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打罵和溝通,你會選擇哪一種方式來教育你的孩子?
4
回覆列表
  • 1 # 爾雅休養札記

    龍生九子,各有不同。孩子天生的性格也是各不相同的,父母只有足夠了解自己的孩子,才能實現與孩子的有效溝通。

    教育家陳鶴琴曾說過:“家庭教育必須根據兒童的心理才能行之有效,若不明兒童的心理而施以教育,那教育必定沒有成效而言。”

    性格並沒有好壞之分,每一種型別的性格,都有好的一面,也有壞的一面。

    父母在與孩子的溝通和教育中,要懂得揚長避短、因“格”施教。

    孩子常見的性格型別活潑型

    優勢:

    這類孩子性格開朗、活潑好動、愛說愛笑,在和朋友一起時,他們是最活躍的那個孩子,也是笑得最大聲的那個孩子;

    他們的思維活躍、反應敏捷,擁有較強的自我表現和交往能力,語言表達能力也很好。

    缺點:

    這類孩子專注力不強,自制力比較差,做事沒耐心,容易被外界干擾;比較敏感,最接受不了批評。

    他們喜歡邊學邊玩,不喜歡枯燥乏味的事情。譬如,孩子想先看完動畫片或先玩一會兒再寫作業,想邊寫作業邊聽音樂。

    力量型

    優勢:

    這類孩子適應能力強,富有創造性和個性,目標感比較強,喜歡挑戰;精力充沛、堅毅勇敢、敢說敢做、義氣十足,具備領導者的氣質。

    缺點:

    這類孩子是標準的“熊孩子”,性格調皮、專橫、急躁、愛打愛鬧;規則意識較差,不能和同伴友好相處。

    他們很容易叛逆,有自己的想法,總喜歡和別人對著幹。

    完美型

    優勢:

    這類孩子喜歡追求完美,性格溫柔、聽話、善於思考;自制力、專注力比較強,做事有條理、耐心、認真;自尊心強、有主見,凡事心中有數。

    缺點:

    比較固執,很愛面子,自尊心容易受到傷害。

    平和型

    優勢:

    這類孩子偏愛安靜,冷靜細緻,是個很好的旁觀者和傾聽者;遵守規則、喜歡思考、富於想象、善於觀察;專注力強,很聽話,做事比較穩當,不易出差錯。

    缺點:

    喜歡獨來獨往,社交能力弱,缺乏主動性;性格孤僻、膽小、不愛講話,自我表現欲不強,不愛向別人傾吐心聲。

    如何與不同性格的孩子溝通活潑型

    活潑型孩子做事情都是建立在樂趣的基礎之上,父母在要求孩子做某件事或互動的時候,要具有一定的趣味性、遊戲性,如打賭等。

    父母不要強迫孩子做事情,讓他們自己選擇感覺最好的方式,只要高興就好,這樣反而會提高孩子的做事效率。

    這類性格的孩子要多給予讚美和誇獎,遇到挫折時,要告訴他們,自己是父母或老師最在乎的孩子,所以才會格外關注你。

    力量型

    對於這類性格的孩子,在行動上要採用激勵和懲罰的方式,如告訴孩子做完一件事情可以得到什麼獎勵。不要採取直接批評的方式,不要總是講道理,要告訴孩子這樣做有什麼好處。

    語言上要對孩子示弱,讓他們協助自己做某件事情,這類孩子很樂意如此。

    同時,對這類孩子要進行友情培養,營造朋友們協作的機會,使他們體驗到同伴間友誼的樂趣。

    完美型

    這類孩子喜歡遵從科學,不喜歡模稜兩可、毫無根據的說法,有時父母說的話他不一定會聽,如果你說“愛因斯坦……”,他就會很認可。

    父母要尊重孩子的感受,應多表揚、少批評,多和孩子一起探索事物背後的邏輯,培養探索意識和創造意識。

    這類孩子的學習比較輕鬆,但討厭別人打亂自己的計劃,如果不得已的時候,你應該先提前和孩子商量,徵得他們的同意。

    平和型

    這類孩子不喜歡產生衝突,追求和諧、平穩的人際關係,父母可以用請求孩子幫助的方式,來增加互動和溝通。

    父母對孩子要欣賞和理解,千萬不要強迫孩子與人交往,多創造平和的交往機會,讓他們心理上感到安全、自由,避免出現排斥的感受。

  • 2 # 惠風江畔

    教育孩子真正的方法就是在溝通,打罵只會適得其反。

    溝通的方法有:

    第一、忌用過激的語言。

    好的意思就得用好的語言來進行表達,父母的感情和孩子的幸福緊密相連,所以呢,父母親在任何時候都要沉住氣,越是激動的時候,越有可能把不該說的話說出來。

    第二、話不宜多。

    有些父母教育費盡心力,但是效果並不理想,表面上看來他們是在與孩子公開交談,恕不知他們的某些話恰恰是堵住了孩子的嘴巴和耳朵。大家都要體會,越嘮叨越反感。

    第三,語言要感人。

    凡是關係融洽的家庭,能不能交談時,語言都充滿著愛心和親切感,態度和藹;而那種直來直去,不講究方式的語言,用意雖好,也會得到相反的效果。

    第四,尊重孩子的意見。

    第五,給孩子說話的機會。

    不管孩子給你講什麼,你都應該讓孩子把話說完,如果還沒聽孩子的話就發脾氣,是否應該給孩子賠不是,事實證明,給孩子說話的機會是一種成功的育兒方法。

    第六,交流要注意場合。

    和孩子交流感情的時間,最好是在吃飯和睡覺前,這是孩子心情最為平穩的時候。

    總之,教育孩子真正的方法就是溝通,而不是打罵。

  • 3 # 時雨煙

    我是一個寶媽,這個問題,我的觀點是:

    教育孩子真正的方法是:根據孩子自身的個性特徵來,而不是一味的推行打罵或者溝通的方式。

    如果一個完全聽不見話的熊孩子,也根本無法溝通,你還一直說話教育,是否應該改變6一下?適當的不傷害身體的體罰能不能試試呢?

    如果一個本來能懂道理的孩子,做錯了事情,動不動就打,就罵,那也沒有必要啊。

    面對無法溝通的孩子,我更覺得家長應該多反思

    孩子的性格的形成,後天因素遠遠大於先天。一個熊孩子的練成離不開父母的冷漠,或者有不利的家庭環境和社會環境,比如我家這位,以後老爸罵孩子打遊戲,孩子有反駁的證據了:家長反思下,找找熊孩子形成的原因,再來慢慢教育孩子。

  • 4 # 郝珮妤

    記得曾經看過一位英國特級幼兒教師寫的書,她在裡面寫了一個特別頑皮的小男孩,上課總是搗亂。搶小朋友的玩具,欺負比自己小的孩子,毀壞幼兒園的教具,等等等。是一個讓所有人都頭痛的孩子,而且屢教不改。

    這個老師就想了一個辦法。

    她在教師裡設定了一個懲罰角,犯了錯誤的孩子就必須待在懲罰角十分鐘,不能出來。

    所謂的懲罰角就是在教室的一角放一把小椅子而已,沒有什麼特別,甚至是一個很舒適的角落。

    但是老師告訴所有的孩子,這是用來懲罰犯錯誤的人的地方,所以小朋友們誰都不希望去懲罰角。

    每當那個頑皮的小男孩犯錯的時候,老師就把他抱到懲罰角,然後語氣平靜的告訴他他錯在了哪裡。

    當然,開始時小男孩經常被老師抱到懲罰角,每次從懲罰角出來後,小男孩還是我行我素調皮搗蛋。

    但是老師從來沒有打罵過小男孩,也沒有對小男孩置之不理。一但小男孩犯錯,就把它抱到懲罰角。

    大概2個月後,小男孩去懲罰角的次數越來越少了。

    而且,每當小男孩看到別的小朋友犯錯的時候,他也會學著老師平靜的語氣,告訴那個小朋友他錯在了哪裡。

    表情和語調都跟老師一模一樣。這就是教育的力量。

    真正的教育方法可以說就是一種講究方法的溝通。

    教育孩子,不應該打罵,這樣除了對孩子身心有損害外,還會讓孩子以為暴力是解決問題的方法。

    他會把這種方法學會,然後用在他人身上。可能是他今後的同學、同事、愛人、孩子,甚至是他的父母。

    但不講究方法的溝通,對於孩子也沒有效果。

    不是家長足夠耐心和足夠的愛心就可以把孩子教育好,重要的是讓孩子能分辨出對與錯,並堅持對的,改掉錯誤地。

    這才是教育孩子正確的方法。

  • 5 # 濃墨也淡彩

    教育孩子,是天下所有父母的的責任和義務。但多數家長都在愁教育方法,到底怎樣教育?才能使孩子健康成長?如題所說,是打罵還是溝通?

    我的理解是,單純的打罵或單純的溝通都不是好的辦法,應該是兩者相互使用,才能起到效果。

    一、古時就有“棍棒出孝子”之說,放之當代也有它存在的道理。小孩子正是人生觀、世界觀形成的時期,他對外界事物正處於摸索階段,是對是錯,要靠長期的實踐才能認知。這個時侯,“棍棒”就是他認知的標準,只有被打了,才知道這是錯的,今後再遇到同類的問題,才知道怎麼做。

    二、墩墩教誨,能洗滌人的心靈。人為什麼要上學?一是學習文化知識,二就是在老師的敦敦教誨下,學會做人,明辮是非。同樣的道理,家長要經常和孩子溝通交流,為人之道,處世之道,學習之道,一點一點灌輸給孩子。

    三、打罵和溝通是相輔相承的。孩子做錯事了,你感到事態嚴重,一定要進行處罰,並不一定是打罵,還可以用其它方式代替,讓他的身心受到衝擊。處罰過後,一定要進行溝通,讓他認識到錯了,錯在那裡,今後要怎麼辦?

    為人父母,一定要嚴慈相濟,別捨不得打,捨不得罵,嬌生慣養,一味溺愛,是培養不出孩子的,只有兩者相互實施,才能起到效果。

  • 6 # 九月風滿樓

    感覺不存在對誰都適用的標準方法。

    我的方法未必適用你,你的方法也未必適用我。

    那怎麼辦呢?

    有道理不如有效果,就用“小馬過河”的辦法唄。試一下,有效果就保持下去,沒效果就再換個法子,不能一條道走到黑不是?

  • 7 # 輕鬆悟空

    第一,無知的愛就是傷害。以前我總是覺得對待教育孩子的問題必須要嚴格,必要時就應該採取體罰的方式。然而事實卻狠狠的打了我一耳光,因為孩子變得不愛和我說話了,甚至害怕和我在一起。這個時候我才意識到原來是我的愛傷害了孩子。

    第二,溝通可以幫助父母更好的瞭解孩子,促進感情。當我意識到自己的錯誤時,便開始改正,開始學習,我用溝通的方式打開了孩子的心,成為了孩子的朋友,用孩子簡單的思維去幫助孩子樹立好習慣,這樣,才發現原來管教孩子很簡單,只要找對方法就可以了。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現在保留原車牌號到底是多久的有效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