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5
回覆列表
  • 1 # 老媽也可愛

    孩子入學就好了。我兒子兩三歲時也不敢見陌生人,人家來時,他會跑到我盛水的大缸後藏著。從上了幼兒園後,接觸了小朋友和老師後才改變了這種怕生人的現象。

  • 2 # 拾春

    就我知道會出現這種情況最重要的一個原因應該是孩子太內向,以至於見到不熟的人就躲閃或膽怯,究其原因有很多,現在我來說一說最容易也是家長最不注意就讓孩子產生這種性格的原因。

    我也有個閨女,剛生下來到兩歲的時候,我會每天都帶她出去走走,和周圍的鄰居或是跳廣場舞的爺爺奶奶玩一會,那時候她的性格非常外向,每天都嘻嘻哈哈的,也不怕陌生人。

    然後第三年開始,因為要上班,所以把閨女交給了閨女的奶奶照顧,短短半年時間,她變得不喜歡出門,別說陌生人,就算是看到她認識的人也都會在奶奶的身後躲躲閃閃,更別提讓她開口叫人,在學校也幾乎不跟不熟的同學說話,看到親戚就會呈現一種不好意思想躲起來的扭捏感覺。

    也是從這個時候我發現孩子很不對勁,我也想過很多辦法,但養成習慣只需半年,調整回來卻需要更多時間。

    孩子越小越容易養成習慣,如果孩子還小,而你家的孩子也是這種原因引起的,那麼從現在開始,最好每天都能主動跟她交流,每天都能抽空帶她出去跟其他小朋友玩一玩,其實有條件的話,你可以在你和同事朋友聚會的時候都能戴上她,其實這比跟小朋友在一起更能讓她訓練變得開朗和能說會道。

    一開始不能操之過急,因為她依舊會排斥,只能慢慢來,既然是大人的一個不注意將她的性格變成這樣,那就需要負起責任讓她Sunny起來。

    最後一點,如果你家孩子是因為其他原因導致的這個問題,那麼最好的辦法自然就是從問題入手,怎樣的原因導致她這樣的那就怎樣解決問題,俗話說解鈴還須繫鈴人,需要注意的一點就是不管是什麼原因,大人都必須要有耐心,沒有一蹴而就的辦法,也不是你讓他別怕他就不怕。

    都是第一次做父母,希望孩子都能健健康康的長大,不論是身體或是精神,孩子加油了,家長也要加油哦

  • 3 # Q小姐的自愈室

    從孩子幾個月起,我就常常會在各種親戚或者陌生“好心人”的嘴裡聽到關於我家寶寶怕生應該多見見生人等勸告,(當然不是針對我家,相信很多媽媽都聽過,很多孩子也被念過)雖然有些是好心,有些是隨口一說,聽久了還是有點無語,主要是有點替寶寶感到委屈,小小的人兒,剛來到世界上,就被要求要社會一點,寶寶也太難了。

    其實我家寶寶的所謂“認生”真的特別正常——半歲以前誰抱都可以,半歲後會辨認更親近的人,見到陌生人比較抗拒緊張,被強抱會哭但不是歇斯底里的哭,一歲以後去陌生環境比在家裡更拘謹一些不愛說話,熟悉了就正常了。這算認生?

    成年人可以想象一下,假如你降落到另一個陌生的星球,面對的是你從沒見過的比你大幾倍的外星人,他們的語言你聽不懂,你基本毫無行動能力和思維辨別能力,身體各項機能還不完整,是什麼體驗?人之初的嬰兒面對世界,不正是這樣的感受嗎?

    懵懵懂懂的嬰兒,最多也就會走路能牙牙學語,自己連走路都跌跌撞撞,毫無自理能力,平時見到的大人的身體是他們的4、5倍大,突然見到陌生人,ta能不害怕嗎?

    我們生活中會見到形形色色的陌生人,不緊張的原因是能夠根據之前的生活經驗作出預判——ta是什麼人?ta對我有沒有危險?嬰兒沒有見過多少人,如果它看到的女性更多,那麼看到男性就會不知所措,如果家人沒有戴眼鏡的,看到戴眼鏡的陌生人,肯定又要適應一番,在大腦中儲存這個人的資訊。每一次見到陌生人、到一個陌生的環境,其實對嬰兒來說都是大腦和心理的一次衝擊,這個過程是大腦發育、嬰兒成長、適應外界最正常的過程,怎麼能將它概括成一個孩子的缺點呢?

    如果孩子除了家人很少能見到外人,可以多製造與他人、陌生環境接觸的機會,刺激孩子大腦發育,擴充識別他人的腦容量,更快的適應外界,但是這並不代表孩子會完全沒有認生的表現。就像面對危險我們會不由得大喊大叫,孩子見到陌生人會哭也是一種自我保護的本能,這是與生俱來的天性,很難改變。

    而且,我認為對於2歲以前的孩子談認生有耍流氓的嫌疑。有人曾經做過這樣一個實驗,把一個剛剛出生的小孩子和一隻剛剛出生的小猩猩放在相同的環境下撫養,在一歲半之前,小猩猩和小孩子所表現出來的能力基本上是一樣的。這個實驗說明,孩子要到一歲半之後,才會開始表現出區別於動物的”人“所特有的特性。

    《你的1歲孩子》中提到,1-2歲的孩子有一個特點,性格孤僻,非常內向,他們大多數時間會專心致志的享受著自己一個人的世界,而不屑與外界交流,不喜歡與人特別親近的,除非他需要別人的幫助。

    兒童教育領域中有許多測試孩子成熟度的方法,由此來確定孩子所表現出來的行為的成熟度。在著名的格塞爾嬰兒能力發展表中,人際關係這一項中,並沒有將怕見生人或者樂於見生人作為一項指標;貝利嬰兒發展量表中,將”對陌生環境和陌生人出現皺眉、哭泣、退縮”視為一種必備的能力,如果沒有出現這種行為,則代表成熟度不達標。就是說,認生,是嬰兒的天性,也是嬰兒認知能力發展的表現,在認生的程度上因人而異,但是決不代表嬰兒有任何問題。

    既然排除了認生作為孩子成長髮育中異常現象的嫌疑,那麼為什麼那麼多人來“好心”說教呢?我覺得一方面是認為孩子如果認生就不好“玩”了,一方面是大家公認“性格活潑不怕生”是一種比較好的性格傾向,從小就要“教育”孩子不怕生,以後在社會上才吃的開。

    首先,“認生”只是在孩子小時候某個階段的一種天性的表現,伴隨著孩子的長大,自然會漸漸消失,無需糾正,孩子的社會性要從2歲開始才會漸漸發展出來。其次,即使孩子真的是內向的性格,且不談性格能否改變,父母必須要記住,愛自己的孩子的第一步,就是接受、理解並欣賞孩子的獨特之處。

    那麼我們該不該多帶孩子見見陌生人呢?經常帶孩子出去各種(安全的)環境中,多見見生人,讓孩子的大腦中儲存更多的資訊,其實是有助於孩子開發大腦和更快的適應社會。但是如果孩子真的怕見生人,我覺得不用強求,每個孩子都有自己的成長進度,有些能力水平達不到是暫時的,將父母的期待強加於孩子反而會起到反作用。

    比如孩子已經怕的嚎啕大哭,還有大人硬是強抱,只會給孩子造成更大的心理陰影,反而會加重孩子認生的程度。就像有的孩子說話早,有的孩子走路早,都是正常的,但有的父母出於攀比的心理會焦慮甚至干預,就無形中將這種不必要的焦慮傳達給了孩子,反而使孩子無所適從。如果瞭解到每個孩子都有自己的時間表,時間到了自然會get到相應的技能,也許這些不必要的焦慮就會少一點,孩子的成長也會更加順暢。

  • 4 # 大輪迴

    出現這種情況的孩子很多,

    大人在初到一個新的環境,

    和麵對陌生人時也會相對拘束和緊張,

    透過長時間觀察和了解我發現,

    孩子不敢見不熟悉的人多數是以下情況。

    家庭環境的原因,

    這種情況一般家裡和周圍很少出現陌生人,

    或者父母親人本身就是不善言談或交際的

    人。

    再有就是曾經在外面受過驚嚇或傷害,

    對生人有種恐懼感,

    這樣做是孩子自我保護的一種形式,

    解決孩子的這個問題,

    儘量多帶孩子參加點外部活動,讓孩子增加和陌生人交流和接觸的機會,

    平時不要對孩子的這種行為過於指責和喝斥,

  • 5 # 喆哥哥

    曾經在深夜的酒館裡,和朋友談論著世間百態。說著說著,他說起了和父親的故事:小時候不知道從什麼時候開始,自己是那麼的自卑、那麼恐懼父親的表情。哪怕是一個簡單表情的轉換,自己也是驚慌失措。從來沒有覺得有過正真的放鬆。朋友聽了他的話,都在嘲笑他天生膽小,倘若用心去體會這樣的感受,不難發現這是親密關係中比較常見的一種現象,值得每一個父母去深思。我們應該以什麼姿態去與孩子相處、溝通交流,我有以下幾點建議:

    1、生活中隨和一些,不要給孩子展現從別的地方感染的狂躁、暴躁;

    2、不要過分壓抑孩子的情感、想法;

    3、不要把對孩子的愛透過控制表現;

    4、溝通中有效引導孩子自己做選擇,樹立自我意識;

    5、犯錯後多角度耐心尋找原因,加以疏通;(避免體罰、言語犀利)

    6、多以鼓勵獎勵增強積極性與自信心;

    7、以身作則樹立良好的形象及家庭氛圍的營造;

    目前親密關係的危機處理,在成年人的世界變得愈來愈重要。更應該從源頭去思考、展開分析,而作為父母應當如何做好引導教育,不僅僅是撫養成人的監護責任。

  • 6 # 似水流年時不待

    小孩子不敢見陌生人,主要和家長平時是否經常帶孩子外出見人有關係。經常帶孩子到戶外活動或者和孩子同齡的小朋友進行互動,可以有效培養孩子開朗的性格,同時還能對孩子交際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進行培養;相反,如果家長們很少或者幾乎不帶孩子進行集體活動會讓孩子產生膽怯心理,不敢和外人見面或者交談,更嚴重的會形成自閉或者自卑心理。所以家長們一定注重孩子性格養成,多和孩子交流,多帶孩子們走出去見世面,這樣才能樹立孩子自信,對孩子們性格發展有利。

  • 7 # 兩點中

    不敢見人的原因:膽量比較小,接觸的人比較少,同時也跟性格有些關係。

    解決辦法:要經常帶小孩去人多的地方,同時還可以帶小孩參加多一些活動,只要接觸多了,自然就不會的了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周朝分東周西周是怎麼回事?