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魁哥說歷史
-
2 # 韶華傾夢
黃初七年,僅在位七年的魏文帝曹丕逝世於洛陽,年僅四十歲。在臨死之際,曹丕緊急召曹真、陳群,以及司馬懿等三人前來受領遺詔。也就是說,在最初的時候,曹丕是打算讓這三人作為輔政大臣來輔佐曹叡的。
而就在這時,徵東大將軍曹休來到曹丕的寢宮前問安。而曹丕得知是曹休後,才臨時把三人變為四人。或許,曹丕的臨時起意,也是為了妥當,鞏固曹氏政權。
正言間,內侍奏徵東大將軍曹休入宮問安。
曹操對司馬懿防而無大用,曹丕對司馬懿且防且重用。那麼,曹丕留下的四位輔政大臣,其他三位為什麼沒有能夠及時地阻止司馬懿奪權呢?主要有三大原因。原因如下。
其一,曹真等三人去世的時間比司馬懿早。曹丕是一個文武雙全的皇帝,其在文學道路上不僅有很深的造詣,就是在行走打仗方面,曹丕也有不俗的表現。其在位期間,不僅平定青徐等州的割據勢力,還平定了鮮卑,匈奴等叛亂,完成了北方發統一。
可以說,這麼英明的皇帝,其對輔政大臣的選擇是有一定的標準的。在文官方面,陳群的表現可圈可點,其提出了“九品中正制”為曹魏的人才選拔做出了巨大的貢獻,而且其制定的《魏律》更是重要。而司馬懿作為曹丕的謀士存在,為曹丕爭奪世子之位出了很多力。
而武將方面,曹丕則選擇了曹氏子弟,一是放心,二是為了鞏固曹氏政權。但可惜的是,陳群在公元237年去世;曹真在公元231年病逝;而曹休更早,在公元228年就去世了。
司馬懿發動的高平陵政變是在公元249年,這離三人去世的時間還遠在呢。相隔將近一二十年,三人怎麼防著司馬懿。
其二,司馬懿在曹丕和曹叡在位時期是一副忠臣的表現。曹丕和曹植爭奪世子之位的時候,曹丕每次請教司馬懿時,都是“每與大謀,輒有奇策”。也正是因為這樣,曹丕才不斷地重用司馬懿。而這個時間點,司馬懿和陳群、吳質,朱鑠等並稱為“四友”。
而到了曹叡在位的時候,在外有著諸葛亮這一位強敵環視,曹叡更是倚重司馬懿。畢竟,輔政大臣中的曹真多次進攻漢中無果;而曹休也在進攻東吳的時候,被陸遜於石亭一帶擊敗;陳群而強在文政方面。
這麼一來,只有司馬懿才能夠和諸葛亮打個你來我往。而且,司馬懿在這一時期的表現,的確是一副忠臣的樣子。所以,司馬懿才得到曹真等人認同。
忽班部中閃出大將軍曹真奏曰:“不可。文皇帝託孤於臣等數人,是知司馬仲達無異志也。”
其三,司馬懿壽命長,且為曹爽所逼迫。在四個輔政大臣中,只有司馬懿的壽命是最長的。也正是因為壽命長,司馬懿才連續輔佐了曹操、曹丕、曹叡,以及曹芳等四朝皇帝,當真算得上是元老級人物。
而且,到了曹真和曹休等曹氏子弟死亡之後,接過他們重任的卻是曹爽,而曹爽卻是囂張跋扈,其不僅得罪了司馬懿,更是讓曹魏眾臣所怨恨。所以,被曹爽等人逼迫之後,司馬懿開始為自己,以及為司馬氏家族所考慮。
所以,在正始十年的時候,突然發起高平陵事變,一舉奪得曹魏政權,開始了司馬氏家族時代。
-
3 # 梁良公子影評
看過《三國》的朋友都知道,曹丕英年早逝,40歲的時候就死了。
歷代皇帝死的時候,肯定會託孤,因為他的孩子曹睿才不過23歲。
論狡詐,曹操乃一代奸雄,曹丕可謂得他親爹的真傳,在懷疑別人這地點上,他比他爹有過之而無不及。
就可惜他眼光不行,當然他選錯了司馬懿。以至於司馬懿等了23年之後,終於發動兵變,以曹爽等謀反為名,滅了曹爽三族,奪了曹家的兵權。
為什麼他看人眼光不準呢?這要追溯到曹操在世之時,他為人厲害又長命。
曹操一共有好幾個兒子,所以把位置傳給誰,十分頭疼。這就不如劉備了,不管兒子好不好,他都得傳給阿斗。
曹丕在世之時,已經得了肺疾。據他臨死之前對司馬懿說的,從十幾歲就已經開始肺不好,開始吐血,但為了登上權力之位,一直隱瞞,連曹操都不知道。
其實作為曹操的兒子,最想坐的太子之位,又不能表現出來。得表現自己聰慧過人,又不能讓曹操覺得自己太過狡詐。
如何拿捏好這個度,最終登上帝位,實在是很難的一件事情。
為此曹丕在曹操的政權之下,活的一點都不輕鬆,甚至可以說多年以來,都十分辛苦,每天苦苦思索、如履薄冰,殫精竭慮。
死後託孤時,他命曹真、陳群、司馬懿和曹休為託孤大臣。
司馬懿是什麼樣的狠角色?曹操看的很明白,只可惜人終有一死,他曾經對曹丕說,司馬懿非人臣也,將來必定會干預曹家的事。
問題是,當時太子之位一直搖擺不定,曹丕如果不依靠司馬懿,根本繼承不了皇位。
比如最慘的一次,有人要刺殺曹操,四面點火,只等著曹操從鳳凰樓裡衝出來,就斬殺他。但是曹丕救父心切,衝向前頭去救他,第二天曹操卻說,誰跑最前,極有可能就是內賊。
如何消除父親的疑心,那個時候司馬懿的確給了曹丕極大的助力,最後曹操斬了幾百個那天晚上衝向前去救他的官員,獨獨放過了曹丕。
曹丕臨終託孤之所以重用司馬懿,除了當年的舊情之外,無非是因為,曹操死後曹丕還有很多兄弟在世,他怕自己的兒子年幼,才23歲,鎮不住這些叔伯們。
歷史動人之處在於,當時的問題,過後來分析倒是很容易,但當時身處在那樣的位置,曹丕所作所為,真的已經是對他而言最合理最好的抉擇了。
人的生命不受老天爺控制,比如曹丕死後,曹睿登基,在指揮作戰方面鎮定自若,並不輸給他爹。
大家還有印象嗎?曹丕三次伐吳,可是次次都無功而返。最可憐的是?曹丕死後不過才數年,曹休和曹真就先後病死。這就導致權力更重的傾斜向司馬懿了。那個時候,蜀國和吳國又攻曹頻繁,可以說是內憂外患。曹睿倚重司馬懿,也是自然而然的事。
可憐的是曹魏在三國之中,算是國土最大和人口最多的,但因為出了個司馬懿,卻是最早亡國的。
-
4 # 江湖小曉生
曹丕給曹叡留下了3個人來抗衡司馬懿,分別是曹真、陳群和曹休。曹真是曹操的義子,和曹丕是一個輩分的人,也是曹叡的叔叔輩。
曹休是曹操的族子,也是曹丕這一輩的人。陳群則是九品中正制的發明者,他跟老曹家沒什麼親戚關係。
我們會發現曹操其實有不少有出息的兒子,可是曹丕一個不用,反倒是用了曹真、曹休這樣不怎麼親的親戚。畢竟曹操的親兒子是有繼承權的,曹真曹休這些人沒有繼承權。
有意思的是,這三個輔政大臣,全都死在了司馬懿的前面。司馬懿雖然歲數大,但是人家活得久啊。所以就沒人可以阻止司馬懿奪權了。
曹真比司馬懿地位要高,實力也強,可惜死的早。看電視劇的時候,我們會發現曹真被描繪成了一個百戰百敗的孬種將軍,反倒是他兒子曹爽成了一個聰明勇敢的將領,其實這種理解是錯誤的。
曹真在曹魏軍中絕對是戰神級別的人物,早年跟隨曹操,成為他的義子,因為作戰勇猛,所以成為了虎豹騎的統帥,也就是特種部隊的最高將領。
諸葛亮圍祁山,南安、天水、安定三郡反應亮。帝遣真督諸軍軍郿,遣張郃擊亮將馬謖,大破之。安定民楊條等略吏民保月支城,真進軍圍之條謂其眾曰:“大將軍自來,吾願早降耳。”遂自縛出,三郡皆平。真以亮懲於祁山,後出必從陳倉。乃使將軍郝昭、王生守陳倉,治其城。亮果圍陳倉,已有備而不能克。增邑,並前二千九百戶。---《三國志》
劉備攻打漢中的時候,曹真跟隨曹操前去對抗,立下了戰功。等到曹丕上臺以後,曹真的實力逐漸彰顯了出來。
曹真被曹丕封為鎮西將軍,總領雍涼地區的所有軍務。此後又被加封為上軍大將軍,成為曹魏集團的最高軍事統帥之一。
曹真在西北地區,曾經打破羌胡聯軍,平定河西戰亂。隨後在曹丕的命令下,率兵南下,包圍江陵城半年有餘,擊敗了吳國大將孫盛。被提拔為大將軍。曹丕去世以後,曹真也就成了輔政大臣之一,實際上是輔政大臣中地位最高的一個。此後他帶兵長期在西北地區對付諸葛亮,曾經兩次擊敗過諸葛亮。曹真派遣張郃攻佔街亭,大破馬謖的蜀軍,他自己則在斜谷擊敗了趙雲的偏師。後來曹真又推薦郝昭鎮守陳倉,修築城牆,使得諸葛亮無功而返。可惜這些功勞在電視劇裡都給了司馬懿。此後曹真被封為大司馬,可惜的是這個時候曹真忽然病死了,他死於公元231年,而司馬懿當時才不過53歲,正當壯年。
曹休地位也比司馬懿高,實力也不弱,可惜死得早。曹休是曹操的族子,也不是電視劇裡形容的那種草包。曹操在兗州起兵的時候,曹休前來投奔,得到了曹操的信任,在特種部隊虎豹騎中擔任宿衛。
劉備攻打漢中的時候,曹休被任命為騎都尉,前去輔佐曹洪進軍漢中。曹操對曹休十分信任,在出徵前曾告訴曹休,他雖然名為參將,實際上就是主帥,就連曹洪都常常將軍權委託給曹休。也就是說進軍漢中的這支軍隊,實際上是聽從曹休調遣的。此後他果然帶著大軍擊敗了劉備部將吳蘭,逼退了張飛的軍隊。曹丕稱帝以後,曹休接替了夏侯惇,被封為鎮南將軍,駐守在汝南抵抗南方的孫權。孫權多次出兵,都被曹休擊敗,因此曹休被封為揚州刺史。夷陵之戰後,曹丕分三路大軍親征孫權,曹休被任命為徵東大將軍,是東路大軍的主帥,帶領張遼、臧霸等人。
曹休早就想要渡江突襲吳國軍隊,奈何曹仁這邊戰敗,曹真圍住江陵城卻沒能打下來,所以曹休這邊的計劃也就擱淺了,此後曹休被封為揚州牧,長期在南方防備孫權。
帝徵孫權,以休為徵東大將軍,假黃鉞,督張遼等及諸州郡二十餘軍,擊權大將呂範等於洞浦,破之。拜揚州牧。明帝即位,進封長平侯。吳將審德屯皖,休擊破之,斬德首,吳將韓綜、翟丹等前後率眾詣休降。增邑四百,並前二千五百戶,遷大司馬,都督揚州如故。---《三國志》
曹丕去世以後,也讓曹休成為輔政大臣之一,曹休在皖城擊敗了吳國大將審德,並且收服了吳國將領韓綜、翟丹等人。因此被曹叡加封為大司馬,成為曹魏軍隊的最高統帥。
曹休的地位到這個時候已經高於司馬懿了,可是石亭之戰中,曹休忙著建功,結果被陸遜等人打得潰不成軍,因此含恨而終。
曹休死的時候是公元228年,這一年司馬懿才50歲,一點也不顯老。所以他還有大把的時間熬死曹丕留下的這幫輔政大臣。
陳群完全不是司馬懿的對手,而且死的還早。陳群是潁川陳氏子弟,好歹也是士族集團中的一員。劉備做豫州刺史的時候,陳群曾經給他打過工,後來劉備強行要去徐州,陳群苦勸不聽,最終兩人分道揚鑣。
此後陳群投靠了曹操,被曹操封為司空西曹掾屬。曹操建立魏國以後,陳群被封為御史中丞,主導了曹魏法令的制定。
明帝即位,進封潁陰侯,增邑五百,並前千三百戶,與徵東大將軍曹休、中軍大將軍曹真、撫軍大將軍司馬宣王並開府。頃之,為司空,故錄尚書事。---《三國志》
曹丕登基以後,陳群擔任尚書僕射,由他頒佈了九品中正制這種用人制度,成為了中國歷史上非常重要的選官制度。
陳群在地位上雖然比較高,相當於曹魏丞相了,可是他始終都是文官出身,沒有機會接觸到兵權。所以說陳群是四位輔政大臣中,最特殊的一個。
他深得曹丕的信任,是治國之才,可是當時三國處於亂世。一個沒有軍權的人,是很難在三國生存下去的。
陳群就算活到了司馬懿奪權的那個時代,他也改變不了什麼。公元237年,陳群去世,司馬懿這一年58歲,對他來說還不算太老。
總結:活得久真的很重要。一個人一輩子永遠不知道會在什麼時候走運,有些人少年成名,可是英年早逝。有些人蟄伏了一輩子,到了老年居然一舉成名天下知。
司馬懿在少年、青年、中年都蟄伏著,事事小心翼翼,唯獨到了晚年的時候,才彰顯出自己的野心來。他先後熬死了曹操、曹丕、曹叡三代曹魏帝王,也熬死了曹真、曹休、陳群這三位輔政大臣,這才奪取了最終的權力。
參考資料:《三國志》
-
5 # 黑水布衣
防備?怕是小說和電視劇看多了吧,從當時來看,曹丕根本沒有防備司馬懿,而那時的司馬懿也沒有任何奪權之心。
別和我說什麼“三馬同食一槽”這種典故,陳壽是西晉人,美化一下西晉高祖也是可以理解的。
從曹丕這方面來看,他根本沒有防備司馬懿,理解很簡單,如果要防備他,為何讓他當輔政大臣?曹丕是信任司馬懿的。他為世子時,司馬懿曾任太子中庶子,並替曹丕出了不少主意。可以說為曹丕成為世子立下了大功,在他登基後,司馬懿也是鞍前馬後的操持國事,曹丕對司馬懿是十分信任的。
從輔政大臣這邊來看,曹真是中軍大將軍,名將;陳群是“九品中正制”的設計者;曹休是徵東大將軍,代表地方;而司馬懿資歷最淺,也是排名最後的,雖任撫軍大將軍,但在軍中無威望,朝中也無勢力。這些人是不會把司馬懿放在眼裡的。
從司馬懿這邊來看,司馬懿自己當時也沒有奪權的想法。很簡單,在亂世要奪權必須在軍中有資源,可惜在曹操時期,司馬懿的角色算是個幕僚;在曹丕時期,他更多也是擔任行政和後勤工作。
司馬懿真正的崛起其實是在魏明帝曹叡時期,曹叡繼位後,就把四大臣的權給奪了(明升暗降),除了陳群外,其他三人都打發到軍事重鎮鎮守去了。太和元年(227年)六月,司馬懿駐紮宛城,加督荊、豫二州諸軍事。從此開始,司馬懿才在軍事上大有作為,在軍中樹立的威望。
而事實證明,曹家三代對於司馬懿都是信任的,曹叡死前,再次將司馬懿任命為顧命大臣,若不是曹爽欺人太甚,司馬懿未必會搶班奪權。
當然,歷史有時無法預測,曹丕留下的四大臣,很快一一死去,而司馬懿熬過了這些人,這也是天不保佑曹魏了。
-
6 # 百代千秋史
其實這裡有以下兩個問題:
問題一:曹丕臨終前留的人是為了防備司馬懿的嗎?
問題二:司馬氏為什麼能夠奪權?
接下來,逐個回答。
(三曹雕像。不過,從政治理念和實踐看,曹丕與其父太多地方是相反的。)
問題一:曹丕臨終前留的人是為了防備司馬懿的嗎?我認識不是;如果說到 “防”,那也是防陳群和司馬懿二人。
根據陳壽的《三國志》,曹丕臨終前命鎮軍大將軍陳群、中軍大將軍曹真、徵東大將軍曹休、撫軍大將軍司馬懿受領遺詔,共同輔佐嗣主曹叡。
首先,從家世看。四人之中,兩個是曹家的,這個可以理解,兩外兩位是異性的,如果說防,怕是也防陳群吧。
(陳群畫像。潁川豪族的代表。)
另外,再從曹丕的執政理念和實踐看。曹丕在人事路線、治理方式和社會風尚等等,都與其父完全相反。在人事路線上,曹操“唯才是舉”,這在他三次的“求才令”中有完整體現;而曹丕即位不久,就接受陳群的建議,推行“九品中正制”,“德望”的權重日益提升。在治理方式上,曹操重刑,曹丕即位後於黃初二年(221年)頒佈《日食勿劾太尉詔》,以革除無辜歸咎股肱大臣的弊端;次年(222年)頒發《禁誹謗詔》和《百官不得干預郡縣詔》,以改變相互誣告與朝臣頤指的世風,從上可見,曹丕重的是“人治”。在社會風尚方面,曹操厲行節儉;而曹丕在黃初四年(223年),在原來漢室樂舞的基礎上制禮作樂,朝堂之上宗廟之中演奏起正世樂、迎靈樂、武頌樂、昭業樂、鳳翔舞、靈應舞、武頌舞、大昭舞、大武舞。僅此一點,可見已經不是崇尚節儉的路線了。
(司馬懿畫像。河內豪族的代表。)
以上還不算,在黃初元年(220年),曹丕下令恢復太學,建立儒家思想教育機構,傳播儒家經典。後又對經學典籍進行收集和整理,鼓勵士人學經注經發展文化事業。
綜上曹丕重儒。我們再來具體看,陳群,“潁川許昌人。其祖父陳寔,父親陳紀,叔父陳諶,於當世皆負盛名。”陳群是潁川豪族,司馬懿是河內豪族。儒家,是豪族大家所信奉和崇尚的,所以從精神氣質上,曹丕與陳群、司馬懿倒是更契合。
以上,從價值觀和理念上看,曹丕更親近陳群和司馬懿,所以,不會防;如果防,那是防二曹、防他父親的意識形態復歸。
(曹丕的畫像。他即位之初,恢復了太學,又對經學典籍進行收集和整理。而他的父親更多的是法家的理念和路線。)
綜合上述觀點,曹丕安排四人輔政,更多的是家世與執政理念的權衡,所以,他的人事安排不是要防司馬懿的。
問題二:司馬氏為什麼能夠奪權?
對於這一點,曹丕是有直接貢獻的。因為他為了集中皇權,開始削奪藩王權力。曹魏藩王的封地時常變更,沒有治權和兵權,舉動受到嚴格監視,形同囹圄。這個政策無疑矯枉過正了,雖然吸取了漢朝諸侯國作亂的教訓,卻留下隱患,導致宗親勢單力薄,日後無力阻止外臣奪權。為司馬氏奪權提供了客觀條件。
(曹丕在位時,由陳群設計的九品中正制。用人權從地方收歸了中央,但也導致魏國的統治實權逐步被士族壟斷。這簡直為司馬氏這樣的豪(士)族奪權敞開了大門。)
司馬懿之所以能奪權成功,不僅是司馬氏對曹氏的奪權,更多的是豪族對寒族的奪權。因為血統的緣故,哪怕三代、四代,曹氏的繼承者仍然改變不了寒族的血統,因此與豪族的矛盾不可避免。而司馬氏是非常典型的豪族代表。正因為陳群所設計的九品中正制,曹魏政權的實權開始從寒族手中慢慢滑向豪族。這就是司馬氏奪權的階層基礎。
再加上曹爽這樣的無能無德之輩,為司馬懿送上了“神助攻”。司馬氏想不奪權都難啊。
-
7 # MrHui2242065083
因為這幾人不是來防備司馬懿的,是輔佐曹叡處理政務的。曹叡繼位的時候是23歲的年輕人了,已經成年根本不是權臣能夠控制的。只是年輕缺乏點政治經驗,需要朝中有威望和能力的大臣來輔佐,再加上曹叡天資聰慧極有城府,所以明帝一朝權力牢牢掌握在皇帝手中,所以曹丕不是託孤只是安排得力的人手幫助自己的兒子處理軍政而已。但是他做夢也沒有想到自己的兒子居然會如此短命,會死在司馬懿前面,要知道司馬懿可是比曹丕還大幾歲。
真正需要託孤的其實是曹叡。曹叡臨終時繼承人曹芳才年僅8歲,根本無法處理政務,只能安排朝中重臣輔政。曹叡一開始安排的是以燕王曹宇、領軍將軍夏侯獻、武衛將軍曹爽、屯騎校尉曹肇、驍騎將軍秦朗共同輔政。從這份名單裡可以看出輔政的都是曹家人,而司馬懿是被排除在權力中心的,說明曹叡心裡對於以司馬懿為代表計程車族階層還是非常警惕的。
但在近臣劉放、孫資的讒言下,曹叡最後又改了主意,改為曹爽和司馬懿共同輔政。這就出了問題,一般來說兩名輔政大臣的資歷威望和能力都要差不多,才可以起到相互制約相互監督的作用,不至於出現一家獨大進而威脅到皇權。但曹爽和司馬懿完全不是一個等量級,後來的事實也證明了曹爽壓根就不是司馬懿的對手。更為要命的是雖然曹爽在輔政期間也是驕橫跋扈儼然一幅權臣的做派,但他畢竟是皇室宗親,再怎麼樣也不可能改朝換代,但權力一旦落入司馬氏之手就不好說了。結果司馬懿以退為進暗中積蓄力量,一個高平陵之變不僅送了曹爽及其黨羽的命,也使得曹魏江山逐步落入司馬氏之手。
回覆列表
古代皇帝託孤,一般都會指定最少兩個,多達四個,甚至六個輔政大臣。他們安排這麼多輔政大臣,最主要的目的是避免一家獨大,變成權臣,威脅到少主。
公元226年五月,魏文帝曹丕病重,他開始交代後事,令太子曹叡登基為帝,並指定了司馬懿、中軍大將軍曹真、鎮軍大將軍陳群、徵東大將軍曹休為輔政大臣四個輔政大臣。按照道理來說,曹丕臨終前,安排了四大輔政大臣,司馬懿只是其中的一個,很難做大,更別提架空魏帝,取而代之了。
但是司馬懿最後在高平陵之變,一舉除掉政敵大將軍曹爽,獨攬大權,他的兩個兒子司馬師、司馬昭也相繼成為炙手可熱的曹魏權臣。這是為什麼呢?原來曹丕指定司馬懿、曹真、陳群、曹休四人為輔政大臣,就是讓他們四人之間互相監督。想當年,曹操曾告誡過曹丕,司馬懿有“狼顧之相”,要非常注意。
因此,曹真、陳群、曹休三人便是曹丕留下防備司馬懿反叛的三個重要大臣,本來萬無一失,但是這三人卻都死在了司馬懿前面,而後輩曹爽又不是司馬懿的對手,才讓司馬懿鑽了空子。下面分別分析一下,這三人都是哪一年,如何去世的?
陳群,公元237年去世
陳群,字長文,潁川人,魏晉南北朝選官制度“九品中正制”的主要創始人。出乎意料的是,陳群早年還是劉備在豫州時的別駕,後脫離劉備改投曹操,此後平步青雲。在曹丕建立曹魏後,陳群歷任尚書令、鎮軍大將軍、中護軍、錄尚書事等職位。在曹丕駕崩後,他接受遺詔輔佐小皇帝曹叡。
陳群歷仕曹操、曹丕、曹叡三人,兢兢業業,竭忠盡職,為曹魏政權的穩定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他於公元237年因病去世。
曹真,公元231年去世
曹真,本名秦真,字子丹,曹操的三大養子之一,在夏侯、曹氏二代宗親將領之中,曹真是非常出色的,位列宗親八虎騎之一。在魏文帝曹丕稱帝后,曹真拜為鎮西將軍,負責鎮守西北邊境。諸葛亮第一次北伐、第二次北伐,遇到曹真的抵禦,鎩羽而歸。諸葛亮是當時最出色的軍事家之一,用兵如神,卻兩次受挫於晚輩曹真,這說明曹真謀略不次於諸葛亮了。
曹丕病重時,接受遺詔,成為四大輔政大臣之一。在魏明帝曹叡登基後,曹真被拜為大將軍,達到了個人事業的巔峰時期。不幸的是,在公元231年,曹真因討伐蜀漢失利,羞愧之下,因病去世。
曹休,公元228年去世
曹休,字文烈,三國曹魏將領,曹操族子,早在曹操起兵討伐董卓時,他就投奔在了曹操的麾下。曹休作戰勇猛,深受曹操喜愛,被曹操稱為“千里駒”。下辨之戰,曹休識破張飛計謀,擊敗並斬殺吳蘭等三員蜀將。他是曹丕託孤時的第四人,常年與東吳作戰,多次擊破吳軍,屢立戰功。
他最高官職是大司馬,封長平侯。但是在公元228年,曹休在石亭之戰中立功心切,遭到大敗,上書皇帝謝罪。魏明帝曹叡不但沒有怪罪,反而派人安慰,但是曹休自認為自己有過失,慚愧不已,不久背上毒瘡發作去世。
結語
曹丕在臨終前,為兒子曹叡安排了四個輔政大臣,這四個人,兩個曹氏宗親(曹真、曹休),兩個外姓大臣(陳群、司馬懿),其中曹真、曹休掌握兵權,而陳群、司馬懿兩人屬於文官。
這四人屬於同一個時期的,四人歲數應該差不多,去世時間也應該差不多。他們四人都是魏文帝曹丕留給兒子曹叡的輔政大臣,曹叡熟悉國家大事,掌握曹魏大權之後,這四個輔政大臣的使命也就完成了,該退隱,坐等入土了。
但是意外出現了,228年曹休去世,231年曹真去世,237年陳群去世,當年的四大輔臣只剩下司馬懿一個人孤零零地活著。公元239年,年僅36歲的曹叡英年早逝,司馬懿61歲高齡,卻正當壯年。
司馬懿服役超齡了,在輔佐曹叡之後,就應該退休了,但是他還在工作,輔佐曹芳。雖然司馬懿受到大將軍曹爽的排擠,但是他學生黨羽遍佈朝廷,勢力非常龐大。直到公元249年,71歲高齡的司馬懿抓住曹爽及皇帝曹芳給魏明帝曹叡掃墓的時候,發動高平陵之變,掌握大權。
此時,如果曹丕留下的其他三個輔臣在世,是不會坐視不管的,一定會制止的。但是陳群、曹休、曹真三人都死在了司馬懿前面,只怪司馬懿太長壽了。
有人對此總結道:司馬懿最厲害的不是才能,而是身體好,曹操死了,他沒死,曹丕死了,司馬懿正當壯年,曹叡死了,司馬懿還沒死,最後熬死了曹操、曹丕、曹叡祖孫三代,掌握了曹魏大權,奠定了司馬家族的千秋霸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