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每日讀書A
-
2 # 龍學創始人劉樹成
"吾日三省吾身"不是再三反省的意思
《破譯論語背後的龍學密碼》新著,把《論語.學而第一》第四章(執法丁章)的"吾日三省吾身……”的本意譯為:
“我(吾)執行法紀,靠主觀的一個“日”常機構一言堂機制,把與此相對的制約機構丶意見基礎上的第“三”統一機制丶意見“省”去,就是行使我(吾)指揮“身”子的工作權力,是要產生腐敗,為人治謀而不忠誠於公道信念嗎?對執法紀,交對立統一的制約機構制約的機制不相信不信任嗎?對我們宣傳的反對專制專斷的指導思想不學習,不習慣嗎?"
-
3 # 陳廣逵
“吾日三省吾身”出自《論語·學而篇》,說此話的是孔子的弟子曾參,不是孔子。
[原文]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
[原文通釋]
曾子說:“我每天常常反思自己:替人謀劃盡心竭力了嗎?與朋友交往守信用了嗎?不按老師的教導去做嗎?”
[註釋]
曾子:姓曾(Zēng),名參(Shēn),字子輿,小孔子四十六歲;曾晳之子,魯華人;他們父子都是孔子弟子。曾參的弟子也尊稱他為“子”。
吾日三省吾身:我每天常常反思自己。日,名詞作狀語,每天。三,多次,虛數,不是實指。省,音xǐng,反省,反思。
為人謀而不忠乎:替人謀劃不忠誠嗎,猶言“替人謀劃不盡心竭力嗎”,再進一步解釋就是“替人謀劃盡心竭力了嗎”。為,音wèi,介詞,替。
傳不習乎:老師傳授的道理不踐行嗎,猶言“不按老師的教導去做嗎”。傳,音chuán,用作名詞,傳授的知識,老師傳授的知識,老師的教導。
[解讀與點評]
曾子是《論語》中多次出現的人物,所以有必要對他予以較詳細的介紹。
曾子(公元前505-前436),姓曾,名參,字子輿,春秋末年魯國南武城(今山東嘉祥縣)人。生於東魯,移居武城,十六歲拜孔子為師,他勤奮好學,頗得孔子真傳。他積極推行儒家主張,傳播儒家思想。孔子的孫子孔伋(子思)師從曾參,又傳授給孟子。可以說曾參上承孔子之道,下啟思孟學派,對孔子的儒學思想既有繼承,又有發展和建樹。他的修、齊、治、平的政治觀,省身、慎獨的修養觀,以孝為本,孝道為先的孝道觀影響中國兩千多年,至今仍具有極其寶貴的社會意義和實用價值,是建立和諧社會的思想道德基礎。
曾參與孔子、孟子、顏子(顏回)、子思比肩被稱為五大聖人。曾子性情沉靜,舉止穩重,為人謹慎,待人謙恭,以孝著稱。齊國欲聘之為卿,他以在家孝敬父母為由,辭而不就。曾子提出過“慎終,追遠,民德歸厚矣”(《學而》第9章)的主張。又提出“吾日三省吾身”(本章)的修養方法。他著述有《大學》《孝經》等儒家經典,有人就用《大學》的基本觀點來解釋《論語》。
唐開元二十七年(739年),追封“郕(Chéng)伯”;宋大中祥符二年(1009年)加封“郕侯”(一作瑕丘候);元至順初年,加封為“郕國宗聖公”;明嘉靖九年改稱“宗聖”。在山東省濟寧市嘉祥縣南建有曾子廟、曾林(曾子墓)。
曾姓後裔均把曾參作為自己的開派祖先。
“吾日三省吾身”中的“三省”是“經常的反思”的意思。“吾日三省吾身”後剛好列舉了三點“省”的內容,仔細揣摩,此“三省”依然是“多次的反思”“經常”的反思之意。
關於“傳不習乎”,有人認為是曾子自己傳授自己實踐,這就要看曾子這番話的背景,看曾子這番話是對誰說的了。一定要注意,“習”字是“見習”“踐行”之意。
曾子可是最聽老師話的人,天天反省自己做沒做到“忠”“信”,有沒有忘記老師的教導。儒者的自我反思是理性的,是自我認識自我完善的過程。
“忠”在先秦是一般的道德範疇,不止用於君臣關係。至於漢代以後逐漸將“忠”字演化為“忠君”,這既與儒家的“忠”有關聯,又有重要的區別。
“信”的涵義有二,一是信任、二是信用。其內容是誠實不欺,用來處理上下等級和朋友之間的關係,“信”特別與言論有關,表示說真話,說話算數。這些是人立身處世的基石。
曾子聽老師的話是不打折扣的,“傳不習乎”的“習”字,是將所學付諸實踐,且立竿見影。
-
4 # 泓澤書法
首先這句話是孔子的傳人曾子說的,來自孔子論語學而第一篇。
原文為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
曾子小孔子46歲,為孔子法定繼承人!畢業論文就是《大學》。
曾子說,我的修行方法很簡單,每天問自己三件事!第一替別人做事是不是盡心盡力的去做,為一個忠字。歷史上的人中呂布雖然為三國第一猛將,但是由於他貪財愛色,三姓家奴,屢次對自己的領導不忠,自然落得白門樓被勒死的下場,令人嘆息!在職場上也是這樣,你履歷上始終以跳槽為主,然後對舊東家百般詆譭。這些自然新東家會看在眼裡,如果有個劉備悄悄進言,你空有一身本領也是白費!
第二是與朋友交往要言而有信,也就是一個信字。興唐傳裡的秦瓊,可以說是言而有信的典範。交友遍天下,而且都是過命之交。從一名派出所警長做到了帝國元帥。在職場上可能一時的言而有信會讓你吃一些無信的人的虧。但是你也會得到更多人的喜歡,而且你結交的朋友也越來越多的都是言而有信的人,這對你今後的發展會大有益處。
第三,就是老師教導的,你真正去實踐了沒有,為一個習字!在古代,老師是作為傳授弟子做人之道的人。有的弟子會去傳承老師的立世之本,例如周侗與岳飛,黃石公與張良。但是不去實踐的也大有人在,例如鬼谷子的龐涓。龐涓得鬼谷子真傳,在亂世中可大有一番作為。可是嫉賢妒能,差點殺了自己的師弟孫臏,大違其師鬼谷子功成身退之道。假想假如龐涓和孫臏聯手,戰國時代的紛爭是否能早些結束也未可知!在職場中,你總想踩著別人向上爬,自然有一天你會被別人踩著向上爬。如果你助力比你優秀的人成才,你的成就也不可能低!
-
5 # 是我非我
首先,這句出至論語,孔子沒說這句,但是這句是在孔子的 君子慎其獨也 的思想精神上發展來的,三省吾身好比是在君子慎獨這大綱下面的一個科 ,是對慎獨的進一步闡述和具體行為表現。
孔子的學生曾子(曾參,孔子弟子)曰:“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意思是,我每天都多次反省自身:替人家謀慮是否不夠盡心?和朋友交往是否不夠誠信?老師傳授的知識是否複習了呢?”
《中庸》說:“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懼乎其所不聞。莫見乎隱,莫顯乎微,故君子慎其獨也。《大學》中又說:“所謂誠其意者,毋自欺也。如惡惡臭,好好色,此之謂自謙,故君子必慎其獨也。小人閒居為不善,無所不至;見君子而後厭然,掩其不善,而著其善。人之視已,如見其肺肝然則何益矣。此謂誠於中,形於外,故君子必慎其獨也。
在《中庸》中強調“慎獨”,用自我道德修養方法對不正當的行為意念加以節制。而在《大學》中,則將“慎獨”道德規範推進到一個更高的境界,不僅僅是在無人監視的情況下,能剋制住不良的思想與行動,堅持做好事,不做壞事,而是把自己的思想提純到全無邪念,自覺自願地做好事而不做壞事,使思想信念與行為舉止純然一體了。
曾子的三省吾身就是對君子慎其獨也的一個具體化,行動化的表現。
-
6 # 獨造
首先,這句話是曾子老人家說的,和孔夫子沒啥關係,完整版是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直白的翻譯就是:“我每天都多次反省自身:替人家謀慮是否不夠盡心?和朋友交往是否不夠誠信?老師傳授的知識是否複習了呢?”
理解這句話有幾個要點
三指的不是三次,是多次這樣的表達,在古詩文中非常常見。比如飛流直下三千尺、三人成虎、三思而行、三心兩意等等。這句話中,也是表示多次反省的意思。
日,表示的不是某一日,表示的是每一天這個字面意思很好理解,難理解深意的地方在於:常年累月的堅持,每天都反思。這是一件非常考驗人的意志力的事情。別說堅持每天找自己的茬,哪怕是堅持每天晚上睡覺之前都刷牙,明明知道這是有利於健康的事情,放眼全國,能做到的人少之又少。
己,只是反省自己每天都只反省自己,不去想別人有什麼問題。這種道德品質、在古代看來是十分高尚的。但放在現代社會來看,就顯得有點迂腐了。我們更加應該倡導地是、批判性地思考,而不是一味謙讓、最後導致大家都止步不前。
-
7 # 博伍說
說:“我每天多次反省自己:替別人做事有沒有盡心竭力?和朋友交往有沒有誠信?老師傳授的知識有沒有按時溫習?”
-
8 # 好玩的國學
常常從自身找缺點,然後反思自己,是中國文化的顯著特點。三省吾身的說法,並非孔子說的,而是他的得意弟子曾子說的。意思是每天多次反省自己。在儒家學說中,孟子是最強調反省精神的思想家。孟子經常說,你愛一個人,人家不愛你,你要反思自己是否真的愛別人,你敬一個人,別人不敬你,那你也要反思自己是否真的敬別人,你管理別人,別人不聽你的,你要反思自己,是否理智和聰明。
總之,一件事情做不好,那就從自己身上找原因。這叫做反求諸己。這種反思自己的方式,讓華人更加理性和務實。當然,一味地找自己麻煩,也造成了華人有時候膽小畏縮不前的性格。
回覆列表
原文是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這就是著名的“三省”。曾子,名曾參,孔子晚年弟子,也是最有成就、最受尊崇的儒家人物之一,四書中的《大學》就是他寫的。而“吾日三省吾身”,是他創立的影響巨大的修身方法。每天三次省察自己,問自己三個問題。“三省”人人都熟悉,但誰真正每天都記得問自己這三個問題呢?所以朱熹說讀書要切己體察,一定要對照自己,學而時習之,學了就要練習,就像每天到時候就刷牙一樣,應該堅持練習問自己這三個問題。第一個問題,“為人謀而不忠乎?”“忠”,朱熹說“盡己之謂忠”,是盡心,儘自己最大努力。替人辦事,盡心竭力了嗎?這一問,恐怕就把自己問倒了。我們有時替人辦事,恐怕就是苟且粗略,而不肯盡心。我檢查自己,工作上客戶交給我的事,還算比較盡心,也不敢說竭力。而有時候家裡人,比如我媽媽,或者我太太交辦的事,或者兒子交辦的事,就容易忘記,或者辦了,是辦給他們看的——我給你辦了,但沒辦好,沒辦徹底,因為我那麼忙嘛,我已經給你辦了嘛!實在沒辦好不能怪我了。但我讓我媽媽辦的事,每一件小事,她都當天大的事,我只要跟她說了,我心裡踏實得很!這一問,就問出自己要進步的地方了。歷來老闆挑選人,不管他是否聰明智慧,最重要的一條——是否實心辦事,這就是為人謀而忠。第二個問題,“與朋友交而不信乎?”“信”,朱熹說“以實之謂信”,就是實心相與。這個“信”,不只是說到做到,言而有信,而是時時刻刻,對誰都真心實意,沒有虛情假意。這一條,又難做了。怎麼能對誰都實心呢?本身就虛情假意的人,咱們就不去說他了。問咱們自己,是不是也經常有虛情假意的時候呢?或者不願意得罪對方,或者為了討對方歡喜,就“巧言令色”了。有時候我們非常不喜歡對方,但省得跟人囉嗦麻煩,也假裝歡喜。這樣的表演,我們時時刻刻都在做。你要是選擇不做這樣的表演,似乎不太可能。要時刻把自己的真心實意讓人看見,需要很強大的力量,需要內心強大,需要自己去體會,去選擇,這是沒法寫出來的。第三個問題,“傳不習乎?”這是講學習了,“傳”,是傳授;習,是“學而時習之”的習,是溫習、練習、演習。老師傳授的知識,我溫習了嗎?練習了嗎?我們上學都有體會,聽課似乎都懂了,一做習題就不會了。如果不去做題,都不知道自己不會,還以為自己會了。多可怕!所以每天學的東西,一定要及時複習,一定要馬上練習,放事上演習,才知道自己到底學沒學到手。“傳不習乎”,後來王陽明的弟子記錄王陽明的思想,那本書就叫《傳習錄》,就是老師傳授,學生溫習、練習的記錄。而王陽明講學習,就強調“放事上琢磨”,你不放在具體事情上琢磨推演,並且經歷過、運用上了,就不算真正學到。“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三個問題,平時背得滾瓜爛熟,但是認真切己體察,事上琢磨,問問自己,一條也沒做到,可怕!所以儒家說要戒慎恐懼,時刻警醒自己,這就是修身的自修心法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