法上,仍然會較親母打殺親子重一等(也只是重一等)。

    在孩子違反母親教令時:

    親母毆殺親子,徒一年半;

    繼母(嫡母)毆殺繼子(庶子),加一等,徒二年;

    親母用兇器殺親子,徒二年;

    繼母(嫡母)用兇器殺繼子(庶子),加一等,徒二年半。

    孩子沒有違反教令的情況下,還去故意殺害時:、

    親母徒二年;

    繼母(嫡、慈、養)加一等,徒二年半;

    親母用兇器殺,徒二年半;

    繼母(嫡母)用兇器殺,加一等,徒三年。

    明朝律法規定:

    子孫以及妻妾毆打祖父母、父母,要判處斬首;

    殺害祖父母、父母,判處凌遲處死;

    誤殺祖父母、父母,杖一百、流放三千里;

    打傷祖父母、父母,杖一百、徒三年。

    子孫因為違反教令被祖父母、父母採用過激手段毆殺,尊長只被判處杖刑一百;

    如果是故意殺害子女,則被判處杖刑六十、徒一年;

    嫡母、繼母、慈母、養母,則都要在親母的基礎上加一等,杖刑之外,徒一年半

    從律法看,身為子女的,殺傷父母尊長,處罰一直都很重;而反過來時,父母尊長殺傷子女卑幼,處罰則相對較輕,不管是故意的還是無意的。

    所以,回到題目,身為母親(含嫡母、繼母等等)的,只要沒有違背倫理啥的,只是私下搞小動作磋磨子女,子女就只能忍受了,攤手。

    看看律法,即便是母親(含嫡母、繼母等等)故意殺害子女,也不過是杖刑加徒刑,但你卻失去了寶貴的生命,可見父母尊長有多麼的高高在上。

    就是這樣。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網紅臉都有哪些特徵,為什麼男生都喜歡網紅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